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收入研究论文

2020-03-03 15:30:38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增加农民收入研究论文

收藏本文章摘要: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必须高度重视农民收入问题,把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基本目标。本文分析了农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影响农民收入增加的制约因素,提出了增加农民收入的基本思路。党的十六大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购买力水平,是城乡经济良性循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因此,必须正视城乡收入差距态势,并关注其对全局的影响,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本文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

一、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农民收入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农民负担是指农民向国家、集体和社会无偿支付和承担的一切费用、实物、劳务和压力的总和。农民负担问题不仅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农民收入的增加是党的农村政策能够顺利贯彻执行的最关键因素。实践证明,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真心实意地为农民增收而努力,才能为农村小康打下基础,才能实现农村稳定,才能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才能赢得农民群众的拥护与支持。同时,农民收入能否增加,也是农村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是否密切,社会治安状况是否良好的关键。要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目标,必须扩大市场有效需求,拉动经济增长。扩大市场有效需求要扩大国际市场的有效需求,扩大国内市场的有效需求。启动广阔的农村市场是促进我国经济走出低谷的强劲动力源。开拓农村市场关键在于增加农民收入,通过农民购买力的提高来释放农村市场的巨大潜力。因此,增加农民收入对于当前扩大内需,开拓国内市场,促进整个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城乡关系的良性互动,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农民收入增加缓慢已严重影响了改革和发展的进程。保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和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是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两大基本目标,从农业发展的最终目标看应是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当前,农业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农产品供给全面短缺的状况已基本结束,农民收入目标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但自从1985年改革重点转移到城市后,城镇居民收入提高速度不断增加的同时,农民收入增加的速度却逐步放缓,城乡收入差距逐步扩大,同时,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失调,农村市场经济发展滞后、农民负担过重、农村贫困等矛盾并未得到根本解决,直接影响到农民收入的增加。如何在新的发展阶段增加农民收入,已成为各个方面关注的焦点。农民收入不断增加直接影响农村小康建设的进程,追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是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农村经济发展的两个目的,其一是增加农副产品的有效供给,其二是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农民收入预期不好,就不愿扩大农产品供给。因此,实现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的目标,必须使农民收入能够稳定增长。我国对农产品供给目标历来都很重视,而对农民收入目标则重视不够。农民收入问题不仅关系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而且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农产品供给能力的推广,如果不能给农民带来实惠,来之不易的供求平衡局面就会发生逆转;农民购买力不提高,扩大内需的方针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农民的投入和积累能力不强,我国农业就难以适应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农业和农村经济不能稳定发展,国民经济的好形势就难以保持。必须高度重视农民收入问题,把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基本目标,并放在整个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

二、农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分析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农民人均收入从1978年的134元提高到了2000年的2253元,接不变价格计算,年均增长7.43%,收入水平总体上有了大幅度提高。但分阶段看,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呈现阶段性递减趋势。1978-1984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7.7%;1985年-1988年4.9%;1989-1991年国民经济治理整顿期间仅1.9%;1992年-2000年为4.6%。

特别是1997-200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连续四年下降,分别比上年减少4.4、0.

3、0.5、

1.7个百分点。增长率从1996年的9%下降至2000年的2.1%。农民收入增幅连续四年下降,

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20多年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拉大态势。1983-1990年,二者

收入比由1980年的2.5∶1缩小为2.2∶1,最高为2.29∶1,最低为1.84∶1,此为缩小阶

段。1991-1995年,差距明显高于前一阶段,除1991年为2.4∶1之外,其余年份均在2.5∶

1以上,其中199

3、1994年分别高达2.80∶

1、2.86∶1,此为迅速扩大阶段。1996-1999

年,差距比前一阶段有所缩小,但除一个年份略低于2.5∶1之外,其余年份均在2.5∶1以

上,明显高于80年代。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同时,税费以外的农民负担

也显得过重。农民在交纳法定税费后,仍不能按自己意愿安排剩下的所得收入。尽管国家一

再三令五申禁止向农民乱收费、乱摊派,禁止搞不符合农民经济条件和意愿的\"形象工程\"、

达标项目,但实际上有的地方法定以外的收费名目很多,其中不少项目数额还比较大。农民收入中收入差距扩大的现象较为严重。从地区差距上看,全国一半以上的低收入农村人

口集中在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农民收入多于中部,中部地区农户收入多于西部,差距呈扩

