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管理

2020-03-03 15:10:38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 讨论题目:当前社区志愿者激励机制研究  讨论组成员:

 讨论大纲:

1、当前社区志愿者的现状分析;

2、对志愿者激励作用、必要性;

3、志愿者激励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 讨论内容:

一、当前社区志愿者的现状分析:

(一)、我国城市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些年来,我国城市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迅速发展,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就目前而言,我国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随着我国城市管理体制以及社区结构的深刻变动,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潜在的问题也逐渐凸现出来。

1、我国社区志愿者队伍及人员数量少,成员结构相对单一。

从国外社区志愿者队伍发展经验来看,社区志愿者服务已经成为社会调节国家与市场之间关系和社会政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新西兰、北欧、巴西和我国香港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人数与总人口的比例分别为56%,31%、48%、34%、48%、35%、50%和20%。美国官方统计资料表明,在1980—1990年代,18岁以上的成年人参加志愿者活动约占到美国成年人的50%,1990年志愿者组织数量总数超过100万个。2002年,中国的志愿者只有8000多万人,约占人口总数的7%,2006年,社区志愿者的人数是1800万,占人口总数比例的1.4%。同时,2001年社区志愿者服务的频率调查中,一次或偶尔参与的占到51.3%,一年中特定时间或节日参与占5.4%,每周一次或双周一次占1.7%,每月一次或每两月一次占1.3%,只有单位组织才参加占24.4%,经常参加的占10.9%,其他占5.1%。社区志愿者中多数为退休的老年人,中青年居少,结构过于单一。

2、社区志愿者队伍及人员的技能水平低。

志愿者良好的服务技能与服务水平,决定着社区服务工作的质量。目前,我国社区志愿者队伍整体技能水平不高,知识基础薄弱。相关调查表明,就社区志愿者队伍的教育水平而言,小学或小学以下学历的占14.5%,初中学历的占32.5%,高中学历的占27.2%,大学学历的占24.5%,研究生学历占1.3%。造成整体技能水平差的深层次原因主要是,部分地区受形式主义的影响,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过分追求数量和速度,致使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出现未培训上岗、人员流失严重等严重问题;另外,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日益多元化需求与社区志愿者服务结构单

一、水平有限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严重制约了社区志愿服务的有效供给。

3、社区志愿服务的项目领域不宽。

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我国社区志愿服务的现有项目领域过于单一化、僵硬化。一方面,政府背景的志愿团体习惯围绕“中心工作”寻求项目,而且习惯于“一声令下,万马奔腾”,严重束缚了小型志愿团队的活力。另一方面,民间背景志愿团队,对于外国引进的

1 新方式“一哄而起”,互相模仿,最后走向极端、走向反面,“一哄而散”。二是项目创新活力有限。部分社区志愿者队伍片面依附政府计划项目,社区工作项目创新兴趣不大;单纯追求项目创新效益,社区环境维护注重不够;志愿工作创新过分独立化,团体之间、内部工作融合、适应性差。

4、志愿服务管理体制不健全,运行效能低。

第一是多头管理体制。志愿者队伍中,青年志愿者由团中央负责,巾帼志愿者由全国妇联负责,社区志愿者由民政部门负责,从中央到地方,志愿者队伍管理体制出现出多头管理状态,缺乏统一的管理体制。

第二是登记性质不同。由于目前相关规定没有区分不同形式和性质的志愿者组织,不少机构在无章可循的情况下采取了方便自己的注册形式,因而形成了性质不同的志愿组织。在这些志愿组织当中,有的为了注册和运行上的方便采取了“挂靠”形式,有些由于不清楚报批手续并为了保持经济上的独立性在当地工商局登记注册成了企业,也有一些经过民政部的批准成了在现行条件下的“正宗”民间机构。

第三是管理方式混乱。有的是实行企业管理,所得向政府纳营业税;有的采取行政管理的机制,机构的领导由所挂靠的上级部门领导任命;有的则采取会员制的管理方式。

5、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弱。

首先,政府行政化干预过多,志愿服务组织自主性弱。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政府习惯于把社区志愿组织当作自己的一条腿。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开展的活动很多都是配合上级政府的任务要求或配合社会性的大型活动开展的,以社区为本位的、日常性活动相对较少。其次,社区志愿者队伍不稳定,人才流失尤其是骨干人才流失严重。中国青年志愿者2000年的问卷调查发现,1999全国没有参加志愿服务的青年志愿者占12.6%(未接受调查的志愿者流失率更严重);上海青年小区志愿者协会的法律咨询志愿者,截止到2003年流失49%;广州市青年志愿者协会的流失率估计超过70%,一般志愿的活动周期在3个月;北京市惠泽人志愿者一年以上注册率也仅有40%。最后,社区志愿服务衡量统计工作不足,付出—回报机制失衡,尤其是激励机制单薄,志愿者成员积极性不高,服务持续性不长。

