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教学准备

2020-03-03 09:22:38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第二章 教学准备

教学准备的核心是为实现一定的学习目标,教师综合考虑各种资源和影响因素,并作出各种决定,进而形成相应的方案。确定学习目标、设计学习目标相匹配的评价、设计适当的学习活动、编写课程教学方案是教学准备必须考虑的四个环节。

教学准备有两种思路:顺向思考,往往始于教学内容,并据此安排学习活动,有时也会考虑评价问题。逆向设计:教师首先将“课程标准”转换成“学习目标”,并据此设计与目标相匹配的评价,再来设计学习活动。

逆向设计教学准备的步骤——

第一节 确定学生的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 指预期学习者通过一段时间学习后的结果/ 行为变化,也是完成某项学习任务后应达到的质量标准,它决定了教学活动的方向,并确定了教学评价的依据。学习目标是教学准备的起点。

一、学习目标的定位

(一)在教育目的范畴内明确学习目标的层级与来源

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课程标准,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是学习目标。

(二)在三维目标柜架内确定学习目标的侧重点

知识与技能——关于“是什么”的维度;过程与方法——关于“如何获得是什么”的维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如何获得是什么”的过程中或之后并内化为自己的相对稳定的东西。

(三)在预设—生成关系中把握学习目标的底线

真正的教学结果一定是预设的目标加上生成的目标。但是,预期的学习结果是教学设计时的关注的重点,是课堂教学过程的决定因素。

二、学习目标的具体化

学习目标的具体化:即如何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学生与资源等具体情况,将课程标准特别是内容标准部分分解为具体的、可操作的、可评价的学习目标。

(一)课程标准与学习目标的对应关系 三种对应关系: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

(二)课程标准分解的策略 三种基本策略: 1.替代:利用一对一的对应关系,以某主题替换原有课程标准中的关键名词,形成学习目标。

2.拆解:使用一对多的对应关系,将课程标准拆解成几个互有联系的细项指标,以此形成具体的学习目标。

3.组合:运用多对一的对应关系,合并多条课程标准,或选取多条课程标准中具有关联性的内容作为焦点,形成一个学习目标。

(三)课程标准分解的程序 1.寻找关键词

从一条课程标准中找出行为动词和这些动词所指向的核心概念(名词),或修饰它们的形容词、副词等修饰词和规定性条件,作为关键词,并予以分类。

2.扩展或剖析关键词

将上述关键词予以扩展或剖析。扩展可采用概念认知图展开、词汇意义展开、理论概念展开、或教师经验展开等方式,教师可自行决定最佳的方式。 如说出、分析、比较等

3.形成剖析图

将上述从关键词中分解出来的概念根据某种逻辑绘制成剖析图,以便于清晰地对应具体的学生。

4.写出学习目标

依据重点组合以及目标陈述的规范,叙写明确的学习目标。

三、叙写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的叙写一般包括四个部分: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程度。 行为主体(audience)即学习者,行为描述的是学生的行为,不是教师的行为。 行为动词(behavior),用以描述学生所形成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如:写出,列出,认出,辨别,比较,对比,指明,绘制,解决,背诵等等。

行为条件(condition),是指影响学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等。如,“根据地图”,“看完全文后”等。条件的表述有四种类型:①允许或不允许使用手册或辅助手段,如:“可以或不可以带计算器”。②提供信息或提示,如:“给出一张中国行政区划图,能标出…”③时间的限制,如:“在10分钟内,能做完…”。④完成行为的情景,如:“在课堂讨论时,能叙述…的要点”。

表现程度,指学生目标所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评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如:“至少写出三种解题”,“百分之九十都对”,“完全无误”等。 认知目标陈述举例:

①在与同学的交往中,

学生

能复述

他人的主要观点。

条件

主体

动词

表现程度 ②初中二年级学生

在观看各种云的图片中,

能将卷云、层云、积云和雨云

分别标记出来,

准备率达90%。 课程标准中目标的描述: 结果性目标

1.知识

了解——说出、背诵、辨认、列举、复述等

理解——解释、说明、归纳、概述、推断、整理等

应用——设计、辩护、撰写、检验、计划、推广等

2.技能

模仿——模拟、再现、例证、临摹、扩(缩)写等

独立操作——完成、制定、解决、绘制、尝试等

迁移——联系、转换、灵活运用、举一反三等

体验性目标

经历(感受)——参与、寻找、交流、分享、访问、考察等

反映(认同)——遵守、接受、欣赏、关注、拒绝、摈弃等

领悟(内化)——形成、具有、树立、热爱、坚持、追求等

表现性目标

复制水平——从事、做、说、表演、模仿、展示、复述等

创作水平——设计、制作、描绘、编织、扮演、创作等

教学目标叙写上的误用问题:①以教育目的代替教学目标。如:“把学生培养成为良好的公民”、“使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等。②含糊其词,难以评价。如:“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学生能用乘法正确解决应用题”等。③行为的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如“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等。④行为动词没有指向具体的要领和内容。如“学生能获得发展”。

第二节 设计与学习目标相匹配的评价 学习目标确定后,必须考虑如何评价或检测这些目标是否已经实现。因此,教学准备中需要设计与学习目标相匹配的评价。

一、确保评价与学习目标的一致性

评价与学习目标相匹配的关键问题是一致性。 1.评价目标与学习目标有相应的内容主题 2.评价目标与学习目标有同样的认知要求 3.评价方法与学习目标是相匹配的

不同的评价方法有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教师必须为不同的学习目标选择、制定确切的评价方法。

