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2020-03-03 22:24:40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随着新一轮教改的全面铺开,教育创新的理念逐渐渗透到教材中去,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使他们能够做到全面发展,进而能从课本里走出来,脱离那种死记硬背的常规模式,使课堂中、书本里的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做到学以致用,从而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在贯彻素质教育的今天,尤其在地理这门学科中,充分利用地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是地理教学中最重要的、最突出的方法,这本身也是地理教学区别于其它教学的特点。

一、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地图是地理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也是方便人们对空间认识的一种重要载体。对于地图的重要性,我国古代学者郑樵就提出“古之学者,为学有要,置图于左,置书于右,索象于图,索理于书”,相对于文字而言,地图能以其形象、直观、简明、生动的特点,更加深了学生对地理事物的空间理解。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比如说地理名称、景观以及其联系等地理事实材料,都可以通过地图来表达。这些地理的基础知识,在地图上看来是直观、生动和具体。学生认识地理事物的过程,是受他们的年龄特点、认识特点所影响的,通过地图、图片等直观内容,才能更有效的形成地理观念,进而理解更多的理性知识,如地理规律、成因、基本原理等。这样,才会使地理课堂教学的效果更好,才能使学生更容易、也更牢固的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地图具有很大的兼容性和覆盖面,是考查学生观察、判断、分析等综合能力的理想工具,所以也成为各种考试命题理想的切入点。在地理学科的“高考十项能力要求”中,第四项规定:考生应能够“熟练判断各种比例尺地图和地形剖面图,并能在地图上填绘重要地理事物的位置和分布区, 熟练使用和说明各种等值线地图、示意图和景观图像、各种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的统计资料和图表等,并能根据要求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可见,地图是地理考试命题中不变的主题,是综合测试的重要内容。

二、学生实际情况经过调查,统计结果表明,学校八年级432名学生中,只有13.2%能够分清部分地图,仅5.7%会读图;而不知地图为何物的竟有62.7%。清楚知道地图三要素的只有18.6%,能有计划有步骤分析地图的仅有4.17%。可以看出,初中学生的读图能力非常差。及时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已十分必要。

三、培养读图能力的原则读图能力的高低成为学生能否学好地理、提高地理成绩的关键。如何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是我们(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在地理教学活动中面临的一大课题。通过对教学的反思,作者认为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有以下几项原则:

(一)识图读图用图意识——培养能力的基础读图、用图意识是读图的原动力。只有有了这方面的意识,学生才会重视地理图像,在学习和练习中认真读图、用图。但现在有很多学生却“有图不用”,“用图不会”。例如:从左图中可以看出,影响城市各类土地地租水平高低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这是一个较为简单的问题,但是就会有学生给出“交通通通达度”、“经济因素”、“距市中心距离和交通通达度”等答案。就读图识图而言,最关键一点是能识图。归纳地来讲,地图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区域图”,可以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地域的图形。这类图又可根据图中所示内容分为区域地形图、气候图、洋流图、资源图、农业地域图、工业分布图、交通图等。读区域图,重要的是正确识别图示地区是什么地方?要根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面状地理事物的相关位置等去加以识别。如:世界地图、中国地图、珠江三角洲地图等。

2、“等值线图”,包括等温线图、等压线图、等高线图、等深线图、等降水量线图、等震线图、等太阳辐射量线图。这类图都遵循“等值线原理”即:凸向高(指数值)处反而低。(如山谷、低压槽、寒流等),凸向低处(指数值)反而高。(如山脊、高压脊、暖流等)。

3、“统计图”,包括柱状统计图(有纵向的和横向的)、折线统计图、扇状统计图、饼状统计图、三角状统计图等。这类图表读图的关键,是要读懂、读通坐标的含义,尤其是要注意坐标轴上数字的单位。

4、“变式图”,就是从教材中的图演变而来。这类图形虽然看上去没有见过,但万变不离其宗,只要“寻根导源”,并非无从读起。如:光照变式图、地球公转变式图、气候类型变式图等。