(二)、我国城市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我国社区志愿服务意识不强。

2、社区志愿服务缺乏相应的资金保障。

3、社区志愿服务缺乏制度保障。

4、社区志愿服务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在此探讨)

二、对志愿者激励的作用、必要性

目前,我国对志愿服务者的激励机制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采取榜样激励(精神激励)的单一化形式;二是沿用传统的整齐划一的简单化方式。在新形势下,这种激励机制已与社区志愿者的构成变化不相适应,并产生了许多潜在问题和负面作用,应该引起注意。一是奖励缺乏针对性,受表彰者虽然获得荣誉,但对自己的生活影响不大,无法有效解决现实生活问题。二是公众包括普通志愿者,感觉榜样距离自己遥远,难以学习。特别是个别宣传报导,对于典型人物事迹过于夸大其词,甚至造成公众的反感。

2 人人需要激励,激励被认为是“最伟大的管理原理”。“激励是指为了达到一定目标而对人施加的影响,即通过物质或精神刺激使人奋发,激发人的动机,使人在内在动力驱使下朝向期望的目标努力的心理过程。”美国哈佛大学的詹姆斯教授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指出:如果没有激励,一个人的能力发挥将仅为20%?30%;如果施以适当的激励,将通过其自身努力使能力发挥出80%?90%。志愿者在我国社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志愿者参与志愿活动也促进了自身的发展,对其进行有效的激励十分必要。

(一)志愿者的活动促进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请,有利于和请杜会的建立。志愿者通过志愿服务,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社会交往的平台,推动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关怀的人际关系。志愿者为贫困群众、弱势群体提供帮助,弥补了政府和市场的某些缺位,缓解了社会矛盾,推动了人与社会的相互融合。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是志愿者服务的重要领域,他们的参与促进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推动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参与解决社会问题,为社会做贡献,建设社会,推动了和谐社会的建立。所以建立针对志愿者的激励机制,能够推动志愿精神在更广泛的社会领域中发扬,促进志愿者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二)志愿者是非营利组织重要的人力资源,是非营利组织发展不可缺少的。非营利组织弥补了政府和市场的不足,完善了社会结构,可是他们最大的困难就在于资金的短缺。志愿者的参与大大降低了组织的成本,他们不仅提供了大量的人力资源,分担了专职人员繁重的工作任务,还带来了专业的知识,弥补了工作人员专业技能的不足。志愿者通过与服务对象的接触,能够更积极反映出社会各阶层的问题与需求,能够拓展新的领域,帮助非营利组织提供切合社会需求的服务志愿者与专职人员的合作,能在更广的层面上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他们的积极和热情对专职人员是一种鞭策和鼓励。所以,对志愿者进行有效的激励,是非营利组织巩固和发展必须实施的管理措施。

(三)参与志愿活动有利于志愿者自我价值的实现。志愿者参与志愿活动,拓宽了自己的生活空间,更深人地体验了社会和人生,能够对社会发展和社会生活作出客观的判断,完善自己的价值观念。参与志愿活动,为志愿者提供了发挥自己才能和学习培训的机会。在志愿工作中,志愿者可以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充分感受到工作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还可以通过培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培养责任感和正确的工作态度,为未来的工作做好准备。可见,实现自身价值的需求是志愿者参与志愿活动的原动力,对志愿者实施有效的激励是对这种追求自我价值行为的认可和赞许,能够更好地激发出志愿者的这种原动力,使志愿者能够更积极地行动起来。

三、志愿者激励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一)激励原则:

激励管理的核心在于以人为本。志愿者管理工作要以志愿者为中心,把调动志愿者工作的积极性放在首要位置,了解志愿者在想什么,要什么,让他们感受到来自于组织、社会的重视,从而激发其潜能。志愿者活动不是一成不变的机械活动,无法预料的事情时有发生,所以,如何创造性地充满激情地解决这些突发事件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志愿者主体的心理状况以及精神状态的制约。而由他人的行为所影响形成的组织氛围,也是志愿者动机维持的重要方面。因此,必须营造一个以人为本,以志愿者为中心的人文工作环境。

