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之我见

2020-03-02 23:01:05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之我见

宜章县浆水乡党委书记

彭英九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工作的基础,是党在农村执政能力的真实写照。然而,有些农村党支部纪律涣散、政治软弱、经济落后、脱离群众、摇摇欲坠,严重地影响了党在农村的形象和威信,必须下大决心加以解决。

第一,破解支部书记一将难求难题,选好主事者。“群雁高飞头雁领”,作为“领头雁”的村党支部书记在一个村所起的作用不言而喻。正如有“天一第一村”美誉的华西村,党支部书记“吴仁宝”的名字就像华西村的金字招牌一样熠熠生辉,正是这名优秀的农村党支部书记带领华西村在改革开放时代走出了一条集体共同致富的康庄大道。又所谓“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为什么改革开放30年来很多农村依然贫穷落后,除了自然条件的客观因素外,农村党支部缺乏一两个能人带动也是一个重要的主观因素。在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号召下,一些有知识、有能力、有技术、有头脑的能人纷纷从农村跳出来,创业成功后再也不愿回到贫穷落后的农村去生活。而留在农村的往往是一些经济实力和思想观念都相对落后的人员,习惯了脸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方式。许多村党支部书记正是受到这种自然经济的思想观念束缚,虽然为党工作了几十年,只有苦劳谈不上功劳。虽然支部书记可能换了几个,但大都是守摊看店的角色轮换,山河依旧而没有什么起色。但往往愈是贫穷的村群众对执政者的要求愈高,参政议政的意识也愈为强烈,导致支部书记走马灯似的换个不停,群众看把戏似的闹个不停。在这些贫穷落后的农村,支部书记一将难求是令乡镇党委政府相当头痛的问题。往往是有能力的党员不愿干,没能力的党员争着干;有觉悟的党员干不了,没觉悟的党员干不好;有水平的村民没资格(不是正式党员),没水平的党员老资格;有想法的党员没经验,没想法的党员只“念经”,走不出“愈穷愈换,愈换愈乱,愈乱愈穷”的恶性循环。时代呼唤吴仁宝式的英雄,群众需要吴仁宝式的党员。为了走出恶性循环,要敢用三大观念破难题。一是破除求稳观念,敢于换将。求稳怕乱是乡镇党委政府考虑得最多的问题,所以在某个村乱的时候希望采取看一看、等一等、拖一拖的保守办法,但往往越拖越乱。如果一个村支书连自身的稳定都保不了,那么这个村出状况是迟早的事。党委政府应当下决心易将,采取适当的方式撤换不称职的支书。二是破除求全观念,善于选将。国难思良将。不要以为在这个贫穷落后几十年的村,会现成地有一位吴仁宝式的党员能够等着党委政府去发现他,根本就没有!如果有,前届的乡镇领导早就起用了。要通过走群众路线,多方向党员同志和人民群众访贤,从大多数人公认的党员或村民中发现人才,从中优选能够在一个村堪当重任的领导人物。但是这样的人选往往存在一定的缺点和不足,必须察其德才素质,加以权衡与甄别,敢于用有一定争议的人去治乱。选一个本事行而品质差的坏人去治村,只会越搞越乱;而选一个品质好但能力差的好人去治村,就会越搞越糟。三是破除求缺观念,敢于遣将。有的村支部书记被群众告得六神无主,斗志已失,甚至为政不廉、办事不公,失去了群众基础,乡镇党委政府要当机立断,及时采取组织措施予以撤换,不能抱着“长短是根棍”的思想,在矮子当中选高子,随便选个人顶缺。面对贫穷落后与复杂的农村工作实际,这根“短棍”往往撑不起、撑不久、撑不住,有可能使局面更加糟糕。对于实在无法在短期内物色合适的支部书记人选的村,乡镇党委政府要从优秀的乡镇干部中派遣党员担任支部书记,担负起领导农村党员群众脱贫致富、保持稳定的重任。

