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学课件[推荐]

2020-03-02 07:02:31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第一讲 高等教育的一般原理

一、高等教育的发展

(一)成长中的高等教育

1、萌芽阶段

我国的高等学校最早可追溯到殷商时期,有“右学”、“辟雍”、“泮宫”。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世界上第一所数千人的高等学府─稷下学宫。

2、雏形阶段

西方:大学。如巴黎大学、牛津大学等。这些大学诞生于著名城市,具有鲜明的行会色彩,教会和僧侣扮演着重要角色。

中国:太学和书院。

3、成型阶段

4、完善阶段

(二)扩张中的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呈现出规模化、中心化、综合化、国际化、职业化、终生化和多元化的特征。

二、高等教育研究

纵观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高等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个别研究、组织研究和系统研究三个阶段。

三、高等教育学

(一)高等教育学的发展阶段

高等教育学经历了萌芽、产生和发展三个阶段。

(二)高等教育学的发展动因 第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二,高等教育的内部矛盾; 第三,相关学科的协同效应。

(三)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性质

1、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高等教育学是研究高等教育现象,揭示高等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2、高等教育学的性质

随着高等教育学的不断边际化,高等教育学已成为高等教育学科的基础学科。

四、高等教育的本质

(一)高等教育的内涵

◎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

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二)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

1、性质任务特征─高等专门性。

2、教育对象特征─身心成熟性。

3、劳动过程特征─复杂精神性。

(三)高等教育的价值

1、高等教育最基本的价值──本体价值与社会价值

2、高等教育的价值选择 (1)个人本位价值观 (2)社会本位价值观 (3)知识本位价值观

(四)高等教育的主要载体-大学

(五)高等教育内外部基本关系

1、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 (1)高等教育受社会发展制约 第一,政治制度对高等教育的制约

从宏观上来说,政治制度主要决定高等教育的性质。具体体现在:一是政治决定了高等教育的领导权; 二是政治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三是制约高等教育体制; 四是决定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

五是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第二,生产力对高等教育的制约 一是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二是制约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课程教学内容; 三是制约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选择与运用; 四是制约人才培养质量。 第三,文化对高等教育的制约 一是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内容;

二是文化系统与文化设施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实施; 三是文化传统影响着高等教育特色的形成。 (2)高等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 第一,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 一是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教育;

二是为政治经济培养所需的人才; 三是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 第二,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

一是促进经济的增长。主要通过改善教育对象的知识素养和能力结构;通过知识创新与知识运用来促进经济增长。

二是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完善。

① 高等教育的层次(级别)结构影响着专门人才技术水平结构的形成; ②高等教育科类(专业)结构影响着专门人才岗位类型和专业结构的形成;③高等教育的地区结构影响着专门人才的区域分布。

④高等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收入。提高个人收益、增加无形收入、调节社会 收入的分配。

第三,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

一是高等教育具有选择、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 二是高等教育具有创新和发展文化的功能;

主要通过学术研究、国内外学术交流、对学生提供文化素养教育等方式实现。

2、高等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基本关系 (1)影响人的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是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二是环境──在人的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三是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四是主观能动性──发展的内因。 (2)教育要促进人的发展 一是激发人的潜能; 二是调动人的主动性; 三是循序渐进; 四是因材施教。

第二讲 高等教育目的和高等教育结构与功能

一、高等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概述

1、教育目的的内涵及基本精神

教育目的是人们在观念上、思想上对教育所要培养出来的人才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

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2、教育目的的作用 (1)控制教育对象的发展; (2)指导整个教育过程; (3)激励教育者和受教育者。

4、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培养目标

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社会政治、经济要求,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

教育方针的构成:教育的性质和任务;教育目的;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培养目标是指各级各类学校或各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 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核心,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二)高等教育目的

1、高等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1)自由教育目的。 (2)职业教育目的。 (3)普通教育目的。

(4)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的教育目的。

2、我国高等教育目的

基本精神是: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

3、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

高校培养目标制定的指导思想──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 ●如何看待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

二、高等教育结构与功能

(一)高等教育结构

1、高等教育结构概述

高等教育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和比例关系,它是一个多维多层次的复杂的综合结构,大致可分为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两大部分。

