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部分音乐教案

2020-03-03 20:59:40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音乐教案春之歌 支教教案示例:

春之歌

一、教学任务:学唱〈春天在哪里〉

二、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用轻盈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

2、通过这首歌曲而感受春天的美好,灾难过去,新的篇章来了,让他们学会开创自己的春天,范文之教案:音乐教案春之歌 支教教案示例。让这首歌给他们带来欢快!

三、教学步骤:

1、师:\"现在是什么季节呢?\"夏季\"夏天的姐姐是谁呢?\" 生:\"春天!\"

2、下面老师用乐器吹奏出这首歌曲[5分钟]

3、交唱。〈这首歌曲大部分同学们都有所耳闻,所以在交唱过程中要让学生自由发挥,老师加以支持,一则让他们自由发挥的同时提高小朋友们的积极性;二则老师

从学生的演唱中找出不足〉[10分钟]

4、学习歌谱

教会同学们唱出前四句歌谱,让他们找出相同的 〈提高他们对谱子的敏感度〉

5、分组来唱〈让第一组来唱第一句,第二组来唱地二句〉用对话的形式。[10分钟]

四、课堂作业:

分组〈一组一般要四个人〉每个人改一句歌词,要求该的词要与歌曲的原词字数一样。之后选出较好的几组,最后大家唱出他们自己填词的。[15分钟] 美术教案示例: 会跳舞的玩具

1 教学用时:二课时 教学对象:学前班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用教师制作的会跳舞的给学生们讲小红帽的故事

2、教学生制作会跳舞的玩具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会跳舞的玩具\"培养学生设计意识和动手能力。

2、提高学生对美术的兴趣。

3、学生能够用纸制作一个会跳舞的玩具。 教学难点:学生掌握\"会跳舞的玩具\"的制作方法。

教学重点:题高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精神。 教学用具:教师作品、彩纸、胶水、剪刀 教学过程:

导入师:同学们,你没听过小红帽的故事吗?生:没有。师:那今天听老师讲吧!教师拿出自己制作的会跳舞的大灰狼和小红帽,还有小红帽的奶奶,边表演边讲故事,师:同学们故事讲完啦,你们想不想学制作\"会跳舞的玩具\"?生:想。 学习新知

师:同学们,今天咱们做三只大灰狼,其他都做兔子.教师挑出三个学生做大灰狼,其余的做兔子

学习过程:

1、将长方形的彩纸发给学生。

2、教学生将长方形的彩纸对折多次,折成小正方形。

3、学生用剪、贴、画等方法制作小兔子和大灰狼的头部。

4、将动物的头部与小正方形贴在一起,作品完成。

5、教师检查学生作品,对有问题的作品进行修改。

总结评价:教师对三组的作品和表演进行点评,注意言辞得当,增加学生的自信心。

七彩管弦

教学目标:

1、能说出一些常见西洋乐器的名称及其分组,能辨别它们的音色。

2、能够记住《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的主题音乐。

3、能够专注的听赏音乐,领略管弦乐的魅力。

教学重点:熟记常见的管弦乐队的乐器,并辨别它们的音色。 教学难点:对管弦乐队中常见的乐器音色特点的识别。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生问好。

2、师:同学们,有没有听过莫扎特《第40号交响曲》?其实这首乐曲的音乐大家都很熟悉,而且还有同学会唱,不信,我们来听一听。 播放《第40号交响曲》主题音乐,师生共同欣赏。

3、讨论交流,引出课题《七彩的管弦》。

二、教学过程

1、管弦乐队及乐器介绍(用图像、文字、音像进行讲解与欣赏。)管弦乐器按照不同的构造和发音方法,分成四类: 1)木管乐器组

A、单簧管:单纯优美,声音柔和。听赏《彼得与狼》中用单簧管变现“猫”的片段,总结单簧管音色。

B、双簧管:双簧管的音色明丽、忧伤、透明。听赏《彼得与狼》中用双簧管表现“鸭子”的片段,总结双簧管音色。

C、长笛:高音乐器,音色清澈优美,发音轻快灵活。听赏《卡门》幕间曲,总结长笛音色。

D、短笛:音最高的木管乐器,音色清凉尖锐。 2)铜管乐器组

3 A、小号:表现力丰富,音色辉煌、嘹亮,富有英雄气概。 B、圆号:圆号可能是最难演奏的乐器——甚至比小提琴还要难。主要有两种音色: 温和高雅 ;嘹亮,明快,充满活力 。

C、长号:不用按键控制活塞改变音高,而是通过一个可以拉进拉出的伸缩管使长号手可以演奏所有音调。

D、大号:管弦乐队中音区最低的铜管乐器。音色浑厚。 3)弓弦乐器组(通过振动琴弦发音,是管弦乐队的骨干乐器) A:小提琴:小提琴组规模最大---通常在30个左右。分为第一声部小提琴(演奏最高音部分)和第二声部小提琴(演奏稍低音部分)。整个管弦乐队的领导者是第一声部小提琴手,因此位于前面。小提琴的音色优美、圆润、富有歌唱性。

B、中提琴:比小提琴稍大,音色比较深沉、含蓄。

C、大提琴:比中提琴长一倍,相当于男声的全部音区。音色浑厚、饱满。

D、低音提琴:发音低沉、雄浑,犹如男低音,是乐队的低音基础。听赏圣桑:动物狂欢节《乌龟》。 4)打击乐器组

被称为管弦乐队的“厨房部门”的打击乐器组包括可以击、摇、磨、敲、刮、拍或打出声音的一切。因此,来自世界各地的打击乐器组是个大家庭!

