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好用的初中议论文阅读教案

2020-03-02 03:48:01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初三预习班复习资料之三:议论文阅读

议论文阅读

一、教学内容:暑假专题——议论文阅读

二、重点、难点:

1.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方法

2.教学要点:

明确论点、分析论据、掌握论证方法的作用、理清论证思路,分析语言特点

[学习过程]

一、把握论点

(1)什么是“论点”?

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

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一般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分论点是用来补充或证明中心论点的。

(2)怎样确定一篇文章的中心论点?

中心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的句子。

A.语言表述形式:

——判断句(肯定判断或否定判断)

B.语言标志:

——“认为、由此可见、综上所述、总之、因此、足以证明、所以、不难看出”等

C.关键位置:

——多见于文章的标题、开头或结尾,偶有在论述过程中提出,有时也需要我们自己综合概括(需要自己概括时,特别要注意分析议论文中的论据、论题)

二、如何辨别论据类别,并说明它们的作用?

(1)论据类别:

事实论据:包括事例、史实、数据等。(注意:要学会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所使用的事实论据。) 道理论据:包括科学原理、定律和公认的谚语、格言等。

(2)论据作用:它们都是为了更加有力地证明论点(或直接证明中心论点;或直接证明分论点,最终更好证明中心论点。)但表述上却有不同:

A、事实论据作用的表述:运用……(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的事例有力地证明了……的观点(一般指直接证明的观点),运用事例证明说服力强,令人信服。

B、道理论据作用的表述:引用……的话有力地证明了……的观点(一般指直接证明的观点),引用(科学原理、定律和公认的谚语、格言)证明说服力强,令人信服。

三、论证方法

1.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A、例证法(事实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更具体有力地证明论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B、引证法(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更具体有力地证明论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C、喻证法(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通过比喻说理,将抽象的道理说得具体、形象、生动,易于理解。

D、对比论证法(正反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 - 1 -

论点。通过事实或道理上的正反对比论证,鲜明地表达作者的观点,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注意:对论证方法的表述一定要规范。

2.论证方法与论据类型之间有什么联系?

例证法(事实论证)——————事实论据

引证法(道理论证)——————道理论据

喻证法(比喻论证)——————道理论据

对比论证法(正反对比论证)——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四、思路结构

(1)议论文的一般结构划分方法

议论文一般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形式按排写作。我们往往抓住这个特点来划分文章结构。

注意:

①“分析问题”是议论文的主体部分,需要我们注意归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展开分析的。 ②抓住文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段、过渡句、过渡性词语。(承上启下、总领全文、总结上文)

常见有以下几种形式:

A.关联词语过渡。例如:“因此”、“然而”、“总而言之”、“由此可见”、“事实证明”等等。

B.用一句话过渡。例如:先提出问题,再引出下文。

C.承上启下过渡。例如:上句先总结上文意思,再导入下文。

(2)怎样归纳段(层)意?

①提取中心句法:

每一段(层)往往在段首或段尾有一个起统领作用的句子,可以指作为段(层)意。 ②关键词串联法:

找出段(层)中的关键性词语,用自己的话将它们串联起来作为层意。通常构成“……的原因”、“……的关键”、“……重要作用(意义)”、“……的区别”等句式。

③提问题归纳法:

综合段(层)主要意思,以提问题的方式归纳层意。通常用“什么”、“为什么”、“怎样”、“如何”等疑问词构成问句形式。

五.体会议论文的语言(重点词语、句子)

1.议论文语言有什么特点?

议论文语言的特点¬——准确性、鲜明性

2.怎样品味鉴赏议论文的语言?

(1)准确性

我们从两个方面来品味鉴赏:

一是理解语句表达意思。比如:句子中表示范围、程度、语气的词语要多加注意;运用比喻论证的语言,品味如何将抽象的道理说得具体、形象、生动,易于理解。

二是分析句子之间关系。注意体味上下句之间体现的逻辑思维关系。

(2)鲜明性

立场观点鲜明,不含糊;语言体现鲜明的感情色彩,就是我们说的体现鲜明的爱憎之情。(注意:特别是在对不良现象进行讽刺批判的文章中,这个特点体现得格外突出。)

