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 复习案

2020-03-03 10:07:20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高三一轮复习——《劝学》复习学案14.6

【内容要点】

荀子从人性恶的观点出发,说明人的知识、道德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后天经过学习、教育,逐步培养的。只有懂得了礼义,人性才能改变。因此,他特别强调后天的学习,把学习作为改造人性的根本方法。他写《劝学》就是为了勉励人们学习“积善成德”,成为君子。

【整体感知】

本文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观点鲜明,层次清晰,课文所选共四段:

第1段,提出中心论点。

第2段,阐明学习的重要意义。分三层连用比喻,证明学习的重要意义。

第3段,阐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一段运用比喻,从三个侧面证明只要善于学习,善于假物,就能使人成为有才德的君子,然后得出结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第4段,阐明学习应持的方法和态度。这一段也分三层,论述学习必须不断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

【知识检测】

(一)语基检测

1.下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槁暴(pù)輮使之然(róu)舟楫(jì)舆马(yú)

B.蛟龙(jiāo)跬步(kuǐ)骐骥(jì)爪牙(zhǎo)

C.镂金(lóu)弩马(nǔ)生非异(xìng)洞穴(xué)

D.跂而望(qì)锲而不舍(qì)二螯 (áo)参省乎己(xǐng)

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B.虽有槁暴不复挺者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D.君子生非异也

3.下列句中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輮使之然也(弯曲)其曲中规(合乎)砺(磨刀石)

B.假舟楫(借助、利用)声非加疾(快)劝学(勉励,鼓励)

C.绝江河(渡)驽马十驾(劣马)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

D.金石可镂(雕刻)圣心备焉(完备)风雨兴焉(起)

4.选出与“筋骨之强”中的“强”意义相同的一项()

A.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B.学未有达,强以为知

C.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D.人强马壮

5.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加点的词用法不同于它三项的是:()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D.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

6.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

C.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D.蚯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7.找出与“蚯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微斯人,吾谁与归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D.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8.下列句子中加点介词“于”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①青取于蓝,而青于蓝② 善假于物也③ 寡人之于国也

④屈原至于江滨⑤颁白不负于戴于道路矣⑥冉有、季路见于孔子

A.①④⑤B.①②③C.③⑤⑥D.②④⑥

9.名句名篇默写

(1)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吾尝终日而思矣,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3)故不积跬步,_________________;不积小流,_______________ 。

(4)锲而舍之,朽木不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对下列句中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对„„有利

B.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游水,游泳

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一:专一

11.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

C.知明而行无过矣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

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

12.下面对文段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启发我们,说理并不排除生动性,方法之一就是运用比喻论证。

B.从所选的文段可以看出,荀子所讲的“学”,不仅指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还包括加强思想品德修养。

C.从所选文段还可以看出,荀子认为,对“学”来讲,人的先天条件是决定因素,同样需要后天的努力。

D.选文段说理的突出特点是以喻代议,寓议于喻。

13.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延伸阅读】

(一)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14-16题。

甲文: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①,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牍。②

乙文: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为芷,其渐之滫(xiǔ,污水),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降邪而近中正也。

丙文: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注:①端而言,蠕而动。端:微言;蠕,微动;意思是说极细微的言行。

②禽牍,小的禽兽。古人相见,常拿小禽兽作为礼物。

14.句中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其渐之滫(渐渐) B.形乎动静(体现) C.教使之然而(这样)D.不临深谷(靠近)

15.乙文画线句含义正确的一项是 ()

A.喻人本性无善无恶,惟在教育与学习,论证学习与教育的重要性。

B.喻人善恶无常,惟在学习,论证教育的重要性。

C.喻人是可塑的,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D.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同义,强调学习环境与内容的重要。

16.给甲文画线的句子加标点,并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2)译文:

(二)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17.翻译句子。

⑴安有人臣而戏其君乎?答:

⑵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答:

18.师旷关于人生少年、壮年、老年学习意义的论述,用荀子《劝学》中的原话说就是_________________,这则短文启示人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业】总结文中每个“而”的用法

【语言运用】

19.阅读下面一则寓言,写出寓意。

螃蟹、猫头鹰和蝙蝠都去上“去恶习研修班”。数年过后,它们都顺利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不过,螃蟹仍横行,猫头鹰仍白天睡觉晚上活动,蝙蝠仍倒悬。

20.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语句,组成一组排比句。

生活中,我们需要崇高。有了它,我们就会摆脱平庸和空虚,甚至麻木。而且,一旦你有了这种认识,你就会发现崇高就在你的身边:它可能是一座山,让你感受巍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可能是一首交响乐,让你领悟激越;_________________ ;它甚至可能就是一个人,让你理解伟大和纯粹。