2、听辨讨论作答(采用讨论形式)

1)管弦乐队图示:由学生看图介绍管弦乐队的乐器。

2)听音乐辨别乐器:教师出示音乐片段,让学生听辨回答乐器名。

3、欣赏《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

1)观看《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提醒学生注意演奏中乐器组的先后顺序

2) 教师讲解《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及其作者布里顿。 3)再次听赏一遍。

三、教师小结

二泉映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夜景色和由琴声联想《二泉映月》乐曲丰富内涵的语句的意思,体会阿炳丰富的内心情感,学会用心聆听这首不朽的名曲。

2.感受阿炳创作的艰辛,学习他敢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教学重点:体会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和这首名曲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让学生在倾听、感受、朗读、感悟中深切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

教学准备:二胡曲《二泉映月》、教学课件、查阅这首曲子及阿炳的有关资料(学生)。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对二泉映月有了怎样的了解?(学生自由发言)今天还想更深入地了解什么?

二、赏景。

1、过渡:同学们说了许多,但大家可能还不知道,实际上它不光是一首二胡曲,它还是无锡惠山的一道非常著名的风景,在我们今天的这篇课文当中就有不少地方在写“二泉映月”这一道风景。这样,打开课文,快速浏览一下这篇课文,把你能够发现,能够找到的描写“二泉映月”这一道风景的词都找出来。

2、自读、圈画。

3、交流。

映示:茫茫月夜如银月光

一泓清泉静影沉璧

5 流水淙淙蜿蜒而来 月光照水水波映月

指导朗读,引导说说读后的感觉。(拉开拉幕遮盖的标点,引导感受如诗如画的意境。)

三、感人。

1、导:是呀,就是无锡惠山的二泉映月。但是,同学们,这如诗如画的风景,对那个双目失明的阿炳来说,却意味着什么?

(生:可惜、孤独、黑暗……)

2、又一个八月十五,中秋之夜,阿炳再一次来到了二泉池畔。同学们看这个时候的阿炳,他正在做些什么,他正在想些什么,读课文第4节,把有关的话划出来,再用心地读一读。

3、读后交流。相机板书:泉声

(1)重点理解:他想起了师父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是谁在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为什么要倔强地呐喊?

练读这句话,体会表达的情感。

(2)师:如果让我们本小节中的一个词来书写阿炳人生的话,你觉得应该是什么?

生:坎坷 指读、齐读

(3)课文哪些地方写了阿炳的坎坷经历?

生:在第三自然段的“他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卖艺度日。但是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

生:十多年过去了,师父早已离开人世,阿炳也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

6 生:月光似水,静影沉璧,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 生: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

(4)想像说话:是啊,双目失明的阿炳、疾病缠身的阿炳是怎样卖艺度日的呢?书上没有写,却一定写在我们的心上。闭上眼睛,让我们走进阿炳生活的那个年代,

也许是一个大雪纷飞、寒风刺骨的早晨,双目失明的阿炳又走上街头……你看到了一个怎么样的阿炳?

也许,是一个风雨交加的黄昏,阿炳拖着沉重的步子卖艺回来了……那又是一个什么样的阿炳?

一天深夜,阿炳生病了,发着高烧,浑身发抖……你又看到了一个怎么样的阿炳?也许……还有很多也许……

当这些画面一幅一幅地呈现在阿炳面前,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导读这句话。

三、品曲。

1、师:这样坎坷的经历,怎能不让他深沉的叹息?怎能不让他伤心的哭泣?怎能不让他激愤的倾诉?怎能不让他倔强的呐喊?就这样,《二泉映月》诞生了……

(播放《二泉映月》音乐,全体静听。)

2、现在再听这首二胡曲,同学们感觉怎样?(音乐声中)

3、让我们来看书上是怎么来写这首曲子的。

出示合作探究:读课文第6自然段,找出描写琴声变化的语句,用“——”画出;找出琴声表达的丰富感情的语句,用“~~”画出;自读后小组讨论。板书:琴声

4、汇报交流

相机根据乐曲的变化配乐导读。

(1)、随音乐出示: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 7 蜒而来,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在怀念…在思索…

①、展开丰富的联想来细细品味。

②、师:课文中是如何把委婉连绵的音乐形象地表现出来的?又是如何把阿炳通过琴声要倾吐的情怀具体表现出来的?

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

(2)、出示: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它以势不可当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音乐响起)

①比较一下它和你刚才听到的乐曲有什么不同?(可以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来说一说)请带着这种感受读一读这部分语句。

②、指名读,集体评议。

师:他读得怎么样?你听出了升腾跌宕、步步高昂、势不可挡的气势了吗。

③、通过品读欣赏这一乐段,你从阿炳身上看到了怎样的精神? 师:让我们满怀着对阿炳的深深敬意再读课文。齐读。 (3)出示: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他爱……他爱……他爱……

①圈出表现这首乐曲特点的词语。朗读理解作者通过这看似矛盾的两对词语所表现的乐曲的丰富内涵。

②引读:他爱——他爱——他爱——他爱一—

五、悟情。

1、师:他深深的叹息,有人倾听吗?他伤心的哭泣,有人倾听吗?他激愤的倾诉,有人倾听吗?他倔强的呐喊,有人倾听吗?没有!一个对音乐充满热爱的阿炳,一个充满音乐天赋的阿炳,只能把自己的满腔情怀倾诉给这——

