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岁儿童的全面评估

2020-03-03 23:11:26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背唐诗的年龄

2-3岁宝宝的机械记忆能力很强,而唐诗简短押韵,琅琅上口,宝宝都非常喜欢背诵。虽然他们现在还不能很好的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但是背诵唐诗和听故事一样,都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古诗词用精简的词语表达了丰富的人文知识内涵,每一首唐诗都仿佛是一幅国画,宝宝在背诵的时候,虽然不懂得词语的内涵,但也不妨碍他们获得美的享受,在他们小小的心灵里播下中华文化的种子。在日复一日的背诵中,他们也逐渐认识了古人行文的方式,这也为将来学习古文打下一些基础。

背唐诗的误区

有的家长可能担心,有些诗句,孩子是听不懂,不懂也不要紧,有位教育家讲得有道理,对孩子们来说,不大懂的东西可能像块冰,孩子吞进肚里后,自己会化的。不过,花的时间有长有短,总的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诗的理解越来越深。这与让学生死记硬背课就不一样:它对孩子无思想压力,其目的是利用儿童良好的记忆潜力,使之不致浪费。 相关文章>>

  3-6岁是宝宝学汉字的最佳年龄 11个方法教小宝宝也会阅读

背唐诗的好处

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化最璀璨的明珠.流传到今天有1000多年历史,人们依然传诵它,赞美它。许多父母学把唐诗作为家庭启蒙教育的教材。唐诗中的律诗﹑绝句,短小精悍,而且合辙押韵,琅琅上口。通过背诵唐诗,可以使儿童从小就受到中华文化的熏陶,并有以下好处:

1﹑可以锻炼儿童的记忆力。唐诗有些篇章与儿歌相似,孩子记忆能力好,很容易背会。一般儿歌,艺术性差;唐诗中不少篇章、艺术性﹑思想意境均佳。常背一点唐诗,有助于增强孩子的记忆力。

2﹑可以使孩子受到美感的熏陶。唐诗中有不少篇章都写得很美,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再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等诗句,都写得富于诗情画意。多让孩子读一读,背一背,可以受到美的陶冶,有利于身心健康。

3﹑可以为孩子将来学习汉语打下基础。诗歌中,既有不少儿童不认识的字,又有许多语法现象,学龄前阶段背些诗歌,可以使和童提前接触汉语知识。不少人文学修养好都与他们从小接触过唐诗有关。

4﹑可以使孩子了解一些历史知识。唐诗是古代的文化,在给孩子讲解唐诗时,可以随着讲解,使孩子自然而然地懂理一些历史知识。这比单纯地讲历史,更容易受到儿童欢迎。

儿童背诵唐诗时,家长应采取的措施

1﹑刚开始可选背浅显易懂的﹑短小的绝句。这样容易引起儿童兴趣。

2﹑最好让孩子看着文字先念他听,即使不认识字,也可以让他有一个什么叫字﹑什么叫诗的概念,个别简单的汉字,可以教给他。

3﹑准备一个小本本,最好背一首,抄一首,做到心中有数,同时也可以鼓励孩子再接再厉。

4﹑如果孩子读了小学,学会了汉语拼音,可以买一本带汉语拼音的诗歌读本来背。这么做一举多得,既可以复习汉语拼音,又可以扫除背诗时不认识的汉字的"拦路虎",还可以不用爸爸妈妈给他念,培养孩子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5﹑难懂的地方,给以简单扼要的解释。

让宝宝更好的背唐诗的方法

1、初学背诵唐诗,应该由从宝宝熟知的事物开始。例如《静夜思》中的月光、霜、明月都是宝宝熟知的事物,宝宝容易记住,甚至还能理解诗句的意思,因此很容易就激发了他的学习兴趣。

2、背诵唐诗,适宜亲子共读,一可增进亲子感情,二可让宝宝因为有大人的陪伴而喜欢背诵唐诗。其实宝宝(尤其是独生宝宝)无时不刻希望有爸爸妈妈陪伴,父母完全可以利用背唐诗的时间与宝宝共享欢乐时光,进行友谊比赛,看看谁背的又快又好。

3、及时回答宝宝的问题。其实宝宝的好奇心很重,他一定会问很多问题,比如说这首诗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家长在让宝宝跟读几遍后,先用简单的语言把诗词的主旨大概解释清楚,如果有书本,可以配合图画予以说明。然后要针对个别宝宝不太熟悉的词语进行重点解释。例如《静夜思》,就要对“故乡”“疑”“举头”“思”等进行详细的解释,这样宝宝不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加深了宝宝对诗歌的理解能力。

4、设法寻找或者适时利用唐诗的意境让宝宝更进一步领悟诗词的含义。例如带宝宝看幼儿画展,就可以背诵《画》;如果在和宝宝去乡下,可以背诵《悯农》;如果春天和宝宝去草原,当然就可以背诵《草》和《敕勒歌》了

儿歌的特点

儿歌是采用韵语形式,适合于低幼儿童聆听吟唱的简短的"歌谣体"诗歌。相信每个宝宝都会经历唱儿歌的阶段:《听妈妈讲过去的故事》、《鲁冰花》、《小板凳》……儿歌虽短短几行字,浅浅白白,却浓缩了儿童化语言的精华,蕴涵着语言之初的无穷魅力,可以作为宝宝说话的模本,为宝宝下一步的发展奠定基础。儿歌的内容十分贴近宝宝的生活,宝宝易于理解,便于接受、记忆,是宝宝用语言认识世界的绿色通道,儿歌不但短小精悍、节奏明快,音乐性强,便于唱诵不需要考验宝宝的耐心,也不需要考验妈妈的毅力,哪个宝宝都好学,哪个妈妈都好教,不耗时不耗力,随时随地。

宝宝学儿歌的作用

在宝宝小的时候,时常和他说儿歌,对宝宝实在是太重要了。首先,儿歌对宝宝和语言发展大有好处。因为儿歌朗朗上口,合辙押韵,宝宝爱听,也容易跟着妈妈学。其次,儿歌短小精悍,便于宝宝记忆,宝宝一学就会,增强了宝宝的自信心,锻炼了宝宝的记忆力。第三,通过说儿歌,还能扩大宝宝的知识面,使宝宝学会使用形象语言,描述动物及事物特征。

爸爸妈妈怎样给宝宝念儿歌

首先,要选一些适合婴儿特点、有情趣、音乐性强、琅琅上口、篇幅短小的儿歌,经常念给宝宝听。其次,在给宝宝念儿歌时,要面对着宝宝,速度稍慢,发音准确,口形夸大一些,给宝宝以准确的声音刺激。再次,要面带表情,边念边加一些动作,使儿歌对宝宝有吸引力。有时,您还可以帮助宝宝边听儿歌,边动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坚持每天给宝宝念儿歌,几首儿歌可以轮流着念给宝宝听,其间每首儿歌都要反复地念几次。您要不厌其烦地给他念儿歌,只要坚持,就一定有效果。 相关文章>>

  ·先唱儿歌再读书,宝宝从此爱学习

·10首儿歌,教会宝宝懂礼貌

用儿歌开发宝宝的语言潜能的方法

1.教宝宝模仿儿歌的演唱方法:

一首歌,基本有多个音阶组成,就算儿歌也如此,再加上儿歌内容有所不同,演唱的方法也不一样,有活泼,有好奇,有伤心……如果各位爸爸妈妈能抓住这一点,慢慢教导宝宝适当运用高音、低音和不同的语气来演绎儿歌,这对宝宝的语言发展有非常好的影响。

2.尽量让宝宝背出儿歌歌词:

这和教导宝宝背唐诗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儿歌比唐诗更有趣,形式更活泼,也更容易上口,比起唐诗,宝宝一定更喜欢你和他一起唱儿歌,而不是背唐诗。所以,可以擅于运用此方法,鼓励宝宝完整的把整首歌唱出来,记住歌词里面漂亮的词句。这不但开发了宝宝的语言能力,还锻炼了宝宝的记忆力。

3.让宝宝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儿歌的内容:

当宝宝可以记住儿歌的部分甚至全部歌词以后,爸爸妈妈可以尝试问一下宝宝是否明白歌词的内容。如果理解内容的宝宝一定会津津乐道地给你说儿歌的内容,反之,当宝宝不理解的话,他也会要求你像他讲解,然后默默地记住。这部分的训练可以增强宝宝的记忆力,锻炼宝宝的复述能力和增加了亲子之间的交流。

4.向宝宝就儿歌的内容提出问题:

当宝宝理解歌词的内容后,他通常会发散思维,把儿歌联系到生活,在生活中遇到相似的问题,就会根据儿歌内容进行联想,寻求解决方法。

爸爸妈妈教宝宝儿歌时注意事项

1.爸爸妈妈要根据婴幼儿的不同年龄,选择适合的作品;儿歌要有情趣,能琅琅上口,篇幅不易过长。

2.完整理解儿歌内容。可给宝宝逐句、逐段地分析,使之形成记忆,便于吟诵。

3.让孩子仔细地听范读。听教师或录音范读1—2遍,让孩子大致熟悉儿歌的内容。

4.要求孩子吐字清晰,并注意语调、语速和感情,准确形象地表达原作的内容。

5.可跟着诵读。可分句跟读,也可分段跟读,这要看作品内容的难易而论。

宝宝自我介绍的年龄

3岁宝宝的大脑已达成人的80%,具备了独自面对危险,冷静处理事情的本领,而且基本掌握了日常生活的词汇和句子,机械记忆能力非常强,完全具备了学习自我介绍的能力。

宝宝学自我介绍的意义

宝宝学会自我介绍,能促进宝宝在接待客人、与老师或小同学初次见面时发挥人际交往的能力,而且如果不幸走丢了,还可以通过自我介绍及时得到帮助。

教宝宝自我介绍的方法

家长要教育宝宝学会自我介绍,首先要设计一些问题,用问答的方式,让宝宝记住它们。问题主要应该包括:姓名、年龄、家庭住址、父母名字、父母电话号码、父母工作单位等。

刚开始,孩子可能不能完整地回答出来。这时,父母要耐心从旁诱导,循序渐进地让孩子自己说出完整的答案。

一开始训练的时候,家长先自问自答,说话语速一定要放慢,吐字尽可能清晰,并反复和孩子讲这些信息,让他们逐步加深记忆,回答的时候,让宝宝也跟着说几遍答案。待孩子熟悉这些信息后,就以提问的方式来模仿讯问孩子,让他们自己回答,一时忘记可以稍作提醒。每3天或者更多天重复练习一个问题,让宝宝有足够的时间强化记忆。一个问题熟练以后,再进行下一个,每学够3个问题就全部温习一遍。

对于住址和工作单位这类有点复杂的问题可以多多重复。不妨在茶余饭后,想起来就考考他,如果他答不上来,可以分段提醒: 咱们家住在哪里?是什么小区呀?几幢?要把家里的地址写下来,贴在和宝宝眼睛水平线一样的位置上,常常念上一两遍,让他耳熟能详。

等所有的问题都熟悉后,要让宝宝学会把这些问题的答案串联起来,组成完整的一段话。一开始宝宝想不起来先说什么,可以提醒一两个字,也可以设计一些手势来进行提示。不过3岁宝宝记忆力很好,只要常常练习,必定没有问题,最后不需任何提示就可以直接陈述出来了。 相关文章>>

  ·华夏爱婴宝宝英语自我介绍游戏 ·亲子游戏——宝宝学自我介绍

宝宝要将自我介绍运用于实际

另外,为了让孩子能更好地将这些信息应用到现实生活中,父母可以在平时,有意识地问孩子一些问题,比如“如果在商场找不到爸爸妈妈怎么办?”然后引导孩子利用学到的知识,想出办法来:去广播室找阿姨广播;让服务台的叔叔阿姨给父母打电话;或者告诉警察叔叔家里的住址,爸爸妈妈的名字等。虽然有些方法可能很幼稚,但只要是他自己动脑筋想出来的,就会很容易记住。

自我介绍除了会背诵和回答问题外,最关键的还是敢对陌生人说。因此如果家里来了初次见面的客人,一定要抓住机会让宝宝好好实践一下,成功与否都要给与宝宝肯定和表扬,多次练习后,宝宝就会敢于自我介绍了,宝宝的记忆能力、语言能力甚至是表演能力都会得到长足发展。此外,对自己的了解也提升了宝宝的自信心,也鼓舞了他学习更多的东西。当他们面对陌生的人和环境的时候,可以更加从容不迫。万一在户外与大人走失,也可以尽快向身边的大人求助。

教宝宝自我介绍的注意事项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保护宝宝的安全,家长一定要告诫宝宝,自我介绍只有在老师或者父母允许的前提下才能进行,不能在没有大人的时候独自告诉陌生人。

宝宝为什么要学礼仪

对于婴幼儿来说,教授礼貌课程无疑是对牛弹琴。即使当孩子开始学说话了,能够在父母的提示下说出“谢谢”、“再见”之类的礼貌用语,也并不意味他就明白这些话语的含义,孩子只是在完成父母的指令而已。但是,也不能说教宝宝说礼仪没用,家长还是可以在孩子牙牙学语时就开始教他一些简单的礼貌用语,比如“谢谢”、“对不起”、“请”、“再见”、“您好”等等。虽然这时的宝宝不是很清楚礼貌用语的意思,但能明白在什么场合使用,这项亲子活动不但能增进亲子间关系,还能事半功倍地推动孩子各方面的健康发展,如可以帮助孩子成为受同伴欢迎的人,在交往中得到快乐。当然,单单礼貌用语还是不够,也应有意识地交给孩子一些交往的技能。

什么时候教宝宝礼仪

再小的宝宝也会模仿大人的行为,6个月大的宝宝已经开始模仿成人的举止和面部表情了:1周岁的宝宝已懂得在陌生环境下观察父母的表情,作出适当的反应。所以,年轻的父母,请检点自己言行,多说“请”和“谢谢”,并用愉悦的声音对宝宝说话。这些将为孩子未来的礼仪培养开个好头。因此,在宝宝6个月左右的时候,爸爸妈妈就已经要开始有培养宝宝学礼仪的准备咯。

宝宝什么时候识字

我们知道,汉字是基于图形的,我们对于汉字的认知也是基于图形的认知,认识一个字,等同于认识一个图形,幼儿对于图形的认识能力在6个月大时已经完全建立,这时就可以以图形的方式带领宝宝接触汉字的图片,等到3岁左右才开始真正识字的学习。

宝宝识字的过程发展

3岁是自然记忆能力和整体模式识别能力的最高峰,孩子能像认识其它物品一样自然接触和认识汉字;4~5岁的孩子普遍可以学认字,而且识字速度不比6~7岁的孩子慢。研究还表明,5岁多的孩子能学会汉字的大部分笔画,并且能运用笔划分析字形和书写。

教宝宝识字的方法

1、相关性识字:在教孩子们识字的时候,你可以把相同部首的字放在一起,比如三点水旁的放一块,象“江”、“海”、“河”等等,告诉他们这些都是和水有关的;再如,把足字旁的放一块,“跑”“跳”等等,这些字都是和脚有关的,“鸡”、“鸭”、“鹅”这些字里都有一个“鸟”字,而这些东西也都和鸟儿长得很像,都属禽类;还有提手旁,人字旁等等。把这些字归归类,这样不是能提高孩子们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吗? 6

2、环境识字: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可以在相应的实物上附上文字,或口头说明,如在冰箱上、电视上贴上写着“冰箱”、“电视”这些汉语和拼音的纸片,外出时如看到来来往往的汽车就说“车”(汽车、火车、卡车、警车……);看到树就说“树”(杨树、柳树、松树、大树……)。这些有意识的动作会让孩子对每天接触到的东西产生字面的理解,从而加深了印象。

3、动作识字:父母可以通过做动作来让孩子认识字。父母给孩子穿衣服的时候,就可以拿出写着"穿"字的卡片,然后做"穿"的动作,并让孩子也来做做"穿"的动作,达到让孩子既动手又动脑的效果。

