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教学设计

2020-03-02 11:57:58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篇1:登岳阳楼教学设计

登岳阳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一、导入新课

江南三大名楼除了江西南昌的滕王阁和湖北武汉的黄鹤楼,还有一个就是湖南岳阳的岳阳楼。我们已经学过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当中有一句“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那么这个“前人”就包括诗圣杜甫以及诗仙李白。

欣赏诗歌,必须有一定的方法。因为诗歌作为最古老的文学样式,它有“文学之母”、“语言的钻石”之美称。要想体味诗歌的魅力,就必须能准确把握诗歌内涵。

岳阳楼位于湖南省岳阳城西,建于唐朝开元四年至开元七年间,建筑高耸,气势雄伟。自古以来,这座宏伟的楼宇与武昌的黄鹤楼、南昌的滕王阁,被誉为楚地三大名楼。据记载,三国时东吴大将鲁肃曾率兵万人驻此,在洞庭湖畔建起训练水兵的阅兵楼。公元716年,唐朝诗人张说被贬谪到岳州(今岳阳),就在鲁肃的阅兵楼旧址修建岳阳楼。从此以后,历代著名诗人墨客经过此地都有题咏。李白、孟浩然都有诗留在这里。

教师补充:

杜甫(712—770)晚唐时期人,字子美,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诗中常自称少陵野老,故也称“杜少陵”。

杜甫一生的四个阶段:(1)35岁以前,读书漫游时期。(2)35至44岁,困守长安时期。(3)45岁至48岁,陷贼与为官时期。安史之乱开始后,他流亡颠沛,(4)49至59,漂泊西南阶时期。

三、整体感知

1、朗诵诗歌

登岳阳楼

杜甫

3、前两联和后两联所写内容有何不同?

四、引领探究。学生质疑,师生答疑。

1、由老师设定问题,引领学生初步理解这首诗,这一步可由加深学生对诗歌的自我理解,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1)请找出诗中你所认为能打动人心的字词或诗句,并向大家说出你的理由。 如:

b.颔联的“坼”和“浮”,一个写出了洞庭湖的磅礴气势。

c.颈联的“无一字”和“有孤舟”相对比,更衬出诗人的孤苦之情。

洞庭水、岳阳楼——辽阔雄伟

吴楚、乾坤——开阔博大

孤舟——孤苦漂泊

2、知人论世。

唐代宗大历三年(公元768年)冬,因剑南节度使严武去世,杜甫在四川失去了生活依靠,就坐船顺长江东下,出三峡到荆州,又沿洞庭湖向南飘游,到了岳阳,他登上了神往已久的岳阳楼,放眼远眺,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诗。时年五十七岁,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

3、探究储备

(1)颔联写了哪些景物,写景状物有何特点?

状写吴楚、乾坤、日月之景。吴楚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分割于东南,苍茫的湖面上,日日夜夜漂浮着大地长天。

又:第二联是千古流传名句。

孟浩然的诗句写出了洞庭湖湖水的气势和蓄势,不仅写出其广大浩渺,还充满了活力。

(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采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及“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法体会)

诗人写出了自己年老多病,以舟为家,远离亲友,流落在外,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

又:颈联、尾联写了哪些事,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由音信断绝的家事写到老病飘零的孤苦;由战乱未止的国事写到老泪纵横的悲伤;由个人不幸写到国家不幸——身世之悲与国家之忧两相交融。

(3)颔联和颈联有何内在联系?

颔联写雄浑阔远的景象,颈联写孤身飘零的身世。景是阔景,情是哀情,以雄浑阔大之景反衬孤身悲苦之情。唯有景之阔大,方能显出孤身漂泊之小,才能彰显境遇之悲苦。

(4)颔联和尾联有何内在联系?

