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塘街文保建筑调研报告

2020-03-02 23:30:26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苏州山塘历史街区

山塘街位于苏州古城西北部,始建于唐代宝历年间,公元825年白居易奉命到苏州任刺史。上任不久,他坐了轿子到虎丘去,看到附近的河道淤塞,水路不通,回衙后,立即找来有关官吏商量,决定在虎丘山环山开河筑路,并着手开凿一条山塘河。它东起阊门渡僧桥附近,西至虎丘望山桥,长约7里,故俗称“七里山塘到虎丘”。这条河在阊门与运河相接。在河塘旁筑堤,即山塘街。山塘河的开凿和山塘街的修建,大大便利了灌溉和交通,这一带成了热闹繁华的市井。苏州百姓非常感激白居易,他离任后,百姓即把山塘街称之为白公堤,还修建了白公祠,以作纪念。

山塘街路面以石板铺装,北侧有众多小支弄,宽度均在3米以下,部分支弄不足1米。山塘河南北两侧联系仅依靠新民桥、星桥、万福桥、普济桥、虎阜桥和望山桥,交通不便利。 历史街区古迹众多,有古桥、宅院、牌坊、碑刻等,极具历史文化价值:

1、古桥

山塘河上有许多古桥梁,据传白公、白姆两桥如夫妇,青山、绿水两桥如姐妹,同善、引善两桥如弟兄,大小普济桥如父子,通贵桥如老儒,星桥如老商,西山庙桥如老僧,斟酌桥如风流才子。

新民桥:跨山塘街河之立交桥,始建于清末民初,1927年和1966年重修。

星桥:单孔石级拱桥,乾隆《府志》:“新桥,一名星桥,明成化二十年重修。”桥栏刻“同治五年六月里人捐资重建”。

白姆桥:一名白马桥,或泰定桥,单孔石板桥,桥栏刻“重建白姆桥”,“光绪癸卯”,今佚。

桐桥:古名胜安桥,北宋治平元年(1064)里民金守暹同母王氏捐建。曾为山塘最高之单孔石拱桥。1964年拆除,其北通十字洋之支流亦随之填塞,现仅存东、西桐桥圩地名。评弹《玉蜻蜓》有“桐桥得子”精彩片断。清•顾禄《桐桥倚棹录》,记虎丘山塘事,其详,“是书以桐桥为虎阜最著名之处,故名”。

万福桥:跨街河之立交桥,1998年建。

彩云桥:又名半塘桥。因地处半塘彩云里而得名,宋《吴郡志》作“綵云桥”。明《半塘小志》:“天禧四年增起旧址,建石桥,名曰彩云”。乾隆《府志》:“俗名半塘桥。宋政和元年重建。”明嘉靖及靖康熙二年(1663)修。因紧邻铁路桥,1937年被日机炸损,1955

年重修,1975年桥面改建。今将彩云桥北端头东尾西引桥称为半塘桥。

白公桥:一名白塘桥,明正德《姑苏志》“唐刺史白居易筑,故名。”暗紫色武康石为桥面,桥石平街,下泄水流。1979年毁,遗址在普济桥东侧,山塘街743号门前。

普济桥:为三孔石级拱桥。乾隆《府志》:“康熙四十九年建(普济)堂,因以名。”。桥栏柱石阴刻“男普济堂董捐修”,“民国乙丑夏重立。”桥联阳刻、东曰:“东望鸿城,水绕山塘连七里;西瞻虎阜,云藏塔影立孤峰。”西曰:“北发塘桥,水驿往来通陆墓;南临路轨,去车咫尺到梁溪。”桥孔内阴刻:“放生官河。”两侧阴刻“嘉庆五年重修”。

青山桥:曾名白云桥,乾隆《府志》:“白云桥,在白公桥西。”清同治五年(1866)重修。

绿水桥:在青山桥西,乾隆《府志》:“一名普福桥,明万历二年重建。”桥栏柱刻“虎丘昌局资重建”,而“光绪元年三月”一石已佚。

虎阜桥:跨街河之立交桥,1976年建,1993年扩建。

斟酌桥:因旧时多在此宴饮而得名。乾隆《府志》:“明万历十三年里人张相秦重建。”南侧桥联阳刻:“鹤市人家通一水;花舫聚三汊”。

望山桥:原名便山桥,同治三年(1864)普济堂修,1928年坍,1930年重建,1977年重修为钢筋水泥桥,花岗石栏杆。

同善桥:在普济桥下塘西侧,又名庄前浜桥,俗呼小普济桥,为低栏三孔石级梁桥,颇具野趣。

引善桥:在同善桥西,又名打柴桥,桥型与同善桥相同。

2、古迹

石狸:横跨山塘河七座古桥堍之街北侧,各置石狸一,青石雕刻,面对桥堍,埋入土中,高约一尺半,形态古朴,表面光洁,可供小憩如凳。且各有称谓,山塘桥之金阊狸,通贵桥之通贵狸,星桥之文星狸,彩云桥之半塘狸,普济桥之白公狸,望山桥之望山狸,西山庙桥之海涌狸。最后一只白公狸毁于“*”。

