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歌行教学设计

2021-04-19 来源:教学设计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燕歌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分析《燕歌行》一诗的层次结构。

2.赏析本诗主要的艺术特色--对比,深入理解诗作所表达的复杂感情和主旨。

3.与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比较,初步了解边塞诗派。

【教学方法】

朗读法、提问法、讨论交流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预设

一、导入

封建经济和政治兴盛的盛唐时期也带来了诗歌的繁荣发展,边塞诗更是盛唐诗歌中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针对战争这样一个人类永不磨灭的话题,高适写出了哪些方面呢?是充满浪漫进取、积极乐观的精神,还是反映战争残酷、黯然思乡的一面,抑或是洋溢着马革裹尸、立功沙场的雄心?今天我们随着边塞诗人高适去领略《燕歌行》的独特美。

二、研读诗歌内容,理清层次

1. 四位学生分四部分默写《燕歌行》,其余学生讨论完善学案上的诗歌翻译。

2. 全体齐读《燕歌行》

3. 各组派代表翻译部分诗句,提出不能解决的问题。

【重难点预设】:

①横行:樊哙在吕后面前说:“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季布便斥责他当面欺君该斩。(《史记·季布传》)所以,这“横行”的由来,就意味着恃勇轻敌。

②赐颜色:赐以体面恩遇

③猎火:古代游牧民族出征前,常举行大规模狩猎作为军事演习,猎火意为战火。

④山川萧条极边土:山河荒芜满目凄凉到边土

⑤身当恩遇常轻敌:唐军将领身受皇家深恩却轻视寇敌

⑥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边疆动荡不安要想回乡哪能飞渡;绝远之地尽苍茫更是人烟荒芜。

【诗歌翻译参考】:

唐朝东北边境敌军入侵狼烟四起, 唐朝将军辞家乡欲破残忍之边贼。

男子本来就看重纵横驰骋沙场上, 天子非常赏识赐厚重的体面礼遇。

锣声响彻金鼓和鸣威武出山海关, 旌旗迎风又逶迤猎猎碣石之山间。

校尉紧急传羽书飞奔浩瀚之沙海, 匈奴单于举猎火光照已到我狼山。

山河荒芜多萧条满目凄凉到边土, 胡人的骑兵仗势侵犯似狂风暴雨。

战士拼斗军阵前半数死去半生还, 将军却仍在营帐中观看美人歌舞!

时值深秋大沙漠塞外百草尽凋枯, 孤城一片映落日战士越斗越稀少。

唐军将领身受皇家深恩却轻寇敌, 边塞之地尽力量尚未破除匈奴围。

战士身穿铁甲守边疆辛勤已长久, 思妇泪挂双目丈夫远去独自啼哭。

少妇孤单住城南泪下凄伤欲断肠, 远征军人驻蓟北徒然回望不得归。

边境遥远多动荡怎可轻易把家回, 绝远之地尽苍茫更是人烟无所有。

战场杀气久集聚阵前腾起似乌云, 寒风飒飒打更声不绝彻夜惊耳鼓。

只看见白刃乱舞夹杂着鲜血纷飞, 从来献身为报国难道还顾及功勋?

你没看见拼杀在沙场战斗多惨苦, 现在还在思念捍御强敌的李将军。

4.《燕歌行》以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根据诗歌内容可以把这首诗分为几层,分别讲战役的哪部分?

明确:第一层八句写出师,战况紧急,出师隆重;

第二层八句写战败,揭示战败原因;

第三层八句写被围,刻画相思之苦;

第四层四句写决一死战,突出壮志,提出心愿。

三、赏析本诗的艺术特色

1.《燕歌行》多处运用对比手法,并于对比中突出了诗歌主旨,请选择具体诗句加以赏析。

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对比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

① 从大段落看,出师时的铺张扬厉与战败后的困苦凄凉是鲜明的对比。(“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② 从贯穿全篇的描写来看,士兵的效命死节与将领的侍宠贪功,士兵辛苦久战,室家分离与将领的临战失职,纵情声色,是鲜明的对比。(“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与“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③ 结尾提出李广是古今对比。

主旨:通过多重对比谴责了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败,使广大士兵受到极大的痛苦和牺牲。诗人写的是边塞战争,但重点不在于民族矛盾,而是同情广大士兵,讽刺不体恤士兵的将军。

2.诗篇很善于描写塞外风物景观,渲染边地战争的氛围,请于诗中选择一二例加以赏析。

① “山川萧条极边土”,展现开阔而无险可凭的地带,带出一片肃杀的气氛。也写出了战士们作战环境的险恶。

②“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孤城落日,衰草连天,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和战败后的困苦。

③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边塞战场总是战云密布,彻夜不息的警报声都渲染出战况惨烈,军情危急的气氛。

四、课外延伸

岑参与高适都是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诗人,但二者在雄壮的共性下又有着鲜明的个性,比较岑胜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和高适的《燕歌行》,探讨二者在思想主旨和艺术特色上有何不同?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 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然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黪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①高适边塞诗的思想内容比较深刻,他善于以政治家敏锐的眼光来观察、分析边塞现状,把战争与国家安危、人民苦乐联系起来,大胆表达个人边防政见,同时对亲历耳闻的军中矛盾也给毫不留情的揭露岑参诗中常有一种昂扬的情绪和乐观的精神,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令人读之倍受鼓舞,精神振奋。运用夸张想象的艺术手法将大自然的剧烈变化与声势浩大的行军场面结合,让人惊叹边塞奇异的地理环境与气候特征的同时,感慨行军将士的艰辛。

②表现手法上,高适常用对比、反衬的手法,语言质朴刚健,精炼准确。岑参则好用比喻和夸张,语言新奇自如,呈现出强烈的浪漫主义彩。

推荐第2篇:燕歌行 教学设计

《燕歌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分析边塞诗的多重主题,掌握诗歌环境渲染、对比衬托等艺术手法,揣摩诗歌精湛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法与提问法,品味诗歌的主题美、技巧美、语言美,学习诗歌鉴赏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知作者对边庭士卒英雄气概的赞颂,对他们离家远戍痛苦的同情,以及对某些将领腐败无能的抨击,体会边塞诗深、广的社会意义

教学重点:

1.深入理解本诗的情感

2.赏析艺术技巧

教学难点:

1.理解本诗复杂而深刻的主旨

教学设想:

1.赏析关键词句→把握所用手法及作用→体味诗人的情感→把握诗文主旨

2.使用品读法和关键词语替换比较法把握主旨

3.划块赏析

4.知人论世,明确背景

教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诗文

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激情澎湃,都怀有满腔的爱国热情和浓厚的英雄崇拜,仰慕那些决战沙场、建功立业的将领,但是怎样看待和理解战争,什么是最真正的英雄,我们应该深入思考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最熟悉战争和了解战争的诗人高适的边塞诗:《燕歌行》

二.知人论世,了解写作背景:

㈠边塞诗

盛唐的边塞诗意境高远,格调悲壮,像雄浑的军号,一声声吹的历史都热血沸腾

盛唐的边塞诗人视野开阔,胸怀激荡,充满了磅礴的浪漫气质和一往无前的英雄主义精神他们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充分体现了盛唐精神,是古代诗坛上绝无仅有的奇葩,是后世诗人可望而不可即的高峰

1.盛唐的边塞诗产生原因:唐代国力强盛,疆域广阔,内地与边疆各民族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交往密切边事增加,战争频繁盛唐文人们多热衷于功名,渴望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从军边塞为国立功成为文人求取功名的一种新的出路,而且他们也向往新奇的边疆生活、边塞风光前代战争行役、征夫思妇题材的诗歌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边塞诗的创作,都为唐代边塞诗的兴起提供了创作上的借鉴

2.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是高适、岑参,还有王昌龄、李颀、王之涣、崔颢、王翰等众多作家边塞诗的内容主要是:反映边塞战争生活的艰苦和军旅生活的种种体验,以及征人、思妇的离愁别绪;抒发为国立功的豪情壮志和不满现实的情绪;描写边塞风光、异域风情

3.边塞诗的艺术特点:诗歌的格调雄浑豪放、慷慨悲凉,境界阔大、雄奇壮美边塞诗的佳作以乐府歌行和

五、七言绝句居多

㈡走近作者

1.作者简介:见文后注释1 高适(700~765),字达夫,郡望渤海蓚(今河北景县),早年生活困顿,随父旅居岭南开元中他曾入长安求仕,并于开元十八年(730)至开元二十一年(733)间,北上蓟门,漫游燕赵,希望能从军立功边塞,但却毫无结果后寓居宋中近十年,贫困落拓天宝八载(749),他因有人举荐,试举有道科中举,授封丘尉三年后弃官入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掌书记安史乱起后,他从玄宗至蜀,拜谏议大夫自此官运亨通,做过淮南节度使和蜀、彭二州刺史代宗即位后,他入朝为刑部侍郎、转左散骑常侍,进封渤海县侯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

高适为唐代边塞诗派代表作家,与岑参齐名,世称“高岑”早年漫游燕赵,即有《塞上》、《塞下》、《蓟门五首》等作;作于开元二十六年之《燕歌行》最为脍炙人口旧史谓其“五十始为诗”,殆非事实高适诗反映生活面较宽,乐府、古风尤为擅长,颇为杜甫所推许殷璠评其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河岳英灵集》)严羽名其诗为“高达夫体”(《沧浪诗话》),说明其自有独特风格《新唐书》本传谓其“以气质自高,每一篇已,好事者辄传布”所作诗当时就有入乐者薛用弱《集异记》记与王之涣、王昌龄旗亭赌唱之事,虽未可尽信,然当时伶人已大唱其诗者,当非诳语

——《中国文学家大辞典&8226;唐五代卷》

2.写作背景:

开元十五年(727),高适曾北上蓟门二十年,信安王李禕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可见他对东北边塞军事,下过一番研究工夫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但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五)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张守珪传》)高适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

三.朗读诗文,划分诗节:

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

燕歌行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四.通过关键词分析赏读诗文:

出师

汉家烟尘在东北, 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 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 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 单于猎火照狼山

1.总结诗人描写“出师”渲染怎样气势?结合全诗,谈谈你是如何理解这种气势的描写?(结合“摐金伐鼓”和“旌旆逶迤”来分析)

透过这金鼓震天、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可以揣知将军临战前不可一世的骄态,也为下文反衬

2.“本自”和“非常”这两个虚字有何作用?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貌似揄扬汉将去国时的威武荣耀,实则已隐含讥讽,预伏不文樊哙在吕后面前说:“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季布便斥责他当面欺君该斩(见《史记?季布传》)所以,这“横行”的由来,就意味着恃勇轻敌唐汝询说:“言烟尘在东北,原非犯我内地,汉将所破特余寇耳盖此辈本重横行,天子乃厚加礼貌,能不生边衅乎?”

3.赏析“飞”和“照”两个动词的表达作用?

“校尉羽书飞瀚海”,一个“飞”字警告了军情危急

4.“榆关”“碣石”“瀚海”“狼山”四个地方连缀,有何表达作用?

从辞家去国到榆关、碣石,更到瀚海、狼山,八句诗概括了出征的历程,逐步推进,气氛也从宽缓渐入紧张

战败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1.战士们作战的条件有哪些不利之处?请你概括

①“萧条”自然条件恶劣;

②“凭陵”敌人来势凶猛,战力强;

③“风雨”天气之恶劣

总结:渲染了战势的危急与战斗条件的恶劣

2.“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这种对比的手法的作用

运用鲜明的对比,将战士的为国死战和将领的寻欢作乐对照来写,虽无任何议论,但情感和观点却得以显露,充满了愤怒和讽刺

3.“大漠”“穷秋”“塞草”“孤城”“落日”“斗兵”六个意象营造怎样的意境?

荒芜、衰败、冷落、凄凉的意境,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

4.你认为唐军战败的原因有哪些?主要原因是什么?

自然条件恶劣,气候条件恶劣,敌人凶猛善战,将领与战士的矛盾其中官兵的矛盾,尤其是官的寻欢作乐,将领过于轻敌,只想邀功求赏却不爱惜士兵是失败的主要原因

被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1.征人思乡,分离之苦,本是边塞诗的传统内容,诗人此处是如何写征人之苦的?(扣住“久”“断肠”“空”,体会征人内心之苦)

从士卒和思妇的角度写出“久”“怨”

“久”:士卒愈遭冷遇,愈感寒心,思乡之情愈切

“怨”:不在出征,而在边将无能、决策失当造成久戍不归

一句征夫,一句征夫悬念中的思妇,错综相对,离别之苦,逐步加深城南少妇,日夜悲愁,但是“边庭飘飖那可度?”蓟北征人,徒然回首,毕竟“绝域苍茫更何有!”相去万里,永无见期

2.这段诗文写征人和思妇的彼此分离和思念之苦,与全诗描写战争过程是否背离?有何联系?

