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春晚”对新年俗文化的呈现

2020-03-03 11:53:08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摘 要:本文从“春晚”所呈现出的年俗文化角度入手,通过对“春晚”的来源及发展历程、新年俗文化的特点、“春晚”所具有的“新年俗”文化品格及观众对其文化心理解读的综述和深入分析,探讨了“春晚”在当代“新年俗”文化构建中的意义,并指出近年“春晚”存在的问题,对“春晚”的未来发展提出合理性建议。

关键词:春节;电视艺术;文化;央视“春晚”;新年俗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1-0116-02

春节,又叫阴历年,俗称“年节”或“过年”,是我国民间乃至全球华语文化圈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也是对华夏儿女而言最富有文化内涵、最割舍不下的民族情结。1983年以来的每个除夕夜,中央电视台举办的联欢晚会,又为这个中华传统文化节日添涂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作为文化大餐和视听奇观的央视“春晚”,处在中国传统语境系统之下,须得遵循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约定俗成的文化规定;另一方面,作为一档大型的电视综艺晚会节目,也要符合电视传播的特性、节目策划的规则、受众的收视习惯和审美诉求等。

一、“春晚”概况

本文所说的“春晚”,特指央视一套在除夕夜播出的春节联欢晚会,是一档为庆祝春节而定时举办的电视综艺晚会节目。它诞生于1983年,至今已经连续举办了32年,除夕夜祖国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无论是繁华都市,还是穷乡僻壤,乃至全世界只要有华人的地方,就会有一个个家庭欢聚一堂围坐在电视机前收看春晚的温馨画面,春晚的收视率一度高达90%。这些年来,春晚的导演从黄一鹤到冯小刚、哈文;演员阵容越来越庞大;节目形式一遍又一遍地花样翻新;观众的评论也是褒贬不一。岁月流逝,世纪更替,但是除夕夜守在电视机前,锁定央视看春晚,却始终是中华儿女执着不变的情怀和挥之不去的情结,由此看来,“春晚也成了一个年俗,成为了春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缺少了它似乎春节就不完整”。

1.“春晚”的文化根源。“春晚”的文化根源在于国人独特的年俗情结,“春晚”产生的最原始的基础就是春节。在我们这个拥有悠久农业文明的国度,“春节”和“年”的最初含意也是与农业相关的,“年”字最早的写法是一个人背负成熟的禾的形象,表示庄稼成熟,即“年成”,《说文?禾部》载曰“年,谷熟也”。民

间还有一种传说,“年”是消灭了凶猛怪兽“夕”的神仙,人们为了纪念年的功绩,把三十那天叫“除夕”,把初一称为过年。春节(年节、过年)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要举办各种庆祝活动和仪式,祭祀神明、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等,形式丰富多样,并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在除夕夜,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岁,欢聚并酣饮,共享天伦之乐。

2.“春晚”的发展历程。自其诞生以来,每年的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总是吸引亿万观众收看。对于绝大多数国人而言,“春晚”已成为春节一个必不可少的文化符号,过年要是少了“春晚”,就不像过年。这三十多年来,历年“春晚”在观众心目中留下深深的记忆,如同其他电视艺术一样,其发展经历了从稚嫩到成熟的历程。总体来说,1983年“春晚”诞生,整个80年代是“春晚”筚路蓝缕的草创时期,更像是载歌载舞的茶话会;90年代,语言节目异军突起,并逐渐显现出和相声类节目分庭抗礼之势;21世纪,姿态更开放,节目更多元,呈现出日趋包容与多元的取向。

二、“春晚”与传统年俗文化

“春晚”在电视艺术中的界定是“大型综艺晚会节目”,然而作为一年一度国家级的盛会,它所承载的,不仅仅是综艺和娱乐那么简单。“春晚”背后深远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年俗文化是其发源及发展的源动力,因此,“春晚”也在各个方面充分呈现了它的年俗文化代表意义。

1.传统年俗文化的定义和现状。传统年俗文化,即中华传统民间年节民俗文化,是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的文化事项,它承载着人民大众的美好向往与智慧创造,生动地体现着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传承,“天人合一”的科学理念与“和合团结”的民族精神是传统年俗文化的核心。由此不难看出,年俗的文化内涵是极其深厚的。全球华人在传统年节都举行盛大庆典,度过这美好的日子――生活美的高潮。

中国社会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前行,传统文化受到现代流行文化的冲击;再加上西洋文化向中国的植入,人们的猎奇心理和盲目从众,在以现代大都市为代表的不少地方,传统节日的气氛已渐趋淡化。面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式微,许多有识之士开始关注并发起保护传统节日的号召,冯骥才等人更是呼吁“春节申遗”。一些相关组织也陆续成立,2006年2月9日,中国首届黄河黄土高原柳林?孟门年俗文化节一致通过了《保护中国传统年节民俗文化孟门宣言》,明确指出:年俗活动和原生态民俗,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创造,是中华儿女智慧和文明的结晶,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深入研究,积极抢救和妥善保护。

2.“春晚”艺术形式的传统年俗文化呈现。首先,这台晚会具有十分神圣、隆重的“民族仪式”感。正如前文所述,春节是全球华人最为盛大和隆重的传统佳节,而“春晚”就是在除夕夜这一万家灯火团圆、辞旧纳福迎新的神圣时刻,推出的一台极具文化仪式感的晚会。它点染和增添了年节的喜庆气氛,构建了一个“想象的共同体”,成为炎黄子孙同根同源、共时共在的生存性体验;它既是一台主题确定、群星荟萃、异彩纷呈的大型综艺晚会,更是一条连接、凝聚海内外华夏儿女思家爱国情愫的精神纽带。

