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员文章1

2020-03-01 17:11:15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人民日报评论员:不断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深入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重要讲话之五 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创造精神的充分发挥,国家的发展就会失去支撑,民族的振兴也就无从谈起。

深入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纵览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历程,我们深切地认识到,文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和精神动力,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必须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出发,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在各个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同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密不可分。29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的文化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理论和思想道德建设扎实推进,文学艺术日益繁荣,公共文化投入不断增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正在建立,文化及相关产业蓬勃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初步形成,文化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逐步增强。这一切,极大地改变了我国文化发展的格局,丰富了亿万人民的文化生活,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激荡人心的文化乐章。从文化事业的进步,到文化产业的拓展,从文化体制的转变,到文化内容的创新,文化大发展的脚步留下了一组喜人的数字:图书出版由1978年的1.45万种,发展到2006年的23.39万种;报纸由1978年的186种,增加到2006年的1935种。中国广播电视已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覆盖人口最多的电子传媒。互联网迅猛发展,全国已有1.62亿网民,居世界第二位;手机用户4.87亿,居世界第一。改革开放初期被外国友人描述为“大城市的夜晚如同乡村”的“寂静的中国”,变成了有声有色、充满生机的文化中国。

回首新时期29年,人们能够清晰地看到,党和国家为实现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所做出的巨大努力:广播电视村村通、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建设„„改革开放让中国文化释放出巨大活力,“走出去”战略推动中华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精彩亮相。伴随着社会发展的脚步,中国人民的文化生活条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和提高,文化选择日益多样、精神产品不断丰富、消费水平稳步提高。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所期望的文化大普及,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正一步步得以实现。

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不仅能推动人民文化生活的进步,更能凝聚民族精神,提升民族素质,铸就时代风尚,打造国家“软实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大潮,面对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对文化发展的要求,面对社会文化生活多样活跃的态势,我们必须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显著标志。

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文化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担负着前所未有的重任。我们要站在全面实施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上,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

系,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大力培育文明风尚,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最大限度地焕发广大文化工作者勇于创新的积极性,使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充分释放、文化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使当代中华文化更加多姿多彩、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当代中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奋斗中,我们必将创造出无愧于悠久的历史传统、无愧于改革开放伟大时代的灿烂文化,迎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大发展大繁荣。

人民日报8月10日评论员文章:更加自觉地促进科学发展

——深入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重要讲话之六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重要讲话中强调,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需要。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加自觉地促进科学发展,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这一重要论述,是在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深刻把握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形势下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的基础上提出的,阐明了科学发展观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意义。我们一定要深入学习领会,准确把握其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不断增强促进科学发展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进步。但也应当看到,在改革发展进程中,我们遇到了一些矛盾和问题。比如,出现了人口资源压力加大,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拉大和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问题。

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应对矛盾、解决问题的过程。科学发展观,正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这些年来我们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着力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着力促进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我国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经济结构得到改善,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自主创新取得新进展,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事业显著加强,人民群众得到的实惠不断增多,国家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持续提高。这是党中央科学决策、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国各族人民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同心同德,努力奋斗的结果。

事实充分证明,促进科学发展适应了当前我国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深刻变化的迫切需要,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只有坚定不移地坚持科学发展,我们才能够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才能够克服前进中的困难。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我们要努力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正确思路,转化为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转化为领导发展的实际能力,齐心协力,扎实工作,努力开创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人民日报评论员:高度关注明天“谁来种地” ——四论始终把“三农”工作牢牢抓住紧紧抓好

“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不久前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从战略层面高度关注明天“谁来种地”的问题,围绕“解

决好人的问题”作出了重要决策部署,这必将对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和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深远。

如果说近20年前“谁来养活中国”的悲观论调已经被事实所否定,如今“谁来种地”已然是个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这些年,我国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很快,据测算,2013年农业从业人员中50岁以上的比重已超过40%。同老龄化一并出现的还有农业从业人员女性化和低文化程度化。出去的不愿回乡干农业,留下的不安心搞农业,这种现象比较普遍。长此以往,再过10年、20年,谁来种地?如果不及时解决这些问题,农业后继乏人将日益严重。这不是杞人忧天,而是必须面对的严峻挑战。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说到底,关键在人。没有人,没有劳动力,粮食安全谈不上,现代农业谈不上,一切都谈不上。“谁来种地”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愿不愿意种地、会不会种地、什么人来种地、怎样种地的问题。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把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一项重大战略,正是破解种地困局的关键所在。

