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祝》音乐欣赏教案

2020-03-02 07:53:02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音乐欣赏

(1) 一:向同学提问什么是音乐?让同学发言.总结: 1.音乐是通过有组织的音(主要是乐音)所形成的艺术形象,表现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艺术. 2.创作、演奏(演唱)和欣赏,是音乐艺术实践的三个方面. 3.欣赏音乐是一种审美活动.

二.向同学讲解:欣赏音乐分为三个阶段: 1.官能的欣赏 2.感情的欣赏 3.理智的欣赏

官能的欣赏主要满足于悦耳(即好听),是比较肤浅的欣赏.要对一个音乐作品进行全面的领略,从而获得完美的艺术享受,除了官能的欣赏之外,还必须进行感情的欣赏和理智的欣赏.

三.请大家欣赏一段音乐,说说看选自哪首著名的曲子,并说出作者是谁?开始播放《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第一个乐段,请同学回答.答:《梁山伯与祝英台》

何占豪.陈钢作曲,并向同学说明这是一首小提琴协奏曲

四.向同学解说什么是协奏曲? 协奏曲是独奏乐器和乐队协同演奏的器乐套曲。在协奏曲中,有时由独奏乐器主奏,有时则由乐队独当一面,两者好象是在互相竞争,所以协奏曲又称竞奏曲。

协奏曲一般有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为奏鸣曲式的快板,一般首先由乐队奏出呈示部,然后在乐队的伴奏下独奏乐器重复呈示部.第一乐章充满了戏剧性.

第二乐章一般为抒情的慢板,以与第一乐章形成对比.

第三乐章一般是快速的回旋曲.起着回应和综合的作用. 协奏曲原来是一种没有标题的器乐曲。我国作曲家对协奏曲的民

1 族化、标题化和形式的革新作了许多新的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出现了以唢呐、琵琶、二胡、笛子等为独奏乐器的民族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草原英雄小姐妹》、《山林》等标题协奏曲和人声与乐队相结合的声乐协奏曲。向同学说明今天欣赏的是小提琴协奏曲

五.向同学介绍作者和当时的背景

何占豪,浙江省诸暨县人,生于1933 年8 月29 日;陈钢,1935 年3 月10 日生于上海。他们两人在上海音乐学院上学时,合作写成这首协奏曲,

在1959 年,作为国庆10 周年献礼。乐曲首演于1959 年5 月的“上海音乐舞蹈会演”,俞丽拿演奏小提琴,上海音乐学院管弦乐队协奏。内容采用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形式为单乐章,音乐素材主要取自越剧曲调。 (现在常用的越剧曲调主要有三大类。第一类是[四工腔], 第二类是[尺调腔]。它是在[四工腔]的基础上,吸收了京剧[二黄]的过门创造的。第三类是[弦下腔]。它在[尺调腔]的基础上,借鉴京剧[反二黄]手法,吸收越剧早期[六字调]的因素发展而来 。)

六.介绍《梁山伯与祝英台》

小提琴协奏曲,象交响诗一样,是单乐章的标题音乐,内容取材于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采用奏鸣曲式,分三部分描述梁祝的相爱、抗婚和化蝶。 作品简介

>创作于1959年.是一个美丽、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

东晋时期,浙江上虞县祝家庄,美丽聪颖的祝员外之女祝英台,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女扮男装去杭州求学。途中,邂逅了赴杭求学的书生梁山伯,一见如故,相读甚欢,在草桥亭上撮土为香,义结金兰。

不一日,二人来到杭州城的万松书院,拜师入学。从此,同窗共读,形影不离。梁祝同学三年,情深似海。英台深爱山伯,但山伯却始终不知她是女子,只念兄弟之情,并没有特别的感受。

祝父思女,催归甚急,英台只得仓促回乡。梁祝分手,依依不舍。在十八里相送途中,英台谎称家中的妹妹,品貌与己酷似,愿替山伯作媒,可是梁山伯家贫,未能如期而至,待山伯去祝家求婚时,岂知祝父已将英台许配给太守之子马又才。美满姻缘,已成沧影。二人楼台相会,泪眼相向,凄然而别。临别时,立下誓言:生不能同日,死也要同穴!

后梁山伯被朝廷沼为县令。然山伯忧郁成疾,不久身亡。英台闻山伯噩耗,誓以身殉。

英台被迫出嫁时,绕道去梁山伯墓前祭奠,在祝英台哀恸感应下,风雨雷电大作,坟墓爆裂,英台翩然跃入坟中,墓复合拢,风停雨霁,彩虹高悬,梁祝化为蝴蝶,在人间蹁蹁飞舞。

七.在欣赏之前请同学思考:在曲中小提琴、木管乐器和大提琴分别代表什么人? 八.开始详细介绍乐曲: 1.结拜, 播放乐曲第一乐段,边播放边解说: 开头是短短的引子,长笛在清朗的弦乐器泛音和轻柔的定音鼓震音背景上,吹出秀丽的华彩句,描写风和日丽、鸟语花香的阳春景色;双簧管和中提琴互相模仿着悠扬婉转的歌唱性曲调,引出了独奏小提琴和木管乐器一唱一和的爱情主题,也就是奏鸣曲式的第一主题,取自越剧的过门音乐。