激励的目的是为了奖赏表现良好的志愿者,调动积极性,惩罚不良行为,约束消极情绪。

3 如果不能做到公平公正,赏罚不分,当奖不奖,当罚不罚,那么不仅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且会造成很多消极后果。因此,一方面,要使志愿者享受平等的权利和义务;另一方面,实施激励的领导和部门必须秉公执法,不存私虑。

(二)激励操作手段

“没有哪一项事业仅仅依靠爱心、激情和崇高就能长久的支撑下去,也没有哪一个组织单凭理想与冲动或领导精英的个人魅力与和谐的人际关系就能持久地运转和发展。”因此,管理者只有熟知激励原理,掌握有效新型的激励方法才能做好管理工作。 1 物质激励手段

物质激励是偏重于用物质刺激形式来进行激励的手段,在通常的人力资源管理中物质激励是一种基本的激励手段。用物质激励手段来激发志愿者热情似乎有违惯例。由于志愿者工作的特殊性,志愿者群体的特殊性,很多人认为志愿者既然要奉献,就不应该谈物质,只要有精神激励就已经足够了。但必须指出的是,本文中所说的物质激励不是惯常意义上的高额奖金诱惑,而是说预测和考虑到志愿者在提供服务时可能会产生的经济性支出或投入。所以,对于亚运会组委会来说,可以采用的物质激励形式有:适度发放交通津贴、用餐津贴、通讯津贴以及象征着志愿者参与的带标志的服装。 2 精神激励手段

物欲的满足不是个体追求的唯一目标。物质激励也并不总是最为有效的激励手段。在管理亚运会志愿者时,可灵活运用以下几种精神激励方式。

(1 )荣誉激励法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类最高层的需要,那么荣誉奖应属于最高激励手段。以《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城市志愿者通用政策》为例,其中明确规定了,对于城市志愿者要颁发奥运会、残奥会志愿服务证书和证章;评选优秀赛会志愿者个人、团队和工作机构,并授予荣誉称号。(2 )榜样激励法在志愿者服务过程中,可以通过团体内部客观评比选出模范代表人物,以树立典范,帮助其他志愿者找准工作努力方向。(3) 竞争激励法志愿者管理人员可在志愿者服务过程中,可以通过团体内部客观评比选出模范代表人物,以树立典范,帮助其他志愿者找准工作努力方向。(3 )竞争激励法志愿者管理人员可引入“鲶鱼”,适当发挥“鲶鱼们”的灵活性和主动性,以带动志愿者群体,保持高昂的士气和竞争力。

(三)激励机制的完善

1加强政府对志愿者在社会政策、法律环境方面的支持

目前,我国政府对如何开展和完善志愿者工作还没有建立一套完善的法规,对志愿者的活动和志愿者的管理也没有提出一个系统的综合性的政策。这样造成了志愿者仍然得不到社会的广泛认可,他们开展的志愿活动得不到社会的广泛支持,对志愿者的管理不稳定也不规范。所以为志愿者创造一个良好的政策、法律环境是急待解决的一个问题。从目前来看,我国政府对于志愿者工作的政策、法规支持主要是从法规、部门政策、团体章程和国家领导人和部门领导人的支持四个方面体现出来。如:志愿者注册制度和志愿者实践储蓄制度的推行,提高了社会对志愿者的认可度:北京市申办2008年奥运会之前,共青团北京市委和北京市志愿者协会就曾向市人大提交有关为志愿者立法的议案,目前,此议案已被列人2002年至2007年市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中,有关方面目前正在进行法规的前期调研和起草工作。上

4 海市民政局在2004年就准备出台义工激励政策,譬如公务员作义工,可以列人其道德范围的考核标准;大学生作义工,可以在学业上评优;而健康的低龄老年人作义工,则可以“预支”今后接受别人的帮助等。2004年10月深圳市人大法制委员会就讨论了《深圳经济特区义工服务条例(草案)》将出台中国首部义工法,来充分保障义工的权益。2005年6月4日,中共海南省委书记汪啸风与1200名志愿者一道,宣誓成为海南省首批注册志愿者,这也是全国首位成为注册志愿者的省委书记。同年的5月19日和6月6日,南京市和成都市分别制定和颁布了《南京市志愿服务条例》和《成都市志愿服务条例》。这些措施都将有效地鼓励志愿者行动的持续开展。

