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与环境范文

2022-09-08 来源:其他范文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生态学生物与环境

《生物与环境》练习题

一、选择题:

1.根据生态因子的稳定性程度可把生态因子分为稳定因子和[]

A.气候因子B.地形因子 C.外来因子D.变动因子

2.根据生态因子作用大小与生物数量的相互关系,将生态因子分为密度制约因子和[]

A.气候因子B.地形因子C.稳定因子D.非密度制约因子

3.地形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属于[]A.直接作用B.间接作用C.替代作用D.补偿作用

4.当光强度不足时,CO2浓度的适当提高,则使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不至于降低,这种作用称为[]A.综合作用B.阶段性作用C.补偿作用 D.不可替代作用

5.一般来讲,当生物生长旺盛时,其耐性限度会[]A.提高B.降低C.不变D.不确定

6.蒲公英、杨树、柳树等植物光补偿点位置较高,它们属于[] A.阴性植物 B.中性植物 C,阳性植物 D.酸性植物

7.在海洋的深层浮游植物很难生存的原因是[]

A.光线微弱B.营养减少C.没有土壤D.盐分较大

8.在太阳光谱中,能被叶绿素吸收,对叶绿素的形成有促进作用的光是[]

A.蓝、绿光B.紫外光C,红、橙光D.红外光

9.很多鸟类迁徙和开始生殖的时间取决于[]

A.食物的丰缺变化B.温度的变化C.日照长短变化D.降水的变化

10.植物开始生长和进行净生产所需要的最小光照强度称为[]

A.光饱和点B.光补偿点C.光照点D.光辐射点

11.有效积温法则公式中,T0为[]

A.平均温度B.发育的时间C.有效积温D.发育起点温度

12.大多数植物的生长和干物质积累在变温条件下比恒温条件下[]

A.有利B.不利C.一样D.不确定

13.地中海果蝇的生物学零度是13.5℃,发育所需要的有效积温是250d℃,则其在26℃条件下生长发育所需时间为[] A.30dB.50d C.40dD.20d

14.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旱生植物特征的是[]

A.通气组织发达B.叶片呈针状C.有白色绒毛D.角质层加厚

15.海洋生活的大多数生物体内的盐量与海水相比是[]

A.低渗的B.高渗的C.不确定D.等渗的

16.每种植物的生态幅影响该种植物的[]。

A 生物量 B 生长速度 C 分布范围 D 发育程度

二、填空题:

1.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

2.按环境的性质,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半自然环境和——。按环境的范围大小划分,可将环境分为宇宙环境、地球环境、区域环境、微环境和——。

3.某生物对某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称为该种生物的——。

4.在对生物起作用的诸多因子中,有一个或两个对生物起决定性作用,该因子称为——。

5.小麦的生物学零度要比咖啡的生物学零度——。

6.适应于弱光地区生活的植物称为——。

7.植物需要一定时间低温条件才能发育,才能开花的现象称为______.

8.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生物生长速率与温度成_____比。

9.一般来讲,暖和的地区生物种类比寒冷地区________.

10.根据植物对水分的需求量和依赖程度,可把植物划分为陆生植物和_____ 两类。根据水生植物生长环境中水的深浅不同,可分为沉水植物、浮水植物和__________.

11.如果土壤中的氮可维持 250kg 的生物产量,钾可维持 350kg 的产量,磷可维持 500kg 的产量,而实际产

量只有 250kg ;如果多施 1 倍的氮,产量将停留在 350kg ,因为此时产量为钾所限制。这种现象可以用生态学上的______定律进行解释。

12.陆生植物根据对水因子的适应可分为湿生植物、旱生植物和_______。根据植物对土壤含盐量的反应,可将植物划分出盐土植物和________。

13.生物耐性限度调整的方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趋同适应与趋异适应的结果是分别形成________、________。

三、简答题

1.什么是环境?简述生态因子与环境因子的区别。

答: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事物的总和,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也可认为是环境因子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而环境因子则是指生物体外部的全部环境要素。

2.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有哪些?

答:(1)综合作用。生态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生态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都是在其他因子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中发挥作用,任何一个单因子的变化,都必将引起其他因子不同程度的变化及其反作用。:

(2 )主导因子作用。在对生物起作用的诸多因子中,其中必有一个或两个是对生物起决定性作用的生态因子,称为主导因子。主导因子发生变化会引起其他因子也发生变化。

(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环境中的一些生态因子对生物产生间接作用,如地形因子;另外一些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状况则对生物起直接的作用。

(4)阶段性作用。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具有阶段性,这种阶段性是由生态环境的规律性变化所造成的。 (5)生态因子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虽然不尽相 同,但都各具有重要性,不可缺少;但是某一个因子的数量不足,有时可以靠另外一个因子的加强而得到调剂和补偿。

3.简述谢尔福德(Sheiford)耐性定律。

答:生物的存在与繁殖,要依赖于综合环境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或质)不足或过多,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则使该物种不能生存,甚至灭绝。这一理论被称为谢尔福德耐性定律。该定律认为任何接近或超过耐性下限或耐性上限的 因子都是限制因子;每一种生物对任何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能够耐受的范围,即生态幅;在生态幅当中包含着一个最适区,在最适区内,该物种具有最佳的生理和繁殖状态。

4.简述有效积温法则。

答:有效积温法则的含意是指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其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生物各个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

5.简述极端温度对生物的影响及生物的适应。

答:(1)极端温度对生物的影响

①低温对生物的影响:

当温度低于临界(下限) 温度 ,生物便会因低温而寒害和冻害。冻害原因:冰晶使原生质破裂损坏胞内和胞间的微细结构;溶剂水结冰,电解质浓度改变,引起细胞渗透压变化,导致蛋白质变性;脱水使蛋白质沉淀;代谢失调。

②高温对生物的影响:当温度超过临界(上限)温度,对生物产生有害作用,如蛋白质变性、酶失活、破坏水份平衡、氧供应不足、神经系统麻痹等 。

(2)生物对极端温度的适应。

①生物对低温的适应:

 形态上的适应--植物:芽具鳞片、体具蜡粉、植株矮小;动物:增加隔热层,体形增大(贝格曼规律),

外露部分减小(阿伦规律)。

 生理上的适应--植物:减少细胞中的水分和增加细胞中有机质的浓度以降低冰点,增加红外线和可见

光的吸收带(高山和极地植物);动物:超冷和耐受冻结,当环境温度偏离热中性区增加体内产热,维持体温恒定,局部异温等。

 行为上的适应-- 迁移和冬眠/休眠等。

②生物对高温的适应

 形态上的适应--植物:密毛、鳞片滤光;体色反光;叶缘向上或暂时折叠,减少辐射伤害;干和茎具

厚的木栓层,绝热。动物:体形变小,外露部分增大;腿长将体抬离地面;背部具厚的脂肪隔热层。生理上的适应--植物:降低细胞含水量,增加糖或盐浓度,减缓代谢率;蒸腾作用旺盛,降低体温;反射红外光。动物:放宽恒温范围;贮存热量,减少内外温差。

 行为上的适应--植物:关闭气孔。动物:休眠,穴居,昼伏夜出等。

6.简述水生植物对水因子的适应。

答:水生植物指生长在水中的植物。水生植物在水体环境中形成了与陆生植物具有

很大不同的特征:一是具有发达的通气组织,以保证各器官组织对氧的需要。二是机械组

织不发达甚至退化,以增强植物的弹性和抗扭曲能力,适应于水体流动。三是水下的叶片多分裂成带状、线状,而且很薄,以增加吸收阳光、无机盐等的面积。

7.旱生植物如何通过形态和生理途径来适应干旱?

答: 在形态上,根系比较发达,以利于吸收更多的水分,叶面积比较小,以减少水分的散失。有的植物具有发达的贮水组织。在生理上,原生质渗透压高,使植物根系能够从干旱的土壤中吸收水分。

8.解释趋同适应与趋异适应。

 趋同适应:不同种类的生物,生存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常形成相同或相似的适应方式和途径,称

为趋同适应。

 趋异适应:一群亲缘关系相近的生物有机体,由于分布地区的间隔,长期生活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因而形

成了不同的适应方式和途径

推荐第2篇:生物与环境 环境保护教案

生物与环境 环境保护教案

光禄二中 齐丽娜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资源现状和相应的保护措施,认识合理利用资源的重要性;了解我国的自然保护区,理解自然保护区的概念以及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 2.通过阅读教材和课外查找资料,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获取、选择信息的能力;通过对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重要作用、破坏因素和相应的保护措施的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交流能力和分析能力。

3.通过了解我国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渗透爱国主义教育;通过了解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重要作用,渗透热爱自然的教育;通过认识保护自然的紧迫性,渗透责任感的教育。

二、重点、难点分析

1.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重要作用、破坏因素和相应的保护措施,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知识,因为:

(1)了解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重要作用,是进行保护的前提,而只有清楚破坏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因素,才可以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保护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是自然保护的重要内容。

(2)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交流能力和分析能力。

(3)这部分知识内容之中,渗透着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情感教育。 2.自然保护区的概念和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也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知识,因为:自然保护区是国家(或省市)划出的加以保护的区域,用以保护自然和自然资源,特别是保护珍贵稀有的动植物资源,保护代表不同自然地带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等。建立自然保护区,不仅可以保护珍贵稀有的动植物资源,而且能使这些动植物得到良好的繁衍和发展,另外也便于科学家们对于珍贵稀有的动植物资源进行研究,为引种、驯化等提供科学的依据和种源。所以,自然保护区有“资源库”之称,建立自然保护区是自然保护的重要手段。 3.“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重要作用、破坏因素和相应的保护措施”知识的教学,由于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有一些感性的认识,并且理解起来不是很难,造成教学中不容易吸引学生,所以是组织教学的难点。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预习教材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发表各自的看法,让学生参与教学,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兴趣。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的参考课时为一课时。

(二)、教学思路:

1.上课之前,要求学生预习教材内容,并可根据教材内容作相应的材料扩展,以便正式上课时讨论交流。

2.正式上课时,教师可通过复习生态平衡的概念以及对生态平衡的维持引入新课,提出“环境保护”的课题。同时指出保护环境一方面要防止环境污染,另一方面要对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进行保护。本节课主要研究对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

3.对于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采用学生讨论和发表意见的方式进行。学生讨论时,围绕三个问题进行:一是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重要作用,二是我国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状况及破坏因素,三是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的相应措施。对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可以分开进行讨论,也可以同时进行讨论。最后归纳出知识要点项目 知识点 具体内容(略)森林的保护 森林对保护和改善环境的作用提高全国森林覆盖率的指提高森林覆盖率的具体措施草原的保护 草原的三大功能草原植被的破坏因素保护和合理利用草原的措施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 我国野生生物资源的状况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和植物我国野生生物面临的危险我国保护野生生物资源的措施

4.对于“自然保护区”内容的教学,首先应从环境保护的总前提下,提出建立自然保护区是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除建立自然保护区外,植树造林、制定有关法律法规等都是环境保护的手段。

自然保护区的概念教学,可以从“自然保护区保护的对象”和“由国家划定”两个角度入手分析,给出自然保护区的概念。之后,可以由教师介绍或由学生列举一些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及本地区的自然保护区,并分析列举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对象,这样一方面可以将自然保护区的概念具体化,同时在此基础上引申出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 最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保护自然是不是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自然?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具体的实例(如森林的合理采伐、鱼塘的适量捕鱼等),使学生认识到,只有遵循生态系统的客观规律、只要遵循生态系统的客观规律,就能够有效地保护自然。

5.总结时,教师要重申:建立自然保护区是进行自然保护的有效手段,但不是唯一手段。更多的时候应该在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护自然环境和资源。只有遵循生态系统的客观规律,从长远观点和整体观点出发来综合考虑环境的保护,才能有效地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发展。

(三)、本课题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本节为全课程的结束篇,容易被忽视,教师对于本节内容的教学应从全书的高度上予以重视,按照生态学的观点,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生态学知识,学会去热爱自然、保护自然,树立起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

2.本节教学过程中,学生讨论的内容很多,并且讨论内容的范围很广,学生讨论时可能会有一些与教材内容相距较远的内容,教师不应简单地否定,而应以参与讨论的平等身份发表意见,引导学生的讨论,最后归纳出知识内容的要点。

3.本节教学中,观点和情感教育的内容很多,有很多用于情感和观点教育的素材,教师一定要充分地利用,同时避免简单地灌输,而应在具体问题的分析过程中进行渗透。对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则在做到“润物细无声”的基础上,还要作为结束语明确地提出来,并应指出,这是每一个现代人都应有的意识。 小资料

一、自然保护区:

自1872年美国首创世界上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国家黄石公园以来,各国竞相效法。据我国国家环保局1989年环境年报初步统计,截止1988年底,全国各类自然保护区已达606个,面积超过国土的3%。1990年9月,国务院又批准建立我国国家级海洋类型自然保护区。至1990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数量上又增加61个。截止 1994年,已有自然保护区 762个。

二、北京濒危动物保护中心:

北京濒危动物保护中心暨北京青少年动物保护教育基地是全国拥有野生动物品种最丰富的迁地保护中心。这里有山地生态区、荒漠生态区、湿地生态区、森林生态区……。这里饲养着许多“落难”的动物,它们都有一段共同的遭人类捕杀的悲惨经历,如今它们自由地栖息在这新家园里。

保护中心有一处散布着十余块墓碑,这是灭绝动物的墓区。墓碑上镌刻着一个个近百年内刚刚灭绝了的野生动物:旅鸥、袋狼、巴厘虎、高加索野牛、冠麻鸭等等。它们的覆灭无不是由于人类过度掠夺、破坏自然资源、污染生存环境、打破生态平衡所致。

作为占据生物圈统治地位的人类已经意识到了必须重新审视和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控制和约束自己的行为模式、道德准则和消费观念的时候了。

三、我国的自然保护法规:

1982年8月23日 海洋环境保护法 1984年9月20日 森林法 1985年6月18日 草原法 1986年3月19日 矿产资源法 1986年 6月25日 土地管理法 1986年 7月1日 渔业法 1988年1月21日 水法

1988年11月 8日 野生动物保护法 1989年2月 21日 传染病防治法 1989年12月 26日 环境保护法

1995年8月 29日 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 1995年 10月 30日 食品卫生法

1996年5月 15日 水污染防治法(修订)

推荐第3篇: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简介

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简介

学院设有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食品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生物工程五个本科(工科)专业。拥有校级重点学科――环境工程,校级重点建设学科――应用化学、药物化学、一个硕士点――环境工程。现有本科学生1200名,全日制硕士研究生35名。

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经过多年的努力,造就了一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现有专任教师72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23人,占教师总数的41.7%;年龄在35~45之间的年轻教授、副教授占23.6%;拥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65.3%;他们已逐渐成长为学院教学科研的骨干力量,其中校学术带头人4人,校学术骨干6人,获重庆市中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6人,重庆市中青年骨干教师1人。 全院设化学基础、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食品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生物工程等6个教研室,学院建有化学与生物技术实验教学中心, 含化学与生物基础实验室、化学与生物技术实验室、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室和天然药物研究实验室。同时,依托重庆工商大学药物化学与化学生物学研究中心和重庆工商大学环境保护研究所,具有良好的教学、科研和实验条件。

学院高度重视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工作。学院教学工作规范、有序,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近三年来,我院教师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3项。其中,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项,重庆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2项,重点自然基金3项,经费402.9万元;横向项目200多项,科研合同经费总计700多万元。学院职工公开发表论文250余篇,其中核心期120余篇,国际三大检索(SCI、EI、ISTP)收录25篇,申报发明专利8项。学院在教学改革、教学研究中取得了突出成绩,获得教育部世行贷款项目1项,国家工科(化学)教学基地项目2项,校级教改项目多项。现有《化工原理》、《分析化学》和《物理化学》三门校级精品课程,校级重点课程5门。

学院实施大类培养中期分流的培养模式,学生在经过一年的共同基础课的学习后,可以根据兴趣和爱好重新选择专业。

学院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经常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到学院开展学术讲座,与英国、美国、香港等地的知名大学建立了长期的友好往来。

学院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团结协作,求是创新,质量立院,科研强院”为理念,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促教学,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推进“大类培养,中期分流”的培养模式改革。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强素质,培养更多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基础理论扎实、知识面广,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招生咨询电话:023-627697856276847

3专业名称:化学工程与工艺

标准学制:四年 修业年限:三至七年层次:本科授予学位:工学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化学工程与工艺方面的基本知识、基础原理和基本技能,能在化工、医药、新材料、轻工、炼油、冶金、能源、环保、军工等部门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毕业后可从事化工产品研制、化工过程开发、工艺与设备的过程设计、生产管理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工作。

专业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化学工程和化工工艺学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化学与化工实验技能、工程实践、计算机运用、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方法的基本训练,具有对现行企业的生产过程进行模拟优化、革新改造,对新生产过程进行开发设计和对新产品进行研制的能力。

主要课程:大学英语、大学计算机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工程图学、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仪器分析、电工电子学、化工原理、化工 1

热力学、反应工程、化工设备、化工分离工程、化工设计与CAD、化工自动化及仪表、应用光谱解析等。 招生条件:不招收色弱考生

专业名称:应用化学(新材料技术)

标准学制:四年修业年限:三至七年层次:本科授予学位:工学

培养目标:应用化学专业培养具备化学和新材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受到应用研究、科技开发和生产技术的初步训练,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及企事业单位等从事与化学、新材料有关的开发应用、科研、教学、技术监督及管理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专业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化学和新材料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以及相关的工程技术知识,受到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等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进行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科学管理的基本技能。

主要课程:物理化学、结构化学、无机及分析化学、仪器分析、有机化学、有机合成、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生物化学、精细合成化学、化工原理、化学反应工程、化学实验(Ⅰ、Ⅱ、Ⅲ、Ⅳ)、综合化学实验以及材料科学专业方向选修课等。