宏观高等教育结构主要包括:层次结构、科类结构、形式结构、能级结构、地域结构(即布局)、管理体制结构等。

微观高等教育结构主要包括: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教材结构、队伍结构、各类人员的知识结构等。

2、我国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策略

(1)调整层次结构,建设少数一流大学,大力发展高职教育

(2)调整科类专业结构,实现科类结构与产业结构一致,大力推进学科专业综合化

(3)调整形式结构,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多样的投资结构 (4)调整地区结构,加强西部地区高等学校的发展

(二)高等学校职能 (1)培养人才; (2)发展科学; (3)服务社会。

第三讲 高等学校教师与学生

一、高等学校的教师

(一)高校教师的主要任务

教师是受一定社会的委托,在学校中以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高校教师的主要任务: (1)培养人才; (2)发展科学; (3)直接为社会服务。

(二)高等学校教师劳动特点与角色特征

1、劳动特点

(1)复杂性。决定了教师对职业具有持久稳定的兴趣。 (2)创造性。决定了教师具有强烈的成就感。 (3)群体性。决定了教师的高度协作意识。

2、角色特征

角色之一:学生增长知识和完满心灵的导师。 角色之二:学生热爱学习和终身发展的楷模。 角色之三:人类文化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推动者。

(三)高等学校教师的素质要求

1、完善的知识结构(即文化素质) (1)专业知识──扎实、系统、深入 (2)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宽厚 (3)教育科学理论知识

2、健康的心理品质(心理素质)

(1)丰富的情感品质 (2)坚强的意志品质 (3)积极的个性品质

3、高尚的道德修养(主要指职业道德) (1)热爱学生 (2)为人师表 (3)学而不厌 (4)团结协作

4、良好的能力素质

(1)教学能力。主要包括教学预见能力、教学实践能力、教学表达能力、教学机智等方面。

(2)科研能力 (3)组织能力

二、高等学校的学生

(一)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主体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永远是教育的主体。从哲学角度来说,主体是指有意识、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因为,学生的学是教学的出发点和目的,学生又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所以,学生是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主体。

(二)高等学校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阶段性 人的主体性是指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人的主体性可分为整体主体性和个体主体性。完整的主体性包括道德主体性、认知主体性、审美主体性和实践主体性。

大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根据其身心成熟度,可分为低年级、中年级和高年级三个阶段。

1、低年级(新生)──“接受性学习”阶段 主要特点:

(1)踌躇满志,但缺乏远大的理想。

(2)建立了新的思维方式,但没有完全脱离中学时代的习惯和意识。 (3)思想单纯,可塑性较大。 (4)渴求知识,但专业思想不牢固。 (5)渴望温暖和友谊。

(6)要求民主和自由,但缺乏自治和自立能力。

2、中年级(大

二、大三学生)──“接受性学习”向“发展性学习”的转折期

主要特点:

(1)人生观和世界观具有不稳定性; (2)思想活跃,兴趣爱好广泛; (3)独立能力和自我意识增强; (4)层次差别日益明显;

(5)性心理升华,开始公开追求异性和爱情。

3、高年级(大四学生)──“发展性学习”为主阶段 主要特点:

(1)思想较为成熟,自主支配意识强; (2)紧迫感和社会责任感增强; (3)关注就业问题。

三、高等学校师生关系 高校良好师生关系的创设:

1、民主与平等

2、自由与宽容

3、交流与理解

第四讲 高等学校教学

一、教学的一般理论

(一)教学的基本精神

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一种双边互动活动。换句话说,就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传授和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和体力,培养良好个性的活动。

(二)教学的作用和地位

1、教学的作用

(1)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 (2)教学为个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

2、教学的地位。教学在学校整个教育系统中居于中心地位。

(三)教学的基本任务

1、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的技能 技巧。

2、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

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能力。

5、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二、高等学校教学过程

(一)关于教学过程的理论

1、教学过程的概念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借助一定的教学条件,指导学生主要通过认识教学内容从而认识客观世界,并在此基础之上发展自身的过程。

2、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

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等基本要素构成的动态的、发展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内容是教学的客体。

3、教学过程的本质

教学过程从本质来说,是一种以认识为基础的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

(二)高等学校的教学过程

1、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特点

(1)专业化逐步提高(分专业进行教学) (2)学习主体性逐步增强(学生特点决定) (3)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教学内容) (4)教学紧贴社会、生活实际