写士兵的苦,写两地相思实际是对将领的谴责

3.“绝域苍茫无所有”与“杀气”“阵云”“寒声”“刁斗”矛盾吗?怎样理解?

三时(晨午晚),白天所见“杀气作阵云”,晚上所闻也只有“刁斗声”,可以看出白天身陷绝境,晚上却异常孤独寂寞

4.征人思妇之苦与对汉将的谴责有何联系?

这一段写士兵的痛苦,实是对汉将更深的谴责应该看到,这里并不是游离战争进程的泛写,而是处在被围困的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铁衣远戍辛勤久”以下三联,一句征夫,一句征夫悬念中的思妇,错综相对,离别之苦,逐步加深城南少妇,日夜悲愁,但是“边庭飘飖那可度?”蓟北征人,徒然回首,毕竟“绝域苍茫更何有!”相去万里,永无见期,“人生到此,天道宁论!”更那堪白天所见,只是“杀气三时作阵云”;晚上所闻,惟有“寒声一夜传刁斗”,如此危急的绝境,真是死在眉睫之间,不由人不想到把他们推到这绝境的究竟是谁呢?这是深化主题的不可缺少的一段

苦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 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1.“相看白刃血纷纷”与上文哪句内容形成鲜明对比?“死节从来岂顾勋”与将领形成怎样的对比?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最后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岂是为了取得个人的功勋!他们是何等质朴、善良,何等勇敢,然而又是何等可悲呵! 诗人的感情包含着悲悯和礼赞,而“岂顾勋”则是有力地讥刺了轻开边衅,冒进贪功的汉将

2.为什么“至今犹忆李将军”?李将军与诗中的将领有何不同?

李广:骁勇善战,足智多谋,身先士卒,不贪功,爱士兵

将领:无勇无谋,恃勇轻敌,远离前线,寻欢作乐,好大喜功,不问士兵死活

五.诗歌思想主题

思考讨论:这是一场(

? )的战争

(1)一场完整的战争:出师——战败——被围——死斗(战争全过程)

(2)一场环境恶劣的战争

边塞环境:

山川萧条极边土

特点:辽远、开阔、荒凉

大漠穷秋塞草腓

孤城落日

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3)一场催人泪下(英勇、感人、沉痛)战争

士兵:战士军前半死生

拼死作战、流血牺牲

孤城落日斗兵稀

力尽关山未解围

短兵相接

浴血奋战

视死如归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质朴、善良、勇敢、可悲

征夫思妇:为了揭露军中苦乐不均,从士兵的内心痛苦来写士兵辛苦久战、室家分离与将领临战失职、纵情神色鲜明对比这不是游离战争进程的泛写,而是处在被围困的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用对比突出征夫思妇双方的痛苦,写士兵的痛苦,实是对将领更深刻的谴责

补:

陇西行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分析:这诗的跌宕处全在

三、四两句“可怜”句紧承前句,本题中之义:“犹是”句荡开一笔,另辟新境“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相对,荣枯迥异,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一个“可怜”,一个“犹是”,包含着多么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4)一场失败(腐朽)的战争

将领: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骄傲轻敌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贪功冒进

身当恩遇恒轻敌

美人帐下犹歌舞

纵情声色

腐败无能

(5)一场正义的战争„„

小结:边塞诗的思想主题:建功立业、报效祖国;久戍思归,离愁别绪;边地苦寒,厌恶战争

多重主题:对边庭士卒英雄气概的赞颂,对他们离家远戍痛苦的同情,以及对某些将领腐败无能的抨击

六.艺术特色归纳:

㈠思想内容:

本诗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全景式地展示了戍边生活的各个方面,重点在于揭露军中官兵苦乐悬殊,抨击将帅腐败无能切不恤士卒,对浴血苦战的士兵寄予深切同情

a.所“感”唐家声威

开头四句,“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写唐军声威,旋律昂扬奋发;接着四句,“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写行军壮观

b.所“感”思乡盼归之情

战争酷烈:“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以致“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战争已进入被动状态于是,诗人把重心转向写家庭离散、男怨女旷的情绪,表达战士的思想之情:“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c.所“感”军中苦乐不均

诗中最有现实感、最见深刻的是这两句:“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谴责军中苦乐不均在强烈的对比中,逼出末尾的咏叹:“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此诗构思严谨,围绕一次战争的场景来写全篇共二十八句,分为四层:第一层八句写出师,着力烘托气氛;第二层八句写战败,揭示其原因;第三层八句写被围,刻画相思之苦;第四层四句写死斗,突出壮志豪情

㈡艺术特色:

思考讨论:诗歌主要运用哪些表现手法来表达这些复杂的情感的?

方法指导:手法——分析——效果

⒈善于描绘边塞风光,渲染战地气氛(烘托)

边塞环境:山川萧条极边土

特点:辽远、开阔、荒凉

大漠穷秋塞草腓

孤城落日

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作用:一片肃杀的气氛,渲染悲剧的场面,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

⒉运用多重对比,深化作品主题

例: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分析:一方拼死作战、流血牺牲,一方却是美人歌舞、纵情声色,这样严酷的事实对比,尖锐地揭露了军中苦乐不均,批判了身居要职的将军们的腐败作风暗示了必败的原因

士兵浴血奋战——将军荒淫腐败

士兵辛苦久战、室家分离——将领临战失职、纵情声色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双方紧张的军事活动对比

当时寻欢作乐、不思报效国家的将军——古代勇猛善战、与士卒同甘共苦的李将军

出征时的狂妄——战败时的惨烈

句中并无一个褒贬性的字眼,通过鲜明的多重对比,使主题更鲜明,情感爱憎分明

在《燕歌行》中,对比手法运用得十分巧妙和充分诗中有敌我力量的对比,我方是“摐金伐鼓下榆关”,敌方是“胡骑凭陵杂风雨”,表现出敌人的凶残和抗敌战士的英勇特别是士兵和将军生活的对比:士兵是“战士军前半死生”,“力尽关山未解围”,浴血奋战,出生入死;而将军则是“美人帐下犹歌舞”,享乐腐化,不恤士卒这对比多么强烈!还有家人的痛苦和征人的思念的对照描写:“少妇城南欲断肠, 征人蓟北空回首”,有古代“李将军”和当代“将军”的对比等这种手法的运用,不但突出了诗人强烈的爱憎感情,而且大大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见《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8226;高适》,萧涤非、佘正松撰文) ⒊七言歌行,参用律句,形成音调之美

此诗为歌行,属古诗范畴,本不必讲究声律,但又多律句(有的虽非严格意义上的律句),对偶工整,将古、近体诗律巧妙地结合了起来

首先,大量运用对偶句,如,“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又如,“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还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等

其次,全诗平仄相间,抑扬有节第一层八句,前四句押入声职部(北、贼、色),后四句押平声删部(关、间、山);第二层八句,前四句平声支(衰)、微(稀、围)通押;第三层八句押上声有部(久、后、首、有、斗);第四层四句押平声文部(纷、勋、军)

七.课堂练习:

1、请用对比的手法解读下面这首诗

轻肥

白居易

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

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答:作用:通过宦官与百姓生活的对比,无情的揭露统治者的穷奢极度欲

2、“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一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这句诗运用了衬托的表现手法,通过具有鲜明边塞特点的孤城落日,衰草连天等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凄凉的心境

3.岑参是与高适齐名的盛唐边塞诗人,岑参的《白雪歌》、《走马川》、《轮台歌》等传诵古今,你觉得他俩的诗在风格上有什么区别?

【提示】:岑参的《白雪歌》、《走马川》、《轮台歌》等也是盛唐边塞诗的名篇,与高适《燕歌行》相比,岑参诗更善于抓住边塞地区的特有景色来进行描写,尤富奇思奇语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而高适的《燕歌行》则描写了征战生活的各个方面,内容极为复杂,笔触错综交织,把荒凉绝漠的自然环境,如火如荼的战斗气氛,士兵在战斗中复杂变化的内心活动,诗人强烈的爱憎感情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全诗雄浑深广、悲壮激昂的艺术风格

八.作业:

揣摩诗歌语言,“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句中哪些字用得好?

附:翻译

东北边境上的烽烟尘土蔽日遮天;将领们为扫平凶敌辞家上了前线

好男儿本看重驰聘沙场为国戍边;汉家天子对这种精神又格外赏脸

敲锣打鼓队伍雄赳赳开出山海关;旌旗蔽日在北方的海边蜿蜓不断

校尉自大沙漠送来了紧急的军书;说是单于把战火燃到内蒙的狼山

山川景象萧条延伸到边境的尽头;敌骑侵凌来势凶猛犹如风狂雨骤

战士在前线厮杀一半死来一半生;将军仍在营帐中观赏美人的歌舞

北方沙漠到了秋末尽是萋萋衰草;暮色降临孤城能战守兵越来越少

将士身受皇恩常不顾顽敌而死战;尽管竭力奋战仍未解除关山重围

战士们身穿铁甲辛苦地久戍边疆;家中妻子一定泪如玉箸时时感伤

少妇们在长安家中恐怕哭断了肠;征人们在蓟北边防枉自回首故乡

边疆朔风凛冽要想回乡那能飞渡;疆域旷远迷茫是人世间仅有绝无

晨午晚三时都杀气腾腾战云弥漫;夜里频传的刁斗声叫人听了胆寒

你我相看雪白的战刀上血迹斑斑;自古尽忠死节岂能顾及功勋受赏

君不见沙场上尝尽征战苦的士兵;至今仍然怀念西汉时的李广将军

推荐第3篇:燕歌行

(一) 作家与作品介绍

高适是唐朝著名的边塞诗人。他的诗歌以古体见长,尤长于七言古诗,《燕歌行》即为著名代表作。其作品集为《高常侍集》。此外,著名的边塞诗人还有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名篇分别为《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从军行》、《出塞》。高适长于七言歌行和五言古诗,风格雄浑悲壮、古朴苍劲。

(二)积累有关边塞诗的常识

1.边塞诗的形成。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渐蔚为大观。所以说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

2.边塞诗标题

常含“塞、征、军、塞上、塞下、征人、从军”等字词,如柳中庸的《征人怨》王昌龄的《从军行(其二)》等。

3.边塞诗表达的思想情感主要有四个方面:

(1)描写塞外奇丽壮阔的自然风光,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春景喻冬景,描写了塞外玉树琼花的雪景。(2)抒发从军报国、建功立业的英雄豪情,(3)表达征人久戍边关的思乡念亲之愁,如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以如霜月光和似雪沙漠两个朦胧意象营造了绵绵乡思的典型环境,“不知”两字写出征人迷惘心情,“尽”字写出征人无一例外的不尽乡愁。(4)反映连年征战对广大人民和平生活的干扰和破坏,反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拓土开边。如陈陶的《陇西行》中“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中无定河边悲哀凄凉的丈夫枯骨,一边是妻子梦境中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对照,凝聚着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4.边塞诗中常运用的表现手法。

渲染、反衬、对比、借景抒情、细节、修辞等。岑参善用细节勾勒的手法描绘奇异粗犷、雄浑壮阔的边塞风光。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风掣红旗冻不翻”的细节真实摹写出边地奇寒景象。高适善用铺排和对比来抒情,如《燕歌行》中“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以前线汉军奋力杀敌与后方将士寻欢作乐对比,暗示了必败原因。王昌龄善用借景抒情,如《从军行(其一)》中将闺中少妇思念征人之愁寄予在高高孤楼、缕缕笛声、阵阵秋风的边关萧索秋景中委婉表达出来,揭示出战争带给百姓的痛苦与创伤。

5.边塞诗中常见的地名意象。

经常出现的关山、狼山、燕山、阴山、陇头、凉州和玉门关等边塞地名,大漠、烽烟、长城、黄沙、羌笛、落日、月、旗、鼓、铁衣等意象中反映出他们的精神风貌如张籍的《凉州词(其一)》(2006年天津卷)标题中出现了边塞防线地名“凉州”,柳中庸的《征人怨》中“岁岁金河复玉关”,“玉关”即唐代边陲重镇甘肃玉门关。还经常出现汉代抗击匈奴的飞将军李广,如“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等。 6.边塞诗的时代特点

(1)盛唐: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 (王昌龄)