招生条件:不招收色弱考生

专业名称:环境工程

标准学制:四年修业年限:三至七年层次:本科授予学位:工学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环境工程方面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在政府部门、环境规划与管理机构、工矿企业、能源、给排水、工程设计与施工等部门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毕业后可从事环境工程设计、环保技术开发、环境规划、环境监测、环境评价、生产技术管理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工作。

专业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环保基础实验技能、工程管理与实践、计算机应用、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方法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对各种情况进行环境规划、评价、监测和对现行企业进行绿色生产,对环保新过程和新产品进行开发、设计与研制的能力。

主要课程:环境工程原理、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环境监测与分析、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流体力学、环境工程微生物、环境生态学、环境化学、环境管理、环境影响评价、测量学等。

招生条件:不招收色弱考生

专业名称:生物工程

标准学制:四年修业年限:三至七年层次:本科授予学位:工学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生物工程的科学原理、工艺过程和工程设计等基础理论、基本技能的、毕业后能在生物工程领域从事设计、生产、管理和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工作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专业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化工原理、生化工程、发酵工程、生物制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生物细胞培养与选育、生物技术与工程、品质管理、设备利用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在生物工程领域从事设计、生产、管理和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的基本能力。

主要课程:大学英语、大学计算机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工程图学、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化工原理、生化工

程、药物分析、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生物工程下游技术等。

招生条件:不招收色弱考生

专业名称:食品科学与工程(安全与质量控制)

标准学制:四年修业年限:三至七年层次:本科授予学位:工学

培养目标:本专业立足于二十一世纪我国农业产业化和西部大开发的形势,根据我国加入WT0以后,对食品安全与质量的更高要求,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造性的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具备坚实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基础;受到该学科相关分析技能、工程设计、生产实践和流通实践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食品贮藏加工、卫生检验、安全评价与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基本能力,熟悉食品标准法规及质量控制、食品质量安全、卫生规范、食品分析检验技术等专业知识,具有一定的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知识。毕业后能胜任国际国内食品加工、流通与监管领域的企业或部门的生产管理、品质控制、安全评价与监管、科研开发、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工作。

专业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食品科学、食品工艺学、食品法规与标准、食品卫生检验,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和食品流通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该学科相关分析检测、工程设计、生产实践和流通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在食品生产、流通及安全监管领域从事生产管理、安全评价与监管、执法、品质控制、科学研究及食品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主要课程:有机化学、生物化学、食品化学及分析、食品微生物学、食品保藏学、食品工程原理、食品技术原理、食品工艺学、食品卫生学、食品标准与法规、食品营养与保健、食品质量管理、食品卫生检验、食品中异物检测、食品生产安全认证。

招生条件:不招收色弱考生

推荐第4篇:生物与环境_环境保护教案

生物与环境保护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资源现状和相应的保护措施,认识合理利用资源的重要性;了解我国的自然保护区,理解自然保护区的概念以及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

2.通过阅读教材和课外查找资料,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获取、选择信息的能力;通过对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重要作用、破坏因素和相应的保护措施的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交流能力和分析能力。

3.通过了解我国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渗透爱国主义教育;通过了解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重要作用,渗透热爱自然的教育;通过认识保护自然的紧迫性,渗透责任感的教育。

二、重点、难点分析

1.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重要作用、破坏因素和相应的保护措施,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知识,因为:

(1)了解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重要作用,是进行保护的前提,而只有清楚破坏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因素,才可以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保护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是自然保护的重要内容。 (2)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交流能力和分析能力。 (3)这部分知识内容之中,渗透着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情感教育。

2.自然保护区的概念和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也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知识,因为:自然保护区是国家(或省市)划出的加以保护的区域,用以保护自然和自然资源,特别是保护珍贵稀有的动植物资源,保护代表不同自然地带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等。建立自然保护区,不仅可以保护珍贵稀有的动植物资源,而且能使这些动植物得到良好的繁衍和发展,另外也便于科学家们对于珍贵稀有的动植物资源进行研究,为引种、驯化等提供科学的依据和种源。所以,自然保护区有“资源库”之称,建立自然保护区是自然保护的重要手段。

3.“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重要作用、破坏因素和相应的保护措施”知识的教学,由于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有一些感性的认识,并且理解起来不是很难,造成教学中不容易吸引学生,所以是组织教学的难点。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预习教材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发表各自的看法,让学生参与教学,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兴趣。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的参考课时为一课时。

(二)、教学思路: 1.上课之前,要求学生预习教材内容,并可根据教材内容作相应的材料扩展,以便正式上课时讨论交流。

2.正式上课时,教师可通过复习生态平衡的概念以及对生态平衡的维持引入新课,提出“环境保护”的课题。同时指出保护环境一方面要防止环境污染,另一方面要对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进行保护。本节课主要研究对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

3.对于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采用学生讨论和发表意见的方式进行。学生讨论时,围绕三个问题进行:一是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重要作用,二是我国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状况及破坏因素,三是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的相应措施。对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可以分开进行讨论,也可以同时进行讨论。 最后归纳出知识要点项目 知识点 具体内容

4.对于“自然保护区”内容的教学,首先应从环境保护的总前提下,提出建立自然保护区是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除建立自然保护区外,植树造林、制定有关法律法规等都是环境保护的手段。

最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保护自然是不是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自然?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具体的实例(如森林的合理采伐、鱼塘的适量捕鱼等),使学生认识到,只有遵循生态系统的客观规律、只要遵循生态系统的客观规律,就能够有效地保护自然。

5.总结时,教师要重申:建立自然保护区是进行自然保护的有效手段,但不是唯一手段。更多的时候应该在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护自然环境和资源。只有遵循生态系统的客观规律,从长远观点和整体观点出发来综合考虑环境的保护,才能有效地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发展。

(三)、本课题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本节为全课程的结束篇,容易被忽视,教师对于本节内容的教学应从全书的高度上予以重视,按照生态学的观点,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生态学知识,学会去热爱自然、保护自然,树立起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

2.本节教学过程中,学生讨论的内容很多,并且讨论内容的范围很广,学生讨论时可能会有一些与教材内容相距较远的内容,教师不应简单地否定,而应以参与讨论的平等身份发表意见,引导学生的讨论,最后归纳出知识内容的要点。

3.本节教学中,观点和情感教育的内容很多,有很多用于情感和观点教育的素材,教师一定要充分地利用,同时避免简单地灌输,而应在具体问题的分析过程中进行渗透。对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则在做到“润物细无声”的基础上,还要作为结束语明确地提出来,并应指出,这是每一个现代人都应有的意识。

推荐第5篇:高二生物复习专题生物与环境

复习专题--:生物与环境

【知识总结】

1、生态因素概念及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2、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判断生物在环境中的某种现象,要抓住本质,不能只从现象简单推测。例如:鸟类的换羽与哺乳动物的季节性换毛,表面上看与气候冷热有关,这种现象似乎是温度对生物的影响,但实际上这是受日照长短影响的,并非是温度影响的。在生物与生物的关系中,区别种内关系与种间关系的标准,主要根据被判断的生物是不是同一个物种,这不能从表面俗名上区分,要根据学习的生物分类知识来判断。在种间关系所列举的捕食实例中,均是动物捕食植物,食肉动物捕食食草(植)动物;而植物捕食动物的例子也是有的,如猪笼草食昆虫便是其中一例,学习时应引起注意。

3、种群

4、生物群落

5、生态系统

【例题精解】

1、如图100如果成千上万只昆虫生活在一株大树上,鸟又以该树上的昆虫为食。那么树、昆虫和鸟的生物数量金字塔形应是(

[解析]此题要求回答的是该食物链中,各营养级之间生物体数量的塔形。与课本上的“能量金字塔”不同,能量金字塔是指生态系统中(或某食物链中),各营养组生物所占流经该系统中总能量的百分数而言的。数量金字塔是表示一条食物链中(或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生物体的个体数量关系。所以上述食物链中数量金字塔形应是C。

答案:C。

2、按一对夫妇生两个孩子计算,人口学家统计和预测,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翻一翻大约需20~40年,美国需40~80年,瑞典人口将会相对稳定,德国人口将减少。预测人口的这种增减动态主要决定

于(

A、种群数量和密度

B、种群年龄结构

C、种群性别比例

D、出生率和死亡率

[解析]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影响人口增减的因素之一。如果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人口呈现增长趋势,因此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影响人口动态的直接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对一个种群数量动态的预测决定于该种群的年龄结构。一个年轻个体占优势的种群,它预示着种群将有很大发展,因为这样的种群,进入生殖年龄的个体会越来越多,是一个急剧增长的年龄结构。如果各年龄组成比例大体相等,老年组个体略小,则属稳定型。目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人口的年龄结构属于急剧增长型;美国属缓慢增长型;德国属衰退型。因此本题涉及的人口增长动态是由年龄结构特点所决定的。

答案:B。

3、分析下列各种叙述,选择有关的非生物因素编号,填入下面的括号中:

(1)决定山区植物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2)决定水中绿色植物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3)与大多数鱼类的洄游有关的主要因素是(

(4)柽柳有十分发达的根系和很小的鳞片状叶,与此有关的主要因素是(

A、阳光

B、温度

C、水分

D、空气

E、土壤的理化特性

[解析]使学生理解并能区别主要的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生命活动的影响。阳光、温度和水这三种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分布起着很大的作用。第(1)、(2)小题都讲垂直分布,似乎相同,但影响其分布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不同的。决定山区植物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温度的高低,影响其光合作用。决定水中绿色植物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阳光的强弱,影响其光合作用。(3)小题鱼类的洄游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但影响其洄游的主要因素是温度。第(4)小题,应根据适应性的特征来推理。发达的根系可以从土壤深层吸收水分,供植物体生长发育的需要,鳞片状小叶又可减少水分的过多蒸腾,柽柳根叶的结构特点无疑与水分的吸收与散失有直接关系。

错选的主要在(1)、(2)小题。分析其原因,是对陆上、水中植物垂直分布起主导作用的非生物因素搞不清楚。温度与陆上植物的分布有着密切的关系,不但在水平方向上,如梨北桔南,是由于受高、低温的限制,而且植物在垂直方向的分布上也是如此,温度的差异就决定了山上山下植物的种类不同。没有阳光,植物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水中绿色植物的分布,自然要受到阳光的限制。光照影响海洋植物的分布十分明显。随着海洋深度的增加,光量越来越少,就形成了绿藻、褐藻、红藻的分层分布。阳光能够到达的深度极限为海面以下200米,绿色植物就难以生存了。

答案:(1)B (2)A (3)B (4)C

4、(1)下列哪项属于保护色(

A、西藏野牛的外表形状与岩石非常相似

B、避役的体色随环境色彩而改变

C、无毒蛇具毒蛇的鲜艳体色

D、毒蛾幼虫具鲜艳色彩,身上长着毒毛

(2)下列动物中的体色属于警戒色的是(

A、金钱豹 B、梅花鹿 C、银环蛇 D、斑马

(3)下列哪项不属于拟态(

A、昆虫体色似枯叶

B、南美棕王蝶幼虫有毒

C、有的无毒蛇具有毒蛇的鲜艳体色

D、南美天蚕蛾幼虫体态、色斑似眼镜蛇

[解析]考查学生对生物适应性的理解,以及对保护色、警戒色、拟态概念的理解、区分和应用的能力。

保护色是指动物应用栖息环境而具有的与环境色彩相似的体色,不难看出,爬行类的避役(俗称变色龙)的体色,能随环境色彩的改变而改变,属典型的保护色。动物具有保护色,有利于躲避敌害或猎捕食物。警戒色除了动物身上具有鲜艳的色彩和斑纹外,还须有恶臭或毒刺、毒毛等,能够对敌害起到预先示警的作用。银环蛇(毒蛇)体背有黑白相间的环纹和白色环带,非常鲜艳,且它是有毒蛇,故为警戒色,而无毒蛇具有有毒蛇的鲜艳体色就不是警戒色,是拟态。拟态是指某些生物的外表形状或色泽斑,与其它生物或非生物异常相似的状态,南美天蚕蛾幼虫体态、色斑似眼镜蛇,即为拟态。

(1)、(2)、(3)小题的错选,主要是对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的概念理解不清,结合具体实例自然就区分不开。保护色是体色与环境色彩相似;拟态不但体色花斑与环境相似,而且在形态上也与环境相似,从而起到保护自身、躲避敌害的作用;警戒色与保护色截然不同,警戒色与环境色彩极不相似,警戒色具有鲜艳的色彩和斑纹,很容易识别,再加上恶臭或毒刺、毒毛等,能够对敌害起到预先示警的作用,因此也有利于动物的自我保护。简单说,所谓拟态,一个是拟(其它生物或非生物的)色彩;一个是拟(其它生物或非生物的)形状。

答案:(1)B (2)C (3)B

5、图101为5种鱼对水温和含盐量的忍受程度,这些种中能分布在北极海域、热带湖泊或全球分布的分别是(

A、1 2 3

B、5 3 4

C、3 4 2

D、2 1 5

[解析]第1种鱼对水温要求较高,不可能在北极海域生存故排除A;第2种鱼和第4种鱼对水温和含盐量的忍受范围较小,不可能分布在全球,又排除B、C。

答案:D。

6、分析下列各种叙述,选择有关答案的编号,填入下面的括号中:

(1)噬菌体与细菌的关系属于(

(2)羊与兔子之间的关系属于(

(3)瓢虫与蚜虫的关系属于(

(4)大豆根与根瘤菌的关系属于(

(5)黑鱼常以自己的幼鱼为食,这属于(

(6)蜂王能分泌一种外激素,将失散的蜜蜂重新聚集在自己的周围,此现象属于(

A、种内互助

B、种内斗争

C、共生

D、寄生

E、竞争

F、捕食

[解析]考查关于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基础知识,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命现象的能力。 只要学生对供选答案中各个概念认识清楚,又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解答本题不会有什么困难。噬菌体寄生在细菌体内,从中吸取营养并繁殖后代,两者属寄生关系。羊与兔子都为草食动物,共同生活在一起,为争夺食物必然要相互竞争。瓢虫以蚜虫为食,是吃与被吃的关系,当属捕食关系。大豆的根上长有许多根瘤,根瘤是豆科植物和根瘤菌的共生体,根瘤菌从空气中固氮,并合成含氮化合物,供植物利用;豆科植物又为细菌提供有机物、无机盐和水分等养分,这种互惠互利,相互依赖的关系,即共生关系。黑鱼常以自己的幼鱼为食,这种种内的残食现象属种内斗争。蜂王能分泌一种外激素,将失散的蜜蜂重新聚集在自己的周围,这种聚集成群有利于同种生物的取食、御敌、属种内互助。

错选的主要在(1)、(3)、(4)小题,分析其原因是对各个生物因素的概念理解不清楚所致,也有个别的缺乏生物学基础知识,胡乱猜测。在认识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时,应注意种内、种间关系不同类型的特点及其对生物生存发展的作用。种内关系不是互助就是斗争还好理解。种间关系应善于根据其营养特点来加以区分。(1)、(4)小题错答,主要是对寄生、共生区分不清。寄生的营养特点,一般是寄生物离开寄主很难生活,甚至死亡。寄生物吸取寄生的养分,对寄主也必然造成危害,甚至使之死亡。而理解\"共生\"的概念应主要抓住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对彼此都有利的这一营养特点。

答案:(1)D (2)E (3)F (4)C (5)B (6)A

7、图102都表示生物之间的关系,请问图(a)、(b)、(c)(d)依次表示(

A、捕食、共生、竞争、寄生

B、捕食、竞争、共生、寄生

C、竞争、捕食、共生、寄生

D、竞争、捕食、寄生、共生

[解析]本题考查识图能力,即对概念的掌握情况,解题的关键应从生物彼此之间的食物关系入手。图(a)中A的数量随着B的增减而增减,但A的增加导致B的减少,说明A、B两种生物之间,A以B为食物,所以图(a)属于捕食。图(b)中A、B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互利,不可分开,所以属于共生。图(c)中A、B两种生物争夺食物、空间,结果B种生物数目大大减少,以致死亡,只有A种生物数目增多,得以繁殖,所以属于竞争。图(d)中A的数量随着B的增加而增加,但不随着B的减少而减少;相反,B减少,A仍增加,所以属于寄生。因此,本题正确答案只能选A。

答案:A。

8、图114是某生态系统中,能量与物质流通关系示意图,看图作答。(图中△为有毒物

-6质浓度百万分之一,即10)

(1)从完成生态系统功能的角度,简要说明生产者的重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2)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___________千焦/厘米2/年。

(3)根据图中数值计算能量从A到B、由B到C传递效率依次分别是_______________%,其余的能量最终

通过生物的______________散失,由于生物不能在代谢中再利用____________,因此能量流动具

有__________特点。

(4)图中无机物箭头意指_________和CO等物质的流通过程。图中D是________,通过它们的_______和

_____两种分解方式,将生物组织内的碳放回空气中,由此可见D在物质流通中的重要作用是___。

(5)在生态系统中,碳循环始终与___________结合在一起进行。

(6)从生态因素的角度看,存在__________中的有毒物质,经____________浓缩,因此___________越

高的生物受害越大。

[解析]首先要分析图中各符号所代表的含义,图中所示的是一个生态系统,箭头所示这个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图中A显然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开始,所以它一定是生产者,D是后将物质分解又返回大自然中,它应该是分解者,而B、C分别是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我们知道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来自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能量在各营养级的传递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其去路有三个方向,一是各营养级的生物在分解有机物用于生命活动时,总有一部分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失;还有大部分的能量未被下一个营养级所利用,其遗体和排泄物等流入分解者中去;只有一步部分流入下一营养级。所以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应该是生产者中的能量的三个去路之和=97+306+63。由A到B的传递效率=传递到B的总能量(63)÷A中的总能量(466)×%,以此类推。