2、高校教学规律 (1)教学相长规律 (2)教学科研互动规律 (3)教学的发展性规律 (4)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三、高等学校教学原则

1、科学态度与人本精神有机统一的原则

2、师生能动合作与自觉制约有机统一的原则

3、科学稳定性与适时更新性有机统一的原则

4、坚持广泛开发、选择与便利有效运用有机统一的原则

5、坚持直观形象感知与逻辑实质认识有机统一的原则

6、坚持专业化、定型化、常规化和开放化、变通化、灵活化有机统一的原则

7、全面教学质量管理与突出关键环节有机统一的原则

四、高等学校学科、专业、课程与教学内容

(一)高校学科与专业设置

1、高校学科

学科(discipline)是科学知识体系的分类,不同的学科就是不同的科学知识体系。学科是高校的细胞组织。目前,我国普通高校的研究生教育和本科教育的学科划分均为13大门类( 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艺术学)。

2、高校专业 (1)专业有内涵

关于专业的定义,一般指高校或中等专业学校根据社会分工需要而划分的学业门类。专业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专业人员。

(2)专业与学科

学科与专业所追求的目标是不同的。学科发展的目标是知识的发现和创新。学科以知识形态的成果服务于社会,一般称之为科研成果,科研成果又可分为科学型和技术型两种。专业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各级各类专门人才。学科与专业目标的区别表明两者之间具有不可替代性。学科与专业并存是高校的一种特有现象,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专业是学科承担人才培养职能的基地;学科是专业发展的基础。

(3)影响高校专业设置的主要因素 ◆相应的学科;

◆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个人自身发展需要。 (4)专业设置的原则 〇超前性原则。 〇灵活性原则。 〇可行性原则。 〇结构优化原则。 〇宽口径原则。 〇发展特色原则。

(二)高校课程与教学内容

1、关于课程的理论 (1)课程的定义

课程(curriculum)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2)课程的作用

〇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

〇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基本保证。 〇学校一切教学活动的中介。 〇对学校进行管理与评价提供标准。

2、高校课程的特点

(1)从总体上说,能更深刻、更及时地反映出一个国家的教育信息和时代特征;

(2)从内容上说,能反映科学文化知识发展的前沿,特别是那些专门化了的知识领域的最新进展;

(3)从结构上说,是以有利于探究高深学问的方式来加以组织的; (4)在使青年人更成熟、更富有、更聪明、更高尚的过程中具有独特的、其他教育资源不能代替的价值。

3、高校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主要体现在教学计划(课程计划)、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之中。

(1)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是课程体系结构的方案,是国家为保证培养人才的规格而制定的关于学习的科目和范围的文件。一般由课程设置、课程开设的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构成。

(2)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一门课程的纲要结构,是以纲要的形式规定有关学科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编写教学大纲的原则

第一,应符合教学计划、体现培养目标;

第二,应符合该学科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任务; 第三,应有高度的科学性、思想性和实践性; 第四,应建立科学严谨的体系;

第五,应符合学生实际,贯彻少而精的原则; 第六,文字精炼、语言明确、术语定义准确。 (3)高校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应遵循的原则 ①高校教学内容的特点: 第一,专业性强; 第二,系统性强; 第三,理论性强; 第四,应用性强;

第五,变化性大。

②高校教学内容选择和组织的原则 第一,适时性原则; 第二,完整性原则; 第三,发展学生个性原则; 第四,宽口径原则;

第五,调动师生积极性原则。

五、高等学校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一)教学方法的运用

首先,教师应当根据具体教学的实际,对所选择的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和综合运用。

其次,无论选择或采用哪种教学方法,要以启发式教学思想作为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

另外,教师在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过程中,还必须充分关注学生的参与性。

(二)高校教学方法的特点

1、由注重“教法”转向“学法”;

2、具有很强的探索性;

3、具有很强专业针对性。

(三)高校教学方法选择与运用的原则

1、教法与学法的统一;

2、讲习知识与训练智能的统一;

3、常规方法与现代手段的统一;

六、高等学校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

(一)高校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

1、高校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

(1)规定教学预期目标,分析教学任务,明确教学指标; (2)分析并明确学生知识、技能、个性等方面实际;