【试题演练】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6题。

宽容是美德

①看到这个题目,不禁想起了周恩来的一个故事:一次,理发师给周总理刮脸,总理咳嗽了一声,刀子把脸刮破了,理发师十分紧张,不知所措。周总理和蔼地说:‚这不能怪你,我咳嗽前没有向你打招呼,你怎么知道我要动呢?‛这桩小事,使我们看到了总理身上的美德——宽容。

②宽容是一种美德。留心一下,不难发现在人际交往中,凡能做到宽以待人者,一般都深受众人的欢迎。像周恩来这样的好总理,待人宽容,平易近人,当然受到全国人民的爱戴与尊敬。人与人交往,难免会有些小摩擦。只要是无恶意的,就应该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像周恩来那样主动承担责任,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所致,每个人都会有这样那样的过错,如果在日常的相处中,对别人的过错能以宽容对待,就等于给对方提供改过的机会。在中国历史上,李世民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依靠这一点得到众臣鼎力相助的,从而开创了唐代盛世。在唐朝王室争权中,魏征曾鼓励太子李建成杀掉李世民,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夺取帝位后,不计旧恶,量才重用,使魏征觉得‚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为唐朝盛世的开创立下了汗马功劳。再说秦王嬴政,若不是听取了李斯‚海河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的喻谏,收回逐客令,实行不计前怨,广纳贤才的政策,恐怕就会失去李斯等一大批客臣的支持,难以顺利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纵观历史与今天,如果没有‚海纳百川‛的宽宏气度,不具备宽容的美德,开创一方事业只能是一句空话。 ③有的人就不具备宽容的美德,他们心胸狭隘,凡事斤斤计较,不肯吃亏。如慈禧太后,仅因为与一大臣下棋时,对方无意中说了一句:‚我杀老佛爷的马。‛就勃然大怒而起:‚你杀我的马,我杀你全家‛,于是这位大臣被满门抄斩,惨不忍睹。像这样的狭隘心胸,这样的暴行,又怎会不遭人唾弃呢?当今社会上有一些人,也是这样,你不小心碰了他一下,他就会破口大骂,甚至大打出手,还有的人对别人的过失总是耿耿于怀,时时想着揪别人的小辫。这样的人,典型的‚小肚鸡肠‛,心胸狭隘,待人刻薄,根本没有一点宽容之心,这种人还能谈什么成大器,立大业呢?

④总之,宽容是一种美德,只要我们本着‚和为贵‛的原则,决不斤斤计较别人的过失,又多为别人考虑,就能确立起友善的人际关系,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⑤当然,对于那些蓄意冒犯他人的违法犯罪行为,或是破坏人民安定生活的破坏分子及人民的敌人,就不能盲目地宽容,以致重演‚农夫救蛇‛的悲剧。一定要利用法律力量予以重锤打击,决不心慈手软。

⑥宽容是美德,当今社会大有发扬之必要。让我们大家都来讲一点宽容,使我们的社会变得更美。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宽容是美德______________

2.文章开头讲述周总理的故事,有何作用? ______引出话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用实例说明周恩来、李世民、秦始皇宽容的美德,请根据实例,分别用8个字概括他们的美德。

周恩来:严于律己,宽以待人________

李世民:不计旧恶,量才重用________

秦始皇:不计前怨,广纳贤才________

4.第③段中为什么举慈禧太后的例子?

答:__从反面论述不宽容的人遭人唾弃,从而证明宽容的人可以立大业。

5.第⑤段中提到的“农夫救蛇”的故事给人们的启示是什么?作者用这个故事要说明什么?

答:不能怜悯像蛇一样的恶人。说明宽容不是对所有的人,对违法犯罪行为不能宽容,使论述更严密。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3题。

从香菱学诗谈起

①《红楼梦》里有一段香菱学诗的故事,细读起来,颇受教益。

②香菱本来不懂诗,她随薛宝钗住进大观园后,贾宝玉与众姐妹结社咏诗,才‚苦志学

诗‛,她‚天一亮就忙忙碌碌梳了头,去找黛玉改诗‛。学习有了一点心得,就立即谈出来,向别人请教,听取指点帮助。众姐妹们称她为‚诗魔‛,拿她取笑,她行之若素。经多次请教,几易其稿,‚精血诚聚‛,终于写成了一首‚新巧而又有意趣的吟月好诗‛。