21.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针对显示器、鼠标、键盘、主机的话,从积极的角度各写一句话进行劝说。要求语言得体,有说服力。

某君出差在外,家里的电脑满腹牢骚。首先叹息的是显示器:“哎,瞧我多可怜,天天被那个人盯着看。”鼠标一听不乐意了,说:“看算什么?我还天天被人攥在手里挪来挪去呢!”键盘接过话茬,委屈地说:“他天天都打我。”这时,机箱开口说话了:“哥几个都别说了,你们哪有我惨,天天被人按肚脐眼……”

对显示器:对鼠标:对键盘:对主机:

【资料链接】

思路花语,历览中华文明

1. 古代的“劝学诗”

(1)劝其立志的

“少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神童诗》)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神童诗》)

(诗中强调立志、自强,对我们今天的青少年仍有启迪和借鉴意义。)

(2)勉励刻苦勤学的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唐代颜真卿 《劝学》) “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宋代刘过《书院》)

是说勤奋读书如农夫种地,几分耕耘,几分收获。

(3)劝勉惜时的

“青春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古乐府”诗《长歌行》)

“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东晋陶渊明《杂诗》)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唐《金缕衣》)

(4)劝其讲究学习方法的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强调读书切戒慌忙,贵“涵泳”。(宋代陆九渊《读书》)

“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韩愈《劝学诗》)

(5)体会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朱熹《观书有感》) (提出治学的四个重要方面:多读、深思、虚心、躬行。)

《劝学》这篇文章一共用了16个“而”,现将“而”的用法逐一归类。

“而”的用法主要有七种:

第一种:连词,表并列关系。

例句:(1)则知明而行无过矣(2)蟹六跪而二螯

第二种:连词,表递进关系。

例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第三种:连词,表转折关系。

例句:(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2)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3)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4)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5)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第四种:连词,表因果关系。

例句: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第五种:连词,表承接关系。

例句:登高而招

第六种:连词,表修饰关系。

例句:(1)吾尝终日而思矣(2)吾尝跂而望矣(3)顺风而呼

第七种:连词,表假设关系。

例句: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而”的七种用法,从根本上说,是“而”前“而”后动词关系的确定,动词的关系决定了“而”的用法,要了解“而”的用法,就是理解动作的关系,这一点至关重要。

说着容易做着难,在具体的辨析过程中,动作关系十分不好把握。需要进一步分析“而”前后的句子或者词语之间的关系方能准确的判断。“而”的用法有几种容易混淆,现在做进一步的分析。

难点辨析一:承接关系与修饰关系

承接关系表示的是动作的先后顺序,而修饰关系表示的动作的修饰关系。要想辨析好这两个词语的区别,得区分好“而”前后的两个动作的关系,如果其前的动作和后面的动作没有明显的先后关系,就要考虑前边的动作是否是后面动作发生的状态,这样就是“而”的修饰关系。

例如: “吾尝跂而望矣”中“跂”的意思是 “提起脚后跟”,这是一个动作,要区分好“而”前后的动作的关系,才能辨析“而”的用法是表示什么关系。作者“望”的动作与“跂”的动作是同时进行的。但是,“跂”是表示“望”的状态,作者并不是提了脚后跟之后就望了,而是用“提着脚后跟”这个状态伴随作者望的动作,因而这里的“而”是表示修饰关系,而不是承接关系。

难点辨析二:并列关系与递进关系

“而”前后的两个动作没有主次之分,则为并列关系,但是“而”前后的动作表示的是认知事物的由表及里,由外及内,由现象到本质,那么“而”前后的关系则是递进关系,例如,“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智慧明达与行动没有过错是没有先后之分,没有主次之分,它所涉及的是品质与评价的问题,没有明显的语义的递进,而是一种并列关系。

再举一个例子,“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这个句子涉及到两个动作“学习”和“反省”,“学习”是一个前提条件,是一个基础,“反省”则是在前者基础上进行的动作,是对前一个动作的引申,是对学习成果的回顾与加深,因此这个“而”表示的递进关系而不是并列关系。

关于“而”的用法,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需要在具体的文言文语言环境中分析,只要我们遇到这些问题深入思考,不断琢磨,一切问题都不是什么问题,一切都会迎刃而解。

《劝学》《师说》精品复习案

《劝学》简案

劝学训练案

《劝学》复习(全文)

最新劝学预习案文档

孙权劝学复习教案

《劝学》简案杨振华(优秀)

高中语文练案18劝学3

Unit2 复习案

M5U2复习案

《劝学 复习案.doc》
劝学 复习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