大趋势,据农村住户调查,按经济地带分,1980年东部、中部和西部农民纯收入之比为1∶

0.82∶0.79,1985年为1∶0.84∶0.69,1999年为1∶0.68∶0.51。1980年东部与西部农民

人均收入比为1∶0.77,1985年为1∶0.67,1999年为1∶0.65。从收入分配状况看,总体

的基尼系数1978年由0.2124上升至1999年的0.3361。如果从局部来看,基尼系数已突破

0.4的警戒线。从城乡差距看,随着1985年后改革重心向城镇转移,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先

缩小后扩大。从农民的就业选择看,纯农业的收入低于非农业户和兼业农户,粮食主产区农

民的收入普遍不高,这部分农户基本上是中低收入户。农民收入分布的一个显著

特点,是在平均收入水平不高的前提下,低收入人口比重相当大。据农业部统计,以村为单

位,1999年人均收入1000元以下的有8326.7万人,占农村人口的9.4%。这些数据说明,目

前农村有所1/3人口的月收入在125元以下,其中约有1.2亿人口月收入不足或只有100

元。据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对67000农户的抽样调查看,1999年,人均收入1000元以下的

占13%,1000-1300元的占10.8%,1300-1500元以下的占8.1%。三部分合计占被调查户的

31.9%,其中年收入不足或只有1300元的比例为23.8%。加入WTO后,在国际农

产品价格的冲击下,我国的农产品价格将会进一步下降,如此不利的价格形势,将会使农民

收入增长雪上加霜。农民即使年年丰产,也难实现收入的增加,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没有

粮受穷,有了粮也受穷。\"\"有粮卖不出去,卖出去也得不到钱,也卖不出好价钱\"的现象将会

不断上演,这说明农民增收的形势非常严峻,农民收入下降或相对下降不仅严重挫伤了农民

的生产积极性,而且关系到食品安全和社会稳定问题。农民收入增长持续走低,抑制了农村

消费,成为影响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因素,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仍至实现第

三步战略目标的重大问题。

三、影响农民收入增加的制约因素农民

负担过重使农民经济行为能力降低,对收入预期下降,从而导致产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缺乏后

劲。农民负担过重,对农民收入目标的实现产生了消极影响:首先是严重侵犯农民的切身利

益。直接导致农民收入水平的下降,影响了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从根本上挫伤了

广大农民从事农村经济活动的主动性、创造性。其次是极大削弱了农民的积累能力,导致农

业发展后劲不足。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主要还是靠农民自身的投入来实现的,农民

负担过重会使农户家庭的生产性积累大大减少,导致农民无力进行农业再生产投资,农业发

展资金日趋匮乏。最后,农民负担过重使农民收入预期悲观,各项经济政策的执行受到影响,以上这些,都削弱了农业持续稳定的发展,也使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

移受到制约,使农民收入遭受严峻挑战。

(一)农民收入结构方面的因素当前农民人均收入的来源和结构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收入较以前增多了,但无论怎么增加,增加多少,农民收入的构成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种植粮食等主要农产品获得的农业收入,

二是农民从乡镇企业获得的收入、外出打工得到的劳动报酬收入以及家庭经营

二、三产业得

到的收入,这一部分收入我们称为非农业收入。近几十年来,这两部分的收入占农民纯收入

的比重已不断上升,从1985年的18.4%上升到1999年28.52%,增加了十个百分点。而同期

种植业和畜牧业的收入比重分别从48.15%和11.16%下降到39.91%和7.14%。这表明当前农民

收入的很重要的增长部分主要靠非农业,而不是种地,这是事实,也预示着今后农民收入增

长的发展方向。然而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放慢,主要在于非农业就业机会的减少,以前作

