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资源现状和规划管理.

2020-03-02 00:33:12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中国水资源现状和规划管理 12级资环 徐孝笑 1214021012 摘要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 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改革开放 30多年来,中 国以占世界平均水平60%的人均综合用水量,保障了国民经济 3倍于世界平均增长率的高 速增长;在连续 30年农业灌溉用水量零增长的情况下,扩大有效灌溉面积 1.2亿亩,实现 粮食增产 50%。中国以占全球 6%的淡水资源、9%的耕地,保障了占全球 21%人口的温饱 和经济发展, 水利发展改革惠及亿万人民群众, 这是中国对世界繁荣与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 但目前中国水资源问题仍然是限制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如何完善水资源规划体 系, 推进水资源优化配置, 加强水资源管理基础与能力建设, 做好水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工作仍然是政府的重点工程。

关键词:现状,节水,社会影响,管理制度,水生态文明

一、中国水资源现状

我国地域辽阔,国土面积 960平方千米,江河湖泊众多,加之中国处在季风气候区域,受 暖湿气团影响, 使得我国东南地区、西南地区以及东北地区有充分的水汽补充, 降水量充沛, 成为世界上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之一。

据统计, 我国年平均河川径流量为 27115亿立方米, 多年平均降水量约为 6190平方千米, 水资源总量较大,居世界第六位,但它面积辽阔,需要养育的人口众多,这就导致人均水资 源量较小, 居世界第 85位。 我国人均水资源量只有 2100立方米, 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 28%, 比人均耕地占比还要低 12个百分点;

我国曾经是个洪涝灾害频繁、水资源短缺、生态系统脆弱的国家,新中国成立后,水 利建设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在很大程度上有效地改善了水资源条件, 积极支持了社会经 济发展, 但从全国范围看, 我国仍面临着三大水资源问题:一是防洪标准低, 洪涝灾害频繁, 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威胁巨大; 二是干旱缺水日益严重, 全国年平均缺水量 500多亿立方 米,三分之二的城市缺水,农村有近3亿人口饮水不安全;三是水环境恶化。不少地方水资 源过度开发,像黄河流域开发利用程度已经达到 76%,淮河流域也达到了 53%,海河流域 更是超过了 100%,已接近或超过其承载能力,引发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水体污染严重, 2010年 38.6%的河长水质劣于三类, 2/3的湖泊富营养化,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仅为 46%。

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 我国的水问题将更加突出。 总体看来, 造成我国水问题严峻形

势的根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自然因素, 这与气候条件的变化和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有 关。 二是人为因素, 这与经济社会活动和人们不合理地开发有关。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 增长时期, 工业化、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以及人口的增加和农业灌溉面积的扩大, 使得水资源 的需求量不可避免地迅猛增加。 长期以来的水资源浪费, 过度开采, 废水排放等破坏了生态 系统,加剧了水资源的供需矛盾。

二、水问题带来的社会影响

水资源短缺、洪涝灾害、水环境污染等水问题严重威胁了我国乃至世界范围的经济社会发 展,其造成的社会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水资源紧缺会给国民经济带来重大损失。

目前, 我国水资源短缺现象越来越严重, 尤其是北方地区, 水资源的开采量已接近或超过 了当地的水资源可利用量。 同时, 水资源短缺引又起农业用水紧张, 北方地区由于缺水而不 得不缩小灌溉面积和有效灌溉次数, 只是粮食减产, 干旱缺水成为影响农业发展和粮食生产 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

2、水资源问题将威胁到社会安全稳定。

自古以来, 水灾就是我国的众灾之首, 每次大的洪水之后, 不仅造成上千亿元的经济损失, 还给灾区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同样, 水环境质量变差也会危及到人民的日 常生活稳定。 2005年 11月,松花江发生重大水污染事故,造成哈尔滨市停止供水四天,进 而影响到下游以及俄罗斯部分城市的供水安全。 另外, 导致中东战争的原因出石油之外, 关 键是水。 约旦河流域是中东地区重要的水源地, 对于极其缺水的中东地区而言, 约旦河流域 水资源的争夺成为多次战争的焦点和最棘手的根源。 可以说, 水资源的每一方面有与社会的 安全稳定息息相关。