颔联气象宏奇伟丽,壮阔无比;尾联由身家遭遇及至时事国运,诗人不为个人身世而哭,而为国家危难落泪。从壮阔无比的景中可以窥见杜甫胸襟之高,这是以浩瀚壮阔、无边无际的景象映衬了诗人心忧黎民、情系社稷、胸怀天下的博大胸襟。诗人将湖山之胜与家国多难结合起来抒写,营造了沉雄悲壮的艺术境界。江山的壮阔与胸襟的博大,在诗歌里互为表里。

(5)首联今昔对比有什么丰富的内涵?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通过登岳阳楼的所见所感和对洞庭湖浩瀚汪洋,雄伟壮阔的景象的描写,触景伤情,把个人的悲苦,国家的忧患和自然界宏奇伟丽的景色上下衬托,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课堂小结: 诗圣杜甫创作的五言律诗《登岳阳楼》被誉为古今“登楼第一诗”。

六、请将杜甫这首诗与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进行比较,两首诗同是写登岳阳楼之感,但在诗境和风格方面有什么不同?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答案示例:

李白这首诗写于乾元二年(759)流放途中遇赦南游岳阳时。夏十二,李白朋友,李白登楼赋诗,留下了这首《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开头写岳阳楼四周宏丽景象,接着把自己遇赦后的愉快心情融入到眼前景色中去。雁儿高飞带走自己愁苦之心,月出山口仿佛君山衔来好月。然后浮想联翩,在岳阳楼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人间一般。最后写楼上凉风习习,衣袖飘飘起舞,多么潇洒自如!这首诗写岳阳楼洞庭湖的山水景物宏丽美好,人的心情轻快欢乐,交融成一个似真似幻的迷人境界。

在艺术风格上,杜甫的《登岳阳楼》基本写实,意旨深厚,又多变化,可用沉郁顿挫概括。

补充探究:

篇2:登岳阳楼教学设计

《登岳阳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重点:通过学习本诗了解鉴赏古典诗歌要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朗读背诵

(先教师范背,再学生个人朗读,集体齐读,试背)

三、赏析指导

(一)知人论世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冬,杜甫由公安一路又漂泊到岳阳,此诗是诗人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

(二)初知意象

这首诗用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明确:洞庭水、岳阳楼——辽阔雄伟

吴楚、乾坤日月——开阔博大

孤舟——孤单漂泊

(三)置身诗境

借助联想和想象,看能不能用自己的话将诗人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描述出来?

(四)缘景明情

1、从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一句,你感受到作者登楼的感情怎样呢? 这种情感是怎么表现的呢?

明确:虚实交错,今昔对照。

博大壮阔)

比较一下:“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与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比较,各有怎样的妙处?

明确:孟浩然的诗句写出了洞庭湖丰厚蓄积,澎湃动荡,极为有力,不仅写出其广大浩渺,还充满了活力。

这两句中表现力最强的词语分别是哪个?(坼、浮)你能说说这两个词的妙处吗?(可与“列”“映”比较)

3、“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

4、面对浩渺的洞庭湖,诗人只是感叹自己的身世吗?从哪句可以看出? 明确:不是。“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如果说,前三联是句句写景,句句含情的话,那么这一联则是直接抒情。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从意象、意境、情感上总结全诗

1、意象:洞庭水、岳阳楼、吴楚、乾坤日月、孤舟

2、意境:沉雄悲壮、博大深远

3、情感:身世之悲、家国之忧

四、课堂小结

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诗人屏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岳阳楼

家事 国事 篇3:《登岳阳楼》优秀教案

《登岳阳楼》教案

一、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这首诗前两联以写景为主,而后两联以抒情为主。

登岳阳楼教学设计

《登岳阳楼》教学设计

《登岳阳楼》教学设计

登岳阳楼教学设计

登岳阳楼 教学设计

登岳阳楼(其一)教学设计

《登岳阳楼》教学设计[定稿]

《登岳阳楼》教学设计(材料)

登岳阳楼

《登岳阳楼》

《登岳阳楼教学设计.doc》
登岳阳楼教学设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