该题能全面答对者很少,原因一是对生态系统的功能 知识掌握不牢,特别是对能量在流经生态系统时的三个去向不清楚;二是识图、分析图的能力较差,没有看到图中已经标出△表示的是有毒物的含量,常把图框中的数值也当能量计算,所以造成(2)小题和(3)小题的错误。D是分解者一般都能答对,但两种分解方式,有的只答对有氧呼吸,没考虑到分解者的细菌、真菌以及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在分解有机物时,有有氧呼吸,还有无氧呼吸。(6)小题的第二个空有的答成\"高度\"浓缩,是缺乏识图能力和高度概括能力,有毒物质在各营养级传递过程中是在浓缩,但经过的渠道应该是食物链。

答案:(1)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基础

(2)466

(3)13.5%~20% 呼吸作用 热能 递减单向不循环

(4)H2O(或水、无机盐)分解者有氧呼吸 发酵(或无氧呼吸) 保证物质的再利用

(5)能量流动

(6)空气、水、土壤(或无机环境) 食物链 营养级

9、图115表示在烧杯中加入一些枯草浸出液,烧杯中的枯草杆菌以其中的有机物为食,过几天后放入大草履虫,再过一段时间后,放入双小核草履虫,它们均以枯草杆菌为食,三种生物在浸出液中数量的增减情况如图中A、B、C曲线所示,据图分析回答:

(1)枯草杆菌与草履虫之间构成__________关系,两种草履虫之间又构成____________关系。

(2)A、B两种曲线分别表示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数量变化情况。

(3)曲线A在ab段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4)曲线C在cd段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解析]解题时要正确理解曲线。①两种草履虫都以枯草杆菌为食,所以草履虫与枯草杆

的关系是捕食,两种草履虫之间是竞争;②依据曲线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出C曲线上升时,A曲线则下降,说明二者是捕食关系,A曲线种群数量大于C曲线,说明A曲线表示枯草杆菌(营养级低的生物数量多),而C曲线则是以枯草杆菌为大草履虫;③B曲线从半途画起,表示双小核草履虫过一段时间才加入,当它一出现,C曲线即逐渐下降直至为零,说明在两种草履虫的竞争关系中,大草履虫因得不到食物而被淘汰,双小核草履虫为胜者,替代了大草履虫,故图中B曲线代替了C曲线。即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答案:(1)捕食 竞争

(2)枯草杆菌 双小核草履虫

(3)大草履虫加入后,大量繁殖,导致枯划杆菌减少

(4)双小核草履虫与大草履虫争夺食物(枯草杆菌),前者占优势,适者生存,后者逐渐被淘

汰。

推荐第6篇:生物与环境工程系学生会工作细则

生物与环境工程系学生会工作标准

总则

本着“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为我系广大同学服务的工作目的,生物与环境工程系的全体成员有义务在个人在职期间,做好本职工作,尽全力将自己的激情与精力投入到学生会的日常工作中。在遵循生物系学生会章程的前提和基础上,为提高学生会集体及个人的工作效率,使学生会的工作有序化、规范化、高效化,特制定此细则,对学生会全体成员作出要求。

细则

一.组织及个人

●生物与环境工程系学生会全体成员严格遵守学生会章程;

●学生会全体成员有权利及义务做好自己职责内的相关工作;

●学生会全体成员有义务保持并维护学生会形象;

●学生会执行“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的民主集中制原则。

二.工作

●学生会主席对学生会负责,团总支副书记对学生会主席负责,主席团各分管主席对所分管部门负责,各部门部长对部门负责。学生会采取责任追究制。

●学生会主席、团总支副书记、各分管主席及各部门部长职责详见学生会章程;

●学生会工作采取“前有策划、后有总结、循序渐进、细致周详”的工作体制,对相关活动策划、执行各环节负责人具体要求如下:

1.各部门部长每月至少召开一次部门会议,部门会议须有其分管主席参与,并有详尽的会议记录和严格的考勤制度。会议结束后应及时上交电子版或纸质版部门会议记录至办公室处;

2.各部门有义务参与学生会集体活动,对值班及活动参与情况应有严格的考勤制度,由办公室负责考勤记录;

3.各部门承办负责相应活动时,活动前期应在充分调查动员的基础上拟写活动策划书、活

动结束后及时拟写活动总结,并及时将电子版活动策划书及活动总结交至办公室处;

4.办公室负责学生会所有集体正式会议的资料记录及整理工作。会议时应做好会议考勤记录、会议内容记录,会后及时整理归档,并将电子版会议记录上传至公用网站;

5.学生会物品购买由具体活动开展者购买,保留有效发票并及时到办公室处报账登记。当物品在指定场所无法购置时,务必提前告知办公室相关负责人,否则办公室有权利及义务拒绝报账;

6.学期或年度总结期间,学生会各部门的总结资料应做到详尽完整,并统一发送至办公室,由办公室归档整理。

注:对未能履行上述义务的个人或部门,将依据学生会章程及相关规章制度给予处罚,具体处罚内容详见各制度。

生物与环境工程系

学生会

推荐第7篇:五年级上册生物与环境科学教案

生物与环境

第一课时 设计种子发芽实验

教学目标:

1.通过种子发芽实验,启发学生对实验观察的兴趣;

2.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学习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言条件;

3.了解设计实验、制订实验计划的步骤和内容,能按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计划。教学重点:能设计种子发芽的实验。

教学难点:会提出种子发芽实验要解决的两个问题。 教学准备: 设计实验用的表格。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引导学生阅读P1上的文字。2.谈话引入。

师:“上学期同学们学习得很认真,还记得种凤仙花吗?科学研究通常通过实验进行,首先要制订周密的实验计划,现在我们先来研究哪些条件影响绿豆种子发芽,好吗?”

二、探究内容:

1.讨论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1) 让学生说说绿豆种子怎样才能发芽。

2) 归纳学生所说的绿豆种子发芽的条件。(板书:要浇水,要种到土里,要有合适的温度。) 3) 改变其中的一个条件可能会有什么结果?说说可以改变什么条件?(板书:少浇一点水行不行呢?不种在土里行不行呢?让它受到光照行不行呢?温度低一些或放到冰箱的冷藏室里能不能发芽呢?) 2.讨论怎样用实验证明。 让学生通过下面五方面进行讨论: 1) 你想研究什么问题,你打算怎样做? 2) 你猜想做的结果会是怎样? 3) 像你那样做是改变了什么条件? 4) 哪些条件是没有改变的?

5) 改变了条件是不是对种子发芽产生了影响,我们怎样知道? 3.确定研究的问题,并写出实验计划。 1) 小组讨论准备选择什么问题进行研究。

2) 对学生选择的课题进行调整和平衡,使每个项目都有学生进行研究。 3)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上的举例和表格,弄清内容要求,然后着手写实验计划。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查找有关种子发芽的资料。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种子发芽实验 教学目标:

1.通过交流实验设计,让学生全面了解制订实验计划的步骤和主要内容;2.让学生亲身经历种子发芽实验的全过程,体验需要控制一定条件的对比实验方法; 3.培养学生按照实验计划持续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过程和时间的能力。 教学重点:交流实验计划。 教学难点:修改实验计划。 教学准备:

种子发芽实验盒(每盒两格),注有“1”、“2”的标号纸,绿豆种子,纸巾、实验记录表格。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上节课我们设计了种子发芽实验,现在哪个小组愿意发表一下?”

二、探究内容: 1.交流实验计划。

① 请一个学生向大家报告他的实验计划。

② 教师根据学生发言简要板书:改变的条件、不改变的条件、实验方法。 ③ 再请其他学生报告其他两项实验计划,教师板书。 ④ 大家发言,补充完善。 2.配备实验装置。

① 认识教材上的材料,让学生说说怎样做实验。

② 明确用哪一个实验盒做实验组,用哪一个实验盒作对照组。 • 准备实验盒;

• 把纸巾折成同实验盒的格子一样大小的厚块,嵌入格子里; • 往纸巾上滴水; • 用手按出一个小洞种进绿豆。 3.猜测实验结果。

① 猜一猜绿豆播种以后到发芽,可能发生哪些变化。(归纳成种子膨大、种皮开裂、出现根、长出叶等四项。)

② 猜一猜发生每项变化可能要多少小时,几天以后可以看到绿豆长出叶。 ③ 讨论:种子膨大的时间怎样算,怎样及时发现变化。 4.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① 阅读观察记录表上有哪些项目。 ② 让学生说说怎样记录。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坚持做好观察记录,写观察日记。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 从实验中获得信息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知道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2.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3.会运用对比实验的思维方式,思考和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教学重点:汇集实验组获得的数据和对照组获得的数据。

教学难点:运用对比实验的思维方式,思考和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学准备: 汇集数据、得出结论用的表格。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哪个同学愿意说说记录了哪些数据?”

二、探究内容:

1.汇集数据,对数据进行处理。(1)汇集各组数据。

(2)看看收集的时间数据是否一样? (3)讨论数据为什么会不同,该怎样处理? 2.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1)各实验小组报告实验数据,每人在表格中做记录。

(2)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有什么不同?讨论数据不同说明什么问题。 (3)“实验结果能证明我们的猜想吗?讨论数据不同说明什么问题。 (4)综合说明光、温度和水对绿豆种子发芽的影响。 3.扩展与思考。

(1)让学生说说P7的四项内容。 (2)填好植物生长需要的条件。

三、全课总结。

师生评价各小组的数据记录。

四、课后拓展。

继续观察绿豆的生长并做好记录。

教学后记:

第四课时 秋冬季的生物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几种生物在秋冬季的生活,了解气候环境怎样影响生物的生活,生物怎样适应环境的变化;

2.学习跟踪观察几种生物,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

3.学习把植物、动物的生长变化和季节变化联系起来观察生物的生活。教学重点:观察动、植物怎样过冬。 教学难点:会做资料收集,明确观察对象。 教学准备:

观察秋冬季的生物记录表格。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春天,蝴蝶的卵变成了小毛虫,小树长出了嫩叶,嫩叶正好是小毛虫的食物。到了夏天,小树变了,小树开了花,小毛虫长成了蝴蝶。小毛虫、小树随春、夏季节的变化发生着变化。”

问:(1)一年中气候怎样变。

(2)春天,小毛虫和小树是什么样的?小毛虫从哪里来? (3)夏天,小毛虫和小树是什么样的?

(4)从春天到夏天,气候发生了什么变化?如果小毛虫不变,它还有嫩叶吃吗?

二、探究内容: 1.说说我们对九月里的植物、动物有哪些了解。 (1)九月里,小树怎么样了?蝴蝶怎样生活?

(2)冬天呢?蝴蝶怎样过冬?小树怎样过冬?明年春天还有小毛虫吗? (3)别的植物、动物怎样过冬?九月里它们怎样生活?

师:“现在已经是秋天了,冬天很快就要来临了,让我们去了解秋冬季里的动物和植物发生了哪些变化。” 2.观察秋冬季的生物。

(1)猜测这些植物、动物在秋冬季受哪些环境条件的影响,它们怎样适应环境条件的变化。 (2)说说自己知道的植物、动物过冬的故事。

(3)我们可以选择哪些植物、动物进行长期的跟踪观察? (4)指导学生看教材上记录表,明确怎样观察、记录。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选择一种常见的动物、植物进行跟踪观察。

教学后记:

第五课时 动物的栖息地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鱼、蚯蚓的生活环境,了解这两种动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为建立人工气息地做知识、材料方面的准备;

2.通过阅读资料,用科学家对待科学观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学重点:会比较鱼和蚯蚓的生活需要和生活环境。 教学难点:找出鱼和蚯蚓的是生活环境的相同和不同。 教学准备:

建立气息地需要材料的记录表格。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我们将要观察动物的生活,动物是怎样生活的呢?我们对鱼和蚯蚓的生活知道些什么?”

二、探究内容:

1.交流、讨论鱼和蚯蚓的生活环境里有些什么。

(1)让学生逐一列举生活在鱼和蚯蚓周围的各种生物及非生物。 (2)小组活动:区分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3)让学生阅读资料,知道鱼和蚯蚓周围的各种物体就是它们的生活环境。 (4)让学生说说生物和非生物同鱼和蚯蚓的关系。 2.比较鱼和蚯蚓的生活需要、生活环境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1)鱼和蚯蚓的生活需要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2)鱼和蚯蚓的生活环境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3)讨论鱼和蚯蚓的身体构造与它们的生活需要、生活环境有怎样的关系。 3.为建立人工栖息地做好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准备。

(1)对照资料,在记录表的左栏中写出自然栖息地里有些什么,在右栏中写出建立栖息地所需要的材料。

(2)学生填写建立栖息地需要材料的记录表。 4.了解科学家怎样观察动物。 (1)说说我们所了解的关于科学家观察动物的事情。 (2)介绍法布尔、珍妮•古德尔等科学家研究动物的事例。

(3)师:“我们应该怎样看待科学家观察研究动物的活动?从中我们能学习到什么?”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准备建立鱼和蚯蚓栖息地的材料。

教学后记:

第六课时 建立栖息地 教学目标:

1.经历建立和管理鱼和蚯蚓栖息地的过程;

2.通过观察栖息地内生活的鱼和蚯蚓,增强学生对动物研究的兴趣;3.学习观察动物行为的方法。 教学重点:会建立鱼和蚯蚓的栖息地。 教学难点:选择观察内容制订观察计划。 教学准备:

纸盒、水槽等建立鱼和蚯蚓栖息地的资料。 动物观察研究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同学们,能说说你了解的动物园里大熊猫、猴子的栖息地、养鱼场、养虾池或学校附近的其他养殖场所,为了满足动物的生活需求采取的措施?这些地方的动物生活得怎么样?动物健康、鱼虾产量高说明什么?动物不健康、鱼虾产量不高说明什么?” (我们要为动物建一个好的栖息地,并且要管理好,让动物在栖息地里健康生活。)

二、探究内容: 1.建栖息地。

让学生说说准备怎样为动物建一个好的栖息地,需要什么材料? 建好栖息地后,讨论以下问题: (1)怎样给本组的栖息地做上标记? (2)栖息地放在哪里?

(3)怎样进行每天不间断的记录?

(4)怎样分工合作给动物喂食、保持栖息地洁净、管理好栖息地? 2.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观察。

通过了解可以进行的观察活动内容,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建立动物栖息地目的。讨论: (1)你对哪一项观察内容感兴趣? (2)你还准备选择教材提示 以外的什么内容进行观察?

(3)猜测你准备观察的动物在你选择的观察方面会有怎样的表现?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继续观察本组建立的动物栖息地的变化。

教学后记:

第七课时 记录动物的特征 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图画和文字补充说明的方法记录观察到的动物特征;2.学习从动物的器官与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上去观察动物; 3.学习像科学家那样细致、准确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教学重点:用图画记录动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学习像科学家那样用图画记录观察到的事实,用文字补充说明图画不容易表达的特征。 教学准备:

几种动物的图画和文字说明、生活在栖息地的鱼和蚯蚓。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我们应该怎样科学准确地记录观察结果,让大家共享呢?让我们看看科学家是怎样记录观察到的事实的。”

二、探究内容: 1.看科学家的记录。

(1)向学生概括性地介绍科学家用图画准确地说明动物的特征,用文字补充说明图画不容易表达的特征的方法。

(2)引导学生对教材中呈现的图画和文字进行阅读、思考。 •科学家运用图画记录了动物的什么特征? •科学家怎样运用图画记录动物的特征? •科学家运用文字补充说明了动物的哪些特征? •科学家怎样运用文字补充说明动物的特征? 2.说说我们怎样学着科学家那样进行观察和记录。 指导学生看教材上的举例,着重说明什么是动物的特征。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查找有关动物的资料。

教学后记:

第八课时 观察到了哪些特征 教学目标:

1.能以表格的形式、简要的语言总结整理出观察到的动物特征;2.能采用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研究动物对环境变化的反应。 教学重点: 会设计实验方法研究栖息地里动物对环境变化的反应。 教学难点: 观察到动物的特征。 教学准备: 动物特征记录表。 动物实验设计记录表。

闪光灯(或大功率白炽灯)、生活在栖息地的鱼和蚯蚓、水。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通过对动物的进一步观察,我们有哪些发现?下面我们来整理观察到的动物特征。”

二、探究内容:

1.交流整理观察到的动物特征。(1)交流各自在探究活动中的发现。

(2)按照教材中所列举的项目对观察中的发现进行整理。 (3)总结在观察活动中的发现。 2.设计实验研究动物。

选择本组有兴趣研究的问题,设计实验。 3.扩展。

讨论:气温降低了,我们会多穿衣服。这时,鱼和蚯蚓的行为会有什么变化?在什么温度条件下,它们开始发生变化?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继续观察栖息地的动物。

教学后记:

第九课时 “原来是相互关联的” 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鱼、蚯蚓和人的相同行为,整合前8课的学习,了解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是相互关联的;2.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重点:了解动植物的身体结构与生活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找出动物的形态、习性与它们生活环境相互关联的地方。 教学准备:

香蕉、松树、仙人掌叶的实物或图片;天鹅、白鹤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展示香蕉、松树、仙人掌的实物或图片。

师:“你们认识这些植物是什么植物吗?知道香蕉、松树、仙人掌的形态结构与生活环境的关系吗?我们这节课来研究一下。”

二、探究内容:

1.讨论香蕉、松树、仙人掌的形态结构与生活环境的关系。(1)比较香蕉、松树、仙人掌的叶有什么不同? (2)香蕉、松树、仙人掌本来生长在什么地方? (3)这三种植物的叶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2.讨论天鹅、白鹤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与生活环境的关系。 (1)向学生介绍这两种鸟。

天鹅主要吃水生植物,也吃水中的软梯动物和昆虫,在水面游动获取食物。白鹤主要吃鱼、虾,在浅水中行走获取食物。它们都是候鸟。 (2)找出这两种鸟身体结构的不同。

天鹅的啄扁而短,颈长,脚短,脚趾间有蹼。天鹅身体浮在水面上,会游泳,捕食时头伸进水里。鹤的啄长而尖,颈长,脚长,啄食水中的小动物。 (3)分析它们的身体构造与获取食物之间的联系。 (4)想一想它们的数量的减少,可能同什么因素有关系? 板书:生存空间变小、食物环境受到污染和非法捕猎。 3.找相互关联的地方。

(1)选择鱼、蚯蚓和人的一种行为,填在表格中,进行比较。 (2)鱼、蚯蚓和人感到危险时怎样做出反应?