4.学习目标融合于评价与学习活动整合之中

评价与学习目标的一致性不仅要从“结果”来考察,还应该表现于“过程”。

二、评价任务的设计

学生学习明耻教战乡村目标是“应知”与“应会”。“应知”比较适合用纸笔测试来评价;“应会”比较适合用表现性任务来评价。

纸笔测试中的任务是试题;表现性评价要求学生在课堂内外的真实情境中证明自己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复杂、有意义任务的能力。

(一)试题的编制(略)自学

(二)表现性任务的设计 1.表现性任务的作用

(1)不仅评价学生“知道什么”,更重要的是评价学生“能做什么”; (2)不仅评价学生行为表现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评价学生行为表现的过程; (3)不仅是对某个学习领域、某方面能力的评价,更重要的是评价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实作与表现的能力。

2.表现性任务的设计 (1)表现性任务设计的原则 (2)表现性任务的设计程序

第三节 设计适当的学习活动

一、学习活动在逆向教学设计中的定位

(一)学习活动与学习目标、评价任务的关系 学习目标是灵魂,评价是判断学习目标是否落实的手段,学习活动是落实学习目标的载体。

(二)设计学习活动要考虑的因素

学习主体;活动内容;活动任务;活动流程;活动组织;活动成果;活动时间长度;活动规则;活动工具;活动对应的教学行为。

二、学习活动内容:关于教材的处理

学习内容是指为实现教学目标,要求学习者系统学习的知识、技能和行为经验的总和。 处理学习内容的任务:

一是确定学习内容的范围和深度,解决学什么的问题;二是揭示这些学习内容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然后按照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的顺序安排出最佳教学顺序。学习内容的处理主要体现为对教材的处理。

(一)处理教材的依据

1.课程标准。因为,课程标准是编写教材的依据。

2.现场条件。包括学生的认知准备、教师自身的优势、可得到的课程资源等。

(二)处理教材的策略 1.增:新加内容

2.删:删除重复的、不符合标准的、不必要的内容 3.换:更换不合适或不合理的内容 4.合:整合不同知识点或不同学科的内容

5.立:打破原来学科内容的次序,创立全新的柜架结构

三、学习活动的组织:以座位安排为例(具体内容见教材) 自学并了解:1.学习活动组织需要考虑哪些问题。

2.各种座位排列方式的优缺点。

第四节 编写课程教学方案

一、《课程纲要》的编写

《课程纲要》就是一种规定时间内的课程计划,具体的说,它是教师依据课程标准或指南和相关教材撰写的、体现某门/种课程各种元素的计划大纲。或以纲要的形式呈现某门/种课程的各种课程元素(即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

思考:为什么说《教学进度表》不是《课程纲要》? 因为:只见进度,不见教学;只见课文,不见课程;只见教师,不见学生。

(一)《课程纲要》的意义

有利于教师整体把握某门课程的内容与要求;有利于教师审视满足课程实施的所有条件;有利于学生明确某门课程的目标与内容框架;有利于学校开展课程审议与管理。

(二)《课程纲要》的构成要素

1.一般项目:学校名称、课程类型、设计教师、日期、适用年级、课时 2.课程元素: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 3.所需条件:为顺利实施该课程所需要的条件 《课程纲要》:常用格式

一般项目:学校名称;科目名称;开发教师;课程类型;课时;日期。

课程元素:课程目标:4-6点;全面而具体;陈述格式。课程内容:知识与活动;选择与组织等。课程实施:学习方式与活动安排;资源利用。课程评价:学习评价;教学评价;方案评价;主体多元;过程与结果评价所需条件:需要学校提供什么样的条件。

《课程纲要》:基于标准的格式

一般项目:学校名称;科目名称;开发教师;课程类型;课时;日期。

课程元素:学习目标:4-6点;全面而具体;陈述格式。评价任务:试题或表现性任务。学习活动:如何安排让学生有更好的学习表现。所需条件:需要学校提供什么样的条件。

(三)编写《课程纲要》需处理好四个课程元素

1.根据对课程标准的分解、对学生的研究、对教材和现场资源的分析制定课程目标 2.根据课程目标对教材的内容及相关资源进行处理,把握重、难点 3.围绕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合理组织、实施课程 4.实施有效评价以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

(三)《课程纲要》的格式

1.按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的顺序来呈现 2.按目标—评价任务—学习活动来呈现(见课本P129案例)

二、教案的编写

(一)教案最基本的元素 学习目标: 评价任务:

学习活动——导入、过程、评价

(二)基于课程标准的教案格式(O¡¯Shea,2005) 课题:

相关标准陈述

标准陈述从年段基准中而来,和上课内容息息相关; 标准陈述是具体的,包含内容标准和表现标准 学习目标——预期的学习结果

教学目标要描述在这一堂课的教学中可以观察到的学生表现行为或结果; 教学目标要引导学生去证明标准陈述中的知识或技能 检测这些目标的评价任务

评价的手段和工具要能检测学生是否达到预期的学习结果; 教学活动方案

教学活动的安排应该是能指引学生去证明自己的学习结果

第二章 矿井建设准备

教学准备

教学准备

教学准备

第二章 施工准备及资源配备计划

数学教学论 第二章

第二章 教学服务流程

片段教学准备

第二章复习教学设计 新要求

化学教学论第二章作业

《第二章 教学准备.doc》
第二章 教学准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