4、儿歌识字:朗朗上口的儿歌、诗歌,是孩子喜欢并容易接受的。父母可以先教孩子念儿歌,让孩子把他喜欢的儿歌背出来,再慢慢地一个一个把儿歌里的汉字教给宝。

5、图片识字:父母可以自己制作许多图文并茂的识字卡片,或收集一些教孩子识字的图片。在日常生活中,时不时地通过卡片,以游戏的方法来教孩子认识汉字。孩子学得轻松,父母教得也轻松,更重要的是,能加深孩子对汉字的印象。

6、引诱孩子识字:成人与成人说话,故意相互问字,教字,写字,猜字谜考字,谈得津津有味,吸引住孩子的注意,引诱孩子主动来看来问,积极参与识字活动。 相关文章>>

  激发宝宝识字的好方法 6“记忆游戏”,让孩子轻松识字

宝宝识字的亲子游戏

1、摆字

如果宝宝从小就喜欢摆弄围棋家长就可以用围棋给她摆成“花”、“鸭子”等各种图案。从宝宝开始识字后,用围棋的棋子摆出一些字给她认。但是摆字通常都是对文字的复习,因为摆出来的字线条比较硬,如果教新字的话,宝宝的记忆容易混乱。摆字游戏的范围可以适当扩大,如用磁力棒摆字。买一盒汉字积木,让孩子摆成各种玩具,如火车、小楼房等。而且孩子可以有意识将某个汉字的偏旁拆开和另外一个重新组合成一些新的汉字。孩子可以通过认一个字而连带学会很多字,并在拼拆的过程中激发创造性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

2、猜字

这个游戏源于一个手指游戏。把手和识字卡都放在背后,原文是:“一二三四五,看我的小手变什么?”,可改成了“一二三四五,看我变出了什么字?”然后拿出一张识字卡,让宝宝把这个字读出来,再验证一下对错。“猜”给识字游戏增加一点神秘色彩,更能调动宝宝的情绪。

3、找字比赛

这个游戏是以比赛的方式调动宝宝的情绪,使他熟记以前学过的生字,最好是一家三口一起玩。把识字卡都摆在地上,妈妈做裁判,说出识字卡中的一个字,爸爸和宝宝就一起开始找,看到谁最先找到,谁就是第一名,然后妈妈记下来每个人赢的次数,最后奖励第一名。宝宝的 7

好胜心比较强,应该多让宝宝得第一。但在比赛过程里,也适当让宝宝输,这样可以培养宝宝的挫折意识。

4、宝宝教,妈妈认

做个大人一直都是宝宝的愿望,在生活中,他也很喜欢模仿大人,那就通过识字游戏来满足宝宝做老师的愿望吧!“今天,宝宝是老师,妈妈是学生。老师要教学生认字了,学生可得好好学啊!”一段好的开场白更能让宝宝全身心地投入呢!然后,妈妈和宝宝就开始了学字和认字的过程,宝宝也会认真地回忆以前学过的字,做一个合格的小老师呢!

5、打扑克

把所有的识字卡都当做一张扑克牌,满足一下宝宝想玩大人游戏的心理。妈妈出一张,并说所出的是哪个字,宝宝再出一张,同样把卡片上的字读出来,直到每个人都把手里的识字卡出完,然后洗一洗牌,再开始下一轮的游戏。

教宝宝识字的注意事项:

要注意,幼儿期间,教孩子学习一些常用字是必要的。但是,这种教授只是为了让孩子打开知识的大门,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记忆力与思维能力,即提高智力水平。有了这种智力,有了观察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即使孩子识字不是很多,也能后来居上,成为学习上的佼佼者。

为什么要学习普通话

第一,正确规范地使用普通话是有助于宝宝更好地跟其他人交流,促进宝宝的成长。

第二,有助于宝宝获取更多的知识。

如何学习普通话

①学点语音知识;

②仔细揣摩,刻意模仿;

③要下功夫记住一些常用字词的正确读音;

④随时随地做有心人;

⑤反复训练,大胆实践。 相关文章>>

  ·方言妈妈该如何教宝宝说普通话 ·小小绕口令,帮宝宝练好普通话

方言妈妈如何教宝宝说普通话

1.努力提高自身的普通话水平;

2.坚持使用普通话与宝宝交流;

3.在游戏中提高宝宝普通话的水平;

4.在随意自然的环境中提高宝宝学说普通话的水平;

5.适当运用鼓励手段。

绕口令帮宝宝练好普通话

八百标兵

八百标兵奔北坡,炮兵并排北边跑。炮兵怕把标兵碰,标兵怕碰炮兵炮。

哥挎瓜筐过宽沟

哥挎瓜筐过宽沟,赶快过沟看怪狗,光看怪狗瓜筐扣,瓜滚筐空哥怪狗。

知道不知道

认识从实践始,实践出真知。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要知道说不知道,

也不要不知道装知道。老老实实,实事求是。一定要做到不折不扣的真知道。

大柴和小柴

大柴和小柴,帮助爷爷晒白菜,大柴晒的是大白菜,小柴晒的是小白菜。

大柴晒了四十四斤大白菜,小柴晒了三十三斤三两小白菜。

大柴和小柴,一共晒了七十七斤七两大大小小的白菜。

四和十

四是四,十是十,十四是十四,四十是四十,谁能说准四

十、十

四、四十四,谁来试一试。

造成结巴的原因

1、思维能力发展较快,而语言技能比较差,两者不同步。

他想用语言表达一种思想,但找不到合适的词汇,这“找合适词汇”的过程就会出现口吃。两岁至三岁的年龄思维迅速发展,往往会出现阶段性的口吃,过一个阶段,随着语言能力的进步,口吃现象会逐渐减少最终消失,不必过份耽心。

2、模仿

可能是接触到结巴的人,或看电视看到有结巴的人表演等。模仿在口吃现象中是主要因素之一。

3、纠正过枉

由于你不愿意听到你那原来说话很流利的孩子讲出结巴的话,就注意他说话,纠正他发音,反而给孩子多听结巴的话的机会,说得就更多了。

4、一般与情绪无关

两三岁的儿童发生口吃现象与情绪没有直接关系,家长们可以放心。

如何对待宝宝结巴

1、以平常心对待。你如果紧张了,说话的语气音调就会流露出来,孩子会受到暗示,说话更不流利了。

2、绝对不要取笑,恐吓,打骂。当他的面不要和别人议论,模仿他的结巴,否则会更坏。

3、对他讲话要慢。每一个字要讲清楚,同时也要他讲得慢,别着急。但是,当他讲话有些拖长音或者重复,你就听着,不要重复学他,等他讲完,过一会儿再让他 说一遍,有了第一次的经验,第二次再讲同一句话,就会好得多。

4、唱歌。一般歌曲本身往往有拖长音的字、重复的字,比较适合他(选好歌曲)。唱熟了以后再说歌词,使说的任务减少了大半,对他来说就容易些。

5、以身示教。和他一起说儿歌,与他同声口吃,然后你一点一点改,让他模仿,也有用。

6、抓住机会表扬。当孩子有一点进步就要表扬,不是全改了才表扬,这样可以建立他的信心。 相关文章>>

  ·“五方法四不要”杜绝宝宝口吃 ·宝宝说话结巴,试试3个口腔游戏

怎么纠正结巴

幼儿的说话结巴是生理现象,既然是一个言语障碍,那么爸爸妈妈帮助孩子顺利度过这个阶段,尽量不留有“后遗症”。

1、不要讥笑、斥责、打骂或惩罚孩子,任何加重孩子紧张心理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哪怕是无意识地要求孩子也是错误的;

2、爸爸妈妈要有足够的耐心,关注点不要放在孩子“话说得怎么样”上,而是要鼓励其敢于张口,且不要着急,慢慢说出自己的想法;

3、必要时,爸爸妈妈可以用一句完整的话重复孩子表达的意思,这样做既表示理解,也是在教给孩子怎样正确的表达。千万不要让孩子像改错似地自己重复,这样会造成孩子在张口时内心紧张而加重结巴;

4、根据孩子言语表达的情况,可以教他朗诵歌谣,念“顺口溜”,给孩子讲笑话、讲故事。孩子在玩耍时是最放松的,可以边玩边说,注意力放在动作上时(注意分散),也能有效地缓解结巴现象;

5、培养孩子健康的性格,开朗、大胆、自信的孩子即便发生过结巴,因为其注意力不集中在内心感受上,一般能较快地得到改善。反之,敏感、懦弱、急躁、退缩的孩子,可能会演变为继发性结巴。一个人仅仅是“说不好”并不是问题,而一旦认定自己“说不好”,就有可能真的不敢张口,也就真的“说不好”了;这一点孩子和成人是一样的。

语言游戏纠正结巴

下面介绍的口腔运动都很简单,不妨把它当作一个游戏,和孩子一起做。

唇部运动

嘴巴张大说“啊”,持续3~5秒。

嘴巴咧开说“一”,持续3~5秒。

撅嘴说“呜”,持续3~5秒。

嘴形从“啊”到“一”,连续做3~5次。

嘴形从“啊”到“呜”,连续做3~5次。

嘴形从“呜”到“一”,连续做3~5次。

嘴巴用力闭紧向内吸,发出“啵”的声音。

舌头运动

将舌头伸长到最大限度,持续3~5秒。

舌头快速伸出、缩回,连续做3~5次。

舌头分别伸向左、右嘴角,持续3~5秒。

舌头分别伸向上、下嘴唇,持续3~5秒。

舌头伸出,按顺、逆时针方向各转1圈。

将舌头放在牙齿面上,左右移动做清洁牙齿状。

脸部运动

用手轻拍脸颊、下巴和嘴唇。

紧闭嘴唇,吹起使脸颊膨胀。

用力吸气,使脸颊凹陷。

做各种表情牵动脸部肌肉。

除此之外,在日常生活中如吹泡泡、吹蜡烛、使用吸管等等都是很好的口腔运动。另外,注意在孩子说话出现错误时,不要大声训斥他,要有耐心地细心教导;和孩子说话速度不要太快;不要与其他口吃的人频繁接触;对习惯使用左手的孩子,不要强迫他改用右手。

倒数的含义

顺数是顺着先后次序计数,如12345。而倒数也叫逆数,从后往前数。

倒数培养数理逻辑思维。

数理逻辑智能是指人进行计算、量化、思考明天和假设以及进行复杂数字运算的能力,其构成要素主要有数字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归纳和演绎推理能力以及对应模型和关系的辨别即空间想象能力等。

宝宝可能会算“1+3=4”,但是未必知道“3+1=4”。这是因为宝宝没有弄清楚数的顺序。如果他有学习倒数,可能就知道这条题只是简单把3和1调换位置。学习倒数有助于宝宝理解数的顺序和感受自然数列中序列之间的可逆性及可传递性。 相关文章>>

  ·分单双从数字开始 ·父母要认识的“数理逻辑”

学习倒数的方法

爬楼梯

我们都知道,上下楼梯不但是一项关节活动,而且是一项很好的平衡活动。爬楼梯可以使宝宝膝关节活动灵活,肌肉结实有韧性,且大脑控制系统经常受到动作指令的刺激也变得特别敏捷,眼、手、脚协调能力增强。但是你知道不?爬楼梯也是一种很好的学倒数的情景!家长可以教宝宝一边唱:“12345,上楼我顺数,54321,下楼你倒数,天天练身体,天天学数数”,一边让宝宝上下楼梯。

对于比较小的宝宝,选一段级数较少的楼梯让宝宝练习。看楼梯有几级,就规定宝宝几步要跨到顶。如是六级楼梯,就规定6步走完。家长数“1—2—3—4—5—6”。每数一个数,宝宝跨一步,数字数完,宝宝也跨到顶了。完成了可以奖励一面小旗,然后再拿着旗子,倒数着往下走。“6—5—4—3—2—1”。如果宝宝胆怯,父母可先扶其单手陪着一起走。能稳当地上下了,就逐渐放手让其独行。。

观看录像

(1)、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发射录像。

(2)、新年钟声即将敲响时倒计时录像。

(3)、交通信号灯红绿灯倒计时录像。

把顺数和倒数运用在生活中为了让孩子们更清楚地意识到,顺数和倒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激起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幼儿觉得数学活动充满乐趣。。

搭积木

邀请邻居宝宝一起过来玩搭积木比赛,看谁在规定时间内把积木垒得高!倒数20秒,家长要大声地把数读出来“20~19~18~17……5~4~3~2~1!”让宝宝们从游戏中感受到倒数的刺激。竞赛性游戏是宝宝喜欢的活动。宝宝对带有竞争性的活动有较大的兴趣,可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引发探索的欲望。这个游戏,满足幼儿竞争心理的发展,从而间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在竞争中体验倒数。

拍手游戏

家长与宝宝一起玩拍手游戏。拍手次数说数多1。如:妈妈说3,宝宝说拍6,6比5多1,拍6下手。拍手次数比说的少1。如:妈妈说3,宝宝说拍2,2比3少1,拍2下手。开始的时候按照宝宝认识数的多少(如认识1—10),就先顺着拍手。再后来按递减顺序拍手。到后来宝宝熟练之后,增加和减少交替进行。如:妈妈说3,宝宝拍少1,宝宝拍2下手。妈妈继续说4,宝宝拍多1下,宝宝拍5。又或者,妈妈负责递增顺序拍,宝宝负责递减顺序。拍。妈妈喊5,宝宝拍4下。宝宝喊6,妈妈拍7下。这样交替进行考宝宝的反应能力。

什么是时间观念

时间观念的涵义是要科学地安排时间,计划用时间,讲究效率,还需要有自控能力。因此,一般家长认为是对成人的要求,而忽视了对孩子的培养。若是父母能在早期养成孩子良好的时间观念,就等于给孩子以知识、力量、聪明和美好的开端。因为善于掌握自己时间的人将会获得高效率工作,也是最能出成绩的人,在科学技术、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尤其需要。

宝宝的时间观念形成规律

满月以前:宝宝负责满足自己,父母负责及时提供满足,铺垫培养时间观念的基础;

1~6个月时: 父母应注意仔细观察,及时调整和安排孩子的作息时间;

6个月~1岁时: 父母可就睡眠时间的固定,用暗示的方式给孩子逐步引入时间的概念;

1岁~2岁时: 父母针对孩子对语言和动作感兴趣的特点,用强调和重复的方式,宣布和固定作息时间;

2~3岁: 让宝宝做时间的主人,父母用配角的方式参与支持。 相关文章>>

  ·利用新年玩游戏,锻炼宝宝时间观念 ·宝宝掌握时间观念,从身边事学起

时间观念的培养方法

胎儿期:孕妇应让胎儿在胎内的生活有规律,首先自己的生活就要有规律。按时进餐、睡眠、工作、学习、休息、娱乐、散步等,养成良好的时间观念,就可以给胎儿以积极的感应时间。

初生到1岁:新生儿出生1个月后对新环境逐步适应,就会随母亲为他的生活安排而产生了初步的时间观念,养成按时睡眠,按时吃奶,按时要人抱起逗乐,而逐步在新环境中调节好生理节律,使“生物钟”按时走。随着月龄的增长,婴儿也逐步感知时间的概念,到了吃奶的时间会哭着表示肚饿了,吃完奶后间隔一定的时间排出尿,会哭着要母亲调换尿布。当他睡足、吃饭以后就哭着要求母亲抱起逗乐,玩累了就会在规定的时间自动入睡。若是母亲没有时间观念,不按规定时间安排婴儿的生活,婴儿的生活混乱,就不可能对时间建立条件反射,也不可能有良好的时间观念。

1岁至2岁:这时期孩子的动作发展已能自由行走,双手会做点小事情,并能用简单的词来补充动作的不足表示自己的心愿。父母可以指示他用动作和语言来培养时间观念。

例如:每到清晨醒后,孩子会爬起来要求起床、穿衣;随后指着毛巾要洗脸、洗手;走到桌边要吃早餐。到了时间要上托儿所,母亲上班了会挥手表示再见,晚上累了会走到床边要睡觉。这种时间观念形成后,孩子会逐步变得不需成人每次教,而自然的会去做,以后就会养成做事遵守时间,不拖拉的好习惯。