(3)鱼和蚯蚓的哪些特点,使它们能在自己的生活环境中生存?

(4)鱼、蚯蚓和人有各自的特点,让它们的生活环境互换,它们还能生存吗? (5)现在能说出动物与它们的生存环境相关联的地方吗?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观察我们生活的环境。

教学后记:

第十课时 讨论会——生物的生活需要 教学目标:

1.整合本单元前几课的学习;

2.了解动物、植物、人的基本生活需要;

3.了解人的栖息地是整个地球,要爱护我们周围的有生命的环境和没有生命的环境;4.通过比较人和其他生物的生存环境,了解人能运用科学技术帮助自己适应环境。 教学重点:收集我们的栖息地资料,了解人类生活环境。 教学难点:区分植物、动物、人的基本需要。 教学准备: 整理前几课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你们认识了动植物的栖息地,那我们的栖息地想知道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二、探究内容:

1.讨论哪里是我们的栖息地。

(1)师:“家是我们的栖息地吗?学校是我们的栖息地吗?” (2)“我们在家里进行哪些活动?家里能满足我们的哪些生活需要?” (3)我们在学校里进行哪些活动?学校能满足我们的哪些生活需要? (4)家有“栖息地”的特征吗?家和动物的“避难所”有哪些相似之处? 2.比较植物、动物、人的基本生活需要。 (1)分别说说植物、动物、人的基本生活需要。

(2)把动物、植物、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归纳成生物的基本生活需要。 (3)比较人和植物、动物在适应(气候)环境方面的不同之处。 •植物、动物怎样过冬? •人怎样过冬?

•人和植物、动物在适应(气候)环境方面有什么不同?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设计未来人类的栖息地。 教学后记:

推荐第8篇:生物复习教案:第八章《生物与环境》

生物复习教案:第八章《生物与环境》

第一节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一、生态因素对环境的影响 名词:

1、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叫做~。

2、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的因素,叫做~。

3、种内关系: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或群体之间的关系。包括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

4、种内互助:同种生物生活在一起,通力合作,共同维护群体的生存。如:群聚的生活的某些生物,聚集成群,对捕食和御敌是有利的。

5、种内斗争:同种个体之间由于食物、栖所、寻找配偶或其它生活条件的矛盾而发生斗争的现象是存在的。(如:某些水体中,鲈鱼,无其它鱼类、食物不足时,成鱼就以本种小鱼为食。)

6、种间关系:是指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共生、寄生、竞争、捕食等。

4、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例如:地衣是藻类与真菌共生体,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共生。)

5、寄生: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体的体内或体表,从那里吸取营养物质来维持生活,这种现象叫做~。(例如:蛔虫、绦虫、血吸虫等寄生在其它动物的体内;虱和蚤寄生在其它动物的体表;菟丝子寄生在豆科植物上;噬菌体寄生在细菌内部。)

6、竞争: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由于争夺资源、空间等而发生斗争的现象,叫做~。(例如:大草履虫和小草履虫)

7、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语句:

1、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①光:阳光对生物的生理和分布起着决定性作用。A、光的强与弱对植物:如松、杉、柳、小麦、玉米等在强光下生长好;人参、三七在弱光下生长。浅海与深海,海平面200M以下无植物生存。b、光照时间的长短:菊花秋季短日照下开花;菠菜、鸢尾在长日照下开花。c、阳光影响动物的体色:鱼的背面颜色深;腹面颜色浅;d、光照长短与动物的生殖:适当增加光照时间可使家鸡多产蛋。E、光线影响动物习性:白天活动与夜晚活动。

②温度:a、不同地带的差异:寒冷地方针叶林较多;温暖地带地方阔叶林较多b、植物的南北栽种:苹果、梨不宜在热带栽种;柑桔不宜在北方栽种;c、对动物形成的影响:同一种类的哺乳动物生长在寒冷地带,体形大;d、对动物习性的影响:冬眠—-蛇、蛙等变温动物;夏眠—-蜗牛;洄游:迁徙;季节性换羽。

③水分:限制陆生生物分布的重要因素;水是影响生物生存的重要生态因素;一切生物的生活都离不开水。

2、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环境中的各种生态因素,对生物体是同时共同起作用的;但各种生态因素所起的作用并不是同等重要的,有关键因素和次要因素之分。

3、区分共生、竞争和捕食关系的图象。a、共生图象:特点是两种生物个体数量为同步变化,二者同生共死;b、捕食图象,特点是两种生物个体数量变化不同步,先增者先减少,为被捕食者,后增者后减少,为捕食者。被捕食者图象的最高点高于捕食者;c、竞争图象,特点是两种生物开始时个体数量为\"同步变化,以后则

- 1 -

www.daodoc.com 你死我活。

4、决定海洋不同深度植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阳光。

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此项仅供参考,可以不掌握) 名词:

1、保护色:动物适应栖息环境而具有的与环境色彩相似的体色。

2、警戒色:某些有恶臭或毒刺的动物所具有的鲜艳色彩和斑纹。

3、拟态:某些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外表形状或色泽斑,与其他生物或非生物异常相似的状态。

4、适应的相对性:指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只是一定程度的适应,不是绝对的。语句: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既有普遍性,又具有相对性。因为生物生存的环境不断变化,而生物的遗传具有保守性,不会因为环境变化立即改变其遗传性,因此适应的形成是长期的自然选择的结果。选择作用不会一次到位,更不会造成尽善尽美的选择结果,所以,适应具有相对性。

2、适应的普遍性:植物对环境的适应,动物对环境的适应,外形的适应性特征。

3、适应具有相对性的原因:遗传物质稳定性与环境条件变化相互作用的结果。

4、保护色:动物体色与背景色彩相似,利于取食避敌,避役(变色龙)、比目鱼、雷鸟、蝗、某些沙漠植物。

5、警戒色:动物体色与背景色彩形成对比色,具有恶臭(毒刺)或者鲜艳色彩(斑纹)的特点,充分暴露自己,警告敌人不要侵犯,以防止“两败俱伤”。警戒色是冒充的“艺术”,以鲜艳色彩向动物们发出警告。(例如:黄峰、蝮蛇体表的斑纹、瓢虫体表的斑点)

6、拟态:生物形态、色泽模拟背景生物体,(如:竹节虫、尺蠖的形状像树枝、枯叶蝶、有的螳螂成虫的翅展开时像鲜艳的花朵,若虫的足像美丽的花瓣、蜂兰。

7、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既有普遍性又有相对性。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能够影响环境。

第二节 种群和生物群落 名词:

1、种群: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如:一个湖泊中的全部鲤鱼就是一个种群)

2、种群密度:是指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

3、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

4、性别比例:是指雌雄个体数目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5、出生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

6、死亡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

7、生物群落: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群落的总和。

8、生物群落的结构:是指群落中各种生物在空间上的配置情况,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方面。

9、垂直结构: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就是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如森林群落、湖泊群落垂直结构。

- 2 -

www.daodoc.com

10、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区段现象,就是生物群落的水平结构。如:林地中的植物沿着水平方向分布成不同小群落的现象。

语句:

1、种群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种群数量变化是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种群密度是种群的重要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以及迁人和迁出等都可以影响种群的数量变化。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是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

2、种群密度的测定:对于动物采用标志重捕法,其公式为种群数量N=(标志个体数X重捕个体数)/重捕标志数.3种群密度的特点:①相同的环境条件下,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不同。②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不同。

4、出生率和死亡率: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和种群大小的重要因素。出生率高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加;出生率低于死亡率,种群密度下降。;出生率与死亡率大体相等,则种群密度不会有大的变动。

5、年龄组成的类型:(1)增长型:年轻的个体较多,年老的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2)稳定型: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这样的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3)衰退型:种群中年轻的个体较少,而成体和年老的个体较多,这样的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

6、性别比例有三种类型:(1)雌雄相当,多见于高等动物,如黑猩猩、猩猩等。(2)雌多于雄,多见于人工控制的种群,如鸡、鸭、羊等。有些野生动物在繁殖时期也是雌多于雄,如象海豹。(3)雄多于雌,多见于营社会性生活的昆虫,如白蚁等。

7、种群数量的变化:①影响因素:a、自然因素:气候、食物、被捕食和传染病。B、人为因素:人类活动。②变化类型:增长、下降、稳定和波动。③两种增长曲线:a、“J”型增长特点:连续增长,增长率不变。条件:理想条件。b、“S”型增长特点:级种群密度增加→增长率下降→最大值(K)稳定;条件:自然条件(有限条件)。 ④研究意义:防治害虫,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8、预测未来种群密度变化趋势看年龄组成。而出生率和死亡率则显示近期种群密度变化趋势。

第三节 生态系统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类型 名词:

1、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在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的一个自然系统。

语句:

1、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2、生态系统的类型: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可以分为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两大类。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又分为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等类型。在水域生态系统中,又分为海洋生态系统和淡水生态系统。

- 3 -

www.daodoc.com

3、森林生态系统:湿润或比较湿润的地区;物种多,植物以乔木为主,树栖攀援动物多,种群密度稳定,群落结构复杂稳定。

4、草原生态系统:年降水量少的地区;物种少,植物以草本为主,善跑或穴居动物多,种群密度易变,群落结构一般不稳定。5农业生态系统:农作物种植区;作物种类少,种群密度大,群落结构单一而不大稳定,植物主要为农作物,人为作用突出。

6、海洋生态系统:整个海洋,类型多,分布各异;微小浮游植物为主,有大型藻类,各类动物集中于200m以上水层,底栖动物适应性特殊。

7、淡水生态系统:浅水区为水生和沼泽植物,深水区表层为浮游植物,主要有浮游动物、鱼类和底栖动物。

二、生态系统的结构 名词:

1、分解者:主要是指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能把动植物的尸体、排泄物和残落物等所含有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在重新被绿色植物利用来制造有机物。

2、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事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叫做~。

3、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的复杂营养关系,叫做~。语句: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2、生态系统一般都包括以下四种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包括阳光、热能、空气、水分和矿物质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3、生产者:自养型生物(主要是指绿色植物及化能合成作用的硝化细菌等)。

4、消费者:包括各种动物。它们的生存都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绿色植物制造出来的有机物,所以把它们叫做消费者。消费者属于异养生物。动物中直接以植物为食的草食动物(也叫植食动物)叫做初级消费者;以草食动物为食的肉食动物叫做次级消费者;以小型肉食动物为食的大型肉食动物,叫做三级消费者。

5、分解者:主要是指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

6、生物之间的关系:食物链中的不同种生物之间一般有捕食关系;而食物网中的不同种生物之间除了捕食关系外,还有竞争关系。

7、生态系统中各成分的地位和作用: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生态系统赖以存在的基础,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的主要成分,消费者不是生态系统的必备成分,分解者是生态系统的重要成分。

8、消费者等级与营养等级的区别:消费者等级始终以初级消费者为第一等级,而营养等级则以生产者为第一等级(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初级消费者为第二营养级,次级消费者为第三营养级。);同一种生物在食物网中可以处在不同的营养等级和不同的消费者等级;同一种生物在同一食物链中只能有一个营养等级和一个消费者等级,且二者仅相差一个等级。

三、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名词:

- 4 -

www.daodoc.com

1、能量金字塔:可以将单位时间内各个营养级的能量数值,由低到高绘制成图,这样就形成一个金字塔图形,就叫做能量金字塔。

语句:

1、起点: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输入能量)。

2、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流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3、渠道:沿食物链的营养级依次传递(转移能量)

4、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三个去处是:呼吸消耗,下一营养级同化,分解者分解。对于初级消费者所同化的能量,也是这三个去处。并且可以认为,一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呼吸散失的能量十分解者释放的能量十被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但对于最高营养级的情况有所不同。

5、特点:传递方向:单向流动(能量只能从前一营养级流向后一营养级,而不能反向流动);传递效率:逐级递减,传递效率为10%~20%(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只有10%~20%)。

4、人们研究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主要目的,就是设法调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5、计算规则:消耗最少要选择食物链最短和传递效率最大20%,消耗最多要选择食物链最长和传递效率最小10%。

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名词:

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化学元素,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回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这里说的生态系统是指地球上最大的生态下系统——生物圈,其中的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所以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2、温室效应:大气中CO2越多,对地球上逸散到外层空间的热量的阻碍作用就越大,从而使地球温度升高得越快,这种现象就叫温室效应。

语句:

1、碳循环:①碳在无机环境中是以二氧化碳或碳酸盐的形式存在的。②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循环的。③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糖类等有机物。生产者合成的含碳有机物被各级消费者所利用。生产者和消费者在生命活动过程中,通过呼吸作用,又把二氧化碳放回到大气中。生产者和消费者死后的尸体又被分解者所利用,分解后产生的二氧化碳也返回到大气中。特点:随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运动,所以碳循环带有全球性。

2、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进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级时,流动是单向,不循环的,是逐级递减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可以反复出现,循环运动。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相辅相承,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

五、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名词:

- 5 -

www.daodoc.com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由于生态系统中生物的迁入,迁出及其它变化使生态系统总是在发展变化的,当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它的结构和功能能够保持相对稳定,我们就把:生态系统具有保持和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称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抵抗力稳定性:在生物学上就把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称之为抵抗力稳定性。

3、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遭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以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叫做恢复力稳定性。语句:

1、生物圈II号”实验失败说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难以像真正的生物圈那样,长期保持相对稳定,具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等方面。①抵抗力稳定性的本质是“抵抗干扰、保持原状”;生态系统之所以具有抵抗力稳定性,就是因为生态系统内部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越小,抵抗力稳定性越低。一个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外界因素的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的相对定状态就会遭到破坏。

3、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之间往往存在着相反的关系。抵抗力稳定性较高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较低,反之亦然。

4、生物圈是人类生存的唯一环境,而人类活动的干扰正在全球范围内使生态系统偏离稳态,我们要保护并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 6 -

www.daodoc.com

推荐第9篇:《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评析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观摩课评析

本节课是生物学“生物与环境”主题中“生物与生物圈”单元的内容,课程标准规定本单元要形成的重要概念是: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分解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描述食物链和食物网。本节课是生物与环境主题的重点章节,有利于下节课理解生物圈。

本节课特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环节:导入设计,主题探索,小结。

1、导入设计,利用多媒体视频呈现大自然的优美壮阔的情境,吸引学生的兴趣,以巧妙的问题引领学生进入新课程的学习和探索。

2、突出重要概念的建构

本节课老师引领学生从宏观到微观,从感性到理性,从贴近学生的生活的事实到一般概念到重要概念,环环相扣,逻辑线路清晰,非常有层次感,知识的上下位关系把握到位,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的层级关系和知识结构。

3、信息技术与学科概念的结合的点把握精准,结合的恰到好处,自然天成,教学手段丰富,有视频,图片,课本剧,PK,板书简图,资料分析等等,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课堂气氛活泼,学习效率高。

4、小结环节中的习题设计维度有层次,重点突出,形式新颖,如考你IQ等。

小建议:小结可以再做一个到学科思想高度的提升,课堂结束时提出一个继续探索的问题。

本节课是生物学“生物与环境”主题中“生物与生物圈”单元的内容,课程标准规定本单元形成的重要概念是: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描述食物链和食物网。本节课是生物与环境主题的重点。

本节课特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环节:导入设计,主题探索,小结。

1、导入设计,利用多媒体视频呈现大自然的优美壮阔的情境,吸引学生的兴趣,以巧妙的问题引领学生进入新课程的学习和探索。

2、突出重要概念的建构

本节课老师引领学生从宏观到微观,从感性到理性,从贴近学生的生活的事实到一般概念到重要概念,环环相扣,逻辑线路清晰,非常有层次感,知识的上下位关系把握到位,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的层级关系和知识结构。

3、信息技术手段的选择与学科概念学习的结合点把握精准,结合的恰到好处,自然生成,信息量丰富,科学,有视频,PPT,图片,微课,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再借助课本剧,PK,板书简图,资料分析等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和积极性,达到了教学目标。

4、小结环节中的习题设计有维度有层次,重点突出,形式新颖,如考你IQ等。小建议: 小结可做一个学科思想高度的提升,结束可提一个可迁移的问题。

推荐第10篇:三、生物与环境 维护生态平衡

为您服务教育网 http://www.daodoc.com/

三、生物与环境 维护生态平衡

教学目的:

1、能够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认识草原上的鹰、兔、草的生态平衡 关系。

2、能够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认识沙尘暴生成的原因。

3、为维护生态平衡,明确应该做些什么和怎么做。教学重点:知道草原上的鹰、兔、草的生态平衡关系。 教学难点:能分析草原生态系统失衡的原因。

教学准备:活动手册、有关草原和沙尘暴的图片、影视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在生态瓶中哪些因素会影响其中动植物的生长?”

“生态瓶中的某些条件改变了,就会使整个生态瓶内生物的正常生长受到影响。在自然界里也一样,一些条件因素发生了改变,也可能使整个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被破坏,有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维护生态平衡这个话题。”

二、探究过程

1、研究鹰、兔、草的生态平衡关系。

·草原上的鹰、兔、草之间有着怎样的食物关系?

·设想事物链的一个环节发生了变化,会发生什么现象?

(1)如果鹰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2)如果兔子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3)如果草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连锁反应。”

推测:如果上述现象发生了草原最终会变成什么样子?

·人类的哪些行为会造成鹰、兔子、草的减少?

