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生物与环境

2020-03-02 10:52:32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生物与环境》练习题

一、选择题:

1.根据生态因子的稳定性程度可把生态因子分为稳定因子和[]

A.气候因子B.地形因子 C.外来因子D.变动因子

2.根据生态因子作用大小与生物数量的相互关系,将生态因子分为密度制约因子和[]

A.气候因子B.地形因子C.稳定因子D.非密度制约因子

3.地形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属于[]A.直接作用B.间接作用C.替代作用D.补偿作用

4.当光强度不足时,CO2浓度的适当提高,则使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不至于降低,这种作用称为[]A.综合作用B.阶段性作用C.补偿作用 D.不可替代作用

5.一般来讲,当生物生长旺盛时,其耐性限度会[]A.提高B.降低C.不变D.不确定

6.蒲公英、杨树、柳树等植物光补偿点位置较高,它们属于[] A.阴性植物 B.中性植物 C,阳性植物 D.酸性植物

7.在海洋的深层浮游植物很难生存的原因是[]

A.光线微弱B.营养减少C.没有土壤D.盐分较大

8.在太阳光谱中,能被叶绿素吸收,对叶绿素的形成有促进作用的光是[]

A.蓝、绿光B.紫外光C,红、橙光D.红外光

9.很多鸟类迁徙和开始生殖的时间取决于[]

A.食物的丰缺变化B.温度的变化C.日照长短变化D.降水的变化

10.植物开始生长和进行净生产所需要的最小光照强度称为[]

A.光饱和点B.光补偿点C.光照点D.光辐射点

11.有效积温法则公式中,T0为[]

A.平均温度B.发育的时间C.有效积温D.发育起点温度

12.大多数植物的生长和干物质积累在变温条件下比恒温条件下[]

A.有利B.不利C.一样D.不确定

13.地中海果蝇的生物学零度是13.5℃,发育所需要的有效积温是250d℃,则其在26℃条件下生长发育所需时间为[] A.30dB.50d C.40dD.20d

14.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旱生植物特征的是[]

A.通气组织发达B.叶片呈针状C.有白色绒毛D.角质层加厚

15.海洋生活的大多数生物体内的盐量与海水相比是[]

A.低渗的B.高渗的C.不确定D.等渗的

16.每种植物的生态幅影响该种植物的[]。

A 生物量 B 生长速度 C 分布范围 D 发育程度

二、填空题:

1.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

2.按环境的性质,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半自然环境和——。按环境的范围大小划分,可将环境分为宇宙环境、地球环境、区域环境、微环境和——。

3.某生物对某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称为该种生物的——。

4.在对生物起作用的诸多因子中,有一个或两个对生物起决定性作用,该因子称为——。

5.小麦的生物学零度要比咖啡的生物学零度——。

6.适应于弱光地区生活的植物称为——。

7.植物需要一定时间低温条件才能发育,才能开花的现象称为______.

8.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生物生长速率与温度成_____比。

9.一般来讲,暖和的地区生物种类比寒冷地区________.

10.根据植物对水分的需求量和依赖程度,可把植物划分为陆生植物和_____ 两类。根据水生植物生长环境中水的深浅不同,可分为沉水植物、浮水植物和__________.

11.如果土壤中的氮可维持 250kg 的生物产量,钾可维持 350kg 的产量,磷可维持 500kg 的产量,而实际产

量只有 250kg ;如果多施 1 倍的氮,产量将停留在 350kg ,因为此时产量为钾所限制。这种现象可以用生态学上的______定律进行解释。

12.陆生植物根据对水因子的适应可分为湿生植物、旱生植物和_______。根据植物对土壤含盐量的反应,可将植物划分出盐土植物和________。

13.生物耐性限度调整的方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趋同适应与趋异适应的结果是分别形成________、________。

三、简答题

1.什么是环境?简述生态因子与环境因子的区别。

答: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事物的总和,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也可认为是环境因子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而环境因子则是指生物体外部的全部环境要素。

2.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有哪些?