2., 共读(传说中祝英台女扮男装去读书,在途中与梁山伯相识后两人情投意合,结拜为兄弟。这段音乐主题就是表现梁祝同窗三载共读共玩时的情景。)

播放乐曲第二乐段,边播放边解说: 爱情主题的再现段由弦乐器齐奏热情洋溢的歌唱性旋律。然后独奏小提琴奏出自由奔放的华彩句,过渡到第二主题。

3.相恋

播放乐曲第三乐段,边播放边解说: 第二主题是生动活泼的回旋曲,描写梁祝当年亲密交游的同窗生

3 活。回旋曲的基本主题出现三次。第一次由独奏小提琴主奏,第二次由乐队演奏,

4.送别(传说中二人在临别时,祝英台假意说家中有个妹妹愿嫁与梁山伯,约梁山伯去探望。故事就这样发展了下去。)

播放乐曲第四乐段,边播放边解说: 第三次由独奏小提琴和乐队合奏。在展开部中,大提琴和大管不断重复着一个阴沉的下行音调,配合着定音鼓的震音和凄惶的锣声,表现出惊慌不安的气氛和不祥的征兆。

5.抗婚(祝英台的父亲逼祝英台嫁与官僚马府少爷马文才,祝英台抗婚不嫁。

播放乐曲第五乐段,边播放边解说: 铜管乐器和低音弦乐器声色俱厉的齐奏,代表残暴的封建势力。接着,独奏小提琴用激昂的散板表现祝英台悲愤痛苦的表情,并用从回旋曲第二个中间段落变化出来的切分和弦,和代表封建势力的音调相对抗,表现强烈的反抗情绪。

6.楼台(传说中正在此时,梁山伯来祝家探望,得知祝英台为女子也得知祝英台的痛苦,二人楼台相会互诉衷肠。

播放乐曲第六乐段,边播放边解说: 当抗婚的场面发展到高潮时,音乐戛然而止,随即转入了慢板。独奏小提琴在弦乐器和竖琴的伴奏及长笛的呼应下。奏出了凄侧悲苦的插部主题;大提琴起而应和,互诉衷曲。这段音乐描写了楼台会的场面,紧跟在插部后面的,是一段强烈的闪板,音乐用戏曲中紧拉慢唱的手法来表现祝英台的哭灵。

7.哭坟(传说中在梁山伯归家后不久病故,祝英台得知后悲痛万分,她已下定了决心选择了一条道路,她与父亲约定,穿素服上花轿,并绕道梁山伯的坟前祭奠,父亲同意。那天祝英台来到坟上向苍天哭诉后碰碑自尽。)

播放乐曲第七乐段,边播放边解说: 乐队的急板和独奏小提琴的散板宣叙调交替出现,逐渐发展为第二个高潮。独奏小提琴奏完了最后一个激动人心的华彩句以后,鼓板锣钹齐鸣,意味着祝英台的投坟。全曲达到了最高潮,乐队

4 奏出赞颂的音调,音乐从悲愤转向平静,重新听到了长笛的秀丽的华彩句,象在引子中一样。竖琴奏出清澈如水的滑音。把我们带进了空灵仙境。意味着梁祝的化蝶。音乐进入了缩短了的再现部。

8.化蝶(当祝英台撞向石碑,墓穴突开,祝英台纵身投入后,从坟墓中飞出一双蝴蝶)

播放乐曲第八乐段,边播放边解说: 乐曲出现了引子的音乐素材,而这已不是人世间的美景,而把我们带入了神化的意境。“化蝶”情深意挚的第一主题,由加弱音器的弦乐部和独奏小提琴重新奏出,表现出一种缥缈悠远的意境,使人想到化为蝴蝶的梁山伯和祝英台,正在双双起舞;他们忠贞不渝的爱情,世世代代受到人们的歌颂。 下面我给同学们朗读一段“化蝶”的歌词。

碧草青青花盛开,彩蝶双双人徘徊,千古传颂深深爱,山伯永恋祝英台。

同窗共读整三载,促膝并肩两无猜,十八相送情切切,谁知一别在楼台。

楼台一别恨如海,泪染双翅身化彩蝶翩翩花丛来,历尽磨难真情在,天长地久不分开。

所有的人都被梁祝二人所感动,对他们的命运给予同情,人们不甘于悲剧的结局,因为我们都憧憬未来美好生活。一双彩蝶翩翩起舞,飞向远天,去寻找真正属于他们幸福,而给人间留下了无限地遐想。

欣赏提示

这部作品以浙江的越剧唱腔为素材(越剧唱腔属于板式变化体音乐。越剧唱词最见的句式有七字句、带冠七字句、十字句;常用的主要腔调是[四工调]、[尺调]、[弦下调];唱腔的基本板式是[中板],常用的还有[快板]、[慢中板]、[慢板]、[快板]、[快中板]、[散板]、[连板]、[嚣板]、[清板]等。),按照剧情构思布局,综合采用交响乐与中国民间戏曲音乐的表现手法,深入而细腻地描绘了梁祝相爱、抗婚、化蝶的情感与意境。用奏鸣曲式写成,结构如下图:

九.请同学们重新完整欣赏一遍乐曲,运用你们的想象力,看一看是否能感受到当时的情景? 开始放一遍完整的乐曲,边放映边向同学放映幻灯片上的解说,但不再说话,给同学一个完整欣赏的空间.

