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综述(终稿)

2020-03-01 19:59:58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着力产业提升 坚持创新推动

——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2011年工作综述

2011年是经开区践行“提升建设新经开、再造改造创一流”战略目标的起始之年,也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一年。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云南桥头堡建设深入推进,昆明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逐步落实,经开区发展迎来了历史性机遇;然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园区间竞争趋于白热化,又使经开区发展面临巨大挑战。面对复杂的经济形势和“一流园区”建设的重任,全区上下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抢抓桥头堡建设机遇,积极应对各种不利因素和挑战,团结实干、积极进取,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实现了开门红。

一、“十二五”规划顺利实施,经济发展上新台阶

进入2011年,经开区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任务,针对国内外新形势、新变化、新特点,及时编制完成了《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了园区未来五年的发展方向。针对园区产业发展广而不深的实情,适时启动《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发展指导目录》编制工作,为园区产业发展集群化奠定了基础。针对国内外经济大环境不景气,园区主要行业、重点企业发展势头不力的现状,主动加大对主要行业、重点企业、关键经济指标的跟踪、调查和分析,开展企业融资需求调研,搭建银企交流合作平台,做 1 好企业扶持政策兑现,确保了全区全年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

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全年实现园区增加值137.37亿元,同比增长25.85%。三次产业比由2010年的1.58︰62.62︰35.8调整为1.2︰62.16︰36.62。

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合计达到100.26%。全区企业实现营业总收入突破600亿元,达676亿元,增长28.7%。财政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地方财政总收入完成27.73亿元,同比增长34.82%,超过年度计划1.07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总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20.19%,较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园区综合实力位居西部22家开发区第4,较上年提升1位。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项目支撑作用明显。投资规模快速扩张,结构继续优化。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8.02亿元,增长37.1%,高于全市平均增幅12个百分点,总量及增速均居全市开发区板块第一。其中工业投资完成59.55亿元,增长49.5%,占全部投资的50.46%,三产投资完成58.47亿元,占全部投资的49.54%,项目支撑作用明显。全区新开工(已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项目41个,其中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17个。

工业经济较快增长,转型升级步伐加快。规模工业企业不断壮大。全区规模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由去年的101户增加至113户,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户数的14.7%。其中,产值超亿元企业达53户,比上年增加7户,亿元企业实 2 现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为90.69%,较上年提高1.75个百分点。亿元产值企业中,超10亿元的企业有6户,比上年新增2户。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74.2亿元,同比增长23.93%,实现增加值77.3亿元,同比增长28.01%,占全市的11.2%,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74.8亿元,同比增长31.67%,实现利税22.4亿元,同比增长25.16%,其中,利润14.18亿元,同比增长29.2%。主导产业规模稳步提升,装备制造(含光电子)、生物医药及食品饮料、烟草及配套等主导产业产值总量达到208.38亿元,较上年增长17.23%,主导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80.3%。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17.42%,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30.71%。新型产业实现增加值35.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46.2%,比去年同期提高2.36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研发投入6.03亿元(快报数),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达2.2%。新投产工业企业单位面积增加值和从业人员数分别达到17.6亿元/平方公里和4811人/平方公里,均超过市政府下达的目标值。着力“服务优质区、质量领先区、品牌集聚区、标准示范区”建设,努力提升区域产品质量水平和品牌影响力。2011年,全区新增“云南省名牌产品”8个、“昆明市名牌产品”4个。新申报“中国驰名商标”1件、“云南省著名商标”6件、“昆明市知名商标”5件。

三产经济不断壮大,新兴服务业发展提速。全区限额以上企业累计实现销售额317.7亿元,增长32.82%,全年社会消费 3 品零售总额实现44.1亿元,同比增长42.67%,家电、珠宝玉石、汽车零售额分别增长71.57%、11.84%和4.63%。园区产业活力增强。第三城、建工新城、东信中心城(水岸御园)、中铁·百年印象等地产项目进展顺利。新广丰贸易市场、铁公鸡钢材交易市场已全面营业,得胜家具城完成升级改造,天顺连锁超市正在加紧建设。新兴服务业发展提速,国际汽车城4S汽车专卖店已开工29家,并有7家4S店投入运营。王家营国际陆港、省工投集团总部、有色资源集团总部、闽商总部等重点项目正全力推进。云南文产投资集团公司、云南演艺集团公司、昆明贵重金属交易所、华润新能源、上海村镇银行等一批新兴服务业企业纷纷入驻,为壮大经开区三产经济奠定了坚实基础。对外贸易成绩突出,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12.58亿美元,增长28.1%,占昆明地区进出口总额的10.5%。