3、水资源危机会导致生态系统恶化。

水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重要资源, 同时也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要素。 随着经 济的发展, 对水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为了获取足够的水资源以支撑自身发展, 人类过度 开发水资源, 从而挤占了维系生态系统正常运转的水资源量, 结果导致了一系列生态问题的 出现。 我国西北干旱地区水资源天然不足, 为了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盲目开发利用水资源, 不仅造成水资源短缺,加重了水资源危机,同时使原本十分脆弱的生态系统更进一步恶化。 目前, 水资源短缺与生态系统恶化已经成为制约我国部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两大限制因 素。 如果在水资源利用开发方式上没有大的突破, 在管理水平上没有新的转变, 水资源将很

难满足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需要, 水资源危机将成为所有资源中最为突出的问题, 他将威胁 到我国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三、我国水资源管理制度发展—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1、意义 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是破除水资源瓶颈制约的根本途径。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 展中国家, 也是水资源短缺的国家, 发展需求与水资源条件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 节水是根 本性出路。

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 我国传统经济发展方 式付出的代价过高, 部分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已接近或超过水资源承载能力。 转变经济发展 方式,必须转变用水方式。

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环节。 民以食为天, 食以水为先。 我国粮食连续多年增产增收之后, 保障粮食安全的水利基础亟待巩固。 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和 耕地亩均水资源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 40%和 50%,人增地减水缺的矛盾十分突出,加之一 些地方农业用水粗放, 农业受制于水的状况将长期存在。 只有建设节水高效的现代农业, 才 能有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是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 长期以来, 由于一些 地方片面追求经济增长, 对水资源和水环境缺乏有效保护, 导致水生态环境持续恶化。 只有 从源头上扭转水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才能推动全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 文明发展道路。

2、总体要求

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水资源配置、节约和保护为重点,强化用水需求 和用水过程管理,通过健全制度、落实责任、提高能力、强化监管,严格控制用水总量,全 面提高用水效率, 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 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 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 保障经济社会长 期平稳较快发展。

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 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资源问题, 保障饮 水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坚持人水和谐,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处理好 水资源开发与保护关系,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好生活、生 产和生态用水,协调好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地表水和地下水关系;坚持改革创新,完

善水资源管理体制和机制,改进管理方式和方法;坚持因地制宜,实行分类指导,注重制度 实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3、主要目标

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 到 2030年全国用水总量控制在 7000亿立方米以内; 确立 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到 2030年用水效率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万元工

业增加值用水量 (以 2000年不变价计,下同降低到 40立方米以下,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 0.6以上;确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到 2030年主要污染物入河湖总量控制在水功能区纳污 能力范围之内,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 95%以上。

为实现上述目标, 到 2015年, 全国用水总量力争控制在 6350亿立方米以内; 万元工业增 加值用水量比 2010年下降 30%以上,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 0.53以上;重要江河 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 60%以上。到 2020年,全国用水总量力争控制在 6700亿立 方米以内;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 65立方米以下,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 0.55以上; 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 80%以上, 城镇供水水源地水质全面达 标。

4、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管理,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 (1严格规划管理和水资源论证。 (2严格控制流域和区域取用水总量。 (3严格实施取水许可。 (4严格水资源有偿使用。 (5严格地下水管理和保护。 (6强化水资源统一调度。

5、加强用水效率控制红线管理,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1全面加强节约用水管理。 (2强化用水定额管理。

(3加快推进节水技术改造。制定节水强制性标准,逐步实行用水产品用水效率标识管 理,禁止生产和销售不符合节水强制性标准的产品。

6、加强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管理,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 (1严格水功能区监督管理。 (2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 (3推进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

小论文

7、保障措施 (1)建立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有关部门要加强沟通协调,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 实施水资源的统一监督管理,发展改革、财政、国土资源、环境保护、住房城乡建设、监察、法制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做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 度的实施工作。 (2)健全水资源监控体系。抓紧制定水资源监测、用水计量与统计等管理办法,健全相关 技术标准体系。加强省界等重要控制断面、水功能区和地下水的水质水量监测能力建设 (3) 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 进一步完善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 切实加强流域水资源的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和统一调度。 (4)完善水资源管理投入机制。 (5)健全政策法规和社会监督机制

