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教案

2020-03-02 08:36:13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语不惊人死不休——语言篇

[写作启示]

唐代诗人贾岛,一日骑驴上京城,路上为诗句中的一个字在苦吟。这两句诗是“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用“推”好还是用“敲”好,他拿不定主意,便在驴上用手比画。沉吟之间,撞上韩愈出行的马队。韩愈听说后,立马良久,劝贾岛用“敲”字。所以后人写作文要锤炼语句,都说:“推敲推敲”。贾岛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可以说是炼字的典范。没有艰苦的付出就没有震烁千古的华章!

存在的问题:

1说假话,言不由衷;2说大话,云山雾罩; 3说空话,空洞无物;4说套话,人云亦云(例) 要求:完整正确;具体简洁;通顺连贯;生动形象。

一、完整正确

示例:用完整句子的\"标准\"衡量一下下面这几个句子: ①吃完晚饭,就玩起了藏猫猫。

②地球上的光明和温暖,都是送来的。 ③一下课,同学们在宽阔的大操场上。 显然,第一句话应在\"就\"字前面写清\"谁\";第二句话应在\"送\"字的前面写清\"谁\"或\"什么\";第三句话应在\"上\"字后面写清\"干什么\"或\"怎么样\"。

需要强调:提高\"完整\"意识,不写残缺的句子。 训练:把不完整的句子修改完整:

①蚂蚁在树下。

②我们班上年龄最小的。 ③到野外去采集标本。

④美丽的台湾岛。 ⑤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 ⑥这学期,我们学习了许多有趣的课文。

二、具体简洁

示例:(1)爸爸做工。

爸爸在工厂里做工。(写清在哪儿)

(2)小蜜蜂飞来。

夏日,一只金色的小蜜蜂从远处嗡嗡地飞来。(写清什么时候,有多少,什么样,从哪儿,怎么样)

(3)教室里很安静。

教室里很安静,连同学们均匀的呼吸声都能听清。(写清达到了什么程度)

由上面这几组句子可以看出:在句子主要成分的前面或后面,写清什么时候(时间)、有多少(数量)、在什么地方或从哪儿(地点)、什么样(形状或颜色)、怎么样(态势)、达到什么程度(情境)等,就写清了事物外形特点、活动特点,就把自己要准确表达的意思写出来了。这就叫做把句子写具体。这样的句子就算是完整、具体的句子。

训练: 把下面的句子写具体。

① 雪花飘落下来。

(什么样的,怎么样地)② 我们登上一艘海轮。(什么时间,什么地点) ③ 今天真热。

(补充热到什么程度)

三、通顺连贯

(1)用词要准确,禁得住推敲。

例如:

1、我们把门口的泥土消除掉了。

2、我们庆祝王红评上了三好学生。

第一句话中,\"泥土\"不能\"消除\",只能\"清除\"掉。第二句话中,\"庆祝\"一词多用在庆祝节日或庆祝国家重大活动方面,此处改为\"祝贺\"才准确。

(2)句中词语排列的次序要合理,符合现代人说话的习惯。例如:

①正在花上,有几只漂亮的蝴蝶翩翩起舞。

②我们班获得了小足球冠军比赛。

第一句话,现代人习惯说成\"有几只漂亮的蝴蝶,正在花上翩翩起舞。\"第二句话中,将\"冠军\"与\"比赛\"两词对调,句子就通顺了。

(3)词语使用搭配要得当。例如:

①公园里生长着各种树木和五颜六色的鲜花。

②小华怀着愉快的心情和轻松的步子向学校走去。

第一句,\"生长\"和\"鲜花\"两词搭配不当,应改为:公园里生长着各种树木,盛开着五颜六色的鲜花。第二句,\"怀着\"与\"步子\"两词不能搭配使用,应改为:小华怀着愉快的心情,迈着轻松的步子向学校走去。

(4)句中各词语的意思不相矛盾。例如:

①我断定他大概是王小刚的哥哥。

②这学期我们班差不多根本没有考试不及格的现象。

第一句话中,\"断定\"与\"大概\"两词矛盾,应删掉\"大概\"一词,或将\"断定\"一词改为\"估计\"。第二句话中,\"差不多\"和\"根本\"两词矛盾,应删去一个。

