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定义

2020-03-04 00:15:21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关于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后的绩效管理方式的探析

论文摘要:事业单位是我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主要载体,是政府经济和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型市场经济下,部分具有市场配置能力的事业单位开始实行企业化管理。面对体制转变过程中出现的困难,本文运用现代管理理论,结合时代背景,对提高事业单位组织绩效的管理方式进行了探讨。

0引言

国务院发布《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中,对事业单位做出了以下界定:即“本条例所称事业单位,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承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承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

细致说来,事业单位又可大概分为两种:纯公益性和混合公益性。

纯公益性事业单位特点是,其所提供的服务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其运作资源和发展资源无法得到市场配置,具有排他性。其产品是政府面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的平等、无差别的共同服务。此类事业单位生产活动主要依靠中央或地方政府支持,费用由公共财政承担。典型机构例如涉及国防安全、公共卫生安全、义务教育、社会经济秩序、国家长远利益等领域。混合公益性事业单位也是面向全社会提供公益性服务,但其提供的公共产品既能满足公共需要,又能满足个人需要。从资源配置上看,具有部分市场配置的能力,即通过市场服务可以得到一部分的成本补偿或者赢利。这类事业单位多以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公共交通、公共水、电、气、邮政服务中的普遍服务业务为主。

前一种类型的事业单位资金来源和经营性质比较单一,可以视同于国家财政统一管理,相比较而言,第二种类型的事业单位则相对复杂,目前已逐步实行企业化转轨,也是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

1提高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绩效的对策

面对企业化管理下的种种困境,事业单位如何才能摆脱阴影,提高组织绩效,走上正常

的市场化道路。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企业们都面临着越来越激列的市场竞争。为了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许多企业都会探索提高生产力和改善组织绩效的有效途径,其中组织结构调整、组织裁员、组织扁平化、组织分散化成为当代组织变革的主流趋势。

上述的调整措施能够减少成本,提高生产力,但并不一定能够改善绩效;真正能够促使组织绩效提高的是组织成员行为改变,即要形成有利于调动员工积极性、鼓励创新、进行团队合作的组织文化和工作氛围。这个过程,就是绩效管理的过程。

进行有效的绩效管理,才能知道员工(部门)作了多少事情,完成了多少目标,离组织目标还有多远,如何改进,从而保证组织整体目标得以实现。

事业单位在企业化过程中,之所以会出现那么多问题,从管理上看,主要因为没有对组织运营过程进行有效控制,放任自流的结果。

2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的可行性

首先,“职能型政府”逐渐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政府部门会逐渐放宽事业单位市场配置能力的限制。鼓励提供公共服务产品的事业单位在满足公共服务职能的基础上,通过差别化的服务产品进行成本补偿。使得事业单位从单纯由“国家拨付经费收支”向“核定收支、定额或者定向补贴、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管理模式转变,以此缓解国家财政负担。

第二,事业单位可以充分运用自身资源,在保障公共基础职能的前提下,自主创新,根据消费者的不同需求,提供差别化服务,自主经营,逐步实现企业化的经营模式,提高市场生存能力,增加社会财富。

第三,在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的背景下,社会公众同样也是消费者。在面对基础公共服务产品的同时,社会公众也会提出个性化的需求。对于这部分需求,具有市场配置能力的事业单位,通过多样化经营,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产品,是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 3企业化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困难

从理论上讲,对具有市场配置能力的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的管理方式是可行的。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管理困难。

大多机构设置冗余、人员臃肿长期以来,相当一部分事业单位机构的设立和扩张并非是基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是“上级机构”职能扩张的结果。因此,其职能设置具有很强的应激性和层级性。机构设置原则表现为“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行政任务的不确定性使得相应部门(岗位)无法轻意撤销,得以保留。久而久之,机构超编,人员超员。

另外,不可否认,事业单位接受了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政府机构、公务员制度改革后所卸下的“改革成果”,这部分人员并不都能被事业单位自我消化掉,也无法完全“市场化”,造成冗余。