要给宝宝固定睡觉时间,睡觉的时间越固定,孩子们越容易执行。但因为小宝宝的时间概念尚不清晰,所以固定的睡觉准备活动较易使孩子想到上床睡觉的时间到了。比如:“动画片结束了,宝宝就该上床睡觉了。”比较适宜的准备活动是读书、讲故事或者听音乐。切忌睡前做剧烈活动,比如用枕头打仗或玩球让孩子更兴奋。记住:一旦给孩子规定好上床睡觉的时间就不要改变。不要把“天黑了”当作孩子上床睡觉的标准,因为夏天白天很长,这种说法会引起麻烦。

2岁到3岁:孩子已能用完整的语句表达自己的要求,这时应该让他接受时间刺激来锻炼他的语言能力。例如:教孩子每天早上7点钟按时起床、7点半吃早点,8点钟上托儿所,下午4点或5点接他回家,6点或6点半吃晚饭,晚上8点半上床睡觉。这时可以给孩子做一个玩具钟,虽然孩子还不能识太多的数字,但可每天教他拨动指针转动到一定的位置来表示当时活动的时间,使他逐步感知时间,懂得按时作息。此外还要帮助孩子严格遵守时间。如画图、玩玩具、做游戏等都要按时进行,按时结束。从小要养成守时、遵时、惜时、对时间有紧迫感。因为时间不抓紧一松懈就会拖长,使孩子注意力分散、思想不集中,就不能很好地完成他应做的事。孩子思想上有了时间观念就不会做事“慢吞吞”、“拖拖拉拉”。

时间观念培养小技巧

积累有时间含意的交流词语念有关时间的儿歌“太阳光,晶亮亮,雄鸡唱三唱”、“春天春天真美丽,花儿开放笑嘻嘻”等;宝宝过生日,吹灭一支小蜡烛时,旁白:“宝宝一岁了”,吹灭第二支蜡烛,欣喜地再说“宝宝两岁了!”,让宝宝在喜悦中感受时间的变化。跟宝宝约时间出门玩耍,“宝宝,加油,吃完饭,换了鞋就可以出去玩。”让宝宝理解时间的具体指向。

选择有感染力的睡前小故事

如美国的图画书《月亮,晚安》,这本书教给我们一个最简单、最难以置信、最有效的“睡前仪式”:让宝宝跟房间里每一件东西道晚安,在咿呀学语的纯净的童声中,精心选择的一个个单词坠上“Good Night”,一下子就成了温柔的诗歌,孩子在这样恬淡优美的氛围中放松了,在最后一页时钟指向8:10时,幸福地入睡了。这是一本最好的将时间和睡前仪式不同声色地揉合一起的伟大的童书,适合每个父母读给自己年幼的宝宝听。

用生动具体图像标示时间

小挂钟时间的数字标识可以变成小床和月亮、太阳的笑脸、吸引人的餐桌、滑梯或秋千等分别代表睡觉、起床、就餐和玩耍等,指针一定是可以拨动的,由小朋友在父母或其它成人的指导下随时操作。手巧的父母,也可以制作立体的挂饰,做几个可以关闭的小门,里面分别是不同时刻的动画场景,孩子一定很乐于去打开、关上,而且愿意长期反复。

辨别多少的含义

10粒糖果放在宝宝面前,宝宝一颗一颗地数,成功地数到10。妈妈叫宝宝把糖果分给爷爷、奶奶跟爸爸。宝宝很听话地抓了一点糖果分给了大家。爸爸问:“你手里的糖果多还是爸爸的糖果多啊?”这时,宝宝看看自己手里抓着一大把的糖果,在看看爸爸的,就糊涂了。

为什么会宝宝不能分清一些很简单的数量呢?辨别多少是要在两堆或以上的物体中,先数出每一堆物体的数量,再比较数量的多少。

辨别多少的重要性

辨别多少可以训练宝宝的记忆力和观察力。为什么这么说呢?将桌上的鸭梨分成两堆,一堆为3个,另一堆是5个。宝宝自然会数出一堆有3个,再说出另一堆有5个。你再指着3个的一堆问他,他就是会很快地说3。说明他已经记住自己数的数目。然后再让宝宝比较那堆鸭梨多,由于鸭梨的直观性,宝宝很容易就可以比较出5个鸭梨的那堆多。然后父母将梨的数目调整一下,再让宝宝指出哪堆鸭梨多,哪堆鸭梨少。如果宝宝一时分不出来,父母要耐心引导宝宝去数数。这样反复地训练提供宝宝的记忆力和观察力。达到一定程度,宝宝就能一眼看出。 相关文章>>

  ·用水果分清多少

·让2-3岁宝宝学会分清多少

几岁宝宝可以辨别多少

宝宝懂得实物点数之后,就可以教宝宝辨别多少了。幼儿的思维特点事以直观、形象的思维为主。从实物直观入手,教宝宝辨别多少。开始的时候,多与少的差距要非常明显,可先从“一个对多个”开始,让宝宝能够清楚地比较出来。然后再拉近多与少的差距。也可带着宝宝数数,或是将物品以两个一组分类,熟练后再升级到三个一组,让宝宝慢慢建立数量、分类的概念。

辨别多少的游戏

辨别多少的游戏有很多,生活中随时随地都有可以让宝宝辨别多少的事物。家长不要错过每一个教育宝宝数学的机会喔。

1、一样多游戏

拿出一部大游戏车和一部小游戏车,让宝宝用对应的方法比较哪种汽车数目多。

又或者,拿出两支铅笔和两支蜡笔,让幼儿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哪一种笔的支数多。铅笔有两支,蜡笔也是两支,所以蜡笔和铅笔的支数一样多。通过一一对应的方法,家长就能启迪宝宝得出正确的结论。

又如,让宝宝伸出右手,妈妈伸出右手的3指,再问孩子:“哪只手伸出的指头多,哪只手伸出的指头少?”家长将两只手的小指、无名指、中指一一对应,引导幼儿注意到自己的食指和拇指还没有找到“对应”的指头。引导出宝宝的结论:妈妈伸出的手指少,宝宝伸出的手指多。

2、抢凳子游戏

可以邀请邻居的宝宝一起来玩,越多越有趣。方法很简单,例如4个宝宝有3张凳子,3张凳子围在一起,宝宝们听着音乐在凳子周围走动,当音乐一停,马上抢凳子坐。结果当然有一个宝宝找不到座位。这时候,家长问宝宝们:“是凳子多,还是宝宝多啊?答对有奖励喔。”

拔萝卜游戏,跟抢凳子游戏的原理一样。3个宝宝,1个篮子里面有8个萝卜,让宝宝按顺序去那萝卜,每次拿一个。到最后,就有一个宝宝只能拿到2个。家长就可以让宝宝报告自己拿到的萝卜数。再问他们哪个宝宝拿到的萝卜少。

3、比图像多少

从实物、模具的对应,家长渐渐把宝宝引向图形、符号的对应,逐步提高其抽象程度。如让宝宝从自己的口袋中取出“两个圆形,四个三角形”,在纸上画出来,比一比圆形多还是三角形多。因为一个圆形对一个三角形,另一个圆形对另一个三角形,还有三角形没被圆形对光,所以圆形的个数少,三角形的个数多。家长也可以锻炼宝宝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宝宝口述结论:圆形的个数比三角形少;三角形的个数比圆形多。

思维能力的定义

人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每逢遇到问题,总要"想一想",这种"想",就是思维。它是通过分析、综合、概括、抽象、比较、具体化和系统化等一系列过程,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并转化为理性认识及解决问题的。我们常说的概念、判断和推理是思维的基本形式。无论是学生的学习活动,还是人类的一切发明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思维,思维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

思维能力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培养孩子广阔、灵活、敏捷的思维能力,对开拓孩子的智慧极为重要。

儿童思维发展的阶段

儿童思维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动作思维阶段、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和抽象逻辑思维阶段。

动作思维阶段

桌上放着一个苹果,宝宝矮小够不着,怎么办呢?这时候宝宝发现他旁边有凳子,于是把凳子搬过来,自己爬上去,成功地把苹果拿到手。孩子学会借助别的东西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是从不断的操作过程中理解的。 不到三岁的孩子以动作思维为主,思维在动作中进行。孩子最初的动作往往是杂乱无章、漫无目的的,以后在不断的操作过程中了解了动作与结果之间的关系。

具体形象思维阶段

三到六岁的孩子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他们缺少立体感和空间感。这也是为什么用数字加减,孩子反应不过来,但是用实物举例子,就容易理解。在这个阶段,家长要注意增加孩子的经验,丰富孩子的词汇,多给孩子动手的机会。在孩子拆装玩具或积木时,帮助他们理解平面与立体的关系,和孩子玩图片分类和比较游戏,让孩子从具体中学会归纳和抽象,利用孩子的好奇心,经常向他们提出各种问题,引导他们去观察事物和现象等。有些家长和老师片面地、刻板地教孩子多识字、写字、计算等,对孩子的思维发展并没有好处。

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六到十一岁是培养孩子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要培养孩子正确的思维程序和科学的思维方法。一只狗有4条腿,两只狗有8条腿,三只狗有多少条腿?像这些问题,就是属于抽象逻辑思维能力题。家长要注意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不要给孩子现成的答案 相关文章>>

  ·5大诀窍 培养孩子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影响孩子一生

提高宝宝思维能力的方法

推陈出新训练法

拿出一支铅笔,问宝宝:“铅笔可以用来做什么啊?”除了写字、画画,铅笔还有什么用途呢?推陈出新法就是看到、听到或者接触到一件事情、一种事物时,应当尽可能赋予它们的新 17

的性质,摆脱旧有方法束缚,运用新观点、新方法、新结论,反映出独创性。家长们会惊奇地发现,虽然宝宝的答案千奇百怪,但是他的发散思维能力是一般大人比不上的。

聚合抽象训练法

扑克牌有4个类型的牌,点数4有黑桃,红桃,梅花和方块。让宝宝从四张不同花色的牌中找出他们的共同点。这就是对宝宝聚合抽象的简单训练。

跟宝宝一起玩拼图。将一堆十分混乱、毫无头绪的图块,拼组成固定的、一块都不能错的美丽图案,确实是一项需要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相当的耐心才能完成的工作。在相互无关的画片中,寻找能够连接的结合点,对培养宝宝的思维能力是非常好的锻炼活动。

把所有感知到的对象依据一定的标准“聚合”起来,显示出它们的共性和本质,这能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这个训练方法首先要对感知材料形成总体轮廓认识,从感觉上发现十分突出的特点;其次要从感觉到共性问题中肢解分析,形成若干分析群,进而抽象出本质特征;再次,要对抽象出来的事物本质进行概括性描述,最后形成具有指导意义的理性成果。

循序渐进训练法

准备一次野炊,让宝宝参与到野炊的准备活动中来。问宝宝:“明天去哪里野炊?”“某某公园”“怎么去?”“爸爸开车去。”“要带什么东西?”……

这个训练法对宝宝的思维很有裨益,能增强宝宝的分析思维能力和预见能力,能够保证宝宝事先对某个设想进行严密的思考,在思维上借助于逻辑推理的形式,把结果推导出来。

生疑提问训练法

鼓励宝宝多问为什么。“什么蝴蝶会飞?”“因为有翅膀。”“为什么鸡有翅膀,它不会飞?”每当观察到一件事物或现象时,无论是初次还是多次接触,都要问“为什么”,并且养成习惯;其次,每当遇到工作中的问题时,尽可能地寻求自身运动的规律性,或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变换观察同一问题,以免被知觉假象所迷惑。

占有欲出现的年龄

在一岁前或三岁后的孩子们身上,占有欲表现不会很强烈,而在一到三岁之间孩子的占有欲表现最强。这和儿童的活动方式、自我意识发展的水平有密切关系。

1岁前的孩子,基本上是个体活动。他和其他孩子交往时,也会发生不打招呼,互相拿对方的玩具的现象,但"矛盾"一般不会激化。有时,孩子甚至会自动将玩具扔掉,或者递给别人。当然,如果他吃奶时,奶瓶被抢走,他会大喊大叫,这在双胞胎之间常发生打闹,因为没奶吃会"危及"他的生存。

3岁后的孩子,自我意识已有一定发展,不仅意识到自己独立存在,意识到自己的力量,已能清楚地区分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而且头脑中有了物主代词"你的"、"我的"、"他的"的概念。这时,其占有欲方面的表现,不象2岁左右的孩子那样突出。

占有欲的表现

当父母领孩子去做客,或是同事亲友领孩子来访,小孩子在一起玩非常高兴,但常会发生争抢玩具这类不愉快的事,尤其是2岁左右的孩子,在一起玩耍时,常常不打招呼,就抱走对方的东西。反之,他们却从不肯大方地交出一件他们拥有的东西,他们死抱住不肯放手或是互相用力撕打,抓挠对方,以维护自己占有的权利。一旦不能战胜对方,东西被抢走,他们会放声大哭,寻求支援。

孩子本身的交往的活动,促进了孩子对物的交往的必然性认识。另一方面,就语言发展看,这时孩子不仅掌握了"我的"和"我",同时也掌握了"你的"、"你"和"他"等。当孩子仅仅意识到自己的力量和独立存在,仅仅懂得"我的"含义的时候,他们自然会认为"我的"是"我的","你的"也是"我的"。但是,当孩子不仅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和力量,而且意识到别人的存在和力量,同时,懂得在"我"之外,尚有"你"和"他",情况就大不相同。他逐渐意识到"我的"是"我的","你的"是"你的"这个现实。这时,抢夺玩具的现象就会减少。 相关文章>>

  2岁宝宝占有欲特别强正常吗? 让孩子学“大方点”

占有欲是一种正常的心理

孩子到了3岁左右,就会产生明显的“以我为中心”的意识,往往是从“我”出发,而不知道还有“你”、有“他”、有别人,因而导致了独占行为的发生。这与“自私自利”有着本质区别。

因此,当爸爸妈妈遇到孩子独占、抢夺别人的东西时,不要大惊小怪,更不应责骂孩子自私自利,而应给予说服教育和指导。

日常生活中,爸爸妈妈可让孩子多和同伴交往,教育孩子吃的东西要分给别人吃,玩的东西要和别人一起玩。孩子在交往、玩耍时,爸爸妈妈最好让他和较大的孩子在一起,这样,不仅较大的孩子可以适当带领、照顾他,而且可以制止孩子的“独占”、“掠夺”行为,因为大一点的孩子有一定的自卫能力,而小一点的孩子则往往能服从较大的孩子。

总之,孩子的“占有欲”是孩子成长发展中出现的一种正常心理现象,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通过教育,“以我为中心”的意识逐渐淡薄,这种“占有欲”会逐渐地减少或消失。当然,对于那些“占有欲”特别强的孩子,父母应认真分析原因,寻找教育对策,给以适当的惩罚,并注意家长自身的言行,给孩子起表率作用。

对待孩子占有欲的方法

1、增加孩子有关的知识。通过比较使孩子知道自己手里的东西到了别人手里还是那个样子,不会变。如孩子想要别人的饼干,明明家里有,可他偏要别人的,这时,父母不要太强硬,而是在接受了别人的东西后和自己家里的作对比,让孩子亲口尝。亲身体会到味道是一样的,以后他就不再要了。

2、不要压制而要引导。压制会使孩子产生常说的“逆反心理”,更想得到它。因此,在孩子要别人的东西时,可以温和地提醒他,使他回忆起曾经吃过或玩过这种东西,有助于解除孩子的强烈要求。

3、转移注意力。有时孩子要别人的东西,这种东西自己家确实没有,如果经济条件允许,就答应(并做到)给他买一个。如果条件不允许,应尽可能把孩子的注意力引向别处。

4、试用交换法。交换玩具或食物可以满足孩子的好奇心,还可以防止孩子独霸和占有欲的产生。如孩子要别人的玩具,就让孩子自己拿着玩具用商量的口吻,友好的态度和小朋友交换着玩,使双方都受益。

感恩教育的概念

感恩的教育就是爱的教育,人若常怀感恩之心,不仅能培养其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美德,且能够促进其健康人格的形成,对其成人后走向社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重要作用。

让孩子学会感恩,其实就是让他学会尊重他人,对他人的帮助时时怀有感激之心。当孩子们感谢他人的善行时,引起的反应常常是今后自己也应该这样做,这就给孩子一种行为上的暗示,让他们从小知道爱别人,帮助别人。

感恩心理培养的重要性

当宝贝长大成人了,如果不懂得对父母及家人感激,那么这种养育一定是失败的。其实,感恩的教育就是爱的教育,人若常怀感恩之心,不仅能培养其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美德,且能够促进其健康人格的形成,对其成人后走向社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重要作用。 相关文章>>

  怎样培养宝宝的感恩之心? 三招培养宝宝的感恩之心

感恩教育中应避讳的话语

“爸爸妈妈给你买了这么贵的衣物、玩具,你看看别的小朋友有吗?”