(5)关联词语的使用恰到好处。例如:

①只有天下雨,地才会湿。

②爸爸身体很好,因此能坚持参加体育锻炼。

\"下雨\"不是\"地湿\"的唯一条件,因此,第一句应改为:只要天下雨,地就会湿。第二句,把\"身体很好\"作为\"能坚持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不妥当,应改为:爸爸身体很好,因为他能坚持参加体育锻炼。

(6)句意明白,合乎实际,符合情理。例如:

①博物馆里展出了五千多年前新出土的文物。

②老师表扬了班里的好人好事和李小民拾金不昧的好事。

第一句,说\"五千多年前新出土的文物\"不合实际,改为:博物馆里展出了新出土的五千多年前的文物。第二句,\"李小民拾金不昧的好事\"包括在\"班里的好人好事\"之中,因此应该删去\"和李小民拾金不昧的好事\",或改为:老师表扬了班里的好人好事,特别表扬了李小民拾金不昧的好事。

训练:把下面的句子修改通顺。

①上课铃声响了,教室里立即宁静下来。

0

9、今晚天空月圆如镜,繁星满天,多美的夜景啊!

10、广场上挤满了许许多多数不清的人群。

②全校师生积极行动起来,大家争做\"三好学生\"。

11、经过治疗,小明的病已经恢复了健康。

③学习有一点马虎可不能。

12、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④体操台的两侧,插满了绿的、红的、黄的、蓝

13、听了老师的一番话,很受教育。

的等五颜六色的各种红旗。

⑤我每天晚上都要收听广播和电视。

⑥小组会上,大家互相作了自我批评。

14、颐和园所有的景点,我大部分都游览过。

15、在东北的深山里,土煤窑稀稀疏疏星星点点地到连贯,也可以说成\"联贯\",即句子之间连接贯通。处都是。

显然,把句子写连贯,这是指写几句话(又叫\"句群\")

16、他聚精会神地坐在那里,专心地听老师讲课。

来说的。翻开同学们的作文本,段落中上下句不连贯

17、作文写好以后,我们要学会把不正确的错别字改的现象是比较普遍存在的,主要表现在:句子之间无

正过来。 顺序,承接不紧密,跨度大;上下句之间,被描述的对象(即\"主语\")重复出现,不会运用\"他(她)\",

18、在劳动中,我们的双手弄脏了泥土。

或者\"它\"这些人称代词。

怎样才能做到把句子写连贯呢?

(1)合理安排顺序,使句子连贯。

19、听到这个消息,我小声地议论起来。

20、这次到会的只有七十二人左右。

21、他的一双手几乎完全冻僵了。

有顺序,这是写几句意思连贯的话的最基本的要

22、校园里种了月季、海棠、梧桐、松柏等很多树木。

求。这就要求我们,在写几句话时,一定不能东一句、

23、儿童商店里的玩具真多,有积木,布娃娃、电动西一句,想到哪儿就写到哪儿;总要围绕既定的中心

小火车、足球等。 意思,按照一定的顺序,把相关的句子组织在一起,使句子前后连贯。如: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排列

24、星期日,同学们带了面包、鸡蛋、苹果、香蕉、句子;按照时间先后的次序排列句子;按照空间位置炊具和食品去野炊。

转换(上→下、下→上,里→外、外→内,前→后、

25、她戴着鲜艳的红领巾和雪白的衬衣。

后→前,左→右、右→左,近→远、远→近,......)

26、我今天上午看了一天的书。

顺序排列句子;按照事物的不同类别或同一事物的不

27、这种不爱惜粮食,任意浪费的是可耻的。

同方面的顺序排列句子;按照\"总→分\"或\"分→总\"的顺序排列句子;按照\"概括→具体\"或\"具体→概括\"的顺序排列句子;按照\"因→果\"或\"果→因\"的顺序排列

28、现在市场上商品的数量大大提高了。

29、同学们都说,昨天的活动是愉快的一天。

句子;......当然有时候还可以把两种或几种\"顺序\"综合*************************************************

答案:1.把\"不管\"改成尽管.2.\"实行\"改完成 4.\"防止\"起来使用。

(2)学会运用\"他(她)\"或\"它\"这些人称代词,跟\"不要\"冲突,去掉一个.5.\"不转眼\"就是\"注视\",去掉使句子连贯。

一个.6.\"和\"改成\"等\" 7.\"虽然...但是\"改成\"即使...也\"