2培育公民文化,提高公民的参与意识,增强公民对志愿者的认同感

计划经济时代,政府包揽了所有的公共事务,人们的民主意识、参与意识都很薄弱。政府常以政治或行政的手段号召人们积极参加义务活动,号召“学雷锋、做好事”,并把这些活动与个人的政治觉悟联系在一起,成为评价个人品行的重要标准,志愿活动没有激发人内心的精神需求,常常流于形式,走过场。20世纪90年代,政府提出了“小政府、大社会”的改革目标,政府逐步从社会领域中退出,为公民社会的建立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公民文化的建设提供了有利的环境,人们的志愿服务和参与意识得到增强。在环保宣传、社区建设、民主选举等过程中,公民参与的精神得到进一步培养。但是政府行为习惯的转变还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过程,公民社会仅仅只是浮出水面,人们的公民意识、公民责任、公民的自助与互助精神、公民的志愿和利他精神、公民参与、公民意愿、公民的利益、以及公民中所蕴藏的深厚的创造力等等公民文化都需要进一步的提高和增强。在近年积极推广公民教育活动及大众传媒的影响下,公众对于志愿者参与的价值和意义已开始认识及接受。但由于缺乏整体及全面性推广及配合,人们往往只停留于表面认知层面,没有适当及足够的途径参与,人们多以为这只是一般青少年人的社会活动或社会实践,因而欠缺了一股投人参与的动机及实际行动。为有效地发挥这一丰富的人力资源,应加强对人们的社会教育、安排足够的服务机会;要真正从内心培养人们的社会责任感,社会道德感及公民参与意识,把志愿活动变成完全自觉的公民行为。毫无疑问,中国目前的志愿活动或多或少仍带有组织色彩和运动色彩,过于在口号、电视镜头方面做文章。这在一定程度上是需要的,但必须避免形式主义的做法,要培养默默做志愿者,无私为需求者奉献的公民精神。

3完善非营利组织对志愿者的管理机制

(1).非营利组织应作好人力资源规划和工作分析,使志愿者能够各尽所能。非营利组织在招聘志愿者之前应作好规划,明确组织需要哪种类型、具备哪些特殊技能的志愿者、需要志愿者的人数比例。按照工作规范要求,为每个志愿工作职位编制正式的职务说明书,概述该项工作的任务、责任、时间安排和工作方式以及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等,使志愿者明白组织希望他们做什么。与此同时,可以设计科学合理的志愿者申请表,以便在招募时要求申请者表明他们的兴趣、特殊技能以及所希望的工作日程安排和方式,这样使志愿者的兴趣技能与组织工作职位要求相匹配,使志愿者能够“各得其所”,避免在以后工作中出现服务不当、分工不清的问题。

( 2).非营利组织应对志愿者进行有计划的招募和颤选,使志愿者能够发挥自身优势。招募志愿者时,组织先要了解志愿者的潜在追求。由于志愿者的动机通常是多元且混合的,而志愿者复杂的动机会限制他们可以做的及将会做的,管理者如果无法配合志愿者复杂的动机,而只安排他们完成组织需要的任务,则将很难招募到新志愿者,而且维持志愿者也不容易。甄选志愿者则应选择一个最适合的人(best quali-fled),而不是选择一个完全符合资格的 5 人(fully qualified)。前者是对那些符合条件者再进一步排序,从中选出最符合职位需求与组织需求的人。

( 3).非营利组织应加强对志愿者的培训工作,促进志愿者的个人成长。经过培训开发,使志愿者熟悉和适应组织的使命和目标、历史成就以及组织对他们的期望和要求,通过岗位培}I}提高志愿者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有关法律政策水平,或通过配备职业导师为志愿者提供工作指导,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中的疑难问题。培训是经验得以扩展的主要形式,这样可以激发志愿者潜能,使他们具备执行任务所必备的技巧与知识,从而提升服务能力,促进服务动机与士气,提高服务效果。经过良好的培训之后,志愿者可以更自由或更主动地发挥作用。

(4).非营利组织应注重志愿者工作的丰富化,为志愿者提供发展的机会。志愿者主要是通过志愿活动来满足他们更高层次的需求。因此,组织应为志愿者提供能够丰富他们个人经历以及发展机会的工作。如:增加工作的复杂性,将相关联的工作任务组合起来,使之成为一种新的、内容更多的工作任务,以增加志愿者工作技能的多样性;加大责任,让志愿者单独负责有独立意义的某一任务或者项目,以强化志愿者的“主人翁”责任感;让志愿者接触各种社会层次的服务对象,提高志愿者工作的应变性、自主性和灵敏性;扩大对志愿者的授权范围,增强志愿者工作的自主控制能力;保证志愿者在工作过程中就能够得到志愿服务对象或同事对其工作的认可即工作绩效的信息。通过这些措施使志愿者的工作能够发挥最大限度的自主性、创造性,使他们能够从工作本身得到直接的反馈,以最大限度地获得成就感。

