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经济汇报

2020-03-03 03:51:09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情况

沈阳市农村经济委员会

沈阳市现有国土面积1.3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76万人(户籍人口716.5万)。沈阳既是工业大市,也是农业大市,全市下辖13个区、县(市)及2个开发区,有涉农区、县(市)8个,下辖163个乡(镇、街道)、1451个行政村,农村面积1.29万平方公里,农村人口281.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52.1万人,乡村从业人员139.8万人。

沈阳处于北温带亚洲季风气候区的北缘,属受季风影响的湿润和半湿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平均气温8-9℃,降水量640.4毫米,日照时数2570.4小时,全年无霜期155天左右。土壤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地区的淋溶褐色土地带,主要是棕壤、草甸土、水稻土三个土类,局部地区还有风沙土、碱土、盐土、沼泽地类型的土壤。现有耕地面积1024万亩,水资源总量25-30亿立方米/年,矿产资源24种,野生动物种类466种,植物493种 ,农作物有粮、豆、薯、油料、麻、甜菜、瓜、蔬菜8大类、40种、2000多个品种。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全市农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突出做强县域经济,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提前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目标,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到2010年底,农村地区生产总值实现2115.3亿元,增长

1 21.1%,拉动全市经济增长8.2个百分点,是2005年的2.4倍,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42.2%;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543亿元,五年增长了3.6倍,占全市比重达到50.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59.2亿元,比2005年翻两番,占全市比重提高到34.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22元,比2005年翻一番。具体表现在以下十个方面。

一、高度重视粮食生产,持续加大高产创建力度,确保粮食稳定增长

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关于发展粮食生产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围绕“稳定粮食播种面积550万亩以上、确保粮食总产280万吨以上”的工作目标,加大高产创建工作力度,努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的种粮收益。截至2010年底,全市累计建设国家和省级粮食高产示范区140个,其中国家级示范区105个,省级示范区35个,带动了全市粮食单产水平的提高。2010年,全市农业生产克服了极为异常气候和多重灾害影响,粮食总产达325.1万吨,实现了连续7年超过300万吨,获得农业丰收。

二、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设施及高效特色农业,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

(一)优化种植业结构。通过完善财政预拨制度,加大贷款力度,实行春秋两季建设等措施,引导农民发展设施及高效特色农业;通过整合农业、林业、水利、开发办、扶贫办等部门资金,集中力量,实施“3100”中低产田改造工程,变中低产田为设施田、高效田,加快了设施农业、高效特色

2 农业的发展步伐。三年来,全市每年新增设施农业20万亩以上。到2010年底,设施农业总面积达155万亩,高效特色农业面积达305万亩,总量和规模均列全省首位,其中日光温室面积跃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一位。

(二)着力发展规模养殖业。全市累计建成各类畜禽养殖小区2179个、投资800万元以上的大型规模饲养场37个,标准化规模生产成为拉动畜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以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区项目为牵引,建设省级示范区180个单元、水产富民经济小区246个,新增设施渔业3.2万平方米。

(三)加快推进一乡一业发展。坚持从一乡一业入手推进一县一业发展,制定了重心下移、重点督导、政策推动的实施方案,专业乡村建设稳步推进。到2010年底,全市符合一乡一业标准的专业乡镇达到36个,一村一业专业村达到920个。

(四)扎实推进农业经济区建设。在扩大农业经济区主导产业规模的基础上,成立了光辉现代农业示范区,加强农业良种繁育基地、农业博览展示区、设施农业示范区、休闲观光旅游区等项目建设,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现已完成占地445亩的种子示范基地建设,并成功举办了2010年“种博会”。

三、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完善产业链条,促进农业经营方式向产业化经营格局转变

通过“外引内育”的方式,积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完善产业链条,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从2003年起,对新上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项目予以补助和贴息,实现 3 了连续6年新上固定资产投资5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300家。 2009年以来,重点扶持投资额在10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项目,每年实现新增100家以上。同时,市政府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完善了工作协调机制,研究解决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大问题,特别是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重点扶持和引进有牵动力的龙头企业,2010年引进亿元以上农事龙头企业24个,其中10亿元以上6个。到2010年底,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达2500家,规模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817家,有50%以上的种植面积和70%以上的养殖业进入了农业产业化经营轨道。农产品加工业与食品制造业稳居全市八大优势产业前列,并涌现出“禾丰”、“蒲兴”、“辉山”、“中粮”、“千禧鹤”、“雪花”等一大批知名品牌和龙头企业。

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完善监管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2008年以来,市政府始终把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做为为城乡群众办实事之一,强力加以推进。从抓源头入手,加快标准化生产步伐。2010年,全市无公害产地认定面积514万亩,认证产品403个;绿色食品认证面积74万亩,认证数量167个;有机食品认证面积5万亩,认证数量28个,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显著提升。从抓市场监管入手,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实施市场准入制度,在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大型超市建立检测站(点),完善执法、检测队伍,全面加强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目前,已将蔬菜、畜产品、水果及 4 水产品纳入市场准入,监管范围覆盖全市大型批发市场、重点农贸市场和38家大型超市。在农业部对全国大中城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评比中,我市始终位于前列。