(3)分析学生从起点到终点应掌握的知识、技能、态度或行为; (4)选择教学内容呈现的方式;

(5)运用方法引起学生的反映并提供反馈; (6)确定进行教学评价的方法或手段。

2、高校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 (1)教学目标设计 (2)教学起点设计 (3)教学内容设计 (4)教学时间设计 (5)教学措施设计 (6)教学评价设计

(二)高校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

1、高校教学评价分类

按评价对象分:学校整体教学水平评价,专业评价、课程评价等专项评价; 按评价主体分:自我评价、政府评价、中介机构评价; 按评价时间和作用分: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按评价基准分:相对评价、绝对评价;

按评价性质分:需要性评价、可行性评价、配量性评价;

2、高校教学评价的作用 一是管理作用; 二是导向作用; 三是鉴定作用; 四是激励作用; 五是改进作用。

七、教学风格及其形成途径

(一)教学风格

教学风格是指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富有成效的一贯的教学观点、教学技巧和教学作风的独特结合和表现,是教学艺术个性化的稳定状态之标志。

◎教学艺术的特征 ★教学艺术具有形象性; ★教学艺术具有情感性; ★教学艺术具有审美性; ★教学艺术具有表演性; ★教学艺术具有创造性。 ◎常见的教学艺术

教学幽默。 教学机智。 教师的语言艺术。 教师的板书艺术。 教师的仪容仪表艺术。 教师的批评表扬艺术。 教师的培优补差艺术。 ◎教学风格的基本特点 (1)独特性; (2)多样性; (3)稳定性; (4)发展性。

(二)教师教学风格形成的途径

1、学校领导重视。(更新教育观念,发扬教学民主,鼓励教师建立自己个人的教学风格。)

2、教师个体的自觉努力。

八、高等学校教学改革

(一)高校教学改革的趋势

1、国际化;

2、学科综合化

3、个性化;

4、教学管理的活性化;

5、倡导自主性学习;

6、围绕培养创新人才展开;

7、强调教学内容的更新;

(二)高校教学改革的策略

1、更新教学观念,树立人格平等意识

2、依法治教,促进教学规范化

3、优化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

4、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5、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6、改革教学管理

第五讲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与服务社会

一、高等学校科学研究

(一)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意义与任务

1、高校科研的意义

高校科学研究对社会发展、学校发展、人才培养及教师自身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高校科研的任务

高校科研具有双重任务──为经济建设服务和为人才培养服务。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一是承担国家重大科研课题;

二是进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政策问题研究; 三是以基础研究为重点,积极开展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 四是优化资源配置,直接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五是开展教育科学研究。

(二)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类型与课题申报

1、高校科研的类型

从课题来源来说,有自主研究与立项课题研究之分。

从课题性质来说,有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或称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如果再细一点分,有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研究和基础性应用研究。

2、高校科研课题申报 (1)科研选题

科研选题就是形成、选择和确定所要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首先,要准确把握选题的导向。其次,要科学掌握选题的方法。第三,要熟悉选题的步骤。

(2)项目设计

①申报项目的命题。做到简明扼要、用词准确、易于理解。 ②项目组成人员的组合。做到职称、年龄、知识结构合理。 ③合作单位的选择。根据项目研究实际而定。 ④项目研究基础。前期准备越充分越有利于立项。 ⑤项目立论的依据。要科学合理。 ⑥项目研究内容、方法和手段

⑦项目意见的填写。一些有专家意见和学校意见,不管是哪个方面的意见,评委都非常重视,一定要严肃认真负责地撰写。

⑧其他。文字表述要规范,材料符合要求并装帧精美。

(三)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原则 ●教学与科研互促性原则

●社会经济效益与学术水平相统一的原则 ●以应用研究、开发研究支撑基础研究的原则 ●遵循项目指南与尊重自由选题相结合的原则 ●多层次、多模式相结合的原则

(四)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成果的鉴定与转化

1、高校科研成果的鉴定

科研成果鉴定是指有关科技行政管理机关聘请同行专家,按照规定的形式和程序,对科技成果进行审查和评价,并作出相应的结论。

(1)坚持科技成果鉴定的原则

实事求是、科学民主、客观公正、注重质量、讲求实效。 (2)明确科技成果鉴定的范围 (3)申请鉴定的前期准备 ①申请渠道。

②申请鉴定的资料准备。 ③申请鉴定的程序 (4)鉴定形式

有检测鉴定、会议鉴定和函审鉴定三种形式。三种鉴定形式具有同等效力。

2、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

(1)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主要内容

一是将所取得的应用性成果推广到国民经济建设的有关部门、行业,使之发挥作用;