第二,破解支村两委一木难支难题,配齐干事者。村级执政能力就是掌控能力。党支部书记配好了仅仅是基础,还必须高度重视支村两委其他干部的配备,为村支书物色好左臂右膀,否则再强的支书也是孤掌难鸣。一是敢破届别观念,加强对支村两委干部的跟踪管理。在那些贫穷落后的村,一些当选的村干部往往工作能力差、绩效差、反映差,赖在村干部的岗位上三年不为人民群众干事,也不为支部书记分忧,有了成绩离不了他,没有成绩怪不了他,工资待遇少不了他,业绩平平免不了他。乡镇党委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对村干部的绩效考核体系,对“三差”干部跟踪问责,不让庸官、懒官在支村两委届上一呆就误三年。二是敢破宗族观念,选准配齐支村两委干部。中国农村几千年的封建文化根深蒂固,受此影响,在支村两委换届选举时,往往是各宗各族推选出各自的人选参加支村两委,平衡的结果也造成了一些村官平庸、懒惰、不公甚至不廉,影响了支村两委集体执政能力的发挥。建设新农村需要新型农民,新型农民呼唤新型村官。在一些贫穷落后的村进行支村两委换届时,乡镇党委政府要打破宗族观念,坚持走群众路线,积极贯彻任人唯贤的用人方针,把真正在村民中有能力、有觉悟、有品德、有业绩的新型农民纳入支村两委干部的选拔视野,把新型农民通过法定程序选举为新型村官,通过新型村官把更多的村民培养成为新型农民,让新型村官在执政时不局限于为宗族代言而为大多数村民代言,从干部体制上增强共建和谐农村的基础。三是敢破习惯观念,高度重视村民小组长的配备。如果说支村两委是党在农村工作的基础的话,那么村民小组长就是党在农村工作的基石。我们已经习惯了村民自治的提法,似乎乡镇党委政府只要管好支村两委的干部就可以达到村民自治了,实际上还远远不够。村民小组长是推进村民自治网络建设的网底,但是在一些贫穷落后的村这个网底是空的。有的组很多年无组长,组里什么事都没人理;有的组长根本不愿当,因为组长根本不算官,手上没有公章,村民不买账;有的组长只领每月5元钱的工资,村里开会不参加,安排的事也不做;有的组由村民抓阄轮流坐庄,谁都过把干部瘾。由于村民小组长队伍不稳定、工作不正常,乡村两级的具体工作缺乏进村入户的抓手,已经严重地影响了许多政策在农村的贯彻落实。组长没有发挥作用直接导致广大村民处于对党的政策一知半解或不知不解的状态。要把村民小组长的工资待遇纳入县乡财政预算,大幅提高这些在大集体时期担任派工角色的“生产队长”的工资待遇,让这些最基层的干部在推进工作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三,破解基层民主一仍旧贯难题,构建议事者。村级民主是草根民主,它往往因与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而有着十分强烈和直观的表现形式,具体体现就是集体越级上访或者聚众闹事,这是农民群众要实现民主的愿望无法达到而为之一搏。为什么人们感叹在计划经济时期几乎没有上访现象,那是因为以“社员大会”为主要形式的民主时时得到实现,人们用不着花钱买车票用粮票舍近求远表达诉求。我们要走出三大误区,让农民群众有话语权。一是要走出农民不怕的误区,牢固树立群众意识。在村民自治的大旗下,有的村干部往往权倾一时,什么样的事都敢作主,什么样的字都敢签,因此近年来见诸报端的村官腐败案触目惊心。要建立农村党员组长例会、党员组长、村民代表大会召集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召开有农民群众代表参加的会议,先让农民群众在一定范围内享有知情的民主权利。凡是涉及到集体资产承包经营、大额资金使用、重大项目、征地拆迁等重大问题,都必须召开党员、组长、村民代表大会后才能集体作出决策,否则支村两委无权作出决策,使村干部既不能无所作为,又不能为所欲为,规范村干部的议事程序。二是要走出农民不懂的误区,牢固树立政策意识。毛主席说过,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正是在农民不懂的主观臆断下,一些乡村干部在具体行政行为过程中存在违规操作损害农民利益的问题,导致群众上访不断,农民群众通过上访了解了政策,结果曲解政策或者贪污政策的干部受到处理后,败坏了乡村干部的形象。凡是涉及农民群众利益的政策调整,必须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耐心细致地向群众做好宣传解释工作,如有必要还要召开听证会,让群众既明白政策,又明白账目。三是要走出农民不能的误区,牢固树立勤政意识。支村两委干部既然是由农民群众直接选举产生的,那么他们必然要对投票选举他的广大选民负责并报告工作。可以采取由乡镇党委政府组织农村党员、组长、选民代表参加的年度考核或专题考评大会,听取支村两委干部的述职述廉报告,并由参会人员对支村两委干部进行满意度投票测评。对群众不满意票数超过半数的,可以采取停职或免职等措施,撤换不能正常履职或不称职的村干部,激励支村两委干部躬身为广大村民创造实实在在的业绩。

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

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调研报告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

提高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

浅谈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执政能力

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创新能力的对策

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之我见.doc》
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之我见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