大屏幕出示:

8 茫茫月夜如银月光 一泓清泉静影沉璧 流水淙淙蜿蜒而来 月光照水水波映月

2、齐读。

3、音乐起,读“小资料”,再感人物。

导:清纯的泉声引发了优美的琴声,优美的琴声倾诉着阿炳的心声。(板书:心声)

屏幕出示: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听到此曲时,不由得跪了下来。1950年深秋,在无锡举行的一次音乐会上,阿炳首次也是最后一次演奏此曲,博得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三天后,阿炳吐血身亡,只活了57岁。1959年10周年国庆时,中国对外文化协会又将此曲作为我国民族音乐的代表之一送给国际友人。从此,此曲在国内外广泛流传,并获得很高评价。1985年,此曲在美国被灌成唱片,并在流行全美的十一首中国乐曲中名列榜首。曾获“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奖。” 阿炳的一生不仅留下了《二泉映月》,还流下了《听松》、《寒春风曲》和亲传的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船》。

六、倾吐。

1、师:苦难本来给人们带来了什么?悲痛、哀伤、哭泣。但是对一个命运的强者,对于敢于和命运抗争的人来说,苦难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同学们,此时此刻,你最想对阿炳说些什么?拿出笔来倾吐一番吧!

2、学生练笔,师巡视指导。

3、一吐为快。

教学评价:本节课呈六个环环相扣、有机融合的模块进行,每一块都反映了授课者的独具匠心,如第一板块通过学生自由汇报,教师 9 适机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本课学习的重点与难点,理清要学习内容的脉络,让学生带着问题有重点地去读书。接着由第二板块欣赏二泉映月的美景引出第三板块感受阿炳坎坷的人生。根据课文呈现给学生的只是文字符号,学生对阿炳的生平、《二泉映月》这首乐曲的内涵不十分了解,所以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口语交际中产生观点与语言的撞击,让他们在脑中建立与课文中语言文字相对应的表象,激活形象思维,一方面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重难点内容,另一方面可以拓宽学生表述的思路,丰富叙述的内容,开启学生的语言储备。这样很自然地过渡到第四板块,这也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让学生通过读描写乐曲旋律的语句,从而体会到阿炳内心所想表达的思想感情。围绕这个教学目标,教者设计了由上一环节坎坷经历“导入乐曲 --品味感悟文字--交流汇报--再读课文再品音乐”的合作探究环节。这样,老师、学生、教材、媒体多边互动,有力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而课堂教学的后两个板块则是为了打开课堂教学的大门,打开教与学的界限,给学生提供良好的自主发展的空间,让学生会学、乐学。通过总结迁移,使课文内容很好的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积淀。同时,让学生在不知不觉地进行一次自我教育,从而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教学反思:

《二泉映月》是一篇很让人感动的文章,文章生动地记录了阿炳热爱音乐,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故事,音乐记载了他苦难坎坷的一生。本课教学重难点是体会乐曲旋律变化及乐曲丰富的内涵。如果只凭苍白的文字符号让学生走进阿炳,理解乐曲所表达的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可能不容易接受。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设计了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教学环节:导入---赏景---感人---品曲---悟情---倾吐,前面三个环节重在让学生了解乐曲创作的背 10 景,了解阿炳坎坷的人生经历,创设情境,在反复地品读中感悟,又在感悟中去品读,去想像说话,从而能深入了解阿炳不平静的内心世界,为理解《二泉映月》这首乐曲作好铺垫。后三个环节可以说是感情的升华和延伸,在乐曲的感染之下,学生又一次投入地谈体会,那抑扬顿挫的语调饱含着对乐曲的欣赏,那真情流露的眼神流淌着对阿炳的崇敬。开始,我播放乐曲的柔和的一段,结合文字,帮助学生理解无锡二泉的美丽风光,缓缓流淌,仿佛流进了我们的心田。然后,以类似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阿炳的坎坷经历,体会阿炳对命运的抗争,引起学生的共鸣。播放乐曲的结尾部分,让学生体会到阿炳用全身心在创作乐曲,他已经深深地久久地沉醉在艺术情怀中了。

包括最后的感情渲泄,整节课,学生都是在音乐的氛围中,已经完全融入了阿炳的世界,融进了《二泉映月》所展示的意境中。不仅享受了阿炳的艺术作品,更是学习到了阿炳热爱生活,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这种效果也是与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分不开的。

《唱脸谱》教学设计

援课年级:七年级

教材版本:人民教育版音乐教材

课 型:唱歌课 教学目标:

一、情感目标:通过戏歌《唱脸谱》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京剧与流行歌曲的巧妙融合,从而培养学生对京剧的兴趣和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知识目标:通过戏歌《唱脸谱》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戏歌、脸谱、四击头、拖腔及京剧表演形式等知识;让学生感受下滑音、倚音、休止符等音乐记号在戏曲音乐中的韵味。

三、能力目标:通过《唱脸谱》的学习提高学生感受音乐、欣赏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脸谱知识,让学生感受体会京剧的韵味,对京剧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系统,脸谱, 电子琴。 课型:以教唱为主的综合课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提问:喜欢京剧吗?喜欢流行音乐吗? (2)师:讲述京剧的来源,产生的年代等。

二、活动与体验

1、新授引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戏歌《唱脸谱》

2、导入新歌

(1)这首唱脸谱就是以脸谱为题材,以生动的笔调,描绘京剧中不同人物角色的特点,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