父母总认为自己所付出的,是宝贝愿意接受的,其实并不是这样。有时候,父母所付出的不一定是宝贝需要的,甚至是宝贝厌恶的。一旦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回应,父母就会表现出失望:“我们为他付出了那么多,宝贝却不领情!”

值得思考的是,父母在为宝贝付出的过程中是否征求了宝贝的意见?“我要给他什么,怎么给”,在征求意见的过程中,宝贝才会体会到父母是在用心为他考虑。父母要知道他的需要,并尊重他的需要,从这一点上看,宝贝与父母应该是朋友关系。

“爸爸妈妈这么辛苦,都是为了你啊!”

除了明白宝贝的需要外,还要让他了解,父母并没有想要在将来向宝贝索取回报。父母常常会在宝贝面前说:“爸爸妈妈这么辛苦都是为了你啊!”

表面上是希望通过这种方法强化父母付出得多,其实恰恰相反,这给宝贝造成了心理负担,它暗示了“我付出给你,你要偿还”,这样,宝贝就算回报也不是出于自愿,而是一种偿还负债的心态。

“宝贝你累了吗?渴了吗?饿了吗?”

生活中,经常看到父母给宝贝无微不至的关怀,而按照常理,现在接受关心的一方应该懂得珍惜。但有时候,父母在宝贝还没有提出要求前,就为他考虑得十分周全,宝贝从来没有缺少过什么,也就不知道“有”与“没有”的区别。殊不知得到太容易,往往不会珍惜。

因此,父母可以做的是,在必要的时候让宝贝受一些“苦”,这个苦就是别总是太急着满足宝贝。只有当他有需要的时候才给,这样宝贝才知道需求的满足来之不宜,才懂得珍惜。

教孩子学会感恩的10个办法

1、让孩子从感恩父母做起

父母应该让孩子理解父母的艰辛。如今不少孩子聚在一起往往吹嘘自己的父母地位怎样显赫,怎样日进斗金,却不愿讲父母真实的工作状况。事实上很多孩子根本不知道父母工作的辛苦,更不知道父母的钱是何等的来之不易。

据资料调查显示70%的小学生认为父母的付出是天经地义,没什么过意不去的。在这种情况下,有意识地把孩子带到父母的工作现场,让孩子一起参与劳动,让其亲身感受父母工作的艰辛,挣钱的不易。父母对孩子付出的一切是不求回报的,但是在他成长过程中,让他学会接受爱心,懂得感恩,知恩图报是不可缺少的一课。

2、父母要起表率作用

孩子好动、好模仿、可塑性强,容易接受外界的各种信息。父母的一言一行,在有意无意中孩子都会看在眼里,慢慢地记到心里,并逐渐给孩子一种行为上的暗示。因此,作为父母,在对孩子实施感恩教育的过程中,应秉持“以身作则”的原则,做好感恩的表率。

不仅使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常怀感恩之心,用感恩的眼睛看待周围一切,还要用自己的爱引导孩子、感染孩子。当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关爱或帮助父母时,父母应敏锐体察,适当感谢和鼓励孩子。父母的这种感恩方式,不仅言传身教,使孩子切身体会到父母的感恩意识和感恩行为,也使孩子体会到了施恩的快乐。

因此,父母的表率行为,对引导孩子感恩、施恩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21

3、父母要在孩子面前学会“示弱"

如果父母总能把每件事做得又快又好,那么孩子就没有机会插手帮忙。久而久之,孩子便习惯了接受,他所有的需要都被父母无条件地满足了,理所当然地认为什么事情都应该先满足他,认为别人的给予都是应该的。

父母学着在孩子面前“示弱”,孩子能够做的事情就让孩子去做,让孩子去吃苦就是让他懂得父母和别人的给予与帮助是一种“恩惠",而不是理所当然或者欠他的。

4、父母要充分利用各种节日作为教育的载体

利用各种节日的机会教会孩子学会感恩,如春节时要教孩子热情接受爷爷、奶奶及其他亲属送给他的礼物,并表示感谢,不管价钱多少,回到家里都要求孩子妥善保管,学会珍惜别人的情意。

教师节,让孩子亲手制作贺卡送给老师,表达对老师的美好祝愿;父亲节和母亲节,给爸爸妈妈说几句感谢的话语,不一定感谢爸爸妈妈给他们帮了多大的忙,而只需表达生活中感觉很幸福的一点一滴。

5、在日常生活中教会孩子学会感恩

家庭是孩子的主要活动场所,孩子经历着、感受着家庭的一日生活所带给他们的一切体验。如果父母能很好地利用这一契机,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学会识恩、知恩,培养他们的识恩、知恩的能力和心向,必将取得很好的效果。

首先,孩子总认为世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有思想、有感觉的,因此,家长可以借此采用移情的方法,让孩子学会识别和感受他人的情感、控制消极行为,从而引导孩子做出互助、分享和谦让等积极行为。其次,作为家长,应尽可能在家中创设感恩的氛围,并且为孩子提供多种实践机会,在各种实践活动中,有意识的抓住时机,启发、诱导孩子对别人的利他行为进行识别和感受。

另外,家长还可以给孩子讲短小精悍和富有人生哲理的寓言故事、童话故事或名人名家的

6、让孩子知道父母并没有想要孩子回报

父母们常常会在孩子面前说:“爸爸妈妈这么辛苦都是为了你!”表面上是希望通过这种方法强化父母付出的多,其实恰恰相反,这给孩子造成了心理负担,它暗示了“我付出给你,你要偿还",这样孩子就算回报也不是出于真心的,孩子会以“形式对形式"来感恩。

7、教育孩子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父母可以让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鼓励孩子关心集体,培养孩子对集体、家庭的责任,进而在孩子心目中才有对社会、国家的责任。总之,让孩子懂得奉献,懂得关心别人,他才能学会感恩。

8、让孩子从点滴小事做起

22

父母要知道,孩子的好品质、好行为是不断培养出来的。父母要让孩子从细微处人手,从小事做起。为了让孩子懂得主动尊敬他人,感恩大家,父母可以从“谢谢、晚安"开始培养孩子讲礼貌的习惯。

通过生活中的小事,让孩子知道人与人之间要友好相待。若自己有能力,要懂得付出和服务,而当别人有恩于自己时,要懂得感恩。也只有懂得感恩的孩子,才能学会感激亲人给予他的一切,懂得感激在他成长过程中支持和帮助过他的每个人。

9、让孩子在对比中学会感恩

父母可以带孩子到孤儿院或伤残医院参观,可以鼓励、组织孩子与贫困地区的孩子结对交友等,让孩子在对比中体会过去不懂、不在意因而也不会珍惜的东西,改变孩子的冷漠,从而引发其慈悲心、惜福心、感恩心。

10、教会孩子掌握好沟通与交流的方法

父母可以通过良好的沟通,开启孩子的心灵之门,并善于营造温馨、充满关爱的家庭氛围,让孩子爱父母、爱家庭,并通过父母的“榜样”,促发其感恩之心。

听过一位母亲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我们的世 界,大门为你们敞开,你们不想进来;你们的世界,我们想进去,你们又不肯。”可见,不能良好地沟通,就无法让孩子走进父母的内心世界,无法让孩子了解父母的付出与辛苦,就很难让孩子有颗感恩的心。

宝宝逆反心理的年龄

学前期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心理发展上的第一个“反抗期”。尤其是3-6岁这个阶段,宝宝自我意识的发展具有越来越大的主观能动性,对成人的指挥和安排表现出更大的选择性,所以经常会“闹独立”,你叫他这样,他偏不这样。

宝宝逆反心理的利与弊

宝宝逆反心理的利:逆反心理包含有许多积极的心理品质。儿童产生逆反心理,是其天性的自然流露。它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幼儿自我意识强,好胜心强,勇敢,有闯劲,能求异,能创新。现代社会充满竞争,迫切需要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开拓、能进取的人才。因此,父母要善于发现逆反心理中的创造性品质和开拓意识,并合理引导。只要引导得当,逆反心理是能够在现代社会发挥积极作作用的。

宝宝逆反心理的弊:“逆反期”的心理、行为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会导致宝宝以后对人对事产生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对抗社会等病态性格,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衰退、工作消极、学习被动、生活萎靡等,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犯罪心理和病态心理转化。 相关文章>>

23

  ·宝宝开始逆反,家长怎么办? ·掌握说话技巧 驯服“不听话”宝宝

宝宝逆反心理的成因

一、逆反是宝宝个性开始独立的一种表现。

逆反是宝宝心理发展过程中必然要出现的心理现象。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尤其是语言和思维能力的发展,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以及经验和活动范围都在增长,他们对周围的环境和事物有了更强的控制感和认知感,独立性越来越强,对于许多事情都产生了“自己来”的愿望。但父母往往会认为宝宝年龄小,做事速度慢,所以经常包办代替,给宝宝制造了许多限制,“不行”、“危险”、“不准”这些话时常在宝宝的耳畔响起。宝宝希望自己的行为得到认同,希望自己的独立活动不受到限制和干涉,为了不失去表现的机会,就只有寻求反抗了。

二、家长不当的教养方式直接影响宝宝逆反心理的形成。

有的父母“家长制”作风严重,不考虑宝宝的想法和观点,管教宝宝时往往粗暴地要求宝宝不许这样那样;有的父母望子成龙心切,要宝宝学这学那,如果宝宝不感兴趣,不想学,父母就摆出一副长辈的架势,于是容易产生与宝宝情绪上的对立。宝宝的好奇心总是很强的,总喜欢对各种东西乱摸乱碰,这样就有可能损坏一些东西,有些家长在面对宝宝的这种行为时,教育方式不是很一致,有时候会忽略宝宝的破坏行为,没有让宝宝遭受惩罚,有时候又过分严厉,对宝宝粗暴责备甚至是体罚。这种不一致的教养方式常常使宝宝无所适从,不知道对错。长此以往,容易造成宝宝的逆反心理。另外,有些家长过分琐屑,对宝宝什么都要管,什么都要唠叨,这也是造成宝宝逆反心理的一个原因。

宝宝逆反心理的处理方法

一、利用逆反心理有利的一面。

宝宝逆反心理的产生有其特殊的生理和心理原因,是宝宝在发展过程中必经的时期。我们可以分析这一时期的特点,利用其有利的一方面,从而更好地促进宝宝的发展。宝宝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经验的增多,他们对周围世界的探索欲望更加强烈,这是宝宝独立性发展的一个大好时机。这时候家长和老师就应该在保证安全与合理的前提下,尽量为宝宝提供自己动手的机会。例如买衣服或是吃东西时,都尽量征求宝宝的意见,给他们提供自己选择的机会。最重要是要平等对待宝宝,尊重他们的情感和情绪需要,从而减少宝宝和成人之间的冲突和矛盾。

二、改变不合理的教养方式,实施一种民主、平等、尊重、包容的教养方式。

尊重宝宝的想法和观点,多给宝宝提供倾诉和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而且在宝宝做错事情或是感到困惑的时候,家长和教师要对宝宝循循善诱,摆事实、讲道理,使宝宝明白其中的道理,从而能够很好解决问题。很多情况下,宝宝的逆反心理往往是由于成人的教养方式不当造成的,因此,从一开始,我们就应该注意为宝宝提供一个有秩序的,可以合理解决问题的生活 24

环境。这样就十分有助于宝宝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形成健康的情绪情感表达方式,从而顺利度过人生的第一个“逆反期”。

如果宝宝的逆反心理非常严重,那么可以采用一些小策略。例如通过关注别的活动来转移宝宝的注意力;在情感上表示理解宝宝的做法,但是行为上坚决制止宝宝不合理的做法;或者采用回避或是忽略的做法,对宝宝的纠缠和逆反行为置之不理,使宝宝自己感到自己行为毫无意义,从而消退宝宝的逆反行为等等。

五招教你矫治幼儿逆反心理

矫治幼儿的逆反心理,不应采取粗暴的态度和压服的方法,而应注意教育艺术。

1、对孩子坚持正面教育

可通过讲故事、看图画、教儿歌等方法,让孩子懂得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逐渐培养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让孩子愉快地接受要求。孩子发脾气时,既不要强化制止,也不一定要说教,可根据孩子不同的兴趣、爱好,采用不同的方法来刺激他,吸引他。如给孩子讲一个有趣的故事,或领他出去走走,从而转移注意力。时间长了,孩子自然就改掉了坏习惯,但在矫治过程中,家里所有人对孩子的要求要一致,持之以恒,否则会该孩子留空子,以致抵消教育效果。

2、多给孩子一份关爱和鼓励

尽管孩子年幼,但他们的自尊心很强,尤其是逆反心理的儿童,成人更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他,尽量找出其闪光,一鼓励他们的进步。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一个性格活泼、倔强的小女孩,老师上课时,她话比老师还要多,常可以看到她蹦蹦跳跳地拉着老师的手说话,像个小大人似的。什么事都想干但又干不好,如果有什么事情稍不如意就马上发脾气,而且还会和老师对着干,为了改变她这种任性且逆反的个性,班上老师就用“当小老师”的活动来教育她,督促她,鼓励她。当她当过“小老师”后真的改掉了好多的坏毛病。小朋友对她的评价也很高,使她体验到了战胜自我的愉快。她调皮任性逆反的个性很少在出现了,也不和老师对着干了。可见,适时地给逆反心理强的孩子一些鼓励,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培养孩子“自学、自护、自理、自强、自律”的能力

让孩子有权对影响他们的一切事项自由发表意见,并能对孩子的意见按照年龄和成熟程度给予适当看待。幼儿发表的意见,做出的决策无多大的使用价值,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增强小主人意识和一种积极的自我价值感,并懂得怎样使用自己的决策权,这对于控制孩子的逆反心理大有益处。

4、恰当限制孩子的物质占有欲

目前,生活条件好了,有的家长一味迁就幼儿的要求:吃好的、用好的、穿好的、孩子的一切由家长代劳,孩子的欲望不费辛劳就可以实现。这样一来,这些孩子就易形成不合实际的 25

自我评价,认为他的一切都应该是最好的,欲望得不到满足时,打人、骂人,甚至睡地威胁等逆反行为就会出现。

5、掌握一些进行教育的技巧

(1)、掌握儿童争强好胜的心理,利用逆反心理来激发他们。如有意识地说:“你不会穿衣服,是不是?”“你不会说礼貌用语,对不对?”用这类话来刺激他们,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自强、自立的能力。在碰到某一件事件时,如能掌握分寸,有时效果比正面说教更好。

