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一文教学反思

2020-03-03 00:44:27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体验、感悟──《匆匆》教学反思

黄泥塘镇第二小学 ***

《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揭示了旧时代的年轻人已有所觉醒,但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文章创作于二十年代,在表达上与现代文章有所不同,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但文中运用了各种修辞方法,而且大多数句子都是一些短句,适合朗读,因而在教学设计时,我力求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理解,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过3月17日、3月20日的两堂课堂实践,以及众位老师的点拨,我深深体悟到有些环节落实得较好,而有些地方还不尽人意。现随笔记下:

一、创设情境环节

上课伊始,以小诗《匆匆》导入,并让学生谈感受,激发学生要珍惜时间,及早把学生的情感带入。然后以计时器限时默读作者的资料,感受时间的流逝,悟到时间的宝贵,初步触动了学生小小的心灵,为后来的文本理解铺设薄薄的情感底子,哪怕很薄,只要有那么一点点也有利于文本的对话。但是,当我发现部分学生在30秒内未读完时没能及时发挥教育机制,给以学生时间匆匆流逝应抓紧学习这一理念的及时领航;另外计时器的响声过于大了点,影响默读效果;在做ppt 时误把“追求”二字打成了“人生”。以上种种都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必须避免的。

二、品读环节

践行我的宗旨,授之以渔,注重了学法迁移和运用。在品读过程中,我首先引导学生品读一句话,并及时总结学法:倾听→思考→对话,巧妙地构建学习散文的三步走,让板书形成品字形,边讲解品读的重心应该放在思考上,边提示学生在读文本的时候要把读懂的、领悟到的情感、道理留存于心,把读不懂的地方整理成问题和同学、老师一起交流。接着,让生选择句子用刚才学到的读书方法品读其他地方,这一环节中,我提示学生要多方位多角度地对话。并引导多方位多角度对话文本:对话1,让生理解作者的感情后把理解的感情融入文本朗读出来和同学、老师一起分享;对话2,让生带着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先读,再让学生说听到的感情;找到共鸣的地方可以一起朗读。多种方式对话穿插于品读的各个环节,多角度对话这样放手让学生去品情悟理。让学生到在阅读时总结出,要自己读课文,品读感悟,渗透了“读(课文)、思(问题)、划(重点词句)、批(感受)、悟(情理)”的学法。

小学生理解文本主要靠感性认识,所以这一环节我没有讲解具体的读书方法,只是略加引导,注重情感和道理的感悟,而没有预设朗读知识的具体指导。通过这一环节,孩子在不知不觉中运用此法品读文章,随即又共同总结学法,形成认识后还能指导自己的读书实践,在品读中不断获得成功。这样一来,课堂教学变得扎实有效,下课后孩子能从课堂上带走具体可操作的方法,能体会读文的快乐,能在愉悦的学习过程中增强自信心,能在今后的阅读实践中有法可循。这一

切,希望是留给孩子们学习的“福音”。

三、解疑环节

课堂的预设往往与课堂实际相差胜远,我预置了一些段落,由于我预设的pp t顺序不与学生的问题所指段落的顺序相符合,播放时候略微显乱,当学生问道“为什么作者要写成‘头涔涔而泪潸潸了’而不写成‘我大吃一惊’?”,接到这一问题,我按预设只点拨关键,引导品悟作者的感情重在哀伤,突出愁绪和无奈处,稍微点拨,学生得以理解,无需再深入;在学生问道“作者为什么说‘我何曾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觉得他的贡献已经够多的了’。”接这一疑问引发文眼“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点拨作者不仅在责问自己,还在警醒别人,也在催促我们在座的每一位时不我待,要珍惜时间。

这一环节中,我为了节约时间,忽略让学生之间共同解疑的环节,在平常的阅读课上我把这一环节称作“亲友团来帮忙”。这样让学生在质疑、解疑的过程中交流思想,共探学法,让生获得成就感的同时也获得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所以,本堂课上,没能激发起学生交流的热情,课堂没有呈现出预设的高昂氛围,略显平实。但是我却对这“实”和“平”抱着满心的欢喜,实中见效,平中出奇。不需要太多华丽的纱衣装点,目的在于学生学有所获。

四、感悟人生环节

我收集了孩子们成长的图片,浓缩了他们

11、12岁成长的历程,通过观看,孩子们的感情再次升华,相机出示每日小学生时间消耗统计图,让生谈谈自己的感受,从而达到回归单元主题——人生感悟。

从而突出教学重点。但是在对于学生的一些感悟没能及时恰当地引导好,要注重学生的快乐学习和快乐成长这一理念的灌输,以及科学合理的利用好每一分一秒,感悟人生短暂,时不我待。

五、作业布置

我用“课内外结合”的方式呈现,并告诉学生学习语文不单单依靠课堂,要把课内课外结合起来,勤一分,获一分。鼓励学生多积累、勤品尝、活运用的学习方法。体现从课堂内延伸到课外,课外又丰富课内的大语文观的理念。

通过本次公开课的体验,我深深的感受到,每堂课上,问题的设计固然重要,而把握教学时机更重要。课堂上更多的是教学机智,是动态生成,为了不使每一节课匆匆而逝,我还要不断地深入学习,深入研究,渐行渐远。

2014年3月20日

《匆匆》教学反思

匆匆教学反思

匆匆.教学反思

匆匆教学反思

匆匆教学反思

匆匆教学反思

《匆匆》教学反思

《匆匆》教学反思

匆匆教学反思

《匆匆》教学反思

《《匆匆》一文教学反思.doc》
《匆匆》一文教学反思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