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

2020-03-04 08:53:00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语文课堂中的美感教育

分宜二小 袁晓敏

语文课程标准指明: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也提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可见,美育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如何发掘语文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呢?下面就第四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谈谈我的教学体会。

欣赏中感受自然景观美

审美,总是从对形象的感受开始。教师如能发挥美术直观形象的功能和音乐熏陶感染功能,借助挂图、幻灯、多媒体软件等,展现事物形象特征,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可让学生在欣赏中感受自然景观美,感悟大自然的魅力,有利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

“日月潭”是我国台湾省风景名胜,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我让学生欣赏生动明丽的画面,配以美妙动听的乐曲,学生马上陶醉于风景如画的日月潭中。我及时启发思考。

师:你们看到了什么景象呢?

生:我看到碧绿的湖水,湖中有个小岛,岛的一边是圆圆的,岛的一边是弯弯的。

生:我还看到有薄薄的雾,湖面好象披上轻纱。

师:这个湖叫“日月潭”,你能知道它的名字是怎样来的吗?

生:我知道了,因为它的一边像圆圆的太阳,叫日潭,它的一边像弯弯的月亮,叫月潭,所以叫“日月潭”。

师:你真聪明。谁能把“日月潭”的形状画出来呢?

孩子们很快就把日月潭那奇特的形状勾画出来了,并在小组里展示、欣赏、评议。由欣赏画面到动手画一画,大自然的美景不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吗?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不在学生心里生根发芽吗?

诵读中鉴赏文辞韵律美 诵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是最直接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感情、培养学生欣赏能力的有效途径。指导学生带着美好的情怀、美好的想象,用优美的声调、抑扬顿挫地诵读,可学生鉴赏文辞韵律美,产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怀,也能引起学生的审美共鸣,产生审美效应,丰富美的情感。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是一首语言优美、音韵流畅的儿童诗,我是这样进行导读的。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雷锋叔叔在哪里吗?

生:在长长的小溪边,在弯弯的小路上。

师:“长长的小溪边”、“弯弯的小路”这两个词该怎样读呢(教师示范,学生领悟。)?

生:要读得重一点,慢一些(学生练读)。

师:雷锋叔叔做些什么事呢?

生:送迷路的孩子和年迈的大娘回家。

师:这两个句子哪些词要读重音呢?哪些词声音要提高点呢(师范读,生领悟)?

生:“抱着、冒着、背着、踏着”等词语要读得重一点,“那泥泞路上的脚窝,那花瓣上晶莹的露珠”朗读时声音要提高一点,

师:“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你在哪里?”这句话该怎样读呢?

教师范读,学生领悟(第二个“在哪里”语音加重,语调加长,读出深情呼唤的语气)。

学生反复练读。

教师饱含深情诵读全诗,读后启发学生讨论。

师:你们觉得老师读得好不好,好在哪里?

生:老师读的有轻有重,有快有慢。

生:每一行字数差不多,词与词对得整齐,老师读时有停顿,语调响亮有力,好听。

师:大家听得很仔细,我们美美地读一读吧。

学生齐读、小组读、指名读。

师:读了课文,你了解雷锋叔叔吗? 生:哪里需要献爱心,雷锋叔叔就出现在哪里。

教师运用范读、领读、对读等形式,指导学生读通、读懂、读好,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使学生脑海中呈现一幅幅动人的画面,从而获得美的享受,感受汉语言固有的韵律美,感受到语言文字的表现力与生命力,使学生的语言魔力中接受美的塑造,让“谁需要帮助,我们就伸出热情的手;谁需要要温暖,我们就献上一颗火热的心”的思想感情在孩子们纯洁的心灵打下深深的烙印。

想象中感悟意境意趣美

想象,是一个人智力活动的翅膀,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调动学生生活的经验,启动学生想象的闸门,可让学生感受情与景、意与境、情与趣和谐的美,在心灵深处尽情创造美,可使美的教育得到升华。

“雷雨”是南方孩子夏天常见的,常常身临其境的一种自然现象,我是这样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

上课伊始,我按下录音机,一场雷雨就在教室里“下”了起来。

师:同学们,刚才听到了什么呢?

