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牲畜林》教案

2020-03-02 08:17:37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牲畜林》教案

教学目标:理清小说情节发展,领会小说主旨

把握“牲畜林”在小说中的作用

把握“延迟法”在小说中的运用以及作用

一、导入

“猴子掰包谷(玉米)”

猴子在地里掰包谷,刚掰下一个,觉得前面的更好,就扔下手里的去掰另一个。另一个到手,觉得还有更好的,就把到手的又扔掉,去掰那个“更好的”。这样一路走一路掰,不知不觉走到了地的尽头,这时天色已晚,只得慌慌张张随便掰一个回家了。回去一看,恰恰是个烂包谷。

相对应的《牲畜林》也给我们讲了一个这样一个传奇的故事,只不过猴子变成了德国兵,他也像猴子掰苞谷一样,不断地放下这个牲畜,去抓另一个……

小说的结局是皆大欢喜的,德国兵连烂包谷豆没拿到,最后还跟猫同归于尽,而猫的主人,“可怜的吉鲁米娜”也获得了补偿。读后大快人心。

二、作者介绍

我们不得不佩服卡尔维诺,他很会编故事

卡尔维诺,当代欧洲文学大师之一。他的父母都是侨居拉丁美洲的意大利人。卡尔维诺生于古巴,2岁时回到意大利,后毕业于都灵大学文学系。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加抵抗运动,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通向蜘蛛巢的小径》就是根据这段经历写成的。不久这部作品得了奖,他就此步入文坛。卡尔维诺当过新闻记者,后来从事儿童文学编辑工作。他的主要作品有:《一个分成两半的子爵》、《阿根廷蚂蚁》、《不存在的骑士》等等。他的作品独具一格,擅长用童话的方式来写小说。所以他的小说也可以说是童话。除了写小说,卡尔维诺还像德国的格林兄弟一样,收集编写民间故事。卡尔维诺走遍意大利,付出了两年时间的辛勤劳动,终于编写出一部《意大利童话》,这部《意大利童话》可以和安徒生、格林兄弟的童话媲美。

三、文章情节与主旨

1、文学大师卡尔维诺是怎样编故事的?一句话概括。

序幕:村民逃难进入树林 开端 :母牛“花大姐”被抢 发展 :朱阿五次瞄准,五次犹豫 高潮 :朱阿鼓起勇气,开枪射击 结局:德国兵与野猫一同滚下山崖 尾声:朱阿成为“英雄”

2、自然的生命力,给人以生活的希望,正是这希望,能杀死战争这“妖魔”。表现出乐观向上的精神。

四、问题探讨:

1、纵观全文, “牲畜林”这个充满自然和谐的地方, 自然而然,有一番小风浪, 但经过它就又回到生活本来的轨道中去。可在这和谐中“游击队员”和小说开头的“扫荡”两个词有些不一样的色彩,“在那扫荡的日子里”,扫荡体现了什么意义?有何作用?

——“扫荡”体现战争的特征。作者用这个词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营造故事发生的氛围。

2、为什么逃难的人都带着自己的牲畜(包括家禽)?这真实吗?

——这个细节是真实的。这些牲畜是在侵略者的铁蹄下生活的农户的唯一财富,如果没有了这些牲畜,他们的生活将会更加的悲惨,所以即使是逃难,他们也带着自己唯一财富,这个细节表现了他们的贫困和遭受的残酷侵略;同时这样写也是为下文作铺垫。

3、我们一般的战争题材的文章,总给人残酷、血腥,本文是吗?小说要表达的是什么? ——(第二段).在残酷的战争面前,牲畜林还是一个世外桃源,这里充满生命力,是受苦难的百姓逃难的地方。作者这样写主要表现出对胜利的乐观思想。

4、全文中幽默的“猴子掰苞谷”,德国兵共“掰”了几个“玉米”?

——大花牛—— 小猪—— 山羊 ——火鸡 ——家兔 ——母鸡

5、朱阿也相应地进行了六次射击,其中五次因为各种原因而没有发射。第六次,射击面对的牲畜是一只光秃秃没剩几根毛的母鸡。这六次射击各有什么特点?

