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长歌行

2020-03-03 20:31:04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1长歌行 教学目标

1、学习《长歌行》,知道“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2、学习生字“葵”、“衰”,新词“华叶衰”、“待日晞”、“布德泽”。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4、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是《诗经》,到了战国,出现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楚辞,到了两汉时期,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登上了诗坛,那就是汉乐府。诗经,楚辞,汉乐府是中国诗歌发展的三大源头。什么是汉乐府呢?

二、投影出示:指读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设立的采诗配乐的官署,后来就把官署采来配乐的诗歌和乐曲,叫做“乐府”。渐渐“乐府”成为一种有独特风格的诗体了。

师述: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所以非常贴近生活。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汉乐府诗中的名篇《长歌行》

三、美读《长歌行》

1、自读:同学们,按照老师平时交给你的朗读方法,自己试着读一下这首诗歌

2、哪位同学能先来读一下

你给她评价一下,扬长避短,你试着读一读(评价,这位同学读得很用心,我相信随着学习的深入你会读得越来越好)接下来听我为大家朗读。

四、理解诗意

1、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园中葵、朝露、阳春、花叶、百川

师:诗人借助这些景物组成了一幅幅各有特点的画面。

2、请展开想象,用生动的语言将你喜欢的画面描述出来。 A、同位交流你所描述的画面。 B、全班交流:哪位同学先来说 小结:这八句写景的诗,哪几句是写眼前的景物呢?哪几句又是由眼前的景物联想到呢?前四句描述的是春天的景象,这个景象有什么特点?这勃勃的生机,这充满活力的春,会使你想到什么呢?(它和我们人生的某些阶段有没有相似之处呢)

秋来叶落,百川东去,这两幅画面应当是诗人联想到的,哪个字最能表现出来?“恐”害怕,担心的意思。表现出了怎样的情感?这幅画面会使你想到我们人生地哪个阶段呢?

百川东去,又会使你想到什么呢? 朝露日晞,秋来叶落,百川东去,这一幕幕都在向我们传达一个信息,那就是时间转瞬即逝。

所以诗人为了警劝我们,发出了怎样的呐喊?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徒”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这样?所以我们一定要像春天的万物一样争相努力生长,有所作为,不要等到老了空自后悔。 至此,诗人触景生情,由情入理,文章的主旨也得以升华,告诉我们应该珍惜时光,努力进取。

请有感情齐读这首诗,用这首诗劝慰自己,劝慰大家。 活动4【活动】

五、拓展延伸:

1、总结鉴赏诗歌方法

2、鉴赏教师原创诗歌《你是人间四月天》,认真听,思考:诗歌中的你指代哪种景物,蕴含了怎样的深意?

六、寄语:同学们,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啊!同学们,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啊!

七、作业

背诵默写本首诗。

2竹里馆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师领读、学生齐读等多种诵读方式引导学生进入诗歌,获得一种感性认识。

2、在诵读的基础上,借助资料,让学生对诗歌的创作背景、内容意蕴有一种丰厚的认识。

3、热爱诗歌,热爱中国雅致隽永的古典文化,从而爱上诗意的美好生活。

二、教学过程

导语设计:同学们,苏东坡曾这样评价王维的诗歌:“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诗人王维的《竹里馆》,看看这里面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怎样的画?

环节一:读

1、范读、生跟读。

2、教师从韵律、词义、情感等角度指导学生朗读。

3、找同学读,齐读。

4、出示问题:通过反复朗读,我们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环节二:赏

1、引导学生把诗歌内容中所涉及的竹林、琴、诗人王维、明月等内容一一找出,以艺术板书的形式呈现。

2、补充“竹”的资料(如下),并提问:通过这些关于竹的诗歌,以及诗歌中的“明月”、“琴”等内容,思索:这幅画呈现出怎样的风格特点?