③这个故事启示我们,要虚心好学。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要不耻不知。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人马克思的《资本论》的写作,正是从对政治经济学的‚不知‛开始的。1842年至1843年间,马克思和他的论敌发生了关于经济问题的论战。因为马克思当时还没有对经济进行深刻的研究,曾一度使他‚陷入困难的境地‛。他下决心研究它,终于战胜了论敌,并积累了大量材料,写成了《资本论》。马克思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⑥要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载:‚子贡问曰:‘孔文于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要不耻于向地位或学问比自己差的人学习。这就是成语典故‚不耻下问‛的由来。自古以来,有成就的读书人讲起经验,受过挫折的人谈到教训,往往都会谈到‚不耻下问‛。我国南北朝时杰出的农业学家贾思勰,一生孜孜不倦,刻苦攻读,知识渊博。他的《齐民要术》闻名于世。但是,这样一位有学识的科学家,还向当时被一些人认为最低贱的农夫求教。一些人知道了这件事,就冷嘲热讽地说:‚赫赫有名的贾思勰,怎么还向羊倌求教,岂不太失体面了吗?‛但贾思勰毫不在意,坚持像小学生那样,拜能者为师。

⑦要不耻相师。古人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意思是说,【甲】老师并不一定样样都比弟子高明,弟子也不一定不如老师。【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认为只有样样胜过自己的人才可以拜他为师。是大可不必的。‚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一个人要想真有长进,并有所深造,不仅需要梅‚逊雪三分白‛的________,而且还要有雪‚输梅一段香‛的__________,放下架子,不耻相师。我国清代的张曜,因仅有战功而不大识字,在朝上受了些气。他的妻子是个读书人,他决心跟妻子学字。一天他穿了朝服,三拜九叩,拜妻子为师。从此他老老实实、恭恭敬敬地向妻子求教,知识一天天丰富起来,到他任巡抚的时候,有人说他‚目不识丁‛,他便上奏皇上面试,结果使一些抱有成见的人瞠目结舌,个个叹服。

⑧以上谈到的虚心好学的三个方面,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要从‚不耻‛开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一些知识,学到一些本领。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要虚心好学___,作者从__要不耻不知____________、_要不耻下问,_、_要不耻相师__三个方面论证了这一论点。

2.根据你的理解,在第④段横线处写一句话,使文章结构完整。

第④段横线处应写的一句话是:___怎样虚心好学呢?(或“什么叫虚心好学呢?”)

3.阅读第⑦段,回答问题。

(1)说说“不耻相师”的含义。

(1)不以互相学习为耻。

(2)在第⑦段两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词语。

第⑦段两处横线上应填写的词语是:)谦逊、谦虚、虚心等____、雅量、度量、胸怀等_____。

(3)“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是从原文中抽出来的,它应在文中甲、乙哪一处?为什么?

3)乙处;因为它不是解释“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从“语义连贯”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4题。

①老师走上讲台的原因很多,每一个老师都有他们自己的动机。如果把老师的内在动机排一排队,可以发现大致上老师有四种不同的类型。

②第一种老师,‚以谋生为目的‛。这种老师视教书为谋生的手段,认为教书是一种赚钱的、用以养家糊口的职业。只要能把饭菜放在家庭的饭桌上,什么学生、学校、教书都是次要的。在美国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里,这种动机可以理解。

③第二种老师,‚以自傲为动力‛。自傲是一些老师工作的原动力。这些老师,他们

往往知识渊博,功底深厚,只要能满足‚自傲‛,就很愿意与他人分享他们的知识,他们可能并不在意他们的付出,他们追求的是发现自我、证明自我,从中感到满足。这类老师工作会很努力,可能会很出色。但因为自傲的原因,他们害怕失去面子而过于重视结果,所以面对‚不听话‛的学生,这种老师很容易失去耐心。

④第三种老师,‚以教育为己任‛。他们把教书看成是自己的社会责任,并以此为动力。在教书的过程中很注重用自己的人格力量去改造人。他们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更注重告诉学生怎样做人。他们往往以能影响、改变学生的生活轨道为乐趣。例如,亨利克先生常常会把正常的课停一停,讲一些世界名人的社会生活之类的东西。当从亨利克先生的最后一节课里走出来时,我意识到,我这一年中最大的收获就是知道了:人活着的每一天不是为了悲伤,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困难,都需要愉快地去生活。 ⑤第四种老师,‚以爱为根本‛。他们在重压之下还是不断地去做一件自己爱做的事。他们很努力地工作,一次又一次地遭难,都没有得到任何的利益。就好比父母生养孩子一样,他们任劳任怨地为孩子干这干那,却从来不企盼得到一丝回报。以一种养育自己孩子的心态去教育学生的老师,是有着强烈天赋爱心的老师。他们是那种可以让你像信任父母那样去信赖的人。这种老师应该说是最难能可贵的。