雕花厅:在新民桥西北堍,面阔三间,满堂海棠式翻轩、扁作梁,梁坊精雕戏文,山墙以磨细方砖贴面。原有园池、楼宇和临山塘街大门。

许鹤丹(医师)宅:即雕花楼,在250号,建于1918年(戊午)前后。一落四进,有门楼两座,其一砖额刻“祥云瑞日”,左侧砖雕为“玉兔”,右侧略残,推测为“金乌”,其二砖额刻“嗣宗泽远”、“戊午秋八月吴县顾元昌题”,第

三、第四进为走马堂楼,雕饰繁销,第三进西南隅耸起卷棚望楼三层,颇为别致,宅后曾有庭院假山,可谓山塘沿街最完整精美

之旧宅。

山塘街252号:为清代旧宅,三进,内有砖雕门楼,额“诗礼传家”、“道光戊子仲春”、“富春周凯”。

山塘街262号:门楼宏丽,砖雕精减,门额已毁,疑题为“竹苞松茂”。内有连厢房之堂楼三楹,似建于清末。

天和药铺:在374号,为清代旧宅,三进,内有砖雕门楼,额“惇行孝悌”、“时维道光五年杏月塑日”。

吉实寺:俗名猛将堂,在440号。建于清代,供奉猛将老爷、观音菩萨。现存建筑一落三进。

谭宅:在454号,清末建,现存堂楼七进,有明式雕花门枕石。原有庭院假山,已残。 汪氏义庄:在480号,为清道光七年(1827年)汪士钟创建,门口设有木栅,原屋宇五进,现四进,上世纪九十年代改为“古宅新居”。

郁氏家祠:在502号,郁沈懋萱氏创建于甲子春(1924),并办郁氏尚德小学(现名大德小学),原有黄炎培书“礼堂”匾额,韩国钧撰书楹联。现存门厅、享堂。

陕西会馆:在金家弄口西侧,508号,乾隆六年(1741年)西安商人邓廷试、刘辉扬倡建。曾为山塘最大之会馆,前有隔河照墙、旗杆石、石狮,分拱形三门,门楼砖雕三国人物故事。内有戏台,两侧阅台各十一间,阅台下为庑廊,廊柱盘龙。与戏台遥遥相对者为关帝殿,殿前有石砌露台,四周石柱雕狮,露台前两侧为吹鼓亭,台中央铁香炉,重一万五千斤。会馆两侧为春秋楼、文阊阁、财神殿及附房,其后为荷花池、九曲桥。各类重修记石碑达十块之多。1958年在此建金阊化工厂,毁。现仅存一残破石狮、三尺见方覆盆式青石砫础,还有三间偏殿。金家弄西侧围墙高峻,下部以青石条垒砌,即为陕西会馆遗迹,约略可想见当年规模。

东齐会馆:在552号,又名山东会馆,顺治间胶州、青州、登州等地商人创建,乾隆时重修,门前有青石狮,内有关帝殿,殿宇宏敞,园池清幽。现仅剩大门两侧门墙,高大巍峨,通体水磨细砖贴面,瓦檐下雕饰斗栱,亦颇精致。又,内存古建筑一座,面阔五间,其四立柱为楠木,梁枋雕花。瓦倾椽摧,风雨飘摇。

观音阁:在桐桥西侧,即578号,原东侧临水。建于清,民国二十九(1940年)重建,上世纪九十年代重修。楼阁四合,中央为天井,大门砖额“观音阁”,西侧门额“般若庵”。原桐桥西堍有塔式铁香炉,上镌“道光十九年铸”,毁于“大跃进”。

龙寿山房:遗址在半塘彩云桥下塘14号,乃晋代所建半塘寺(一名寿圣)退居房分院,

曾有藏经楼、万寿台、假山、荷花池,境颇清幽。并藏有元代僧善继血书《华严经》八十卷。吴荫培曾募资筑石龛以藏经,并题一联:“绿字赤文,烂然古色;金匮石室,藏之名山。”1956年在此建新民化工厂,寺宇全毁,石龛和血经被移送到西园寺保护。

杭宅:在644号,原为典当行,封火墙甚高峻,内有厅堂、走马楼、砖门楼两座,其中一座砖雕山水人物。

永安龙社:俗称水龙公所,即旧时民间消防机构,在670号。创始于清同治间,有厅楼三楹及书房、卧房全部。原大门为月洞门,天井中为棚式走廊。

敕建报恩禅寺:一名怡紧寺,曾名怡贤亲王祠,土人呼为“王宫”,在普济桥东,728号。

将参议祠:在762号,建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祀明末天津兵备道参议蒋灿,祠后有荷花池,天井内有古银杏一株,粗数围,门前四角有两相对之八块旗杆夹石。现仅剩祠门建筑。

(从728号之“王宫”至762号之蒋参议祠,其祠后园林相连成片,东西长达二百五十余米,而今荡然无存。)

五人墓:在青山桥东,775号,与葛贤墓同列为省文物保护单位。五人者: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五人之墓”碑,原在大门内,1981年修茸时,移至享堂中楹。天井内双石柱坊表,题额“义风千古”。