(2)师生共同欣赏:《唱脸谱》

(3)提问: a、找出曲中不理解、不懂的词语。 结合学生回答介绍“四击头”及亮相动作。

12 师做简单亮相动作,学生参与表演。 b、学唱新歌

3、学习第二段

1)师范唱,生感受情绪和内容,找出其中最难唱最好听的一句。 2)介绍拖腔定义

3)解决最后一句难点“叫喳喳”的拖腔 4)学唱难点“叫喳喳” 5)解决突破,前半拍休止。

6)师生共同随着伴奏演唱

4、组织学生结合音乐设计适当的表演形式

分成几小组,组与组之间互相评价,要以鼓励为主。

四、课堂延伸

作曲家的简介 姚明老师是戏歌的创始人,及他的代表作品。 作词家的简介 阎肃老师是权威的文学家,及他的代表作品。 五 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学唱戏歌《唱脸谱》了解和学习了一些京剧艺术常识,“皮黄声声唱千里,京腔京韵响世界”中国的京剧艺术博大精深还有待我们继续去发扬光大。 六.《唱脸谱》教学反思

《唱脸谱》一课,活灵活现地展现了丰富多彩的脸谱文化,巧妙地将地道的老北京方言自然地融化在旋律中,充满了京腔京韵。品味京剧的韵味,获得审美体验,激发学生对京剧这一国粹以及对戏曲音乐的热爱,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教学时,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唱。这首歌词词句对仗,富有浓厚的京腔京味,适于朗读。因此,在教学时,我安排学生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语言特色,体会文章的音韵美。同时,辅助以唱歌词,因我班有部分学生会唱这首歌,于是我利用这一契机,放出原唱,让全班学生跟唱,于是,学生在几天内都特别喜欢唱这首歌,整个教室沐浴在浓浓的京腔京味中,学生在唱中也感受京剧的韵味,受到情感的熏陶。

《甘洒热血写春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演唱《甘洒热血写春秋》。

2、继续学习《走进京剧大世界》──著名的京剧演员,了解四大须生及四大名旦,还有净行和丑行的演员。

3、通过学习《甘洒热血写春秋》了解《智取威虎山》的故事情节,体验京剧演唱与唱歌的不同之处。

二、教学难点:

一字多音,如唱段最后一字“秋”的演唱。

三、教具准备:

影片剪辑:《智取威虎山》简介;《甘洒热血写春秋》唱段。 课件《京剧著名演员》及其视频剪辑:马连良《草船借箭》;裘盛戎《赤桑镇》;梅兰芳《霸王别姬》;朱世慧《报药名》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播放《急急风》节奏,学生采用走圆场的方式进教室。

(二)互动学习

1、播放梅兰芳《霸王别姬》片段,说一说这是哪个角色?演员属于哪个行当?你认识这个演员么?

2、对!这是著名旦角演员梅兰芳《霸王别姬》片断。是旦行花衫。谁能根据自己课前查找的资料介绍一下这名京剧大师?

3、在旦行里,还有三个人和梅兰芳齐名,你知道他们都是谁么?四大名旦:1927年。北京顺天时报举办评选“首届京剧旦角最佳演员”,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当选,被誉为京剧的四大名旦。

4、除了著名的四大名旦之外,你还知道京剧那些著名演员?

5、学生汇报上网查找的四大须生资料:30年代人们喜欢听京剧的唱腔,当时最负盛名的老生是:马连良,谭富英、杨森宝、奚啸伯,他们被誉为京剧的四大须生。

6、欣赏马连良《草船借箭》片断。

7、净行俗称大花脸。在京剧界有“十净九裘”的说法,你们知道为什么吗?教师介绍净行演员裘盛戎,并欣赏裘盛戎《赤桑镇》片断。

8、认识著名丑行演员:朱世慧,并欣赏朱世慧的《报药名》。

(三)学习演唱

1、观看《甘洒热血写春秋》片断,他是生旦净丑中哪个行当的?选自哪出戏?

2、对!这是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当中的一个片断。现代京剧,又叫样板戏,是经过改革了的京剧,所以对于行当的划分并不像正统的京剧那样严格。杨子荣是生行的角色,但又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老生或者武生。而是经过创新了的。谁来说一说《智取威虎山》讲述了什么事?

3、介绍剧情,并观看影片剪辑。

1946年,我军某部团参谋长率部队进山,发动群众,以便消灭逃进威虎山的土匪座山雕。经过侦查,威虎山倚仗着地堡暗道,想要制胜最好是智取。参谋长派侦察排长杨子荣改扮土匪打入威虎山,杨子荣假意把联络图交给了座山雕,座山雕因其献图有功,劳苦功高所以提拔了杨子荣,被封为“老九”,并一起喝庆功酒。除夕夜杨子荣趁着土匪们为座山雕祝寿的时机,将匪徒灌醉,此时大部队赶到,全歼顽匪。

这一段就是匪徒们在为杨子荣庆功的时候,杨子荣所唱的一段。表现了杨子荣机智勇敢,深入虎穴当卧底,并要取得最后胜利《甘洒热血写春秋》的决心和信心。

15 今天我们就学习这一唱段。

4、再听,音乐的力度和情感是怎样的?用什么样的速度去演唱?

5、听录音模唱,体验京剧的唱腔。

6、你感觉哪一句不好掌握?

