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西县财政扶贫资金

2020-03-02 23:59:12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林西县2010财政扶贫资金 产业化扶贫隆平村肉羊养殖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 项目概述

1、项目名称:林西县肉羊舍饲养殖产业化扶贫开发项目

2、项目实施单位:林西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

3、项目建设地点:林西县大井镇隆平村

4、项目建设时间:2010年

5、项目建设内容:购买优质乌珠穆沁羊肉用基础母羊6000只,培训项目农户300人。

6、项目投资情况:项目计划总投资360万元。用于购买乌珠穆沁羊等肉用基础母羊,按600元/只计,购买6000只,投资360万元(其中:申请财政扶贫资金125万元,农户自筹235万元)

7、项目效益:项目建成达产后年新增纯收入171万元,户均增收5700元,人均增收1840元,当年可使300户、930人脱贫致富。

第二章 项目建设背景

产业化扶贫是加速解决温饱进程的重要措施。当前,国家推出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内蒙古自治区作为农牧业大区,也提出了畜牧业“双增双提”和“围栏封育”发展战略。在这个战略的指导下,内蒙古自治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又提出了《内蒙古自治区贫困地区实施养羊产业化扶贫的意见》,为全区养羊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持和理论指导。而来自草原的羊肉以其天然无污染、较高的营养价值、独特的风味和美好的口感,越来越被消费者所喜爱,在肉类产品中所占的份额逐步扩大。因此,发展舍饲养羊、精深加工的养羊产业化,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项目以“企业+基地+农户”的方式,发挥锦绣大地公司的品牌优势,带动农户转变传统的农牧业生产方式,积极打造绿色产品名牌,开创科学致富的道路。在项目的运营中将会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最终实现带动一个地区,造福一方百姓,发展一个产业,打造一个品牌,做大一个企业,搞活地方经济,真正使龙头企业、贫困农牧民达到双赢格局。

林西县位于赤峰市北部,北靠锡林郭勒草原,是典型的农牧交错地带。全县总面积3933平方公里,总人口24万人,其中农牧业人口18.8万人。本县一直以种植业为主,近年来,在国家西部大开发项目和环京津周边地区沙源治理工程项目的启动实施并取得初步成效的大背景下,县委、县政府及有关部门积极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种植养殖观念,以市场为导向,发展适合本地资源条件、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高的草食家畜养殖业项目,把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作为重点,大力发展草食家畜舍饲养殖业。近几年乌珠穆沁羊等肉用羊养殖规模的迅速扩大正是顺应沙源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以及市场需求的重要步骤,我县绵羊养殖正在由毛用型向肉用和肉毛兼用型发展。

第三章 项目建设依据

1、国务院《关于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决定》

2、国家计委《当前国家重点发展产业、产品和技术目录》

3、国家和有关部委关于编制建设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有关规定和标准

4、内蒙古自治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发[2004]11号文《内蒙古自治区贫困地区实施养羊产业化扶贫的意见》

5、赤峰市及林西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6、赤峰市及林西县畜牧业发展规划

7、赤峰市和林西县近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资料

第四章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一、本县贫困状况迫切需要经济效益高、能够促进贫困人口尽快解决温饱的养殖业项目。

二、肉用羊舍饲养殖扶贫开发项目有利于项目区生态环境的改善。本项目以推广以乌珠穆沁大尾羊为主的舍饲养殖为主要目标,完全符合国家西部大开发和环京津周边地区沙源治理有关政策、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建设政策以及林西县制定的“舍饲圈养,保护环境”的措施。随着生产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林西县贫困地区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特别是近年来连续旱灾造成农业生产难以维继,环境质量迅速下降,群众生活贫困状况难以改善,返贫现象突出。肉羊舍饲圈养可以有效地降低放牧对草牧场的践踏破坏,促进植被保护和恢复,为农牧业生产可持续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

三、肉羊舍饲养殖项目是体现中央和自治区“扶贫到户”宗旨的重要途径。

项目建设以贫困农户为单位从事肉羊舍饲养殖,在畜牧技术部门的指导和帮助下进行改良和饲养,在此基础上走产业化经营之路,保证销售渠道畅通,这是确保贫困农户增收的好项目,是“扶贫到户”的重要体现。

第五章 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一、饲草料资源丰富,草畜平衡状况良好

1、天然草场面积大,饲草质量好。林西县草山草坡加上田边地埂和林间草地面积达140余万亩,近几年合理的保护和利用,产草量一直比较稳定,年产牧草14万吨,可以满足19万只绵羊单位饲草供应。

2、人工种植优良牧草面积逐年增加。全县2006年末人工种草面积达到33万亩,年产优质紫花苜蓿26万吨,折合33万只绵羊单位。

3、秸秆资源丰富,50%的秸秆即20万吨可以转化为饲草,满足26万只绵羊单位饲草供应,为舍饲养殖提供了物质保障。

以上三种饲草来源共计折合78万个绵羊单位;林西县现有草食家畜20.2万头只,其中牛5.5万头,绵羊和山羊合计13.2万只,马等大家畜1.5万匹,共折合48.2万个绵羊单位。全县平均每个村再增加养殖2811个绵羊单位仍能够实现草畜平衡。

