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客观题训练

2020-03-02 10:39:10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试题一】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第1-2题

村行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照应题目,点明地点和时令,写出了诗人信马徐行、观赏山野景色的悠然兴致。 B.第二联上下句构成对比,生动地表现出山中有时喧响有时静穆的景象。 C.第三联以\"胭脂\"和\"白雪\"为喻,形象地描绘出山村绚丽多彩的秋景。 D.最后两句设问问答,抒发了诗人由外界景物所触发的浓浓的思乡之情。 E.全诗情景交融,诗人思乡的惆怅心情已经渗透在前面的景物描写之中。 答:BE(B是动静结合,E应是触景生情)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①悠然自得之情。诗人信马穿山径,看斜阳照山峰,听万壑流水声,看棠梨叶落,闻荞麦花香,心情悠然自得。②怅然思乡之情。尾联诗人看到村边的桥和原野的树,情绪陡然转折,表现了诗人深藏于内心、随时会被触发的怀乡之情。

【试题二】阅读下面唐诗,完成第3题。 登鹳雀楼畅当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注]鹳雀楼:唐朝时建于今山西省永济县西南高阜上的一座三层楼,是当时的登临胜地,后废毁。

3、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诗人的视角在前后两联发生了转换,前一联写俯视所感,后一联写纵目所望。 B.前一联真实客观地写出了鹳雀楼耸入云天、飞鸟难及的巍巍高度。

C.后一联以天垂四野、黄河奔向远方山谷的壮阔景象,映衬出鹳雀楼的雄伟气势。 D.运用对偶,给人以工整匀称的美感,这是本诗写作上的一个突出特点。 E.全诗主旨是抒发诗人登上鹳雀楼凭高四望时胸中所涌起的壮志豪情。 答:BE(B运用夸张,并非客观,E壮志豪情有意拔高) 【试题三】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第4题。 江楼旧感赵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一二句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登临江楼、眺望江月时内心涌动的浩渺情思。 B.第三句说约好同来望月的朋友未能如期而至,隐隐流露出诗人的遗憾。 C.“同来”与“独上”相对照,反衬出诗人此时此刻落寞凄清的感受。

D.三四句将今年与去年观赏江月的情景关联起来,点明题旨,深化了意境。 E.全诗主要表达诗人对去年所见水天一色的江月美景的无限感怀。 答:BE(B应为去年同来今年未来,E睹物思人) 【试题四】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5题。 新沙

陆龟蒙

渤澥声中涨小堤,官家知后海鸥知。 蓬莱有路教人到,应亦年年税紫芝。

5、对《新沙》一诗的解说恰当的两项是

A.渤海岸边形成了一块新的沙田,官家知道以后海鸥也知道了。 B.渤海岸边形成了一块新的沙田,官家从蓬莱岛请人来栽种紫芝。 C.渤海岸边形成了一块新的沙田,官家马上就想到来征税。

D.与聂夷中《田家》中“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的主旨接近。

E.与杜荀鹤《山中寡妇》中“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的主旨接近。 答:CE 【试题五】读下面的诗,完成第6-7题。 红梅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6、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争春的品性。 B.“自恐”句不是说自已真的担心,而是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 C.“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出一丝无奈。 D.“酒晕”句是说梅花之色仿佛是人饮酒后脸上泛起的红晕。

E.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的愿望。 答:CE

7、作者在尾联批评石老的诗没有捕捉到红梅最本质的特征。请结合颔联来分析“梅格”。 答:“故作”一句,是说红梅尽管艳若桃杏,但其品性还是冰清玉洁,本质不变。(2分)“尚余”一句形象地再现了红梅孤瘦遒劲、凌霜傲雪的品格。(2分)这两句委婉地表现了作者身不由己的苦衷,也流露出他坚持节操,不变其本性而感到自我安慰的心情。(2分) 【试题六】读下面的词,完成8-9题。 苏幕遮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8、这首词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

A.开头四句,碧云,黄叶,绿波,翠烟,作者从远近两个角度描写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秋景图。 B.“芳草无情”二句,由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而离情别绪则隐寓其中。埋怨“芳草”无情,正见出作者多情、重情。 C.“黯乡魂,追旅思”是说作者面对秋景更加思念故乡,回首望去,一片幽暗,不禁追忆起旅途行程。 D.“夜夜除非”的“除非”两字意为“除此之外,别无可能”。

E.这是古代诗词中借秋景抒发离别之情的名篇,情虽悲凉哀婉,气却沉雄刚健。 答:AC(A从俯仰远近多个角度C思乡之情黯然销魂,纠缠着羁旅之思)