生:我听到呼呼的风声,隆隆的雷声,还听到沙沙沙、哗哗哗的雨声。

师:大家听得真仔细。谁能给这段录音起个名字呢?

生:雷雨(教师板书“雷雨”)。

师:雷雨一般发生在什么季节呢?根据刚才听到的录音,结合自己平时的所见所闻,谁能说说雷雨前后的景象是怎样的呢?

生:雷雨前,满天乌云,天气闷热,闪电,打雷,刮风。

生:雷雨时,雨哗哗地下,天空迷蒙蒙的一片,地上的水像一条条小溪,还溅起一朵朵水花呢?

生:雷雨后,空气清晰,树木更绿了,大地更净了,有时太阳出来,有时蛤可以看到彩虹呢。

师:大家谈得很具体,说明大家平时观察得很仔细。炎热的夏日,骄阳似火。来了一场雷雨,会受大家欢迎。大家想一想,谁会喜欢雷雨呢?为什么会喜欢呢?

生:农民伯伯喜欢,因为庄稼有了雨水长得更快了。 师:城市居民喜欢,因为雷雨使空气清新,树木、街道被雨水冲洗,环境更优美了。

生:小孩子喜欢,因为可以玩地上的积水了,有时还可以看到美丽的彩虹呢。

生:鱼儿喜欢,因为雷雨后池塘的水更清澈了,鱼儿游得更欢了。

生:小动物喜欢,要不,为什么雷雨后蝉儿叫了,青蛙也叫了呢。

未成曲调先有情,通过听一听、想一想、说一说,孩子们不是体会到雷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乐趣吗?这既锻炼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说话能力,也激发了学生观察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怀。

马克思说:“审美教育是培养人成为共产主义社会创造者的完整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可见,审美教育多么重要,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以美的观念和规律、美的内容和形式陶冶孩子的情操,净化孩子的心灵,规范孩子的行为,并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去欣赏、发现美、表现美、发展美、创造美,以美悟理,以美立德,以美育人。

走出课堂,走进乡土生活

分宜二小 袁晓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我们博物馆、名胜古迹这些课程资源,但有千姿百态的自然景物、古老淳朴的风土人情、焕然一新的时代气息。它犹如一座矿藏,为农村孩子开展语文学习活动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宝藏。我们应该充分地去挖掘这一宝藏,创造性地编写活的有形的语文学习教材,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参与生活,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强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人文精神.

一、走向大自然,体验乡土生活。

大自然是一个生活的大课堂,蕴含着丰富、鲜活的课程资源。我们的学生生长在农村,如画的大自然就是他们活动的乐园、体验情感的舞台,更是他们进行语文实践活动的基地。我引领学生走出校园,走向大自然,让学生亲自去体验生活,捕捉生活气息:跟着父母到田间劳作,体验劳动的辛苦;在小河中捕鱼虾,到郊外捉蝴蝶、蜻蜓,重温童年的乐趣;漫步于乡间小路,去发现四季景物的生长变化,去了解花鸟鱼虫的活动特点„„在活动中,我有意识地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自然中的一景一物,用眼细看,用耳谛听,用手触摸,用心感受。美好的大自然生活在他们的心底留下了层层涟漪,丰富了学生的精神生活,积累了语文学习的素材。厚积而薄发,学生作文时信手拈来,点石成金,那一篇篇富有乡间特色而不失真实的《童年趣事》、《田间新发现》妙趣横生、活灵活现,让人回味无穷。同时,在活动中,学生捕捉了事物的特征,理解课文时,把课文中的知识和大自然中的事物结合起来,使学生的学习从被动的接受转向主动的探索和发现。有一位学生在日记中写道:以前,我只知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句诗的意思,自从跟着父母到田间劳动时,才真正体会到这其中的艰辛,也懂得了要珍惜粮食,这真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二、融入百姓家,了解风土人情。