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主渠道的乡镇企业,受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巨大变迁、企业经营者等诸

多因素的影响,乡镇企业破产到闭日益增多,农民从乡镇企业获得的劳务收入的增长速度在

逐渐减慢,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民负担过重,造成农民实际收

入减少,目前有的地方的农民负担占到人均纯收入的10%以上,个别地方甚至达到20%以上,大大超过了国家明文规定的不得超过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的标准。乡镇政府增加农民负担的

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巧立名目,欺上瞒下,多收多征。二是肆意虚假提高农民纯收入水平,以达到既可以增加统筹提留基数,又可以成为基层领导的政绩的双重目的。因而有的地方虚

假上报的农民纯收入比实际值高出一倍以上。这样做表面上似乎解决了乡镇一级基层政府人

员庞大、机构臃肿,管理成本过高的问题,实际上已经成为农民负担加重的直接诱因。

(二)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限制了农民增收的渠道以城乡相互封闭、内部自我循

环和严禁乡村人口流向城市为突出标志的城乡二元经济和社会结构,是我国农村经济问题的

主要症结所在,也是农民收入渠道拓展的最大障碍。

1、从经济结构来看,为了保证人民生活

和工业扩张对农产品的基本需求,政府强制干预农业生产活动,限制甚至禁止农村工业和商

业等非农产业的自然发展,把农业生产局限于种植业,特别是粮食生产上,这不仅割断了农

村内部产业间、城乡产业间的自然联系,而且人为地降低了农业生产的比较利益,扼杀了农

民增产增收的积极性。

2、从社会结构来看,二元户籍制度及粘附其上的二元社会福利制度的

存在,在城乡之间筑起了一道坚厚的壁垒,限制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正常流动,剥夺了农

民分享现代工业、城市文明和社会福利待遇的权利,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造成了城乡发展

的两极分化。特别是近年来城市居民下岗失业人员增加,许多城市出台了限制用农业工的政

策,清退农民民工回乡,使得农民进城就业的困难进一步加大,农民就业问题更加尖锐化。

(三)农业投资不足1.农业投资需求压力大,供需矛盾较为突出。在向现代农业

转变的过程中,经济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的推行、小城镇建设、反贫困、农业科技推广、

西部农业开发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当前我国农业投资的主体主要有:政府、农民、集体

合作组织、银行和有关企业。农业投资具有风险大,投资报酬率低等特点,在市场经济条件

下,资本的趋利性使投资流动方向的利润导向性明显,农业所需资金无法得到保障。在投资

主体中,有能力对农业投资方向进行干涉的主要是政府。由于国家财政能力仍不雄厚,以及

国民经济全局发展的需要,政府财政用于农业发展的份额从相当长时期看仍是十分有限的。

2.农业资金非农化现象较为严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趋利行为,使农业资金的流向发生了变

化,支农资金从中西部地区流向东部发达地区,从农业流向第

二、三产业。一方面农业资金

投入量不足,资金供求制品很大;另一方面,农村资金沉淀流失,分散的现象都非常严重。

财政支农资金不到位;农村信用社进城、银行向农村下伸网点,只存不贷;在资金分配和使

用的各环节中截留、挪用,在资金使用过程中受利益调节造成的趋利性分流,农村资金重新

流入城市和非农业的逆向式分流等表现形式。

浅谈如何促进农民增加收入

发展生态林业 努力增加收入

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农民增加收入

9种增加收入的方法—就在今天

台湾问题研究 论文

散文研究论文

论文研究方法

反恐研究论文

论文研究框架

护理研究论文

《增加收入研究论文.doc》
增加收入研究论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