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2020-03-02 10:14:15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廉颇蔺相如列传》示范课教案

洪洞县第二中学 邰贞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结合课文学习,进一步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培养文言翻译的能力。

②抓住关键词句,掌握蔺相如的形象特点。 ③初步了解《史记》描写人物形象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①从把握故事情节入手,初步感知文意。

②通过梳理矛盾冲突,品味人物语言和对比手法,把握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认识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培养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②了解领会作者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抓关键词句,准确概括人物性格特点,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体会“智”“勇”的更高层次的表现:大智若愚,大勇若怯。 【教学工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高雅,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无独有偶,唐太宗李世民也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些话,都说明了“历史”对后世的厚重作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部重要史书著作中的篇章——《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文学常识

温故:《史记》司马迁著,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体例: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成为后世历朝修史的范本,史学成就居“二十四史”之首。

《史记》开创了中国传记文学的传统。它记录历史事件完整准确,语言运用平易简洁,描绘人物形象生动传神,注重在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注重在人物的对比反衬中塑造人物。 鲁迅先生赞誉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三、疏通文本

1、自主阅读,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

2、小组合作:翻译——质疑解疑

3、班级交流——释疑 教师点拨——释疑

四、梳理故事情节,整体把握课文。

思考:说说作者讲了哪几个故事,体现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明确:课文主要讲述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廉蔺交欢”三个故事,描绘了蔺相如智勇双全、能言善辩、顾全大局、维护团结的思想性格,以及廉颇粗犷坦荡、知错必改的可贵品质,歌颂了文臣武将竭尽忠智、以国家之急为先的爱国精神。

五、小组合作:梳理人物事迹,赏析人物形象 分配任务:

小组1-3:围绕以下问题,学习“完璧归赵”部分,从矛盾冲突中,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问题(1):课文中,蔺相如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出场的?

问题(2):蔺相如出使秦国之后,围绕着和氏璧,与秦王展开了一场怎样斗智斗勇的较量?分几个回合?由此可见蔺相如怎样的思想性格?

明确(1):蔺相如是在秦国威逼利诱,赵国君臣左右为难、束手无策的矛盾中出场的。课文先写赵国君臣面临的“三难”:秦王求璧,赵国君臣“予”则深恐上当,“勿予”则更恐秦国发难,这是两难;“求人”不得,这是第三难。正是这样层层铺垫,再通过缪贤荐才之举,方使蔺相如露面。露面也仅仅是侧面描写。

而对蔺相如的正面出场的描写中,他的一番分析,有条有理,有根有据,更为人信服。

明确(2):蔺相如使秦,智斗秦王集中显示了他成竹在胸,从容应对的大智大勇,矛盾双方围绕“保璧”与“骗璧”展开了三个回合的较量:

第一个回合:献璧取璧。 第二个回合:归璧于赵。 第三个回合:廷斥秦王。

问题(3)(主问题):请从本节课文中,找出最能概括蔺相如性格的一句话,并说一说,作者是如何让这句话提纲挈领的。

教师小结:应该是“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小组4-6:学习“渑池之会”部分,从语言描写中,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问题(1):这一节,课文是如何体现蔺相如的“智”、“勇”的?

问题(2):“渑池之会”在记载会场情况时,是怎样分别描写秦、赵两国御史表现的?这些语句,分别表现了双方怎样的心态、谋略?

明确:史官记载渑池之会的情况时,秦御史“前书曰”,而赵御史却是蔺相如“顾召”而书的。只待赵王一鼓瑟,蓄谋已久的秦御史立即上前大书一笔,借以羞辱赵国;而当蔺相如反击成功,需要记载时,却是“顾召”赵御史。“顾召”即回头招呼,可见,赵王君臣在秦国君臣咄咄逼人的攻势面前,一筹莫展,目瞪口呆,甚至到了该记载时,赵御史尚在云里雾中,须待相如回头招呼才恍然大悟。此外,“顾召”也同“前书”构成了三层对比:一是秦赵双方实力和智谋的对此。秦蓄谋已久,奸诈阴险;赵呆若木鸡,不知所措。二是蔺相如与赵君臣应变能力的对比。赵君臣手足无措,怯懦无能;蔺相如有胆有识,智勇不凡。三是蔺相如与秦君臣智谋勇气的对比。秦君臣傲慢霸道,蔺相如随机应变,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问题(3):“渑池之会”在记载秦赵君王会见,以乐助兴的内容上,秦、赵御史各用了什么词语?有怎样的不同?