分析:这些诗句表现出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在盛唐,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2)中晚唐: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分析: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了些许悲壮、惋伤。 (3)宋代: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

分析:尽管仍然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更多的是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与盛唐时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厉,更多一些惆怅。

7.边塞诗艺术风格

豪放旷达——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雄奇壮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豪壮悲慨——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委婉清丽——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三)预习练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燕歌yān 旌旆jīnɡpèi 逶迤wēiyí 功勋xūn 碣石jié 塞草腓féi 玉箸zhù 蓟北jì 2.解释加点的词。

① 作燕歌行以示适 给„„看 ② 山川萧条极边土 尽 ③ 胡骑凭陵杂风雨 仗势侵犯 ④ 身当恩遇恒轻敌 常 ⑤ 边庭飘摇那可渡 辽远 ⑥ 死节从来岂顾勋 为节气而死

3.古今异义

① 男儿本自重横行 横行(古) 恣意驰骋 (今) 贬义词,依仗暴力做坏事 ② 天子非常赐颜色 非常(古)特别 (今)程度副词,十分

颜色(古)光彩,奖赏 (今)色彩

二、鉴赏探究

1.从这首诗歌中你读出了什么内容,请简要概括? (人、事、景。)人:将帅-----士卒,士卒-----思妇

事:战争;景:塞外秋景(教师扣住“战争”进行引导。) 2.诗人主要是从哪些方面来写战争的? 过程、环境、人物(将帅、征人、思妇)。主要结合下面问题的要点,可以用“一场 的战争”来概括。

3.你觉得这首边塞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1)一场完整的战争:出师——战败——被围——死斗(战争全过程) (2)一场环境恶劣的战争(描绘边塞的奇异风光)

边塞环境: 山川萧条极边土 特点:辽远、开阔、荒凉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广漠、苍凉中透出壮美

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双方紧张的军事活动对比 善于描绘边塞风光,渲染战地气氛(烘托)。

作用:一片肃杀的气氛,渲染悲剧的场面,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

如:边塞诗人抒发感情和描写人物是常用粗犷的笔触、厚重的色彩描绘出苍茫雄浑的边塞风光作为背景。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春景喻冬景,描写了塞外玉树琼花的雪景。 (3)一场思乡、思亲的战争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对比-----突出征夫思妇双方的痛苦。 如:陈陶的《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诗歌前两句描写了唐军将士奋不顾身、誓死匈奴的悲壮场面。后两句中征人已成无定河边的枯骨战死疆场,而家中的妻子仍盼着丈夫早日归来。通过对比表现了征战给劳动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现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4)一场失败(腐朽)的战争(描绘戍守战斗的场面,揭露官兵之间的矛盾,表达反战主题) 将领: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骄傲轻敌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贪功冒进

身当恩遇常轻敌

美人帐下犹歌舞 纵情声色 腐败无能 士兵:战士军前半死生 拼死作战、流血牺牲

孤城落日斗兵稀 短兵相接

力尽关山未解围 浴血奋战 视死如归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质朴、善良、勇敢、可悲

分析:一方拼死作战、流血牺牲,一方却是美人歌舞、纵情声色,这样严酷的事实对比,尖锐地揭露了军中苦乐不均,批判了身居要职的将军们的腐败作风。暗示了必败的原因。

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体现了诗人对良将的期待,对无能边将的嘲讽。 (5)一场正义的战争(抒写将士杀敌卫国建功立业的豪情)

汉家烟尘再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如王昌龄的《从军行(其四)》中“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杨炯的《从军行》中“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等诗句直接抒发了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

小结:边塞诗的思想主题:建功立业、报效祖国;久戍思归,离愁别绪;边地苦寒,厌恶战争。多重主题:对边庭士卒英雄气概的赞颂,对他们离家远戍痛苦的同情,以及对某些将领腐败无能的抨击。 4.诗歌在表现主题时使用了渲染和对比的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并说说有什么作用? (1)善于描绘边塞风光,渲染战地气氛(烘托)。

边塞环境:山川萧条极边土 特点:辽远、开阔、荒凉

大漠穷秋塞草腓 孤城落日 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作用:一片肃杀的气氛,渲染悲剧的场面,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 (2)运用多重对比,深化作品主题。 例: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分析:一方拼死作战、流血牺牲,一方却是美人歌舞、纵情声色,这样严酷的事实对比,尖锐地揭露了军中苦乐不均,批判了身居要职的将军们的腐败作风。暗示了必败的原因。

A士兵浴血奋战——将军荒淫腐败;B士兵辛苦久战、室家分离——将领临战失职、纵情声色;C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双方紧张的军事活动对比;

D当时寻欢作乐、不思报效国家的将军——古代勇猛善战、与士卒同甘共苦的李将军;E出征时的狂妄——战败时的惨烈

句中无一个褒贬性的字眼,通过鲜明的多重对比,使主题更鲜明,情感爱憎分明。

推荐第4篇:燕歌行教学反思

《燕歌行》教学反思

《燕歌行》是我在本周刚刚开展了的一节校级公开课,整节课下来得到学生和老师们的一致认可,自己感觉也很舒畅。现将自己做课过程中的心得与体会和大家一起分享。自我认为本节课较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几处;

第一,课前给同学预留一定的时间做好预习工作,即先通过自学了解诗歌大意,我们知道,理解诗歌是基础,是鉴赏的前提。如若放在课堂上来理解则会浪费太多的时间,落实不好教学重点。因而,我就把这一任务布置在了课前,实践证明,这种先学后教的方式真的是有效的。

第二,选定教学目标,做好落实工作。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我抛弃了以前那种大而空,杂而乱的目标,争取从一个小而易把握的突破口切入,寻找学生的最大提升空间。例如,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从《燕歌行》入手,鉴赏归纳诗歌中的人物形象”,那么,整节课的内容与活动便都是紧紧围绕着这一中心而开展的。

第三,组织多样的活动形式,有利于抓住同学们的注意力。例如本节课中,有教师范背,有学生齐读,有自主作答,也有合作探究,有课内品读也有课外拓展,形式可谓变化多样,这样就把同学的注意力紧紧地吸引到了课上。学生自主积极活动,但又始终是跟着老师的要求在走。

此外,教师对文本的感悟与喜爱程度会极大地影响学生的学习

积极性。作为边塞诗中的名篇,《燕歌行》一直都是我所喜爱的,无论是诗歌语言,人物形象,还是其中透露的情感都有可细细品味之处。可能正是因为有了兴趣,所以不自觉地阅读过程中就把文本记到了心里。然后课堂上原本只是想着示范朗读,帮助同学们订正读音的,没想到自己无意的范背,竟然换来学生惊异和崇拜的表情,不用说,这首诗在课下不用再像之前那样督促,同学们也都开始争先恐后地背诵。为此我再次深深地体味到“为人师表”的含义,可以说收获不小。

当然这节课也还有不足之处,比如学生较多,不能顾及每一位同学的个性思考,教师在引导方面还可再下功夫,帮助学生更好提升。总的来说,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还有很多,我一定会继续努力的!

推荐第5篇:《燕歌行》学案

《燕歌行》导学案

学习目标:1.掌握歌行体诗歌的特点

2.理解诗意,感受、揣摩诗中的词句,体会本诗中作者表现的丰富的情感。并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预习案

边塞诗派:在唐代,有一批诗人,以高适、岑参、王昌龄等为代表,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边塞诗主要以描写边塞风光、守边将士的生活及征人思妇相思为主,反映边塞征战生活。边塞诗的出现与大唐帝国的疆域不断扩大导致的开边战争与众多盛唐士人渴望通过战功谋求功名有关。边塞诗是唐代主要的诗歌流派之一。 歌行:歌行体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诗歌体裁,一般篇幅较长,以叙事为主,音节格律相对自由,以七言为主。我们以前学过的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白居易的《琵琶行》等都属于这一类型。 字词积累。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燕歌旌旆逶迤碣石塞草腓玉箸蓟北单于

阅读全诗,大体理解诗句的意思。思考本诗所写的是什么事情。 课堂案

这次出征失利的原因何在?

在这种失败的形势之下,士兵们在做什么,又在想什么呢?阅读“大漠穷秋塞草腓——至今犹忆李将军”,找出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加以赏析。 总结:本诗所用到的手法以及所表现情感。

练习及补充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塞下曲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塞下曲许浑

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

两首诗均为边塞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否相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边塞诗表达的思想情感主要有四个方面:

(1)描写塞外奇丽壮阔的自然风光,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春景喻冬景,描写了塞外玉树琼花的雪景。 (2)抒发从军报国、建功立业的英雄豪情,如杨炯《从军行》“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

(3)表达征人久戍边关的思乡念亲之愁,如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以如霜月光和似雪沙漠两个朦胧意象营造了绵绵乡思的典型环境,“不知”两字写出征人迷惘心情,“尽”字写出征人无一例外的不尽乡愁。

推荐第6篇:燕歌行教案

燕歌行

高适

主备人:蔡旭东 刘莹 戴慧君 总第 节 月 日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盛唐边塞诗派。

2、体会诗人的沉痛之情。

3、把握诗歌谴责边将的主题及对比的艺术手法。【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人的沉痛之情。

2、把握诗歌谴责边将的主题及对比的艺术手法。【教学方法】

“燕歌行”是乐府旧题,其辞多写边关征戍之事,以咏征人思乡、少妇怀远之情为主。首创于曹丕。《燕歌行》是一首较长的边塞诗,有些字词生硬难懂,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尝试采用比较法进行教学。 【学习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盛唐在当时国力十分强大,疆域广阔,内地与边疆各民族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交往密切。边事增加,战争频繁。盛唐文人们多热衷于功名,渴望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从军边塞为国立功成为文人求取功名的一种新的出路,而且他们也向往新奇的边疆生活、边塞风光。在这种社会历史背景下,文人边塞生活的机遇和经历大大增加,由此促进了边塞诗创作的繁荣。此外,前代战争行役、征夫思妇题材的诗歌,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边塞诗的创作,都为唐代边塞诗的兴起提供了创作上的借鉴。在之前以及之后,边塞诗都没有像盛唐时这样繁荣,边塞诗是盛唐气象的产物。(了解边塞诗)

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1)高适(700-765),字达夫,郡望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高适是盛唐重要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内容比较丰富。高适的性格豪放不羁,他青年时代就向往立功边塞的生活:“倚剑对风尘,既然思卫霍”(《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而且有过边塞生活的亲身体验。所以边塞诗也是他早期创作的一个主要内容。高适前期的边塞诗多是来自他亲身的经历,是经过冷静的观察之后的有感而发,因此有较强的针对性,在反映现实方面比其他同时代的边塞诗人远为深刻,既表现了追求功名的昂扬意气,又能够抒发因直视冷峻的现实而产生的悲慨之心,所以在盛唐诗坛他被推为边塞诗的代表。

1 (2)开元十五年(727),高適曾北上蓟门。二十年,信安王李禕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可见他对东北边塞军事,下过一番研究工夫。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但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五)。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张守珪传》)。高適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

三、解题

“燕歌行”是乐府旧题,属“相和歌•平调曲”,其辞多写有关边地征戍之事,以咏征人思乡、少妇怀远之情为主。首创于曹丕。

四、疏通文意,读懂大意。

1、自由朗读,看注释,前后串读。

2、学生讨论、交流。

3、质疑,师生共同解决。

五、文本研习

1、在高适笔下,边塞风光和战争各有什么特点呢?请大家找出对应的诗句、字词并分析、讨论。

(1)边塞风光:山川萧条极边土

大漠穷秋塞草腓 孤城落日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

特点:开阔、荒凉、辽远

(2)战争:敌人的凶猛,战争激烈——“残贼”、胡骑凭陵杂风雨

军情的紧急——校尉羽书“飞”瀚海

战争生活艰苦、历时久——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战争失利——斗兵稀、力尽关山未解围

2、诗歌主题探讨

思考讨论:这是一场(?)的战争。

提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如环境、士兵、将领、战争的性质等探讨。 (1)一场完整的战争:出师——战败——被围——死斗(战争全过程) (2)一场环境恶劣的战争

(3)一场催人泪下(英勇、感人、沉痛)战争 士兵:战士军前半死生 拼死作战、流血牺牲

孤城落日斗兵稀

2 力尽关山未解围 短兵相接 浴血奋战 视死如归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质朴、善良、勇敢、可悲 征夫思妇:为了揭露军中苦乐不均,从士兵的内心痛苦来写。士兵辛苦久战、室家分离与将领临战失职、纵情神色鲜明对比。这不是游离战争进程的泛写,而是处在被围困的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用对比突出征夫思妇双方的痛苦,写士兵的痛苦,实是对将领更深刻的谴责。 (4)一场失败(腐朽)的战争