葛贤墓:在五人墓区。现为省文物保护单位。

白公堤石幢:一名方碑,三尺见方,通高九尺许,原在青山绿水桥之间甘露律院遗址(783号),1983年移至五人墓区,并建亭保护。现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朱天庙:原名普福禅寺,原在青山桥浜内三十余米处,寺前有石板小桥,日“普福桥”。清末因供奉自杭州请来之朱天菩萨,俗称“朱天庙”。朱天菩萨,名“朱大夫君”,金身塑像,高约二尺,直立,右手高擎一环,披发跣足,怒目圆睁,为二十四护法诸天之一。又相传为明末投缳自尽之崇祯皇帝朱由检化身。该庙虽小,香火极盛,四月廿四朱天菩萨诞辰,进香拜佛者摩肩接踵。朱天庙毁于1958年“大跃进”,现仅剩“普福禅寺”阳文条石,被移入浜内虎丘村6级某处井台边。

鲍传德义祠:在绿水桥西侧,787号,1919年鲍宗汉建。祠前有“宗仁主义”双立柱牌坊,由民国总统徐世昌题额。

张公祠:在绿水桥东,800号,祀明应天巡抚张国维。谥“忠敏”。祠前曾有“泽被东南”四立柱石坊,石坊前有石狮一对,祠内有“风情海江”匾额。1909年11白13日,柳

亚子、陈云病等17人雅集于此,成立近代史上第一个革命团体――南社。

李氏祇遹义庄祠:在虎阜大桥西侧(815号),现存三进清代建筑,后面楼房及祠内石坊已毁。

李公祠:在845号,祀清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其旧址为乾隆时蒋氏塔影院。祠内“谕”碑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埋入土下,近年重新发现,置园中。现存大门、议门、享殿、望山楼、塔影池、三曲桥、假山诸胜。

3、牌坊

吕大绵妻袁氏节孝祠坊:在540号。建于清代。有楹,现被房屋遮掩,另存石望柱三根,曾有石韫宝《吕氏节孝祠记》碑。

清礼部儒士贝启祚程氏节孝祠:在603号前后祠宇毁于1959年筑双轨铁路及1998年建北环路万福桥,现存一牌坊立于桥侧。浮雕二龙戏珠,枋间隐见“节孝”二字。

唐肇虞孝子坊:在696号,祠门存西侧八字水磨砖墙,上部砖雕极为精致,横枋有石浮雕。

陶松龄聘室张氏贞孝坊:在701号,祠门两侧存八字水磨砖墙,三横枋分别浮雕风、龙、狮。柱联:“馨香垂奕禩;绰楔表坚贞。”后有享堂三楹。

萧烈妇节孝坊:在704号东侧。二横枋分别浮雕龙、狮等,柱联:“三吴共仰冰霜操;千载常瞻绰楔荣”。

陈松妻张氏节孝坊:在707号,井泉弄口西侧。祠门存两侧八字水磨砖墙,见一横坊,浮雕凤等。

清俞赐麟妻胡氏节孝坊:在斟酌桥西侧(原840号),柱联:“纶綍九重,名高松柏;楷模百世,节励冰露。”横坊隐见姓氏。

4、古碑刻

山塘街区还存有许多古碑刻,主要有重修白公堤、五人墓碑、葛将军墓碑、元和县严禁滋扰虎丘山塘铺户及进香客船碑(以上四碑在五人墓内)、元和县严禁滋扰桐桥观音阁及行人碑、重修山塘胜安桥记碑(以上二碑在观音阁内)、吕氏节孝坊碑(吕氏节孝坊墙内)、重修张公祠碑(张国维祠南民居墙内)等。

小结

山塘街是最具苏州街巷特征的古街之一,山塘历史街区的保护工程延续了其传统结构肌理,中间是山塘河,山塘街则紧傍河的北侧,通过一座座石桥与另一侧的街道连接。修缮了山塘街两侧的店铺、住家,建筑鳞次栉比,前门沿街,后门临河,还建成特殊的过街楼,特

色十足。山塘街上有普济桥、野芳浜等胜景,还有“五人墓”、“葛贤墓”等古迹,有“吴中第一胜景”之称的虎丘山,峰峦塔影,山林气象更使人神往。山塘街自唐代以来一直是商品集散和南北商人聚集的圣地,其繁华市井景象,在《红楼梦》第一回中被誉为“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

山塘街经历1100余年的风雨沧桑,其间屡毁屡修。新中国成立后,也多次进行整修。近年来,苏州市政府组织采取污水截流处理、引清水冲污等治理措施,使山塘街更显江南水乡和苏州街巷的风景。

苏州山塘街导游词(材料)

我感受到的山塘街

苏州山塘街:没有诗意的诗意

建筑调研报告

建筑调研报告

文保条例

文保策划

某街司法所调研报告

沈阳市太原街调研报告

建筑人才需求调研报告

《山塘街文保建筑调研报告.doc》
山塘街文保建筑调研报告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