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字教学的体会

2020-03-02 06:52:45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一、少让学生机械识记,多教给学生识字规律

识字量的多少是学习语言文字的根基,然而,汉字数量多,笔画繁,结构复杂等又使得教师要一个个地教,学生要一个个地学,这对刚入学的儿童来说确实困难重重。因此,识字教学中,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唤起学生对识字的兴趣,显得非常重要。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每字写上三遍,就产生单调刺激的抑制作用,其结果造成精神疲劳,影响识字兴趣。因此必须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和规律,使他们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样才能加快识字速度。

首先,帮助学生打好识字基础。一是教好汉语拼音;二是教好笔画、笔顺、偏旁、部首、间架结构和构字率高的独体字;三是教会学生查字典。

其次,教给学生一些识字的规律。一是读音类推的规律。学生对前后鼻音难分清,就教他们利用相同声旁的字类推。如,“青”是后鼻音,由“青”构成的“请、清、情、晴、蜻、精、睛”等都是后鼻音;“安”是前鼻音,由“安”组成的“按、案、鞍、氨”等也都是前鼻音。另外,平舌音、翘舌音也是有规律可寻的。这样只要记住少量的同声旁的字,就可以记住更多的字。二是分析字形的规律。如,在教“打、抱、提、托、抬、拉”这些字时,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它们的秘密,因为这些字都与手有关,所以是提手旁,从而揭示构字规律。再如,遇到一个生字时,我们可以先看它是什么结构,再找什么旁,有没有已学过的字可以比较等。三是教给笔画笔顺的规律。学生对带“走之儿”的字往往先写“之”部分,所以教第一个带“走之儿”的字“远”时,我就告诉学生,凡是带有“走之儿”的字,“走之儿”都是最后写。苏教版教材中,每个单元练习中都有“写好铅笔字”这一题,其中就概括了不少笔顺规律。四是掌握笔画变化的规律。学生学了“木、禾、米”等字,再学“村、种、粮”等字时,就让学生知道放在左边作偏旁的时候,字的最后一捺都要变为点。学了“土、王、工”等字后,再学“地、玩、功”等字时,学生总结得出放在左边作偏旁的字的最后一横要变成提。掌握了这些规律后,为学生识字节省了不少时间。

二、“音、形、义”不面面俱到,多把握重点

识字教学要把音、形、义紧密地结合起来,但不能平均使用力量,比如,看图识字教材的特点是让学生通过看图,理解字义,帮助正音。这部分生字的字义大多是学生容易理解的,字音的学习也不太难。我就把重点放在字形教学上,再根据班级学生平时发音的薄弱环节确定字音教学的难点。如,集中识字篇,教学时,我找来图片,从网上下载相关的体育运动比赛实况,帮助学生们熟悉各项体育活动。只需作简单介绍,不需多讲解,重点放在字形分析上。在字形分析时又突出几个易写错的字,如, “枪”的右边笔顺,“泳”的第五笔和第六笔等。

随着识字量的逐步增加,在帮助学生分析字形时,我不断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运用对比、拆分等适合自己的识字方法去记字。例如,在学习奔驰的“驰”时,有学生说出“马儿‘也’了,就要奔驰”时,我举起了拇指。在学“跳”时,有学生立刻想到了“桃”,这时我就自然而然地将“跳”和“桃”摆在了一起,既记了生字又巩固了旧字,更主要的是帮助学生进行了区分。在教“跳、跑、蹦、趴、蹈、踢”这些字时,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索它们的秘密,发现这些字都是与脚(足)有关的„„

对字义的教学也因字而异。为了让学生理解“得”的用法,我启发学生说出了“起得早、飞得高、跑得快、跳得远、写得好”等词组。汉字是表义文字,许多汉字是一字多义的,是否要将每一种意思都教给学生呢?那自然是费时又费力的,事实证明也是不需要的。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有的生字(词)让学生多读去慢慢体会,可能比你老师饶舌地讲解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有的生字除了课文中的意思外,还有其他意思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用到的,我就采用扩词来帮助学生理解其他的意思。如,学习“品”时,课文中讲的是“奖品”,学生通过扩词“小品”“一品官”“品德”“品尝”等,知道了“品”的不同含义。

三、少搞形式主义,多调动学生兴趣,寓识字于游戏之中

据心理学实验表明,七岁儿童的注意力只能持续十至十五分钟。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课堂上,如果能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动一动、演一演,效果也是不错的。

因此,课堂教学必须采用一些生动有趣的游戏形式,利用学生不随意注意的规律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这对于巩固新授知识很有好处。如,在《吃水不忘挖井人》这篇课文中,“井”和“金”,字音是难点,我就以“拼音和汉字交朋友”的游戏形式进行教学。

