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教学设计

2020-03-02 10:21:51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背

影》教学设计

秦凤云

一.教材分析

《背影》选自《朱自清散文集》,是朱自清早期散文代表作,是一篇叙事性散文。此文通过描写父亲的“背影”来歌颂父亲,把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本文从不同的角度去赞美父爱,能够使学生在其中深刻的体会这种相怜相爱的感情。《语文课程标准》就阅读提出如下要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突出背影,是这篇散文成功的一个主要因素。因此在教学中,我将对父亲在特定环境下的背影的描绘作为教学重点。注重朗读,通过反复的朗读、深入语言,从字里行间去品味来理解父爱,而不能以讲代读,上成思想品德课。“阅读”毕竟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同时,一定要重视激发学生的情感。所以,我从尊重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阅读体验着手,通过朗读,引领学生从字里行间读懂这深深的父爱。

二.教学目标 1.积累生字词。

2.通过理解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体会文章朴实的语言风格。 3.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4.领会本文表现的父子间的浓浓亲情,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三.重点难点疑点剖析

1.教学重点:阅读重点文段,体会作者新颖独特的描写角度,学习文中的细致描写,体会其中深沉的父子情。

2.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关键句的含义,体会朴实语言中饱含的深情。

四.过程与方法 1.自主互助,合作探究。 2.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3.动口、动手、动脑,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五.课时安排:两课时 六.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母爱、父爱的古诗词。 七.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一、本学时教学目标

整体感知全文,积累生字词,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情感,创设氛围

(配乐曲:《致爱丽丝》)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是孟郊的《游子吟》。这是一首歌颂母爱的古诗。千百年来歌颂母亲的作品层出不穷,而讴歌父亲的作品却少之又少。难道父亲就不爱自己的子女吗?当然不是,只是父爱可能比母爱更深沉,含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表现父子深情的著名散文《背影》。(板书课题)

(二)介绍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欧游杂记》等,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我们在去年学过他的散文名篇《春》,另外他还有其他散文代表作品《匆匆》、《荷塘月色》、《绿》等。

(三)学生听课文录音,完成两个任务: 1.标段序

2.圈点勾画生字词,借助课后注释和手中的工具书自主、互助扫清本文的文字障碍。

检查生字词,齐读两遍。

(四)整体感知,合作探究:(小组讨论,推荐代表发言。) 跳读课文,完成两个任务: 本文几次写到“背影”? 明确:本文四次写到“背影”。

每次“背影”各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 (请同学们用笔将原文勾画出来)

第一次在开头,“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第二次在浦口车站送别时,父亲去买橘子的背影。

第三次在车门话别,望着父亲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 第四次在结尾,“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2.哪一次“背影”写得最具体、最感人? 明确:第二次。(望父买橘)

(五)重点研读,感受父爱

下面你就试着读一读第6段,看怎样就能读出那种深挚的爱子之情来。可从语调、语速、重音等方面来考虑。小组讨论交流,推荐一个读得最好的来展示,咱来看一看哪一组读的最好。

朗读,望父买橘见背影

1.父亲的穿戴:黑、深青——穿着朴素,心情沉重

(穿黑色衣服与他家中死了亲人有关,黑色给人一压抑沉重的感觉。所以说,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

2.走路的姿势:蹒跚——年纪较大,腿脚不便 (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

3.爬月台动作:攀缩倾——行动不便,步履艰难(动作描写, “攀”,既写出月台的高度,又可以想象父亲爬月台的吃力;“缩”,两脚无处可蹬,把怎样爬写得更细致;“倾”,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

(这是一个艰难的背影!)

