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2020-03-02 09:10:08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积累文言词法、句法及重点实词,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良好习惯。

2、了解用典型事件塑造人物的手法。

3、引导学生培养自身的博大胸怀、协作精神及以大局为重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分析典型事件塑造人物的手法;借助矛盾冲突分析人物性格。

2、理解主要矛盾(秦赵)与次要矛盾(廉蔺)的关系。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他是一位史学巨子,又是一位文学奇才。只因仗义直言,却身受酷刑。在肉体与精神的双重巨创之下,他发愤著书,写出了千古不朽的史家绝唱——他就是我国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司马迁。他呕心沥血的创作结晶《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在上一节课学习了他颇具文采的书信《报任安书》之后,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更能体现他史家风范的传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作者简介及作品介绍

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司马谈(西汉史学家、思想家,曾任太史令)之子。年轻时阅读了大量历史文献,并漫游各地,观察风俗人情,后继父职,开始编写《史记》。由于为兵败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入狱受宫刑。他曾想过死,但一想到“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犹豫了,因为他把事业、理想看得比一切都宝贵,他思想升华了,毅然活下来,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 《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在作者掌握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完成的,这种“实录”精神开创了史学家写作的进步传统。鲁迅的赞誉可见其史学价值及文学价值。(补: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另:《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北宋,字君实,是我国最大的编年体通史。)

从历史角度看,《史记》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起到一直到汉武帝止,3000多年间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历史。

写帝

记述天子、王侯以外有影响的历史人物的传记叫“列传”(70); 大事年“表”(10);(例:《西汉大事年表》)

王及其历史活动的叫“本纪”(12);(例:《高祖本纪》、《项羽本纪》)

写诸侯王公和汉初开国功臣的历史活动的叫“世家”(30);(例:《陈涉世家》) 政治、经济、文化上颁布的一些政策叫“书”(8)。

补充: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五帝、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

春秋四公子:孟尝君、春申君、信陵君、平原君 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 战国七雄:齐、楚、燕、赵、韩、魏、秦

从文学角度看,《史记》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

一是有较丰富的思想,不但敢于揭露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帝王、贪官、酷吏的暴行,而

1 且对历史上有贡献的人物,不管地位高低都给以不同程度的评价和相应的历史地位; 二是创立了以描写人物为中心的传记,为我国传记文学奠定了基础;

三是词汇丰富,用词准确生动,叙事善于概括,写人有鲜明性格,大量吸取民间口语、谚语和歌谣,为写人叙事增强了形象的真实感。

三、整体把握

1、背景简介

司马迁成功地刻画了蔺相如和廉颇这两个历史人物。他们生活的时代,下距秦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约半个世纪。当时七雄纷争,战事频繁。在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进程中,各国都有可能达到统一中国的目的。因此,各国都极力进行战胜、争取统一的斗争。势力较强的秦国,以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策略,推行统一事业。赵国是秦国的近邻,时常受到秦国的威胁。蔺相如和廉颇为了保卫赵国,在军事和外交上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2、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廉蔺简介 (

1、2)

身份、地位的简要介绍,既是史传文的一般特点,也是为后文作铺垫(突出廉颇“以勇气闻于诸侯”,这其实也是下文渑池之会后秦“终不敢加兵于赵”的原因之一;突出他的功绩地位不凡,是为后文居功自傲、鄙夷相如作铺了垫;而突出蔺相如的出身低贱,是为其大智大勇、扶危爱国作反衬。)

第二部分:完璧归赵 (3~13) 第三部分:渑池之会 (14~16) 第四部分:廉蔺言和 (17~21)

四、分析研读

1、品读“完璧归赵”,分析蔺相如如何“使不辱于诸侯”?

出使之前:意识到秦历来贪暴无信,意识到出使任务艰巨,但毅然挑起重担,而且考虑周密、准备充分、斗争目的明确,初显其过人的胆识。

出使过程中:时时随机应变,处处争取主动。(从细微之处看出秦王的不合礼数“无意偿城”:章台不是接见外臣的场所;美人不是礼待外臣的人员;“左右皆呼万岁”,左右侍从的狂喜不是尊重外臣的礼节。—→发现秦王“无意偿城”之后:设计智取“璧有瑕,请指示王”;据理力争“布衣之交尚不相欺”;誓死捍卫“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以诈佯为予赵城”后,相如先使缓兵之计,要秦王斋戒,设九宾礼,再私下派人把璧送回赵国。—→归璧于赵之后,对秦王亦有所交代:义责秦王朝历来言而无信;干脆说明璧已经归赵;以“秦强而赵弱”的事实,说明只要“坚明约束”,“赵立奉璧来”;表示自己知道有罪,愿意受死;又提出希望,暗示秦王杀使者不是好办法。)

出使之后:“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两国僵持,进入对立状态。 概括:写“完璧归赵”,着重表现蔺相如的大智(随机应变、争取主动之智)大勇(敢挑重担、不怕牺牲之勇)、忠诚正义。

描写角度:①直接描写(如写蔺相如的语言、动作、神态等);②间接描写(以秦王的声威、秦廷环境气氛来反衬蔺相如的镇定自如,智勇双全及非凡的外交斗争艺术。)

2、“渑池之会”读后感?

