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安全感原因调查分析的社会实践报告

2020-03-03 13:35:17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题目:社会安全感原因调查分析的社会实践报告

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班级:CS1308 姓名:雷旺 指导老师:闫帅

完成日期:2014年8月25日

一:课题介绍

社会安全感是人们对社会安全与否的整体认知的反映,它由社会社会个体的安全感来体现,社会安全感是社会治安状况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衡量社会运行机制和人们生活安定程度的标志。安全感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研究的一个课题。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类五种基本需求的塔型层次图,其中安全感居于塔型层次图的底层,是实现人类更高层次需求的基础。在人们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时,潜意识里要求基本的安全保障。他认为安全的需要是人们最基本的需要,也是决定人们心理健康的最重要的因素。

我国对安全感的界定也有不同的说法,但这三点是基本一致的。一:安全感是一种主观感受,而非客观实体;二:其感受的客体是社会治安秩序与公共安全的现状;三:其感受的主体是作为公众的一定范围内的一些居民群众,而非某一个居民个体。

虽然这里社会安全感是人们的主观感受,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和变异性,但由于它是对一定时期内社会现状的反映,因此带有一定的客观性;同时和个体安全感的易变性不同,在一定时期内,社会安全感具有相对稳定性。这些都构成测量的前提。

二:课题目的

创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保持优良的城乡环境和治安秩序,提高群众的安全感,是事关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件大事,也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更是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为了准确、客观地查找出此地群众对当前社会治安状况的反映以及对公共安全、社会治安秩序的真实感受,进而找出、找准影响当前本地群众安全感的主要因素和存在的突出问题,我们一组便进行了此次关于社会安全感问题的问卷调查。

三:课题背景

1、系列惨案在校园发生

2010年3月23日早上7点24分,福建南平实验小学门口发生一重大凶杀案,当场死亡3人,送医院救治10人,抢救无效后又死亡5人,嫌犯郑民生当场被抓。

2010年4月12日16时30分左右,广西合浦县西场镇西镇小学门前约400米处,杨家钦用菜刀连砍7人,造成一名8岁男孩和一名80岁老妇死亡,另有两名小学生、一名学龄前女童及两名村民受伤。

4月30日,山东潍坊男子王永来骑摩托车携带铁锤、汽油,强行闯入尚庄小学,用铁锤打伤5名学前班学生,然后点燃汽油自焚。王永来被当场烧死,5名受伤学生目前无生命危险。

5月12日上午8时左右,48岁的陕西省南郑县圣水镇林场村村民吴焕明持菜刀闯入该村幼儿园,致使7名儿童和2名成年人死亡,另有11名学生受伤,其中2名儿童伤势严重。死亡的7名儿童为5男2女,2名成人为幼儿园教师吴红英及其母亲。犯罪嫌疑人吴焕明行凶后返回家中自杀身亡。

2、一系列食品药品安全问题被揭发和暴露

2008年,三鹿毒奶粉被曝光,当局者受利益的唆使在奶粉里面掺三聚氰胺,致使很多婴儿患不同程度的疾病。

2010年3月17日,《中国青年报》一则关于地沟油的报道称,武汉工业学院教授何东平估计我国每年都有200万—300万吨地沟油流回餐桌,而地沟油中有害物质黄曲霉素,它的毒性市砒霜的100倍。

2011年12月24日,国家质检总局发布公告称,蒙牛乳业(眉山)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批次产品被检出黄曲霉毒素M1超标140%。12月28日晚间11时,蒙牛官网遭黑客入侵并有留言称蒙牛为“民族的耻辱”,“毒奶门”事件再度升级。

3、分析

近年来社会安全问题屡见不鲜,这一系列问题暴露出了国家的治安、公民责任感的缺失、拜金主义的腐化等问题,同时也反映了民众安全感的流失。而民众的社会安全感间接地反映了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等。因此在寒假期间我围绕社会安全感这个话题在泉州及其周边地区进行入户调查,希望通过本次调查探索和分析目前中国局部地区的社会安全感现状,并更深层次地探讨其中的缘由以及解决机制,给有关部门和公民群众提出一些建议。

四:课题内容

本次共159人参与问卷调查,其调查内容主要为: 1:被调查者性别,年龄;