四、我国水资源新规划—中国七大流域综合规划 到 2020 年,流域防洪减灾体系基本建成,山洪灾害防御能力显著提高;城乡供水和农业 灌溉能力明显增强,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全面保障;水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有效遏制,饮用水水 源区水质全面达标,水土流失得到控制;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基本建立,涉水事务管理全 面加强。 到 2030 年,流域防洪减灾体系更加完善,防洪减灾能力进一步提高;节水型社会基本建 成,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进一步提高;水生态环境有所改善,河流生态系统良性发展,水土 流失得到治理;流域综合管理现代化基本实现。 规划突出了四个重点: 一是着眼于提高流域综合防洪减灾能力。防御洪涝灾害、保障防洪安全始终是流域治理 的重点。目前七大江河流域已基本形成以堤防为基础、干支流水库为骨干、工程措施和非工 程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防洪减灾体系, 但仍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特别是蓄滞洪区安全建 设滞后,中小河流防洪标准低,病险水库隐患严重、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很大的 威胁。针对这些问题,规划科学合理地安排河道整治、湖泊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控制 性枢纽和蓄滞洪区建设。坚持工程措

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统一,防灾、减灾、避灾相结合,进 一步巩固防洪基础设施、加强洪水管理、建立健全流域的综合防洪减灾体系, 确保长治久安。 二是着眼于提高流域水资源的综合利用能力。合理地开发水资源、发挥水资源的综合效 益,是流域综合规划的主要目标。规划统筹考虑防洪、供水、灌溉、发电、航运等的需要,

小论文 合理确定开发利用的布局和方案, 进一步完善流域水资源综合利用体系。 做好重大工程的经 济、技术、环境的可行性论证、协调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防洪减灾、水资源配置和生态环 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协调好不同地区、行业和部门之间的关系,最大限度地发挥水资源的效 益。 三是着眼于提高流域生态与环境的保护能力。水体污染、水土流失、河流断流、湿地萎 缩和地下水下降等,是我国生态与环境面临的突出问题。规划针对不同流域的特点,确定了 河流的基本生态流量和纳污能力, 完善流域生态与环境保护体系, 建立严格的水资源保护制 度,加强水环境整治,注重恢复水生态系统。充分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加强重点的 水土流失地区和生态脆弱河流的综合治理,维护河流的生态平衡,创建和谐、优美、健康的 水生态和水环境。 四是着眼于提高流域水资源的综合管理能力。 对流域水资源实行综合管理, 是实现流域 治理、开发和保护目标的重要途径。规划深入研究洪水的风险管理、水资源的管理、水环境 的管理、河道管理等社会管理职能的具体内容,强化各项涉水事务社会管理的法律。建立和 完善流域水事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机制, 提高应对突发性灾害风险的能力。 建立和完善覆盖 全流域的水文水资源监测、防汛抗旱指挥、水资源调度等管理系统,提高信息化水平,推进 流域水利现代化建设。

五、总结 当前,我国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水生态退化。水与生态系统关联紧密,水量水质 变化敏感影响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改善离不开水的保障。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迫切 需要大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 破解水资源瓶颈制约,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和水环境 承载能力相协调。 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为核心内容,划定红线,加强制度建设与行为约束,最严格 制度实施的关键是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的严格管控。 优化水资源空间布局, 促进生态自然修 复。河湖水系是水资源的载体,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根据主体功能区规划、水资 源综合规划、流域综合规划、水资源

保护规划及水功能区划,以自然河湖水系、大中型调蓄 工程和连通工程为依托, 重点推进规划确定的河湖水系连通骨干工程建设, 加快推进中小河 流水系连通,构建布局合理、生态良好、循环通畅、调控自如的江河湖库水系连通体系,提 高防洪保安能力、供水保障能力、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 推动节约集约利用水资源,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要加快城镇水源建设和保护,建

小论文 立健全城市供水安全保障体系。水生态文明建设要因地制宜,精心规划,统筹实施。 必须以理念和认识的提高为长效机制,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要加 大水情教育工作力度, 开展水文化宣传教育, 提高全社会珍惜水资源、保护水生态的自觉性, 营造节水、爱水、护水、亲水的社会氛围。 要充分了解我国水资源现状, 根据现有制度科学管理水资源, 国家强化水资源管理体制, 合理优化配置水资源,做好水资源管理和规划工作,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发展。

中国水资源现状和规划管理

中国水资源现状和可持续发展

中国水资源现状

中国水资源现状

中国水资源现状

中国水资源现状

中国水资源现状调查报告

中国水资源现状不容乐观

中国水资源的现状

中国水资源现状调查报告

《中国水资源现状和规划管理..doc》
中国水资源现状和规划管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