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2020-03-01 15:56:15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教学观

人本主义心理学派提出的教学观点和主张,尤其是因发展了心理治疗体系而闻名的罗杰斯的“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本主义教学理论,不仅对传统的教学理论发出了强力的挑战,也给人们带来了新的思考。其基本内容如下:

1、强调人的因素和“以学生为中心”

学校教学的基本目的是促使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激发自己高层次的学习动机,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和积极向上的自我概念、价值观和态度体系,从而使学习者能够自己教育自己,最终把他们培养成为人格充分发挥作用的人。

人在一生中伴随着各种各样的外部评价,它们左右着人们的行为和生长方向。在教学过程中,罗杰斯对这种外部评价模式持反对态度,从而倡导学生的自我评价。他认为学生是处于学习过程中心的人,只有他自己才能清楚地知道自己是否已作出了最大努力,才能发现哪些方面失败了,哪些方面意义深远和成果累累。自我评价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的本质就是使学生为自己的学习承担责任,因而能使学生更加主动,更加有效和更加持久,意义学习就自然而然出现了。

在操作上罗杰斯的方法有:由学生提问,然后根据问题内容出试卷,而学生参与评价;由全班学生讨论课程结束应达到的水平,并谈论自己已达到的程度;师生共同评定每一个分数;学生书面进行自我评价,若与教师的评价有很大差异,师生间就进行讨论、商榷,共同确定分数。

人本主义的教学理论(教师版)

(一)人本主义教学理论的主要观点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十分强调对学习者的尊重和信任,教育就是要激发和满足学生的自我实现和自我拥有,要符合学生人性发展的实际需求。其教学理论已成为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中极具魅力的一种理论。这种教学理论的主要观点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教师对学生的知觉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人本主义认为,知觉(perception)是决定个人行为取向的基础。这里的知觉与认知心理学不同,是指一种感受,是个人对其所知觉者产生的感受,属于感情范畴。他们认为,知觉是构成信念的基础,不同的知觉产生不同的信念。因此,要理解人的行为,必须理解行为者知觉的世界,从行为者的观点去看事物,必须考虑该事物对你和对他而言可能产生的意义;要改变一个人的行为,也不能仅从行为表现上加以矫正,而必须设法改变他的知觉或信念。因为,事实纵然客观存在,但每个人对其产生的知觉可能截然不同。因此,教师要想了解学生在某种情境下表现的某种行为,必须先了解学生如何知觉该情境。可能教师认为学生某种行为是怪异且不应该的,而学生却认为是正常而应该的。学校的要求不易获得学生的认同,所订的行为规范学生未必遵守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学生对此要求与规范所产生的知觉和信念未能与学校一致。例如,破坏学校财物是违规行为,可是仍有学生为之。对此等学生而言,很可能是他自知不能以优异的成绩取悦于老师,宁愿以反常的行为获得朋友的“赞赏”。因此,每当教师抱怨学生缺乏动机时,他的意思必须稍加补充,他所指的是:他的学生对读书缺乏动机。事实上,换一个读书以外的环境,同样是那些学生,很可能就会有强烈的动机。原因很简单,对这些学生而言,读书一事在知觉和信念上都缺乏意义。

2.教学的目标是促进学生认知素质和情意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和自我实现,即全人教育理念。

罗杰斯(C.R.Rogers)认为,现实的教育是一种知、情严重分离的教育。他指出:“多少年来,我们所受的教育只是强调认知,摒弃与学习活动相联系的任何情感。我们否认了自身最重要的部分。”而情感和认知是人类精神世界中两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彼此是融为一体的。因此,人本主义主张,教育的目的绝不只限于教学生知识或谋生技能,更重要的是针对学生的情意需求(affective need),使他们能在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均衡发展,从而培养其健全的人格。情意需求是指在情绪、情操、态度、道德、价值观等多方面的需求。如罗杰斯的教育理想是要培养“躯体、心智、情感、心力融会一体”的人,也就是既用情感的方式也用认知的方式行事的情知合一的“完人”(whole person)或“功能完善者”(fully functioning person)。而要实现这一理想,其现实的教学目标就是“促进变化和学习,培养能够适应变化和知道如何学习的人” 而不是再像过去一样只注重学生知识内容的学习及知识结果的评判。“只有学会如何学习和适应变化的人,只有意识到没有任何可靠的知识,唯有寻求知识的过程才是可靠的人、有教养的人。”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应该具有促进认知发展和情意培育的功能。虽然教师所教的学科不同,其

