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拜师》说课稿

2020-03-03 03:35:37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孔子拜师》说课稿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教师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实现学生、教师、文本的平等对话是我的教学理念。这一理念的引领下,我借《孔子拜师》一课作出粗浅的尝试。

一、教材分析 《孔子拜师》是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第五组的开篇之作。本组课文的主题是灿烂的中华文化,为我们打开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一扇大门,使学生在学习本组课文的时候,能够从多个侧面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进一步加深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和增强民族自豪感。

这篇课文是叙事性文章,线索非常清楚。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通过对孔子和老子的语言、心理和动作的描写,来突出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文章中有两个人物,两条线索,不同形象,相同品质。一条是以孔子不远千里、风尘仆仆拜老子为师为主线,另一条以老子诲人不倦为暗线,两条线索相辅相成,互为渗透。文章的语言朴实易懂,应该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来品读课文,积累语言。

三年级的孩子已经初步具备了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理解词句意思的阅读能力,正学着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但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了解较少。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我对教材的理解和学情的分析,从新课程目标建构的三个维度出发,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一)知识与技能:准确地认读“兼”等7个生字,规范书写“闻”等12个生字,通过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等方式,理解“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风尘仆仆”等词的意思。

(二)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了解孔子的求学经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用抓重点词句的方法理解、感悟孔子、老子的品行。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过程,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用来形容、刻画孔子拜师求学过程的重点词语。

四、说教法与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达到教学中教与学的完美统一。基于此,我采用直观教学法、合作探究法,将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学生,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让学生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五、说教学流程

结合以上的教材分析、学情分析以及我一直倡导的教学理念,我设计了五个板块来安排我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

板块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导入新课时,我设计的导语是: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你知道哪些关于孔子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学生交流之后,我直入主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孔子拜师》的故事,板书课题“孔子拜师”。学生伸出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写到“拜”字的时候,老师强调,拜需要用手拜,所以左边是手的变形,拜也需要虔诚,所以右边有四个横,一拜到底。这样在写课题的时候,学生就掌握拜字的写法。此导语的设计,以师生对话交流展开,消除课堂伊始学生的紧张感,为下一环节做好了准备。同时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激发学生对孔子的敬仰之情,为全文的学习创设情境。

板块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首先,老师请学生借助工具说或书中注释解决字词问题,然后老师采用开火车、指名读等方式进行字词过关,过关的同时老师有针对性地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字词进行指导。如:字音方面,传授的“授”是翘舌音,风尘仆仆的“仆”读二声。字形方面,指导学生书写风尘仆仆的“尘”,小土为尘,小作为偏旁的时候,没有下面的勾。再指导迎候的“迎”字。一要强调笔顺,最后写走之旁,二要强调里面没有点。这一环节为学生阅读文本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点。

接下来,老师请几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学生用笔圈画出本课的好词佳句。同时思考课文围绕孔子拜师写了孔子几件事。由此理清文脉。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文章脉络,板书:决定拜师、踏上征途 城外相见 拜师学习,然后让学生依据板书,用段意串联法归纳文章主要内容。孔子觉得知识不够渊博,决定拜老子为师,曲阜距洛阳千里之遥,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终于在洛阳城外与老子相见,并形影不离地跟随老子学习。他们的品行受到人们的敬重。

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学生边读边思考,在理清思路,归纳文章主要内容的过程中,锻炼了听、说、读的综合能力,同时掌握了归纳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解决了教学重点。

板块三:合作研读,深入探究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首先教师大屏幕出示思考题:“人们敬重老子和孔子什么品行?从课文中那些地方看出来的。”然后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找出相关段落与句子,并抓住重点词语分析体会。

1.抓住句子体会人物品行 在学习这一环节时,我抓住课文中的重点句子体会人物品行。比如第一自然段中写孔子认为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从中体会出孔子好学精神。他跟随老子学习的时候,不离左右,随时请教,可以感受到他的虚心好学。老子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知道的知识全部传授给孔子,从中体会出老子的诲人不倦。

2.抓词语品读人物品行

课文第

1、2自然段中有很多重点词语。我在品读理解这一环节时,我注重大胆放手的原则,让学生去读,并借助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的方法体会词语的意思。如理解“风餐露宿”“日夜兼程”,我创设情境,曲阜和洛阳相距千里,天刚破晓,孔子便踏着露珠触发了,中午顶着烈日,不停地赶路。夜晚,孔子住在荒山夜岭。这样吃在野外,住在野外,就叫做“风餐露宿”。白天也赶路,夜晚也赶路,这就叫做“日夜兼程”。从而感受到孔子的求学的决心。

文中有两组意思相近的词语“迎候”,“等候”,我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领会孔子的谦和,知礼,领会老子关爱晚辈的美德。在理解词语的同时,我随机点拨指导学生朗读,并通过恰当的语气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3.通过朗读感悟人物品行

课文中有一段描写老子与孔子的对话,充满哲理,又生动有趣,读好了,老子的诲人不倦和孔子的学而不厌的精神自然而然地进入孩子视界、进入孩子的心灵。于是,我就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如同桌读,指名读,全体学生合作读等,让学生在读中品味、感悟。

板块四:联系实际,升华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要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因此首先让学生根据交流综合谈对孔子、老子的印象和感受。(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真诚无私、尊敬师长。)明白“学习是无止境的。”这个道理,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谈一谈读了课文的感受。

板块五: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积累名言:孔子有很多话都很有道理,被他的弟子整理编辑成了《论语》,广为传诵。你能说你你都知道那些孔子的名言吗?学生交流孔子名言,老师相机投影相关的名言(摘录课文内的名言)

2.开始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料收集。孔子、老子是我国的大思想家,他们创立的儒家、道家学说是中华文化的精华。中华传统文化像一座巨大的宝库,让我们课后去搜集他们的一些故事,去了解一下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去感受一下这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这是对学生通过多渠道获得知识起到引领的作用。

六、板书设计

17.孔子拜师

拜师

孔子 ———————— 老子

学无止境

求知若渴

诲人不倦

谦虚好学 爱护晚辈

说课稿孔子拜师

孔子拜师说课稿

《孔子拜师》说课稿

孔子拜师说课稿

孔子拜师

孔子拜师

孔子拜师

孔子拜师

孔子拜师

孔子拜师

《《孔子拜师》说课稿.doc》
《孔子拜师》说课稿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