读读下面这几句话,想想有什么毛病,怎样说才8.\"和\"改成\"戴着\" 9.\"的夜景\"去掉 10.\"许许多多\"和\"好:

数不清\"去一个 11.\"的病\"和\"健康\"去一个

妈妈的衣袖破了。妈妈赶忙从抽屉里拿出一个

12.\"在\"去掉 13.\"很受教育\"前加个人称,如:同学们

小布包。妈妈先从布包里拿出一根针,一条青线,用

14.\"所有\"跟\"大部分\"冲突,任去一个 牙咬了咬线头儿,把线头儿穿过针眼儿。妈妈又从布包里找出一小块布,贴在破了的地方,然后一针一线15.\"稀稀疏疏\"和\"星星点点\"去一个 16.\"聚精会神地\"地缝起来。

病句训练

和\"专心地\"去一个 17.去\"不正确的\" 18.\"我们的双手\"0

1、不管天气十分炎热,大家还是坚持锻炼身体。

和\"泥土\"换顺序 19.\"我\"跟谁\"议论\"?把\"我\"改成\"我们0

2、已经把连长交给我的任务顺利实行了。

\" 20.\"72\"那么精确了还\"左右\"啊?去\"左右\" 21.\"几乎\"0

4、同学们一定要遵守交通规则,防止不要发生事故。 和 \"完全\"留一个 22.\"树木\"改\"植物\" 0

5、上课时,小华的眼睛不转眼地注视着老师。

23.\"足球\"不是儿童玩具,去掉.24.\"和食品\"去掉 25.\"0

6、我买了钢笔、尺子、橡皮和文具就急忙赶回家去。 和 \"改成\"穿着\" 26\"上午\"去了

0

7、虽然你学习再好,但是没有骄傲的理由。

27.\"浪费的\"后面加\"现象\" 28.\"数量\"改\"质量\" 29.\"的0

8、玛莎穿着一件蓝色的风衣和一顶黄色的帽子。

活动\"跟\"的一天\"去掉一个. 常见的病句类型

一、语序不当

1、定语位置不当。如:

(1)我国棉花的生产,长期不能自给。

(12)上海科技开发中心聚集了一批热心于科技开发服务、善于经营管理的专业化队伍。(“聚集”的应该是“专业化人才”。)

3、主宾搭配不当。如:

(定语与中心语位置颠倒,应该为:我国生产的棉花,(13)这最后一天的劳动是同学们最紧张、最愉快、长期不能自给。)

最有意义的一天。(“劳动”是“一天”不当,删去“劳动”(2)广大的农村青年表现出无比的走社会主义的热即可。)

情。

(14)政治稳定、团结的局面,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定语“无比”错放在状语的位置上而造成病句,应该经济体制建立健全的先决条件。(“局面”是“条件”不妥,将“无比”放至“热情”之前。)

2、状语位置不当。如:

可删去“的局面”。)

4、修饰语与中心语搭配不当。如:

(3)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应该发挥广大知识充(15)他在培育良种方面花了很大的心血。(“很大”分的作用。

应改为“很多”。)

(状语“充分”错放在定语的位置,应该将之放在“发挥”(16)自己有双聪明能干的手,什么都造出来。(“聪之前。)

3、虚词位置不当

副词“不”的位置不对。例如:

明能干”应改为“灵巧”。)

(17)这次大会上,对工资问题交换了广泛的意见。(应改为“广泛地交换了”。)

(4)我们如果把自己国内的事情不努力搞好,那么

5、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如:

在国际上就很难有发言权了。(“把”句字否定副词应(18)学习成绩的提高,取决于学生自身是否努力。该在“把”字之前)。

(“提高成绩”是一面性的,“是否努力”是两面性的。可(5)如果趁现在不赶快检查一下代耕工作,眼前地改为:学习成绩的提高,取决于学生自身的努力。或就锄不好。(“不”应移至“趁”字前)

关联词语位置不当

者改成:学习成绩能否提高,取决于学生自身是否努力。)

