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个性化案例[材料]

2020-03-02 16:49:17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去个性化导致冷漠

案例一:

有过一则报道,说高楼顶上有个小伙子要跳楼自杀,救护车、消防车呼啸而至,警察在为挽救生命苦苦努力。而高楼下看热闹的人越聚越多,突然人群中有人大叫“快跳呀”,其他人也跟着附和起哄,最后在众人的“怂恿”和“鼓励”声中,年轻人对人间不再留恋,从楼顶飘然而下。在这种情境中,“看客”们是去个性化的,每个人都不再是自己,而是一个“匿名”的、和他人无差别的人。在去个性化的情境中,人们往往表现得精力充沛,不断重复一些不可思议的行为而不能停止。人们会表现出平常受抑制的行为,而且对那些在正常情况下会引发自我控制机制的线索也不加反应。

案例二:

早在1972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菲利浦,金巴尔多曾经做过一个模拟监狱实验。实验者将若干心理正常的大学生随机分成\"犯人组\"与\"看守组\"。\"逮捕\"后的\"犯人被戴上手铐,蒙住两眼带到了斯坦福大学地下室的一个\"监狱\"里。这些被试经历了真正的犯人才会碰到的种种事情,如戴脚镣手铐,全身喷消毒剂,换上监狱里统一制作的\"布袋衣\",而且,\"犯人\"不再有姓名而只有一个号码。\"看守\"也一样。然而,这些原本平等的人,因为管教与被管教的不同角色,最后都产生了不健康的心理和摆脱社会规范约束的极端行为。如扮演“犯人”的被试逐渐变得软弱、无助、抑郁,而扮演“看守”的被试则越来越有虐待\"犯人\"的倾向。

案例三:

1969年,心理学家金巴尔多试图发现,摆脱正常社会约束和从事极端否定的行为的去个性化是如何产生的,也就是说,为什么一些平时很老实的人,在一群疯狂的人当中也会变得疯狂。他做了一个有趣的电击实验。 金巴尔多召集了一些女大学生作为被试,对她们说:实验要求对隔壁一个女大学生进行电击,不需要负任何道义上的责任,完全是为了科学实验的需要。通过镜子被试们可以看到那个被自己电击的女大学生。实际上这个女大学生是金巴尔多的助手,她并没有真正受到电击。但当被试按下电钮时,她假装大喊大叫,流泪求饶,以使那些作为被试的女大学生们相信,她真的非常痛苦。 被试分为两组。第一组被试都穿上了带头罩的白大褂,每个人只露出了两只眼睛,因而彼此间谁也不认识。主持人请她们实施电击时也不叫她们的名字,整个实验在昏暗中进行。这种情景被金巴尔多称为“去个性化的条件”。 第二组被试穿着平常的衣服,每个人胸前都有一张名片挂着。在实验时,主持人很有礼貌地叫着每个人的名字。房间里的照明很好,每个人彼此都能看得很清楚。这一情景称为“个性化”。金巴尔多预言说:在去个性化条件下的被试将比在个性化条件下的被试在按电钮时将表现出较少的约束。结果证实了他的预言。去个性化小组比个性化小组按电钮的次数多达将近两倍,并且每一次按下电钮的持续时间也较长。

更有意思的是金巴尔多在又一次实验前安排被试们听一段录音,内容是金巴尔多与两位将要被“电击”的女大学生的谈话。这个谈话表明二者具有不同的人格特点,其中一个十分可爱,乐于助人,而另一个则很自私自利,让人厌恶。同样在去个性化条件和个性化两种情景下让被试实施电击,结果非常有趣。在去个性化条件下,不管面对的是可爱的人还是令人讨厌的人,被试都去按电钮。金巴尔多在实验报告中写道:这些可爱的,在正常情况下态度温柔的女学生,几乎在每一次有机会时,都会按一下电钮,而根本不管被电击的是一位可爱的或者可恶的人,而且她们一点也不为之感到紧张或内疚。相反,在个性化条件下,被试们就非常有鉴别力,他们按被电击者的人格决定自己按电钮的次数和时间长短。