(2)、一个唱“黑脸”,一个唱“白脸”。比如,有的孩子在睡觉前非要吃糖不可,其中一个家长扮演“黑脸”角色,表示坚决不允许,并对孩子的无理要求严厉训斥,当孩子因此而愤愤不平或委屈难忍时,扮演“白脸”的家长则采用安抚的态度,用和缓的口气对孩子好言像劝,并对“黑脸”坚持的态度和要求加以解释,说明利害关系,引导孩子理解“黑脸”的用意。这样既可以使孩子理解、服从“黑脸”的要求,实现一致的教育,又能使孩子不遭受挫折感受,心灵不受伤害。

(3)、“蹲”下来说话。《幼儿教育》中有这样一篇文章:它说幼儿教师要学会“蹲”下来和幼儿讲话,即使你要批评孩子,也不能像有些老师那样大叫,我们要学会“蹲”下来,和孩子的眼睛齐高,然后轻轻地拍拍孩子的头和他讲道理,孩子自然会对老师的话听得很清楚,而且也很喜欢听。家长也要学会“蹲”下来说话,“蹲”不仅从空间上拉近了家长和幼儿间的距离,而且从心理上使幼儿和家长贴得更近。确实,“蹲”的好处是很多的,但也并不是时时、事事都要蹲下来,这是指一种尊重幼儿、民主、宽容的氛围,他的人格受到了尊重,一种积极的自我价值就在这一过程中日益增长了。

宝宝任性的表现

有的孩子从幼儿园回来,一刻不停地在屋里又蹦又跳,一会儿窜到沙发上,一会儿又爬到床上,屋里被弄得凌乱不堪,他自己也浑身大汗,满脸通红;有的孩子看电视时,总爱把音量放得大大的,家里人简直无法谈话、学习和休息,谁要说他几句,他就大吵大闹,不管地上是水是泥,躺在地上又哭又叫;有的孩子常发“人来疯”,客人来了,喜欢拿着东西乱扔,一会儿投个布娃娃,一会儿又抛个小枕头,甚至能把一只拖鞋踢进一盆香喷喷的鸡汤里。

放任任性的危害

任性是幼儿普遍存在的问题。如果我们放任幼儿的任性,将会影响他们的人际交往,因为任性的幼儿很难与同伴友好合作、分享、协商,他们往往随心所欲,很难作出利他(如关心、谦让、助人、同情等)的行为。幼儿任性还会影响成人、同伴对他们的评价,并由此影响他们自我意识的发展。任性的孩子通常借助在地上打滚、不停地哭闹、乱扔东西等行为来表现他们的情绪、要求与脾气。如果这些消极行为经常发生,就会强化他们的不良个性品质。同时,幼儿任 26

性时通常会伴随着烦躁、忿怒的情绪。一次情绪失控对身心影响不大,经常性的情绪失控,就会对健康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了。

宝宝任性的表现

有的孩子从幼儿园回来,一刻不停地在屋里又蹦又跳,一会儿窜到沙发上,一会儿又爬到床上,屋里被弄得凌乱不堪,他自己也浑身大汗,满脸通红;有的孩子看电视时,总爱把音量放得大大的,家里人简直无法谈话、学习和休息,谁要说他几句,他就大吵大闹,不管地上是水是泥,躺在地上又哭又叫;有的孩子常发“人来疯”,客人来了,喜欢拿着东西乱扔,一会儿投个布娃娃,一会儿又抛个小枕头,甚至能把一只拖鞋踢进一盆香喷喷的鸡汤里。

放任任性的危害

任性是幼儿普遍存在的问题。如果我们放任幼儿的任性,将会影响他们的人际交往,因为任性的幼儿很难与同伴友好合作、分享、协商,他们往往随心所欲,很难作出利他(如关心、谦让、助人、同情等)的行为。幼儿任性还会影响成人、同伴对他们的评价,并由此影响他们自我意识的发展。任性的孩子通常借助在地上打滚、不停地哭闹、乱扔东西等行为来表现他们的情绪、要求与脾气。如果这些消极行为经常发生,就会强化他们的不良个性品质。同时,幼儿任性时通常会伴随着烦躁、忿怒的情绪。一次情绪失控对身心影响不大,经常性的情绪失控,就会对健康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了。

测试一下你宝宝的耐心指数

1、做事不能有始有终。

2、任性。

3、经常容易哭。

4、情绪易激动,很难预测他们会干什么。

5、吃饭时爱动。

6、看电视时一会坐着,一会站着。

7、不能坚持玩一个玩具,而是拿拿这个,碰碰那个。

8、自私,只关心自己。

9、咬手指甲。

10、神经敏感、神经质或经常感到不安。

11、情绪不稳定,变化无常。

12、所做的事与年龄不相称。

27

13、经常争吵。

14、坐立不安,多动。

15、经常打碎朋友或家里的物品。

16、不能同朋友和谐相处。

17、经常打架。

18、冲动,做事前不思考。

19、饮食调节不好。

20、发火时骂人或说一些伤人的话。

21、不能如自己的愿望时就打滚耍赖。

22、经常哭哭啼啼地闹。

如果你的宝宝有半数以上“符合”上述条件,有可能是缺乏耐心宝宝。

缺乏耐心宝宝的特征

缺乏耐心的孩子会出现3种倾向:过度的暴力性、依赖性及散慢性。

暴力性 这是缺乏耐心儿童的最大特征。不管是谁让自己做不愿做的事或得不到想要的东西时就失控地尖叫、骂人或打小朋友等。刚开始自己还会自责,不过一旦形成习惯,自责感就会消失,连父母的劝导都听不进去,反而会使性子、发火。

依赖性 碰到稍陌生或困难的问题,便丧失了独自解决问题的意志,转而向别人求助,这种依赖性会使宝宝渐渐变得意志薄弱。

散漫性 注意力低下没有耐心的宝宝做事肯定没有持久性,因而会显得注意力低下、散漫。玩玩具时,看看这个拿拿那个;参加钢琴、美术、书法等学习班,没有一个能坚持下去。 相关文章>>

  ·别再让你的话成孩子“耳边风” ·教育敏感宝宝,耐心最重要

如何培养孩子游戏中的耐心

1、选择适合孩子年龄特点、难易适中的游戏项目,并适当控制游戏时间。如果孩子显出倦意,则要及时变换游戏内容。

2、注意游戏内容的动静结合,让孩子交替玩比较安静和比较热闹的游戏,以此激发孩子游戏的兴奋点。

3、注意教孩子游戏的正确方法和规则,使孩子增加成功的体验。

4、平时注意培养孩子的坚持性。在游戏中成人可提出一些要求,一旦孩子完成了任务,就及时表扬,提高其对活动的热情,并锻炼孩子认真、耐心的态度。

28

5、不要一次给孩子太多的玩具,每次给孩子1~2件,引导孩子积极开动脑筋,变着法儿去玩。

如何培养孩子耐心

刻意让孩子等待

当孩子迫不及待地想得到某样东西时,妈妈可告诉孩子:“你可以得到,但需要等一会儿。”给孩子时间让他来体会和比较,让他明白“等待”是一种什么感受,这段时间里可以为孩子唱个短小的歌曲或是从1数到10。这样孩子就能了解“等待”只是一小段时间。

暂时转移注意力

对一个刚开始学步的小宝宝,给他一个玩具是个不错的主意。因为大多数2岁左右的孩子还不具备自己转移注意力的能力。但是孩子到了3岁或者4岁,就应该鼓励他们在等候的时间里自己去找事情干,比如让孩子在等待的时间里画张图,或是自己看看书等,做一些孩子平时比较感兴趣的事情,让孩子学会自己选择如何打发时间。

默契沟通的技巧

如果父母在路上碰到熟人需要交谈几句,此时孩子想要得到关注,可以事先训练他与父母的默契。譬如让孩子把手放到父母的手上,父母握住他的手,以此告诉他:我知道你的要求,我会尽快满足你。这种方式不但可以提供给孩子身体上的接触,以使他安心,而且可以在不必中断与人交谈的过程中使孩子安静一会儿。

制造困难

有意识鼓励宝宝在“坚持”的路上知难而进,能提升他的耐性。比如请孩子做稍稍超出他目前能力的事,比如3岁的宝宝“走迷宫”失败了,父母不妨告诉他:这确实有点难,但只要想办法还是能成功的,爸爸妈妈相信他。然后,告诉他一个窍门儿——反复说:我一定能走出去。借助这一方式,宝宝给了自己积极的暗示,避免半途而废。

创设一个压力情境

设立压力情境是锻炼孩子忍耐力的好方法之一。例如,孩子要买价格昂贵的电动车,而你的支出计划中没有这笔消费,你跟他商量:可以买一个便宜的你喜欢的小玩具,但妈妈没有更多的钱买电动车,如果你能帮妈妈节省生活费,妈妈会很感谢你。如此,孩子心中有了矛盾,开始主动调节自己的需求达不到满足时的情绪,达到心态平和。

为什么我们的宝宝缺乏自信

小丽上幼儿园了,可是她每天回家都闷闷不乐的。妈妈有些担心,于是去询问老师小丽发生什么事情。老师告诉小丽妈妈,小丽平时在幼儿园表现得很沉默,而且做什么事情都比较胆 29

怯。遇到一点儿困难就退缩,例如玩捉水鬼,她被捉了一次之后就不想玩了。像小丽这样遇到事情就放弃的小孩有很多,家长不仅要问为什么孩子会缺乏自信呢?

1、在对孩子的冷暖饥饱,人身安全方面的过度保护倾向。

2、在知识的培养上我们的家长普遍对孩子灌输太多。

3、破坏性批评孩子

建立宝宝自信的指导观念

1、多鼓励和赞扬正面行为。

不仅在孩子做得好的时候要表扬,而且在孩子做出努力后,尽管未达到预期的目标,也要进行鼓励。

2、及时发现并纠正错误信念。

孩子除数学外,各科学习成绩都挺好。孩子有可能会认为自己是个笨学生。“你是一名好学生,数学仅仅是几门功课的一门,只要多花点时间成绩会好的。

3、对孩子流露出发自内心的爱。

将孩子抱在怀里告诉他你为他而骄傲,经常地、诚恳地给予表扬。

4、对孩子行为给予及时准确的纠正。

不要说“你总是这样看不仔细题目”。这会使孩子认为自己控制不住自己。“你这次真的是看得太神速了,但如果你肯再看得慢些,我会非常高兴的”。

5、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

孩子在家里没有安全感或受虐待时,将会丧失自信心,如父母经常争吵。让你的家成为孩子的避风港,时刻注意孩子是否有受他人虐待的迹象。 相关文章>>

  ·奖励孩子最好的方法是什么

·小孩上学前,妙招帮助性格转型

建立宝宝自信的具体方法

1、重视过程而非结果

父母往往最关心的是自己的子女在学习、工作中是否比别人强。其实,这个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家长应该看的是孩子在学习、做事的过程中是否获得了经验、能够承担责任、掌握知识和技能。

如果孩子的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可是这次教训却让孩子和父母看到了薄弱环节在哪里,不正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吗?父母的这种态度会传递和影响孩子,对孩子的自信心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2、建立合乎孩子能力的目标

30

孩子感到过大的压力,往往是来源于父母的过高的期望。在父母的心中,总有一个对孩子的期望目标。

孩子也会给自己定一个前进的目标。父母的责任就是怀有一颗期待之心,帮助孩子建立自己的每一阶段的适合的目标。

那么这个目标一定不能定得太高,超过了孩子能达到的限度,就容易使孩子产生失败感,丧失信心。也不能把目标定得太低,孩子完成得轻而易举,就会变得轻率和骄傲。

3、肯定孩子的成功

当孩子考试取得了好成绩,做了好事,很好地完成了布置的任务时,一定要给孩子表扬和肯定。

每一个人都希望能够得到他人的称赞和肯定,孩子也不例外。对孩子的表扬和肯定是孩子充满自信不断进步的力量源泉。

4、让孩子迎接挑战

对困难的成功跨越,都是对自己的一次肯定,都会增加一份自信。克服困难就是对自己的一次挑战。

并不是只有面对惊涛骇浪,才有挑战的意味。对于孩子,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也可以是挑战。比如说洗衣物、倒垃圾、下棋、打篮球……都是挑战。

鼓励孩子多参加类似的活动,成就与胜利自然会增加孩子的自信。

5、以身作则,树立典范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很难想象缺乏自信的家长如何能培养出自信力十足的子女。父母能够充满希望地看待未来,充满自信,孩子也会深受感染。所以父母在要求孩子的同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修养,做好孩子的典范。

芭蕾——建立宝宝的自信

芭蕾实际上是一种内外兼修的训练。它不光是让人有一个优雅的体态,而且还能改善人的气质,让人充满自信。我们常听到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强调“多美呀,像个小公主!”这可不是随便说说的:这种有目的的正面肯定和提醒,让你觉得自己就是漂亮,就像公主那样骄傲!而儿训练还需要音乐伴奏,这更是一种艺术的综合培训。长期“熏陶”,形体与气质都练就出来了。从这一点上来说,芭蕾作为健美身材、提升气质的一种方式,任何人都可以学。 也正因为芭蕾不光需要形体练习,也需要内在的修养,所以理解就很重要。这就是为什么老师建议孩子最好满4岁才开始学芭蕾,因为太小的孩子一方面身体条件达不到训练要求,另外她也不能很好地理解老师的意图。

31

你的宝宝合群吗

宝宝上幼儿园了,妈妈总算松了一口气。谁知好景不长,宝宝入园一周后幼儿园老师就打来电话,说宝宝喜欢自己一个人躲在角落玩积木,不喜欢参与集体游戏。别的同学想和他一起玩,宝宝也不肯,自己拿着玩具到别的地方去,不肯与人分享玩具。妈妈听了老师的话,顿时陷入了烦恼。

人类是群居动物,无论独生子女如何娇生惯养,最终都无法避免走出家门,与社会上的其他人打交道。合群且有良好的人际圈的孩子往往更易取得人生的成功。所以父母都希望孩子自小就培养良好的社交能力,便把孩子空投到大人们认为是社交良地的地方,寄望于教育机构,却往往难以如愿。其实,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社交环境。培养孩子良好的社交能力,应首先自家长和家庭环境做起。

宝宝不合群的原因

不合群的孩子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表现为沉默寡言、孤僻、害怕陌生人;另一类表现为爱哭闹、爱捣乱、爱逞能、爱惹是生非。

1.心理压抑

父母感情不和或者家庭遭受挫折,造成孩子孤僻性格不愿接受人。

2.依恋成人

一部分家庭把孩子抚养和寄养在私人家里,因为从小没离开过成人的怀抱,适应环境的能力比较差。入托以后爱哭闹,有的甚至出现神经紊乱现象:哭叫着要小便,却硬是不肯尿在便盆里,刚拿掉便盆就尿裤子。平时不和孩子们玩耍,情愿一个人,适应托儿所的生活比较困难。

3.环境束缚

有的家长对孩子过分宠爱,保护过严,不准街串门。由于孩子长期失去与人交往的机会,显得很胆怯,见以陌生生人就态度不自然,更不会主动找小朋友玩耍。有的独生子女,由于家长溺爱,养成任性、霸道、自私的性格,不能与小朋友友好相处。

宝宝不合群的现象表现

不积极投身集体活动

有些宝宝对集体活动不感兴趣,有的甚至不肯参加,他们情愿站在一旁观看,也不愿投身其中。有个宝宝在入园初期对班里组织的活动很冷淡,哄他不听,拉他不去,说他不睬。问他为什么,他冷冷地说了两个字:“没劲儿”。

不喜欢争论

宝宝的天性一般是好动好说,遇到一些事情喜欢争论。这种争论是一种交往形式,并不是坏事。一些宝宝却从不与别人争论,别的宝宝想与他争论都不搭腔。 相关文章>>

 ·三大策略让孤独宝宝变得合群

32

o ·孩子健康成长5类朋友不可少

培养宝宝合群的技巧

学音乐

团体性的音乐活动,能培养儿童间互相合作的精神,将成长中的人格引向乐观、积极与合群。小丽属于内向性格,平时不说话,也不跟朋友一起玩。幼儿园教师把情况告诉小丽妈妈,并建议小丽妈妈送小丽去唱歌班学唱歌。虽然刚开始,小丽也只是跟着大伙儿一起唱歌,但是小丽的优美声音让教唱歌的老师表扬小丽,小伙伴们开始注意小丽,并和小丽说话交流。