二、改良和饲养技术有保障

林西县已经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家畜改良和饲养技术推广体系,全县现有畜牧技术服务人员230多人,县乡村三级技术服务可以有效地得到保障。广大贫困农户在长期的养殖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推广舍饲养殖和改良中进行适当的技术培训便可保证项目成功实施。

三、销售市场潜力大,前景好。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畜产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畜产品品质要求越来越高。乌珠穆沁等本地区肉羊品种经过改良,肉用品质可以得到显著提高,个体产肉量显著增加,市场销售前景十分看好。按照目前本地羊肉市场价格30元/公斤计算,一只产肉15公斤的肉用羊,肉价可达450元,经济效益是相当高的。

第六章 项目区概况

隆平村位于林西县中东部,全村有10个自然村,总户数1035户,人口3487人,耕地面积27628亩。2009年底贫困户380户,贫困人口950人,占全村总人口的27%,2009年底人均纯收入2360元。

隆平村的主要致贫原因:一是农业生产结构单一,农民增收来源少;二是大部分群众文化水平低,缺乏劳动技能;三是缺乏发展生产的启动资金。

第七章 项目建设内容与规划

一、项目内容与规模

1、购买乌珠穆沁羊等品种基础母羊6000只,每个贫困户20只。

2、养殖技术培训300人,户均1人。

二、项目实施计划

项目计划2010年在大井镇隆平村实施。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加强改良和饲养技术推广和普及工作。

三、项目生产技术方案

(一)、羊舍建设

体现较高标准、高质量、重实用的原则,养羊户圈舍建设应一步到位,新建砖木结构羊舍,每只羊达到2平方米,按照项目户正常饲养量30只设计,羊舍建造格式参照本县“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程”项目羊舍施工建造。

(二)、饲养管理

基础母羊的饲养根据其不同生理阶段的生理发育特点和营养需求,合理搭配饲料,由县畜牧部门制订各阶段饲料配方,推荐给养羊户。

(三)、改良配种和羊群结构调整

项目实施之初,改良配种采取本交和人工配种相结合,随着人工授精技术的推广应用,逐渐过渡到全部采用人工授精的方式配种,提高种公羊利用率。 在搞好经济杂交的基础上做好品种选育,由畜牧部门主持进行后代母羊的选择和羊群结构调整,确保肉用羊养殖数量和质量稳步提高和可持续发展。

(四)、饲草饲料生产

抓好以种植紫花苜蓿为重点的肉羊养殖第一性生产,项目区豆科牧草种植达到0.3亩/绵羊单位,保证每只羊获得250Kg优质豆科牧草(风干重)。紫花苜蓿播种时间一般在6月份,播种量0.5Kg/亩,播种方式采用条播,行距30厘米,第二年开始刈割利用,刈割时间选择在初花期。

第八章 项目投资概算与资金筹措

一、项目投资概算

项目预计总投资360万元。全部用于购买乌珠穆沁肉用基础母羊,按600元/只计,购买6000只,投资360万元(其中:申请财政扶贫资金125万元,农户自筹235万元)。

二、资金筹措

林西县贫困地区肉羊舍饲和改良项目总投资360万元,其中申请财政扶贫资金125万元;农户自筹235万元。

第九章 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分析

肉羊舍饲养殖项目实施使我县贫困地区全部实现改良化和科学饲养管理。按照目前贫困农户户均养殖20只肉羊计算,300户贫困户共养殖乌珠穆沁羊等品种基础母羊6000只,按照繁殖成活率95%计算,每年可繁殖成活羔羊5700只,纯收入171万元,户均增收5700元。

二、社会效益

通过对肉羊舍饲养殖技术培训和推广,广大贫困户掌握了养殖业适用技术,加上勤劳苦干,可以尽快实现解决温饱的奋斗目标,增强广大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

项目实施后,可为锦绣大地公司肉类加工厂提供肉羊至少5700只。

第十章 可行性研究结论

肉羊舍饲养殖减少了对草场的破坏,有利于恢复和保护生态环境。通过引入优质肉用羊品种对小尾寒羊、乌珠穆沁羊等本地品种进行杂交改良,有利于提高其生产性能,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增加贫困农户的经济收入,为尽快解决温饱提供保证。 建议上级主管部门尽快批准实施。

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

财政扶贫资金使用计划

财政扶贫资金管理、业务知识

水城县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

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

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

财政扶贫资金项目绩效评价报告

(修订) 建始县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

财政扶贫资金监管问题初探

桐梓县财政扶贫资金项目管理办法

《林西县财政扶贫资金.doc》
林西县财政扶贫资金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