案例四:

1952年,费斯廷格(L.Festinger)、佩皮通(A.Pepitone)和纽康姆(T.Newcomb)进行了去个性化的实验。他们要求各组男大学生在两种条件下议论自己父母的缺点。一种条件是,被试身戴名签,互称名字,在明亮的教室里进行,这是可辨组;另一种条件下,被试身着长袍,头戴面罩,只露出眼睛和鼻孔,相互都不知姓名,在灯光昏暗的房间里进行,这是去个性组。结果表明,去个性组肆无忌惮地数落、辱骂自己的父母,充分表现对自己父母的厌恶与不满。在各组议论完了之后,以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被试对再次参加议论的喜欢程度,结果,去个性化小组比其它小组对群体成员更加富有吸引力,也就是说,大学生们更喜欢在去个性化的小组里再次议论自己父母的不是。

去个性化与社会攻击

个体常常会被淹没在群体之中,当个体自我认同被群体的行动与目标认同所取代,个体便会进入“去个性化状态”,这种状态将淡化个体的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降低个体责任与个人对于社会评价的关注。当自我控制力量减弱,暴力与反社会行为就随时可能出现。

案例一:

在正常情况下,学生对违反校纪和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 具有耻辱感、负罪感和自责感, 因而能够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和学校纪律。但有一部分学生却往往将自己融于某群学生整体之中, 他们喜欢集体起哄、相互打闹追逐、甚至成群结伙地故意破坏公物、打架斗殴等,或者学生犯了错误后在老师面前说的第一句话是“某某也做的”。这种现象就是“去个性化”行为。

“去个性化”的学生往往觉得自己处于某群学生整体之中,自己仅仅是以整体中的一员身份参与到某行为之中, 人们的注意都指向在整体身上, 教师不易觉察出自己的言行, 即使造成了不良后果自己也不会被教师发觉, 自己不会承担由不良行为所招致的谴责, 而责任将由所有参与的同学分担, 即“ 责任扩散”,这样, 每个人的责任观念就淡漠了。这部分学生往往失去原有的个性和自我控制能力, 削弱了对自我行为的约束, 沉溺于冲动、无理性和不负责任的行为之中, 完全依从于该群体所处的情绪状态, 能作出平时自己独自一个人时所不敢、不愿做的事情。

案例二:

当今是信息时代,网络正以不可抗拒之势渗入我们的生活, 改变着我们的行为模式、思维方式甚至社会结构。然而网络也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如网络暴力、网络欺诈、网络盗版、散播病毒和垃圾邮件等等,这种网络中的去个性化是去个性化现象发生在网络条件下的一种特殊情况。

网络中去个性化行为发生时,个体会表现出行为责任意识降低、行为与内在标准不一致、自制力降低、人格扭曲等问题,从而导致个体做出在现实社会中通常不会做出的事情。这种行为会给网民自身和他人带来消极的影响。

案例三:

研究表明,群体处于激励性、充满令人心情紊乱的刺激状态下,尤其是群体中的成员不易被识别的情形下,易使个体成员产生去个性化现象,如起哄、球迷闹事、聚众斗殴中都存在去个性化现象。一旦个体处于去个性化状态,会表现出无自知性,从而产生一些个人单独活动时不会出现的重复的、冲动的、情绪化的、有时甚至是破坏性的行为。在去个性化状态下,人群不分青红皂白地攻击目标,并且攻击的强度远超寻常而不能停止。

去个性化

去个性化

个性化服务案例

个性化作文案例

“去个性化”:在人群中迷失

餐饮个性化服务案例

客房个性化服务案例

酒店个性化服务案例

酒店个性化服务案例

个性化服务案例集锦

《去个性化案例[材料].doc》
去个性化案例[材料]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