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突”与境外“三股势力”

2020-03-02 18:50:28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报 刊 文 摘

孽缘:“东突”与境外“三股势力”

中亚:暗流涌动的地区

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后,中亚地区诞生了五个新的独立国家,在原来的称呼上加了“斯坦”的后缀。独立后,这些国家主体民族的民族主义倾向都有所抬头,宗教则出现强烈反弹。巨变造成的心理失衡,加上一度危机的经济状况,种种原因促使人们大量涌人寺院,寻求精神慰藉,这就给泛伊斯兰主义和泛突厥主义的死灰复燃提供了机会。摈弃现代法制、发动“圣战”、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这些在常人看来很疯狂的念头,却在中亚国家被一些人付诸实践。

因为种种政治变革,以及在民族、宗教问题上的矛盾纠葛,这片广裹的大地刚刚独立,就被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和暴力恐怖势力这“三股势力”纠缠,其中,“东突”正是这三股势力的重要一员。

“三股势力”在中亚

从上世纪90年代起,乌、塔、吉三国的交界处的费尔干纳盆地成为宗教极端势力的一个活动中心,有媒体称之为“中亚的火药桶”。在这个火药桶里,确实装着一些当量巨大的“炸弹”。

乌兹别克伊斯兰运动,其目标就是推翻现政权、建立宗教极端政权,早在9.11事件以前,就已经发展到有组织、有纲领、有根据地、有国际联络、有自己的财政保障(主要是抢劫、贩毒)的地步。

东突厥斯坦伊斯兰运动(简称“东伊运”)是境外东突恐怖势力中第一个上了联合国黑名单的,它与本·拉登的基地组织过从甚密。东伊运在埃及、阿富汗和中亚各国都有分支机构,在国际恐怖主义势力的资助和支持下,它在阿富汗、巴基斯坦、俄罗斯的车臣及土耳其等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十多处恐怖训练基地,培训骨干500多人。

除了这些名声在外的恐怖组织,中亚还有很多小的恐怖组织,其能量也不可低估。比如“阿克罗米亚”,这个组织。

“东突”境外活动录

自上个世纪中叶开始,在境外前后成立的大大小小东突组织有近百个,主要分布在西亚、中亚、欧美和南亚地区,在澳大利亚、埃及等地也有东突组织活动。近年来,一些东突组织因为得到了西方国家的资助和纵容,膨胀得比较快,出现了力量整合的趋势,不断在境内外制造事端,破坏中国的形象和新疆的稳定。

出现较早的是西亚的东突。新疆解放后一部分流亡到土耳其的东突分子,继续从事分裂新疆的活动,头面人物是穆罕默德·伊敏和艾沙·玉素甫。先后建立的分裂主义组织有20多个,其中东突厥斯坦慈善基金会影响最大,艾沙亲任顾问。伊敏、艾沙死后,东突分子继续在土耳其活动,得到不少当地泛突厥主义势力的同情和支持。

发展较快的是中亚的东突。目前境外一共有大约60万维吾尔族人,其中超过一半在中亚,中亚维吾尔族人的70%在与新疆有1700多公里边界的哈萨克斯坦。中亚国家独立前后,出现了数十个维吾尔族团体,其中不少变成了疆独组织,最多时达30多个,其中哈萨克斯坦就有21个,维吾尔斯坦人民党(简称“维人党”)影响较大,主席是霍扎姆别尔迪。

而南亚的东突成分比较杂,对我国新疆稳定威胁最直接。随着上世纪90年代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地国际恐怖主义的泛滥,东突组织也乘势而起,其中东伊运是公认的国际恐怖组织,创建者是从新疆逃到境外的艾山·买合苏木。2003年10月,艾山·买合苏木在巴基斯坦被击毙,东伊运力量受到削弱,但仍在巴基斯坦继续活动。

在欧美的东突则声势较盛。上个世纪80年代,东突分子在德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地开始建立组织,逐步发展成为境外东突势力的主流。先后成立过28个东突组织。为争取到西方反华势力的更多支持,这些组织趋于联合,并提出整合其他地区东突势力的口号。其中的东突厥斯坦民族代表大会和世

报 刊 文 摘

界维吾尔青年代表大会在2004年4月合并为世界维吾尔代表大会(简称“世维会”),虽然在德国慕尼黑建立,但主要在美国活动,得到了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的公开资助,而该基金会的资金直接来自于美国国会。这笔经费逐年增加,开始是每年20万美元,2006年达到39.5万美元,2007年则增加到52万美元。

境外多数东突组织都以文化活动为掩护,对外宣称主要是研究、宣传、介绍东突的独特文化,着重强调维吾尔族与汉族的文化差异,煽动民族分裂情绪。目的是为了吸引人们注意,混淆视听,企图欺骗国际舆论、破坏国内团结。他们还经常和藏独组织联合行动。