2:被调查者对社会安全感的理解;

3;被调查者认为哪方面情感因素对社会安全感影响最大; 4:被调查者对交通问题担忧的主要因素;

5:被调查者对目前医疗体制、食品安全、社会治安、社会保障体制的看法; 6:被调查者的对提高社会安全感的看法;

五:调查结果及其分析

在调查中,被调查者的男女比例基本符合1:1,年龄在18~30之间的占73.3%,30~55之间的占22%,55岁以上的占4.7%。

根据调查结果觉得很有安全感的人占调查总人数的27.4%,这数据说明目前的社会安全还是存在问题的。50%的人认为影响安全感最主要的因素有:和家人感情和睦、收入稳定及社会安定。62.5%的人认为亲情是是情感因素中对安全感影响最大的。而对于交通安全问题,分别有28%和27%的人认为最主要因素是驾驶员非法行驶和部分人不遵守交通规则。二医疗问题上主要是看病难、看病贵。在食品安全问题上各有29%的人是监管力度不够和一些商家缺乏道德心。47%和45%的人认为网络盗取私密信息和外出遭遇扒手最容易造成财产损失。而社会治安问题无都选了贫富差距过大,治安管理不到位,人口流动附带的安全问题,不良社会风气的形成。而社会保障问题主要是运行机制缺乏有效监督。参与调查的人所提的建议主要有:政府服务要到位,公共安保设施完善,民众安全防范意识要提高,国民整体素质要提高。

从以上结果来看,影响社会安全感的主要因素有:

1、心理因素 中低等收入的人,不仅在社会治安方面没有安全感,他们的不安全感还表现在许多方面。安全感归根结底是内心的平安,他们的不安全感,不仅与经济因素紧密联系,更与心理因素相关。比如跟亲人、朋友之间的感情,感情越好,关系越密切,心里也就越踏实。

2、政府财政公共支出不足,教育、卫生等财政负担转移到老百姓身上,给老百姓带来沉重的压力,滋生出不安全感,而且这种不安全感随着压力的增大而增加。

3、社会贫富悬殊,社会分配制度不公。在社会转型矛盾纠纷集中的今天,部分底层人物生活得不到满足的现实,再加上不是的腐败贪污、强制拆迁等事件,让人们觉得自己的利益被损害。人们的不安全感也就随着这种贫富差距而越来越大。

4、流动人员和无业人员的增加,再加上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的完善,并缺乏相应的执行和惩戒力度,社会治安事件频频发生。这让人们降低了对政府的信任,而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力下降,一些不法分子便趁机制造混乱,扰乱社会治安。这又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所以人们的社会安全感也就不断降低。

五:个人建议

(1) 司法从机关和公务人员方面

司法机关和公安人员的形象和地位是影响公众安全感水平的重要因素。为此要积极推进司法体制改革,规范司法行为,扩大司法公开,进一步加强政法队伍建设。不断充实警力、提高素质、规范执法、改进作风,树立政法部门的良好形象。提高司法机关和公安人员的执法、服务质量。积极推进宪法和法律实施,保障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

一、尊严和权威;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司法活动的满意率。 (2)外来人员方面

要切实保障外来人员的合法权益,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城市中的外来人口之所以倾向于组成基于地缘与业缘的团伙,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其利益得不到有效保护。从制度及心理层面消除对外来人员的歧视,并切实解决其实际困难,保障外来人员的人生安全,对于经常在本市区居住的外来人员可以上户。切实解决外来人员子女上学问题,是实现治安好转、公众安全感提升的重要途径。 (3)舆论方面:

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从公众安全感的形成渠道以及影响公众安全感的因素分析中,我们已经知道媒介对于公众安全感的特殊作用。因此,在日常的宣传报道,特别是对社会治安、刑事案件的报道中,必须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充分发挥宣传媒介的正面作用,注意防止进行个案炒作,消除负面影响,不应该造成公民恐惧心理,维持社会的稳定。 (4)受害者方面

建立犯罪被害补偿制度。长期以来,刑事司法由于自身特点所限,注重打击犯罪、维护社会秩序等国家利益,而忽视被害人权利保障,这些往往使被害人在受害后处于无助状态,导致其安全感急剧下降。因此,从提高公众安全感的角度出发,有必要建立犯罪被害补偿制度。 (5)公民方面