具体经过: 会前计议:相如主行并从,廉送至境与诀;

会上斗争:迫使秦王击缶,反请咸阳为寿; 斗争结果:会上终不胜赵,会后秦不敢动。

2 蔺相如:凭机智、勇敢再次取得外交上的胜利。

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以决秦望。”王许之。几个动词表现了廉颇在赵国举足轻重的显赫地位,表现了廉颇不但勇于冲锋陷阵,而且还很忠心,很有政治头脑。这样,他后来的知过勇改(知错能改)就合情合理了。

3、读过“将相言和”,你喜欢廉颇这个形象吗?

廉颇居功自傲,口出狂言,而相如不计私怨,一再退让。相对于相如的顾全大局,廉颇争个人名位,显得意气用事,过于狭隘。但是,这毕竟是一位忠心耿耿的社稷之臣,他一旦明白过来(知道了蔺相如退让的原因,即二人和好的共同思想基础:先国家之急而又私仇),立即负荆请罪,充分表现出了他的知错能改、坦白直率,不失为一个可爱的人物。

五、总结全文

全文始终贯穿两大矛盾:国与国(秦与赵)、人与人(廉颇与蔺相如);围绕一根主线:赵对秦的斗争;以三大事件(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将相言欢)为重点;以廉蔺的矛盾冲突及解决为中心;解决矛盾的基点:“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

六、文言基础知识 1.通假字

①可与不。“不”通“否”,表疑问语气。

②臣愿奉璧西入秦。“奉”通“捧”,用手托。

③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

④如有司案图。“案”通“按”,察看。

⑤设九宾礼于廷。“宾”通“傧”,古代指接引宾客的人,也指赞礼的人。

⑥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⑦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

⑧请奉盆缶。“奉”通“捧”,托、举。

⑨相如度秦王特以作详为予赵城。“详”通“佯”,假装。 ⑩君不如肉袒斧质请罪。“质”通“锧”,承斧的砧板。 ⑾请奏盆缻秦王。“缻”通“缶”。 2.一词多义

负 ①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使 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 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

③乃使其从者衣褐(让) 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

引 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 ②左右欲引相如去(拉)

③相如引车避匿(牵,拉;这里引申为调转)

徒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地) ②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只,只不过)

幸 ①大王亦幸赦臣(承蒙) ②而君幸于赵王(宠幸) ③则幸得脱矣(侥幸) 以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凭借)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拿)

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来,连词) 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以便)

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因为)⑥宁许以负秦曲(从而) 乃 ①今君乃亡赵走燕(却)②赵王乃斋戒五日(于是,就)③臣乃敢上璧(才) 因 ①相如因持璧却立(于是,就)②不如因而遇之(趁机)

3 ③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随着) 3.词类活用

⑪名词作动词:

①舍相如广成传舍(安置)

②左右欲刃相如(用刀杀)

③乃使从者衣褐(穿)

④怀其璧(把……揣在怀里) ⑫名词作状语:

①而相如庭斥之(通“廷”,在朝廷上)

②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从小路)

③大王见臣列观(在偏殿) ⑬使动用法:

①完璧归赵(使……完整)

②秦王恐其破璧(使……破碎)

③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④毕礼而归之(使……回去)

⑤大王必欲急臣(使……发急) ⑭意动用法:

①且庸人尚羞之(以……为羞耻)

②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以……为先;以……为后)

⑮形容词作动词:

①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尊重)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宽待)

⑯特殊句式

a.判断句: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 ③我为赵将

b.被动句: ①而君幸于赵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③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④使不辱于诸侯

c.倒装句: ①宾语前置:何以知之 君何以知燕王②定语后置:求人可使报秦者

③介宾短语后置:拜送书于庭 设九宾于廷 4.古今异义:

璧有瑕,请指示王

(古:指出,给……看;今:上级对下级的指点)

窃计欲亡走燕

(古:私下,谦词;今:偷)(古:逃跑;今:死)(古:跑;今:行) 其势必不敢留君

(古:按情势,一定;今:必定) 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古:嫔妃;今:美丽的女子)

(古:侍卫、身边的人;今:两个方位名词)

指从此以往十五城

(古:从这里到那里;今:以前) 相如前进缻

(古:上前进献;今:向前行进) 宣言曰

(古:扬言,公开宣称;今:公开的文告)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古:离开;今:前往)(古:表原因;今:表结果) 臣请完毕归赵

(古:请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今:请对方做某事)

4 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古:向人敬酒或献礼;今:祝寿、贺寿) 明年复攻赵

(古:第二年;今:今年的后一年)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doc》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