体育活动

体育运动往往是群体活动,多参加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宝宝的"合群"性格。因此,家长应该特别鼓励宝宝结交更多爱运动、体能好的小伙伴,以便宝宝在后者的带动下提高参与锻炼。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户外活动

多带孩子到游乐场玩,让他学会排队买票、排队上滑梯、按秩序上,等前面的滑下后自己才开始滑,学会同不认识的小朋友一起玩耍。

亲子互动

良好的亲子关系能够使宝宝建立起与人交往时最初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宝宝与你们之间安全的依恋关系能够为宝宝的社会交往活动提供最安全、最强有力的支持。

对于害羞、内向的宝宝,多鼓励他,多支持他,允许他的探索行为,引导他与周围不同年龄人的接触、交往。如见到邻居家的奶奶、爷爷主动打招呼,看到邻居家的小姐姐在骑车,鼓励宝宝也去试试。

与老师积极沟通

联络老师,在游戏时多给孩子自我表现的机会,培养孩子当众讲话的能力。教师还要多多鼓励、多表扬这样的孩子,提高他在小朋友中的地位。

通过幼儿园老师,创造优势互补的交往环境。老师可以把内向、不擅交往的幼儿与外向、善于交往的小朋友分在一组,同伴的示范、影响在孩子发展过程中意义非凡。要善于利用同伴影响的作用,让孩子学会交往。

依赖的含义

现在许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是含在口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掉了,孩子在家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什么事只要喊一声“妈妈”或“爸爸”就万事大吉。可是,在现实生活中, 33

竞争激烈、压力重重,孩子一旦离开父母亲人建造的水晶宫,走向社会,就会像离开水的鱼一样难以生存,难以适应社会需要。

依赖心理主要表现为缺乏信心,没有主见,能力不足,甘愿处于从属地位。缺少独立生活的勇气与能力,做事祈求他人帮助,性格优柔寡断,难做决定。在学校,他们表现为听老师话,对老师的要求奉为圣旨,如果老师没有提出具体要求,他们就会茫然不知所措;在家里,处处让父母包办,处处让父母代劳,动手、动脑能力极差。

孩子依赖的表现

1、生活上的依赖

小明的妈妈有些担心准备上幼儿园的小明。因为小明他不会自己拿勺子吃饭,总是要别人喂。妈妈尝试着不管小明,让他饿。可是看着小明哭得稀里哇啦的,做母亲又不忍心,于是只好喂他吃饭。生活上长期依赖于他人的孩子,生活管理能力比较低。比如房间的打扫、衣物的换洗及整理。对这些生活的基本问题,越来越多的孩子无能力自理,也缺少自理的意识。

2、学习上的依赖

现在上幼儿园可不比以前,小朋友已经开始有学习任务,尽管不是那么多。小军每次回到家里,压根不提老师布置作业的事情。等妈妈知道了,催他做作业,还是一副不慢不急的样子。终于能安心地坐在椅子上了,却拿着笔发呆,要妈妈在旁边督促才慢悠悠地写字。

3、思想上的依赖

"妈妈这个题怎么做?爸爸这个词是什么意思?"这样的情景是不是很常见?在学习上,孩子不愿意主动去想,不愿意去解决。更别提在生活中没有主见,遇到问题时无所适从。

4、行为后果的依赖

孩子在外做错事,父母帮着去解决,赔礼道歉;小朋友之间遇到矛盾,父母赶紧过去帮助解决或者赶紧把孩子领回家。这些现象中,孩子只是事件中父母的跟随着,不用承担任何责任。 相关文章>>

  ·断奶时婴儿对奶瓶的依赖 ·宝宝的依赖心理

孩子依赖的心理分析

1、孩子处于过分爱护的包围之中,往往容易产生依赖心理。过于娇生惯养,样样都由父母安排停当,会使孩子养成离开父母就无法生活的习惯。妈妈给宝宝喂饭,奶奶就在旁边看着,或者走来走去,一走来就要叫一下他,然后就离开,一看到离开,宝宝就哭,一定要奶奶抱才行。

2、一些孩子利用依赖性作为一种表现自己价值或者引起别人注意的手段。 我们可以从婴儿的行为中清楚地看到这一点,婴儿啼哭,不光光是因为肚子饿的原故,有时看到大人从他身 34

边走过来却不抱他,也会哇哇哭起来,目的是引起你的注意,要你赶快抱他。这是一种感情需要。儿童缠人也出于同样的道理,问你要东西、跟你捣乱都不是目的,目的是要你注意他,和他交流感情。这种心理在独生子女身上表现得更为突出。当有人陪、有事干的时候是不会磨人的,当他东张西望不只做什么的时候,就会来找你的麻烦了。

3、当父母屈服于孩子的哀求,或担心孩子玩的时间太长而耽误了学习,于是满足孩子要求陪着他做作业时,你可能会铸成大错,导致孩子依赖性的产生。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孩子专找宠爱他的人缠,也专找态度暧昧、容易妥协的人缠,因为经验证明,他们总是在责骂之后满足他的要求。

4、孩子的依赖性可能是父母对孩子管理不严的结果。独生子女个个都是家长的心头宝,舍不得他们受委屈。宝宝一遇到困难就会寻求大人的帮助。虽然家长觉得这样不对,但是抱着宝宝长大后会慢慢改变的侥幸心理,事事妥协。 鼓励孩子独立的技巧

1、让孩子自己做选择

"今天穿灰裤子还是红裤子?"在处理孩子自我生活管理的问题上,父母基本上可以放手,让孩子学会自主选择,培养他们的自主能力。当然,一些比较难的事情,如系鞋带,家长要教孩子一些基本的技巧,当孩子成功系好鞋带之后,对孩子所做的努力要及时做出肯定。要正确看待在生活技能学习过程的反复现象,记住父母的期望值与孩子的能力相匹配时,才能调动孩子的自理积极性,促进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

2、允许后果的发生

父母也许都有这样的经历,您越是不冷静、越是督促、批评、越是替孩子着急,可事态的发展往往却不能随着您焦急的心情而顺利进展。那么您不防保持冷静和快乐的心情,放弃与孩子的权力斗争,把责任交给孩子自己,这也本应该就是孩子自己的责任。放开手让孩子去做,允许孩子做错,允许一些自然后果的发生。关键的是后果发生后,如何让孩子在补偿后果中尝到东西,如何去锻炼和实践社会。

3、别急着告诉他们答案

"这是个有趣的问题。你是怎么想的?"在孩子自己第一次学习时,父母就应该让孩子养成自己学的习惯,遇到问题让孩子学着自己去思考;而对于那些已经养成依赖性的孩子,父母抱着逐渐放手的原则,不能指望孩子一下子就到位。孩子在学习的整个时间里,给孩子独立的时间和空间,不要看管学习过程,要看结果。父母要做的是:帮助孩子找到学习途径和方法,总结失败,吸取教训,鼓励他上进。做孩子学习的指路人、帮助者、鼓励者,而不是孩子学习上监视者、批评者、管教者。

4、鼓励孩子善用外部资源

35

“我觉得可以去动物园实地考察一下。”行为依赖于别人是可怕的,那么思维依赖于别人是更可怕的事情。想是做的前提,不会思考,不知道去思考的人,如同没有灵魂一般。因此,父母要培养孩子的思考能力,鼓励孩子善用外部资源,让孩子学着自己去思考,让孩子的思维活跃起来。

哪些原因会造成孩子过度依赖呢?

谈到孩子依赖心重的问题,我们往往只单方面探讨孩子的依赖,其实,我们更应探讨的是:造成孩子依赖心重的“大人”,何尝不是也在“依赖”孩子?你会说:不可能的,大人怎么可能依赖孩子?我们来思考一下:为什么孩子会依赖大人?是不是因为大人经常满足他依赖的需要?而从另一方面来说,大人是否也因为扮演了“被需要”的角色而感到满足?或者从“被依赖”的互动中获得成就感(或感觉自己很重要)?

因此,大部分的大人造成孩子依赖性其实是无心的。而究竟哪些原因会造成孩子过度依赖呢?

1、超人型的父母: 凡是孩子有任何困难,他都有办法帮他解决。例如:孩子找不到玩具,就一定帮他找到,万一找不到就会再买一个给他,让孩子觉得任何难事,父母都可以帮他办到。

2、马上到的父母: 孩子要他陪,马上到,要什么东西,马上满足他。

3、无微不至的父母: 大人对孩子照顾太周到,什么事都替孩子设想得好好的。例如:幼儿园要校外教学,大人一定事先帮孩子把要带的东西都准备的好好的,孩子都不用想,也不用动手。

4、缺乏安全感与自信心的孩子:缺乏安全感的孩子不信任别人,没有自信心的孩子不信任别人,没有自信心的孩子不相信自己能做得好,因而不敢独自做事而想依赖亲近的人,

5、好逸恶劳的心理: 好逸恶劳是人的通性,如果有人代劳,何必自己辛苦去做呢?这样的心理让孩子心存依赖缺乏自信心和安全感使然。

因此,无所不能的超人父母,孩子一叫服务就到的“马上到”父母,什么事都替孩子做得好好的“无微不至”型父母,容易造成凡事依赖的孩子。当然,如果孩子缺乏安全感,缺乏自信心,也会因为害怕失败而想依赖别人,再加上人都有好逸恶劳的通性,父母处理不当,往往会使亲自之间原本的相互依赖变成依赖性。

自尊心的重要性

每个人都有自尊心,它是一种要求得到别人尊重的情感,是激发人们积极向上的动力。宝宝虽小,也有较强的自尊心,他们在人格上也享有与成人平等的权力。宝宝的心理比较脆弱,极易受到损伤,成人尊重他们的自尊心,就使其产生愉快、自信、向上的情绪,这是宝宝接受教育的最佳状态。相反,若挫伤了他们的自尊心,就会使其产生自卑感,性格也会变得固执任性,难以教育。

36

倾听让宝宝感受尊重

倾听孩子的诉说

3岁前的宝宝特别依恋父母,因此,年轻父母应该每天花一点时间听听宝宝的诉说、提问,并为宝宝念儿歌,讲故事。也许只要花30分钟,父母自己也可以轻松一下,就能给宝宝带来极大的满足和快乐。

1至2岁的宝宝也许还不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或不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如果父母能够真正学会倾听,多鼓励宝宝大胆地说话,既能促进宝宝语言的发展,也有利于发展亲子关系,使宝宝感觉受尊重,以促进宝宝心理健康。 相关文章>>

  ·宝宝再小也有自尊心

·培养孩子自尊心的5个基本准则

允许宝宝说“不”

允许孩子说“不会”

宝宝还小,自然可能有很多事情都不会做,这是很正常。当宝宝说“不会”时,不要把他拿来同别的孩子作比较。这样的比较只会使“不如别人”的宝宝变得很自卑。

你要多对宝宝进行纵向比较,即将宝宝的“今天”与“昨天”比较,发现并肯定宝宝的每一进步,那怕进步是一丁点的,它都会给宝宝带来惊喜与鼓励。当宝宝请求帮助时,父母不要包办代替,而应该表示相信宝宝的能力,鼓励他:“你以前做得很好,现在你会做得更好”等。同时你也可以教宝宝一些实用技巧,让他自己尝试一下,以体验成功的喜悦。

尊重宝宝意见

让宝宝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

允许宝宝发表意见,首先要多让宝宝参与成人的活动。有时,父母只顾自己说话,或者只顾自己看电视、娱乐,将孩子“晾”在一旁,这样会使孩子感到受冷落。应鼓励孩子参加进来,让孩子觉得您真的把他“当回事儿”。比如在给宝宝布置房间时征求宝宝的意见,问宝宝喜欢什么样的小床;喜欢什么颜色的窗帘;喜欢把玩具放在哪里…… 这样,宝宝觉得自己受重视,自己的意见受到了关注,就会产生自我成就感,并体验到平等,同时也能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冷静对待宝宝过失

冷静对待宝宝的过失

年轻父母可以从宝宝1岁左右起,为宝宝建立一套简单、明了、容易操作的行为规则,让他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给他一个宽松而具有规则的环境,使他逐渐学会自律。

37

宝宝如果犯的是同一种错误,这也很正常。正确的做法是:你可以对宝宝说明自己的感受,并以一种关心孩子的口吻表达出来:“当你做某某事时,我感到……”,如“当你把玩具扔到小妹妹床上时我感到很生气,那样做会碰伤她的。”请注意说话的语气和内容,既要让宝宝明白自己错在那里,又要保护他的自尊心。 怎样培养孩子的自尊心

1、不简单粗暴的对待,使孩子在愤恨中失去自尊,而应循循善诱,就事论理,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建立自尊。孩子有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作为爸 爸妈妈要善于抓住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向孩子讲清简单的道理,教育和培养孩子从他人的位置考虑问题的习惯,逐渐摆脱“自我中心”意识,使孩子觉得人与人是平等的,从而懂得只有尊重别人,别人才能尊重自己的道理。

2、讽刺、挖苦孩子,能使孩子产生自卑而失去自尊,应积极鼓励,适当赞扬或给予奖励,使孩子在自豪中建立自尊。孩子争强好胜,有上进心,并且希 望得到成人的赞许,但由于年幼无知,难免出现过错或做事不如大人意。对此,不能过多责备孩子,而应抓住其微小进步,激发孩子的积极性,使他们克服不足,让 他们在不断的进步中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

3、对孩子冷漠、厌烦,会使孩子在失望中失去自尊,应为孩子创造表现自己的机会,使孩子在满足之中建立自尊。孩子爱表现自己,喜欢做事,更喜欢 成功,成人不要怕烦怕脏,让孩子退缩一角,而应尽可能地给他们创造机会,施展他们的才华,并用爱抚的微笑,诚恳的赞许,鼓励孩子进步。这样不但使孩子增强 了自信心,还可以培养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

4、对孩子管教过严,会使孩子在畏怯中失去自尊,应把孩子当做独立的主体,使孩子在平等之中建立自尊。父母不要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品,用命令 的口吻跟孩子讲话,用成人的标准要求孩子。作为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鼓励孩子与成人争辩是非,如果成人确实说错了,做错了,应坦诚地承 认,并向孩子道歉,使孩子觉得父母是尊重他的,自己也应该尊重父母和别人。

当然,一味地表扬、奖励、赞许孩子,会使孩子产生虚荣心。必要的批评,慎重的处罚,也是培养孩子自尊心的一个很好的手段。它是一种冷却剂,可以使孩子冷静地检点自己的言行,修正自己的错误。

培养孩子的自尊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成人要有耐心、细心,关心爱护孩子,使孩子的自尊心得到健康发展。

成人教导宝宝唱歌的方法

成人训练宝宝模仿唱歌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

1、对宝宝进行想当然的训练,按成人的想法进行而不考虑宝宝的接受能力。

2、有目的、有意识的训练,既考虑孩子的兴趣和语言特点,又坚持按由易到难的方法进行。

38

训练宝宝唱歌的注意事项

1、乐曲的选择应符合宝宝唱歌的特点,节奏要简单,篇幅要短小,歌词以象声词为最好,易引起宝宝模仿唱歌的兴趣。

2、成人应化抽象为具体,并用游戏的方式训练宝宝模仿唱歌。如《小鸡和小鸭》这首歌曲比较形象化,可先教会宝宝小鸡和小鸭的动作:把双手握在一起,伸出左右手的食指,两食指并在一起做鸡嘴;小鸭只需两手心相对,手掌根靠在一起,让一只手的手指朝上,另一只手的手指朝下,这就成了鸭嘴,还可以手指开合动起来,边唱边做动作,对宝宝的模仿有很大的帮助。

3、由于宝宝的接受能力有差异成人应按照实际情况坚持由易到难的原则,而不能强求一步到位。

4、训练的时间不宜过长,因为孩子的有意注意仍较差。

5、成人应不断地培养宝宝的兴趣。可进行家庭式的音乐熏陶,如遇到有演唱会或电视歌曲比赛、娃娃卡拉OK等节目,可以与宝宝一起欣赏,同时进行启发、引导模仿。

6、当宝宝在模仿唱歌时,成人不要打断,应鼓励继续进行,并不断地启发和帮助,纠正姿势。 相关文章>>

  ·宝宝学音乐,提高音乐素养是重点 ·您的宝宝有音乐天分吗?