将领: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骄傲轻敌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贪功冒进

身当恩遇常轻敌

美人帐下犹歌舞 纵情声色 腐败无能 (5)一场正义的战争„„

小结:边塞诗的思想主题:建功立业、报效祖国;久戍思归,离愁别绪;边地苦寒,厌恶战争

多重主题:对边庭士卒英雄气概的赞颂,对他们离家远戍痛苦的同情,以及对某些将领腐败无能的抨击。

六、诗歌艺术特色

思考讨论:诗歌主要运用哪些表现手法来表达这些复杂的情感的? 方法指导:手法——分析——效果

(1)善于描绘边塞风光,渲染战地气氛(烘托)。

边塞环境:山川萧条极边土 特点:辽远、开阔、荒凉

大漠穷秋塞草腓 孤城落日

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作用:一片肃杀的气氛,渲染悲剧的场面,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 (2)运用多重对比,深化作品主题。 例: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分析:一方拼死作战、流血牺牲,一方却是美人歌舞、纵情声色,这样严酷的事实对比,尖锐地揭露了军中苦乐不均,批判了身居要职的将军们的腐败作风。暗示了必败的原因。

①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双方紧张的军事活动对比

②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士兵浴血奋战——将军荒淫腐败 ,苦乐不均对比

③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士兵辛苦久战——将领临战失职对比 ④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征人思妇相互思念对比

3 ⑤摐金伐鼓下榆关——孤城落日斗兵稀 出征时的狂妄、声势浩大与战败时的惨烈对比

⑥至今犹忆李将军 古今对比,渴望良将

诗句中并无一个褒贬性的字眼,通过鲜明的多重对比,使主题更鲜明,情感爱憎分明。

七、总结(朗读)

清人宋宗元在《网师园唐诗笺》中评述高适《燕歌行》道:“沉痛语不堪多读”。

这样的“沉痛语”不是文人的无病呻吟,不是诗人稳坐高堂的想象。高适曾经怀着豪情壮志,到蓟北一带漫游,寻求报效国家的机会。当时,那里正是唐朝与契丹对峙的前沿地区,形势紧张,是用人之地。由于当地军政官僚们堵塞贤路,高适的愿望无法实现,但他对边塞地区的现实状况是了解的更加具体、更加透彻了。这种切身的体验,也为《燕歌行》的写作提供了坚实的生活和思想基础。而此诗也是有感而发。

原序: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背景: 御史大夫张公,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开元二十三年张因与契丹作战有功,拜辅国大将军兼御史大夫。遂恃功骄纵,不恤士卒,开元二十六年(738),其部将败于契丹,张却隐瞒败绩,虚报战功,并贿赂奉命前去调查的牛仙童。高适从“客”处得悉实情,乃作此诗以“感征戍之事”。

所以,此诗含有讥讽张守珪的意思,具有明确的现实针对性,诗篇的思想深度来自勇敢针砭时弊的精神。

八、课后作业

比较曹丕的《燕歌行》与高适的《燕歌行》,高适与曹丕的有相同之处吗?他的诗歌究竟还有哪些突破呢? 课后反思:

推荐第7篇:燕歌行教案

教案2

燕歌行 高适

教学目标:

1.了解边塞诗的特点和风格。

2.深入理解诗作所表达的复杂感情和主旨。 3.赏析本诗的艺术技巧。

4.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1.深入理解本诗的情感。 2.赏析艺术技巧。 教学难点:

1.理解本诗复杂而深刻的主旨。 教学设想:

1.赏析关键词句→把握所用手法及作用→体味诗人的情感→把握诗文主旨。 2.使用品读法和关键词语替换比较法把握主旨。 3.划块赏析。

4.知人论世,明确背景。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诗文。

唐代很多文人都有立功沙场之决心。例如杨炯“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李贺“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但是真正的沙场又是如何的呢?是否就可以凭借着一时之血气便可以建功立业呢?我们今天学习一下高适的《燕歌行》,深切感知一下当时真正的军旅生活。

二.知人论世,了解写作背景: 1.作者简介:

高适(702?—765),字达夫,渤海修(今河北省景县)人。唐朝边塞诗人。二十岁曾到长安,求仕不遇。于是北上蓟门,漫游燕赵,想在边塞寻求报国立功的机会,也没有找到出路。此后,他在梁宋一带过了十几年“混迹渔樵”的贫困流浪生活。这一时期,他曾经和李白、杜甫在齐赵一带饮酒游猎,怀古赋诗。天宝八载,他已经将近五十岁,才由宋州刺史张九皋推荐,举有道科,任封丘尉。他不甘作这个“拜迎长官”、“鞭挞黎遮”的小官,因弃官客河西,由于河西节度使哥舒翰的推荐,掌幕府书记。安禄山之乱发生,他被拜为左拾遗,转监察御史,佐哥舒翰守潼关。潼关失守后,他奔赴行在,见玄宗陈述军事,得到玄宗、肃宗的重视,连续升迁,官至淮南、剑南西川节度使,最后任散骑常侍,死于长安。

高适少孤贫,爱交游,有游侠之风,并以建功立业自期。早年曾游历长安,后到过蓟门、卢龙一带,寻求进身之路,都没有成功。在此前后,曾在宋中居住,与李白、杜甫结交。其诗直抒胸臆,不尚雕饰,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大多写边塞生活。天宝八载(749),经睢阳太守张九皋推荐,应举中第,授封丘尉。十一载,因不忍“鞭挞黎庶”和不甘“拜迎官长”而辞官,又一次到长安。次年入陇右、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为掌书记。安史之乱后,曾任淮南节度使、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剑南节度使等职,官至左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旧唐书·高□传》说:“有唐已来,诗人之达者,唯而已。”

二十岁曾到长安,求仕不遇。于是北上蓟门,漫游燕赵,想在边塞寻求报国立功的机会,也没有找到出路。此后,他在梁宋一带过了十几年“混迹渔樵”的贫困流浪生活。这一时期,他曾经和李白、杜甫在齐赵一带饮酒游猎,怀古赋诗。天宝八载,他已经将近五十岁,才由宋州刺史张九皋推荐,举有道科,任封丘尉。他不甘作这个“拜迎长官”、“鞭挞黎遮”的小官,因弃官客河西,由于河西节度使哥舒翰的推荐,

掌幕府书记。安禄山之乱发生,他被拜为左拾遗,转监察御史,佐哥舒翰守潼关。潼关失守后,他奔赴行在,见玄宗陈述军事,得到玄宗、肃宗的重视,连续升迁,官至淮南、剑南西川节度使,最后任散骑常侍,死于长安。

2.写作背景:

开元十五年(727),高适曾北上蓟门。二十年,信安王李禕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可见他对东北边塞军事,下过一番研究工夫。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但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五)。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张守珪传》)。高适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

三.朗读诗文,划分诗节:

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 第一段八句写出师; 第二段八句写战败; 第三段八句写被围;

第四段四句写死斗的结局。 四.通过关键词分析赏读诗文:

出师 汉家烟尘在东北, 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 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 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 单于猎火照狼山。 ......1.总结诗人描写“出师”渲染怎样气势?结合全诗,谈谈你是如何理解这种气势的描写?(结合“摐金伐鼓”和“旌旆逶迤”来分析)

透过这金鼓震天、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可以揣知将军临战前不可一世的骄态,也为下文反衬。

2.“本自”和“非常”这两个虚字有何作用?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貌似揄扬汉将去国时的威武荣耀,实则已隐含讥讽,预伏不文。樊哙在吕后面前说:“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季布便斥责他当面欺君该斩。(见《史记?季布传》)所以,这“横行”的由来,就意味着恃勇轻敌。唐汝询说:“言烟尘在东北,原非犯我内地,汉将所破特余寇耳。盖此辈本重横行,天子乃厚加礼貌,能不生边衅乎?”

3.赏析“飞”和“照”两个动词的表达作用?

“校尉羽书飞瀚海”,一个“飞”字警告了军情危急。

4.“榆关”“碣石”“瀚海”“狼山”四个地方连缀,有何表达作用?

从辞家去国到榆关、碣石,更到瀚海、狼山,八句诗概括了出征的历程,逐步推进,气氛也从宽缓渐入紧张。

战败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1.战士们作战的条件有哪些不利之处?请你概括。

①“萧条”自然条件恶劣;②“凭陵”敌人来势凶猛,战力强;③“风雨”天气之恶劣。总结:渲染了战势的危急与战斗条件的恶劣。

2.“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这种对比的手法的作用。

运用鲜明的对比,将战士的为国死战和将领的寻欢作乐对照来写,虽无任何议论,但情感和观点却得以显露,充满了愤怒和讽刺。

3.“大漠”“穷秋”“塞草”“孤城”“落日”“斗兵”六个意象营造怎样的意境? 荒芜、衰败、冷落、凄凉的意境,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

4.你认为唐军战败的原因有哪些?主要原因是什么?

自然条件恶劣,气候条件恶劣,敌人凶猛善战,将领与战士的矛盾。其中官兵的矛盾,尤其是官的寻欢作乐,不爱惜士兵是失败的主要原因。

被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1.征人思乡,分离之苦,本是边塞诗的传统内容,诗人此处是如何写征人之苦的?(扣住“久”“断肠”“空”,体会征人内心之苦)

2.这段诗文写征人和思妇的彼此分离和思念之苦,与全诗描写战争过程是否背离?有何联系?

3.“绝域苍茫无所有”与“杀气”“阵云”“寒声”“刁斗”矛盾吗?怎样理解? 4.征人思妇之苦与对汉将的谴责有何联系? 这一段写士兵的痛苦,实是对汉将更深的谴责。应该看到,这里并不是游离战争进程的泛写,而是处在被围困的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铁衣远戍辛勤久”以下三联,一句征夫,一句征夫悬念中的思妇,错综相对,离别之苦,逐步加深。城南少妇,日夜悲愁,但是“边庭飘飖那可度?”蓟北征人,徒然回首,毕竟“绝域苍茫更何有!”相去万里,永无见期,“人生到此,天道宁论!”更那堪白天所见,只是“杀气三时作阵云”;晚上所闻,惟有“寒声一夜传刁斗”,如此危急的绝境,真是死在眉睫之间,不由人不想到把他们推到这绝境的究竟是谁呢?这是深化主题的不可缺少的一段。

苦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 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1.“相看白刃血纷纷”与上文哪句内容形成鲜明对比?“死节从来岂顾勋”与将领形成怎样的对比?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最后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岂是为了取得个人的功勋!他们是何等质朴、善良,何等勇敢,然而又是何等可悲呵! 诗人的感情包含着悲悯和礼赞,而“岂顾勋”则是有力地讥刺了轻开边衅,冒进贪功的汉将。

2.为什么“至今犹忆李将军”?李将军与诗中的将领有何不同? 李广:骁勇善战,足智多谋,身先士卒,不贪功,爱士兵。

将领:无勇无谋,恃勇轻敌,远离前线,寻欢作乐,好大喜功,不问士兵死活。 五.艺术特色归纳: ㈠思想内容:

本诗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概括了开元年间唐军将士戍边生活的多个方面。重点在于揭露军中官兵苦乐悬殊,抨击将帅腐败无能切不恤士卒,对浴血苦战的士兵寄予深切同情。 ㈡艺术特色:

⒈善于描写边塞风光,渲染战争气氛; ⒉运用对比手法,深化作品组主题; ⒊七言歌行,参用律句,形成音调之美。 六.本诗的风格: 雄浑悲壮,风骨凛然。

推荐第8篇:燕歌行教案

《燕歌行》教案

高 适

高二语文组

梁秀娟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盛唐边塞诗派。

2、体会诗人的沉痛之情。

3、把握诗歌谴责边将的主题及对比的艺术手法。

重点难点:

1、体会诗人的沉痛之情。

2、把握诗歌谴责边将的主题及对比的艺术手法。

教学设想:

“燕歌行”是乐府旧题,其辞多写边关征戍之事,以咏征人思乡、少妇怀远之情为主。首创于曹丕。《燕歌行》是一首较长的边塞诗,有些字词生硬难懂,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尝试采用比较法进行教学。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盛唐在当时国力十分强大,疆域广阔,内地与边疆各民族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交往密切。边事增加,战争频繁。盛唐文人们多热衷于功名,渴望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从军边塞为国立功成为文人求取功名的一种新的出路,而且他们也向往新奇的边疆生活、边塞风光。在这种社会历史背景下,文人边塞生活的机遇和经历大大增加,由此促进了边塞诗创作的繁荣。此外,前代战争行役、征夫思妇题材的诗歌,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边塞诗的创作,都为唐代边塞诗的兴起提供了创作上的借鉴。在之前以及之后,边塞诗都没有像盛唐时这样繁荣,边塞诗是盛唐气象的产物。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激情澎湃,都怀有满腔的爱国热情,有浓厚的崇拜英雄的意识,仰慕那些决战沙场、建功立业的将领。但是怎样看待和理解战争,什么是真正的英雄,是我们应该进行深入思考的问题。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最熟悉战争和了解战争的诗人高适的边塞诗《燕歌行》。

二、文本解读

1、作者简介

高适(700-765),字达夫,郡望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高适是盛唐重要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内容比较丰富。高适的性格豪放不羁,他青年时代就向往立功边塞的生活:“倚剑对风尘,既然思卫霍”(《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而且有过边塞生活的亲身体验。

所以边塞诗也是他早期创作的一个主要内容。高适前期的边塞诗多是来自他亲身的经历,是经过冷静的观察之后的有感而发,因此有较强的针对性,在反映现实方面比其他同时代的边塞诗人远为深刻,既表现了追求功名的昂扬意气,又能够抒发因直视冷峻的现实而产生的悲慨之心,所以在盛唐诗坛他被推为边塞诗的代表。

2、写作背景

开元十五年(727),高適曾北上蓟门。二十年,信安王李禕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可见他对东北边塞军事,下过一番研究工夫。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但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五)。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张守珪传》)。高適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

3、解题

“燕歌行”是乐府旧题,属“相和歌•平调曲”,其辞多写有关边地征戍之事,以咏征人思乡、少妇怀远之情为主。首创于曹丕。(ppt展示)

三、疏通文意,给文本划分层次

燕歌行

高适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1

1、第一层:

2、第二层:

3、第三层:

4、第四层:

5、翻译名句:

(1)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2)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3)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4)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5)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四、赏析诗句

出示课件:

1、出师

汉家烟尘在东北, 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 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 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 单于猎火照狼山。 赏析:

1.诗人描写“出师”渲染怎样气势?有何作用?(结合“摐金伐鼓”和“旌旆逶迤”来分析) 明确:透过这金鼓震天、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可以揣知将军临战前不可一世的骄态,也为下文反衬。

2.第四句那两个动词用得好?有何作用?

明确:“校尉羽书飞瀚海”,一个“飞”字警告了军情危急。 4.“榆关”“碣石”“瀚海”“狼山”四个地方连缀,有何表达作用?

明确:从辞家去国到榆关、碣石,更到瀚海、狼山,八句诗概括了出征的历程,逐步推进,气氛也从宽缓渐入紧张。

2、战败(出示)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赏析:

1.战士们作战的条件有哪些不利之处?请你概括。

明确:①“萧条”自然条件恶劣;②“凭陵”敌人来势凶猛,战力强;③“风雨”天气之恶劣。总

结:渲染了战势的危急与战斗条件的恶劣。

2.赏析名句:“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明确:运用鲜明的对比,将战士的为国死战和将领的寻欢作乐对照来写,虽无任何议论,但情感和观点却得以显露,充满了愤怒和讽刺。

3.“大漠”“穷秋”“塞草”“孤城”“落日”“斗兵”六个意象营造怎样的意境?

明确:荒芜、衰败、冷落、凄凉的意境,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

4.你认为唐军战败的原因有哪些?主要原因是什么?

明确:自然条件恶劣,气候条件恶劣,敌人凶猛善战,将领与战士的矛盾。其中官兵的矛盾,尤其是官的寻欢作乐,不爱惜士兵是失败的主要原因。

3、被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赏析:

1.征人思乡,分离之苦,本是边塞诗的传统内容,诗人此处是如何写征人之苦的?(扣住“久”“断肠”“空”,体会征人内心之苦) 4.征人思妇之苦与对汉将的谴责有何联系?

明确: 这一段写士兵的痛苦,实是对汉将更深的谴责。应该看到,这里并不是游离战争进程的泛写,而是处在被围困的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铁衣远戍辛勤久”以下三联,一句征夫,一句征夫悬念中的思妇,错综相对,离别之苦,逐步加深。城南少妇,日夜悲愁,但是“边庭飘飖那可度?”蓟北征人,徒然回首,毕竟“绝域苍茫更何有!”相去万里,永无见期,“人生到此,天道宁论!”更那堪白天所见,只是“杀气三时作阵云”;晚上所闻,惟有“寒声一夜传刁斗”,如此危急的绝境,真是死在眉睫之间,不由人不想到把他们推到这绝境的究竟是谁呢?深化了主题。

4、苦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 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赏析:

1.“相看白刃血纷纷”与上文哪句内容形成鲜明对比?“死节从来岂顾勋”与将领形成怎样的对比?

明确:“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最后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岂是为了取得个人的功勋!他们是何等质朴、善良,何等勇敢,然而又是

2 何等可悲呵! 诗人的感情包含着悲悯和礼赞,而“岂顾勋”则是有力地讥刺了轻开边衅,冒进贪功的汉将。

2.为什么“至今犹忆李将军”?李将军与诗中的将领有何不同? 明确:李广:骁勇善战,足智多谋,身先士卒,不贪功,爱士兵。

将领:无勇无谋,恃勇轻敌,远离前线,寻欢作乐,好大喜功,不问士兵死活。

五、拓展延伸

1、比较曹丕的《燕歌行》与高适的《燕歌行》,高适与曹丕的有相同之处吗?他的诗歌究竟还有哪些突破呢? 明确:

两文都写了思妇怀远之情。高适《燕歌行》:“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玉箸,玉做的筷子,这儿比喻思妇的眼泪。筷子竖起来是两行,少妇眼泪也是两行。玉做的筷子晶莹透明,少妇的眼泪也是如此。这里实际上是借代修辞,用玉箸来指代这些兵士的妻子。

(借代:不直接说出事物而借用与它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或用事物局部代替整体。) 除此之外,高适的诗歌还写到了边塞风光和战争。

2、在高适笔下,边塞风光和战争各有什么特点呢?请大家找出对应的诗句、字词并分析、讨论。明确:

(1)边塞风光:山川萧条极边土

大漠穷秋塞草腓

孤城落日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 特点:开阔、荒凉、辽远

(2)战争:敌人的凶猛,战争激烈——“残贼”、胡骑凭陵杂风雨

军情的紧急——校尉羽书“飞”瀚海

战争生活艰苦、历时久——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战争失利——斗兵稀、力尽关山未解围

六、赏析艺术特色

㈠思想内容:

本诗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概括了开元年间唐军将士戍边生活的多个方面。重点在于揭露军中官兵苦乐悬殊,抨击将帅腐败无能切不恤士卒,对浴血苦战的士兵寄予深切同情。 ㈡艺术特色:

1、善于描写边塞风光,渲染战争气氛;

2、运用对比手法,深化作品组主题;

3、七言歌行,参用律句,形成音调之美。

4、本诗的风格:雄浑悲壮,风骨凛然。

六、从这首诗来了解边塞诗,联系所学归纳总结。内容:建功立业;战争艰苦,征人思妇离愁别绪;边塞风光。 特点:格调雄浑豪放慷慨悲凉,境界阔大,雄奇壮美。 人物:高适

岑参 王昌龄 王翰

七、课堂小结

盛唐的边塞诗意境高远,格调悲壮,像雄浑的军号,一声声吹得历史都热血沸腾。 盛唐的边塞诗人视野开阔胸怀激荡,充满了磅礴的气势和一往无前的英雄主义精神。他们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八、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诗并搜集整理边塞诗

2、以“爱国”为话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片段,题目自议。附录:

东北边境上的烽烟尘土蔽日遮天;将领们为扫平凶敌辞家上了前线。 好男儿本看重驰聘沙场为国戍边;汉家天子对这种精神又格外赏脸。 敲锣打鼓队伍雄赳赳开出山海关;旌旗蔽日在北方的海边蜿蜓不断。 校尉自大沙漠送来了紧急的军书;说是单于把战火燃到内蒙的狼山。 山川景象萧条延伸到边境的尽头;敌骑侵凌来势凶猛犹如风狂雨骤。 战士在前线厮杀一半死来一半生;将军仍在营帐中观赏美人的歌舞。 北方沙漠到了秋末尽是萋萋衰草;暮色降临孤城能战守兵越来越少。 将士身受皇恩常不顾顽敌而死战;尽管竭力奋战仍未解除关山重围。 战士们身穿铁甲辛苦地久戍边疆;家中妻子一定泪如玉箸时时感伤。 少妇们在长安家中恐怕哭断了肠;征人们在蓟北边防枉自回首故乡。 边疆朔风凛冽要想回乡那能飞渡;疆域旷远迷茫是人世间仅有绝无。 晨午晚三时都杀气腾腾战云弥漫;夜里频传的刁斗声叫人听了胆寒。 你我相看雪白的战刀上血迹斑斑;自古尽忠死节岂能顾及功勋受赏。 君不见沙场上尝尽征战苦的士兵;至今仍然怀念西汉时的李广将军。

3

推荐第9篇:《燕歌行》教案

《燕歌行》教案

高适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体味诗人内心复杂的情感。

2、探讨诗歌的艺术手法。

3、了解边塞诗,体会其深广的社会意义。教学重难点:

1.深入理解本诗的情感。2.赏析艺术技巧。

3.理解本诗复杂而深刻的主旨。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朱光潜曾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读诗,既是培养个人的文学气质,又是我们走进一位诗人,走进一个时代的媒介。边塞诗在唐代达到顶峰,仅就其数量来说,就有近2000首,达到了各代边塞诗数量的总和。唐朝的著名诗人大都写过边塞诗,其内容丰富深刻,体裁风格多样,异彩纷呈。今天我们学习的便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高适的名篇《燕歌行》。

二、相关内容介绍

作者原有小序说:“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开元23年,张守珪因与契丹作战有功,拜辅国大将军兼御史大夫。遂恃功骄纵,不恤士卒。开元26年,其部将败于契丹,张却隐瞒败绩,虚报战功,并贿赂奉命前去调查的牛仙童。高适从“客”处得悉实情,乃作此诗以“感征戍之事”。

从这篇短序来看,高适《燕歌行》中的有关描写,可能与张守珪有一定关系。但该诗还包括了高适以前从军时对唐朝军队内部情况的一些看法。因此,不应当把这首诗的主题具体理解为针对某一个人、某一件事。而应当把它看成是当时对边塞战争、对唐军内部情况的概括看法。

三、初读,感知征战之事 1.齐读全文

2.自由朗读,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 第一幅画面:前八句——大军出征图

第二幅画面:九到十六句写——战败被围图 第三幅画面:十七到二十四句写——被围思亲图 第四幅画面:二十五到二十六句写——效命死节图

四、再读,寻找战败之因

请思考,唐军战败的原因有哪些?主要原因是什么?请你找出这些诗句并分析概括。 战败之因:自然条件恶劣

敌人凶悍善战

将领与战士的矛盾(官兵苦乐不均)

主要原因:官兵的矛盾,尤其是军官的寻欢作乐,不爱护士兵是失败的主要原因。

五、三读,体悟诗人情感

古人有云:“诗言志。”诗歌是用来表明志向,表达情感的,那么高适想通过这场失败的战争,他想表达哪些情感呢?请简要分析。(独立思考,之后小组讨论,代表回答。)

1 【思路一】

对士兵:赞美士兵奋勇杀敌,不图名利 同情士兵离家远戍,内心悲苦

对将军:谴责将军纵情声色,腐败无能,贪功轻敌,不恤士兵 对军中苦乐不均极为愤慨。

诗人的思考:唐代边塞诗以表现民族间的征战内容居多。本诗虽是边塞诗,但重点不在于揭示民族矛盾,而是揭示官兵间的矛盾。这是诗人对战争失败原因的理性思考。 【思路二】

情感深沉:批判(将军、君主)《诗·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太平天国》中也有“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而这里“战士军前半死生”,将军却是“美人帐下犹歌舞”。再看君主,杜甫的《兵车行》“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开疆扩土)李颀的《古从军行》中也说“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只得到一些植物的种子而已,没有太大的价值。)

同情(征兵、思妇、劳苦大众)“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杜甫的《新婚别》有这样两句“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结局可能就是“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当然也就放射到对劳苦大众的同情,战争涉及到的是千家万户,杜甫《阁夜》“野哭千家闻战伐”。