其次,“春晚”众多节目所呈现的年节民俗传统的社火、秧歌、花会、花灯、剪纸、面花、说唱、竞技、手工艺等,使得这些年俗得以充分的保护与传承;为使自己的节目能有效迎合这台近乎民族图腾的节日庆典的模式,演员们也纷纷穿上具有中国特色的大红色服装,戴上“中国结”,设计别致的旗袍和唐装更是一年又一年地成为主持人的礼服。

3.“春晚”内容主题的传统年俗文化呈现。30余年来,喜庆、欢聚、祥和、团结、奋进、昂扬、开拓、自豪等,是“春晚”不变的内容主题和情感基调。1984年的主题是“爱国、统

一、团结”;2002年是“祖国颂、社会主义颂、改革开放颂”;2015年的主题则是“家和万事兴”。支撑中国几千年家族制社会结构的儒家文化讲求血亲人伦,强调孝悌,血缘亲情这条纽带串联起了传统中国社会一个个的家族。忠与孝的思想,“书同文,语同音,民同心”的情结早已深深烙入炎黄子孙的记忆,对于具有“家―国”同构之民族心理积淀的中国人来说,“春晚”正凭借异彩纷呈的节目内容和恰如其分的情感主题,依托央视强势媒介平台的力量,从“家庭”到“家国”提升了欢聚红火的年节氛围。

三、“春晚”新年俗文化的兼容性

“新年俗”是指植根于传统年俗又兼容了现代时尚元素和外来文化的年俗。中国文化自古强调“兼容并包”,年俗也兼容了现代元素和外来元素。更为重要的是,“春晚”这台晚会自身也成为了“新年俗”的组成部分,在阖家团聚、贴春联、放鞭炮、发压岁钱、吃年夜饭等春节传统项目中,从此增添了“看春晚”这一新年俗。“春晚”面对的是亿万观众,不同的社会层次、相对差异的生活环境和文化水平使“春晚”面临众口难调的问题,这些都要求“春晚”在几个小时的节目中尽量做到“面面俱到,兼容并包”。

1.“春晚”对传统文化和现代时尚元素的兼容。“春晚”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戏曲、杂技、民族歌曲和武术表演都是中华民族特色传统文化的代表。同时,每年晚会的导演变着法儿地使这些传统艺术以更易被众多观众接受和喜爱的方式呈现在舞台上,于是便有了宋祖英和周杰伦同台表演的《本草纲目》,京剧名家于魁智与通俗歌手组合羽泉的反串等,这些都是非常成功的融合传统表演艺术和时尚元素的范例。其次,历届“春晚”都相当“时髦”地邀请该年最红的明星,台词中穿插该年最热门的话题。2009年冯巩相声剧《暖冬》的台词“穿上我的立领衫,站那就是易中天”;2014年沈腾的小品《扶不扶》就是晚会话题接地气儿,台词“赶时髦”的体现。最直观的时尚元素莫过于越来越具现代感的背景墙,三维立体和魔幻空间技术的运用配合华丽的舞台造型,“春晚”无愧于“视觉盛宴”的赞誉,而“春晚”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它将各种传统元素和时尚元素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2.“春晚”对不同社会层次和群体文化的兼容。观看“春晚”让不同阶层、职业、年龄和经历的人都在这同一“神圣时间”和“视听盛宴”中寻找到与自己相匹配的心境,获得一响叩击柔软心头的共鸣,体会到一份无差异的与家和爱相关的温情。透过春晚,农民看到的是来年也许很有奔头的前景,中产阶层和官方看到的是稳定而和谐的秩序;传统戏曲节目满足中老年观众的收视需求,轻松活泼的少儿表演迎合小朋友的口味。近年来,央视“春晚”还融入了草根文化,2011农历年初最热门的话题莫过于旭日阳刚组合和西单女孩任月丽。

3.“春晚”对本土文化的和外来文化的兼容。近年来由于我国飞速发展并在国际经济政治事务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国文化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国际文化交流也越来越频繁,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在“春晚”中碰撞出和谐的火花,姜昆的外国徒弟大山、《踢踏风暴》爱尔兰舞之魂舞蹈团、“长腿欧巴”李敏镐、“法兰西玫瑰”苏菲玛索,越来越多的国际面孔登上春晚舞台。“春晚”对于外来文化元素的呈现丰富了“春晚”的艺术形式和内容,给观众带来不一样的视听感受。

四、结

通过本篇的研究,笔者认为央视“春晚”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成为新年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综艺晚会,它代表了我国电视文艺的最高水平;作为多元文化盛宴,央视“春晚”对年俗文化的兼容性有集中体现,它的社会功能和意义是重大而深远的。

几十年来,春晚的执导与参与人员都在不断努力,内容形式在不断丰富和创新,“春晚”整体水平逐年提高。但毕竟众口难调,广大观众对“春晚”的评价也从二十世纪的盛赞走向近年来的褒贬不一,坊间甚至流传“春晚年年难办年年办”、“春晚似成央视高成本鸡肋”的说法。观众喜新厌旧、各省级卫视台围剿、晚会承载主题太多、节目形式缺乏创新、众口难调、舆论压力大等众多问题使得“春晚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春晚”应当而且必须去做的,就是积极寻找更适合“春晚”的新元素,同时积极与新媒体合作,大胆创新,永葆生机。

新的年俗文化正在形成

央视龙年春晚节目单

央视马年春晚节目单

央视马年春晚节目单

央视蛇年春晚节目单

央视、江苏春晚节目单

央视内部春晚台词

央视鸡年春晚节目单

央视羊年春晚节目单

年俗文化调查讲稿

《央视“春晚”对新年俗文化的呈现.doc》
央视“春晚”对新年俗文化的呈现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