让学生讨论后作出分析。

(对老鹰、兔子的猎杀;防止兔子与牛羊争牧草而进行的猎杀和驱赶;为了发展经济而过度的放牧;环境的恶化导致草的生长困难。)

为您服务教育网 http://www.daodoc.com/

2、沙尘暴发源地之一的资料介绍。

让学生阅读P57,介绍宁夏腾格里沙漠的有关情况。

师介绍:发菜是一种藻类,因风干的发菜形状,色泽酷似妇女的头发而得名。它大多生长在干旱的草原、荒漠、平滩荒地和低山小丘,我国的甘肃、陕西、青海、新疆均有生产,而宁夏最为著名。

猎隼又叫鹘,是一种凶猛的鸟,上嘴钩曲,背青黑色、尾尖白色、腹部黄色,驯熟后可帮人打猎。猎隼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但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区。近年来,由于猎隼在中东一些国家是王宫贵族的宠物,一种身份的象征,在境外1只经过驯化、体型高大的猎隼价格很高,因此在我国西北地区猎杀、猎捕和走私猎隼的情况非常严重。猎隼的数量急剧下降,严重影响当地生态平衡,引发鼠害泛滥,给当地牧民生活和经济带来了很大影响。猎隼现在是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自主学习资料后,鼓励学生提出想了解或不清楚的问题。

三、分析草原生态系统失衡的原因。

思考:是人类的哪些行为引起的草原生态系统失衡?

这些行为的后果是什么?

最终结果是什么?

我们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课后拓展:

在维护大自然生态平衡的活动中,我们该做什么?我们怎样做?

2、小结。

三、板书设计

第11篇:生物多样性与环境的调查报告

生物多样性与环境的调查报告范文

关于××市中学德育状况的调查报告

××市委办公厅综合处

最近,我们对××市中学的德育状况进行了调查。在4个城区和××区分别召开了中学校长、教师和中学生座谈会,走访了部分学生家长,并对1000余名中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从调查的情况看,19××年以来中学的德育工作得到加强,中学生的思想状况有了好转,但也存在着令人忧虑的问题:

——不关心政治的倾向。问卷调查中,有45.4%的学生表示对政治“不感兴趣”;17.2%的学生认为当前应“少谈些主义,多研究些实际问题”。中学生中流传着一句话是:“学好数理化,什么制度都不怕。”

——缺乏革命理想。问卷调查表明:在学习目的上,选择“报效祖国,振兴中华”的,初中生占46.6%,高中生仅占29%,有26%的初中生和47%的高中生选择了“实现个人价值”。在选择高考志愿时,表示要把国家和人民的需要放在首位的,在1015名学生中仅有30名。

——追求享乐比吃穿。问卷调查中,有53.6%的初中生和61.7%的高中生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索取”,而不是奉献。中华民族勤劳节俭的美德,在许多中学生中已经越来越淡薄了。教师反映中学生比吃、比穿、比享乐成了一种风气。有48.1%的初中生和55.3%的高中生,平时一个月的零花钱为10-50元左右;23.3%的初中生和16.7%的高中生一个月零花钱在50元以上。有些学生过一次生日要花掉二三百元。××区一个初三的学生请了18名同学,花了100元为猫过生日。

——盲目崇拜西方文化。近几年,在中专、高中学生中过圣诞节、愚人节、情人节、感恩节、复活节等西方传统节日的学生逐年增加,据市有关部门调查,目前已达到70%以上。中学生们说:“还是人家的节日好,文化品味高。”据×××、××××、×××、×××、××等新华书店反映,购买西方、港台的言情、武侠类小说的读者中,中学生占80%。

——拜金主义影响比较严重。一方面,学生中厌学情况比较突出,据对一些非重点中学调查,厌学率高达70%。另一方面,课余时间去“练摊”捞钱的中学生逐渐增多,他们认为,“学了半天也考不上大学,不如捞点实惠算了”,“个体户没文凭,照样发财过好日子。”有些学生甚至不走正道违法乱纪,据市公安局统计,19××年因违法犯罪被追究刑事责任的在校中学生共有424人,犯罪率比去年有所上升,其中60%以上为盗窃、抢劫和诈骗等犯罪。

上述问题并非个别现象。调查中我们感到影响学生思想道德的因素很多,情况复杂,就教育和教学方面说,有“四个不适应。”

一、整体工作不相适应

目前,“德育为首”还停留在一般号召上,在学校的工作中还没有摆到应有的地位。“校长抓硬件,各科抓分数,学校抓升学率”,这反映了众多学校的现状。一些老师说:“目前各校普遍重视硬件,忽视软件,升学率成了校长的生命线。”有的中学校长,三年没有参加过政治教研组的工作研究。还有一种普遍现象是,搞文理科(如历史、地理、数学、物理等)教学的教师,大都缺乏德育意识,讲课中单纯传授知识,不对学生思想教育,有些教师连起码的政治术语都不懂,也不学习,似乎德育只是政治教师的任务,与己无关。

而专职搞政教和思想工作的教师,处于“人自为战”的状态。由于学校政教处、政治教研室、班主任和团委“四支队伍”,分别归主管德育的校长、主管教学的校长和党总支(支部)书记管,使德育工作难以统一安排,形不成合力。况且,班主任和团的活动能够占用的时间极少,加起来一周只有两节课,还常常被挤占;而政治课实际上成了“应考课”、“升学拉分课”。一些老教师说:“升学第

一、分数第

一、智育第一的问题相当突出,是建国后教育与教学失衡的最严重时期。”“三个第一”究竟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呢?据对19个重点和非重点中学的调查表明,目前中学生的政治思想水平与文化素质逆向发展,升学率高的学校,学生的政治水平反而比较低。如在政治观点上,选择“只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祖国才能繁荣富强”的,重点中学占65.1%,而普通中学则70%;城区中学占62%,郊区中学则占85%。再举一所重点中学的例子:×××中学去年曾对500名学生进行调查,有85%的学生把“学成出国”作为志向,认为“科学无国界,哪里条件好就在哪里工作”。1990年以来,该校有23名尖子学生不考国内的大学,直接出国求学去了。一名学生还给美国一个老板写信表示:“如能去美,将终身为贵公司效力。”教这些学生的一位老教师眼含热泪地说:“我们千辛万苦,培养出来的学生怎么是这个样子?”

“德育为首”的方针如何在学校真实落实,学校这一方面,要克服“一手软”的问题,把德育贯穿到各项工作和各科教学中去,在“全面发展”上做文章;而政府教育部门,怎样评估学校的工作,怎样考核校长的政绩,怎样加强德育的舆论导向,怎样建立德育考核机制等问题,亟待认真研究加以改进。

第12篇: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案

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一节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设计

七年级生物集体备课组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生态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2)、举例说出生物必须适于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2、能力目标:

尝试学会分析图片和文字资料 3情感态度价值目标

形成热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思想感情,激发对生命科学的学习热情和环境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

1 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2 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 三、教学难点

生物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和改变环境。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请看这幅图——是我们居住的地球,地球上的任何地方都有生物吗? 学生:是或不是

通过调查我们认识到,生物都是生活在一定环境中的环境中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展示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生态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2、举例说出生物必须适于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3、体验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4、形成爱护小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

自学指导1:阅读课本P12完成以下问题:

什么是生态因素?生态因素可以分为几类?

1、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生态因素。

2、生态因素分为: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知识巩固:观察水稻的图片、说出影响水稻的生态因素.

老鼠、蝗虫、蛇、哇、阳光、温度、水、空气、水草等 归类,生物因素:老鼠、蝗虫、蛇、哇、水草

非生物因素:阳光、温度、水、空气 自学指导2:阅读课本P13完成以下问题

非生物因素:阳光、温度、水分、空气、土壤等 小结:非生物对生物有影响

自学指导3:阅读课本P16完成以下问题 观看图片:生物因素与生物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关系等。 自学指导4:阅读课本P16---P17完成以下问题

为什么农民要给农作物施肥?这说明农作物还受到哪些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生物必须有

才能生存下去 生物也有

环境.本节课小结:

1、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生物圈

2、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生态因素。

3、生态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4、生物必须有 适应环境

才能生存下去,也影响和改变环境 练习:

1、下列叙述中,不属于非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的是(

) A、春来江水绿如蓝

B、雨露滋润禾苗壮

C、草盛豆苗稀

2、在同一块菜地里同时栽培大蒜,若栽培在露天环境中, 长出的叶片是绿色的;而在遮光条件下栽培,长出的叶片是 黄色的。这说明影响叶绿素形成的非生物因素是(

) A、水分

B、空气

C、无机盐

D、光

3、影响一只蜜蜂生存的非生物因素不包括(

) A、阳光

B、空气

C、温度

D、其它蜜蜂

4、仙人掌的叶变成了刺是受哪种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 A、温度

B光照

C、水分

D、土壤

5、“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造成这一差异的非生物因素是(A、阳光

B、水分

C、温度

D、湿度

6、“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这句诗描述的是哪一 种非生物因素影响了鸭的生活?(

) A、光

B、温度

C、水

D、空气

7、玉米、小麦不能在沙漠地区大面积种植,是因为沙漠地区 不能提供充足的(

A、阳光

B、水分

C、空气

D、温度

8、“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是说蓬在这种环境中长的更直更 高,这种现象主要受(

)的影响。 A、阳光

B、水分

C、空气

D、温度

第13篇:基于《生物与环境》教学策略的探讨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基于《生物与环境》教学策略的探讨

基于《生物与环境》教学策略的探讨

【摘 要】在《医学生物学基础》中“生物与环境”一章的教学,以生命教育为切入点,将生命教育与教学结合,培养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良好素质及社会责任感,使学生不断完善人格,健康成长。

【关键词】医学生物学;教学方法;环境

1.生物形态结构的教学

1.1 教学特点

生物的形态结构是生物的生活习性和生理功能的基础,在《医学生物学基础》课中占较大比重。形态结构部分,不但专用名词较多,而且内部结构较细微复杂,学生难以想象和记忆。因此教学过程中应根据信息加工理论,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信息的输入——加工——贮存——输出过程,提高学生的记忆水平。其教学的主要过程是:激发注意主动获取信息→双重编码深入加工信息→加强联系有效贮存信息→反复提取正确输出信息。例如,眼球的结构,首先,通过介绍眼睛的功能,激发学生学习眼球结构的兴趣,通过对挂图、模型、实物等的观察、触摸、解剖,使学生在主动获取信息中,形成正确表象;其次,通过图象、实物与名称相结合,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双重编码,深入加工信息;第三,将结构与功能相联系,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记忆,有效贮存信息;第四,通过各种练习,反复提取和应用相关信息,使之得到巩固、强化并能正确输出,以至形成长期记忆。

1.2 通过阐述生物学的现象、事实或实验结果,揭示生物学的基本理论、观点、规律

如: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遗传的基本规律等,都是通过对现象或事实的分析、比较,经过一定的推理判断得出结论或揭示规律。如何引导学生透过现象揭示本质,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推理、判断,总结规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上好这一类课的关键。根据判断形成的基本原理,这类课的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基本教学过程是:列举事实,分析特征→突出要点揭示本质→分析比较明确外延→准确表达给予定义→实际运用达到巩固。例如“传染病”的概念:(1)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和生活经验,列举常见的疾病让学生分析,如:乙型肝炎、细菌性痢疾、蛔虫病、白化病、侏儒症等,问:上述疾病哪些会传染?哪些不会传染?归纳成表,再问为什么有的病会传染,有的病不会传染,并进一步分析传染病的病因。

2.教学手段

2.1 利用学生熟知地区图片,引出生态系统的概念。再以池塘为例分析组成。(解决教学重点)

2.2 通过多媒体、表演活动及分析情景等引发学生思考,将复杂转变为简单,给学生创造一个充分想象、互助互研的学习空间,激发学生求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创建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得以训练。新授课以传授学习新知识为主要任务,它既是学生获取新知识改善知识结构的过程,也是学生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发展的过程,因此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去展开教学。本文根据生物新授课的教学内容,着重从学习心理方面谈谈各类型新授课的教学特点、教学过程、理论依据和教学策略。

2.3 联系学生实际生活,把生命教育有机融入学生活动中。

生物教学中环境教育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环境孕育着人类,同时人类也在影响着环境。在环境教育教学中帮助学生建立起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存关系,摆正人类在自然中的地位。联系联合国环境署的决定:从1998年开始,每年世界环境日(6月5日)的主题都将是“为了地球上的生命”而不再更换。我们似乎不难理解环境保护的基础是爱,是每一个地球公民对自己、对他人、对所有生命的爱[1]。同时结合学校开展的素质教育活动,让学生接触生动活泼的生命世界,去田野树林、山川湖泊,看花草树木、虫鱼鸟兽,感受生命的丰富多彩、引人入胜。他们会发现每一片树叶都不同,每一朵花儿都绚丽,从而激发热爱生命的情感和探索生命世界的意趣。引导学生回归大自然,享受大自然,进而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

我们倡导体验、实践式的生命教育。老师用多么生动的话语来说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明生命有多么珍贵,都没有学生自己在生活中的感悟来得有用。生命的成长需要生命本身的体验,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获得,只有亲身体验的东西,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获得。学校、教师不能越俎代庖,没有学生自己的体验,就无所谓人性的独立,特别是如果没有了学生的心灵的感受,精神世界就会变得贫瘠乏味,精神家园就会荒芜。让学生直接参与,分别感受“真实情境”中人物的各种情绪,体会其中的喜、怒、哀、乐,在此背景下了解自己今后可能碰到的挫折、困难及各种情况,进而学会生活,学会在生活中坚强;理解他人的处境,进而学会体谅别人,学会与人相处。给学生一些问题,让他们自己去解决,使学习成为一种愉悦生命的过程。

3.结论

3.1 首先了解新概念与学生原有概念的关系,在原有概念中寻找新概念的固着点,并揭示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上位关系、下位关系、并列关系,引导学生将新概念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建立新的概念[2]。例如“群落”这一概念是在“种群”这一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延伸、扩展形成的,其教学过程是:展示一幅生物群落图,从中找出各种生物,进而复习种群的概念,然后分析各种群之间的关系,如竞争、捕食、共生、寄生及一些间接关系,引伸出“群落”的概念。明确群落是由多个种群构成的,各种群之间必须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种群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因此群落也必须是指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多种生物的总和。两者间是一种从属关系,由此将群落纳入种群的认知结构中,使之形成联系。同理,在“群落”的基础上可以引伸出“生态系统”、“生物圈”等概念。然后将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联系起来进行比较,揭示其内在联系。

3.2 生命教育既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迫切要求。只有通过多种渠道多种途径,对医学学生进行生命与健康、生命与成长、生命与价值的教育,帮助和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集体、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使之学习并掌握必要的生存技能,认识、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才能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爱惜生命的态度,学会欣赏和热爱自己的生命,进而学会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关怀和欣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只要我们的每一位老师都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能从我做起,把学生视为一个个独特的生命体,关注学生,关爱学生,努力创造条件发展学生,那样,我们的学校就一定能够成为实现学生生命价值的绿洲。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焕发生命的活力,都有可能焕发生命的活力,这是教育的伟大,也是教育的崇高。

参考文献:

[1]张荣兴.生命教育:一个亟待重视的课题[J].教师博览,2002(11).

[2]黎加厚.创造学生和教师的精神生命活动的信息化环境——教育信息化的“生命环境观”[J].电化教育研究,2002(2).

------------最新【精品】范文

第14篇: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生态系统》教学案例

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生态系统教学目标

1、知识性目标:

(1)掌握生态系统的成分及食物链和食物网,理解其相互间关系; (2)掌握营养级的概念,能够结合食物链进行判断、分析。

2、技能性目标:

(1)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综合等各方面的能力;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性目标:

通过对生态系统的结构的分析,让学生树立普遍联系和对立统一的辨证观。 教学重难点

1、生态系统的成分及食物链和食物网

2、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划分

3、营养级概念及定义 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课时安排:l课时导入:

师:在一个池塘中,同学们一般会看到些什么呢?

生:周围有一些花草,池里有各种鱼、水蜘蛛、水草、海藻、海螺、螃蟹、各种水生动物,池底有蚯蚓、细菌、真菌等,池塘里还有水、泥土、

师:对。有时候还能听到鱼儿跳出水面的声音,听到青蛙在池中的叫声等。这时候不能不让我们想到这个池塘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以及生物与非生物因素之间的关系就像一张无形的大网,“牵一发而动全身”。这张无形的大网由什么构成的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85页:二

生态系统的结构。授课过程:

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一)生态系统的成分

我们还是以池塘生态系统为例,来分析生态系统的成分。(P86图8—18) 观察与思考:1)池塘中有哪些成分是没有生命的?

生:阳光、水、空气、沉积在池底的有机物、无机盐、溶解在水中的氧气和养料、石头等。

再思考:这些成分都没有生命,那么它们能不能不存在?(不能)

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归纳:这些成分也就是我们在生态系统的概念中讲到的“无机环境”,它们与其中的生物群落相互作用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这些无机环境为生物群落提供着物质和能量。推而广之,生态系统中的阳光、水分、热能、空气和无机盐等物质和能量构成了生态系统的成分之一。 2 )池塘中有哪些成分是有生命的?

生:硅藻、栅藻、团藻、水草、各种鱼类、虫子、蚯蚓、螃蟹、水生昆虫、细菌、真菌等

三大类?

生: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师:下面我们来一一学习。

2、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3)请同学们从池塘中找出自养型生物? 温故知新:什么是自养型生物?

新陈代谢过程包括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两方面,同化作用根据能不能利用无机物制造有机物,将新陈代谢分为自养型和异养型两种。

生:硅藻、栅藻、团藻,以及其他水草等。它们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将无机物制造有机物,同时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归纳:整个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所需的有机物和能量几乎都由绿色植物制造出来。所以把绿色植物称为“生产者”。

思考:假如生态系统中没有这些生产者,那么对这个生态系统会有什么影响?

生:其他生物也将会死亡。

归纳:所以说生产者是整个生态系统中最主要的一种成分,是必不可少的一种成分。

延伸:不仅绿色植物是自养型生物,只要能够将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的生物都称为自养型生物。如:硝化细菌能够利用化学能将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它也是生产者。

)池塘中还有哪些其他生物?

生:鱼、虾、小甲壳动物、螃蟹以及其他一些浮游动物等。

思考:这些动物从同化作用角度来看,属于哪一种新陈代谢类型?

