茶艺学

2020-03-04 00:52:12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论中国茶文化的现状与任务

张宝鑫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网络113201110224328)

摘要:茶,作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是中华民族的国粹,也是人们日常起居的必需品。我国既是茶树发源地,也是发现和利用茶叶最早的国家。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有4000多年的历史、内容广泛,它包括的面很广,博大精深,包容着政治、经济、社会、人生等多方面的内容。中华茶文化集哲学、伦理、历史、文学、医学、保健、艺术等为一体,包含着深厚的文化知识、科学技术、经济能源、发展潜力等因素,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的润滑剂。茶文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结合。“清茶一杯”、“客来敬茗”,既有物质上的享受,又“精行俭德”,陶冶情操,代表了高雅朴实的民族风尚。茶文化是华夏优秀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群众文化的一个载体,她具有丰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涵,是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她以其深刻的内涵和特殊的魅力,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所以,她承传、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精神实质、社会功能。本文通过对中国茶文化的现状分析,让读者了解到中国的茶文化的发展地步,另外也将阐释茶文化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以及针对把茶文化发扬光大这一目标,我们应做的任务。 关键词:茶文化 形成与发展 现状 任务

1.茶文化的现状分析

1.1有涵盖多个行业的茶文化研究队伍与机构

随着茶文化优良传统的传承与发展,越来越多的文化人士对茶文化感兴趣,从而进行了研究。这支队伍的研究人员包括了经济界、茶业界、哲学界、文学界,甚至是新闻界。摄影界等。这支造诣深、成梯次、门类齐、素质高、休养高的茶文化科研队伍打破了茶文化研究的行业界限,提升了茶文化运动的文化品味,加强了茶文化理论的建设,有力地推动了茶文化的向前发展。同时,又由于茶学教育的产生,为茶文化研究注入了

新鲜的血液。

种性质的茶文化研究机构、团体纷纷成立,为茶文化的复兴提供了组织保证和交流舞台。1982年8月,杭州筹建“茶人之家”,1985年新居落成,此为中国第一个有组织性的茶文化组织。1983年,湖北天门在陆羽研究小组的基础上成立“陆羽研究会”。同年2月,厦门“茶人之家”成立。1990年浙江湖州成立地方性群众学术团体陆羽茶文化研究会。1990年北京成立了全国性民间群众团体中华茶人联谊会。同年10月,首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在杭州召开,成立了“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常设委员会”,在此基础

上,1993年正式成立了全国性群众文化团体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并决定每二年举办一次大型研讨会,现已召开9届。该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茶文化研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法门寺唐代茶文化研究中心于2004年改名中国茶文化研究中心。专门研究老一辈茶人茶学思想的吴觉农茶学思想研究会2001年成立。张天福茶学思想研究会也已成立。此外,全国各地还纷纷成立了许多地方性茶文化研究会或茶文化学会。 1.2报刊的不断涌现

茶文化杂志、报刊不断问世,成为开展茶文化活动的良好载体。《农业考古》杂志自1981年创刊后,先辟有茶史专栏,1991年开始推出《中国茶文化专号》;北京的《中华茶人》和《茶道》、上海的《上海茶业》、广州的《茶文化》、昆明的《民族茶文化》、四川的《茶界》、福建的《海峡茶道》、河北的《河北茶文化》等也先后创办;此外《茶叶科学》,、《中国茶叶》、《中国茶叶加工》、《茶业通报》、《福建茶业》、《广东茶叶》、《茶叶》、《茶叶通讯》、《茶苑》等茶学杂志也刊发一定数量的茶文化论文。而一些文史哲、艺术、饮食类杂志及大学学报也偶尔刊发茶文化论文。初步统计,20多年来全国刊发的各类茶文化文章约有6000篇,其中研究论文约3000篇。

另外,出版了六百多部茶文化著作。近年来茶文化热不断升温,茶文化著作出版也日趋繁荣。据不完全统计,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以来,海峡两岸共出版的各类茶文化书籍有600多种。众多出版社也纷纷抢滩出版茶文化书籍,形成一股茶文化书籍出版热潮。 1.3茶馆茶艺的繁荣。

新式茶馆风起云涌,茶艺、茶道日益繁荣,群众性茶文化活动异军突起。目前全国茶馆数量有增无减,至少有万家以上。中国茶馆业的发展有了更加规范的行业标准,这当然是中国茶文化走向更广阔、更深入的一次跨跃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各地不同形式的茶艺、茶道表演既是茶文化工作者辛勤创作的结果,也是展示、普及茶文化知识的良好形式。茶艺、茶道举办者表演者有茶馆、茶文化研究团体和机构、学校等。各类茶艺表演各有特色,有些还相当成功。这是当前群众参与茶文化,接受茶文化教育的一个突出现象。同时利用报刊、广播、电台、电视、展览等形式宣传茶文化,也是群众性茶文化活动的重要形式。