进出口贸易持续增长,贸易转型升级步伐加快。2011年,经开区继续加大企业政策和资金的扶持力度,实施外贸提升工程,按照做强一般贸易、提升加工贸易、发展其他贸易的总体要求,加工贸易体系向本地增值、本地配套、本地企业为主体的方向转变,推动出口产品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转化,扩大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及零部件和短缺资源的进口,促进贸易转型升级。全年进出口额实现高速增长,出口再创历史新高。2011年,全区实现进出口总值12.5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8.1%,其中进口总值完成6.1亿美元,增长60.2%,出口总值完成6.67 4 亿美元,增长10.6%。

二、招商引资再创佳绩,项目推进亮点频现

2011年,经开区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下达的招商引资任务,充分利用现有招商平台和渠道,多方出击、寻求突破,有效地推动了全区招商引资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土地资源相对不足的瓶颈制约下,经开区精选规模大、效益好的用地类项目,兼顾影响大、税收高的非用地类项目,成功引进昆明贵金属交易所、西安国际信托、上海村镇银行等总部经济及金融衍生项目入区,大大提升了园区综合实力和在全国金融界的影响力。在招商竞争日益激烈的现实情况下,经开区结合产业链现状及产业发展方向,大力开展产业链招商,持续完善招商促进政策,不断改进项目评审机制。这一系列举措的实施,打开了园区产业链招商的新局面。与此同时,全区紧紧围绕“一个核心,五个强化”的项目推进思路,以固定资产投资为核心,强化项目推进部门责任,强化职能部门工作效能,强化信息平台交流应用,强化项目方约束管理,强化在建项目形象进度。不断创新的项目推进机制,确保了项目早开工、早建设、早投产。2011年,全区实际引进市外内资151.9亿元,实际利用外资2.69亿美元。新开工建设项目21个,开工面积2649亩,总投资达125.6亿元,其中亿元以上开工项目17个。

三、园区建设全面展开,发展承载能力持续增强

经开区紧紧围绕“以大项目带动大配套、以大配套促进大招 5 商”的基础设施建设思路,以信息产业基地为中心,以出口加工区、王家营物流片区等专业园区开发为龙头,以重点道路建设为重心,以综合管线等配套设施建设为载体,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做好土地征用收储,经济发展承载和保障能力持续增强。2011年,经开区基础设施投资累计达14.571亿元,比2011年增长28.6%。建设白皮书道路10条,全长25.4公里,道路建设计划总投资高达38亿元,其中5条道路已基本完工。其它道路建成9条,在建16条,呈黄路、广福路东延线等重点道路工程正稳步推进,信息产业基地33#路、出口加工区3#路、王家营物流片区呈荣大道东段等顺利完工,总里程超过 18 公里。园区供水、供电、通讯能力不断增强。利用德国贷款建设的倪家营污水处理与再生水利用工程进入试运行阶段,信息产业基地32#路电力通道、33#路通讯管道等配套工程交付使用。新建信息产业基地和出口加工区4条自来水管网的建设,完成园区2条主干道自来水管网敷设,全区日供水能力达8万吨。完成Ⅲ回10公里110kv输电线路、信息变1期110kv电力线路、螺蛳湾小商品加工基地10KV一期供电工程等项目建设,确保了园区用电需求。完成园区2条通讯管道工程建设,3条煤气干管敷设工程。昆明铁路枢纽、贵昆路改扩建工程征地拆迁全面展开,地铁6号线项目拆迁工作全部完成。全年新增“五通一平”面积3686亩。收储土地面积达到6663.527亩,项目承载能力进一步加强。