答:(1)综合作用。生态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生态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都是在其他因子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中发挥作用,任何一个单因子的变化,都必将引起其他因子不同程度的变化及其反作用。:

(2 )主导因子作用。在对生物起作用的诸多因子中,其中必有一个或两个是对生物起决定性作用的生态因子,称为主导因子。主导因子发生变化会引起其他因子也发生变化。

(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环境中的一些生态因子对生物产生间接作用,如地形因子;另外一些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状况则对生物起直接的作用。

(4)阶段性作用。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具有阶段性,这种阶段性是由生态环境的规律性变化所造成的。 (5)生态因子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虽然不尽相 同,但都各具有重要性,不可缺少;但是某一个因子的数量不足,有时可以靠另外一个因子的加强而得到调剂和补偿。

3.简述谢尔福德(Sheiford)耐性定律。

答:生物的存在与繁殖,要依赖于综合环境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或质)不足或过多,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则使该物种不能生存,甚至灭绝。这一理论被称为谢尔福德耐性定律。该定律认为任何接近或超过耐性下限或耐性上限的 因子都是限制因子;每一种生物对任何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能够耐受的范围,即生态幅;在生态幅当中包含着一个最适区,在最适区内,该物种具有最佳的生理和繁殖状态。

4.简述有效积温法则。

答:有效积温法则的含意是指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其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生物各个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

5.简述极端温度对生物的影响及生物的适应。

答:(1)极端温度对生物的影响

①低温对生物的影响:

当温度低于临界(下限) 温度 ,生物便会因低温而寒害和冻害。冻害原因:冰晶使原生质破裂损坏胞内和胞间的微细结构;溶剂水结冰,电解质浓度改变,引起细胞渗透压变化,导致蛋白质变性;脱水使蛋白质沉淀;代谢失调。

②高温对生物的影响:当温度超过临界(上限)温度,对生物产生有害作用,如蛋白质变性、酶失活、破坏水份平衡、氧供应不足、神经系统麻痹等 。

(2)生物对极端温度的适应。

①生物对低温的适应:

 形态上的适应--植物:芽具鳞片、体具蜡粉、植株矮小;动物:增加隔热层,体形增大(贝格曼规律),

外露部分减小(阿伦规律)。

 生理上的适应--植物:减少细胞中的水分和增加细胞中有机质的浓度以降低冰点,增加红外线和可见

光的吸收带(高山和极地植物);动物:超冷和耐受冻结,当环境温度偏离热中性区增加体内产热,维持体温恒定,局部异温等。

 行为上的适应-- 迁移和冬眠/休眠等。

②生物对高温的适应

 形态上的适应--植物:密毛、鳞片滤光;体色反光;叶缘向上或暂时折叠,减少辐射伤害;干和茎具

厚的木栓层,绝热。动物:体形变小,外露部分增大;腿长将体抬离地面;背部具厚的脂肪隔热层。生理上的适应--植物:降低细胞含水量,增加糖或盐浓度,减缓代谢率;蒸腾作用旺盛,降低体温;反射红外光。动物:放宽恒温范围;贮存热量,减少内外温差。

 行为上的适应--植物:关闭气孔。动物:休眠,穴居,昼伏夜出等。

6.简述水生植物对水因子的适应。

答:水生植物指生长在水中的植物。水生植物在水体环境中形成了与陆生植物具有

很大不同的特征:一是具有发达的通气组织,以保证各器官组织对氧的需要。二是机械组

织不发达甚至退化,以增强植物的弹性和抗扭曲能力,适应于水体流动。三是水下的叶片多分裂成带状、线状,而且很薄,以增加吸收阳光、无机盐等的面积。

7.旱生植物如何通过形态和生理途径来适应干旱?

答: 在形态上,根系比较发达,以利于吸收更多的水分,叶面积比较小,以减少水分的散失。有的植物具有发达的贮水组织。在生理上,原生质渗透压高,使植物根系能够从干旱的土壤中吸收水分。

8.解释趋同适应与趋异适应。

 趋同适应:不同种类的生物,生存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常形成相同或相似的适应方式和途径,称

为趋同适应。

 趋异适应:一群亲缘关系相近的生物有机体,由于分布地区的间隔,长期生活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因而形

成了不同的适应方式和途径

环境生态学

环境生态学

环境生态学

环境生态学论文

环境生态学课程设计

环境生态学试题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

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生态学课后习题

环境生态学论文[推荐]

《生态学生物与环境.doc》
生态学生物与环境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