生:异养型生物。因为它们不能将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必须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

归纳:动物只能吃现成的有机物,自己不能制造,所以我们把它称为“消费者”。

启发:根据消费者直接或间接地利用植物制造有机物的次序,又可将消费者分为若干级别。

举例:有句谚语“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泥巴。”(其实虾米吃的是浮游植物)

归纳:虾米吃浮游植物,虾米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的动物称为植食性动物,叫“初级消费者”。

小鱼吃虾米,小鱼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动物称为肉食性动物,叫“次级消费者”。

大鱼吃小鱼,大鱼以次级消费者为食的大型肉食性动物,叫“三级消费者”。

随着捕食关系的逐渐上升,消费者的级别也逐渐增高。

练习:虫吃植物,鸡吃虫,人吃鸡。这一种关系中,分别说出消费者的级别?

思考: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有什么重要作用呢?

生:像蜜蜂采蜜,可以将帮助植物完成花粉传播和受精工作。有些

5)思考:生老病死是生物的一种自然现象,那在这个池塘中,各种动植物的遗体以及一些残枝败叶都去哪了呢?

生:被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分解了。

归纳:我们肉眼看不到的真菌、细菌等把动植物遗体、排出物和残落物中所含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回归到无机环境中,被绿色植物中重新利用。我们把这些细菌和真菌称为“分解者”。假如说没有这些分解者的话,那动植物遗体就会堆积如山。

组织学生观看P87图8—19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关系

讨论:为什么池塘的底泥可心用做肥料?P87

(二)食物链和食物网

结合教材示意图讨论如下问题:

1)该生态系统中箭头相连的生物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2)什么叫食物链?该生态系统中有几条?

3)什么叫食物网?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与食物网有何关系?

学生活动:请四位同学上讲台,结合“温带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各写出一条最短的食物链。

生:草→兔→狐

草→鼠→狐

草→兔→鹰

草→鼠→鹰

师生讨论:首先教师对学生写出的食物链进行评价。写出任意一条都可以,对写得快而准的给予肯定和表扬,写得慢和不对的,给以诱导启发,让同学们找全这四条简单的食物链。然后,以其中一条简单食物

如:草→兔→狐。

1)箭头相连的两种生物间是什么关系?(吃与被吃、天敌关系、捕食关系)

2)一条链中,这种关系有何特点?(后一生物以前一生物为食,沿此链逐级递推,有序进行)

总结:我们把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联系叫做食物链。

在食物链中每一个环节就是一个营养级,如在草→兔→狐这条食物链中,生产者草是第一营养级,初级消费者兔是第二营养级,次级消费者是第三营养级。

教师强调:一个生态系统中有多条食物链,一条食物链有如下特点:

① 生产者永远是第一营养级,是自养型生物,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② 食物链的各个环节叫营养级。对某一动物而言,其营养级别不是固定不变的,但均为异养型的动物。

③每条食物链均以生产者为起点,终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最高营养级)

④分解者不纳入食物链的环节。

⑤一种消费者可在同一食物网的不同食物链中占据多个营养级。

教师设疑:请同学们认真分析教材 “温带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并讨论如下问题:

1)该生态系统有几条食物链?(9条)

(2)最长的食物链是哪一条?(草→食草昆虫→蜘蛛→青蛙→蛇→猫头鹰)

(3)第三营养级的动物有哪些?(狐、猫头鹰、蛇、吃虫鸟、蜘蛛、青蛙)

(4)这些食物链之间有何关系?(各自独立又相互交叉)

(5)什么是食物网?(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而成的复杂的营养关系叫做食物网)。

总结:食物网中,某一生物的增加或减少都会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种群变化。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越多,个体数量越大,其中的食物链就越多,食物网就越复杂,生态系统就越稳定。另外,在分析一条食物链时一定要注意,同一生物一般情况下其营养级别紧随同级消费者级别之后。在复杂的食物网中,生产者是每一条食物链的第一营养级,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一旦被生产者固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就会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主渠道)进行的。

(3)学完本课内容,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学生相互讨论、自由发言,谈谈对本节课的收获) (4)试试你一定行!

1、在下列生物中,属于分解者的是

( A )

A.蘑菇

B.蓝藻

C.草履虫

D.蝗虫

2、对水稻→鼠→蛇→鹰这条食物链的错误描述是

( D )

A.水稻是生产者

B.鼠是初级消费者

C.蛇是次级消费者

D.鹰属于第三营养级

3、对草→昆虫→食虫鸟→鹰这条食物链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有四个营养级,两个次级消费者

B.有三个营养级,一个生产者

C.食虫鸟是第三营养级、次级消费者

D.有三个营养级,三个消费者

4、下列属于生态系统食物网特征的是

( C

A.一种生物只能被另一种生物捕食

B.食物链的环节数是无限的 C.一种生物可能属于不同的营养级

D.食物网上的生物之间都是捕食关系

5、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硝化细菌和蚯蚓属于

B )

A.生产者和分解者 B.生产者和消费者 C.消费者和分解者 D.分解者和消费者 板书设计:

第八章

第三节

生态系统

二、生态系统的结构

非生物部分:物质和能量(如:阳光、热量、空气、水、有机物和无机盐等)

生产者:植物、自养型细菌

消费者:主要指各类动物 分解者:细菌、真菌等 食物链和食物网

1、定义

2、特点

第15篇:《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学设计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说出生态系统的定义。

2.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及不同成分在生态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 3.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4.阐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5.举例说出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二)能力目标

尝试将所学知识与身边的实际问题相联系,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认同在生态系统中每一种生物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2.关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 1.生态系统的组成。

2.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三、教学难点

1.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2.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四、教学准备

准备相关图片制作PPT。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完成“想一想,议一议”问题,如:从描述中可以看出牧草的生长跟哪些因素有关?哪些是直接的?哪些是间接的?为什么用网罩起来的牧草几乎被虫吃光了,而未罩网的草却生长良好?这个实例说明了什么?通过这些问题引出生态系统的概念,并过渡到生态系统的组成上。

(二)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的组成 对于生态系统的认识是先从学生熟悉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入手。老师播放草原生态系统的视频资料,在播放之前引导学生认真的观察,在这样一个生态系统中你们看到了什么?这样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视频。播放后请学生说出在视频中所看到的,一个学生说的可能有限,让其他学生相互补充尽可能多地呈现出,并写在黑板上。告诉学生正是这些成分构成了美丽的生态系统。接着引导学生,应用以前学过的知识,将这些成分进行归类,并最终总结出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包括:生物成分,如动物、植物、细菌和真菌等。非生物成分,如阳光、空气、水等。

2.在生态系统中植物、动物、细菌真菌所扮演的角色

引导学生从熟悉的动物入手,去分析动物在生态系统中是如何生活的?学生回答出动物是依靠吃其他生物为生,学生之间相互补充,发现动物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最终都来源于植物。引导同学们继续思考,植物又是如何生长生活的?学生相互补充,完善,描述出植物是通过吸收水分、二氧化碳等进行光合作用,自己制造营养物质。再比较二者生活所需物质能量获得的途径不同,引发学生思考动物和植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学生可能说出的角色名称与书本上的不同,如动物,学生可能会说出取食者、掠夺者。但通过以上分析学生能很好地认识到动物和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不同的,而动物是消费者,植物是生产者。教师强调生产者是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出自身及其他生物生存所需要的有机物。

细菌真菌等学生感性认识很少,因此教师通过播放细菌分解动物尸体过程的音像资料,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细菌等微生物的作用。学生看完视频资料很容易说出细菌和真菌等生物具有分解作用及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意义。

教师讲解,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三者相互作用实现物质能量的流动。 3.生态系统

在分析以上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相互补充概括出什么是生态系统。教师提出问题,学校是生态系统吗?加深学生对生态系统的理解,引导学生理解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整体的真正内涵。

4.食物链

在生态系统统一的整体中,生物与生物及生物与环境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而联系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

教师在课件中出示草原生态系统中生活的三种常见生物,让学生们理顺一下,这几种生物之间吃和被吃的关系,让一名学生到黑板上把关系图展示给大家,并描述这种关系。教师以这一简单链条为基础,教会学生食物链概念和食物链写法。在讲解中要强调食物链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构成,并且“

5.食物网

教师指出实际上在草原生态系统中,生活的生物种类很多,并可以试着让学生说出可能的生物种类。教师展示出8~9种常见的种类,引导学生用食物链的形式分析出这些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可将学生分成4人一组,完成书上的P页观察与思考的图。也可根据实际教学需要打印出与课件相同的生物22的图片,如不同于书本上的动物,把狼与羊添加入内,可能比鹰与兔能更好地让学生们理解和分析。学生在积极地参与每组的分析和讨论中理顺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画出食物链。每组派一名同学代表本组,到前面展示他们的连线图,并讲解食物链条数。在一组展示的同时,下面的同学认真听,给予补充,完成连图,并总结出食物链相交错形成食物网。这一过程是对食物链知识的一个巩固,更让同学们认识到生物与生物之间都直接和间接地与其他生物相互联系,食物链条是相互交错分布的,也是错综复杂的。教师引导和讲述,正是因为生物之间通过食物链相互交错构成食物网,在食物网中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流动。

(三)有毒物质的积累

学生观察课本第26页资料,分析并回答问题:为什么在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的有毒物质积累得越多?如果这些积累了很多有毒物质的鱼被人吃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在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是对已经学习的生态系统知识的一个巩固和提高,在学生分析的同时,教师也可适当地给出现实生活的例子,如日本的水俣病,让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教师最终要让学生明确,这种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得到积累的现象被称为,生物富集。而处于食物链的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的富集程度要高于食物链较低级别的生物的现象,称为生物放大。

(四)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以讲述食物网知识所用的草原生态系统为例,引导学生分析思考,如果食物网中的一个小小的成员,数量发生变化,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如果鹰或狼等位于食物链顶端的生物数量增加或减少会出现哪些现象?学生通过已经学过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知识很容易分析出生物数量发生变化带来的后果。学生思考后很容易回答出,如果某一个生物数量的变化,由于这种直接和间接的取食关系,可能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的生物数量的变化,并且体会到位于较高层次的生物数量发生变化,可能影响更大。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人类捕杀鹰或狼使其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完全去除掉,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同学们会联想到北方草地的现状,分析出草食动物会因为失去制约而大量的繁殖,最终草地退化,从而整个草地生态系统崩溃。同学们也同样会认识到一种新的生物的加入也会打破这种平衡。 通过分析,同学们能很好地理解,生物与生物之间虽然有这样和那样的链条关系存在,但是正如这条链的细线一样,这种保持平衡的能力是有限,超出了一定的限度,整个生态系统也要发生瘫痪的,因此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在理解了生态系统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同学们进一步思考,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组成丰富其自动调节能力高,还是生物种类组成少的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高?

六、板书设计

第四节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一、生态系统: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 非生物成分

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三、食物链

四、食物网 食物链相交错连接

五、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第16篇: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教学设计

第八章生物与环境第一节生态因素 教学设计

教学题目

第八章 生物与环境 第一节:生态因素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从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两个方面对生物的影响。内容难度不大,结合自然界中的实例较多,只需演示后归纳就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本课通过一个课时完成,首先从大量的事实入手,引入环境对生物生活的巨大影响,通过介绍分类自然形成两大主要方面进行讲解。非生物因素对光、温度和水进行了详尽的介绍,利用图表和学生讨论多种形式强化学生对这些非生态因素的记忆。对于生物因素,利用多媒体和学生举例说明来解释,会起到很好的效果。最后,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概述生态因素的概念

解释主要非生物因素(光照、温度、水分)对生物的作用和影响。

举例说明生物因素(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对生物的影响,说明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 阐述共生、寄生、捕食、竞争等有关重要词语的含义。 能力目标

通过对生态因素影响生物生存发展的事实的分析,锻炼对比、分析、综合和概括的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分析生物与环境间关系的相关图表,用曲线图等形式表示生物之间的关系。 正确区分和使用种内互助、种内斗争、共生、寄生、捕食、竞争等有关重要词语。 情感目标

通过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树立整体的、生态的生命科学观点。 通过理解各种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学会抓主要矛盾,辩证地分析问题。 教学重点

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从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中发现主要生态因素。 教学难点

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原因。 教学过程

第八章 生物与环境

首先指出:研究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学科就是生态学。

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 (环境限制生物的生存范围;生物可以适应一定的环境)

第一节 生态因素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讨论:环境主要是从哪些方面影响生物生存的?

左图表示将重量相同的小麦幼苗分别置于三支试管中。用棉花团将麦苗固定在试管中,同时也将试管口封住。

A 处于15℃ 6000勒克斯光照之下。 B 处于20℃ 400勒克斯光照之下。 C 处于20℃ 6000勒克斯光照之下。

1.判断:将它们培养若干天后,哪个会积蓄更多的有机物?依据是什么? 2.在这个实验中影响小麦生长发育的环境因素都有哪些?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什么?

3.如果在一个试管中同时培养几株小麦幼苗、或将小麦与水稻共同培养于同一个试管中时又会怎样?此时影响小麦生活的环境因素有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些说明了哪些问题?

讨论:以上影响因素是否存在什么共同之处? 直接影响生物生存的因素就叫生态因素。

生态因素

当我们暑假去高海拔的青藏高原旅游时会有什么感受?这里哪些属于生态因素?那些不属于生态因素?

分析解释环境因素与生态因素的区别„„。 我们人类的生存和生活主要受哪些生态因素影响呢?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分别是哪些?在迅速奔跑的过程中,最重要的非生物因素是什么?

可以依据课件中展示的图片对生物的适应进行分析。对生物产生影响的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分别有哪些?生态因素是如何对生物产生影响的?是否有什么实验结果作依据? 讨论:虽然影响生物生存的因素很多,但是总有最主要的因素。影响的仙人掌、菱、蚯蚓和海豚的主要因素分别是什么? 这些生态因素分别是怎样影响生物的生存的?

(一)非生物因素

1.光照:对生命有重要影响的光包括哪些?光对于生物生存的意义? 依据课件进行分析讨论。

①是生物生命活动的最终能量来源:

最终得出结论:光合作用是生物界最基本的物质代谢也是最基本的能量代谢。光的强度及波长可以影响光合作用的效果。

结合光合作用部分知识进行学习。例如光照强度影响有机物的积累。影响叶绿体的形成。 ② 决定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和分布:

光照影响生物的形态和结构如阴生和阳生植物各有适应性。

在陆地和水域只有可见光照射得到的地方才有植物生存。(例如:植物的向光性、叶镶嵌和植物的分层分布现象)为后面“生物群落的结构”作铺垫。

请根据右图判断植物A和植物B,哪一种生活在较深层的水域里?为什么?水生植物A面临的问题都有哪些?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

③ 影响生命节律和行为:

光周期会影响生物的生命节律,比如性成熟、昼夜节律、和生物钟调节等方面。 趋光性、昼夜活动时间。动物在形态结构方面都有适应性。

植物花期(长日照和短日照植物)、花钟(开花时间受日照、温度和湿度的共同影响);动物的繁殖活动、迁徙、洄游、换毛、换羽。(例如:反季节花卉、蔬菜的培养;控制动物的繁殖。)提示学生结合日照时间的规律性变化对动物性成熟的影响——激素调节部分知识进行分析。讲解为什么影响鸟类迁徙行为的非生态因素主要是光照而不是温度。

2、温度:是如何对生物产生影响的?

──影响新陈代谢过程中酶的活性。进而影响生物的新陈代谢→影响生命活动、分布„„。 一般情况下生物不能耐受高温的原因是什么? ① 影响分布:

纬度、海拔不同造成温度差异——影响植物动物的分布。生物对此有相应的适应性。 生物在地球上的分布很广,同时每种生物对温度的适应范围很窄。结合酶活性受温度影响的曲线进行分析。

② 影响形态结构、生理和习性:

如果生物的生存环境不是出于该生物的最适温度时生物是如何调节自己的呢?(蒸腾作用、体温调节、休眠、叶或芽的附属结构„„。)

不同地区动物的形态结构差异很大,是对保温、散热的适应。了解相对体表面积。 冬眠、夏眠、熟睡等习性;沙漠动物的行为:夜行、穴居等行为;昆虫和蛇的活动特点;人体的体温调节过程;孵卵的温度要求等。

3、水:——生命的摇篮

生物体的含水量一般都在60%~95%,有些生物含水量高达95%以上。水对于陆生生物更是重要。它决定着是否能有生物生存。

依据结合水、自由水的生理功能分析水对生命的影响。

对形态结构和生理的影响:散热、有利于矿质元素的吸收和运输、维持形态、休眠、萌发、排泄、

①地区年降水量决定植被类型:为生态系统类型的学习做准备。可结合科学绿化进行探讨。

②生物的保水能力:生活在沙漠、戈壁的植物吸水、保水、储水能力;骆驼、肺鱼等生物的适应性及其形成原因。通过讨论考查学生现代生物进化论的观点是否存在问题。

除此之外,空气、土壤、压力等非生物因素也对生物产生重要的影响„„。

讨论:为什么昼夜温差大的地区适宜植物体有机物的积累?白天和夜晚影响植物积累有机物的主要的非生物因素分别是什么?

生物不但要挑战非生物因素的影响,还要应付来自生物界的压力。

(二)生物因素

1、种内关系

搞清楚“种和品种”的概念。

学生列举生物的种内互助现象,说明生物因素的影响„„。 社会性生活的生物表现比较明显。

(选讲):蜜蜂的家族分工;大雁的迁飞行动;狼群的进攻行为;大象的群体行为;军舰鸟的种内斗争;人类的集体行为等。

讨论:种内互助通常发生于什么情况下?它对生物的影响效果?意义?