7、指导演唱

①分句演唱,并进行初步纠正。注意咬字归韵:“洒”“显身手”“写”“秋”。

②视唱最后一句“秋”的曲谱。观察拍号和以前接触的歌曲有何不同?教师讲解板眼。

③添入戏词演唱最后一句。

④力度处理:开始mf~“甘洒热血”f~“秋”mp~mf

6、完整演唱这一唱段。

7、体验与感受:你觉得唱京剧与唱歌有什么不同? 京剧更加注重板眼,更加讲究字正腔圆。

(四)课后延伸

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京剧的几个著名演员并学习了《甘洒热血写春秋》唱段,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个唱段,并扮演一下杨子荣。请同学们课后查一查,除了《甘洒热血写春秋》这个唱段之外。《智取威虎山》里,还有哪些精彩的唱段。可以给同学们介绍和演唱,好吗?

(五) 下课

16 激情的诗篇——《十面埋伏》(琵琶曲)赏析 一个久远的声音从历史深处隐然传来。

琵琶,一件古老而又奇特的乐器,发出琮琮的声音,仿佛阅尽沧桑、饱经世事的老人,又若热情奔放、慷慨激越的青年。 它是弹奏乐器。初时,以右手向前弹为琵,向后弹为琶。秦、汉以来,曾作为多种弹弦乐器的总称。本是一个敏感又多情的尤物,在别的物只是模糊记着的事情,然而,在它善感的心灵中,已反复而深深地镂刻在回忆的心版上了。更何况,这不是—个童话、一个故事,是一段撼天动地的史实。

也许,沉静的钢琴在弹着巴赫,优雅的长笛在吹着莫扎特,大气磅礴的交响乐队在合奏着贝多芬,然而,只有它,只有琵琶,依然在娓娓地叙述着《十面埋伏》这个中国的古老故事……

《十面埋伏》是我国传统器乐作品中大型琵琶武曲的优秀代表作。在传统琵琶曲中,文曲一般旋律抒情优美,节奏轻缓,技巧多用左手推拉吟揉手法,善于描绘优美的自然景色或表达内心细腻的情感,而武曲则结构精致绵密,旋律层次分明,情绪激烈雄壮,节奏复杂多变,多用右手力度较大的演奏技巧,擅长于表现强烈的气氛和情绪,因而,琵琶曲《十面埋伏》气势雄伟激昂,风格旖旎壮美,艺术形象生动鲜明,是古典音乐的瑰宝。

时间老人拉开历史的帷幕,月的魔指轻轻触动琴弦,音箱里便有和弦嗡嗡嘤嘤的攒动,天籁之音缓缓而来。

走进音乐世界的主人翁是刘邦、项羽。秦朝末年,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在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中,秦王朝宣告灭亡。此时,刘邦的汉军和项羽的楚军展开了激烈的逐鹿中原、争霸天下的斗争。当以修筑万里长城而著称的秦始皇的泱泱车队路过时,虽无大名却有大志的两个人物在赞叹之余,同时发出了不同的豪言。“大丈夫当该如是也!”刘邦说。“彼可取而代之!”项羽说。说前一句的较工于心计,说后 17 一句的则多些率直。鸿门宴之时,项羽大军40万,刘邦仅有10万。当时,项羽若依范增之计,杀掉狡诈多谋的刘邦,便不会有后面的楚汉之争,而心高气傲的项羽却犹豫不决,失去了一次重要的机会,以致放虎归山,使之形成了与自己抗衡的军事阵营。鸿门宴是项羽的一个败笔,为以后的悲剧留下了伏笔。楚汉交兵争霸天下的战争持续了五年之久,大大小小打了几十仗。在楚军久攻无果的时候,项羽支起一口大锅,欲把刘邦的老父煮了,刘邦却说:“我跟你曾结为兄弟,我的父亲也就是你的父亲,你要是把父亲杀了煮成肉羹,请分给我一碗尝尝。”看重名声和体面的项羽,不但没有杀掉刘邦的老爹,还和他在鸿沟平分了天下。鸿沟西侧是刘邦的汉王城,东侧是项羽的霸王城,沟中滚滚黄河水深不可测,沟的四周万木丛生,百兽哀鸣。两军对垒,项羽以其势强多次发动主攻,而刘邦则坚持防守,在一次激战中,项羽射中了刘邦的胸部,可还是让刘邦滑了过去。就这样,由于西楚霸王项羽一再坐失良机,错过一次次消灭刘邦的机会,致使其从几度面临全军覆没的绝境中死里逃生,重整旗鼓,为自己留下了终身的遗憾,最终,导演了这场历史上最有感染力的活剧。

《十面埋伏》表现的是公元202年楚汉两军在垓下(今安徽省灵壁县东南)大战的情景,这是我国历史上一次著名的战役。据《史记》载,在垓下大战中,刘邦的汉军以30万的大军包围了只剩下10万人马的楚军,并设“十面埋伏”的阵法,将地处四面绝壁的垓下大营团团包围,使项羽陷入重围。深夜,箫声起处,汉军利用四面的楚歌来瓦解对方的斗志。楚营的官兵听到熟悉的乡音,思念父母妻儿之情油然而生,又见内无粮草,外无救兵,于是纷纷逃走。夜半时分,自知败局已定的项羽与虞姬诀别,仓皇突围。刘邦命数千铁骑穷追不舍,最后,在乌江边展开了生死决斗,项羽终因寡不敌众,拔剑自刎。