在游戏中教宝宝唱歌

爱玩是宝宝的天性,曾经有教育家说过,宝宝绝大部分的知识都是在游戏当中获得的。游戏是宝宝最喜欢的活动,那么把教育宝宝唱歌也融入到游戏当中,在愉快的游戏中学习唱歌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作为爸爸、妈妈应该怎样抓住机会,在游戏中教宝宝唱歌呢?下面介绍几则方法:

1、创设情景:

(1)以“娃娃家”游戏的形式,宝宝做“妈妈”“爸爸”,让宝宝边抱着娃娃哄“宝宝”睡觉,边学唱摇篮曲。可启发宝宝想想说说,妈妈抱着宝宝哄宝宝睡觉心里是怎么想的,该怎样唱摇篮曲。接着问:“宝宝快睡着了,妈妈唱歌的声音会是怎样的呢?”让宝宝置身于情景中,很快就能掌握了唱摇篮曲的方法,知道唱摇篮曲要亲切、温柔,随着乐曲情绪的变化逐渐地变轻、变慢。妈妈要以“外婆”口吻称赞宝宝,“真能干,一边哄宝宝,一边唱歌,真是个好妈妈”,使宝宝尝试成功的愉悦。

2)以“开汽车”的游戏形式,将几张小椅子拼接成汽车,蛋糕盒的底盘当驾驶用的方向盘,让宝宝做司机,爸爸、妈妈做乘客。边玩开汽车的游戏,边教宝宝学唱《小司机》《让座》。爸爸妈妈和宝宝可以调换角色,举一反三,学唱类似的歌曲。

(2)唱歌接龙:

39

开始就告诉宝宝游戏的方法,先完整地唱一二遍,让宝宝对所学的歌曲有一个完整的印象,再逐句教宝宝唱,当宝宝初步掌握歌曲的旋律和歌词内容后,爸爸妈妈就来做唱歌接龙的游戏,一人接着唱一句,直到唱完,这样就能使宝宝在学唱时注意力集中,积极地记忆歌曲的旋律和歌词。

2、猜谜唱歌:

爸爸、妈妈先唱一遍歌曲,让宝宝对整首歌有一个初步的印象,然后玩猜谜游戏,即根据歌词内容做相应的动作,让宝宝猜出大概意思,接着概括成一句歌词教宝宝唱。如教歌曲《小朋友想一想》,当做两手抱拳伸得长长的在体前晃动的动作时,宝宝就猜出“大象鼻子最最长”;当做两手分别伸出、两指放在额旁、蹦蹦跳跳的动作时,宝宝就猜出“兔子耳朵最最长”。用这种方法教宝宝既学会了唱歌,又学会了表现动作,而且兴致极高。

以上只是简单地介绍在游戏中教宝宝唱歌的几个例子,相信爸爸妈妈们一定会受到启发,找到更多的在游戏中教宝宝唱歌的好方法。

宝宝学唱歌常见的问题

宝宝不能静下心来欣赏音乐,是否应该放弃?

不要放弃。妈妈可以试着在宝宝临睡前让他听音乐,时间控制在半个小时以内。当然,妈妈应该选择适合宝宝年龄的音乐,并且找一些宝宝感兴趣的音乐。

妈妈也可以自编自唱一些歌曲给宝宝听,可以尝试把宝宝编进歌曲中,再编一些宝宝感兴趣的内容唱给宝宝,引起他的兴趣。

注意:不要强迫宝宝欣赏音乐,当他对音乐不感兴趣时,妈妈可以让宝宝做其他有益的活动。

如何帮助宝宝学唱歌

幼儿唱歌往往不能够将注意力集中太久,歌的音节和高低等都没办法熟悉,缺乏幼儿唱歌的训练,音调自然就无法准确了。有时歌曲本身旋律过于复杂,太难的话也不适合幼儿,容易让孩子走调,一定要从易入难,慢慢学习。那么,如何帮助幼儿学唱歌呢?

1、训练听觉

幼儿学唱歌要想不跑调,只有听得准才唱得准。因此要对幼儿的听觉加以训练,多听各种音乐,从听的过程中感知和辨别音的高低长短。最初适宜听一些旋律简单但清晰的音乐,可结合家里的乐器做游戏来训练音准,比如在键盘上弹出音,让孩子听后唱出,或者用盛水不同的玻璃杯也可以练习音调的高低,加强听觉训练。

2、由易入难

幼儿学唱歌选择歌曲必须由易入难,有助于增强他的自信心。越小的孩子越易选择旋律、歌词都简单的歌曲,然后随着一天天长大,慢慢再选择难度大些的歌曲。当他可以接受曲调比 40

较难的歌曲时,要让孩子不断反复的听准确清晰,才不容易走调。会唱歌的爸爸妈妈可以一句一句反复的示范较难的部分,或重复播放原声带,这样逐句练唱,有利于孩子唱准曲调。

3、鼓励为主

幼儿学唱歌跑调是必然的,不论听到他唱得有多么好笑,也不能当面嘲笑和责怪,这样容易打击孩子唱歌的积极性,这时应当正确示范,反复练习同一句,直至教会他唱准音调,记得不时的表扬他,“宝宝这句唱得比上次好多了!”“宝宝这句唱得真棒,我们来学下一句吧!”慢慢地孩子就可以完整地唱一首歌了。

如果幼儿因发声器官和听觉器官发育不成熟,或各部分功能不够协调引起唱歌跑调,或者说是唱不准音,那么我们不必着急,通过耐心恰当的训练,慢慢长大后情况一定会好的

宝宝学画画的敏感期

婴儿从出生后下半年开始,学会了用拇指与食指拿东西,这是手的动作发展的非常关键的一步,为书写、绘画能力的发展打下了基础。一般地讲,儿童过了周岁就能够画画了。幼儿2岁以后就开始会使用铅笔或蜡笔,画一些圆圈或直线,并试图用自己所画的简单线条来表示周围的事物。此时儿童就进入了发展书写、绘画能力的关键时期。

在这一时期内,只要给儿童铅笔或蜡笔,儿童就学着大人的样子在纸上画出线条和写出"字"来。当孩子自己发现胳膊一动就能画出线条时,就会高高兴兴地反复画,而且往往沉浸其中,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3岁以前,儿童对自己画出的线条会联想到并说出自己偶然想到的形象,但别人很难辨别出画的是什么。比如儿童画自己的爸爸,就会画出圆形,然后从圆形线中画出四条线表示爸爸的手和脚。4-5岁儿童的画,通常是他感受最深的东西,而且能够抓住事物的特征,让人一看就知道是什么。比如他会把一个圆圈和四条线表示的人再画上眼睛和嘴。5岁的儿童逐渐能自己绘画了,他们会把自己知道的事物和动作一一排列地画到纸上。

儿童在绘画关键期内,只要稍加训练,就会使很多成人望尘莫及。有些4~5岁的孩子就能写出让成年人折服的毛笔字,能画出让人不敢相信是出自孩子之手的好画来。

宝宝学画画的好处

绘画是种艺术技能,它能陶冶性情,帮助人们从纷扰的世界中得到片刻的宁静。对宝宝而言,绘画帮助他们发挥想象力、临摹帮助他们增强观察能力和注意能力,动手绘画还能锻炼了手臂肌肉,提高手眼协调能力。因此不管宝宝是幼儿还是长大成人,学习绘画对于他们来说都是非常有益处的。 相关文章>>

 ·宝宝学画画,父母也有三大注意

41

 ·孩子乱涂乱画,爸妈因势利导

宝宝学画画时家长的十大禁忌

1、当孩子绘画时,不停嘴地在一旁评论;

2、追究每个细节是否合乎现实,并要求立即更正;

3、当孩子要求绘画用具时,总是不厌其烦地强调笔和纸的价格,不要浪费;

4、不断提醒孩子注意手和环境的清洁,使孩子不能注意力集中或因为害怕批评而放弃绘画;

5、当孩子把作品送给父母观赏时,不愿意痛快地进行表扬,总说“不要骄傲”之类的话,孩子会伤心的;

6、要求孩子达到尚无能力达到的绘画技巧;

7、不恰当地总是同其他孩子进行比较“你看人家×××比你画得更好”,以为可以刺激孩子的上进心;

8、过早地把孩子送去学画成人画,束缚其自有的丰富想像力;

9、因为画技尚不成熟而对孩子当面讽刺挖苦;

10、未经同意擅自处理孩子喜爱的作品;如果你不幸选择了“是”,那么你在对待孩子绘画方面真的应该“补课”了。

引导宝宝学画画的方法

1.“听”孩子的画

其实画画一点也不难。首先要撇开“画的像”的错误观念,对幼儿来说,画画就像大人写日记般,他们会以既有的、熟悉的表现手法,用点、线、圆各式图样,“记录”深刻于心中的生活经验,几条简洁的线,代表的是妈妈:纷乱的错误,代表的是弟弟:圆圆的形状,代表的是好吃的饼干......。孩子用“画”来讲述自己的感受和发现。所以,我们看孩子的画时,并不是看他画得像不像,而是要“听”他画中所表达的东西,并去理解、关心、尊重他所诉说的内容。在引导涂鸦期的孩子画出心中意象和对生活经验的感受时,您还可在孩子用点线描画的图样旁,加上附注文字。

2.以言语引导孩子画画

当孩子想要画一件事物,却不知如何表现时,请您以“言语”来引导他做画。例如:孩子想画“大象”,您可先和他一起讨论大象的特征,若能辅以图片或书籍,加深孩子的印象,甚至带孩子到动物园观看,都能加强孩子对画作内容的表现欲望及构成概念。然后,鼓励孩子以基本形状---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分别做头部、身躯、四肢的描绘。“想一想,大象的头和长长的鼻子像什么形状?圆形还是长方形?”“很好!身体又是什么形状呢?”“长方形。”若要进一步丰富孩子的画作内容,则可和孩子共同讨论分享,掌握何人、何时、何地、何事的原则,对孩子做言语上的刺激。

42

3.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

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更是帮助孩子在艺术天地成长的重要方式。举例来说,带孩子去动物园、游泳、烤肉、爬山、唱歌、跳舞……甚至生活中的吃饭、洗澡、刷牙,睡觉等点点滴滴,都是丰富孩子作画灵感的最佳来源。

孩子要透过亲身的体验,才能描绘出生动、真挚、充满情感的作品,不会老是画一些内容空洞、缺乏变化、让父母纳闷的画了。这样的作品,即使在技术上还不成熟,也能打动看画人的心,孩子更能在绘画过程中得到满足。

4.提供能引起共鸣的图画书

藉助图画书引导孩子作画,可培养他判断、选择与整合的能力。不过,图画书内容要合乎幼儿的语言理解程度,并且以图书为主、文字为辅。

像四—六岁孩子喜欢幽默风趣、充满新奇与想象的图画书。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各国民间故事,或近代创作中《好饿的毛毛虫》、《下雨了》、《变色岛》等书,都是扩展孩子认知经验及刺激想象力的好书。

再者,图画书的故事结构最好有

三、四段不同的情况或高潮,且要易于描绘,孩子作画时才能得心应手,甚而将几个高潮加以整合,选择一段表现在画中。

5.善用琅琅上口的儿歌

除了图画书,还可以善用“儿歌”这个好帮手。

像“花儿卖香水”:小花蕾,打开门,卖香水。小蝴蝶,飞飞飞,买香水,这朵看一看,那朵闻一闻。这首儿歌,曲调轻快,将花与蝶拟人化,花儿、蝶儿有笑脸,花儿头发飘飘飘,粉色鲜色香四溢!内容易于理解与联想,且符合“图式期”孩子万物皆有灵的想法。像这样简单的题材,搭配创意的联想,就能帮助孩子创造生动的画面。以儿歌引导孩子时,最好能亲子共同带动唱,使孩子在愉悦的情境、深刻的动作体验下,领略歌词中的含义。若孩子的作品内容稍嫌空洞,父母还可就歌词中提到的事物、景物、人物,以言语引导孩子大胆将内容做进一步的延伸,发展出不同的情况。

6.不必求甚解,知其然就行

比如说“画鱼”,不能乱涂,得有点章法,线条的、平面的,那么孩子逐渐在不知不觉中就学了很多规矩。你要说:“下雨了,点一点”,宝宝就会跟着点一点。也就是说,宝宝需要接受的专业知识的东西,你得用他能接受的儿童语言告诉他,不必求甚解,知其然就行,不必知其所以然。以后画画还是这些东西,但是深度加深了,这才是他深刻理解的一个过程。画完了,家长很郑重的把画贴在家里的那个角落。等阿姨来了,姥姥来了,说画得真好。这种鼓励的作用往往能让父母惊讶,它的驱动力非常强。德育教育,养成教育,很多都可以加到里面。包括画着要去吃零食去,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把材料收好,放起来,然后洗完手,再去干别的。

7.不当着别人去责怪孩子

43

评孩子的画,不应该按照是否画得相像打分,应向美国人学习,只要积极参与的孩子都打A,不需爸爸妈妈懂美术专业,只要您认为他这活动是有意义的,起到一个支持他、鼓励他的作用就够了。不评论他的好坏,没有坏,只要他做就是好的。

鼓励孩子做事之前,让他知道爸爸妈妈绝对支持他。在0-

3、3-5岁,孩子逐渐就有一种欲望。“妈妈,你看我这次画好还是上次画的好?”他会主动让你进行比较,说明他这时候有一个价值的取向。“嗯,你画的比上次确实好多了,可是你画的是按照上次画的。所以这两张都挺漂亮的,咱们都贴在这儿”。只有道理的褒与贬,没有作品的好与坏。咱们有很多成年人,就是什么都要评论一下,但是大多数他评论的没有道理。褒奖或是贬低,应该有依据,要负责,还应该讲场合等,他一律都没有,这是大人不好的品行。只要做就好,在好里稍微有点儿不足,我们去进步。对孩子的稚、嫩你把它轻描淡写的就过去,是不是也培养大人的一种宽容之心呢

为什么要塑造审美观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要使一个人真正地懂得美和丑并能进行美的创造,却又离不开系统的审美教育。对小宝宝进行审美教育尤其重要。这是因为,他们正处于长身体、求知识的基础阶段。美育的好坏优劣也将会同智育和德育、体育一样,影响着宝宝的未来发展。作为个体的人,有内在的方面和外在的方面。智力才能、伦理道德、感情心理是内在的方面,而身体形态结构则属于外在的方面。外在方面与体育相应;而内在的三个方面又分别表现为:知、意、情。

在宝宝的日常生活中帮助他们辨别美丑

美的事物是具体的、形像的、生动的,可以被人感知的。自然美使人赏心悦目,心情舒畅愉快;社会美使人敬佩、赞叹、感奋,以至于热泪盈眶激动不已;艺术美则扣人心弦,如身临其境,使人喜怒哀乐溢于言表。宝宝的日常活动总要同自然社会和各种艺术形式打交道。金色的太阳、银色的月光、闪闪的星星、繁茂的森林、碧绿的青山、奔腾的河流;儿童、少年、小伙伴的感人事迹,解放军叔叔保家卫国的战斗场面;影视戏剧中威武雄壮的画面,先辈们可歌可泣的壮举。所有这些事物,都会感染教育着宝宝们,激励、撞击着他们的幼小心灵。同时,被砍伐一空的旷野、秃山,干涸的河床、龟裂的大地;衣冠不整的流氓、阿飞,神情沮丧、缺臂短腿的俘虏伤兵以及道貌岸然却满腹男盗女娼的伪君子;还有影视戏剧中的侵略者、胖翻译官、特务、叛徒等一系列残渣余孽,总给人以丑陋不堪的感觉。 相关文章>>

  ·培养女孩正确的审美观

·宝宝爱臭美,需要制止吗?