发展的侧重点有所差异,即所谓数理化重认知,文史哲重情意,但就教学活动所教的对象——学生来看,他们是既有认知发展的需要,又有情意发展的需求,更有人格健全的愿望。同时,认知发展、情意发展和人格培育往往是相互促进的,学习并不仅仅是一个认知过程,更是一个情感体验和人格影响的过程。因此,现代教育心理学家都主张:无论教学生学习什么学科,都应该采取知、情、意、行四者合一的全人化教育取向,提倡“寓情意教学于认知之中”的教学思想。“缺乏情意的教学活动不会使学生产生知性的学习;同理,缺乏心智活动的教学也不能激发起学生的意志与感情。”就全人教育的具体内涵而言,康布斯(Combs)提出了七项指标:(1)针对学生各方面(指知、情、意等)的需求,配合学生经验,设计学校教育,务必使学生所具有的各种潜力得以充分的发展;(2)要使每个学生均能在教育环境中,不但在智能方面得以自我表现,且在情意方面也能学到自立立人的观念与能力;(3)针对目前及未来的生活需求,能使每个学生学习到必要的知识、技能以及处理人际关系和职业生活的能力,以能实现多元化和多变化的社会;(4)学校的一切措施,必须遵守因材施教的原则,务必能使教育效果对每个学生都发生个人化的意义;(5)在所有的教育历程中,必须将知、情、意三者贯串其中,以期发挥全人教育的功能;(6)营造学校的教育气氛,务必使整个校园变成一个虽有挑战,但却充满自由、活泼、兴奋、关怀、支持而不具有威胁的学习情境;(7)培养学生纯真而开放的气质和认识自我的能力,既能学会在团体中尊重别人,也能学会在个人生活中解决自己心理上的问题。

3.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罗杰斯的教学思想中得到了最好的体现。罗杰斯不仅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而且是心理治疗中人本治疗学派的鼻祖,是当事人中心疗法(humanistic personcentered therapy)的创始人。他在运用当事人中心疗法时,提出了扮演优秀治疗者角色的三个基本条件:(1)真诚一致(congruence);(2)无条件积极关注(unconditional positive regard);(3)同理心(empathy)。并将这一理念运用到教育教学之中,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张:将学生视为教育的中心,学校为学生而设,教师为学生而教。他对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了严厉的批评,认为传统教育模式中主体是教师,客体是学生,知识信息的交流是单向的,缺乏交流双方的情感互动性、参与性和双向反馈。学校实施强制管理,师生关系不平等,缺乏民主和信任感,学生经常处于怀疑和惧怕状态中。这使得传统教育面临时代的迅猛发展变化时,显得苍白无力和不协调、不适应。他认为每个学生都具有健康成长的潜在条件,都具有向上的潜能,关键是要给他们设置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他们的潜能得以充分发展。

如何才能有效地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罗杰斯在其所撰写的《学习的自由》一书中进行了详细阐述。(1)人皆有其天赋的学习潜力,为教师者,必须首先认定,每个学生各有其天赋的学习潜能。(2)教材有意义且符合学生目的者才会产生学习。教材是否有意义,不在教材本身,而在学生对教材的知觉(看法)。如所学教材能够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提高他们的自尊感,增进学生的生活经验,对学生来说就构成了意义,他们才乐于学习。(3)在较少威

胁的教育情境下才会有效学习。此处所说的威胁,是指个人在求学的过程中因种种因素所承受的心理压力。为师者要使每个学生皆有展现其优点的机会,从而减少学校教育中的威胁气氛,以利学生学习。(4)主动自发全身心投入的学习才会产生良好效果。教师在安排学生学习时,只需提供学习活动的范围和各种学习资源,由学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探索发现结果,这样才会启发学生心智,提升学习能力,培养学习兴趣,达到知、情、意并重的教育目的。