四、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创新水平不断提高

2011年,经开区以昆明建设“创新型城市”为契机,进一步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强化创新基础平台建设,加大科技创新扶持力度,积极争取成为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单位,区内企业自主创新水平不断提高。积极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适时推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资助实施办法》,为高新技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积极鼓励企业承担和实施科技计划项目,大力开展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活动,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宣传与培训,为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打造了良好的服务平台。积极发挥政府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引导作用,深入落实科技创新政策,区内科技型企业发展进一步加快。2011年,全区累计兑现科技发展资金229.5万元,共有13家企业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累计达54家。累计组织申报国家火炬计划项目、云南省及昆明市科技计划项目80项,设立云南省院士专家工作站3个,新认定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4个。获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个、三等奖 2个,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个、三等奖 1个、市科技进步专利奖二等奖3个。组织企业积极争取国家、省、市科技项目27个,获国家、省市科技资金扶持3044万元。企业获得授权专利157件。科技创新政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扶持规模逐年增加,科技水平持续提高。

五、着力加强生态建设,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7 环境保护工作稳步推进。2011年,全区建设项目环评执行率达100%,完成年度环保投资4亿多元,环保投资指数超过5%。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日处理5万吨污水的倪家营水质净化厂已投入试运行,出水水质指标良好。关停搬迁了昆明劲华陶瓷厂等3家长期扰民的重污染企业,区域的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双双超额完成年度减排任务。城市空气质量明显好转,空气质量优良率为100%。地表水环境质量逐年改善,以宝象河、马料河为重点的水污染综合整治工作取得较好的成效,地表水环境质量综合评定取得了全市第一的好成绩。全区全年未发生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突发事件,保障了环境安全。进一步巩固非煤矿山禁采,滇池流域禁养及拆临拆违工作成果,推进城乡园林绿化,累计完成园林绿化投资1.1亿元。全年新增绿地面积82.57公顷,绿化造林870亩。实施天然林保护84000亩,义务植树26.7万株,新造林地补植及滇池面山抚育补植2212.7亩。“绿色经开”建设成效显著。

节能减排工作进一步推进。2011年,经开区不断完善的节能工作协调机制和目标责任制,强化工作落实,继续向相关部门和重点耗能企业下达节能目标任务。持续推进用地项目固定资产投资节能评估,推动企业清洁生产审核,积极开展节能宣传周和财政补贴高效照明产品推广活动。截止2011年,累计推动175家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120户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验收。累计实施无/低费方案2279个,中/高费方案206个,方 8 案投入资金12466万元,年产生经济效益12781.8万元,节电842.1万度,节水16万立方米,减少废物排放877吨,减少废水排放23万吨,取得了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阶段性成果。2011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7.9%。

六、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计民生显著改善

教育工作再上台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教育改革稳妥推进,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教育质量逐步提升。义务教育的各项指标达到“两基”年审标准要求。全区义务教育巩固率达100%。鼓励发展民办教育,民办学前教育在校生占比达91.5%,民办高中在校生占比为74.4%,均超过全市平均水平。积极推进中小学幼儿园布局调整工作,果林小学标准化建设全面完成并投入使用。经开一中改扩建项目开工建设,现已完成投资计划的90%以上。年内,撤并了4所300人以下办学规模小、效益低的小学。投资295万元,完成了普照中心学校等7所学校共13个项目的维修改造工程。投入专项资金47万元,为8所公办学校安装了校园监控设备,极大地改善了经开区办学条件和办学环境。

卫生事业取得成效。建设完成洛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卫生体系日趋成熟。积极加强医院内涵建设,提高了医疗质量,改善了医患关系。送医送药下乡,给全区群众提供优质高效价廉的医疗服务,深受群众欢迎。严厉打击非法行医,共取缔无证行医诊所15家。严格监督医疗废弃物处置,维护医疗市场正常经营秩序,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率达100%。切实推进 9 公立医院改革工作,全面执行基本药物制度。强化防控,加强爱国卫生宣传教育和病媒生物监测和辖区传染病防治工作,确保全年无重大疫情发生。全区“创卫”各项工作指标均达到国家卫生城市标准,为昆明市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做出了积极贡献。

文体工作成绩显著。加大集中整治、专项整治工作力度,严格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及日常监管,完成了洛羊街道办事处文化活动中心、阿拉街道办事处社区文化室“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及9个农家书屋的建设,满足了当地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活跃和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修缮完成“安流桥”项目,并成功申报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积极组团参加昆明市第四届运动会并获得金牌4枚,银牌8枚,总金牌排行榜名列第七的好成绩。