资料补充:

①我生性放诞,雅欲逃自然。嗜酒爱风竹,卜居必林泉。

②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③我种南窗竹,戢戢已抽萌。坐获幽林赏,端居无俗情。

3、出示王维时代关于唐朝人生活的文献以及诗歌资料,并引导学生思考:王维的生活与其有什么不同?从中可以看出王维是一个怎样的人?

环节三:悟

1、出示《江雪》、《陋室铭》、《雅舍》等资料,让学生继续感悟与品味中国文人代代相续的高雅情怀。

2、继续诵读诗歌,以低缓而韵味的朗读声结束课堂。

四、课后反思

中国诗歌尤其是古代诗歌传承了山水派的特点,往往一幅画就是一首诗,一首诗也是一幅画,或者几幅画面的有机融合。本课,我以“读”和“赏”为主,达到了一种诗画相连的效果。这一课,有诗,有画,有学生的沉浸,有老师的享受,感觉不错! 五赏析

这首小诗总共四句。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景语,也无动人的情语;既找不到哪个字是诗眼,也很难说哪一句是警策。

诗中写到景物,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幽篁”、“深林”、“明月”。对普照大地的月亮,用一个“明”字来形容其皎洁,并无新意巧思可言,是人人惯用的陈词。至于第一句的“篁”与第三句的“林”,其实是一回事,是重复写诗人置身其间的竹林,而在竹林前加“幽”、“深”两字,不过说明其既非庾信《小园赋》所说的“三竿两竿之竹”,也非柳宗无《青水驿丛竹》诗所说的“檐下疏篁十二茎”,而是一片既幽且深的茂密的竹林。这里,象是随意写出了眼前景物,没有费什么气力去刻画和涂饰。

诗中写人物活动,也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独坐”、“弹琴”、“长啸”。对人物,既没有描绘其弹奏舒啸之状,也没有表达其喜怒哀乐之情;对琴音与啸声,更没有花任何笔墨写出其音调与声情。

表面看来,四句诗的用字造语都是平平无奇的。但四句诗合起来,却妙谛自成,境界自出,蕴含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作者王维《辋川集》中的一首名作,它的妙处在于其所显示的是那样一个令人自然而然为之吸引的意境。它不以字句取胜,而从整体见美。它的美在神不在貌,领略和欣赏它的美,也应当遗貌取神,而其神是包孕在意境之中的。就意境而言,它不仅如施补华所说,给人以“清幽绝俗”(《岘傭说诗》)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在其间弹琴长啸之人是如此安闲自得,尘虑皆空,外景与内情是抿合无间、融为一体的。而在语言上则从自然中见至味、从平淡中见高韵。它的以自然、平淡为特征的风格美又与它的意境美起了相辅相成的作用。

可以想见,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诗的意境的形成,全赖人物心性和所写景物的内在素质相一致,而不必借助于外在的色相。因此,诗人在我与物会、情与景合之际,就可以如司空图《诗品·自然篇》中所说,“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著手成春”,进入“薄言情悟,悠悠天钧”的艺术天地。当然,这里说“俯拾即是”,并不是说诗人在取材上就一无选择,信手拈来;这里说“著手成春”,也不是说诗人在握管时就一无安排,信笔所之。诗中描写周围景色,选择了竹林与明月,是取其与所要显示的那一清幽澄净的环境原本一致;诗中抒写自我情怀,选择了弹琴与长啸,则取其与所要表现的那一清幽澄净的心境互为表里。这既是即景即事,而其所以写此景,写此事,自有其酝酿成熟的诗思。更从全诗的组合看,诗人在写月夜幽林的同时,又写了弹琴、长啸,则是以声响托出静境。至于诗的末句写到月来照,不仅与上句的“人不知”有对照之妙,也起了点破暗夜的作用。这些音响与寂静以及光影明暗的衬映,在安排上既是妙手天成,又是有匠心运用其间的。