古往今来,中原多少战事如过眼云烟,惟以此引出的故事而成为了千古绝唱。

18 长歌当哭,琵琶曲《十面埋伏》用写实的手法,以深刻的音乐语言和演奏技巧,再现了这一战役的全过程,是一幅绘声绘色的古战场音画。将这湮灭的英雄诗篇,一页一页地掀开,琵琶用它清丽圆润的声响,含着泪,淌着血,悲壮地、如泣如诉地弹出一节节短歌。琵琶曲《十面埋伏》采用了我国传统的大型套曲结构形式,全曲有十三个章节:列营、吹打、点将、排阵、走队、埋伏、鸡鸣山小战、九里山大战、项王败阵、乌江自刎、众军奏凯、诸将争功、得胜回营。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千年前的古战场。琵琶开始在高音区使用“轮拂”的手法先声夺人,渲染了强烈的战争气氛。军营垒垒,战旗猎猎,铿锵有力的节奏犹如扣人心弦的战鼓声,激昂高亢的长音好像撼震山谷的号角声。此后,又用多种手法,表现了擂鼓三通、人声鼎沸、军炮齐鸣、铁骑奔驰等有声有色的壮观场面。 “吹打”是全曲中旋律性较强、气息宽广雄壮的曲调,琵琶用细腻的“轮指”奏出的长音,模仿古代军中筚篥的吹奏,形象地再现了汉军由远而近、浩浩荡荡、气壮山河的威武军容。 点将”、“排阵”和“走队”,以整齐紧凑的节奏,富于弹性跳跃的音调见长,琵琶用“扣、抹、弹、抹”的组合指法,演奏十六分音符节奏,又用“摭分”、“摭划”的指法,描绘出调兵遣将的情景和穿着胄甲、手持剑戟的士兵们在操练中迅速变换队形和矫健有力的步伐。

“埋伏”是一段内涵深沉的音乐,一张一弛的节奏音型和加以模进发展的旋律,造成了一种紧张、神秘而又恐惧的氛围。夜幕笼罩着四野,伏兵神出鬼没地步下了十面埋伏阵。天低云暗,秋风瑟瑟,凄清的月光黯然失色,只有星星眨着狡黠的眼睛,窥视着静夜中潜伏的杀机。

“鸡鸣山小战”旋律的动向是先递升后递降,跌宕起伏,多变的节拍和连续无间歇的节奏型,既表现了鼓角相闻、金戈铁马的战况, 19 又刻画了兵士们前赴后继、奋不顾身的情景。琵琶运用了“刹弦”的左手技法,发出犹如刀枪剑戟交错撞击的声音。

“九里山大战”是整个乐曲的高潮。琵琶以快速的“夹扫”,表现雄兵百万席卷之势,铁骑纵横的雷霆万钧之力。在隆隆的炮声和哒哒的马蹄声中,突然,一声凄厉的、喑哑的箫音传来。幽远,如同哀怨的呜咽,又如同低沉的歌唱。那是一种绝望而感伤的乡音,那是一声声苍凉的直入骨髓的楚歌:“十年征战归无期,千里从军几人回?倘若战死沙场上,白发爹娘依靠谁?”那一夜的楚歌,如潮水般此起彼伏地从四面八方涌来,瓦解了楚军的阵营。大势已去,项羽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英雄末路,儿女情长。生死关头,项羽依然不能割舍的是美人和骏马。当楚歌四面唱响之时,亦正是虞姬拔剑起舞之时,英雄的爱,灼痛了她的心,沸腾了她的血。她泪飞如雨,她拔出了利剑。美人含泪舞剑,该是怎样的一种凄楚别致的妩媚。血溅利剑,又该是怎样的一种勇敢无畏的壮美。美人将生命与血混着爱情唱响了一曲隽永的挽歌,让天地为之动容。琵琶用“并双弦”和“推、拉”的技法,犹如臵身于千军万马,呼号震天,刀光剑影,惊心动魄的场面中,对立鲜明地烘托出那个凄婉之夜,英雄与美人,刀剑与热血的悲凉。

“项王败阵”用慢起渐快的同音进行旋律和马蹄声的节奏音型来表现项羽奋力突围。从垓下到乌江,有多远?从几十万大军到二十八名坐骑,有多惨?单调的乐声,反衬出曾经的辉煌,驰骋的蹄声,仍不免让人挂肚牵肠。

“乌江自刎”乐曲凄切悲壮。江水浩淼、江涛拍岸,流淌着默默然升华的诗意。江边,一只小船来接应项羽,也许,过江而去,汲取教训,重整旗鼓,历史还会重写,然而,面对最后抉择,项羽拒绝渡江。那位亭长只好遵嘱将乌骓马牵上船去,摆渡到对岸。望着如蝗而至的刘字旌旗,眺望含憾而去的一叶小舟,英雄的自尊比锋刃还利。 20 于是,24岁起兵,曾以霸气叱咤风云,率领江东八千子弟纵横天下的西楚霸王项羽,拔剑自刎。一代英雄,血洒乌江之滨,年仅31岁。这时,已登上彼岸的乌骓马远见自己的主人持剑自刎,悲伤欲绝。这是一匹骁勇善战、英气勃发的马,也是一匹有感情能思考的马。失去自己的主人,无异于去死。它发出铜号般高亢、鹰啼般苍凉的哀鸣,撕心裂肺地跳起,滚地而亡。女儿有侠骨,坐骑具肝胆,英雄垂千古,琵琶以一个级进的旋律和长音滚弹的复调,描述了英雄自刎前慷慨激昂的心情。最后,四弦猛“划”后断然“急煞”,声如裂帛,音乐戛然而止。天意兴刘,人心慕项。“众军奏凯”、“诸将争功”、“得胜回营”三首表现汉军庆贺胜利的牌子曲一般不奏。