增强公众的防范意识,时刻警惕不法侵害的发生,尤其是在繁华市中心火车站汽车站等地方,时刻小心小偷、抢劫,平时可以通过书籍、电视、网络等途径了解公民防范措施,掌握基本的安全常识。并且可以和家人及朋友交流,并在生活中有意的调整自己的言行举止以防被害。要切实按照党的十七大的部署,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不断增强全社会的法治意识; (6)社会法制方面

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举办了形式多样的法治理念教育学习培训班,引导广大政法干警牢固树立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的理念。宣传造势,营造氛围,提高群众对平安浮梁建设的知晓率、参与率、满意率 。要紧紧依靠群众,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形成平安建设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7)法制宣传方面

政府机关及公检法人员应该经常以各种方式如发放传单、开展法律讲座、发放光盘磁带等向广大公民讲解法律安全知识,了解各种威胁公民安全的违法活动,并使公民掌握安全防范措施,以便在不法侵害发生时能降低自己的受伤害程度。

(8)违法犯罪人员方面

社会上有一大部分犯罪人员有前科,因此应该特别向这些人员宣传法律知识,通过讲座,看记录片等方式改变他们头脑中的不正确观念,纠正他们的错误行为。降低他们在出狱之后继续从事违法犯罪的概率,以此提高公民安全感。 (9)社会基层人员

社会基层人员是最有可能威胁社会治安和公民安全感的不稳定因素,解决好他们的问题,可以大大提高社会治安。切实保障基层人员的生活问题,解决好基层人员子女的上学问题,是提高社会治安和人们社会安全感的根本途径,是最切实有效的方法。

六:课题总结

社会安全感和社会治安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无论什么时候人们的社会安全感都有呆提高,社会治安仍有改善的余地,近几年来也看到了国家在社会治安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国家第一时间采取措施解决问题,稳定社会。七月五号新疆事件发生之后,国家第一时间做出指示,并严厉惩罚了违法犯罪人员。胡锦涛书记亲自去新疆视察,稳定那里的社会治安。

社会治安、社会安全感等和人们的经济收入有紧密的联系,只有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物质方面得到改善,社会安全感才有更大的提高。因此搞好经济建设是最重要的,我们应该牢牢抓住经济建设不放松,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繁荣富强的国家,人民的社会安全感才会更高。

在文章最后需要加以强调的是,“社会危机感”是和“社会安全感”相对立的概念范畴。社会中如果安全感较高,危机感则较低;反之,危机感则较高。但安全感并非越高越好。对个人来说,过高的安全感会削弱人的竞争意识,不利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妨碍个人的自我实现;同样,社会安全感过高也不利于社会的发展。过高的社会安全感可能出现在两种类型的社会中:一是像我国计划经济时代那样,通过平均主义、大锅饭的分配方式,人为缩小社会差别,这种由平均主义带来的高安全感销蚀了人们的进取心,不利于生产者潜力的发挥,导致社会生产停滞不前,整个社会失去了生机与活力;二是像北欧国家那样,过分完善的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福利制度使个人的进取精神大大减弱,社会活力不足。同时财政压力巨大,社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

总之,适度的社会危机感和良性的社会安全感相配合,才能在社会中营造既友善又积极的氛围,而这正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追求的目标。

然后本次课题调查做得基本还算成功,虽然中间出现了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但在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还是圆满完成任务。而从这次调查中也收获了很多,了解了很多平时不被我们注意的问题。

七:参考文献

(1)《你觉得安全吗》

公安部公共安全研究所编著

北京群众出版社 (2)《公共安全感的治安评价》

廖志恒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 (3)《公共安全感及指标体系构建》

林荫茂

社会科学

八:小组成员

邓彦(寝室长)

张阳

李土金

雷旺

社会安全感现状及原因调查分析

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分析

关于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分析的社会实践报告

当代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分析报告

关于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分析

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分析论文

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分析(推荐)

关于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分析

马克思作业——关于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分析

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问卷(推荐)

《社会安全感原因调查分析的社会实践报告.doc》
社会安全感原因调查分析的社会实践报告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