要注意培养宝宝形成美的观念

44

对宝宝进行审美教育,还要注意培养他们形成美的观念,使他们能够以内心积淀的美的知识、美的标准,美的观念去评价、衡量、判断客观事物的美和丑。所以审美教育不能满足于宝宝能够在成人的指点下简单地分清美丑,还要使之升华为美的观念。推而广之,扩大审美的范围和视野,做到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

审美教育要注意联系宝宝的生活、思想的实际

强调劳动创造美的观点。由于美感是极为复杂的、多种心理因素综合协调的心理过程,因此这就决定了审美教育的多层次、多角度,同时也使审美教育的难度增大。为此,对宝宝的审美教育不要好高骛远,搞得玄而又玄,而要紧密联系宝宝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因势利导,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诸如,从宝宝的穿着、打扮,包括饮食起居、个人卫生、环境整洁入手都可涉及美与丑的问题。这些方面也是宝宝与父母家人之间最易发生矛盾冲突的地方。有的父母说,最头疼的就是宝宝的衣着选择总是和父母不一致。把宝宝打扮得整洁、漂亮是父母的共同愿望。漂亮就是一种美。它表现为穿着的合体,衣服面料的考究,款式的新颖、大方、入时,颜色的协调等等。在这些方面宝宝的知识和经验都是十分欠缺的。需要父母以自己的审美修养来加以教育、诱导和启发。可以结合每件衣物的挑选,每件用品的选择,宝宝房间、床榻的布置以及宝宝的个人卫生等生活方面来充实、丰富宝宝关于美的观念。

宝宝什么时候学用剪刀

很多家长不让宝宝用剪刀,理由很简单:用剪刀太危险,戳在眼睛里、手上可不得了,干脆不要让宝宝去碰。其实不然,2-3岁的宝宝已经可以开始学习使用剪刀了,正确的使用剪刀不仅可以促进宝宝手部小肌肉灵活的发展,更能训练良好的手眼的协调性,同时还能够认识形状,增加方位感,对于兴趣爱好、自信心等的培养都有一定的帮助。另外,一旦孩子迷上了剪刀,还有助于锻炼他的专注力和耐心。使用剪刀的好处多多,所以,如果你的孩子开始对剪刀感兴趣,你就不妨主动教他使用剪刀的技巧。

45

根据儿童的动作发展特征,四岁的孩子就可以利用剪刀,将简单的直线和图形,沿线剪下并完成。而到了五岁,由于小肌肉发展的更好,已经很会使用剪刀,且可以使用剪刀剪出较复杂的图形。

使用剪刀属于孩子的精细动作发展之一,小肌肉的精细动作,系指肌肉控制及协调的发展,是孩子视觉和手部动作之间的协调能力,或者是手指及手腕的操作能力。精细动作有许多种,例如:开关门、翻书、剪纸、折纸等,运用抓握技能、两手协调、手眼协调的能力、手的技能,这些动作的发展比大肌肉动作更难控制,发展也较晚。因此,父母可以依据孩子的动作发展和年龄,让他们尝试拿剪刀,先给他们一张简单线条的图形,让他们沿线剪下图案。此动作可以训练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对孩子往后的精细动作发展也有所助益。

宝宝学用剪刀是由简到难

孩子学习使用剪刀是有一定的顺序的,刚开始使用剪刀的时候,孩子的手指精细程度和配合能力,以及手眼协调能力都会影响孩子操作剪刀,所以爸爸妈妈要让孩子从最简单的形状开始,不要一开始就让孩子剪一些高难度的形状。

先引发好奇心

孩子是模仿高手,当他看见父母在用剪刀或刀子,制作出一项作品的时候,就会引发他对此工具的兴趣。当孩子

四、五岁的时候,可以用引导的方式,让他看着你使用剪刀、刀子,剪出一个他喜欢的图案,让他了解剪刀及刀子的用途,进而对此工具使用产生好奇心和兴趣。接下来,则是观察孩子的精细动作发展,若此时他的精细动作发展得不错,孩子自然在好奇心和兴趣的驱使下,就会使用剪刀、刀子等工具。

在引发孩子使用剪刀、刀子的兴趣及动机后,如何教孩子使用此项工具也很重要喔!孩子的小肌肉发展,不像大人的发展完全、灵活,若没有教导他正确的使用方法,可能会导致他对此工具使用上的挫折。

首先,教孩子认识剪刀的握柄及刀锋,然后以大拇指及其它四指,来支使握炳的部份,接下来让他试试看,是否可以利用手指来控制握炳,将刀锋的地方开合,并提醒他正确手指摆放的位置,然后就可以拿一张纸,让他试试。在刚开始的时候,可以先请他剪出简单的直线,看看是否可以剪出你要的简单线条。

父母协助及鼓励为最佳推手

孩子是每个父母心中的宝贝,期待孩子快乐成长也是父母心中最大的期望。在孩子成长的过程里,有些东西是不可以略过的,尤其是让孩子不断地尝试,如果您曾因为安全性而没有让孩子有探索的机会,这样保护下的孩子,将会少了许多对这个世界感受的触角。所以我建议,孩子应该勇于尝试新的事物。父母的协助和鼓励,也是孩子使用此类工具的最佳推手喔!所以,教他们正确的使用方法和应该注意的地方外,当孩子在尝试使用剪刀秀出他们作品的时候,请别吝惜给孩子你最诚心的赞美! 46

相关文章>>

  ·2-3岁宝宝学用剪刀

·0-2岁宝宝用手习惯可以锻炼出知性脑?

如何教宝宝用剪刀

Step 1.胡乱剪

刚开始使用剪刀的时候,宝宝有点力不从心:剪刀拿不稳、力气使不上、剪刀的角度不对剪不下来……这个阶段,父母主要是教宝宝学会正确使用剪刀的姿势,练习手眼协调,所以可以给宝宝一张纸让他胡乱剪,剪成什么样子并不重要,重要在于让宝宝熟悉剪刀,能够熟练地使用剪刀,倾听和享受剪纸所发出的声音。

Step 2.剪直线

宝宝的手不够灵活,拿剪刀的时候手指力度小,剪刀打开的口子较小,所以就应该让宝宝剪直线,也可以剪类似于毛线之类的东西,剪完了和爸爸妈妈一起把它变成小猫的胡子、太阳公公的光芒等;还可以剪些稍长一点的纸条,剪完了可以变成肯得基的薯条、小吃店的面条……

Step 3.剪正方形、长方形

学会了剪直线以后,宝宝就有了一定的基本功,可以试着让宝宝剪一些正方形、长方形的东西:如电视机、冰箱、洗衣机等规则形状的物品。这时候的剪刀已经会“向左走、向右走”了,宝宝的手腕已经有点灵活了!

Step 4.剪弧线

接下来宝宝就可以练习剪弧线,如:太阳、月亮、小鱼、玫瑰花等,让宝宝的剪刀犹如一条小鱼,自由快乐地游动。

Step 5.随心所欲地剪

这时候,宝宝已经能够自如地驾驭剪刀了,宝宝想怎么剪就怎么剪:一会儿是小花、一会儿是小狗、一会儿是……千变万化,让爸爸妈妈从此对宝宝“刮目相看”!真是能干宝宝!

教宝宝用剪刀的亲子游戏

年龄:2岁1个月一3岁

玩具: 圆头的儿童剪刀。

方法:

准备圆头的儿童剪刀。妈妈教宝宝正确拿剪,让宝宝的大拇指穿入一个手柄,中指穿入第二个手柄,用食指压住剪刀的上叶。妈妈替宝宝剪开一个小口,让宝宝顺着开口不断地尝试下去。

宝宝会把纸剪开,让她往下剪就成。要让她自己不断地试,供给她大量的废纸,让她练习。让宝宝学会用新的工具,练习新的技巧。

47

目的:让宝宝学会用新的工具,练习新的技巧。

专家指导:

从宝宝学用筷子和学用剪刀,就可以区别宝宝哪一只是利手。多数人的利手是右手,少数人是左利者,要顺其自然,不要勉强左利者用右手。因为用利手操作,有利于对侧语言中枢的发育,如果勉强左利者用右手拿筷子和剪刀,容易使宝宝患口吃。

宝宝学系扣子的原因

穿衣服是孩子每天都要做的事情,系扣子更是习以为见。穿衣服避免不了要学系扣子,2岁的宝宝完全可以学会系扣子。很少有什么事情能够像自己选衣服、穿衣服那样更能让你的孩子觉得他是一个大孩子。学习系扣子会是他的一大进步。从动作发育过程来看,大多数孩子在三四岁的时候都能学会系扣子。而解扣子,多半你已经观察到了,比这个时间要早得多。而且,练习解、系扣子一方面可以让宝宝早日学会自己穿衣,同时也练习了宝宝的手眼协调,使手的技巧得到长进,是一种锻炼手的灵活性的好途径。同时,宝宝学会自己系扣子,也很有成就感!所以,不要小看系扣子这一活动喔!

宝宝什么时候学系扣子

2-3岁是培养宝宝独立自主的关键期,应该把某些事划入宝宝的责任范围,但要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在他有能力学习做某一件事时,教他如何操作。2岁宝宝的听说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基本上能明白大人的话了;四肢活动、手的抓握及小手指的配合能力也比较强了,手眼已经能够互相协调起来,具备了独立做事的能力,因此,家长可以抓紧时间教会孩子一些生活自理。 相关文章>>

  ·宝宝,你会系扣子吗? ·训练宝宝自己穿着

怎样教宝宝系扣子

要教宝宝学系扣子,首先,妈妈要多次示范,不过最重要的是实践。可找一件有扣子的衣服让宝宝自己练习,先将扣子从扣眼后面插入,从衣服的正面把扣子取出,就是系扣子。再将衣服正面已扣好的扣子插入扣眼内,从衣服反面把扣子取出,就是解扣子。

如果,能将系扣子和游戏联系在一起效果就更好了。在游戏中学系扣子能引起宝宝的兴趣,比如给娃娃、小熊等穿上衣服,将扣子伸进对应的扣眼中。这比单纯学习穿衣服有意思多了,效果还好。

48

另外,两岁半的宝宝容易学会解扣,系扣,尤其会解系胸前的扣子。宝宝会不解、系领口和够不着的扣子,因此应避免为宝宝购置在背后开口的衣服,以免穿脱困难,宝宝比较喜欢解摁扣儿,因为摁扣儿光滑,容易学会。妈妈不妨先从锻炼宝宝解摁扣儿开始

系扣游戏锻炼宝宝动手能力

目的:让宝宝自己掌握系扣子的方法,并锻炼手指的灵活性

适合年龄:2岁半以上的宝宝

玩法:妈妈可以先给宝宝做示范,告诉宝宝一些技巧:两手分别拿着扣子和扣眼,先把扣子的一部分放进扣眼里,拿扣子的手顺势把剩下的扣子推进扣眼里,还要注意扣子和扣眼的正确搭配,再逐步让宝宝练习。

提示:在天冷的季节,宝宝的大衣几乎都是需要系扣子的,可以让宝宝在每天穿衣服的时候,练习自己系扣子,逐渐可以掌握系扣子的技巧和方法。

宝宝学踢球的年龄

足球最早发源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当时叫“蹴鞠”,即踢球的意思。

婴儿时期宝宝最多的是观察球,球是宝宝非常喜爱的玩具,球的种类很多,包括小皮球、篮球、足球、乒乓球、汽球、吹塑球等,宝宝可以用球玩多种多样的游戏,或者对它又啃又咬,通过这些方式来认识球的形状、颜色、气味以及触感。而2-3岁的幼儿已经可以开始接触踢足球了,这也是多数孩子非常喜欢的游戏。

宝宝学踢球的意义

幼儿踢球可以发展下肢运动协调能力、奔跑能力,以及开发智力,同时也可以帮助有踢球天赋的孩子,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直至6岁左右踢球开始变得准确,8岁左右时便可以体会到踢球的真正乐趣,因为他们可以掌握踢球的技巧了。 相关文章>>

  ·自制“土玩具”开发0-3岁宝宝运动智能 ·如何教宝宝踢足球

怎样让宝宝爱上踢球

首先,幼儿刚刚开始学习时,踢小球的准确性很差,总是不成功会让他不耐烦,而大球可以增强他的自信心,喜欢上踢球。操作方式很简单,给宝宝准备一个大塑料球或大皮球,先为他示范一下原地或助跑的方式,之后将球轻轻滚向他,开始虽然有点踉踉跄跄,但快乐的宝宝可能顾不上,很快就喜欢上了踢球。

49

其次,可以通过一些游戏来让宝宝更喜欢踢球。你来我往的踢球才是球场上真实的方式,所以可以和幼儿一起玩对踢的游戏,相隔一段距离互相踢给对方,这个游戏可以两个人玩,也可以几个小朋友和大人共同玩,一个传一个,快乐加倍。

教宝宝踢球的方法

在一开始教宝宝踢足球时,可通过玩球、做游戏的形式进行启蒙练习,要善于激发宝宝踢球的兴趣。如下:

1、踢装在网袋中的球

(1)将球装在网袋中,家长手拎着网袋,球稍稍离地面,让宝宝原地或助跑几步踢球。

(2)宝宝用手拎着装在网袋里的球,用脚连续不断地踢,踢的力量不宜太大,可以单脚连续踢,也可两脚交替踢,以踢的次数多为好。

2、踢大塑料球

(1)踢固定的大塑料球。将球固定在场地上,让宝宝助跑几步,然后用脚向前踢球。

(2)踢滚来的大塑料球。家长将球滚向宝宝,让宝宝原地或助跑几步踢滚来的球。

3、抢球。家长用脚做各种控球动作,宝宝用脚踢家长脚下的球,以宝宝踢到球为胜。抢球时宝宝可以用身体挤撞家长。

4、用脚运球。让宝宝沿着长方形、圆形或三角形的边线用脚不断地触球,一脚连续或两脚交替均可。脚触球的力量小些,边跑边运(触)球。以不停下,触球的次数多为好。

5、踢球进门。在墙上画上“球门”或用两个标志物(积木、椅子等)组成“球门”,家长做守门员。将球放在距球门3~8米的距离,让宝宝用力将球踢向家长。进门的次数多为好。可以用塑料大球、小足球、胶排球多个横放一排,让宝宝轮流踢。

踢球不光男孩子喜欢,幼儿期的女孩子同样喜欢,只不过将兴趣延续到成年的多数是男孩。因此,踢球对幼儿来说是最好的游戏,而教会幼儿踢球并不难,只要有心融入游戏中就简单多了。

为什么要学穿衣服

也许父母觉得孩子长大后自然会知道自己穿衣穿鞋;但是不要忘记,孩子入园时,是要求宝宝具备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的,这里就包括独立穿衣、自己穿鞋、独立如厕等。当您的孩子因发现比不上别的孩子穿衣快而焦急、自卑的时候,你会无动于衷吗?答案是否定的。那么,为何不在家里就辅助宝宝学会自己做这些事呢?下面告诉大家锻炼宝宝自己穿衣、穿裤、穿鞋的方法,您和宝宝一起努力吧?

学穿衣的步骤

50

23岁儿童早期教育计划

23岁儿童年龄特点

23岁儿童优秀书籍推荐

如何全面评估一个人

23岁亲子游戏

23岁的故事

23岁育儿心得体会

23岁生日答谢辞

23岁儿童创意美术教案前12课时教案[优秀]

自闭症儿童评估量表

《23岁儿童的全面评估.doc》
23岁儿童的全面评估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