明确:在记载内容上,秦御史着一“令”字,蔺相如则用一“为(wèi)”字,体现了不同的含义。“令”者,威逼也,不得不为;秦国君臣依靠其强力威压,置赵王于优伶之地,逼迫赵王就范。赵王几近优伶,颜面丢尽!“为”者,替也,给也。非为威逼,主动请击也;非为人请,自愿为之也。蔺相如挽狂澜于既倒,反令秦王击缶。秦王无奈,击缶助兴,已是等而下贱!两个动词,也意蕴丰富。一个是“鼓”瑟,一个是“击”缶;一个是被逼无奈,一个是死皮赖脸献丑。可以说,秦国君臣满盘皆输!

问题(4):蔺相如的“五步之内,请以颈血溅大王矣”有什么含义?

明确:秦王不肯击缶,蔺相如一句话,改变了他的念头:“五步之内,请以颈血溅大王矣!”在这里,蔺相如交代了两个事实,作了一个暗示。两个事实是:

一、两人五步之距,秦王已成蔺相如的人质;

二、在秦王面前,敢“以颈血溅大王”的人,是一个生死已经置之度外的人。一个暗示是:我要与你同归于尽!勿庸置辩的事实,凌厉明确的暗示,使秦王除了服从,别无选择。

1—6组共同思考:在与秦国的多次较量中,蔺相如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

【大屏幕出示:时代背景】

战国末期,当时秦、楚、齐、赵、韩、魏、燕等七国中,以秦力量最为强大。秦国要统一中国,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战略,积极对外扩张。它南边的楚国和西北的赵国,实力比秦稍弱。前283年,秦军伐魏,兵至大梁,燕赵救之,秦军撤去。但由此,秦人生发怨赵之心。由于当时的赵国尚有相当强的实力,且有齐、楚、燕、魏、赵等大国首尾相救,所以秦国不能以主力对付赵国,只能施以蚕食瓦解、威逼利诱之策。在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时,秦的主要力量正对付着楚国,所以它虽对赵国虎视耽耽,但还抽不出主要力量来进攻,也不敢轻举妄动。这就是蔺相如进行外交斗争时,能够取得胜利的客观条件。赵国能挫败秦国的阴谋,此点背景相当重要。

另外,“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等语句,说明,赵国早已预见了事态的严重性,也早已充分做好了军事和人事准备。这也是赵国能挫败秦国阴谋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当然,蔺相如的主观努力——为了国家的威望和利益,机智勇敢地进行斗争,是更重要的因素。这再一次证明了“人定胜天”的道理!

小组7—9:学习“廉蔺交欢”部分,从写作手法中,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问题(1):这一节,是怎样体现廉颇、蔺相如的“智”“勇”的?

问题(2):“负荆请罪”这则故事,是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来刻画蔺相如形象的?

明确: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作者以廉颇的居功自傲、心胸狭隘,反衬蔺相如的豁达大度、顾全大局。廉颇炫耀自己“有攻城野战之大功”,鄙视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蔺相如在与舍人的对话中则说:“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这时,作者又以廉颇重视军事斗争,轻视外交斗争,反衬蔺相如的见识卓尔不群,等等。这样,可以使主要人物蔺相如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六|、课堂总结

1、蔺相如的人物形象

2、本文写人的手法

问题(1):所有这些说明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蔺相如是一个“智”“勇”双全的人。(板书:蔺相如“智”、“勇”) 知人论世之智,随机应变之智,争取主动之智;

不畏强暴之勇,不怕牺牲之勇,隐忍退让之勇。

这里的“智”,是大智若愚的“智”;这里的“勇”,是大勇若怯的“勇”。

问题(2):课文中的三个故事,都提到了蔺相如,那么,塑造人物的手法是否相同?

明确:“完璧归赵”注重在矛盾冲突的发展变化中刻画人物;

“渑池之会”注重用简洁平实、凝练传神的语言来描绘人物; “廉蔺交欢”注重在对比、反衬中凸现人物的思想性格。

每个故事都综合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语言出彩,比比皆是;矛盾冲突,营造起伏;对比反衬,贯穿始终。

七、布置作业,提高鉴赏水平。

1、学习了课文,你对蔺相如有什么认识?你最大的收获和体会是什么?

2、对比阅读《蔺相如完璧归赵论》(明代王世贞著,此处略),看看有什么新的体会。

板书设计:

廉颇蔺相如列传

《史记》

蔺相如:“智” “勇”

语言、矛盾冲突、对比反衬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doc》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