同种生物个体之间是否会发生争斗现象?一般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会发生种内斗争?学生例举生物的种内斗争现象„„。

总结:密度过大或者生存条件恶化时种内斗争激化。原因主要是„„。

①生存空间狭小时,蝌蚪会通过肠道毒素抑制种群;人类会发生饥荒、疫病流行或战争。 ②为了后代生存,生物有占区现象(录像)人类同样也存在这个问题„„。 ③由于争夺繁殖权,蛐蛐、鸟类、袋鼠、鹿等„„。 ④争夺王位或者霸主权,猩猩争夺激烈;蜜蜂捣毁王台。

⑤植物合理密植„„。种内斗争对生物种群的影响是怎样的呢?意义? 进行哲学思想教育:不是所有事例都能简单地确定所属地位的„„。

例如,雌、雄鮟鱇鱼的行为(雌性可1米,雄性不足2厘米吸在鳃部吸血为生。)。 自然界不同种的生物之间关系又如何呢?

2、种间关系:

学生举例说明生物的种间的互助关系„„。 举例进行适应性教育:

动物与动物: 清洁鸟与大型动物。导蜜鸟与蜜獾的合作伙伴关系。木匠蚁与蝶的幼虫。 动物与植物: 虫媒花与传粉动物的适应关系。果实与动物的适应关系。 真菌等生物与动、植物: 互利共生:二者不能分离,互利。 举例讲解共生与共栖的异同。

选讲:①天麻和密环菌。②地衣的构成及特性。③根瘤菌的生活。④白蚁与披发虫的关系实验。⑤树栖蚁和蚁栖树。

寄生:共同生活,一方受害,一方获利。 学生举例说明生物的寄生现象„„。教师总结。

以人体或动物为寄主:线形动物、寄生蜂、冬虫夏草、细菌和病毒。) 以植物为寄主:植物(菟丝子、大王花、玉米黑穗病); 以菌类为寄主:病毒。

适应性教育:寄生生物与寄主的关系?──微妙的依存关系。 选讲:类寄生、重寄生和寄生链。

寄生对于寄主都是有害的,但是人类经常利用生物的寄生现象举例说明: 生物防治病虫害(白僵菌-松毛虫;苏云金杆菌与棉铃虫;赤眼蜂与害虫) 有的寄生现象比较特殊,例如杜鹃的巢寄生。

寄生不同于腐生„„。例如,树皮上长了许多苔藓植物属于什么现象?绞杀植物属于? 捕食:两种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

寄生与捕食的重要区别是什么?兔子吃草属于什么生物现象? 录像:蛇吃蛋、捕虫草捕食小青蛙。

分析捕食关系曲线:判定捕食者与被捕食者;分析生物量的变化原因。

美国西部草原1907年大量捕杀鹿的天敌狼和狮子。A、B、C分别表示的是什么生物量的变化?其中属于捕食关系的是?生物量变化的原因?1920年以后与1907年以前各种生物量是否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狼和狮子属于什么关系?

如果两种生物的生活方式很接近时将会发生什么事情?例如,庄稼和杂草„„。生活在同一容器内的大小两种草履虫的关系。

竞争:两种生物争夺相同的生存条件,适应性强的胜利、反之失败。

分析竞争曲线: 甲、已、丙三个阶段曲线变化的原因?A和B分别表示的是哪一种草履虫?为什么?说明了什么?

讨论: 一块草场一分为二,一半放牧,一半空闲。经过一段时间后植被会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该牛、羊、各种牧草之间都存在什么种间关系? 影响牧草的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各是什么?主要影响因素? 目前火锅到处都是,牛羊的需求量迅速增加继而导致超载放牧。设想超载放牧的结果?导致草场退化的原因?

总结:准确区分四类种间关系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生物的生存压力很大。生物是如何对付大自然的压力,顽强地生存下来的呢?

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

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的,对生物体是综合起作用的么?请你分析书上的例子,说明这一问题,这些现象体现了哲学上的哪些原理?

生物生存受到多种因素的作用,多种因素中有其中的一至两种是起主要作用的。哲学上要求我们既要相信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很多矛盾),又要抓住主要因素(主要矛盾)

板书设计

第八章 生物与环境 第一节 生态因素

生态因素

(一)非生物因素

1、光照:

①是生物生命活动的最终能量来源:

光合作用是生物界最基本的物质代谢也是最基本的能量代谢。 ②决定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和分布: ③影响生命节律和行为:

光周期会影响生物的生命节律,比如性成熟、昼夜节律、和生物钟调节等方面。 趋光性、昼夜活动时间。动物在形态结构方面都有适应性。

2、温度:

──影响新陈代谢过程中酶的活性。进而影响生物的新陈代谢→影响生命活动、分布„„。

①影响分布:

纬度、海拔不同造成温度差异——影响植物动物的分布。生物对此有相应的适应性。 生物在地球上的分布很广,同时每种生物对温度的适应范围很窄。 ②影响形态结构、生理和习性:

不同地区动物的形态结构差异很大,是对保温、散热的适应。相对体表面积。 冬眠、夏眠、熟睡等习性;沙漠动物的行为:夜行、穴居等行为。

3、水:——生命的摇篮

水对于陆生生物更是重要。它决定着是否能有生物生存。

①对形态结构和生理的影响:散热、有利于矿质元素的吸收和运输、维持形态、休眠、萌发、排泄、

②地区年降水量决定植被类型:为生态系统类型的学习做准备。可结合科学绿化进行探讨。

③生物的保水能力:生活在沙漠、戈壁的植物吸水、保水、储水能力;骆驼、肺鱼等生物

(二)生物因素

1、种内关系

共生:二者不能分离,互利。

寄生:共同生活,一方受害,一方获利。 捕食:两种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

竞争:两种生物争夺相同的生存条件,适应性强的胜利、反之失败。 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

多种因素综合在一起对生物起作用,但是其中有主要的矛盾。

第17篇: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学设计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说出生态系统的定义。

2.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及不同成分在生态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 3.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4.阐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5.举例说出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二)能力目标

尝试将所学知识与身边的实际问题相联系,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认同在生态系统中每一种生物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2.关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

1.生态系统的组成。

2.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三、教学难点

1.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2.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四、教学准备

准备相关图片制作PPT。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想一想,议一议”设置问题,让学生们思考,如:从描述中可以看出牧草的生长跟哪些因素有关?哪些是直接的?哪些是间接的?为什么用网罩起来的牧草几乎被虫吃光了,而未罩网的草却生长良好?这个实例说明了什么?通过这些问题引出生态系统的概念,并过渡到生态系统的组成上。

(二)生态系统(25分钟) 1.生态系统的组成(5分钟)

对于生态系统的认识是层层深入的,因此先从学生熟悉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入手。教师展示草原生态系统的图片,也可选择其他生态系统,但在图片中最好能体现出各种组成成分。引导学生认真的观察,在这样一个生态系统中你们看到了什么?这样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图片后请学生说出在图片中所看到的,一个学生说的可能有限,让其他学生相互补充尽可能多地呈现出,并写在黑板上。告诉学生正是这些成分构成了美丽的生态系统。接着引导学生,应用以前学过的知识,将这些成分进行归类,并最终总结出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包括:生物成分,如动物、植物、细菌和真菌等。非生物成分,如阳光、空气、水等。

【设计意图】: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入手,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方式层层深入。2.在生态系统中植物、动物、细菌真菌所扮演的角色(5分钟) 引导学生从熟悉的动物入手,去分析动物在生态系统中是如何生活的?学生回答出动物是依靠吃其他生物为生,学生之间相互补充,发现动物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最终都来源于植物。引导同学们继续思考,植物又是如何生长生活的?学生相互补充,完善,描述出植物是通过吸收水分、二氧化碳等进行光合作用,自己制造营养物质。再比较二者生活所需物质能量获得的途径不同,引发学生思考动物和植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学生可能说出的角色名称与书本上的不同,如动物,学生可能会说出取食者、掠夺者。但通过以上分析学生能很好地认识到动物和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不同的,而动物是消费者,植物是生产者。教师强调生产者是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出自身及其他生物生存所需要的有机物。

细菌真菌等学生感性认识很少,因此教师通过蘑菇种植,橘子腐烂过程的资料,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细菌等微生物的作用。学生看完资料很容易说出细菌和真菌等生物具有分解作用及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意义。

教师讲解,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三者相互作用实现物质能量的流动。 【设计意图】: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所扮演的角色中,生产者和分解者相对较消费者难于理解,因此,在教学上注重根据解决重点和难点设计问题和情境。

3.生态系统(5分钟) 在分析以上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相互补充概括出什么是生态系统。教师提出问题,动物园是生态系统吗?加深学生对生态系统的理解,引导学生理解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整体的真正内涵。

4.食物链(5分钟)

在生态系统统一的整体中,生物与生物及生物与环境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而联系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

教师在课件中出示草原生态系统中生活的三种常见生物,让学生们理顺一下,这几种生物之间吃和被吃的关系,让一名学生到黑板上把关系图展示给大家,并描述这种关系。教师以这一简单链条为基础,教会学生食物链概念和食物链写法。在讲解中要强调食物链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构成,并且“”指向一定是从生产者到消费者,并一直到最高级的消费者为一条食物链。

【设计意图】:教师从简单的几个食物的吃与被吃关系理顺和解决过程中,让学生了解食物链的概念,让学生较好的明晰食物链的构成及食物链的写法。

5.食物网(5分钟)

教师指出实际上在草原生态系统中,生活的生物种类很多,并可以试着让学生说出可能的生物种类。教师展示出8~9种常见的种类,引导学生用食物链的形式分析出这些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可将学生分成4人一组,完成书上的P22页观察与思考的图。也可根据实际教学需要打印出与课件相同的生物的图片,如不同于书本上的动物,把狼与羊添加入内,可能比鹰与兔能更好地让学生们理解和分析。学生在积极地参与每组的分析和讨论中理顺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画出食物链。每组派一名同学代表本组,到前面展示他们的连线图,并讲解食物链条数。在一组展示的同时,下面的同学认真听,给予补充,完成连图,并总结出食物链相交错形成食物网。这一过程是对食物链知识的一个巩固,更让同学们认识到生物与生物之间都直接和间接地与其他生物相互联系,食物链条是相互交错分布的,也是错综复杂的。教师引导和讲述,正是因为生物之间通过食物链相互交错构成食物网,在食物网中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流动。

(三)生物富集和生物放大(5分钟)

学生观察课本第26页资料,分析并回答问题:为什么在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的有毒物质积累得越多?如果这些积累了很多有毒物质的鱼被人吃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在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是对已经学习的生态系统知识的一个巩固和提高,在学生分析的同时,教师也可适当地给出现实生活的例子,如日本的水俣病,让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教师最终要让学生明确,这种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得到积累的现象被称为,生物富集。而处于食物链的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的富集程度要高于食物链较低级别的生物的现象,称为生物放大。

(四)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10分钟) 以讲述食物网知识所用的草原生态系统为例,引导学生分析思考,如果食物网中的一个小小的成员,数量发生变化,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如果鹰或狼等位于食物链顶端的生物数量增加或减少会出现哪些现象?学生通过已经学过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知识很容易分析出生物数量发生变化带来的后果。学生思考后很容易回答出,如果某一个生物数量的变化,由于这种直接和间接的取食关系,可能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的生物数量的变化,并且体会到位于较高层次的生物数量发生变化,可能影响更大。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人类捕杀鹰或狼使其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完全去除掉,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同学们会联想到北方草地的现状,分析出草食动物会因为失去制约而大量的繁殖,最终草地退化,从而整个草地生态系统崩溃。同学们也同样会认识到一种新的生物的加入也会打破这种平衡。

通过分析,同学们能很好地理解,生物与生物之间虽然有这样和那样的链条关系存在,但是正如这条链的细线一样,这种保持平衡的能力是有限,超出了一定的限度,整个生态系统也要发生瘫痪的,因此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在理解了生态系统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同学们进一步思考,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组成丰富其自动调节能力高,还是生物种类组成少的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高?

【设计意图】: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根本要素,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的能力如何体现,这是认识的难点。因此在问题的设置上,引导学生从生态系统生物数量的变化不同种类生物数量的变化

生物种类的增加或减少

生物种类的多少等不同角度思考可能对于生态系统的影响,从而让学生体会什么是自动调节能力,这种自动调节能力的有限性。

六、板书设计

第四节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一、生态系统: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成分和非生物部分

三、食物链:物质和能量

四、食物网:食物链相交错连接

五、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第18篇:《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设计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兴趣参与课堂探究活动并愿与小组其它同学合作和交流,体验探究的乐趣。

2、能够对影响鼠妇生活的因素作出假设,尝试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经历实验的过程并认真观察和记录。

3、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

4、能从自己的生活中举出影响生物生存的非生物因素的例子。

5、能从自己的生活中举例说明生物和生物之间的关系。

6、能举例说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重点和难点:

重点:探究的一般过程,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难点: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教材分析: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选自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探索生命的奥秘》的第一章第二节,内容包含了本书的第一个探究实验。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第一节有关周围生物的知识后,以生活中常见的鼠妇为话题,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理解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再介绍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让学生从两个方面理解环境对生物生活的影响,最后再自然的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学生分析:

省会城市的孩子很少接触过鼠妇,对这种生物了解不多。由于这是本书安排的第一个探究活动,七年级(初一)的学生对探究性学习又很少经历,因此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对探究的每一个步骤的思考都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具有相当多的不确定因素,需要教师积极加以引导。 学习内容 学 生 活 动 教 师 活 动

一、创设情境,

学生提问。 四人一组,捕捉鼠妇(课前);

发言说明如何捕到鼠妇,提出问题。 带领组长在室外观察鼠妇,指出鼠妇即“西瓜虫”、“潮虫”。

对学生发言进行评价,对学生的问题有选择的回答,留下有探究意义的问题。

二、逐步深入,体验探究的过程 思考回答遗留下的问题,作出各自的假设; 在讨论发言中设计出实验方案;

四人一组实验操作,观察现象,记录数据,分组汇报结果; 讨论数据的处理方法; 处理数据; 汇报处理结果;

得出结论。 积极引导学生思考; 讲述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引导提问,将个别学生未想到的实验方案的细节讲清楚,确保实验的科学严谨性; 纠正错误做法,表扬表现好的实验小组; 评价结果;

启发学生利用好数学工具; 鼓励结果不同的学生思考原因; 评价结论。

三、巩固拓展,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 记录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思考怎样对待实验动物。 恰当给出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提醒学生处理实验动物。

四、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

发言,举出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生活的其它例子。 举例说明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生活;

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生活经验举例子。

五、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发言,举出生物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的例子。 安排学生自学阅读课本相关的内容;

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外知识举例子。 设计思路: 课前准备:

教师:全班分组,4人一组分成若干组,带领各组组长在室外观察鼠妇,指出鼠妇即“西瓜虫”、“潮虫”。准备教具(大托盘、湿土、纸板、透光的塑料板等)

学生:以组为单位捕捉10只鼠妇,对半放入装有湿土的两个黑色瓶中。 教学过程:

一、学生发言,引出问题

师:昨天,同学们捕捉了许多鼠妇放在瓶子里,下面我们首先请几位同学给我们讲讲他是怎样捉到鼠妇的。 生(女):我在草丛里和墙角落发现它们,用草杆引它们爬上去,然后放进瓶子里,不过鼠妇老是从草杆上掉下去,我费了好大的劲才捉到10只。 (同学们发出善意的笑声,好几位男生同时举起了手)。 生(男):我是掀开石块后找到它们的,然后直接用手把它捉到瓶子里。 生(女):我们小组的同学把我家的花盘全部挪动了一遍,在花盘底下找到了好多,由于不敢直接用手抓它们,我们想了一个办法,用纸卷成漏斗状,然后设法让鼠妇爬进“漏斗”,把它们从瓶口“漏”到瓶子里去。

师:看来大家在捕捉鼠妇的时候都动了脑筋,有些同学还想出了很好的方法。那么,同学们在捕捉鼠妇的过程中想到了什么问题呢?

生:鼠妇生活的地方又阴暗又潮湿,长年累月。这样,它们受得了吗?

师:每种生物有自己的生活习惯,有的习惯在干燥的地方,有的习惯在潮湿的地方,比如说蚯蚓它就长期生活在土壤里面。

生:鼠妇生活在潮湿的土壤表层,它们吃什么呀? 师:这个问题真厉害,把老师给问住了,老师回去查查相应的资料,下节课再回答你,好吗? 生:好。

生:鼠妇是不是胆子特别小呀?我小心搬开花盘的时候既没有碰到它,也还没有动手捉它,它就四处乱爬。

师:是啊,搬开石块或花盘以后鼠妇很快就爬走了,它们为什么爬走呢?是胆子特别小吗? (老师板书——问题:搬开石块或花盘,鼠妇为什么爬走呢?)

【问题最好是让学生自己提出来,学生提出来的自己想知道的问题才有更大的兴趣去探究,老师应该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去引 导学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

二、逐步深入,带领学生进入探究的情境 (1)作出假设

(思考一会儿后,好几位同学举起了手)

生:石块或花盘搬开,对鼠妇来讲是一种刺激,它感到危险,知道有人来抓它了,所以就爬走。

生:因为它们长期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地方,一旦你把石块或花盘拿开的话,阳光照进来,生活的环境温度升高,它们不适应,就爬走了。

生:鼠妇不喜欢光,光对它们来讲是一种刺激,光照进来让鼠妇感觉到不安,所以它们就跑掉了。

师:那就是说,你认为鼠妇爬走是因为环境变明亮了,或者说,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使它逃离明亮的地方,选择阴暗的地方。

师:几位同学分析得都有一定的道理,但这只是同学们的看法,不一定都正确。因此,我们把这些看法作为这个问题的假设的答案,怎样验证谁说得假设对呢? 生:做实验。

师:老师也同意通过做实验去验证。但我们课堂上的时间有限,我们先选择听起来最合理的第三种假设(环境变明亮使鼠妇爬走)去验证,时间有多的话,我们再去验证其余两种假设。 (老师板书——假设:鼠妇适于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环境变明亮会使鼠妇爬走。)

【到底是什么原因使鼠妇爬走,学生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做出了好几种猜测,每个人谈的都有道理,但学生第一次接触探究实验,不知道接下来怎么办,老师适当做出选择其一的安排,将学生的注意力先引向具体的探究活动过程。】 (2)制定和实施探究方案

师:那么,这个实验怎么做呢?同学们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吧。

生:我想应该准备一些干的土壤和湿的土壤,然后设法保证湿的一边是阴暗的,干的一边是明亮的,然后把鼠妇放进去,看看哪边的数量多。

师:怎么样才能保证湿的一边是阴暗的,干的一边是明亮的呢?