作用:突出父亲行动的艰难,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 让我们再次感受一下父子情深的片段。

(在阅读感受中,学生应该会很容易把品读感受放在“买橘子”这件事上,这是文中感情的聚焦点,也是本课重点,教师应在学生充分阅读、查找相关词语的基础上相机引导,感受父爱子的深情。学生最先能感受的应该是“黑色、肥胖、蹒跚”,这时的感受是肤浅的,是感性的,教师可以继续引导学生体会:为什么衣帽着力描写黑色?穿黑色衣服与他家中死了亲人有关,黑色给人一压抑沉重的感觉。所以说,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写“肥胖”与“蹒跚”是为了突出什么?在此基础上,通过换词法,品味“攀、缩、微倾”,体会这是一个“沉重的、艰难的、满装着爱的”背影。当“我”看到父亲这一背影时,我被父亲深深地打动了,只为了儿子能吃上橘子,竟然笨拙的去爬那月台,这是怎样的父爱啊!再指导学生带着这沉重的心疼的感情朗读描写背影的语句,学生沉浸在这深情的朗读中,实现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六)作业布置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差使(

) 奔丧(

) 狼藉(

) 妥贴(

) 踌躇(

) 栅栏(

) 2.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悲哀衰弱 妥帖 诸多 B.惨淡踪迹 栅栏 钩留 C.晶萤交御 奔丧 狼藉 D.亏空赋闲 谋事 踌躇 第二学时

一、本学时教学目标

通过理解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体会文章朴实的语言风格, 领会本文表现的父子间的浓浓亲情,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二、教学过程

(一)朗读二三段,找出父亲的背影出现的背景

“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

“家中光景很是惨淡。”

师:失去亲人,父亲的内心是悲痛的;失业、借债等境况又使他的内心充满了忧愁。日渐苍老的父亲,还要承担家庭的重担。在这惨淡的光景中父亲为儿子所做的一切,比平常特别是顺境中所做的一切不知可贵多少倍。所以儿子当然会感动得多次掉下眼泪。

明确:作者截取了在不平常的背景下“父亲的背影”这个精彩独特的画面,将父爱淋漓尽致得表现了出来。

(二)品味父亲朴实的语言

1.找出描写父亲语言的句子

2.品味这些朴实而简洁的话包含着父亲怎样的深情呢? ①“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天无绝人之路!”——父亲甘愿承受家庭重负,但愿儿子能轻松愉快的享受其天真生活。

②“不要紧,他们去不好!”——父亲不放心,怕别人照顾不周到,劳碌费神,在所不计。这表明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心。 ③“我买几个橘子,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对儿子的关怀体贴十分周到。

④“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惦记儿子是否旅途平安,反映父亲对儿子深切的惦念和细心的关照。

⑤“进去吧,里边没人。”——怕儿子离开座位丢失行李,反映父亲对儿子细心的关照。

(找出“描写父亲语言的句子” 较为简单,关键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朴实的语言风格。都读过后再来品,让学生感受与单独的一句的不同感觉,放在一起品味,也许容易品出味道来。学生指出句子后,师生共同体味父亲言语里所蕴涵的深厚感情,在学生自主探究、讨论的基础上适当引导、点拨。如“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一句叮咛,把二十岁的儿子当孩子!这就是中国的父母!不管孩子多大了,他永远是孩子!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进去吧,里面没人!”担心儿子是否顺利到达北京、担心行李的安全,真是儿行千里父担忧啊!这朴实的语言都充满了对儿子的体贴之情。这一环节仍把重点放在了对课文语言的品味上,突出了语文课“语味”的特点,继续指导朗读。)

(三)理解儿子对父亲的情感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文中的儿子理解了父亲的关爱了吗?你能从文中找出依据吗?

明确:

儿子的几次流泪,泪水说明了一切,泪水表达了对父爱的理解、感激。

第一次是作者从北京到徐州见到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刚逝,父亲失业, 祸不单行,家境十分惨淡,于是一股忧伤袭上心头,难过地流下了眼泪。

第二次是在浦口车站望 父买橘,这是感情的高潮。父亲穿过铁道,爬上月台,他穿着臃肿,身体肥胖,行动不便,但怕 儿子在路上口渴,执意买些橘子,充分表现了爱子的一片真情,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这时, “我看见他的背影” ,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第三次是车站别离,父亲的背影消失在来来往往的人群 中,回到车厢,回想起你新的关怀体贴,一股愁绪袭上心关头,于是流下了惜别之泪。

第四次是在北京接到父亲的来信: “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 远矣。 ”又一次牵动作者伤感的思绪,想到父亲的颓唐,家境的惨淡,晚景的凄凉,抑郁的感情一 时喷发,于是流下了伤心的泪。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从四次流泪中,让我们看到了朱自清先生对父亲深深的挚爱和他那 颗水晶般透明的心。