东突组织的活动由隐蔽走向公开,由零散走向联合,暴力和非暴力方式相结合,行动和组织越来越国际化,宣传手段越来越多样化、现代化。其境外组织及骨干成员的数量没有增多,然而其鼓吹新疆独立的声势却有增无减,和境内东突势力甚至藏独及其他非法组织的联合行动也越来越多,其活动方式主要包括:利用“学术研究”寻找疆独依据,扩大队伍;利用网络、通讯等手段来进行宣传、串联,甚至直接动员、组织暴力行动;利用境外媒体,特别是吸引一些国际知名传媒的关注来扩大其活动的效应,提高组织的“知名度”;进行暴力恐怖活动,促使新疆问题进一步国际化,取得西方的重视和国际社会的关注;提高东突领袖的身价。

不久前世维会在华盛顿召开大会,其执行主席

艾沙的“工作报告”内容与后来发生的7.5事件的过程一模一样。从这个角度看,7.5事件和世维会的联系很明显,更不用说热比娅打电话等一些现象。

“东突”的末路:地区反恐机制与全球反恐大环境

在冷战之后的十几年里,境外三股势力对东突的援助主要体现在资金、武器装备和人员训练上,但在9.11事件之后,国际社会反恐的大环境发生变化,包括东突势力在内的中亚三股势力都受到了沉重打击。经过十年来的反复较量,仍有一些东突组织散布在中亚、土耳其、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的交界处。中国境内的东突势力和境外三股势力有着组织上和其他具体方面的联系。就7.5事件来说,中国自己完全有能力解决问题。

乌鲁木齐7.5事件不仅遭到新疆人民的强烈谴责,也在上合组织共同打击的犯罪活动之列。7.5事件发生后,上合组织成员国首先发表的声明,予以强烈谴责。这是对中国方面非常有力的支持,也符合上海合作组织共同的目标。从这次事件也可以看到上合组织维护地区和平、打击三股势力的工作的重要性。从1996年建立“上海五国”机制,到2001年上合组织成立,上海五国在中亚反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上合组织已达成一种共识,反对民族分裂、宗教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

颜向东摘自《世界知识》2009年第15期(薄旭)

“东突”神话的历史迷误

曾在欧亚大陆纵横驰骋的一批批突厥人是谁 “东突厥斯坦”,一个奇怪的名称。“斯坦”,对这个名称,中国人并不陌生。这是个源自古波斯语的后缀,意为“某人生活的地方”,从南亚到西亚被普遍使用。千余年前,中国就曾被称作“支那斯坦”。

突厥,这是中国人的历史记忆中不可磨灭的组成部分。几千年间,在中国内地以北的广阔草原上,曾如一拨拨地兴起和衰落过许多游牧民族。突厥人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曾在历史上书写过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从纷杂的历史上可以看到,突厥汗国在唐朝打

报 刊 文 摘

击下灭亡后,尽管一批批操突厥语的民族在欧亚大陆纵横驰骋,留下不灭的影响,但突厥后裔并未发展成为一个现代民族,“所有突厥人组成的统一国家”在历史上从未存在过。

中国社科院欧亚研究所的吴宏伟指出,把生活在欧亚大陆上一批不同民族(部落或部族)的人统称“突厥人”的应该首先是阿拉伯人。当阿拉伯人在征服这些地区的部落、部族或民族时,面对一个个从没见过、又在一些方面表现出共同特点的群体,无法将它们互相区别开来,只好把他们统统称作“突厥人”,把他们居住和活动的地方称作“突厥斯坦”。阿拉伯人的这种称呼逐渐为其他一些民族所接受,成为习惯沿用下来。

后来,使“突厥人”这个指称所指代的对象不断扩大、并真正在他们之间建立起相互关系的,在相当程度上来说,是18世纪以来的语言学家。他们把这样一批从历史上看可能有共同来源、或是发生过密切接触关系的语言群体,划归为阿尔泰语系中的一个语族,称为“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

突厥语诸民族这一群体,按突厥语言学家的一般说法,全语族包括了30余种语言,主要有哈萨克语、柯尔克孜语(吉尔吉斯语)、维吾尔语、乌孜别克语(乌兹别克语)、塔塔尔语(挞靶语)、撒拉语、西部裕固语、阿塞拜疆语、土库曼语、雅库特语、阿尔泰语、土耳其语等。与此相适应,现在正在使用这些语言的民族都应该算作突厥各民族。操突厥语族语言的民族,主要分布在俄罗斯、中国、土耳其、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阿塞拜疆、伊朗、阿富汗、蒙古等以及欧洲的一些国家,人口超过一亿。

现在出现的“突厥语国家”这个概念则是指主体民族使用突厥语族语言的国家。这样的国家现在有六个,即土耳其、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阿塞拜疆

中国操突厥语族语言的有维吾尔、哈萨克、柯

尔克孜、乌孜别克、裕固、撒拉、塔塔尔以及新疆蒙古族中的一部分,人口近千万。这些民族的形成时间各不相同。维吾尔族的祖先,在唐朝时被称作回绝或回鹘,起初臣服于突厥,8世纪推翻突厥统治者建立政权,疆域广大,国势日盛,还曾经帮助唐朝平定安史之乱,后被所属部黯戛斯所灭。亡国后的回鹘分三路西迁,其中一支迁到吐鲁番盆地,称高昌回鹘或西州回鹘,另一支迁到帕米尔高原以西,称葱岭西回鹘。元朝时,回鹘与其他操突厥语的民族的长期融合已基本完成,他们的称谓也被汉文史籍称作委兀儿、畏兀儿、畏吾而、伟兀尔等等,14世纪阪依伊斯兰教。18世纪中期,清朝政府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后统一了天山南北,在把天山南疆仍称为“西域”的同时,也开始把这一地区称为“新疆”。此时,“维吾尔”作为一个民族最新的名称开始出现在行文当中。