一曲《十面埋伏》断弦滴血,断了项羽的归路。一曲《十面埋伏》,浩气长存,演奏了几千年。明代王猷定在所著的《四照堂集》中是这样描绘当时的琵琶名手演奏此曲的情景:“当两军决斗时,声动天地,瓦屋若飞坠。徐而察之,有金声、鼓声、剑弩声,人马辟易声;俄而无声。久之,有怨而难明者为楚声;凄而壮者为项王悲歌慷慨之声;别姬声;陷大泽有追骑声;至乌江有项王自刎声,余骑蹂践争项王声,使闻者始而奋,继而悲,终而涕泪之无从也。其感人如此。”

英雄血,染红了千年的舞台,而背景上的乌江,亦漩成台下英雄的情结,绵延不绝。多少年后,一个幽婉的女子,在梧桐更兼细雨的黄昏,思慕英雄项羽,便又禁不住眉头有些酸热,心头不由得涌动柔情,感叹道:“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琵琶声声,吟吟咽咽……

当江涛含恨离去,已停止了在大地宽广的胸襟上的哽咽时,琵琶曲《十面埋伏》依然在弹奏、在诉说,仿佛一滴英雄泪,永久地洇润在人们的心田。

21

《阳关三叠》

教学目标:

一、通过欣赏和解读《阳关三叠》,了解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灿烂音乐文化的思想感情。

二、通过聆听欣赏不同表演形式的《阳关三叠》和自己亲身哼唱其中的音乐片断,充分体验艺术歌曲诗词、旋律、伴奏完美结合的魅力,让学生学会从自己独特的视角去评价音乐。

三、通过比较,让学生更深地去体会在表现送别场景这一特定内容上,《阳关三叠》和其它音乐艺术形式有什么不同之处。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艺术形式体验古代文人的气质与情感,以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课堂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民族器乐曲,学生进入课堂。

苏轼的词———离别(送别)的艺术作品———齐唱《送别》

导词:宋代大文豪苏轼有两句非常有名的词:“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月亮的阴晴圆缺乃是一种自然规律,而人的悲欢离合则是人类生活中一种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作者借这两句词来抒发自己和胞弟苏辙的离别之情。“人生自古伤离别,执手看泪眼”,漫漫人类历史,人们演绎了无数个悲欢离合的故事,而古今中外用来表现离愁别绪的艺术作品也是屡见不鲜。我们今天的音乐课就是和离别的话题有关系。下面请大家共同演唱《送别》。

二、进行新课。

刚才大家演唱的《送别》是由近代李叔同先生填词而成的著名学堂乐歌。其实在我国古代有很多类似题材的艺术作品。下面请同学们边听音乐边欣赏一首唐诗。

1、播放、朗诵《送元二使安西》,古琴演奏的《阳关三叠》作 22 背景音乐播放。

不知道这古朴淡雅的音乐是否帮助我们打通了时空隧道,勾起我们对巍巍唐朝文学艺术大家们的回想。

2、让学生自主简介这首诗的产生背景和王维的生平。教师简单小 结:王维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他不仅会写诗,而且对佛经有研究,所以后人推尊他为“诗佛”。他还擅长绘画,苏轼赞美他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欣赏课件中的王维山水古画)。他自己也说:“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除此之外,王维还特别精通音乐。关于他精通音乐还有很多传说和典故。正因为如此,有人说王维的许多诗歌很合音律,诗的意境特别适合用音乐去表达。

在以上过程中,播放小提琴演奏的《阳关三叠》作背景音乐。

提问:这首诗主要抒发的是一种什么情感?(哀怨离别之情)

由王维原诗所表达的情感过渡到具有更多情感内容的琴歌——《阳关三叠》。

过渡词:说到情感,应该讲所有的艺术都能表达情感。但是,各种艺术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是各不相同的,表达情感的深度和层次上有时也是有所区别的。所以才有古人如下一说:“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应该说王维的这首诗在抒写离别之情方面已经够的上是精品之作,但后人为了让这首诗表达的意境更深,抒发的感情更浓、更真切,对它进行了新的艺术加工,把它改编成一首扶琴歌唱的琴歌——《阳关三叠》。

3、欣赏《阳关三叠》

知识点:“琴歌”——是指在古琴弹奏下吟唱的一种音乐表演形式。

“三叠”——三段。《阳关三叠》分为上下两个阕。上半阕将王维的原诗分别反复咏唱三遍,故称三叠。下半阕是后人增

加的三段长短句诗词,分别补缀在原诗的后面。

23

先听蒋大为演唱的第一叠,然后再完整地欣赏由王震亚改编的合唱《阳关三叠》,学生可以跟着哼唱。

设臵问题:⑴合唱与独唱相比,它在音色、力度、速度等方面有哪些不同或特点?艺术表现力如何?(音色更加丰富,力度强弱对比很明显,速度处理以中、慢速为主。正因为这些音乐要素恰到好处的运用,才使作品更具艺术表现力,把情感渲染的更充分。) ⑵分段欣赏,结合歌词和旋律去感受每一叠所渲染的情感各有什么侧重点?