3.赠外孙 [宋]王安石

南山新长凤凰雏(1),眉目分明画不如(2)。 年小从他爱梨栗(3),长成须读五车书(4)。

一、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

二、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今属江西)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庆历年间进士,曾两度为相,实行变法。晚年退居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其诗文注重反映社会矛盾,文峭拔奇崛,诗遒劲清新,词则风格高峻。此作写于罢相隐居后,以短小的律诗和绝句为多,刻画有力,意境清新,风格俊逸平畅。有《王临川集》等。有《临川先生文集》。

三、教学过程

1.自由读诗,把不认识的字圈画出来,并查阅工具书。 2.教师领读,学生跟读 3.熟读古诗,注意节奏

四、注释

(1)凤凰雏:这里用来比作者的外孙。凤凰,古代传说中的神鸟,为百鸟之王,雄的叫凤,雌的叫凰。雏,指幼小的凤凰。

(2)眉目分明:即眉清目明,写外孙的美貌可爱。画不如:画上的人儿也比不上他。

(3)梨栗:旧时刻书用梨木或栗木,所以即以梨栗代指书版,这里引申指书籍。

(4)五车书:极言书多,这里指学问大,知识渊博。《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

五、今译、

小外孙就像南山上新生的小凤凰一样,眉目清秀得比画上的还好看。年纪小的时候就顺着他的脾气吧,比如喜欢梨子和栗什么的,但是年纪大些的时候就该让他读书了。

六、赏析

这是一首题赠外孙的绝句。诗歌充分抒发了作者对外孙的喜爱关切之情。在亲切的感情氛围中,作者还揭示了培育后代使之健康成长的方法,说明了博览群名对于成才的重要作用,具有启迪人心的哲理意味。

“南山新长凤凰雏,眉目分明画不如”,两句运用比喻描写外孙的英俊、聪颖,长者对晚辈的宝爱之情溢于言表哎“风凰雏”,即幼凤,比喻英俊的少年如《三国志·蜀志·庞统传》裴松之注引《襄阳记》云:“庞士元为凤雏气。”又如《晋书·陆云传》云:“幼时,昊尚书广陵闵鸿见而奇之,曰:‘此儿若非龙驹,定是凤雏。’”首句是说郁郁南山之中新飞出一只幼凤,这一比喻不但形象优美、意境幽雅,而且突出了外孙的英俊潇洒、前程无量,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珍爱之意。第二句对外孙的容貌进行直接的描绘他眉目清秀,容颜姣好,天生玉质,画也不如。这里“眉目分明”是实写,通过其容貌的俊美暗写其聪明伶俐;而“画不如”则是虚写,它通过否定性的比喻,突出其英俊无比,从而给读者留下了想像补充的余地。第一联就是这样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写出了外孙的英俊聪颖,既有鲜明的形象,又有艺术的空白,实而不满,虚而不幻。

这首诗歌情深理亦深。作者在这首小诗中充分表达了他对外孙的珍爱关切之情。但是,这种情感又不是肤浅的爱怜,而是以殷切的期望、严格的要求出之的。因而作者在情感的抒发中又传达出了深刻的哲理,从而使诗歌实现了情与理的交融和统一。

牧竖

唐代:崔道融

牧竖持蓑笠,逢人气傲然。 卧牛吹短笛,耕却傍溪田。

一简介作者 崔道融,江陵人。唐末诗人。以征辟为永嘉(今浙江省温州市)令。累官至右补阙。后避居于闽,因号“东瓯散人”。与司空图为诗友,人称江陵才子。工绝句。僖宗乾符二年(875年),于永嘉山斋集诗500首,辑为《申唐诗》3卷。另有《东浮集》9卷,当为入闽后所作。译文及注释