现在的孩子热衷于精彩的电视节目,他们感叹电视中的新闻热点、珍闻趣事,却很少去关注身边活生生的事例。其实,传统的村落民居蕴含着淳朴的民风、和睦的邻里情谊、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和淳朴的潮汕风土人情,其间更有许多新鲜事。为此,我班开展了“我们去串门”的社会实践活动。我引导学生融入百姓家,倾听村民的心声和乡间的奇闻轶事,体验其中浓浓的乡谊亲情和劳动人民朴实的情怀。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经常为身边这些真实的事感动着、快乐着。“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个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内心激情,他们自然而然地把这种感情流于笔端,纷纷用文字、语言来歌颂农村的新风尚。在跟老百姓的交流中,学生也提高了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的能力,培养了敏锐的感知和对真善美的认同。

在农村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一些流传于老百姓口头的语言,如谚语、歇后语、警句等,简洁、有趣,寓有教育意义,还有那动人的潮汕民间故事、动听的民间歌谣,这些都是很好的课程资源。我鼓励学生走进百姓家,搜集整理这些劳动人民的语言。这些有趣的语言吸引了孩子们,他们互相交流,积累了不少书本上没有的知识,感受了潮汕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 。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创造性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如学习了民间故事《牛郎织女》后,我们开了一个民间故事会,学生兴致勃勃地把收集到的潮汕民间故事讲给大家听。春节贴春联,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特别是潮汕地区,家家户户都要贴上一副对联。为了让学生领略这一传统文化的魅力,我班在春节前开展了“搜集春联,书写春联”的实践活动。学生兴趣盎然,相约到各家各户门前去读春联,赏春联,在活动中,学生得到了民俗风情的熏陶,提高了“对对子”的能力。我还鼓励学生大胆去拜访村里书写对联的能手为师,学写春联。没想到,在大年三十,我班的南乔同学还给我送了一副歌颂老师的春联——兢兢业业育桃李,勤勤恳恳做园丁。在她爷爷的指导下,写得还真不赖。听她说,放假了,同学们都在苦练书写春联,有的还想把春联贴在自家门口呢!我听了,暗自高兴:孩子们能在生活中用语文了。

三、关注农村发展,捕捉时代气息。

当前,有不少孩子有“跳出农门”的愿望。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农村优厚的自然、文化资源,开展多种活动,转变学生的思想,激起他们热爱农村的感情,树立起建设农村的理想。在国庆期间,结合第十一册《积累运用一》的实践活动----迎国庆,办小报,我组织学生开展了“我与家乡”的调查采访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自选伙伴到家乡各处实地考察,了解家乡的今天;找上一辈交谈,了解家乡的过去,了解为建设家乡做出贡献的人和事。讨论会上,同学们选取自己喜好的形式,有的出示采访纪录,有的出示图表、照片,多形式地展示家乡小镇的变化以及焕然一新的时代气息。他们边观赏边谈论家乡的变化,爱乡之情油然而生。然后,再把这些文字资料、图表、照片汇编成“我爱家乡”的手抄报,相互传阅、欣赏交流,进一步提高学生搜集资料、习作、设计、书写等能力,引起学生对家乡发展的关注,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农村是农、林、牧、渔等各种物产的产地,学生可以亲身接触到许多庄稼、禽畜,真切地了解它们的生长、习性、用途,了解家乡物产的特色。我充分利用这些乡土资源,以学生的体验为基础,引导学生自主设计相关的实践活动,如召开“商品分布会”,模拟商人推销家乡特产。话题源自学生生活,他们积极参与,畅所欲言。在愉悦的氛围中,学生玩得尽心,说得坦然,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为家乡的富饶而自豪的感情。

生活处处有语文。实践证明,开发和利用身边的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学习活动,是对语文课堂教学的补充,是增强学生素质的另一途径。作为一名教师,应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思考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给学生提供语文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美育

美育

美育

美育工作总结

美育自查报告

美育自查报告

美育征文

美育教案

美育教案

今日美育

《美育.doc》
美育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