控诉(整个战争的控诉)

六、品读,鉴赏诗歌之妙——方法体会

1.情感的抒发常常借助于一些手法或技巧,在这首诗里面,作者运用的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结合文本具体分析。【明确】

①“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战士——拼死作战,流血牺牲。

将帅——美人歌舞,纵情声色,贪图享乐。

揭露军中苦乐不均,批判身居要职的将军们的腐败作风。 ②“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古今对比

李广勇猛善战,作风朴实,能善待部将,与士卒同甘共苦。而唐将只知寻欢作乐,不思报效国家。此句既是对将帅骄奢淫逸行为的批判,也是对朝廷用人的含蓄讽刺。 ③一处大的对比——出征与战败对比 出征:“摐金伐鼓”“旌旆逶迤” 战士骄气:“男儿本自重横行” 恃勇轻敌:“汉将辞家破残贼。”

貌似赞扬汉将去国时威武荣耀,实隐含讥讽。 【补充】《史记·季布传》 樊哙在吕后面前:“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季布便斥责他当面欺君该斩。“横行”由来,有恃勇轻敌的意味。

这一组组的对比无不包含着诗人复杂的感情,对将领的批判,对士兵的同情,对李广的景仰。让我们再一起饱含感情的朗读全文,感受情感。

七、拓展学习

1、边塞诗简介

初盛唐边塞诗繁荣的原因

一方面在于强大的边防和高度自信的时代风貌;另一方面在于建功立业的壮志和“入幕制度”的刺激。文人普遍投笔从戎,赴边求功。

2 盛唐边塞诗代表作家:高适、岑参、王昌龄,还有李颀、王之涣、王翰等。 边塞诗特点:格调雄浑豪放、慷慨悲凉,境界阔大、雄奇壮美。

盛唐边塞诗歌流行的原因:边塞战争性质复杂且频繁,加之文人去边塞,使得唐代边塞诗歌数量最多,成就最高,形成了边塞诗派,成为唐诗的一枝奇葩。

开疆拓土——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最蓬勃发展的阶段,经济繁荣、社会稳定,转而有余力开疆拓土。当时的边疆战功卓著者往往入朝为重臣,士人也往往到边塞去谋出路,是个尚武的时代。如:“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国防、经济需要——“玄宗之世,华夏、吐蕃、大食三大民族皆称强盛,中国欲保其腹心之关陇,不能不固守四镇,又不能不扼据小勃律,以制吐蕃,而继绝其与大食通援之道。当时国际之大势如此,则唐代之所以开拓西北,远征葱岭,实亦有其不容已之故,未可专咎时主之黩武开边也。”(陈寅恪《外族盛衰之连环性及外患与内政之关系》)总体上与其它民族和睦相处,友好往来,在经济文化等方面互通有无,交流非常广泛;但同时也存在着睦邻间的矛盾。当时北方民族突厥、契丹、回纥以及西北的吐番等少数民族,都以游牧为业,对骑马打猎都十分熟悉。他们凭借于此,一到草深马肥季节,就瞅机会搔扰边境;而唐王朝为了保护边境安全,保护贸易交通的正常进行以促进经济发展,也经常以攻为守,进行反击。有时唐朝统治者为了扩张势力,或者个别将领为了邀功请赏,也主动侵略少数民族。

战争频繁——自从武则天临朝秉政到李隆基天宝年间,在东起辽宁东部,西至青海、新疆几千里的边境线上,烽烟时起,战争频繁。 文人参军——由于边境战争连年不断,因此参军从战成了盛唐人民生活的一项内容。一些青年男子血气方刚,想到边境上去杀敌,去立功。他们把从军参战看作是一种理想,不少文人也踊跃戍边。 边塞诗主要内容

解读边塞诗

注意典型意象

1)常见的景物:秋月、雪山、大漠、孤城、边关、黄河、长云、雨雪、风沙;

2)常见的战事意象:金鼓、旌旗、烽火、长云、戈矛剑戟、斧钺刀铩、雁飞鹰扬、箭

3 飞马走 ;

常见的地名:(胡

夷指少数民族)

碛西

轮台 龟兹

夜郎;天山、阴山、受降城、玉门关、关山、阳关、凉州、楼兰;

3)常见的乐器及曲子:羌笛、琵琶、胡笳、芦管、角、鼓。《折杨柳》、《梅花落》、《关山月》等。

推荐第10篇:《燕歌行》教案

《燕歌行》教案

高适

教学目标:

1.了解边塞诗的特点和风格。

2.深入理解诗作所表达的复杂感情和主旨。 3.赏析本诗的艺术技巧。

4.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深入理解本诗的情感。2.赏析艺术技巧。

3.理解本诗复杂而深刻的主旨。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这是李贺的人生理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是王昌龄的报国宣言;但是理想也好,宣言也罢,却常被残酷的现实雨打风吹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高适的《燕歌行》,让我们认识那场令人扼腕的战争,让我们触摸哪些在战火硝烟中一个个我们无法直视的灵魂。

二、相关内容介绍

作者原有小序说:“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开元二十六年,即公元738年。

御史大夫:指当时的幽州节度使张守硅。

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有一个张守珪的部下从边塞回来到高适家做客。 感征戍之事:已不再为思妇征人,荒凉苦塞的旧框框所囿,而进一步将笔触伸向更广阔的边地生活,揭军旅矛盾。

和:依照别人的题材、体裁或者格律填写诗词叫“和”。

高适的这段小序,是介绍该诗的写作背景。开元26年,张守珪有一部将叫赵刊,他假借张守珪的命令,攻打奚这一少数民族,以便邀功请赏,先是打胜了,后来又吃了败仗。张守珪由于偏袒赵刋,因而在向朝廷汇报的时候,他隐瞒了赵失败的事情,而只报赵获胜的情况。这件事后来泄露了。这时有个从边塞回来的人到高适家做客,和高适谈起边塞的事情,并给高适看了自己写的一首《燕歌行》,高适感触颇深,就写了这首和诗。从这篇短序来看,高适《燕歌行》中的有关描写,可能与张守珪有一定关系。但该诗还包括了高适以前从军时对唐朝军队内部情况的一些看法。因此,不应当把这首诗的主题具体理解为针对某一个人、某一件事。而应当把它看成是当时对边塞战争、对唐军内部情况的概括看法。

三、初读,感知征战之事 1.齐读全文

2.自由朗读,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 第一幅画面:前八句——大军出征图

第二幅画面:九到十六句写——战败被围图 第三幅画面:十七到二十四局写——被围思亲图 第四幅画面:二十五到二十六句写——效命死节图

3.诗歌改写练习,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全诗一共二十八句,请从每节诗中选取两 1 句,为每幅图画题诗,将这首诗歌改写成八句。 大军出征图: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战败被围图: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被围思亲图: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效命死节图: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四、再读,体会征战之苦

请思考,诗人所感“征战之苦”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请你找出这些诗句并加以概括。 征战之苦:战争环境苦

官兵苦乐不均之苦

思念亲人苦

随时赴死苦

五、三读,体悟诗人情感

古人有云:“诗言志。”诗歌是用来表明志向,表达情感的,那么高适想通过这场失败的战争,他想表达哪些情感呢?请简要分析。(独立思考,之后小组讨论,代表回答。) 【思路一】

对士兵:赞美士兵奋勇杀敌,不图名利 同情士兵离家远戍,内心悲苦

对将军:谴责将军纵情声色,腐败无能,贪功轻敌,不恤士兵 对军中苦乐不均极为愤慨。

诗人的思考:唐代边塞诗以表现民族间的征战内容居多。本诗虽是边塞诗,但重点不在于揭示民族矛盾,而是揭示官兵间的矛盾。这是诗人对战争失败原因的理性思考。 【思路二】

情感深沉:批判(将军、君主)《诗·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太平天国》中也有“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而这里“战士军前半死生”,将军却是“美人帐下犹歌舞”。再看君主,杜甫的《兵车行》“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开疆扩土)李颀的《古从军行》中也说“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只得到一些植物的种子而已,没有太大的价值。)

同情(征兵、思妇、劳苦大众)“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杜甫的《新婚别》有这样两句“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结局可能就是“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当然也就放射到对劳苦大众的同情,战争涉及到的是千家万户,杜甫《阁夜》“野哭千家闻战伐”。

控诉(整个战争的控诉)

六、品读,鉴赏诗歌之妙——方法体会

1.情感的抒发常常借助于一些手法或技巧,在这首诗里面,作者运用的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结合文本具体分析。【明确】

①“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战士——拼死作战,流血牺牲。

将帅——美人歌舞,纵情声色,贪图享乐。

揭露军中苦乐不均,批判身居要职的将军们的腐败作风。 ②“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一、四句写征人,

二、三句写思妇。突出征夫思妇双方的痛苦,先夫妇,后妇夫,对比中错落有致。

2 ③“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古今对比

李广勇猛善战,作风朴实,能善待部将,与士卒同甘共苦。而唐将只知寻欢作乐,不思报效国家。此句既是对将帅骄奢淫逸行为的批判,也是对朝廷用人的含蓄讽刺。 ④一处大的对比——出征与战败对比 出征:“摐金伐鼓”“旌旆逶迤” 战士骄气:“男儿本自重横行” 恃勇轻敌:“汉将辞家破残贼。”

貌似赞扬汉将去国时威武荣耀,实隐含讥讽。 【补充】《史记·季布传》 樊哙在吕后面前:“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季布便斥责他当面欺君该斩。“横行”由来,有恃勇轻敌的意味。

⑤“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A.“飞”军情危急,校尉盼大军早日来解围的忧心如焚的急迫心情。 B.“猎”为何不是“烈”? 【补充】《赤壁之战》

曹操与孙权作战——“江南打猎怎样?”打仗,把对方看成猎物,来势迅猛。 ⑥“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视死如归,饱含悲悯和礼赞。而“岂顾勋”有力讽刺了轻开边衅,冒进贪功的汉将。 作用:突出矛盾、深化主旨

2.分组:单数组写将领与士兵的对比;双数组写唐将与李广的对比 形式上:整散结合

情感上:突出对将领的批判、对士兵的同情,对李广的景仰。 字数100字左右,限时3分钟。(配乐,进入情境)

【师旁白】同学们,不妨想象你就是一名士兵。你拜别了妻儿老小,扛着武器,踏上沙场。你心里想的是如何杀敌救国,而你的将军却想的是何日邀功请赏;你在前方奋勇杀敌,浴血奋战,而你的将军却是花天酒地,醉生梦死。身边的战友一个接一个倒下,鲜血染红了大地。家里的妻子望眼欲穿,肝肠寸断,你多么想能和她再见一面啊。你心里明白的知道,也许过了今天晚上,你和她就要天人永隔了。可是,为了战友复仇,或者说,是为了一个战士最后的尊严,你不得不拿起武器来和敌人决一死战。这个时候,你多么希望有一个像李广那样的将领率领你们冲锋陷阵。与这样的人并肩作战,同甘共苦,哪怕死你也觉得是那样的壮烈而又光荣。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感觉,拿起笔,尽情地表达一下内心的情感吧。 例句:

①狼烟起,烽火燎。戎装铁马,战断天涯路。燕歌响,彩袖舞,花前月下,望尽功勋耀。何为战场,何为天下?

