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史论文

2020-03-02 19:29:32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美术史与美术作品鉴赏论文

追寻元青花上的蒙恬将军图

——论元青花蒙恬将军玉壶春瓶

【关键词】:

元青花 玉壶春瓶 蒙恬将军

【摘要】:

通过对元青花蒙恬将军玉壶春瓶上纹饰的描述,探寻人物故事纹饰出现的原因。并对故事细节进行具体深入分析,企图得出蒙恬将军图背后所表现出的社会环境和器物形成的具体的历史背景。 【正文】:

它的淡雅与明快,几百年来被无数人所追捧、喜爱,蓝白两色在窑火的烘焙下勾勒出了这种被外国人誉为“国瓷”的青花瓷。但不得不说的是目前普遍见到的是明清两代的青花,对元青花却是少有人熟知。

其实早在唐代就出现了最原始的唐青花,而在元至正时期就已烧造出成熟的青花瓷1。可由于战乱等诸多原因,元青花极其少见。国内所藏元青花只有100件左右,国外土耳其、伊朗、英国、日本、美国等地的博物馆所藏加起来也不过200余件2。其中人物故事图更是少之又少,据张浦生先生介绍现已知有人物图的元青花只有十多件3。因此这件元青花蒙恬将军玉壶春瓶(见图1)显得弥足珍贵,它本身连同上面的纹饰都理应得到更充分的重视。

从右图中可以看到这是一件撇口、细颈、垂腹、圈足的器物,人们称之为“玉壶春瓶”。(高

图1 20厘米,口径8.4厘米,腹径15厘米)它的轮廓左右是两个相互对称的“S”型,线条舒缓、流畅,宛若一个清秀的少女。玉壶春瓶通常被用作盛酒器使用,所以名字也就因此得来(据某些专家认为玉壶春应该是一种酒的名字)。而恰恰是由于这种独特的造型成就了我们如今看到的蒙恬将军的纹饰。

因为玉壶春瓶颈细长,腹部呈香梨的形状,奠定了其作画面积小作和不利于创作大型画面的特点。但我们不得不佩服画工非凡的技术功底和丰富的现象力,他正是利用了玉壶春瓶的造型特点给我们展现了眼前这个精彩的故事。如果把器物平展开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这是一幅故事画,画中一共有五个人物,笔者将其分为三部 12 戴洪文《千年古瓷》,辽宁人民出版社,2008年4月 113页、116页

许明 《土耳其、伊朗馆藏元青花考察亲历记》,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4月 141页 3 同上 142页

第1页

分。关键人物蒙恬将军(见图2)位于这幅画卷的右端,身披甲袍,头戴冠,冠前端有一上扬的羽翎。他坐于木榻之上,右脚踏方案,左腿盘于榻上,并将手撑在其上,另一只手则前伸整个手掌微张,似乎在向部下发号施令。蒙恬将军头部略向下低,但眼睛却正视前方,目光炯炯,脸颊处的络腮胡尖微微上翘,一副威风凛凛的大将风范。身后站着一名挂剑武士,手中持有一面迎风招展的大旗,上书“蒙恬将军”四个大字,而纵观历代青花为画题款的只此一件。高耸的旗帜巧妙地填补了瓶颈的空白,使得整个画面更加雄壮,同时也衬托出了大旗下蒙恬将军的威严感。这就是画的第一部分,通过一株芭蕉的过渡,便进入了画面的第二部分。这部分只有一个高鼻深目手持弯弓的武士(见图3),他右脚踏地、左脚脚尖点地,推测应是向蒙恬将军走去。同时他将左手后指,眼望着蒙恬将军,表情严肃,嘴虽闭合却像是要对蒙恬将军汇报着什么事情,与蒙恬将军的表情和动

图2 作相照应。虽然画得还不够准确自然,例如手的部分和服装,但已将人物表现得甚 是生动。在他身后一株竹子的掩映下,呈现出的就是画面的最后一个部分,这部分

图3

图4 有两个人物(见图4)。左侧为头戴毡笠,衣着右衽短衣,束腰带裹脚的士卒,他手中抓住一个跪着的戴高冠穿花袍的青年。青年被官兵所迫,双手抟于袖中,低头弯腰,一幅恭敬卑微的模样。再往后就是作为背景的怪石和苍松,值得一提的是苍松从怪石的一侧长出,挺拔向上穿过瓶颈直抵口沿处,不仅巧妙地起到了画面结尾和开端的分割作用,也弥补了瓶颈处的一半空白(其中一半为旗帜)。这五个人物环瓶

