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读后感(材料)

2020-03-02 04:26:47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知行合一

------《传习录》读后感

对《传习录》的了解经历了这么一个过程,最初源于《明朝那些事儿》对王守仁的介绍,当年明月用易懂并略带诙谐的文字,描绘了一代巨儒王守仁的传奇一生,使我等对其人、其德、其功、其言、其行不胜感佩。由感佩而生好奇,由好奇而生探究之心,对各种传记胡乱翻阅一番,掩卷沉思,敬慕之情更甚,其经五溺、三变而不改圣贤之初衷,出入佛老而终归儒家,传经布道而不论贵贱贫富,学究天人亦能济世安民,真可谓立德、立功、立言的“真三不朽”。由敬慕而生学习之心,于是对记录其言行、反映其思想的《传习录》细读一番,亦生一番感慨。

还是先介绍一下王守仁先生吧,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字伯安,别号阳明,谥文成。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作为心学集大成者,和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集立功、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 遵循儒家创始人孔子“述而不作”的思想,王守仁亦未留下集中反

映其思想的专门著述,不过从其弟子记录的言行及其一些书信诗作中亦可反映,《传习录》就是这样的。该书主要记录了王守仁的语录及其论学书信等,共分上中下三卷,上卷是其讲学的语录,中卷主要是书信,下卷主要是在其去世后有陈九川、黄直等人提供并经钱德洪整理的经论,《传习录》集中反映了王守仁的思想。主要是三点,即“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通读此书,感受最深的便是其中的“知行合一”。

“知”和“行”的关系,也就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这是一个困扰了中国人几千年的问题,知先行后、行先知后等等议论纷纷。至宋明,作为官方认可的程朱理学,其认为知先行后的思想成为了主流。在此情况下,王守仁先生能够突破成见,提出“知行合一”就是一个巨大的创新,他主张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行是知的表现形式和补充,他的“知行合一”的思想对我们个人的工作和生活上也很有指导意义。

就生活上来说,我们常常会反省过去,常常会思考未来,然而对于反省和思考的结果,却常常由于懒惰甚至逃避而不去实践,这样我们总是按照思维惯性在重复走过去的路,重复过去的错误,生活陷入无穷无尽的悔恨之中,这一切仅仅是因为我们没有迈出“行”的那一步。记得一个笑话,一个人陷入穷困潦倒之中,他希望改变自己的命运,认为买彩票中大奖是最快捷的事情了,于是天天去教堂祈祷彩票能够中大奖,上帝却替他暗自着急“你倒是去买彩票去啊”。就工作上来说,理论学习很重要,但抛开实践,理论将成为空中楼阁,因此

我们在提升自身能力时,不仅要注重业务知识的学习,更主要的是加强实践的锻炼,在实践中提升运用知识的能力,积累处理现场的经验,只有这样自身能力的提高才不是一句空话。

《传习录》读后感

《传习录》读后感

读《传习录》有感 《传习录》读后感

《传习录》读书笔记

读《传习录》

传习录读书笔记

传习录学习心得2

传习录129条疏解

传习录317条疏解

读《传习录》心得体会

《传习录读后感(材料).doc》
传习录读后感(材料)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