(二)提取地理信息——读图目的这是读图的根本原则。地图里有许多信息,哪些才是我们要提取的呢?因此要明确任务,引导读图。教学中,应根据教学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通过读图,感知所需要的信息。如:讲述“北印度洋季风环流的成因”,先让学生观察洋流的流向及南亚地区冬、夏季风的风向,进一步引导分析两要素之间的关系,季风环流的成因就迎刃而解了。

(三)培养学生绘图、用图的习惯——方法引导学生绘制有关教学用图是提高学生识图、析图能力的有效方法。画图练习也能帮助学生提高读图能力,在课堂中师生共同画图,老师边讲边画,使学生非常直观地了解地理事物变化趋势,从而加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识记、巩固。如学习中国地理(包括省区、地形区等)的地形时,要求学生画轮廓图、地形简图、河流形状图等。学生通过亲自动手绘制简图,能加深对所绘图中地理知识的理解,对掌握一些绘图的基本技能也很有实践价值。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地理知识而且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如右图——地形简图。

(四)在教学中培养读图能力的实施步骤根据学科和学生实际,作者认为提高地图读图能力,可以在教学中的实施步骤如下:(现以初中一学期为例,高中可适当缩短前三阶段的时间)第一阶段(第一到七周):主要是识图和记图,初步了解析图。可以利用课本和地理图册里丰富的地图来进行。学生识图有一定的基础,但各种地图的区别还比较模糊,要更正过来(建议在第三或四周开一个专题课程)。记图是一个量上的问题,是不能一蹴而就的,只能通过长时间的积累,所以要落实到每一节地理教学课堂中。初步了解析图能缓解单纯记图的枯燥,又能培养析图的基础,有利于提高记图的质量。第二阶段(第五到十二周):记图和析图,初步会绘图。通过讨论,我们认为,析图能力主要是学会析图的步骤。通过用四周时间,让学生熟练析图的基本步骤:①、看标题;②、看图例;③、看分布;④、总结规律。

1、看标题。标题是地图的重要部分,它说明了这幅地图主要要表达的地理信息。看明白了标题,析图已完成了一大半。

2、看图例。每一幅地图都有图例,但不同类型的地图所要用到的图形符号不尽相同(但很多图例又可以通用),所以对于初中生来说,看清楚图例是非常重要的。比如上学期的期末考试的第五大题,很多学生就因为没有看清图例,把草地看成了水稻。

3、看分布。指看图例在图中的分布,哪里有什么,某种地理事物分布在哪里等。

4、总结规律。总结各种图例(地理事物)在地图上的分布规律,哪里多,哪里少,沿什么方向,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间有没有内部的联系,不同地区分布的不同事物是什么等等。总结规律的能力要求比较高,在本阶段中还很难达到较高的水平,还要在以后很长时间里不断提高。每节课的地图分析都严格按照上述四个步骤进行。第三阶段(第十到十六周、长期):熟练析图步骤,学会绘制一般地理简图。进一步在课堂教学中加强析图的四个步骤,直到所有学生能熟练析图的步骤。同时教师通过板画简图,初步教会学生绘图的基础。第四阶段(长期):结合现有的资源,设计一些问题并由浅入深,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图,学会运用地图得出有用的地理信息。比如在一幅珠三角地图上找出珠三角包括的范围,肇庆是否在珠三角范围内,运用地图说明某地的位置特征,优势等,或者根据地图试布局工业、农业等。

三、总结地图对地理教育和学习的重要是不言而喻的。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设计,遵循地理读图的两大原则,结合有组织的实施,能够较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地图读图能力。——本文由地理组钱莹莹老师推荐

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读图能力

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1]

培养高中生的地理读图能力

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论文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地理教学应重视培养读图能力论文

中学生地理读图能力培养研究课题的实施方案

中学生地理读图能力培养的研究总结报告

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doc》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