4、师生共同赏析三叠中的部分片断。

(1)浅析第一叠上半阕的旋律和下半阕的诗词内涵。

第一句是开始句,称作“起”句,旋律以级进的形式进行,音乐情绪显得平稳、柔和与深情,为营造浓浓的惜别气氛起到了积极作用。第二句总体上继续了第一句的主要材料,尤其后半句是完全相同,可称之为“承”句。第三句和前两句相比,虽然还有某些句法影子的存在(如后半句的向上二度模进),但更多的是变化和对比。前半句小三度的下行,使音乐更加深沉,这一句可称之为“转”句。第四句和第一句完全相同,形成头尾呼应,故可称之为“合”句。

知识点:“起、承、转、合”是旧时写作诗文的结构 章法,也是我们音乐创作的重要手法之一。

让学生共同演唱以上四句。

下半阕开始就是八度跳进,音乐情绪趋向激动,与上半阕旋律的平稳进行形成对比。

问题:第一叠主要渲染的是什么情感?(“宜自珍”——惜别)

(2)共同赏析第二叠下半阕。

问题:第二叠主要渲染的是什么情感?(“泪沾巾”——忧伤)

(3)共同赏析第三叠下半阕和尾声。

问题:第三叠主要渲染的是什么情绪?(“尺素申”——期待)

24

尾声渲染的又是一种什么情绪?(“噫”——感叹)

5、评价

(1)让学生对《阳关三叠》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自己意见可以针对任何方面,比如它的词曲、表演形式、时代性、是否喜欢的理由、喜欢的程度等等。

(2)这首歌在唐代非常流行,可以说它是唐朝的一首流行歌曲。尤其是在那些文人墨客当中流传更盛。许多诗人都留下了赞誉这首琴歌的诗句。如:

“不堪昨夜先垂泪,西去阳关第一声。”——张祜 “红绽樱桃含白雪,断肠声里唱阳关。”——李商隐 “最忆阳关唱,珍珠一串歌。”——白居易

同时播放管子演奏的《阳关三叠》。

(3)这首歌曲创作和流行的年代离我们确实已很遥远,似乎谈不上具有任何的时尚性。但今人之所以仍在传唱欣赏,我想其中最主要的原因莫过于歌曲中所渲染的那种真切的情感。因为情感是人类精神生活中永恒的主题。

6、知识链接和创作

(1)围绕“送别”或“离别”主题,请大家联想有关古诗词,当然这些古诗词要和音乐有关系。

教师的准备:《赠汪伦》——李白,《琵琶行》——白居易。语言是不能解释音乐的,但音乐是可以用语言来描绘(描述)的。用形象的语言来描绘抽象的音乐,我觉的白居易的《琵琶行》堪称一绝。

(2)请同学们试一试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来表现“送别”或“离别”的场景,体验古代文人的气质与情感。

(3)围绕“送别”或“离别”主题,请大家回想以往学过或听过的有关音乐作品。教师的准备:《送别》李叔同词 奥德威曲 《送别》——

25 美丽的村庄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够根据《美丽的村庄》的节奏、旋律、结构等特点,用欢快、活泼、热情、的情绪来演唱这首歌曲。

2.学会简单的分析音乐,学习一些简单的二拍子指挥动 作。

教学重点: 歌曲《美丽的村庄》的学唱

教学难点: 附点及弱起节奏的把握,低声部的旋律 教法:欣赏法,比较法,演示法。 教具:电子琴, 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

视频播放卓依婷的《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感受音乐的情绪 教学组织 1 学前热身

发声练习:1 2 3 4 5 6 7 1 和声练习:1——3——| 5————| 2——4——|6———— 注意:用琴带唱,达到音准校正的目的,同时也让同学感受音高 2 节奏模击游戏

X X X X| XXXX XXXX | X X O X| 二.歌曲学唱

欣赏歌曲 《美丽的村庄 》 回答问题 1.这首歌曲的演唱形式是什么?---童声合唱。

2.找出一句最能体现歌曲轻快,活泼风格的句子。“啦啦啦。。。”

1)这首歌曲的情绪?速度?拍子?

2)歌曲中描绘的村庄是怎么样的美丽?请找出关键词。 总结:诗一般的词句,画一般的意境。

三.二遍听赏

26 1.你觉得歌曲哪里比较难唱?(高低声部“啦”的部分,附点及长音) 2.教材分析:

a.曲谱分析视唱:这是一首二拍子的歌曲,这个乐句以弱起开始,速度较快,强弱为中强。

b难点解决:十六分音符,平均,第一个音是重音,有弹性的演唱,热情的欢快的情绪。

3.找一找,歌曲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弱起和附点节奏。(引出第一段。)

歌曲第一句学唱。弱起小节;5—1的跳进—有一个推动的作用;高音“1”的演唱—轻快的点一下;附点节奏的分析比较---增强了歌曲的律动性,轻快,活泼;切分音的分析;第二小句与第一小句的比较,表现出赞美的感情。(可以通过指挥动作示范。)

4 .学唱(在黑板上出示以下旋律)

35 |4 06 |2 04 | 3 05 | 1 03 | 2 04 | 02 | 1- | 1)老师先教学生打节奏,再加入旋律,最后再加歌词

2)低声部唱好后,再教唱高声部旋律,直到高低声部都能完整唱好,然后进行分组唱高低声部

3)老师在琴上弹高声部,学生唱低声部,或师弹低声部学生唱高声部,直至学生在音高节奏上唱好

四.完整演唱

用欢快、活泼、热情、有弹性的声音来表现歌曲的高低声部来结束本堂课。

27

七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七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七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音乐下册教案(部分)

七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青春舞曲》

学年人教版七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七年级下册音乐全册教案

七年级下册音乐教学计划

《七年级下册部分音乐教案.doc》
七年级下册部分音乐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