劳动就业和劳动保障服务体系日臻完善。全区新增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全部超额完成年度目标,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全年新增就业1.2万人,发放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367万元。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大保险均超额完成扩面征缴任务。廉租住房租赁补贴发放工作超额完成,廉租住房实物配租工作全面启动。进一步完善了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城乡低保覆盖率达100%,涵盖困难群众的临时生活救助、大病医疗救助、“五保”供养等城乡社会救助体系逐步形成,困难群众生活得到有效保障。积极开展农民工工资支付大检查专项行 10 动,认真受理和调解各类劳动争议纠纷,依法维护农民工和职工合法权益。

城市管理水平进一步加强。2011年,经开区紧紧围绕“四创两争”,加快工作创新步伐,强化城市管理,深入推进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达到了“全面覆盖,不留死角,长效管理,永久保洁”的管理目标,全面提升了城市管理水平,为昆明市“创卫”挂牌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在阿拉、洛羊街道办事处建立了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二级指挥平台,并在信息产业基地主要道路、重要路口新安装了50套监控摄像设备,城市管理数字化平台建设得到不断发展,城市管理体系日臻完善。

七、三农工作深入推进,全域城镇化步伐加快

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2011年结合园区开发、项目建设,经开区党工委、管委会认真组织开展滇池流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制定了《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关于滇池流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实施意见》,调整农业种植面积1.07万亩。农业产业化经营稳步发展,制定出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扶持奖励办法》,累计奖励金额达31万元。加快农业龙头企业技术创新及产品品质提升。全区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24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10家、市级12家。“晨农”牌保鲜蔬菜、“天下安”系列特级大米等4个产品获得了优质农产品金奖。进一步促进失地农民、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积极为农民转移就业搭建平台。2011年共培训农村劳动力3113 11 人,转移就业3500人,劳务经济总收入6581.24万元。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投入水利建设资金1397万元,实施了黄土坡、高坡、清水、大石坝、拖磨山人饮供水工程网管改造和石龙坝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等,有效解决群众饮水困难,确保了农村饮用水安全。

全域城镇化显著加快。2011年,经开区以城中村改造为突破口,全面推进园区全域城镇化工作,农民收入稳步增加,城乡差距日益缩小,群众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11年,经开区按照市全域城镇化建设工作的要求,组织制定并实施了《全域城镇化试点建设工作方案》及其配套政策,全面推进“三区联动”、“三重组三置换”和新型社区建设,加快形成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把城中村改造作为全域城镇化的重要载体,大力推进辖区内2个办事处、9个城中村改造项目工作,其中大冲社区、小新村、小麻苴村一期、小麻苴村二期城中村改造项目进入实质性阶段,累计总投资达24.26亿元,开工面积87.3万平方米,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45.5%。

八、“创先争优”深入开展,党建工作富有成效

2011年,经开区紧紧围绕“创先争优”活动要求,进一步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不断开创党建工作新局面,为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组织和纪律保障。