(5)学生自评学习结果。这样做有利于养成独立思维和创造力。(6)重视生活能力学习以应对变动的社会。

4.建立良好师生关系是有效教学的基础。

如同在心理治疗中把重点放在医患关系上一样,罗杰斯十分重视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认为促进学习的关键不在于教师的教学技能、课程设计、教学设备资源等,而是在于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因此,教学的重点也应当放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上。为了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人格的充分发展,他认为教师必须具备:(1)充分信任学生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是有价值的,每个学生都能以自己的方式行动;(2)表里如一,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3)尊重学生的个人经验,重视他们的感情和意见;(4)深入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

总之,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核心的教学理论对当代教育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从关注人与环境的关系转向到关注人与人的关系;(2)从重知识到重人格;(3)从重视客观外显的行为到重视内在的世界,强调感受、信念、价值、抱负等等内在因素的决定性意义;

(4)从单纯看重知识经验到同时重视经验对个人的意义;(5)重视自我概念,强调自我,认为自我概念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关键变量,是决定个人智慧,适应、成功以及自我实现的重要因素。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对传统的教育理论造成了冲击,推动了教育改革的发展。其冲击和促进主要表现在,推动了教育中的人文精神和对学生全人发展的关注;突出了情感、动机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形成了一种以学生的自我完善为核心、以情感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动力、以良好师生关系为基础的,把教学活动的重心从教师引向学生,把学生的思想、情感、体验和行为看成是教学的主体的教学新模式。

(二)人本主义教学理论的主要形式——非指导性教学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在实践中有许多表现形式,如在培育健全人格的教育中,采用间接取向和直接取向结合的道德教学;在教学环境设计上的开放教室的教学设计等,其中最有影响的当属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

罗杰斯针对传统教学过分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现实,并将他在心理咨询中的“非指导性”心理治疗技术移植到教学过程中,提出了以学生“自发学习”为特征的非指导性教学。所谓非指导,是指放弃传统教育忽视个体要求、替代学生思考的指导。罗杰斯认为,真正有价值的教是激发学生自我发现、自我拥有,而不是教师的教导。他甚至认为:“教的结果是有害无益的。它似乎导致了个人对自己经验的不信任,并使有意义的学习遭到抑制。”

非指导性教学是基于人本主义的人生来就有学习的潜能的理念。在罗杰斯看来,人生来就对世界充满好奇心,但这种好奇心往往因他们在学校教育中的经验而变得迟钝了。在合适的条件下,每个人所具有的学习、发现知识与经验的潜能和愿望是能够释放出来的。这种心理倾向是可以信任的。也就是说,应该相信人有积极向上的动力。

教学目标:非指导性教学的核心和关键就是要促进学生的学习和自我实现。它以人的本性为出发点,将教学视为促进自我实现的工具,以此开发创造潜能,培育个性,最终培养知、情合一的完整的人。

操作程序: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是一种无结构的教学。教学目的、内容、进程和方法等由学生自己讨论决定,学生有绝对的选择自由,个人可以无拘无束地提出自己的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一切活动由学生自己发现、自行组织。课程进行既无终结也不作考察。其大致步骤是:(1)创设情景;(2)个人或小组选择确定他们的学习目标。教师首先提出“我们今天要讨论或做什么”作为引导,以寻求共同关注的问题,集体讨论确定为集体的目标。教师要提供一些可供利用的“资源”,并参与小组目标的发展。

实现条件有两个。(1)教师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把学生的感情和问题放在教学过程的中心地位,为学习创设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的教学环境。心理自由的环境是指一种不受传统束缚、敢想、敢说、敢做、不屈从于权威的气氛。心理安全的环境是指建立一种没有威胁、批评,而且不同意见、想法都能受到重视、尊重、赞扬与鼓励的环境。罗杰斯认为,这两种环境都能使学生形成下述特征:承认自己而不怕别人笑话或讥讽;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以不寻常的方式来运用他的思维和想象。(2)教师作为“顾问”提供学习的手段和材料。在非指导性教学中,教师摈弃了传统的支配者身份,转而扮演关注学生情感发展、指导学生成长和发展的促进者。教师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帮助学生澄清自己想要什么;帮助学生安排适宜的学习活动与材料;帮助学生发现学习的个人意义;维持有利于学习过程的心理气氛。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基本资料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学理论(材料)

人本主义

情感教学充分体现人本主义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推荐]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doc》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