复句中两个分句用同一主语时,关联词语应在主语后(19)艺人们过去一贯遭白眼,如今却受到人们热切边;主语不同时,关联词语应在主语前边。如果颠倒,的青睐,就在这白眼与青睐之间,他们体味着人间的就属位置不当。例如:

温暖。(“白眼”和“青睐”指两面,但“温暖”只对应一面。)

(6)不但他好好学习,而且带帮助其他同学。(“他”

6、否定与肯定搭配不当。如:

应移至“不但”前)

二、搭配不当

1、主谓搭配不当,如:

(20)究竟要不要重视语文学习?是不是只学数理化就可以了呢?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前面的问题既有肯定回答,又有否定的,后面回答只照顾否定回(7)清晨,参加长跑的同学们在公路上飞快地驰骋答。)

着。(“同学们”不能用“驰骋”,可改为“跑”。)

(21)我想这应该是不必叙述的,没有谁不会想象不(8)感情的洪流在翻滚,浑身的热血在呼啸。(“热出。(“没有谁不会想象不出”意即“谁都想象不出”,与血”只能“沸腾”,不能“呼啸”)

原句意思刚好相反。)

(9)他那崇高的革命品质,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在检查搭配是否得当时,特别要注意检查并列短语,(“品质”不能“浮现”,可改为“他那伟大的革命形象”。) 防止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例如:

2、动宾搭配不当。如:

(22)采取各种办法培养和提高师资水平,尤其是中(10)这些文章到处闪烁着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闪年教师的水平。(“培养”与“水平”搭配不当)

烁”的应该是“光芒”。)

三、成绩残缺或赘余

(11)解放前,爸爸和哥哥两人挣来的钱还不够养活

1、成分残缺

一家人的生活。(“养活”的只能是人,不能是“生活”。) 缺主语。如: (23)从这一件平凡的小事中,却说明了一个大问题。

2、句中暗换主语。有时在复句中暗换分句的主语,(“说明”的主语是什么?介宾短语不能作主语,可删使原有的主语不能和谓语搭配,也会造成结构的混去“从……中”。)

乱。例如:

(24)关于电视片《北京人在纽约》的评论已很多了。(37)老工人的一席话深深地触动了小邱的心,久久(删掉“关于”,使句子主语出现。)

缺谓语。如:

不能平静下来。(前一分句的主语是“话”,后一分句的主语是“小邱的心”,属暗中转换,造成混乱。可改(25)这些角色不同类型,距离相当大,如果没有善为“……触动了小邱,使他的心久久……)

于塑造人物性格的技巧,那是演不好的。(“这些角色

3、层次不清。例如:

不同类型”缺谓语,应该补上“属于”就通顺了。)

(38)新华社发现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人工合成(26)最近又发动了全面的质量大检查运动,要在这在上海胜利完成的消息后,广大读者非常重视,科学个运动中建立与加强技术管理制度等一系列的工作。界人士也非常重视,强起了强烈的反应。(“引起强烈“一系列的工作”是哪个动词的宾语呢?在原句找不出的反应”是一句抽象的话,应先说,然后再说具体的;合适的,应该在“建立”前补充上谓语“完成”才通顺。) 对于科学成就,应先说 “科学界人士”的反应,再说“广缺宾语。如:

大读者”的反应)

(27)近两年来,他们在全县推广了马河大队坚持科

4、标点不当造成混乱。例如:

学种田。(“推广”什么?缺宾语“……的经验”。)

(39)这部影片所以能够成功都归功于集体的力量,(28)我们要尽一切力量使我们农业走上机械化、集电影局艺术的领导,舞台剧原作者的协助,全体演员体化。(“走上……的道路”才合适。)

2、赘余

全心全意地投入工作,都是我从未经历过的新经验。(“集体的力量”后边用逗号,读者自然把后连接“领成分赘余有主语、谓语、定语等,这里只各举一例略导”“协助”等等都当作“归功于”的宾语,但作者的本意作说明。

是把后边的用作“都是”的主语,“力量”之后必须用句(29)我们二年级的同学,在上课的时候,一般地说,号)

我们都能认真听讲,遵守课堂纪律。(主语多余。)

五、表意不明

(30)上次从你院借来的讲义,正在进行打印,上课表意不明包括两种情况:一是“费解”,一是“歧义”。“费前可以发到学生手中。(谓语多余)