深化创先争优活动,增强党建工作生机和活力。按照省委、12 市委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的工作安排,全区7个基层党委、18个党总支、156个基层党支部、2850名党员积极开展了创先争优活动。以推进省、市“桥头堡”建设战略为契机,以“大基地、大平台、大窗口”建设为目标,在所属社区、机关、企事业单位三类组织中积极开展了创建“十佳基层党组织”活动,一些“领导班子好、党员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工作业绩好、群众反映好、基础建设好”的基层党组织脱颖而出。在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中,积极开展“四亮四评”活动。社保、公安、工商、税务、建设等部门的18个窗口单位积极组织干部职工“亮流程、亮身份、亮职责、亮承诺”和组织开展“自己评、群众评、领导评、组织评”活动。广大干部职工立足岗位创先进,认真履职争优秀,办事群众投诉现象逐月减少,连续5个月零投诉。扎实抓好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狠抓民生服务保障工作。在街道建立起了为民服务体系,调解民众纠纷,积极为人民群众解难事、办实事。两个街道积极争创“四星级”为民服务中心,阿拉、洛羊街道为民服务中心通过了市委考核考评组的初评。在全区公务员队伍中积极开展做人民满意公务员活动,按照“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受人民监督、让人民满意”的要求,以优秀共产党员基本要求为标准,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增进与人民群众的感情,提高服务人民的本领,发扬求真务实的作风,树立公正廉洁形象,争创人民满意业绩,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工作中,争做人民满意公务员。广泛开展建党90周年庆祝 13 活动、重走红军路、唱红歌等群众性集体活动,使全区3046名党员再一次接受了红色革命的洗礼。积极宣传基层党组织“创先争优”活动好的经验和做法,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扎实抓好党员干部教育培训,通过中心组理论学习、中青年干部及后备干部培训班、高等院校学习等活动,干部队伍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机关和街道班子建设进一步加强。创造性地开展“领导干部结对帮扶社区”活动,社区9个共性问题、60个个性困难得到了较好解决。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大力推进人才强区战略,编制完成《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中国•昆明泛亚创业人才开发基地挂牌成立,为全市乃至泛亚地区创业企业开辟了一块“智力高地”。 充分发挥宣传、统战和工、青、妇等人民团体、社会组织的作用,全区群团工作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为园区跨越发展构建了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强化领导班子建设,形成整体合力。按照民主集中制“十六字”原则,不断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不断提高领导班子的议事能力和民主决策水平。坚持“领导干部帮扶社区”工作制度,积极有效地开展帮扶工作,着力从制度建设、日常工作抓起,帮扶基层社区班子在落实“四议两公开”工作法上下功夫,各级领导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得到加强,基层班子建设有了明显进步。2011年,严格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经过民主推荐、组织考察、会议决定、任前公示等组织程 14 序,全年共选拔任用县处级干部7名,科级干部34名,干部试用期转正14名,干部轮岗交流12名,加强了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继续在机关中实施聘任聘用制,打破身份、学历、年龄、阅历、待遇限制,将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大学生聘用人员全部放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以工作能力和工作实绩作为工作人员职务任免升降、续聘解聘的核心依据。全年,全区共选聘359人,聘任96名、聘用工作人员263名。完成了村官定向招考的相关工作,共录用了乡镇街道副职2名,录用了3名大学生村官,并在基层任实职。年底,还加强了对副科以上领导干部的岗位履职、勤政廉政、工作实绩的考核工作,开展了民主测评、个别谈话、实绩分析、综合评价、意见反馈等工作。

抓好党风廉政责任制落实,反腐倡廉工作有新成效。2011年,经开区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把讲党性、正作风、树形象作为经常性工作抓紧抓好,全面查找廉政风险点,使全区党员干部保持了风清气正、清正廉洁的良好形象。党工委、管委会与38个部门签订了《经开区2011年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并纳入到管委会主要领导及分管领导目标责任管理中,实行一岗双责,形成行政一把手负总责的领导格局和工作网络。按照“纠建并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注重预防”的方针和“纠正行业不正之风”的原则,紧紧围绕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切实搞好软环境建设,进一步加强“执行力提升”和效能监察工作。扎实抓好党风廉政建设示范点建设,目前已 15 建立廉政文化示范点9个,正在建设观摩点2个。认真开展“加强作风建设,促进科学发展”为主题的作风建设整顿工作,尤其是对上下班纪律、农房违法建设、卫生死角、乱堆乱放、违法排污、园林绿化、公车和小金库清理等工作进行督查,清理退还车辆3辆,问责21人。进一步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防治腐败工作,积极开展风险点防范,在全区建立风险点38个,建立规范了台账。严格执行《招投标法》,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对招投标实施全过程监督,努力建设“阳光工程”;把治理教育乱收费作为从严治教、强化管理、办好让人民满意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连续几年审计均未发现学校有乱收费行为。严格执行“八个百分之百”,切实加强建设工程管理责任追究,对重大项目、重点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进行跟踪督察。充分发挥审计的监督职能,组织开展86项50万元以上财政投融资建设的审计工作,没有发现违纪违规人员。

文献综述终稿

文献综述终稿

全市“党建活动月”综述(终稿)

工作小结(终稿)

浅谈班主任工作终稿

队伍建设工作体会终稿

党委书记工作标准(终稿)

寒假实践综述终

一线员工绩效管理文献终稿综述(材料)

工作总结终稿

《工作综述(终稿).doc》
工作综述(终稿)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