二是将研究成果推广于学科教学中,以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材更新,或进行学术传播和交流。

(2)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的主要工作

一是加大国家对大学科技园、高校技术创新孵化服务网络等基础设施的支持力度;

二是推动高校成立技术转让机构。 三是进一步规范高校校办企业管理供体制。

四是推动高校与企业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

二、高等学校服务社会 高等学校服务社会的内容

1、教学服务

2、科研服务

3、通过信息和设备资源共享为社会服务

第六讲 高等学校管理与教育制度

一、高等学校管理

高校管理是指高校各项工作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的过程。

(一)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

高校管理体制是指在高等教育活动中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组织运行方式。由高校领导体制和内部管理体制构成。

1、高校的内部决策与领导体制 (1)高校内部领导层的构成

高校内部领导层由校长、决策权力机构组成。 (2)高校决策模式 ●科层制模式 ●学术团体模式 ●双重组织模式

(3)我国高校的内部领导体制──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2、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

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是指高等教育宏观管理系统内部的政府、社会及学校各构成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

(1)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的类型

根据世界各国情况,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是以政府干预为主的运作体制。 第二种是以社会力量为主的运作体制 第三种是以高校自主办学为主的运作体制 (2)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

◆1995年起,实行“两级管理、以省级统筹为主”体制。 ◆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1)扩大省级部门对属地高校的统筹权 2)鼓励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办学 3)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3)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1)内部管理的重心宜放在院(系)一级;

2)管理过程尽可能吸收教学、科研人员参与; 3)建立适合高校特点的激励机制;

4)加强规章制度建设,建立有效的调控机制。

(二)高等学校管理要素及特性

1、高校管理系统要素 1)管理主体(“谁来管”) 2)管理客体(“管什么”) 3)管理方式(“怎样管”) 4)管理目的(“为什么管”) 5)管理环境

2、高校管理活动的特性 1)组织的松散性 2)权威的双重性 3)结构的多样性

4)准则、规范的矛盾性和含糊性 5)主客体的相对性

(三)高等学校管理的原则与内容

1、高校管理的原则

1)入学机会均等与择优培养原则 2)学术自由与教育责任原则 3)学术自治与社会参与原则

2、高校管理的内容 1)教学管理 2)科研管理 3)人力资源管理 4)财力和物力资源管理

二、高等学校教育制度

(一)高等学校的学制

高等学校的学制是指各类各层次高等学校的系统,是国家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高等学校学制结构:高等学校学制结构主要分形式结构和层次结构两方面。我国高等学校的形式结构主有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两大类;高等学校的类型结构主要有专科、本科和研究生三个层次。

(二)高等学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指导制度

1、招生制度

(1)各国高等学校招生制度 一是统一的入学考试方式。

二是由大学单独组织入学考试的方式。如美国。

三是统一考试和单独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如日本。我国近几年也已实施。 四是直接从中学招生,不举行考试。 (2)我国高等学校的招生制度

第一,1977年以来,我国高等学校实行全国统一考试的招生制度。近年来,部分权力下放到了省和高校。

第二,招生制度的改革情况

●在招生手段上实行高中会考和统一相结合;

●实行多渠道的招生制度。如定向、委培、保养、缴费上学等。

●在高考改革的方向上,扩大高校和地方招生自主权,录取时参考学生的综合素质,进一步完善高校收费制度,通过辅之以奖、助、贷、勤等制度,保证高校招生制度得以顺利有效地实施。

2、毕业生就业指导制度

(1)我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经历了“计划分配→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历程。

(2)目前,我国大学生毕业就业的基本形式:自主择业 (3)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

●规范毕业生就业市场,创造公平竞争的用人环境。

●明确政府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的角色定位。政府在淡化行政管理角色的同时,应以更恰当的协调者、引导者和服务者的身份参与就业市场活动,尤其应促使建立规范的就业市场。

●发挥高校就业指导的主渠道作用.●毕业生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有充分的就业心理准备。

