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新疆农业大学优秀校友事迹选介

2020-03-01 20:27:21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附件22 新疆农业大学优秀校友事迹选介

六十余年砥砺耕耘,硕果芬芳。作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重点建设的大学之一,新疆农业大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教学结合生产”的办学方针,积极为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精心打造师资队伍,积极实施素质教育,有效推进教学改革,着力提高教学质量,不断完善内部管理,逐步扩大办学规模,鲜明的办学特色和一流的办学质量赢得了社会的普遍赞誉。60余年来,学校已为国家培养了10万余名大学生,一代又一代的农大人秉承“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农大精神,为稳疆兴疆和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他们中有的不等不靠自愿到艰苦边远地区、非公有制企业就业立业、安心工作或自谋职业、自主创业;有在企业打拼出一片天地的商场精英,有在兵团农牧团场默默奉献,带领农民致富的领头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在平凡的工作中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他们服务人民的奉献精神,以及坚忍不拔、吃苦耐劳、大胆实践、敢于尝试的探索精神,催人奋进。

农牧业作为新疆的优势产业,是惠及广大农牧民最直接的民生产业,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新疆的发展和长治久安,需要新疆农业大学培养出更多更好的能“靠得住,下得去,干得好,留得住”的实用人才。2011年除夕张春贤同志看望新疆农业大学寒假留校学生时也指出:“学生时代吃点苦不仅没有坏处,而且是一笔财富。敢于吃苦,乐于吃苦,将来必定会有好的事业,好的发展”。这也为我们新疆农业大学“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指明了方向。

优秀校友典型事迹两则

收获在希望的田野上(节选)

陈闯,生于1981年3月22日,男,汉族,中共党员,于2003年9月至2007

年6月就读于新疆农业大学农学院农学专业,毕业后在莎车县塔乃尔其乡工作,主要从事大棚蔬菜种植和销售工作。

王振,生于1982年11月1日,男,汉族,共青团员,2003年9月至2007年7月就读于新疆农业大学农学院农学专业。

陈闯和王振于2003年9月一起考入新疆农业大学农学专业。说到种地,人们就会联想到面朝黄土背朝天、从早忙到晚的情景。也正是因为种地辛苦,很多从农村走出来的大学生不愿再回到农村。人总有梦想,陈闯和王振的梦想是与所学专业紧密相连的,他们立志开创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年轻是资本,激情是动力。凭着这股闯劲,他们通过在网上查阅有关全国蔬菜种植的情况后,于2006年12月他们先后前往山东寿光、辽宁瓦房店进行考察、学习,在疆内的乌鲁木齐板房沟、吐鲁番、喀什、和田等很多地方也进行了实地考察,最终把目标锁定在了十二木卡姆的故乡——莎车。

由于他们的坚定和执著,创业的激情越来越浓厚,理想的距离越来越近了。2007年7月2日,办完所有毕业手续后,7月5日,他们各自携带家人支持的两万元到达莎车,承包了莎车县塔尕其乡的六个大棚。

2007年11月,第一茬辣椒种了下去,也种下了他们的全部梦想。基于理论和实践有很远的距离,他们首先向周边一些种菜经验丰富的农民取经,到他们的大棚里去看、去学习,并将这些经验与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融合起来,再运用到实践中。

辛勤的付出迎来了丰硕的收获。2008年春节,他们生产的大棚蔬菜,价格格外好,市场上辣子批发价都到了每公斤15元钱,而且非常畅销。当年他们就收获了四万余元的纯利润。

时光飞逝,一批批的反季节蔬菜从塔尕其乡运往莎车县和更远的地方,带走的是辛勤和汗水,捎回的是希望和收获。2008年3月,他们又承包了十一个大棚,乡里准备再建三十多座大棚,他们也要承包下来,这样他们承包大棚的规模将要达到五十座。

如今,乡里不少农民看到他们采用先进技术发展大棚蔬菜取得了很好的效益,经常上门请教在蔬菜种植方面遇到的技术难题。他们总是耐心地讲解,并主动帮农民朋友改进种植技术共同获利。