二、教学过程

1.自由读诗,把不认识的字圈画出来,并查阅工具书。 2.教师领读,学生跟读 3.熟读古诗,注意节奏

三、译文

牧童身穿蓑衣头戴斗笠,碰见人故意装得很神气。

放牧时卧在牛背上吹短笛,牛耕田时就在溪边田头玩耍。

三、注释

四、牧竖:牧童 持:穿戴 傲然:神气的样子

五、鉴赏

竹枝词 唐-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还有晴。

一、谈话引入,了解诗人。

同学们,寒假里老师在常德市柳叶湖边看到了一位英俊洒脱、气度非凡的诗人,他漫步湖边,身边是两只仙鹤相伴,背后是气派威武的司马楼。看到他,我就情不自禁地吟起来——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说到这里,大家知道诗人是谁吗?来一起和诗人打个招呼。这首诗的题目是——竹枝词(电脑大屏幕1-3幅)——来,让我们一起走进书本,和诗人一起享受美好的春天,多彩浪漫的感情。请开书。(板书题目)

二、自学品悟,初识诗歌。

(1师范读,指名学生有感情朗读,学生齐读。 (2回忆自学方法 一步:解诗题,知作者。 二步;抓字眼,明诗意。 三步;多诵读,悟诗情。

(3) 学生自学。同时希望学生一能上讲台黑板上书写诗歌。

学生一能上来搜索本课相关学习内容。(自学完可以小组里交换下意见) (5-7分钟) (4)自学汇报

点评书写同学的作品,提出建议。

电脑课代表给同学们介绍他搜集的资料。边说边讲。 指名一学习小组汇报自学情况。 (4) 学生质疑。 学到这里,大家脑海里有些怎样的问题需要和老师一起解决,请大家随意说下。(解释下双关修辞)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双关。

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寓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1、意义双关

2、谐音双关 诵读诗歌,领悟情感

(1) 诵读比赛,能背诵的同学可以不看书。看老师的手势。(1-4小组轮流读到全班齐读)学生男,女有感情范读。 (2) 过渡:同学们的诗歌把老师仿佛又带到了美丽的柳叶湖边,看,春风里,如丝如梦的柳条下,一个头戴金钗,双眼含笑,手挽着竹篮在湖边洗衣服的漂亮姑娘。她突然痴情地望着湖那边……

三、写画结合,想象意境

(听到这里,同学们是不是有想继续写下去的感觉。这就是灵感。让我们挥洒手中的小小钢笔,让诗人描绘的情景在我们的笔下浮现出来,好吗?)表达形式不限,展开自己的想象的翅膀,可以用不同的体裁来表达。多少字不限) 写意境散文,绘心中梦画。

学生自由写片段,同时希望一学生上讲台来描绘图画。(5分钟左右) 评画,读文。

三、复习诗歌,赛诗读诗。

秋浦歌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描绘的火热劳动场景及对劳动者不辞辛苦的赞美。 教学过程:

一、读诗题,师作简要提示,理解诗题,简介作者。(秋浦歌:地名,在今安徽省贵池县西,是唐代银和铜产地之一。)

二、自由朗读古诗,结合课文插图,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 思考:

1、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什么人物?

2、哪些诗句写景?哪些诗句写人?(指名读)

3、诗人是在什么时候看到这一景象?你是怎么知道的?

三、深入理解诗句。

1、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引导学生理解“照”、“乱”在诗句中的意思,鼓励学生看图读诗句理解诗意:熊熊的炉火映红了天和地,红星在升腾的紫烟中飞溅。)

2、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这是个怎样的夜晚?在这样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脸膛红彤彤的冶炼工人在做什么?(一边劳动,一边唱歌。)

劳动者的歌声听来怎样?(理解“动寒川”)

3、齐读古诗,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写这首诗?

四、用自己的话说古诗的大意。

五、指导朗读。

六、练习背诵。

七、布置学生整理曾经学过的诗人李白的作品。

长歌行

长歌行

长歌行反思

诗歌长歌行

《长歌行》教案

长歌行赏析

汉乐府《长歌行》

《长歌行》教案

长歌行说课

六年级语文长歌行

《1长歌行.doc》
1长歌行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