文章中作者共流了四次泪,徐州见父——悲哀的泪(不禁簌簌地流下了眼泪) ;望父买橘—— 感动的泪(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父子分手——不舍的泪(我的眼泪又来了) ;北京思父—— 伤心的泪(在晶莹的泪光中) 。 2.儿子的两次自责也表明儿子从不理解到理解、感动、思念父亲。 确实,父爱子,子爱父——父子情深就是这篇文章所表现的中心。

(四)拓展延伸,感受真情:

你也一定被你的父母深深的感动过,也许是一次送别,也许是一次谈话,也许是一份特殊的礼物,也许是„„•请你叙述一次最让你感动的事,与大家一起分享。

(从学生的心智发展程度看,尚未成熟。十几岁的岁数,又懂事又不懂事,容易自以为是,对父爱不容易体察到。让学生“现在想想”生活中的小事与作品比较,唤醒学生的情感世界。)

(五)感恩亲情(配乐曲:《致爱丽丝》)

至爱亲情是我们拥有的无上的财富。一桌准备好的饭菜,一件放在床头的衣服,一个鼓励的微笑,一句体贴的话语,都凝聚着亲人对我们的期望和关怀。正像父亲的背影一样,永远感动着我们。请同学们回到家中,不妨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向父母、亲人表示理解、感恩,比如给父母捶捶背,揉揉肩,刷刷筷子,洗洗碗„„

今天,我想用一首歌来结束这堂课 ,歌曲的名字叫《懂你》。让我们都能对父母、对亲人说一声:我爱你们,我理解你们。

(播放歌曲《懂你》) (六)板书设计 难忘背影 ——点题

家境:祸不单行 父亲疼爱儿子

描写背影 别前:细心关照 儿子怜爱父亲

买橘子: 体贴周到

再现背影——思念

(七)中考链接:2009年

4.下列各项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背影》一文中作者选取“车站送别”的特定情景,抓住传神的细节写父亲的背影,创造出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B.《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诗歌305首,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C.《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一篇富有战斗力的驳论文,语言尖锐犀利,带有讽刺意味。

D.高尔基的《海燕》运用了象征的写作手法,例如“大海”象征革命高潮时人民群众排山倒海般的力量,“海燕”象征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

4.B (3分)

(八)练习题 课内阅读分析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_______(a.走 b.跑 c.跳 d.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_________(a.抓 b.揪 c.攀 d.握)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甲]我赶紧拭干了泪。[乙]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丙]

1.在文中两个空缺处选词填空(只填序号)。

2.“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这句话是从原文中抽取出来的。根据上下文意,这句话应插在[甲]、[乙]、[丙]中的_________处(只填序号)。

3.写送子上车时,父亲对儿子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这话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心情是

) A.怕儿子力气小不堪重负,便由自己外出张罗,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理解。

B.怕给儿子添麻烦,便由自己去买橘子,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关怀。

C.怕儿子年轻气盛惹是非,便由自己包下活计,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担心。

D.怕儿子无知受骗,便由自己包下活计,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爱护。

4.“我赶紧拭干了泪”的原因是 (

A.怕父亲因“我”流泪而伤心。 B.为自己这么大还流泪而羞愧。 C.怕父亲说“我”不坚强。 D.怕别人笑“我”幼稚。

5.“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这句话从哪两方面描绘父亲的形象?答案正确的一项是

A.外貌心理

B.动作 语言

C.外貌动作

D.语言 心理

6.联系全文看,多次写到父亲的背影,其主要目的是 (

) A.表达对父亲的深挚的怀念。 B.表达了对父亲非凡经历的赞叹。 C.表达了对父亲自暴自弃的惋惜。 D.表达了对父亲碌碌无为的感慨。

《背影》教学设计

《背影》教学设计

《背影》教学设计

《背影教学设计

《背影》教学设计

背影教学设计

《背影》教学设计

背影教学设计

《背影》教学设计

背影 教学设计

《《背影》教学设计.doc》
《背影》教学设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