第2页

相互呼应,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点缀其间的怪石、苍松、篱笆、坡石、笆蕉、竹叶、花草等使得画面更加丰富多彩。而内容丰富的同时却不显得丰满与凌乱,空与不空默契的配合着。似乎从哪一角度来欣赏都可以获得一幅以人物为中心的完整画面片段,可好奇心却使你忍不住想一窥它的全貌。于是整体与片段又相互勾连,让你不禁要把这整幅画面一次塞入你的视野之内。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就不同于原有普通纹饰的元青花了,给人一种别样的新鲜感和诱惑力,也表现出了画工高超的艺术水平。

当我们感叹整个面画的精妙之余,不禁也会产生这样一个疑问:如此少见的元青花人物故事瓶为何会选取蒙恬将军作为题材。众所周知蒙恬将军是秦始皇时期的著名将领,出身于世代名将之家。对于他事迹的记载首见于司马迁的《史记·蒙恬列传》,“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4而在秦始皇死后公子胡亥策动政变,赵高由于自己与蒙氏的私仇,对蒙氏兄弟进行诽谤。蒙恬这位屡立赫赫战功的秦国大将,最终被迫吞药自杀。司马迁也不禁为他叹曰:“蒙氏秦将,内史忠贤。长城首筑,万里安边。”“夫秦之初灭诸侯,天下之心未定,痍伤者未瘳,而恬为名将,不以此时强谏,振百姓之急,养老存孤,务修众庶之和,而阿意兴功。”5唐贞观年间太宗和大臣们讨论时也曾言到:“朕观最冤的是蒙恬。”拥有着忠肝义胆又造就出如此丰功伟绩之人却惨遭此结局,不禁让后人为之感慨。因此作为杂曲、平话故事、版画等民间艺术极度流行的元代,这样一个传奇人物自然会受到文学艺术家的关注,在展现历史的同时往往又会通过自己的理解对历史故事进行新的演绎。

这些受人们欢迎的市井文化给画工们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他们仿照这些市井文学的故事创作画作,将这些题材引进瓷器的创作中。在突破原有的纹饰的限制后,赋予了元青花以别样的生命。另一方面销售者们也希望通过此举能吸引更多的顾客,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进而促进瓷器的销售。从其它几件元青花故事人物图上看,如萧何月下追韩信、昭君出塞、西厢记等,我们都可以找到与之相对应的元杂剧。还有一点值得注意,这些人物故事画面特别是题材相同者,往往存在着某种特别的联系。据某些人士推测这些画创作时应该有蓝本,很可能就是当时杂剧唱本中的插图6。当然对此我们无法得出定论,但这却是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这些人物故事图的产生与元曲艺术间的密切关系。虽然至今未找到与蒙恬将军相关的杂剧故事,但笔者认为这幅人物故事图的产生源于元代杂剧和散曲等民间艺术的流行是可以肯定的。

对于蒙恬将军题材的出现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有个基本的了解。下面对这幅蒙恬将军故事图进行具体的分析,从中还可以得到更深的认识。不过此时我们就必须将视线从蒙恬将军转向画面左侧的抟手跪立人身上,笔者认为这个人物是理解 45 西汉 司马迁,《史记》卷八十九《蒙恬列传》

同上 6 于炳文,《元代青花瓷器中的人物故事》,收录于《收藏家》,2002年10期

第3页

整幅画面的关键。而这个人物性质的说法不一,没有人进行过系统深入的考证,自然也没有定论。有人认为所跪之人是文人、文官抑或战俘等,但这些认识又都没法给予详细的解释自圆其说。在元《全相平话秦并六国》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帝(始皇)令蒙恬兴兵三十万,北伐匈奴抵拒,收河南地四十四县,可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临洮至辽东之地,延袤万余里,镇压边疆。„„蒙恬往北塞为诏讨,管领三十万人,文字下诸郡,三丁抽一,来赴沙场,筑起城墙,不问仕宦豪杰之家,尽行起发赴场,如违,差兵捉拿,斩首号令。”7从器物上我们可以看出这个抟手跪立之人(见图4)戴高冠、着花袍,一身锦绣,显然不是士兵,但也不同于普通百姓,而年龄上也恰好处于身强体壮之时。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将他与平话中的故事联系在一起。“不问仕宦豪杰之家,尽行起发赴场,如违,差兵捉拿,斩首号令”画面似乎就是对这句话形象生动的场景再现,而这个人物就是仕宦豪强大家的违令之人。由此从另一方面看也可以理解为这个元青花蒙恬将军图是受元平话的影响,这也与我们刚刚得出的结论相吻合。