②黄沙漫卷,天色苍茫,却不知某处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舍命杀敌,旌旗蔽天,身边战友倒下若干年后唯剩黄沙白骨;可将军歌舞笙前,花前帐下,已无生之面邀功请赏,春光洒军帐,明月鉴我心。

③天苍苍,地惶惶,当流血,人断肠。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前犹歌舞。将军锦帽貂裘,花天酒地邀功夺赏,战士征戍苦衣血染白刃死节可矜,一头头征夫白发,一垒垒河边白骨,换来的却是将军的半生荣华,皇帝的绝域疆土。(“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④这是寒楼上遥望的沉吟声,是阁帐下婉转的歌舞声,是风声,是雨声,是杀敌声,是锋镝声,是战士啼尽最后鲜血的临终声,是将军花前月下邀功请赏的轻敌声,这是国破家亡的声音,这是控诉战争的声音,这是呼唤英雄的声音。

3 ⑤黄沙散漫中,战士们的身影逐渐清晰,如雷声滚滚,是由远及近的马蹄;逶迤旌旆下,却不见将军的昂首,朝歌夜弦,是华灯军帐里的花天酒地。烈风在嘶吼,日月在颤抖,终难放下的是家国的情仇,纵使粉身碎骨也全然不惧,我愿让白骨枯于这锦绣山河。

⑥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在历史洪荒前,你将如何抉择?壮烈英勇之士惜念家国,贪生怕死之徒苟活人世。遥想名将李广,气吞山河,挑银枪上马,断喝:“挡我者死!”一杆银枪,刺透多少狼兵虎将的胸膛。再看今朝唐将,浴欢帐暖,春华相蒸,歌舞靡靡之音,红袖贪欢,寒了多少忠义之士的赤子之心。壮士跨骏马奔突沙场,心念乃国之使命民之安康。唐将拥美人醉生梦死,魂牵乃命之苟且身之偏安,宝刀驾轩辕,关山战鼓,自念一身修就生死。上对苍天,下对黎民。英雄本色壮哉!无言看今朝,偃月笙箫,水袖带波,红裙扼未央,金樽玉液,声色犬马,白骨遍野敌不过美人胸前的朱砂。千载过,灭风雨,而抗雷电,狼烟未灭,渺四野,而越千年! 3.饱含感情的朗读全文,感受情感。 【师总结】:咱从来不怕牺牲,咱怕的是不公平。男人们战死沙场,女人们空自守望,君王的一声令下,伴随的是千千万万孤儿寡妇的血泪,塞外的羌笛悠悠,楼兰的胡笳曼曼,大漠的孤烟缕缕,冀北的风沙茫茫,都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了,但是对战争的思考,相信还将继续下去。最后以一古体诗作结,结束与高适的跨时代对话。

“君不见关山北,大雁高翔白骨累,一腔碧血随流水。君不见篷窗后,孤儿嬉闹不知愁,寡妇对月双泪垂。君王一寸土,千家纸钱飞,铁马楼兰终成灰,古来征战几人回?”

七、拓展思考

“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思考:战争仅仅给中原人民带来了苦难吗?对于战争,你有什么话要说?

【析】这句诗据说是因为当年汉武帝派霍去病征讨匈奴,匈奴挫败退守焉支山而写下的,意思是失去了我的祁连山,失去了我的焉知山,我的家畜们(六畜是六种家畜的合称,即:马、牛、羊、猪、狗、鸡。蕃息是指滋生众多;繁殖增多)都没办法生长繁衍了;我那要嫁人的新妇都没办法施粉黛,漂漂亮亮出嫁了。表达了匈奴对失去家园的愤恨和悲怆的热爱家乡的感情。

八、板书设计

九、教后感

第11篇:《燕歌行》教案

《燕歌行》教案

教学目标:

初步了解盛唐边塞诗

2、

体会诗人的沉痛之情。

3、

把握诗歌谴责边将的主题。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的沉痛之情。

教学时数:1时

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盛唐诗歌题材丰富,其中山水诗、边塞诗占的比重较大,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边塞诗——《燕歌行》。

作者简介:高适(700-76),字达夫,郡望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至于生籍,现已无法考知。高适是盛唐重要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内容比较丰富。早年因为政治上的失意,生活上的困顿,他的诗多有自伤不遇之词和急于用世之意。如“飘荡与物永,蹉跎觉年老”(《酬裴秀才》)“暮天摇落伤怀抱,倚剑悲歌对秋草”(《古大梁行》)。高适的性格豪放不羁,他青年时代就向往立功边塞的生活:“倚剑对风尘,既然思卫霍”(《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而且有过边塞生活的亲身体验。所以边塞诗也是他早期创作的一个主要内容。高适前期的边塞诗多是来自他亲身的经历,是经过冷静的观察之后的有感而发,因此有较强的针对性,在反映现实方面比其他同时代的边塞诗人远为深刻,既表现了追求功名的昂扬意气,又能够抒发因直视冷峻的现实而产生的悲慨之心,所以在盛唐诗坛他被推为边塞诗的代表。

背景:

开元十五年(727),高適曾北上蓟门。二十年,信安王李禕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可见他对东北边塞军事,下过一番研究工夫。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但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五)。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张守珪传》)。高適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

诗的主旨是谴责在皇帝鼓励下的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败,使广大兵士受到极大的痛苦和牺牲。诗人写的是边塞战争,但重点不在于民族矛盾,而是同情广大兵士,讽刺和愤恨不恤兵士的将军。

总体思路:

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第一段八句写出师,第二段八句写战败,第三段八句写被围,第四段四句写死斗的结局。各段之间,脉理绵密。

难点击破:

第一段:诗的发端两句便指明了战争的方位和性质,见得是指陈时事,有感而发。

①“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提示:作者的感情是复杂的:一方面,对将军们破敌卫国,建立功勋,寄予希望;另一方面,又为他们骄恣蛮干,邀功求赏,深抱隐忧。

②“横行”的由来见注释,“横行”一词有何妙处?

明确:意味着恃勇轻敌。

紧接着描写行军:“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透过这金鼓震天、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可以揣知将军临战前不可一世的骄态,也为下文反衬。战端一启,“校尉羽书飞瀚海”,一个“飞”字警告了军情危急:“单于猎火照狼山”,不意“残贼”乃有如此威势。

小结:从辞家去国到榆关、碣石,更到瀚海、狼山,八句诗概括了出征的历程,逐步推进,气氛也从宽缓渐入紧张。

第二段:写战斗危急而失利。落笔便是“山川萧条极边土”,展现开阔而无险可凭的地带,带出一片肃杀的气氛。“胡骑”迅急剽悍,象狂风暴雨,卷地而来。表现了敌兵进攻的猛烈。

①“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为什么成为千古名句?

明确:汉军奋力迎敌,杀得昏天黑地,不辨死生。然而,就在此时此刻,那些将军们却远离阵地寻欢作乐:这样严酷的事实对比,有力地揭露了汉军中将军和兵士的矛盾,暗示了必败的原因。作者怀着极大的愤慨唱出了军中的不平,成为千古绝唱,不言而喻,正是将帅与士卒之间这种苦乐不均、生死迥异的地位和待遇,从内部瓦解了官军的战斗力。

②“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两句景物描写的作用?

明确:孤城落日,衰草连天,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回应上文,汉将“横行”的豪气业已灰飞烟灭,他的罪责也确定无疑了。

小结:写战场交战和将领与士卒遭遇的不同,既是全诗的中心,又是前后转折的关键。

第三段:写士兵的痛苦。

①“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涕别离后”强调哪个词?

明确:强调“久”字,相思之怨并不在于出征,而在于由于边将的无能、边策失当造成的久戍不归。

“征夫”与“少妇”错综相对,离别之苦,逐步加深。城南少妇,日夜悲愁,但是“边庭飘飖那可度?”蓟北征人,徒然回首,毕竟“绝域苍茫更何有!”相去万里,永无见期,更那堪白天所见,只是“杀气三时作阵云”;晚上所闻,惟有“寒声一夜传刁斗”。从时间上着笔,写征战生活的日夜不宁,如此危急的绝境,真是死在眉睫之间,不由人不想到把他们推到这绝境的究竟是谁呢?这是深化主题的不可缺少的一段。

最后四句总束全篇,淋漓悲壮,感慨无穷。“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最后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岂是为了取得个人的功勋!他们是何等质朴、善良,何等勇敢,然而又是何等可悲呵!②如何理解“岂顾勋”?

明确:士兵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岂是为了取得个人的功勋!表明了士兵的勇敢、质朴;诗人的感情包含着悲悯和礼赞,而“岂顾勋”则是有力地讥刺了轻开边衅,冒进贪功的汉将。

③最末二句,诗人深为感慨道:“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提到李将军有何用意?

明确:八九百年前威镇北边的飞将军李广,处处爱护士卒,使士卒“咸乐为之死”。这与那些骄横的将军形成多么鲜明的对比。诗人提出李将军,既紧扣全篇主旨,又给读者留下无穷回味。意义尤为深广。诗歌以李广终篇,意境更为雄浑而深远。

小结:写士兵的痛苦,实是对汉将更深的谴责。应该看到,这里并不是游离战争进程的泛写,而是处在被围困的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

特点:全诗气势畅达,笔力矫健,气氛悲壮淋漓,主意深刻含蓄。“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诗人着意暗示和渲染悲剧的场面,以凄凉的惨状,揭露好大喜功的将军们的罪责。尤可注意的是,诗人在激烈的战争进程中,描写了士兵们复杂变化的内心活动,凄恻动人,深化了主题。全诗处处隐伏着鲜明的对比。从贯串全篇的描写来看,士兵的效命死节与汉将的怙宠贪功,士兵辛苦久战、室家分离与汉将临战失职,纵情声色,都是鲜明的对比。而结尾提出李广,则又是古今对比。全篇“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二句最为沈至”(《唐宋诗举要》引吴汝纶评语),这种对比,矛头所指十分明显,因而大大加强了讽刺的力量。

韵律:《燕歌行》是唐人七言歌行中运用律句很典型的一篇。全诗用韵依次为入声“职”部、平声“删”部、上声“麌”部、平声“微”部、上声“有”部、平声“文”部,恰好是平仄相间,抑扬有节。除结尾两句外,押平韵的句子,对偶句自不待言,非对偶句也符合律句的平仄,如“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碍石间”;押仄韵的句子,对偶的上下句平仄相对也是很严整的,如“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这样的音调之美,正是“金戈铁马之声,有玉磐鸣球之节”(《唐风定》卷九邢昉评语)。 (徐永年)

作业布置:

、背诵并默写全诗。

2、完成《导学练》的练习。

第12篇:燕歌行__教案

榆次一中高二语文《唐诗宋词选读》导学案 设计 毕美华 审核 高二语文备课组

《燕歌行》导学案

燕歌行

高适

汉家烟尘在东北, 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 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 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 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 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 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 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 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 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摇那可度, 绝域苍茫无所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 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 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学习目标:

1.分析诗歌中环境渲染、对比手法的作用。

2.挖掘、探究边塞诗的内涵,理解边塞诗的多重主题。

一、自学引路

(一)作家与作品介绍

高适是唐朝著名的边塞诗人。他的诗歌以古体见长,尤长于七言古诗,《燕歌行》即为著名代表作。其作品集为《高常侍集》。此外,著名的边塞诗人还有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名篇分别为《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从军行》、《出塞》。高适长于七言歌行和五言古诗,风格雄浑悲壮、古朴苍劲。

(二)积累有关边塞诗的常识

1.边塞诗的形成。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渐蔚为大观。所以说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

2.边塞诗标题

常含“塞、征、军、塞上、塞下、征人、从军”等字词,如柳中庸的《征人怨》(2004年江苏卷)、王昌龄的《从军行(其二)》(2005年重庆卷)等。

3.边塞诗表达的思想情感主要有四个方面:

(1)描写塞外奇丽壮阔的自然风光,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忽如一夜

1 榆次一中高二语文《唐诗宋词选读》导学案 设计 毕美华 审核 高二语文备课组

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春景喻冬景,描写了塞外玉树琼花的雪景。(2)抒发从军报国、建功立业的英雄豪情,(3)表达征人久戍边关的思乡念亲之愁,如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以如霜月光和似雪沙漠两个朦胧意象营造了绵绵乡思的典型环境,“不知”两字写出征人迷惘心情,“尽”字写出征人无一例外的不尽乡愁。(4)反映连年征战对广大人民和平生活的干扰和破坏,反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拓土开边。如陈陶的《陇西行》中“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中无定河边悲哀凄凉的丈夫枯骨,一边是妻子梦境中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对照,凝聚着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4.边塞诗中常运用的表现手法:

渲染、反衬、对比、借景抒情、细节、修辞等。岑参善用细节勾勒的手法描绘奇异粗犷、雄浑壮阔的边塞风光。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风掣红旗冻不翻”的细节真实摹写出边地奇寒景象。高适善用铺排和对比来抒情,如《燕歌行》中“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以前线汉军奋力杀敌与后方将士寻欢作乐对比,暗示了必败原因。王昌龄善用借景抒情,如《从军行(其一)》中将闺中少妇思念征人之愁寄予在高高孤楼、缕缕笛声、阵阵秋风的边关萧索秋景中委婉表达出来,揭示出战争带给百姓的痛苦与创伤。

5.边塞诗中常见的地名意象:

经常出现的关山、狼山、燕山、阴山、陇头、凉州和玉门关等边塞地名,大漠、烽烟、长城、黄沙、羌笛、落日、月、旗、鼓、铁衣等意象中反映出他们的精神风貌如张籍的《凉州词(其一)》(2006年天津卷)标题中出现了边塞防线地名“凉州”,柳中庸的《征人怨》中“岁岁金河复玉关”,“玉关”即唐代边陲重镇甘肃玉门关。还经常出现汉代抗击匈奴的飞将军李广,如“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等。

