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育学课件

2020-03-02 06:46:39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第一讲:为什么要学习数学教育学

第一节

数学教育成为一个专业的历史

数学教师是一种职业,是一种需要特殊培养的专业人士。

古代: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大大小小的官吏、僧侣和文职人员 西方:数学教育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训练学生的心智,(七艺教育:文法、修辞、逻辑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中国:古代算学以测量田亩、计算税收等为目的,主要用于国家管理,数学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经世致用,地位不高。(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 进入19世纪,数学在学校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 西方——古典教育与科学教育之争;

中国——西方传教士兴办教会学校,但数学未普及。

Jeremy Kilpatrick(杰瑞米·克伯屈) 《一份数学教育研究的历史》:19世纪末,人们意识到,教好数学需要既懂数学又懂教学法。 20世纪,数学教育开始成为一门专业

⑴1911年,F·Klein指导的第一个数学教育博士Rudolf Schimmack毕业。

⑵隶属于国际数学联合会的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ICMI)成立。

⑶各国教师培养计划中重视和加强教学法培训的倾向更加明显。

第二节 数学教育成为一门科学学科的历史

有两门学科对数学教育研究有过根本性影响的,而且继续发挥影响:

数学和心理学 此外,哲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政治学、生态学等不断影响数学教育领域,尤其是人类文化视角深刻地影响着人们对数学教育的认识。

⑴数学——Felix Klein,首任ICMI主席,热心倡导数学教育改革,一再强调:

①数学教师应该具有较高的观点——掌握或了解数学概念、方法及其发展与完善的过程及数学教育演化的经过;

②教育应该是发生性的——空间直观、数学应用、函数概念非常必要; ③应该用综合起来的一般概念和方法来解决问题; ④应该以函数为中心将算术、代数与几何综合起来。 总之,数学影响教学内容的选取。

第三节 数学教育研究热点的改变

1、数学教育研究关注的对象年龄范围在逐渐扩大

中学→两头;校内→校外

2、数学教育研究关注的问题范围在拓展。

宏观:课程→教师教育→学习问题→课堂教学问题→社会、文化、语言问题以及评价问题

微观:符号化与形式化、问题解决、应用与建模、证明与论证、各个学习领域的教与学、各个层次的数学教育问题

3、数学教育研究方法的多样性:

说理、展示实际教学经验、对自己或别人的经验与印象进行系统反思、逻辑哲学层面的思考;

1

利用纪实录像收集数据、利用测试卷作定性或定量的数据分析与解释;

借助心理学、哲学、历史、人类学、社会学作相应的研究,对数学本质作纯粹研究。

4、数学教育热点的变迁

1)1960-1970年代,对象:教育体制、课程、教学经验、大规模课程实验;方法:统计分析方法的定量比较研究。

2)1970年代后期,对个别人、少数学生的小型的定性研究的增加。 3)1980年代之后,解释学生理解的理论及相应的思想学派兴旺。

第二讲

与时俱进的数学教育

第一节

20世纪数学观的变化

1、数学文明与数学课程的关系 一 数学发展史上的几个高峰

1、古希腊公理化数学——Euclid《Elements》(600B.C-6世纪)

东方算法数学——中国《九章算术》(100B.C-1世纪)

2、无穷小算法数学——Newton、Leibniz的Calculus(17世纪)

3、现代公理化数学——Hilbert《The Basic of Geometry》(19-20世纪中叶)

4、信息时代的数学——现代计算机技术(20世纪50年代-)

以上发展阶段,显示出“数学应用”与“严密的公理化”这两种思想的交替出现。

1.古希腊数学——从公理系统出发用逻辑方法演绎出知识体系 2.微积分——无穷小算法不严密,却有效 3.现代公理化数学——形式主义公理化方法

1)公理体系的要求:相容性、独立性、完备性;

2)目的:构造出一组“数学公理”,一切命题均由其判定;

3)K.Godel不完备性定理:任何包含自然数在内的公理体系,总有一个命题,在体系内无法判定其“真”“伪”。

4.信息时代数学

1)应用数学蓬勃发展,数学技术随之产生;

2)纯粹数学更加抽象、更加统

一、更深入地基础探讨。

三 数学观的变化

1.公理化方法、形式演绎仍然是数学的特征之一 2.算法方法、经验归纳也是数学的特征之一 3.在计算机技术的支持下,数学更加关注应用 4.数学发展的两翼——直觉与逻辑

5.数学是一种文化,与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密切的联系

第二节

作为社会文化的数学教育 1.数学是人类文明的火车头

人类文明往往以数学成就作为特殊的标志:

古希腊文明—传流于世的标志性著作:Euclid《Elements》

资本主义文明——标志性著作

Newton的科学成就

2

现代科学文明——Einstein的相对论奠基于Riemann几何之上

信息时代文明——信息论、控制论、von Noeumann计算机方案 2.数学打上了人类各个文化发展阶段的烙印

古希腊数学与中国古代数学的对比:不同的民族文化催生不同风格的数学,它们都被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

古希腊数学闪耀着理性思维的光辉:不迷信权威、不感情用事、不人云亦云。具有“演绎数学”和“数学公理化”的特征。

中国古代数学崇尚实用:以计算见长,具有“算法数学”和“数学机械化”的特征。 3.数学应从社会文化中吸取营养

创立数学需从社会文化中吸取营养,许多数学的本原思想和人类普通的思想是相通的。 4.数学思维方式对人类文化的独特贡献

数学为人类提供了用高度抽象思维把握现实存在的文化范例:对现实世界的抽象化、符号化描述。

5.数学成为描述自然和社会的语言

6.应将数学文化的渗透于数学“双基”教学密切结合。

第三节 20世纪我国数学教育观的变化

1992年,数学教育高级研讨班“纪要”——《数学素质教育设计(草案)》提出许多新观点: 1)可贵的国际测试高分下隐伏的危机; 2)儒家考试文化下的中国数学教育; 3)高考指挥棒可能走向“八股化”; 4)从英才数学教育走向大众数学教育; 5)让孩子们喜欢数学; 6)“数学素质”需要设计; 7)数学应用意识的失落; 8)突破口:数学问题解决; 9)观念变化:允许非形式化; 10)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11)薄弱环节:数学学习心理学; 12)数学教育中德育的新思路; 13)紧迫课题:计算器进入课堂; 14)适度性原则:不要走极端;

15)中国数学教育正在走向世界。

数学教学理念的发展

关心教师的“教” →同时关心学生的“学”

1951:讲授→1963:突出以“教”为主→1982: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遵循认知规律→1996: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调动学习的主动性。 二

“双基” →“三力” →广泛的能力观与素质观

1954:双基→1963:双基+三大能力→1982:用双基,培能力,学思想→1996:界定双基、三大能力,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001:新的数学能力观。

史宁中教授提出四基(双基加上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顾泠沅教授不认同,“思想没有基本的”。

听课、阅读、演题→实验、讨论、探索

3

1951:听讲、温习、演题、预习→1963:对数学练习的处理→2000:独立思考、探究发现→2001: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育学课件

教育学课件7

教育学课件4

大学教育学课件(PPT)

高等教育学课件[推荐]

数学课件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课件——教学案例

数学教育学复习资料

数学教育学论文

数学教育学笔记

《数学教育学课件.doc》
数学教育学课件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