第七讲 高等学校建设

一、高校教师队伍建设

(一)高校教师队伍结构

高校教师队伍结构主要包括教师的称职结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来源结构等。师资队伍建设目标:

1、切合实际的职称结构

2、多样动态的专业结构

3、充满活力的年龄结构

4、不断优化的学历结构

5、多元互补的学源结构

(二)高校教师聘任制与资格制度

1、教师聘任制度

高校教师职务设置的总体原则是按需设岗,岗位设置的原则是因事设岗。我国高校教师的职务包括:教授、副教授、讲师和助教四级。职称与职务:职称反映教师的学术或技术能力水平及工作水平,职务指是根据工作需要设置的岗位;职称一经评定,一般终身享有,职务则有任期限制。职务聘任通常采用契约的形式,从适合岗位的人员中择优聘用。

2、教师资格制度

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实行的一种法定的教师职业许可制度,是公民获得教师岗位的前提条件。我国2000年9月23日,教育部发布了《实施办法》,标志着我国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工作正式启动,2001年1月起,国家首次开展全面实施教师资格认定工作。

(三)高校改善教师队伍结构需确立三种理念

1、确立“教师为本”的办学观,坚定教师的主体地位;

2、确立“海纳百川”的师聘观,广延国内外名师;

3、确立“中西交融”的师培观,提高队伍整体素质。

二、高校学科、专业与课程建设

1、学科、专业建设的策略

(1)合理规划,确立学科建设的定位和目标; (2)理顺学科体系,优化学科结构; (3)重视学术梯队建设;

(4)突破原有的学科建设组织形式; (5)加强与外界的交流与合作。

2、课程建设的内容

(1)优化课程体系,更新课程内容; (2)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3)重视课程管理。

三、高校教学基础建设

(一)文献信息资源建设

(二)教学、实验装备建设

(三)教育、实习基地建设

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一)校园文化的功能

1、导向目标;

2、启迪智慧;

3、塑造人格;

4、规范行为。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及途径

1、共创校园精神;

2、发展智能结构;

3、培养健全人格;

4、丰富业余生活。

第八讲 高等教育发展

一、高等教育发展概述

(一)高等教育发展的内涵

1、高等教育的全面发展 (1)加快发展与规模适度。

(2)结构多样化,多层次、低重心。 (3)学科和课程结构日益综合化。

2、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1)高等教育的超前性。体现在:教育目标上、课程上、投入上等方面。

(2)高等教育的整体性。体现在:功能上、结构上、目标上等方面。 (3)高等教育的全面性。体现在:内容和目标上。

(二)高等教育质量与发展

1、高等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良性发展的保证。

2、高等教育发展必须建立在高质量的基础上。

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途径和方式 (1)办学主体多元化; (2)高等教育结构多样化; (3)专业设置多样化;

(4)民办高等教育规范化。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

1、国际化的教育观念;

2、国际化的课程内容;

3、人员的国际交流;

4、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

5、国际化的教育评估。

(三)高等教育现代化

1、高等教育实体的现代化

2、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

三、高等教育发展战略

(一)科教兴国与高等教育

1、高等教育在科教兴国战略中的作用──“强大生力军”

2、中国高等教育应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措施 (1)确保高等教育全面、可持续发展;

(2)重点建设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 (3)重点发展高等教育的创新能力。

(二)国家创新体系与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

第一,高等教育是国家组织实施创新工程的支柱系统之一; 第二,高等教育通过传播知识和培养人实现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功能; 第三,高等教育通过产生新思想、新知识等为国家创新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高等教育和国家创新体系彼此共生共荣、相辅相成,因此,应当携手共进、共谋发展。

(三)思想转变与高等教育发展

1、宏观层次的高等教育思想转变

包括高等教育本质观、高等教育价值观、高等教育功能观、教育教育目的观、高等教育发展观、高等教育管理观等。

2、微观层次的高等教育思想转变

主要包括学校观、办学观、人才观、知识观、课程观、教学观与学习观、教师观与学生观、质量观等。

21

高等教育学

高等教育学

高等教育学

高等教育学

高等教育学

高等教育学

高等教育学

高等教育学

高等教育学

高等教育学

《高等教育学课件[推荐].doc》
高等教育学课件[推荐]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