解”就是一句话表达出来,但不能让人读明白其中讲了(31)纪念“三•八”节的到来。(宾语后有多余成分。) 什么; “歧义”即一句话有两种理解。不管“费解”还是“歧(32)这句话的后面,包容了多么丰富的“无声”的潜义”都是表达不明白、不清楚的表现。下面举例说明:

台词啊。(定语多余)

1、费解。例如:

(33)他同老农一起多次反复地进行小麦高产试验。(40)到带岭参观火锯厂和森林轻便铁路是我这次旅(状语堆砌,任删一个。)

行的归途。(“参观”怎么会是“归途”?作者意思是说(34)小王做任何工作都是非常认真得很。(补语多“……是我预定在旅行归途中要做的一件事。”)

余。)

四、结构混乱

2、歧义。例如:

(41)厂长采纳了两个工人的合理化建议,这大大激

1、句式杂糅。这是指有两套或两套以上的句子结构发了全厂职工出谋献策的积极性。(“两个工人”还是杂糅在一起,使语意不明确。例如:

“两个建议”?理解产生歧义。)

(35)这办法又卫生,又方便,深受群众所喜爱。(或(42)县里通知说,让赵乡长本月15日前去汇报。说“深受群众喜爱”,或说“深为群众所喜爱”)

(36)多年来曾被计划经济束缚下的人们也觉悟起

(可以理解为“15日/前去汇报”)也可理解为“15日前/去汇报”)

来。(“曾被……束缚”与“在……束缚下”混用,任选一(43)买苹果的时候,小个儿的孩子都不要。(可以种即可。)

理解为“小个人的苹果”和“小个儿的孩子”两种意思。)

3、指代不明。例如: (44)她想了半天,拿不定主意,最后决定到离她家(56)下午,一阵雷雨过后,在西边的天空中出现了不远的王二婶家去,让她陪她一同回家。(谁陪谁?一道美丽的彩虹。(彩虹出现的方向与太阳相对,下大概是“二婶陪她”。)

午的彩虹只能出现在东边。)

(57)只要好好学习,就能考上好大学。(“好(45)宋老大跟齐三久别重逢,谈得投机,他给他点

好学习”不是“考上好大学”的充分条件。) 上一支烟……(谁给谁点烟?无法猜出。)

六、不合逻辑

这里的“不合逻辑”指的是句子的意思在事理上讲不过去。常见的类型有:

1、自相矛盾。例如:

(46)他是众多死难中的幸免的一个。(“死难者”与“幸免”矛盾。)

(47)凡是在科学和学问研究上有成就的人,不少是在客观物质条件十分艰难的情况下,经过顽强刻苦的努力下获得成功的。(“凡是”与“不少”矛盾)

2、概念并列不当。互相并列的概念,应该是按同一标准划分的。如果标准混乱,就会造成大小概念并列不同类别的概念并列的错误。例如:

(48)农场决心提高粮食、棉花和经济作物的产量。(“棉花”属“经济作物”,二者不能并列。)

(49)游泳券分管普通券、参观券、月票、季票几种。“参观券”不属“游戏券”,不能与“普通票”等并列。)

3、强拉因果。例如:

(50)因为他对学科有所偏重,所以对数理化他不感兴趣。(后者是前者的具体表现,而不是结果。)

(51)因为他来自北方,思想根本上还是旧的一套。(前后没有因果关系)

4、主客颠倒。例如:

(52)爱迪生这个名字,对我们青年学生是不陌生的。(应该是“学生对爱迪生这个名字”。)

(53)去年的学习情绪和今年比较起来大不相同。(比较一先一后两件事,一般总是以后者为主体,所以应该说成:“我今年的学习情绪和去年……”)

5、否定不当。例如:

(54)谁也不能否认优异的学习成绩不是靠勤奋学习得来的。(有三重否定,全句表述的是否定的意思,和本意刚好相反。)

(55)当然,这出戏也宣扬了因果报应等封建思想,因此,谁能否认这出戏没有消极影响呢?(反问句本身也是一重否定,所以本句表达的是否定的意思,不合本意。)

6、不合事理。例如:

语言教案

语言教案

语言教案

语言教案

语言教案

语言教案

语言教案

语言教案

语言教案

语言教案

《语言教案.doc》
语言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