(5).非营利组织应加强志愿者工作的团队建设,激发志愿者的团队精神。工作团队是指围绕特定的问题、项目或任务等而组成的目标导向群体,需要有凝聚成员协作、协同或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通过其成员的积极协作和共同努力能够获得远大于个体成员绩效总和的整合绩效水平。而志愿者团队是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使命感以及志愿奉献精神的人们为着共同的目标而组成的特殊团队,更应加强其团队的有效建设,才能发挥出志愿者更大的潜能。所以,非营利组织应不断培养志愿者具有共同的信念和一致价值观,培养志愿者强烈的组织归属感和主人翁责任感;鼓励志愿者提高自己的技能,保证他们能够以自己独特优势和互补性的技能积极、主动、创造性地为实现团队目标而努力工作;培养志愿者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相互信赖的人文气氛;同时,应重视志愿者与专兼职人员之间的相互合作。通过这些方式,使志愿者能够感受到团队合作的力量,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发挥自己最大的优势,同时,在工作过程中志愿者之间结成了深厚的友谊,让志愿者充分感受到工作的快乐和满足。

(6).非营利组织应对志愿者的工作进行有效的评估,促进志愿者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组织应对志愿者的工作成绩进行及时地认可、赞赏和奖励。除了年度的表扬大会、聚餐之外,茶话会、真诚的感谢、征求志愿者的意见,倾听、信任志愿者,生日时寄张贺卡,体谅志愿者的时间安排,提供较佳的工作设备、响亮的头衔等都是奖励的形式与方法,还可以让优秀者充当培训师,组织指导宜传团及志愿事迹宜传报告等。这些方式不仅代表了组织对志愿者的重视程度,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志愿者的工作士气与满意程度。同时也应对志愿者的工作进行适当的评估,目的是为志愿者及时提供反馈并为志愿者改进工作、提高技能和未来发展提供指导,对于个别不能满足组织要求的志愿者,可以采取重新分派工作或进行再培训等措施以便进行妥善安置。

4、建立健全社区志愿服务的激励制度,为加强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提供动力机制。

要强化社区志愿者的自我激励机制,主要有四个方面: 第

一、自我价值激励;第

二、自我成就激励;第

三、自我提升激励;第

四、自我快乐激励。惟有让志愿者正真感受到受人尊重和被人需要的自我价值所在,才能保持志愿者参与行为的内在动力。要建立多层次、多样式的志愿者表彰奖励制度。对志愿者的贡献,应当给予适当的嘉许或奖励,嘉许方式可以

6 通过正式或者非正式的制度进行。如获得荣誉称号、受到某一级表彰,舆论宣传,成为晋级、升学、求职、信贷的重要依据等。由于人的需求是多变的,同时当低层次的需要满足后,就会上升到较高层次的需要。因此激励方式也不应当是一成不变的,应当不断创新。建立志愿者服务“储蓄”制度。积极推广“志愿服务时间银行”、“互助服务”、“服务转换”等有效形式,把提供志愿服务与优先享受志愿服务结合起来,在志愿者自身需要社会提供帮助时可以优先得到志愿服务,从而使志愿者服务成为“付出、积累、回报”的爱心储蓄,以吸引更多的人参与社区志愿者队伍中来。

 讨论结论:

结合激励理论,将激励因素概括为自我激励因素、组织激励因素和外部激励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对社区志愿者激励机制中自我激励机制、组织激励机制和外部激励机制的探讨。自我激励机制从志愿者内在需求出发,提出从三方面开展激励:明确志愿者责权利、联系志愿者个人发展以及树立组织目标满足志愿者成就需要。组织激励机制由制度激励、组织文化激励和领导力激励三部分构成,据此应完善整个志愿者制度。外部激励机制主要有政策法规因素、媒体宣传因素和社会舆论因素,社区志愿者的权利应有相关政策法规来保障,同时结合社会舆论和媒体等加强对其精神激励。综合这些,社区志愿者制度定能得到很大改善,这对志愿者、对需要帮助的人以及我们整个社会都有很大的益处。

社区管理

社区管理

社区管理

社区管理

社区管理

社区管理

社区管理

社区管理

社区管理

社区管理

《社区管理.doc》
社区管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