古代维吾尔人继承了古突厥的文字,后受到其他语言影响逐步改进,13世纪以后分化为三支,其中一支被称作察合台语,是维吾尔、乌孜别克、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塔尔等民族的共同书面语。从20世纪30年代到80年代,维吾尔文经历了几次改革,1982年9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决定全面使用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文字。

“东突”名称的由来

1805年,俄国人季姆科夫斯基率先使用“突厥斯坦”一词,用以从地理上表述中亚及中国新疆南部塔里木盆地。鉴于两地历史、语言、习俗的差异和政治归属不同,为叙述的方便,他将位于“突厥斯坦”东部的中国新疆塔里木盆地称为“东突厥斯坦”,同时称为“中国突厥斯坦”。随后西方间或有人使用“东突厥斯坦”或“中国突厥斯坦”的地理概念。19世纪中期,俄国兼并了中亚三个古老的汗国,设立“突厥斯坦总督区”。于是西方一些历史地理学家称中亚河中地区为“俄属突厥斯坦”,或“西突厥斯坦”。

报 刊 文 摘

俄国人提出的这一名词明显的带有殖民主义色彩,目的是为西方列强划分利益区提供方便。沙俄的这一行为在中国身上划开了一道难以愈合的伤口,从20世纪30年代起,此称呼开始成为东突分子进行民族分裂的工具。

泛突厥主义:一种陈腐的滥调

东突并不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毒瘤,它有着深刻的移植历史,其思想根植于19一20世纪初的泛突厥主义和泛伊斯兰主义(简称“双泛主义”)。

泛伊斯兰主义是19世纪后期出现的一种政治思潮,它强调全世界所有信仰伊斯兰教的人们不分民族和国界,联合起来建立一个由哈里发统一领导的伊斯兰教国家,以反抗西方殖民地主义的统治,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18世纪后,奥斯曼帝国苏丹把在伊斯兰世界已经废弃了几百年的哈里发的桂冠戴到自己头上,表明自己在伊斯兰世界的最高权威,既为麻痹境内被压迫的穆斯林各族,也为争取全世界穆斯林的支持以对抗欧洲列强的欺凌。

而泛突厥主义(大突厥主义)产生于19世纪80年代。这是当时一些突厥语族知识分子提出的概念,本来具有号召受俄国压迫的各突厥语族人民联合起来反对压迫的意义。其创始人是克里米亚贵族伊斯马依勒·普林斯基(1815年一1914年),他被称为“泛突厥主义之父”。20世纪初期,在俄国沙皇政权迫害下,泛突厥运动领导人纷纷逃亡土耳其,开始了在土耳其的发展发酵期。

当时,庞大的奥斯曼帝国已病入膏育,一些狂热的民族主义分子,梦想恢复奥斯曼帝国昔日的荣光,很快与泛突厥运动一拍即合,他们错误地把实现自己理想的希望寄托在了奥斯曼苏丹的身上,而帝国当局立即把这些思想变成了推行反动政策的工具,既迷惑境内外穆斯林和突厥语各族群众,又借以抵抗西方列强,维持其帝国的梦想和统治。

他们设想以中亚的撒马尔罕为首都,建立一个囊括地中海到太平洋沿岸的大帝国。他们向中亚有关国家进行渗透,贩运枪支,煽动操突厥语族语言的民族闹事,这类活动也蔓延到中国边境。不仅如此,他们实行民族迫害政策,对马其顿人、亚美尼亚人、阿尔巴尼亚人和阿拉伯人进行大规模屠杀。他们还投靠德帝国,企图借助德国在世界上推行泛突厥主义,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同德国结成同盟。即使1908年资产阶级革命后上台的青年土耳其党,也依然继承了历届封建统治者的内外政策,并把帝国拖向了与欧洲列强争霸的战场,使它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交战国之一。1923年,土耳其凯末尔革命胜利,随后青年土耳其党被取缔,但泛突厥主义的影响传至亚欧大陆许多地区,造成恶劣影响。

“东突”在中国的发展

20世纪初期,双泛主义开始向我国新疆地区传播。有一些从事境外贸易的商人和出国留学人员,接触到了双泛思想,便将这些思想带到新疆。1913年,一些喀什的商人来到伊斯坦布尔,拜访了当地

东突与三股势力

境外三股势力对新疆的影响

三股势力演讲稿

三股势力整改措施

反对三股势力心得体会

坚决与《三股势力》作斗争.10

向三股势力决战到底

反对三股势力剖析材料

三股势力发声亮剑

新疆三股势力的由来

《“东突”与境外“三股势力”.doc》
“东突”与境外“三股势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