他们的努力在收获丰收和喜悦的同时,也得到了社会和当地政府的肯定。2008年4月,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 栏目对他们做了专题报道,新疆电视台莎车电视台以“两个大学生的职业选择”为题进行专门报道;《新疆日报》、《新疆都市报》、《乌鲁木齐晚报》、《喀什日报》均对他们进行了专题采访,《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对他们的事迹亦进行转载;新疆广播电台也做了两期采访。2009年5月4日,莎车县团委授予他们“五四青年奖章”。

奉献的人生最美丽(节选)

吾斯曼江〃司马义,生于 1977 年2 月,男,维吾尔族,中共党员,于1996年9月至2001年9月就读于新疆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动物科学专业。毕业后考取自治区乡镇公务员,2002年5月分配到英吉沙县萨罕乡,从事农村基层工作。4年来,他担任过乡政府畜牧技术指导员、农村经济办公室生产干事等职。

吾斯曼江•司马义是阿克苏库车县人,距离英吉沙县850公里。在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喀什地区,英吉沙县又是最贫穷的。离家遥远,工作环境恶劣都没有阻止他服务基层的热情和决心,毅然投入萨罕乡,主动向乡领导申请去养殖基地当一名技术员。

吾斯曼江•司马义到基地后,感受到了自己肩负的巨大责任。在这个农民思想守旧的村落,如果他不能通过科学养殖得到实惠,就会影响到群众学科技、用科技、依靠科技脱贫致富的积极性。他一头扎进了羊圈中,反复观察诊断,日夜跟踪,并跑到几十公里以外的地方购买相关书籍研究分析。经过三年多的努力,基地小尾寒羊由原来的47只发展到后来的470只,获取经济效益18.2万元。

由于整日与羊为伍,当地村民亲切地称吾斯曼江•司马义“羊倌”。他已取得了养殖户对他的信任和喜爱。他们心里装着他,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大学生“羊倌”给我们带来了好日子,我们喜欢这样的“羊倌”。 从此,“羊倌”这个绰号传遍十里八地,很多外地的养殖户也专程跑来请教养殖问题。

在基层工作的每一天,吾斯曼江•司马义都为农民艰苦的生活而揪心,不到农村来看的人,根本不知道自己生活在天堂。2002年7月,结合劳动力较多的特点,他向乡政府建议组织农民外出务工。通过多种努力,共解决乡里80户176

个农民群众外出务工的问题。从外地回来的他们非常感谢吾斯曼江•司马义为他们找到了挣钱的路子。在全乡干部的努力下,拥有2万多人口的萨罕乡里,2006年年底外出务工的人数达到1.1万多人次。外出务工方面的人均收入由2002年的30万元提高到650万元。

吾斯曼江•司马义是一名享受了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考生的优惠政策完成了大学学业的维吾尔族青年,有着很深的感恩情怀,愿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奉献才能。工作以来,因为个人的突出表现,连续被评为“优秀公务员”、“先进个人”、“十佳乡镇优秀干部”、“优秀基层领导干部”等称号。2004年3月他被自治区人事厅评为“优秀选派大学生”,;同年5月被自治区团委授予“青年创业模范”称号;2006年5月被评为全国十佳“五四”青年。

大学毕业,走向南疆,走回农村的毕竟只是少数人。吾斯曼江•司马义说:低处的风光也独特、也迷人。从21岁来到萨罕乡,他把人生最美好、最青春、最风华的时光留在了这里,他爱萨罕乡的一草一木,一头牛一只羊,哪怕是一根榆木桩子,这里的一切已经融入进了他的灵魂、骨髓和血液中。“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吾斯曼江•司马义愿把自己的全部奉献给这片土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贡献自己的友情、才情、热情和豪情。

注:学校2012年编辑出版了《天山的召唤》一书,书中辑录了48位新疆农业大学优秀毕业生的典型事迹

新疆农业大学我身边的校友

优秀校友事迹

优秀校友事迹

安徽农业大学校友

校友事迹

新疆农业大学旅游资源

新疆农业大学简介

中国当代文化名人选介[版]

优秀毕业生、成功校友事迹事例

新疆农业大学实习总结

《22新疆农业大学优秀校友事迹选介.doc》
22新疆农业大学优秀校友事迹选介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