富裕农民,才会让人有盼头、让农业有吸引力。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农业的收入比重已经降到26.6%,农业收入对不少农户而言正在变成“副业”。在此背景下,做强农业、提升效益,需要提高种地集约经营、规模经营、社会化服务水平,需要发展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等新型主体,同时重视普通农户的生产发展,千方百计增加农民务农收入,从而增强农业吸引力,让愿意种地的青壮年多起来。

提高农民,才会让人有能力,让农业有后劲。从国际经验看,培育新型农民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与传统农民不同,新型农民不仅要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而且要深度参与市场竞争。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下好农业人才培养的先手棋,加大农业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力度,把培养青年农民纳入国家实用人才培养计划,让更多大中专院校特别是农业院校毕业生扎根农村,我们才能造就宏大的新型农民队伍,确保农业后继有人。

扶持农民,才能让人有定力、让农业有保障。农业面对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双重风险,国家的支持保护必不可少。尤其针对农业投入难、融资难等现实问题,需要加大农业投入力度,建立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金融体系,为农业发展开辟新的融资渠道。以良好务农条件和环境抗风险、增动力,是稳定务农预期、提振种地者信心的基础。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牢牢抓住吸引年轻人务农、培育职业农民等工作重点,把中央惠农、强农、兴农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我们就能为农业发展提供坚实人力基础和保障,让希望的田野焕发勃勃生机,结出累累硕果。

人民日报评论员:让创新鼓起梦想的风帆每一个中国人,都不会忘记这个时刻。2013年12月14日,嫦娥成功落月,玉兔信步虹湾,松软月壤上第一次留下中国足迹,一个古老民族数千年的太空梦想,写到了更高远的星空。

“我们把‘玉兔号’的足迹刻在了月球上,也把中华民族非凡的创造力刻在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光辉史册上”,1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会见探月工程嫦娥三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高度赞扬他们为祖国立下的卓越功勋,殷切勉励广大科技工作者攻坚克难、不断创新,为实现中国梦做出更大贡献。

奋斗是梦想的动力,创新是理想的风帆。探月工程任务连续成功,正是航天领域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成果。玉兔操作系统,“每一行代码都是我们自己写的”;月面行走路线,靠新算法进行“高精度定位”„„探测器80%的产品和技术都是我国自主研发的最新成果,“中国创造”已经与探月工程一起,载入世界航天事业的史册,成为道路自信、中国信心生动有力的注脚。

独立研究、独立制造、独立实验,嫦娥三号任务,是我国航天领域迄今最复杂、难度最大的任务之一,不仅为我国航天事业发展树立了新的里程碑,也在人类攀登科技高峰征程中刷新了中国高度。嫦娥探月的雄浑足音,背后是中国航天科技半个多世纪自主创新的恢弘交响。东方红系列卫星翱翔太空,长征运载火箭100多次成功发射,10年来10名航天员天地往返„„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始终走的是一条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道路。在独立自主的旗帜下,正是创新的要求,挺起了我国科技强国的坚强脊梁;正是创新的实践,造就了一支朝气蓬勃的科研力量;正是创新的品质,熔铸成“特别能攻关”的精神血脉,让中国人的逐月之旅如此顺畅。

从“嫦娥”登月到“蛟龙”探海,从高铁飞驰到科技兴农,近年来,一系列创新突破提升了国家实力,也让世界惊叹“创新势头在地理上正向东方转移”。面对复杂的改革环境、艰巨的发展任务,今天的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新驱动。无论是稳中求进推动转型发展,还是守护环境建设“美丽中国”;无论是完善制度提升治理能力,还是激发活力构筑文化强国,都需要谨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寄语,“迎接挑战,最根本的是改革创新”,都需要最大限度地支持和鼓励创新创造,让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不断奔涌,让各行各业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科学探索中,向着未知领域进发,每一点进步都离不开创新的精神;民族复兴征程上,向着现代化目标进军,每一次前行又何尝不需要创新的力量?改革最本质的要求就是创新。迢迢飞天路,悠悠中国梦。当嫦娥把五星红旗带上月球,让我们满怀信心投身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洪流,以创新鼓起梦想的风帆,让中国梦驶向更灿烂的明天。

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1

评论员文章

评论员文章

评论员文章

评论员文章

评论员文章

评论员文章

评论员文章

评论员文章

学习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心得体会1

《评论员文章1.doc》
评论员文章1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