(一)呈示部

在轻柔的弦乐颤音背景上,长笛吹出了优美动人的鸟鸣般的华彩旋律,接着,双簧管以柔和抒情的引子主题,展示出一幅风和日丽、春光明媚、草桥畔桃红柳绿、百花盛开的画面。

主部,独奏小提琴从柔和朴素的A弦开始,在明朗的高音区富于韵味地奏出了诗意的爱情主题。 在音色浑厚的G弦上重复一次后,乐曲转入A微调,大提琴以潇洒的音调与独奏小提琴形成对答(中段)。后乐队全奏爱情主题,充分揭示了梁祝真挚、纯洁的友谊及相互爱慕之情。

在独奏小提琴的自由华彩的连接乐段后,乐曲进入副部。这个由越剧过门变化来的主题,由独奏小提琴奏出(包括加花变奏反复),与爱情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

第一插部为副部主题动机的变化发展,由木管与独奏小提琴信弦乐与独奏小提琴相互模仿而成。

第二插部更轻松活泼,独奏小提琴用E徵调模仿古筝、竖琴与弦乐模仿琵琶的演奏,作者巧妙地吸取了中华民族乐器的演奏技巧来丰富交响乐的表现力。 这段音乐以轻松的节奏、跳动的旋律、活泼的情绪生动地描绘了梁祝三载同窗。共读共玩、追逐嬉戏的情景。它与柔和抒情的爱情主题一起从不同角度上反映了梁祝友情与学习生活的两个侧面。

结束部,由爱情主题发展而来,抒情而徐缓(B徵调,2/4拍子) 现在已经是断断续续的音调,表现了祝英台有口难言,欲言又止的感情。而在弦乐颤音背景上出现的“梁”、“祝”对答,清淡的和声与配器,出色地描写了十八相送、长亭惜别、恋恋不舍的画面。真是“三载同窗

6 情似海,山伯难舍祝英台”。 (二)展开部

突然,音乐转为低沉阴暗。阴森可怕的大锣与定音鼓,惊惶不安的小提琴,把我们带到这场悲剧性的斗争中。

抗婚

铜管以严峻的节奏、阴沉的音调,奏出了封建势力凶暴残酷的主题。(F徵调,4/4拍子) 独奏小提琴以戏曲散板的节奏,叙述了英台的悲痛与惊惶。接着乐队以强烈的快板全奏,衬托小提琴果断的反抗音调。它成功地刻画了英台誓死不屈的反抗精神。其后,上面两种音调形成了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它们在不同的调性上不断出现,最后达到一个斗争高潮——强烈的抗婚场面。当乐队全奏的时候,似乎充满了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憧憬,但现实给予的回答却是由铜管代表的强在封建势力的重压。

楼台会 B徵调、4/4拍子,缠绵悱恻的音调,如泣如诉;小提琴与大得琴的对答,时分时合,把梁祝相互倾述爱慕之情的情景,表现得淋漓尽致。

哭灵控诉 音乐急转直下,弦乐的快速的切分节奏,激昂而果断,独奏的散板与乐队齐奏的快板交替出现。这里加了板鼓,变化运用了京剧倒板与越剧嚣板(紧拉慢唱)的手法,深刻地表现了英台在坟前对封建礼教的血泪控诉的情景。这里,小提琴叭取了民族乐器的演奏手法,和声、配器及整个处理上更多运用了戏曲的表现手法,将英台形象与悲伤的心情刻画得非常深刻.她时刻呼天嚎地,悲痛欲绝,时而低回婉转,泣不成声.当乐曲发展到改变节拍(由二拍子变为三拍子)时,英台以年轻的生命,向苍天作了最了最后的控诉.接着锣鼓齐鸣,英台纵身投坟,乐曲达到最高潮. (三)再现部

化蝶 长笛以美妙的华彩旋律,结合竖琴的级进滑奏,把人们带到了神仙的境界。在加弱音器的弦乐背景上,第一小提琴与独奏小提琴先后加弱音器重新奏出了那使人难忘的爱情主题。然后,色彩性的钢片琴在高音区轻柔地演奏五声音阶的起伏的音型,并多次移调,仿佛梁祝在天上翩翩起舞,歌唱他们忠贞不渝的爱情。

梁祝教案

梁祝教案

梁祝教案

《梁祝》教案

梁祝教案

梁祝教案(推荐)

小提琴协奏曲 梁祝 教案

梁祝教学教案

梁祝小提琴协奏曲教案

音乐欣赏教案

《《梁祝》音乐欣赏教案.doc》
《梁祝》音乐欣赏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