游戏必须按教学要求而定,如,刚教完生字,大部分学生对所学的生字还不熟悉,一般以做“当小老师”“猜字谜”“摘苹果”(把你认识的“苹果”摘下来读一读,放在篮子里,看谁摘得多)等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当学生比较熟练时,一般以“开火车”(按顺序依次认读)、“找朋友”(若干个音节放到若干个生字中去,各自找出自己的伙伴)、“换衣服”(给一个字连续换几个形旁,让其余同学分别读其音、释其义,练造句)等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根据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我们还可以把各种练习寓于竞赛之中,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进而更好地巩固已学的知识。

游戏虽可以提高学习兴趣,但游戏的形式不宜过多,要有重点,切不可追求课堂形式的多样而片面搞形式主义的游戏。否则,就会占用大量课堂时间,影响教学效果。

四、少留家庭作业,多当堂练习

识字教学活动要讲究五到:口到、眼到、耳到、心到、手到,其中的“手到”,往往会因课堂教学时间没掌握好而被挤掉。实际上,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与写字教学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不论是“集中识字”,还是“分散识字”,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上是否让学生动手写。

我曾经做过这样一个试验:一个班的学生同样施教,然后将他们分组练习,一组为“当堂练习组”,要求这组学生当堂作练习,每个词写两遍,当堂听写一遍,回家不留作业;另一组为“回家练习组”,学生课上不练,只留家庭作业,每个词抄写四遍。第二天上语文课,两组同学同时听写昨日练习的词语。结果第一组的正确率为98.5%,第二组的正确率为94.2%。为了避免数据的偶然性,后来我又将两组对换练习方式,进行同样的对比试验,数据虽然有些差异,但“当堂练习组”情况优于“回家练习组”是肯定的。其优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正确率高。不管从书写正确的人数看,还是从正确字的总数量看,“当堂练习组”均优于“回家练习组”。(2)巩固率高。一段时间后的考查结果,“回家练习组”的学生没有一个学生全对,而“当堂练习组”仍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无差错。(3)识字效率高。“当堂练习组”练习量只是“回家练习组”的四分之三,所占时间只有“回家练习组”的三分之一,可是词语的正确率、巩固率却远远超过了“回家练习组”。

“当堂练”优于“回家练”主要有如下几个原因。

1.“当堂练”知识能及时巩固,学生能及时看到自己的成果,及时纠正。“回家练”则失去了及时反馈的效能。

2.“当堂练”是在遗忘高峰前加以强化,记忆效果好。“回家练”,遗忘已开始,很多字词的练习只是重新学习而已,没强化记忆可言。

3.从学生练习时的心理及环境来看,“当堂练”的学生在一起练,教师又在一旁指导,学习氛围良好,处于最佳状态;“回家练”时,一般干扰较多,又占据了学生的娱乐时间,这样练得越多,学生会越反感。

综上所述,我们在安排识字教学时,一定要留给学生当堂练习的时间。

五、少孤立识字,多与读写结合,与生活联系

要提高低年级识字的效率,还要把识字教学和读写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低年级学生的记忆力比较强,如若单抓识字率和默字率,学生单独认写几百个字都不难,但并不巩固,到了运用时,往往会写错别字。

识字的目的是为了阅读和习作,识了字自然要用于读写。现在教材的编排,从识字到学词、学句、学文,符合学习语文的规律,体现了字、词、句紧密联系。学生识了字就接触句和文,通过读和说巩固了字词,为识字教学与读写训练的结合创造了有利条件。

识字不单单在语文课上,学习资源和实践的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学生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汉字的世界里,生活是学生识字的广阔天地,家庭、街道、商场、景点,都是学生的识字环境。家门上的门牌

信息、生活用品上的汉字、电视字幕、电视广告都能激起学生识字的欲望。小学生都有爱吃零食的习惯,充分利用这一点,也能让学生认字。

有人说:“学生生活的范围有多大,语文学习的范围就有多大”;我说: “学生生活的范围有多大,识字的范围就有多大”。提倡识字与生活相结合,不仅是识字本身的需求,也是当今社会多元化教育的需求。学生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每天与各种各样的人和事打交道,如果教师有意识地加以引导,让学生利用生活中的事物进行识字,一定会提高学生识字

识字教学体会

识字教学体会

小学识字教学体会

识字写字教学体会

低年级识字教学体会

一年级识字教学的体会

识字写字教学研讨体会

关于识字教学的体会

三年级识字体会

一年级识字教学的点滴体会

《识字教学的体会.doc》
识字教学的体会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