五、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

从抓好各种生产协会、经纪人协会、新型生产合作社等合作组织入手,在全市范围内积极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探索带领农民增收致富的新途径。2008年以来,相继出台了扶持和规范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政策措施,形成了重视合作社发展的良好氛围。目前,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2417家,总量居全省第一位,带动农户25.6万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27%。组织开展 “三A”级社创建活动,共评出AAA级示范社12家,AA级示范社42家,A级示范社115家,进一步提升了合作社整体发展水平。同时,在全市范围内大力培植农村产业带头人,确定了938名产业带头人,发展能人经济,带动全民创业。

六、坚持创新发展,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强化科技支撑 近年来,我市农业科技取得长足发展,承担部省级以上项目1380项,开展市级项目340个,审定农作物新品种276个,获得植物新品种权28项,获得专利授权252项,287个项目获得市级以上奖励,超级粳稻等成果达到国内外领先水平。与省农科院签订“科技共建协议”,实施蔬菜、花卉等十大科技共建项目,建立12个产业示范基地,形成78个科技示范园区,辐射面积120余万亩。近3年来,全市引进推 5 广农作物新品种790余个、推广农业先进实用技术72项,示范和推广面积累计达到1800万亩。同时,围绕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设施农业技术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工程,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培训,政府出资选送1462名青年农民上大学,提升农民科技素质,促进农业劳动者由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转变。

七、加大农机能源推广力度,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

认真落实农机具购臵补贴政策,加大农机补贴力度,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295.8万千瓦,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74%;建设69个水稻、玉米全程机械化示范村,推进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进程,促进农业生产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坚持把节能减排、循环利用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大力推广新型能源,户用沼气能源生态模式发展到3.5万户、生物质气化站发展到29个,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提高。

八、创新扶贫开发机制,实施开发式扶贫,努力增加贫困地区农民收入

我市集中力量抓好整村推进、小额贷款贴息、农村劳动力转移、党政机关和企业定点帮扶等重点工作,深入实施开发式扶贫,全市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到2005年底,在全省率先彻底消灭了年人均纯收入低于1200元的绝对贫困村。2008年,我市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将扶贫开发标准由1200元提高到4500元,惠及贫困地区贫困人口 6 41.3万人,并作为市政府为城乡群众办实事项目之一,加以推进。到2010年末,全市累计投入扶贫开发资金6.48亿元,是“十五”期间的2.1倍,25个扶贫开发重点贫困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720元,比2005年翻一番。

九、深化农村改革,创新体制机制,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围绕贯彻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法,全面落实党的土地政策,完善巩固家庭承包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的双重经营体制。开展了以村为单位的清理耕地、承包地和机动地面积三个“清仓见底”工作,土地承包确权到户、签订土地承包合同和颁发经营权证均实现99%以上的工作目标。积极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在44个乡镇建设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试点。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组建了25个农技推广区域站和24个乡级农技推广站,实现新型农技推广机构覆盖全域。农业经济区体制机制创新迈出新步伐,于洪九龙河、苏家屯永乐农业经济区组建了管委会机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逐步完善,农产品产地市场和批发市场达到214个;全市供销合作社已建成各类经营服务网点1880个,配送中心23个,初步建成了覆盖县、乡、村三级的经营服务网络;农产品出口基地注册面积达61.6万亩,实现了由主要靠间接出口向直接出口创汇的转变。

十、坚持工业立县,推动“三化”进程,努力做强县域经济

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市委、市政府把“做强县域经济” 7 作为全市“五大任务”之一,上升到战略高度,在全市上下形成了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共识。市委成立了县域经济发展工作推进组,建立了常委包扶区县(市)工作制度,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工业立县已成为县域发展的主旋律。2010年,县域规上工业总产值实现5543亿元,已占全市的57.7%。特别是一市三县工业支撑作用明显增强,总产值达1862亿元,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4.6%,比2009年提高1.8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62.5%。重大项目建设取得新进展,全年县域开工建设3000万元以上项目达871个,完成投资979.6亿元,分别占全市45.2%和41.7%。一市三县达到321个,完成投资197.1亿元,分别增长28.9%和38.5%。辉山乳业、碳纤维、林浆纸、南京雨润、红塔烟草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开工建设。产业集群建设取得新突破,县域超百亿产业集群达到11个,完成产值2201亿元,增长29.6%,其中法库陶瓷、沈北光电信息及先进制造、于洪家具、五金产业集群产值超200亿元,沈北农产品精深加工及生物制药产业集群突破400亿元。农村城镇化质量进一步提高,市委主要领导主持论证了8个区县(市)的全域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各自的发展定位和功能区划,为县域和郊区长远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2010年,县城及新城、新市镇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30亿元,占县域固投的68%,基础设施投资完成109.6亿元,是过去5年的总和。

二〇一一年五月五日

农业农村经济工作汇报

农业农村经济考察报告

沟门镇农业农村经济汇报材料

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分析

农业农村经济运行良好

农业及农村经济工作总结

农业农村经济研讨会材料

四川省农业农村经济基本情况

**县农业农村经济分析

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农业农村经济汇报.doc》
农业农村经济汇报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