当所有问题都可以理所当然的解释之时,画面中还存在着一个关键的疑问。我们从图中可以观察到蒙恬将军和他的士兵们所着服装都是典型的元代服饰,而那个抟手跪立的人所着则有着明显的汉人特色。我们不禁要问:难道画工们如此没有历史常识,会让一代秦国大将误穿上元人的衣服吗?笔者认为这背后应该有着更深一层的原因。

在大漠北方由弱小走向强盛的蒙古民族,他们建立了强大的元王朝,统治着汉民族。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汉族文化难以在短时间相容相承。一些贵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漠视甚至排斥着汉民族的文化,他们的生活用器仍然以金属器和漆木器为主。8从当时的社会情况我们可以大致猜想瓷器的销售人群主要为汉人和部分元人,元贵族对于瓷器的需求量很少。他们仍然保持着以前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对于瓷器采取冷漠的态度,没有太大的兴趣。于是笔者认为这件器物就是景德镇的生产者企图为其销售打开一扇新的大门,将元贵族吸引到对瓷器的需求之中做出的一项新的尝试。这件器物的精美程度毋庸再言,它应该是为销售贵族或富贾而做,非为普通人家的日常用器。主要人物着元代服饰,跪地之人着汉服应为画工故意而作,目的是讨好元贵族,以扩大瓷器的销售人群。如果我们以这个角度思考下去,又会发现作者特意选取蒙恬将军为题材还有另一番深意。元和秦有一点非常相似之处,历史上这两个都是相对于中原先进文明的野蛮文化和劣势民族。但最终他们都冲出了历史的桎梏,结束了国内长时间的对峙和分裂,创立了多民族的统一国家。作画者特意将秦国北征匈奴的大将与元联系在一起,有这一番深意也未尝可知。当然这也只是猜测,在今天我们无法给出一定的历史资料作为依据。

纵观整幅画卷的分析及服装和人物上表现出的元强压住汉的气势,笔者认为这幅作品的出现应该是在当时杂曲等民间艺术流行的影响下,画工将其销售目的置于 7 元至治年间新安虞氏刊本《全相平话秦并六国》卷下8 戴洪文《千年古瓷》,辽宁人民出版社,2008年4月 119页

第4页

古代人物故事之上创作而成。当然这种销售思路过于谄媚,对于具有一腔热忱和骨气的汉人来说很难接受。虽作为一种尝试,终遭历史的摒弃,无奈退出市场,而同蒙恬将军玉壶春瓶相类似的瓷器我们至今也未有发现。

每件作品中都包含有一段真实的历史,对于这件元青花蒙恬将军玉壶春瓶如果只是从器物器型和基本的纹饰描述来看,我们也许只会得出它稀少、精美、珍贵等结论。但如果穿过器物本身,将其作为沟通历史的媒介与古人对话,体会古人的生活和心理我们也许就会得出更深一层的理解。单单从这件器物背后我们就看到了元代民间艺术的流行,看到了元与汉的文化对峙,看到了销售者为促进销售的煞费苦心,最终感触到了历史的变迁、沉浮。也许每个人对器物本身还有着自己独到的看法和观点,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这件器物的鉴赏,因为从这件器物上散发出的震撼力是人所共见并且永恒不变的。

【参考书目】:

1、戴洪文《千年古瓷》,辽宁人民出版社,2008年4月

2、许明 《土耳其、伊朗馆藏元青花考察亲历记》,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4月

3、西汉 司马迁,《史记》卷八十九《蒙恬列传》

4、于炳文,《元代青花瓷器中的人物故事》,收录于《收藏家》,2002年10期

5、元至治年间新安虞氏刊本《全相平话秦并六国》卷下

注明:

因相机拍不清晰,所以三张细节图均来源于BLOG:老狄的豆腐坊。特此感谢。

第5页

中国美术史论文

中国美术史论文

中国美术史论文

中国美术史论文

中国美术史

中国美术史

中国美术史

中国美术史

中国美术史

中国美术史

《中国美术史论文.doc》
中国美术史论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