1.4茶文化交流变得活跃

这些交流主要分三个层面:一是面向国内的茶叶节、茶文化节、茶博览会、茶交易会、茶文化研讨会、茶会等,这样的活动最为频繁,且规模宏大,参加人员众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而茶及茶文化都是这些活动的灵魂和主心骨。这些交流主要分三个层面:一是面向国内的茶叶节、茶文化节、茶博览会、茶交易会、茶文化研讨会、茶会等,这样的活动最为频繁,且规模宏大,参加人员众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而茶及茶文化都是这些活动

的灵魂和主心骨。这些交流主要分三个层面:一是面向国内的茶叶节、茶文化节、茶博览会、茶交易会、茶文化研讨会、茶会等,这样的活动最为频繁,且规模宏大,参加人员众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而茶及茶文化都是这些活动的灵魂和主心骨。第二是规模日益扩大,形式愈趋多样,效果更加显著。第三是茶文化交流更趋互动性。 1.5茶叶逐渐发展起来

随着茶文化热的兴起,以多媒体和视频技术为主的网络技术等现代科学先进技术必然进入茶文化领域,成为推动茶文化向前发展的强大动力,为茶文化的进一步拓展提供了新的手段,注入了新的活力,赢得了更多人尤其是年青人的注目。这是茶文化发展与时俱进的重要表现和可喜举措,是非常值得注意的文化现象。国内茶网从1995年建站,到2000年已形成建站高潮。从新浪、搜狐、网易、雅虎、Google等著名网站的搜索结果来看,就有茶网1000多(含台湾)家、中文网页457万张。办茶网的有茶叶科研机构、大单位、大企业、中小茶叶生产经营单位、茶叶爱好者,有些茶网还办得很有特色。 2.茶文化的任务

2.1弘扬茶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

文化本身就是这样的不断积淀,不断延续而又不断发展的一个动态结构。我们要站在二十世纪的终点去回顾,站在二十一世纪的起点去前瞻,把握中华茶文化的当代成就

和特点,探索新世纪中华茶文化创新发展的方向,探索茶文化的根本精神和当代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注入新的思想,赋予新的内涵。“尽茶之真,发茶之善,明茶之美”,不断地升华茶文化的境界。今天我们弘扬茶文化,就要站在新时期的高度,融合新的审美观念,吸纳世界茶文化的有益成分,创造出更具有民族特色、更富有时代精神的新的茶文化,以更好地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这是茶文化具有生命力的根本所在,也是我们弘扬茶文化的根本所在。

2.2普及茶文化,在日常生活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中国茶文化贯穿着以和为贵的和合文化,在中国茶德——廉、美、和、敬精神,都源于中华民族优良的道德传统,又将作用于今天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起着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创造出更祥和的社会,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积淀作用,特别在现代社会中,生活节奏快,竞争压力大。这都可以通过茶道、茶艺等茶文化的活动,通过茶的色、香、味、形的物质内涵和清廉、平和、雅致的精神内涵,以调节人们的生活节奏,消除疲劳、缓解心理压力,使心情趋于淡泊、恬静,提高生活情趣和品味,建立平和,友谊环境。

2.3加快茶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确保茶文化研究人才辈出。

人才是兴国之本,也是进行茶文化研究

的根本保证。茶文化专业人才是进行茶文化研究、宣传的主力军,是确保茶文化研究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第一位的条件。培养大批有学识、懂文化、献身精神强的茶文化专业人才是当务之急。有没有人才,尤其是有没有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应该被视为茶文化研究是否兴旺发达的主要标志。 2.4 进一步整合研究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

针对茶文化研究人才既少且分布在不同地区、不同单位的实际情况,茶文化发展要从人力、资料、信息等方面加强整合,力争在有限的资源的前提下取得更多的研究成果。如建立专家人才资料库,对茶文化领域的研究专家建立详细的档案,便于合作与交流。 2.5 加强交流和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通过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加强学者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沟通,促进学术水平的共同提高。通过相互合作、共同研究,形成合力,减少时间、资源等的浪费,争取多出成果、出好成果。

2.6 申报茶文化世界遗产,扩大中国茶文化世界影响。

中国是茶的原产地,同样是茶文化的发祥地。中国人民创造的精神财富茶文化源远流长,长期以来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也是世界文化的一笔宝贵遗产。有识之士早就提出,可以参照世界文化无形遗产的有关规定进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争取扩大影响,得到保护。这一大胆设想不是不可能,因为

如戏剧昆曲就已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了。一旦茶文化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将会极大推动中国茶文化研究的向前发展。

以上便是中国茶文化的现状分析以及任务。参考文献

[1] 厦学.茶文化产业发展之我见[D].厦门大学, 2010.

[2] 刘虹.弘扬中华茶文化,大力发展茶文化事业[J].中国食品, 2009.10.

[3] .2012-2016年中国茶文化产业现状分析及发展趋势研究报告[R].中国:, 2012.11.

大学生学茶艺的好处

茶艺培训,茶艺师培训,先学茶

茶艺

茶艺

茶艺

茶艺

茶艺

茶艺

茶艺

茶艺

《茶艺学.doc》
茶艺学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