预算资金减少、市场配置能力差事业单位原来统一由财政部门拨付经费,进行企业化改革之后,开始向市场化转轨,财政部门得以削减事业单位预算资金,以此缓解国家财政负担。但实际上,事业单位与其上级机构的隶属关系并未改变。对于上级“委派”的行政任务,事业单位依然承担。

另外,事业单位的市场行为,现在还不能完全等同于市场化,因为其上级机构对其依然具有约束力,从而造成市场主体地位模糊,市场敏感度减弱,制约赢利能力。最后的结果表现是,资金预算减少,市场配置能力差。

组织效率低,考核困难由于事业单位多采取国家行政机关的机构设置,组织机构行政程度高,内部信息传递效率低,影响对外部市场的应变能力。

另一方面,由于事业单位依旧承担上级机构委派任务,此类任务多具有不可控性和强制执行的特点,使得这种行政任务与市场业务相互交结,给组织内部的绩效管理造成很大困难,绩效管理制度不合理,直接影响到岗位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成长能力。不利于组织的长远发展

实行绩效管理的准备基础

事业单位,要实行真正的绩效管理,需要作哪些准备,

确定组织战略目标作为事业单位,原来的非市场主体地位无法确立组织目标。但既然决定走市场化道路,这一步势在必行。战略目标不确定,一切绩效管理行为都是空谈。

若要确定其组织的战略目标,须将事业单位中行政业务与市场业务剥离开来。对于不同

业务,设置不同的机构(部门)和人员进行管理。切忌“一套班子,两套系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政企不分,权责不明。剥离开来后,两种机构(部门)各自独立,互相没有隶属关系,保证市场部门的市场主体地位,实行现代企业法人制度进行管理;对于行政机构则可以沿用原有的国家机关的管理制度进行管理。

本文提到的绩效管理正是针对于这种事业单位中的承担市场业务的机构而言。通过政企剥离,能够保证此类机构的主体地位,继而确定其战略目标并分解至岗位,形成各层级绩效目标,打好绩效管理的基础。

确定组织绩效衡量标准和考核周期在确定绩效目标后,接下来就是确定衡量标准和周期了。这里的绩效标准和周期指的是,管理人员和下属一起根据岗位工作目的和工作职责来讨论,明确在绩效周期内下属应该完成什么工作,做到什么地步,为什么要做这项工作,何时应该做完,以及下属权力大小和决策权限等等。在这个阶段,管理者和下属的共同投入和参与是基础。如果管理者单方面布置任务、下属单纯接受要求,就又变回了原来行政机关的管理方式,失去了协作的意义,绩效管理也就失效了。

确定绩效改进和导入的机制绩效改进和导入是现在绩效管理中容易被忽视的环节。进行绩效管理的目的不是对下属进行考核而是帮助下属进行提升。对事业单位中承担市场业务的机构管理也是如此,在对工作人员考核完毕之后,承诺提供改进的机会。根据绩效考核的结果分析来对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及时弥补其能力上的短板。这样既能够满足绩效目标的需要,又给于工作人员自我提升的机会,对组织和个人都有积极意义。

确定绩效结果的运用方式绩效管理最后能否达到激励的目标,还得依赖于考核结果能否被正确使用。首先,绩效考核结果可用于指导工作人员能力的提高,通过发现工作人员在完成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工作技能上的差距,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发展计划。其次,绩效结果可以比较公平的显示工作人员对组织做出贡献大小,据此决定对个人的奖惩和报酬的调整。此外,通过个人的绩效状况,可以考察对现有岗位适应程度,决定相应的人事变动等等。

总体说来,要提升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的绩效,关键还是要保证其市场主体地位,作到政企分离,权责明晰。在此基础上,对其中的承担市场业务的机构实行企业式的绩效管理,行政机构则采用国家机关预算控制。这种“一家两制”式的管理方式,才可能解决事业单位市场化转轨过程中的绩效难题。

事业单位企业化改制

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用人制度改革初探

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改革现状的调研报告

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体制依赖症”顽疾待解

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后的会计管理方式探讨

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改革现状的调研报告

企业化管理班级方案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向企业化财务管理转轨的研究

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完善非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

关于企业化管理垢事业单位改制中运用《破产法》的思考

《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定义.doc》
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定义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