——第一次是用较多笔墨直接描写, 第二次是比喻( 借喻) , 第三次则使用夸张的修辞。朱阿当然不可能不知道扳机在何处, 但夸张的手法则把他的尴尬 ( 他也想瞄准, 但是心有余力不足) 写得更鲜活; 第四次把猎枪这样凶恶的意象比做生活味极浓的烤肉的铁叉, 这也是作家想像力丰富、联想、无拘无束的表现, 而这种自由联想, 也暗示了自由精神对战争阴冕的反抗; 第五次出场的是一只兔子, 它圆鼓鼓的, 比野兔肥实, 听到响声不但不跑, 反而趴在地上不动, 被抓住之后吱吱乱叫、左右扭动( 与小猪的拼命挣扎又不间, 一词之异, 体现出作家用词的准确性) , 使德国兵不得不高举手臂, 跳来跳去。并且, 这一段只写了朱阿被恳求, 至于恳求之后的情, 则省略了。这大概也是为了避免重复的考虑。

第六次朱阿终于要射击了, 这次是躲在他临时堆砌的掩体后面。现在他可以毫无顾忌地开枪了, 就算把那没毛的母鸡打死, 也没什么关系。这句话暴露出朱阿更深层的心理活动前面不开枪, 不仅是因为怕误伤那些牲畜, 而且也是怕没有打中德国兵, 反被对方开枪还击。这一点心理很隐蔽, 作者的写法也很隐蔽, 但却是情节推进的一个小小扳机。

6、《牲畜林》表现了人们战胜法西斯的乐观精神, 其中使用了几次“延迟”? 这样的“延迟”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牲畜林》 , 多次使用“延迟”, 其中较大的有六次。这样的“延迟”使得原本紧张激烈的情节节奏舒缓下来,牲畜林里的各种动物可以自由地登台表演, 战争的阴影被更有生命力的和谐自然挤到一边。

7、为什么让林子里出现那么多动物?

——延迟法的反复使用, 使得各种 牲畜( 只有最后的野猫不是家畜) 接连出场, 成为故事的真正主角。牲畜们可不管你是德国兵还是什么, 它们只管在林子中间跑啊、跳啊, 仿佛这是一场盛大的狂欢节。正是这种欢乐的景象所蕴涵的精神, 把严酷的战争这一“历史真实”融化到自然和谐的“文学真实”中来。其次, 战争的严酷性也仍然从中显露出来。朱阿一想到他在世上惟一的财产花大姐要被带走, 便不寒而栗, 同样, 那头粉红色的小猪是那两个小孩的惟一财产, 那只“光秃秃没剩几根毛的母鸡”也是老太婆吉鲁米娜的惟一财产, 本来就已十分穷困, 一旦失去这点财产, 生活将更加悲惨。

8、小说的高潮出现在朱阿终于开枪射击之后。但是他的子弹一颗也没有打到德国兵身上 , 而是全部交给了那只衰老的母鸡。作家把最后的任务交给一只凶恶的野猫, 它不是牲畜, 反而算得上是牲畜的敌人。为什么最后打败德国兵的是那只大猫?

——①看似偶然,实有情节发展的必然性;②让敌人自己灭亡。 让邪恶与邪恶同归于尽,善良的人连手都不要弄脏 ——卡尔维诺的理想

9、朱阿的形象——朱阿是一个怎样的人?有人认为他是一个“小丑”,有人认为他是一个“英雄”,你认为呢?

——①朱阿外型似小丑,爱喝酒(所以有手颤的毛病),惜财(因此为了唯一的一头没来得及转移的花母牛又冒险回到村子),仇恨侵略者但胆小多虑(这使他长时期跟着那个傻气的德国兵不敢开枪又不舍离去)。

②淳朴善良。当他的奶牛已脱离危险,却并不放弃射杀德国兵的念头,且几次的欲射又止,都可见他对其他老乡财产的关心以及朴素的民族意识,可见其善良与勇敢。

《牲畜林》教案

牲畜林教案

牲畜林

牲畜林

牲畜林

牲畜林

《牲畜林》

牲畜林教案(图文版)

牲畜林_教学设计_教案

《牲畜林》说课稿

《《牲畜林》教案.doc》
《牲畜林》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