生:我可以用一个大托盘,干的土壤和湿的土壤放在里面两边,然后在托盘相应的一边盖上纸板,另一边盖上透明塑料板。

师:看来,这位同学受到了我们桌子上准备的实验器材的启发,不过我想问这位同学,不盖透明塑料板不是也保证了光线明亮吗? 生:盖上可以防止鼠妇爬出来。

师:同学们对这位同学的实验方案还有什么意见吗?

生:我觉得应该把两边的土壤改成都是干的土壤或者都是湿的土壤,不然的话,就说不清楚是土壤的干湿还是光线的明暗使鼠妇爬动。

师:很好,所以要研究鼠妇爬走是不是和光线变明亮有关,只有在其它的条件保持一致的前提下,才能看出光线的明暗这一对不一样的条件对鼠妇有没有影响。

师:像这样的光、水、温度这些影响生物生活的非生物条件,我们把它们叫做非生物因素。(老师板书——非生物因素:光、水、温度等)影响生物生活的其它一些生物我们就把它们叫做……

生:生物因素。

(老师板书:生物因素)

师:那么,改成都是干的土壤好呢?还是改成都是湿的土壤好? 生:改成湿的土壤好。 师:(进一步追问)为什么呢?

生:因为我们看到鼠妇一般是在潮湿的地方,在干燥的地方没有看到,推测鼠妇习惯生活在潮湿的地方,把鼠妇放到湿的土壤中它更容易适应,很快安静下来,有利于我们观察鼠妇的活动,避免造成大的实验误差。

生:我想到另外一个问题,我们刚才推测人掀开石块这种刺激也可能是鼠妇爬走的原因,把鼠妇放进去对鼠妇来讲是一个很强的刺激,它不会四处乱爬吗? 师:会。

生:那怎么计算鼠妇哪边爬得多呢? 师:(把问题抛给学生)同学们说说看,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

生:可以把鼠妇静置几分钟,等它脱离了这种刺激的影响后再开始计数。 师:大家同意吗? 生:同意!

师:因此,我们要让鼠妇静静地在里面呆上几分钟,让它适应一下实验装置的环境,避免由于鼠妇的紧张而造成实验误差,这同时提醒我们做实验时要保持教室里的安静,以免干扰了鼠妇。

【七年级(初一)的学生在制订实验的方案时,常常考虑不周到。教师以引领者的身份启发学生思考,完善实验方案,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长期这样,学生考虑问题、制订实验方案的能力就会获得提高。】 师:大家对这个实验装置考虑得很严密,看来同学们都意识到了要想研究某个条件影响鼠妇的生活就得把其它的条件控制起来,避免它们的干扰。做实验前,老师还有二个具体的操作问题想问一下大家。实验第一步,大家就会遇到一个问题,鼠妇怎么样放进去呢?我们每个实验小组两个瓶子里各装了5只鼠妇,是一起放进托盘的某个地方呢还是分两部分放到不同的地方?放到哪里比较好?

生:我觉得一起放在托盘的中央比较好,很容易看出它往哪边爬。 师:有其它的意见吗?

生:我不同意他的看法。仅仅看出它们往哪边爬是不够的,我们需要用具体的在明亮和阴暗中的鼠妇数量来证明鼠妇喜欢哪种环境,而一起放在托盘的中央不方便计数,因为中央区域处于阴暗交接的地方,不好把处于这一区域的鼠妇算作哪一边的。 师:那你觉得怎么做好呢?

生:我觉得应该同时在托盘的两边一起放,5只鼠妇放在明亮区域的中央5只鼠妇放在阴暗区域的中央,这样便于计数。 师:大家同意他的做法吗? 生:同意!

师:好,根据我们的实验设计,应该是依靠鼠妇安静下来

2、3分钟后分别呆在明亮的区域和阴暗区域的鼠妇数量来判断它喜欢哪种环境,但是,有的鼠妇可能适应能力比较差,放进去5分钟还不能适应这个环境,还在乱爬;还有,你在计数的时候可能会碰到这种情况:有鼠妇爬到明亮的地方,感到不适应,正往回爬但又还没越过明暗交接的地方,你已经计数了。这二种情况都会带来误差,怎么样解决它们呢?

生:首先保持周围的环境安静,然后等到10只鼠妇不再动的时候才开始计数。 师:10只鼠妇不再动的时候? 生:(着急的解释)我指的是没有很大的爬来爬去的时候才开始计数。 师:别的同学有什么想法?

生:我觉得让鼠妇安静几分钟后,可以多观察几次,每次观察都作记录。 师: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生:可以包含各种情况对实验的影响,减少误差。

师:不错,能想到这一点真是不容易。好,我们确定下来,将鼠妇静置的时间是2分钟,2分钟之后每隔1分钟统计一次,共统计10次。一会儿各小组就可以利用捕捉到的鼠妇开始进行实验研究。实验的时候注意分工合作并做好实验记录。 【由于科学探究实验具有很大的严谨性,有些实验设计的细节问题学生确实想不到,这时候需要老师加以提问、引导,将一些需要补充交代的问题讲清楚,以确保实验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学生分组实验,在学生做实验的过程中,注意纠正他们错误的做法并对分工合作表现好的实验小组予以及时表扬。)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如下两个表格) 表格一 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下的鼠妇数

环境 2min 3min 4min 5min 6min 7min 8min 9min 10min 11min 明亮 阴暗

环境 1组 2组 3组 4组 5组 6组 7组 8组 9组 10组 11组 12组 13组 明亮 阴暗

表格二 不同环境下各小组的鼠妇平均数

(3)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师:哪个小组先来汇报一下你们分工的情况以及你们的实验结果? 生:(上讲台)我们小组是这样分工的:甲 同学负责把鼠妇放进去,并盖好纸板和塑料板;乙同学计时;丙同学统计鼠妇的数量;丁同学负责记录。我们的实验结果是这样的……(在黑板上的第一个表格内记录实验数据)。

师:看上去这一组同学的实验结果中,每次记录的数字大都是阴暗处的比明亮处的大,其它小组的情况也是这样吗? 生:是这样。

师:10组数据挺多的,有没有更简单明确的表示实验结果的方法呢? 生:可以运用数学中求平均数的方法。 师:(进一步追问)具体怎么求?

生:明亮处的数据加起来除以10,阴暗处的数据加起来除以10。 师:(启发提问)这可能会得到小数,怎么处理呢? 生:四舍五入。

师:有没有反对意见?

(同学们思考了一会儿,有几位同学急不可耐地举起了手)

生:我不同意用四舍五入来处理!因为数学老师讲过,应用题要按实际情况处理,这是实际问题,鼠妇超过半只才能算一只,所以应该是小数点后的数字大于0.5才进一位,并且只保留整数。

师:很好,每个小组计算一下自己的平均值,然后各组给大家汇报一下。 (各小组依次在黑板上的第二个表格中记录数据)

师:看,用平均数表示大家的实验结果就十分简单明了。实际上,我们班有13个组,相当于做了12次重复实验,我们知道,实验重复的越多,就越容易减少误差,得到的结果就越可靠。比如说我们扔一枚硬币,落地时不是正面朝上就是反面朝上,扔一次的结果假如是正面朝上的话,我们并不能得出“扔硬币落地正面会朝上”的结论,因为大家都知道,多扔几次就可以得到硬币正面朝上和正面朝下的结果是一样多的。那么,我们怎么样来处理这13组实验数据呢?

生:将每一组的平均值加起来再求一次平均数。

师:很好,这位同学反应很快,说明他理解了处理重复实验数据的方法,请大家算一下这个平均值。

(学生计算,汇报)

师:明亮处的平均值是2,阴暗处的平均值是8,这两个平均值可以说明鼠妇喜欢阴暗的环境,从而可以得出结论,环境变明亮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实验数据的处理对于七年级(初一)的孩子来讲是一个比较难掌握的内容,老师应合理的予以启发,让学生充分运用已经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解决。教学实际情况证明,做到这一点不是很难,而且学生使用了其它学科的知识感觉很有成就感,无形之中让学生明白了学科知识具有一定的相通性和互补性,使他们努力学好其它学科。】

三、巩固拓展,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

师:其实不仅是光,在我们完成刚才这个探究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已经想到鼠妇的生活也许还会受到其它因素的影响,比如说土壤的潮湿程度以及温度等等。请大家参照我们课堂上设计的这个探究性实验的装置和步骤,设计一个类似的探究实验,看看鼠妇的生活是否受其它的因素的影响。由于时间的原因,同学们只能下课以后去试一试了。最后提醒大家一下,课后完成自己设计的另一个探究实验后,鼠妇怎么处理呢? 生:放回到适合它们生存的自然环境中。

师:好,我们就要养成这种爱护实验动物的好习惯。

四、从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引申到生物因素的影响

师:同学们在刚开始上课的时候说过,人掀动石块或移动花盘会使鼠妇爬走,影响鼠妇的生活,除了人之外,其它的生物当然也可能影响鼠妇的生活,这就是我们提到过的生物因素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际上,自然界中这种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生活的例子很多,比如大家都知道的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讲的就是螳螂对蝉生活的影响和黄雀对螳螂生活的影响,我们知道,这是一种捕食关系,大家还知道哪些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生活的例子吗? (学生发言举例子)

五、从环境对生物的影响转而讲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师:大家举的例子都不错。生物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都会影响生物的生活,但是,生物只是被动地受环境的影响,它对环境就不会有一定的影响吗?请同学们结合课本第10页图1-6“土培中的蚯蚓”阅读相关文字,思考这个问题。 生:蚯蚓在土壤里钻来钻去可以使土壤疏松。

生:蚯蚓会吃掉落叶和一引起生活垃圾,能清除一些环境污染;蚯蚓的粪便是植物生称的好肥料;还有,蚯蚓是高蛋白的,营养丰富。 (同学们“哄”的一声都笑了)

师:看来这位同学的课外知识挺丰富的。通过几位同学的回答,我们知道生物确实会对环境产生影响,但我们可以想到,生物对环境产生影响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它已经适应了这个环境。比如说蚯蚓没有适应在土壤中生活的话,它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影响土壤的。请大家翻到课本第8页,观察节头情影图“沙漠中的仙人掌”,这是一个典型的生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学生观察、思考)

师:同学们还能举出一些其它的生物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的例子吗? (学生发言举例子并讨论) 课后反思: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教师在科学学习活动中主要起引导作用,启发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自主探究,这是我们经常提到的一句话。我们都知道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却常常没有意识到,有时我们的行为实际上是限制了学生。同样是上这节课,探究实验的每一个步骤,我们经常是直接告诉学生,让学生按部就班来探究,比如:老师不让学生来提出问题,自己直接给出问题,生怕学生胡思乱想,五花八门的问题让自己下不了台(其实老师回答不出问题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坦白说出学生反而觉得你坦诚,更喜欢你,不让学生提问会扼杀孩子的好奇心和兴趣);再比如,在设计探究方案时常常担心学生丢三拉四而干脆给出实验的具体步骤,在学生实施探究方案时又担心学生计时不准,而常常由老师统一计时,这样,在某种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手脚。而这次上课,我放得很开,从提出问题到作出假设,从设计探究方案到实施探究方案,一切都是学生自己思考出来的,我只是起了一个积极的引导作用,在学生漏掉某些重要的注意事项时把需要交代的问题交代清楚以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学生们在小组内相互配合,密切合作,积极思考、提问、表达、动手,很好的完成了这个探究活动,并且在实验后的分析处理数据的过程中也能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表现出很好的实际应用能力。在探究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学生在积极动手、动脑的同时,潜移默化地体验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留给他们的课后探究问题也再一次激起学生继续探究的热情。

通过这次教学,我深有体会,在备课过程中,只有结合学生实际,设计出符合学生年龄思维特点和便于操作的教学方法、实验方法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完成相应的教学目标。

每次上课,每次都有一些缺憾,反思这堂课也有不足。比如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课前我意识到一节课时间不够用,却没有相应的安排调课换成二节连堂课,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独立选择并完成类似的另一个探究实验。由于本课是本书安排的第一个探究活动,安排学生课堂上完成类似的另一个探究实验有利于学生巩固对探究的一般过程的理解,同时,这也是课堂反馈的一个极好形式。

第19篇:生物与环境学院“绿色万里”策划案

浙江万里学院生物与环境学院

“绿色万里”策划案 NO.1 “环保”大富翁

活动背景:“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这就是自然。她的美只向那些敏感、细腻的心灵敞开。她永远创造新的形体,万象皆新,唯有绿色,唯有那碧海蓝天,亘古不变。为宣传并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生物与环境学院将举办“环保大富翁地棋”游戏。

本次的“环保大富翁”游戏是为了让我们在游戏中学习环保知识、提高环保意识,在娱乐中发现我们在生活中的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并在了解和学习之后能够从自身出发,真正做到环保行动从“我”做起。 活动时间:3月10日

活动对象:浙江万里学院学生与万达游玩人群 活动地点:浙江万里学院空中花园,万达广场 活动内容:

1、学生会成员准备“地棋”(主材料为废旧横幅)及巨大的骰子,宣传部负责制作海报及悬挂横幅;

2、在校内空中花园或者万达广场明显处摆好“地棋”,并对周边的同学进行宣传;

3、同学们通过回答环保问题的方式获得扔骰子的机会,根据骰子的点数进行相应的步骤。格子上所显示的生活中的好坏习惯进行增减步,让环保知识深入人心,提高环保意识;

4、当参与者在规定的十次机会内到达终点后,需要大声朗读绿色环保誓词;

5、在活动结束后为环保小卫士发环保徽章,奖品绿色魔豆。

活动经费:地棋制作50元;海报 10元;横幅50元;大骰子 20元;环保小卫士徽章100元;绿色魔豆100元

总计:330元

NO.2“人衫人海”

——世界水日快闪呼唤

1

活动背景:在“快闪活动”潮流袭来之际,更多的年轻人也渴望有新鲜事物进入眼球,同时这类活动简单易行,可以获得其它族人的共鸣。有人认为\"快闪\"行动,的背后一无所有,它并不指向任何意义,但是如果将它回归社会,赋予一些特殊的内涵,“快闪”也将成为宣传的一种新方式。三月二十二日是世界水日,何不将此联系在一起,使大家参与其中,也可以感染身边的人一起加入保护水资源行列。

活动时间:3月22日 活动对象:全校学生 活动地点:空中花园 活动内容:

1、前期准备:

(1)首先定好活动的具体时间,已及活动当天的内容安排,口号设定,信号方式。

(2)做好宣传工作,让更多的人加入到这个活动中。做2张海报贴在橱窗内,并在学校人多显眼处贴上地标。 (3)安排好保安人员,以防突发事件。

2、活动期间:

活动当天,所以要参加的同学,不约而同地穿着自己事先准备的蓝色衣服,准时出现在空中花园前。到达时间点,一声口哨,所有人张开双臂,仰头呼唤“弘扬优秀水文化,人水和谐利万家”或者“珍惜水、节约水、保护水”三遍。再一声哨响,所有人若无其事,迅速四散离开。 活动经费:海报20元;横幅100元;地标100元

总计:220元

2

第20篇:沈阳大学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简介

十一、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

学院设环境工程、生物工程、生物技术、生物科学和园林5个本科专业;设有生物学、生态学和环境科学与工程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学院拥有“辽宁省城市有害生物治理与生态安全重点实验室”和“沈阳大学生物技术研究所”。“教育部区域污染环境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是学院教学和科研的重要基地。学院现有专任教师42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13人;教授12人,副教授20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50%。现有在校研究生、本科生约1000人。

学院以教学为中心,不断深化教学改革,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得到强化。几年来,学生平均考研率保持在15-25%之间;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及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多次获奖。

学院注重科学研究对教学的促进作用。近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支撑计划和省市科研项目及课题数目不断增加;科研获奖、发明专利及学术论著(包括SCI及EI检索论文)数量逐年递增。

43、环境工程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掌握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弃物处置、环境监测与评价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能够在环保部门、设计单位、工矿企业从事环境规划、设计、施工、管理、评价等方面工作的环境工程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分析化学、物理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化工原理、流体力学、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环境影响评价、噪声控制工程等。

44、生物工程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具备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的科学原理、工艺技术过程和工程设计等基本理论、基本技能,能在生物技术与工程领域从事生物制药、食品酿造、生物饲料和肥料生产、生物制品检验、生产管理、新技术研究和新产品开发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普通生物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化工原理、生物工艺学、生物化学工程、发酵设备、食品分析、药物分析、药理学等。

45、生物技术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具备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能够在医药、食品及其相关行业从事应用研究、技术开发、检验与分析和生产管理等实际工作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微生物工程、生化工程、生物工程下游技术、发酵工程设备等。

46、生物科学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生命科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掌握教育理论和教学技能,了解生命科学和中学教学改革动态,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能在中等学校从事生物课教学的教育工作者。

主要课程: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生态学、概论、人体组织解剖学、人体及动物生理学、遗传学、植物生理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生物进化论、生物学教学论等。

47、园林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具备生态学、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园林施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能在城市建设、园林、林业部门和花卉企业从事园林植物繁育、城镇各类园林绿地、居民小区的规划、设计、施工、养护及管理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美术、园林设计、园林建筑、园林工程、城市园林生态学、园林树木学、花卉学、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园林植物遗传育种、计算机辅助设计、园林施工管理等。

《生物与环境范文.doc》
生物与环境范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实施方案自查报告整改措施先进事迹材料应急预案工作计划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工作汇报其他范文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