9、本词是乡思离愁之作,请结合全词分析作者是怎样抒写“乡思离愁之深重”的。 答:从芳草天涯的景物描写中暗暗透出乡思离愁;“黯乡魂,追旅思”句直抒胸臆,主人公飘泊异乡之久,与乡思离情之深自见;

从“斜阳”到“明月”显出时间的推移,而主人公所处的地方依然是那座高楼,足见乡思离愁之深重;从“酒入愁肠”句可看出,诗人语文月刊借酒浇愁,但愁情难遣,足见乡思之缠绵。 【试题七】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0-11题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①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10、下列对词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雪晓清笳乱起”句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 B.“雁门西,青海际”两句,代指宋金对峙的前线地区。“漏声断”中“断”,是断断续续的意思。 C.“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D.词的上片写梦境,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衔接自然,结构紧凑。 E.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 答:AB(A应为动静结合B断是停的意思)

11、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答: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

不同点: a、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b、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试题八】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13题 移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①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②,力耕不吾欺。 注释:①将:岂②纪:经营

12、对这首诗的理解,恰当的两项是

A.全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佳日登高赋诗的美好情景。 B.“有酒斟酌之”意思是与友人边饮酒边斟酌诗句。

C.“相思则披衣”意思是因相思而夜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D.“无为忽去兹”意思是不要急着离开这种生活。

E.最后两句是说应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解决衣食问题。 答案:DE 解析:A项,全诗并未生动地描写诗人佳日登高赋诗的情景,而是以描写美好的人际关系为主,最后四句以议论作结;B项“有酒斟酌之”一句中“斟酌”应为“倒酒、喝酒”之意,并非“边饮酒边斟酌诗句”;C项“披衣起彷徨”分析有误,应为披上衣服起来谈笑。

13、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 答:第一问: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情。第二问:这种乐趣主要是通过“过

门更相呼”至“言笑无厌时”六句对具体生活情景的白描表现出来的。

解析本诗写诗人移居之后,与邻人融洽相处的情味。以“春秋”发端,说明一年四季中常有生活的乐趣。对作者来说,新迁南村,登临胜地,更觉欣慰。除登高赋诗之乐外,更有与邻人语文月刊过从招饮之乐,忙时闲聚之乐。

【试题九】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①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释:①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14、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是日惊秋老:是无情的日月送来秋天,催人衰老,令人震惊。 B.相望各一涯:天各一方,遥相瞩望。

C.离怀销浊酒:离别的情怀只能借浊酒来排遣。 D.逐客已无家:被贬黜之人,已无家可言。

E.这首诗把深沉的爱国情怀与自己的人生遭遇、眼前的具体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融为凝练精纯的诗句,形成了沉郁、凝重的风格,接近杜甫的诗风。 答:AD(A秋老指晚秋D逐客指亡国之人)

15、“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中的“肝胆”和“阅”在这里各是什么意思?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肝胆:指自己的爱国之志,或对于故国的赤胆忠心。阅:见证。表达了作者虽已衰老,且明知复国无望,仍然矢志不渝、坚持到底的决心。 【试题十】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6—17题。 西江月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 张孝祥①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②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③岳阳楼上。

注:①张孝祥:南宋初词人。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作者与友人信中提到:“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②波神:水神。③准拟:准定。

16、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一、二句点明行船的季节,描写洞庭湖上风浪未起时的景色。 B.

三、四句有主观想象色彩,“鳞鳞细浪”实际指滚滚波涛。

C.

五、六句写明日风向一转便可顺风行船,今晚露宿又有什么关系呢? D.

七、八句写作者期盼到岳阳楼上听水下传来的《霓裳》曲。

E.这首词的风格与宋代柳永比较接近,这种风格的词人属于婉约一派。

答:DE(D作者的想象,表乐观态度,并不是真的听水下传来的《霓裳》曲,E与苏辛风格相近,属豪放派)

17、在这首词中,作者是以怎样的胸怀对待**险阻的?举出两处具体描写,略作分析。 答:“波神留我”、“露宿何妨”、“准拟岳阳楼”均表现了词人的乐观、豁达的面对风雨的情怀。

诗歌鉴赏训练题

诗歌鉴赏新题型(客观题+主观题)

诗歌对比鉴赏训练题

诗歌鉴赏意境意象训练题

最新诗歌鉴赏专题训练题

诗歌鉴赏题

高考语文复习之诗歌鉴赏客观题教案

诗歌鉴赏综合训练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教师版)高考诗歌鉴赏客观题解法分析教案[优秀]

《诗歌鉴赏客观题训练.doc》
诗歌鉴赏客观题训练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