⑥总之,无论哪种老师以什么动机走上讲台,都应注重自己的教学效果,赢得学生的喜爱。(节选自《放飞美国》,有删改。作者矿矿,华裔,目前在美国读中学。)

1.选文第④段举亨利先生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第⑤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第④段中,你对哪句话感受最深?从语言特点和思想内容两方面说说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选文的中心论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7题。

不设防王蒙

①我有三枚闲章:无为而治、逍遥、不设防。‚无为‛与‚逍遥‛都写过了,现在说一说‚不设防‛。

②为什么不设防?因为没有设防的必要。无害人之心,无苟且之意,无不轨之念,无非礼之思,防什么?谁能奈这样的不设防者何?

③不设防的核心:一是,二是。

④有人要我题字,我最喜欢题的乃是‚大道无术‛四个字。鬼机灵毕竟是小机灵。小手段只能收效于一时。小团体只能鼓噪一阵。只有大道,客观规律之道,历史发展之道。为文为人之道,才能真正解决问题。设防,只是小术,叫做雕虫小技。靠小术占小利,最终贻笑大方。设防就要装腔作势,言行不一,当场出丑,露出尾巴,徒留笑柄。设防就要戴上假面具,拒真正的友人于千里之外,终于不伦不类,孤家寡人。

⑤不怕暴露自己的缺点,乃至敢于自嘲,意味着清醒更意味着自信,意味着活泼更意味着真诚。缺点就缺点,弱点就弱点,不想唬人,不想骗人,亲切待人,因诚得诚。不为自己的形象而操心,不为别人的风言风语而气怒,不动不动就拉出自己来,往自己脸上贴金。自吹自擂。自哀自叹,自急自闹,都是一无所长毫无自信的结果,都实在让人笑话。

⑥从另一方面来说,不设防是最好的保护。亲切和坦荡,千千万万读者和友人的了解与支持,上下左右内外的了解与支持,这不是比马其诺防线更加攻不破的防线吗?

⑦之所以不设防,还有一个也许是最重要的最根本的原因:我们没有时间。比起为个人设防来说,我们有更多得多、更有意义得多的事情去做。把事情做好,这也是更好的防御和进攻——对于那些专门干扰别人做事的人。

⑧因为不设防是不是也有吃亏的时候,让一些不怀好意的小人得逞一一乱抓辫子乱扣帽子的时候呢?

⑨当然有。然而,从长远来说,得大于失,虽失犹得,不设防仍然是我的始终不悔的信条。

(选自《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有删改)

1.作者主张“不设防”,其理由有:

(1); ⑶;⑷; 答案:(1)没有设防的必要:(2)不设防是最好的保护:(3)我们没有时间; (4)从长远来看,得大于失,虽失犹得。

2.根据第④⑤段把文中空缺的内容补充出来。

不设防的核心:

一是,

二是

答案:光明磊落(或‚大道无术‛等);不怕暴露自己的缺点

3.请简要分析第②段语言的特色和表达效果。

答:本段以设问开头,以反问结尾,中间以四个结构相同的短句组成排比,形成了强烈的语

势,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作者那种君子坦荡荡的大气

4.俗话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而作者却主张“不设防”,请你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看法。

答:

参考示例l:我赞同不设防。作者倡导的不设防是一种理想的人生境界,值得我们去学习,去追求,一如古人所言‚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参考示例2:我主张还是要设防。因为社会生活是比较复杂的,如果对什么人什么事都不设防,可能招致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试题解析:

初中议论文阅读教案

【很好用】高考传记阅读高分教案(经典详细)

初中议论文阅读训练

初中议论文阅读技巧

很好用的求职信

议论文阅读教案

教案 议论文阅读

议论文阅读教案

议论文写作(非常好用)

第一册议论文阅读材料初中一年级教案

《很好用的初中议论文阅读教案.doc》
很好用的初中议论文阅读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