【命题预测】分析情感和表现手法是考查边塞诗的两类主流题型。借景抒情是考查边塞诗的命题核心点,表现手法是命题热点。 6.边塞诗的时代特点:

(1)盛唐: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 (王昌龄)

分析:这些诗句表现出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在盛唐,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2)中晚唐: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分析: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了多少悲壮,多少惋伤。 (3)宋代: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

分析:尽管仍然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更多的是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与盛唐时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厉,更多一些惆怅。

2 榆次一中高二语文《唐诗宋词选读》导学案 设计 毕美华 审核 高二语文备课组

7.边塞诗艺术风格:

豪放旷达——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雄奇壮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豪壮悲慨——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委婉清丽——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三)预习练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燕歌yān 旌旆jīnɡpèi 逶迤wēiyí 功勋xūn 碣石jié 塞草腓féi 玉箸zhù 蓟北jì 2.解释加点的词。

①山川萧条极边土 尽 ②胡骑凭陵杂风雨 仗势侵犯 ...③边庭飘摇那可度 辽远 ④死节从来岂顾勋 为节气而死 ....3.古今异义。

① 男儿本自重横行 横行(古) 恣意驰骋 (今) 贬义词,依仗暴力做坏事 ..② 天子非常赐颜色 非常(古)特别 (今)程度副词,十分 .... 颜色(古)光彩,奖赏 (今)色彩

二、鉴赏探究

1.从这首诗歌中你读出了什么内容,请简要概括? (人、事、景。)人:将帅-----士卒,士卒-----思妇

事:战争;景:塞外秋景(教师扣住“战争”进行引导。) 2.诗人主要是从哪些角度来写战争的?(“一场 的战争”)

过程、环境、人物(将帅、征人、思妇)。主要结合下面问题的要点,可以用“一场 的战争”来概括。

3.你觉得这首边塞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1)一场完整的战争:出师——战败——被围——死斗(战争全过程) (2)一场环境恶劣的战争(描绘边塞的奇异风光)

边塞环境: 山川萧条极边土 特点:辽远、开阔、荒凉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广漠、苍凉中透出壮美

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双方紧张的军事活动对比 善于描绘边塞风光,渲染战地气氛(烘托)。

作用:一片肃杀的气氛,渲染悲剧的场面,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

如:边塞诗人抒发感情和描写人物是常用粗犷的笔触、厚重的色彩描绘出苍茫雄浑的边塞风光作为背景。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春景喻冬景,描写了塞外玉树琼花的雪景。 (3)一场思乡、思亲的战争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对比-----突出征夫思妇双方的痛苦。

3 榆次一中高二语文《唐诗宋词选读》导学案 设计 毕美华 审核 高二语文备课组

如:陈陶的《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诗歌前两句描写了唐军将士奋不顾身、誓死匈奴的悲壮场面。后两句中征人已成无定河边的枯骨战死疆场,而家中的妻子仍盼着丈夫早日归来。通过对比表现了征战给劳动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现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4)一场失败(腐朽)的战争(描绘戍守战斗的场面,揭露官兵之间的矛盾,表达反战主题)

将领: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身当恩遇常轻敌——骄傲轻敌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贪功冒进 美人帐下犹歌舞——纵情声色 腐败无能 士兵:战士军前半死生—— 拼死作战、流血牺牲

孤城落日斗兵稀——短兵相接

力尽关山未解围——浴血奋战 视死如归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质朴、善良、勇敢、可悲

分析:一方拼死作战、流血牺牲,一方却是美人歌舞、纵情声色,这样严酷的事实对比,尖锐地揭露了军中苦乐不均,批判了身居要职的将军们的腐败作风。暗示了必败的原因。 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体现了诗人对良将的期待,对无能边将的嘲讽。 (5)一场正义的战争(抒写将士杀敌卫国建功立业的豪情)

汉家烟尘再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如王昌龄的《从军行(其四)》中“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杨炯的《从军行》中“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等诗句直接抒发了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

小结:边塞诗的思想主题:建功立业、报效祖国;久戍思归,离愁别绪;边地苦寒,厌恶战争。多重主题:对边庭士卒英雄气概的赞颂,对他们离家远戍痛苦的同情,以及对某些将领腐败无能的抨击。

4.诗歌在表现主题时使用了渲染和对比的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并说说有什么作用? (1)善于描绘边塞风光,渲染战地气氛(烘托)。 (1)善于描绘边塞风光,渲染战地气氛(烘托)。

边塞环境:山川萧条极边土 特点:辽远、开阔、荒凉

大漠穷秋塞草腓 孤城落日 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作用:一片肃杀的气氛,渲染悲剧的场面,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 (2)运用多重对比,深化作品主题。 例: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分析:一方拼死作战、流血牺牲,一方却是美人歌舞、纵情声色,这样严酷的事实对比,尖锐地揭露了军中苦乐不均,批判了身居要职的将军们的腐败作风。暗示了必败的原因。 A士兵浴血奋战——将军荒淫腐败;B士兵辛苦久战、室家分离——将领临战失职、纵情声色;C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双方紧张的军事活动对比;

D当时寻欢作乐、不思报效国家的将军——古代勇猛善战、与士卒同甘共苦的李将军;E出征时的狂妄——战败时的惨烈

句中无一个褒贬性的字眼,通过鲜明的多重对比,使主题更鲜明,情感爱憎分明。

4 榆次一中高二语文《唐诗宋词选读》导学案 设计 毕美华 审核 高二语文备课组

总结:清人宋宗元在《网狮园唐诗笺》中评述高适《燕歌行》道:“沉痛语不堪多读”。请大家再次诵读诗歌,体悟高适寓于诗中的沉痛之情。

三、拓展迁移

1.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塞下曲 许浑 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 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

问:两首诗均为边塞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否相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不同。李诗表达边塞将士的爱国激情,抒发了作者保家卫国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许诗揭示了战争的残酷,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对战争中牺牲的战士的深切同情。 2.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出关①(徐 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1)从整首诗看作者流露的感情是什么?

解析:《出关》前两句写出居庸关之前士卒一往无前,急于奔赴疆场建功立业的心理;后两句写临出居庸关即将远离故土时所产生的怀土恋乡的情感。

(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解析:“马后桃花马前雪”运用了对比和借代(答成“象征”也可)手法。“马后桃花”,意谓关内正当春天,温暖美好;“马前雪”,是说关外犹是冬日,严寒可怖,“桃花”与“雪”分别代指(象征)家乡的温馨生活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将关内桃花烂漫的春景与关外白雪茫茫的冬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抒写出出征士卒怀土恋乡的情感。

第13篇: 燕歌行/高适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分析边塞诗的多重主题,掌握诗歌环境渲染、对比衬托等艺术手法,揣摩诗歌精湛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法与提问法,品味诗歌的主题美、技巧美、语言美,学习诗歌鉴赏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作者对边庭士卒英雄气概的赞颂,对他们离家远戍痛苦的同情,以及对某些将领腐败无能的抨击,体会边塞诗深、广的社会意义。

2. 教学重点/难点

品味诗歌的主题美、技巧美、语言美

3. 教学用具

多媒体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回顾岑参《走马川行》(齐声背诵)

岑参为我们描绘一场慷慨激昂、催人奋进的战争。今天,我们一起走近另一位伟大的边塞诗人:高适(约700-765)字达夫,一字仲武,世称高常侍,与岑参并称,盛唐边塞诗代表作家。其边塞诗感情激昂,意境雄浑,气势奔放;长于七古。《燕歌行》不仅是高适的“第一大篇”(近人赵熙评语),而且是整个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

二、诵读

三、诗歌思想主题

思考讨论:这是一场(

? )的战争。

(1)一场完整的战争:出师——战败——被围——死斗(战争全过程)

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 第一段八句写出师;

第二段八句写战败;

第三段八句写被围;

第四段四句写死斗的结局。 通过关键词分析赏读诗文:

(一)出师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1. 总结诗人描写“出师”渲染怎样气势?结合全诗,谈谈你是如何理解这种气势的描写?(结合“摐金伐鼓”和“旌旆逶迤”来分析)

透过这金鼓震天、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可以揣知将军临战前不可一世的骄态,也为下文反衬。

2.“本自”和“非常”这两个虚字有何作用?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貌似揄扬汉将去国时的威武荣耀,实则已隐含讥讽,预伏不文。樊哙在吕后面前说:“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季布便斥责他当面欺君该斩。(见《史记?季布传》)所以,这“横行”的由来,就意味着恃勇轻敌。唐汝询说:“言烟尘在东北,原非犯我内地,汉将所破特余寇耳。盖此辈本重横行,天子乃厚加礼貌,能不生边衅乎?”

3. 赏析“飞”和“照”两个动词的表达作用?

“校尉羽书飞瀚海”,一个“飞”字警告了军情危急。

4.“榆关”“碣石”“瀚海”“狼山”四个地方连缀,有何表达作用?

从辞家去国到榆关、碣石,更到瀚海、狼山,八句诗概括了出征的历程,逐步推进,气氛也从宽缓渐入紧张。

(二)战败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1.战士们作战的条件有哪些不利之处?请你概括。

①“萧条”自然条件恶劣;②“凭陵”敌人来势凶猛,战力强;③“风雨”天气之恶劣。总结:渲染了战势的危急与战斗条件的恶劣。

2.“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这种对比的手法的作用。

运用鲜明的对比,将战士的为国死战和将领的寻欢作乐对照来写,虽无任何议论,但情感和观点却得以显露,充满了愤怒和讽刺。

3.“大漠”“穷秋”“塞草”“孤城”“落日”“斗兵”六个意象营造怎样的意境?

荒芜、衰败、冷落、凄凉的意境,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

4.你认为唐军战败的原因有哪些?主要原因是什么?

自然条件恶劣,气候条件恶劣,敌人凶猛善战,将领与战士的矛盾。其中官兵的矛盾,尤其是官的寻欢作乐,不爱惜士兵是失败的主要原因。

(三)被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1. 征人思乡,分离之苦,本是边塞诗的传统内容,诗人此处是如何写征人之苦的?

(扣住“久”“断肠”“空”,体会征人内心之苦)

2.这段诗文写征人和思妇的彼此分离和思念之苦,与全诗描写战争过程是否背离?有何联系?

3.“绝域苍茫无所有”与“杀气”“阵云”“寒声”“刁斗”矛盾吗?怎样理解?

4.征人思妇之苦与对汉将的谴责有何联系?

这一段写士兵的痛苦,实是对汉将更深的谴责。应该看到,这里并不是游离战争进程的泛写,而是处在被围困的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铁衣远戍辛勤久”以下三联,一句征夫,一句征夫悬念中的思妇,错综相对,离别之苦,逐步加深。城南少妇,日夜悲愁,但是“边庭飘飖那可度?”蓟北征人,徒然回首,毕竟“绝域苍茫更何有!”相去万里,永无见期,“人生到此,天道宁论!”更那堪白天所见,只是“杀气三时作阵云”;晚上所闻,惟有“寒声一夜传刁斗”,如此危急的绝境,真是死在眉睫之间,不由人不想到把他们推到这绝境的究竟是谁呢?这是深化主题的不可缺少的一段。

(四)苦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1.“相看白刃血纷纷”与上文哪句内容形成鲜明对比?“死节从来岂顾勋”与将领形成怎样的对比?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最后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岂是为了取得个人的功勋!他们是何等质朴、善良,何等勇敢,然而又是何等可悲呵!诗人的感情包含着悲悯和礼赞,而“岂顾勋”则是有力地讥刺了轻开边衅,冒进贪功的汉将。

2. 为什么“至今犹忆李将军”?李将军与诗中的将领有何不同?

李广:骁勇善战,足智多谋,身先士卒,不贪功,爱士兵。

将领:无勇无谋,恃勇轻敌,远离前线,寻欢作乐,好大喜功,不问士兵死活。

(2)一场环境恶劣的战争

边塞环境:山川萧条极边土

特点:辽远、开阔、荒凉

大漠穷秋塞草腓

孤城落日

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3)一场催人泪下(英勇、感人、沉痛)战争

士兵:战士军前半死生

拼死作战、流血牺牲

孤城落日斗兵稀

力尽关山未解围

短兵相接

浴血奋战

视死如归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质朴、善良、勇敢、可悲

征夫思妇:为了揭露军中苦乐不均,从士兵的内心痛苦来写。士兵辛苦久战、室家分离与将领临战失职、纵情神色鲜明对比。这不是游离战争进程的泛写,而是处在被围困的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用对比突出征夫思妇双方的痛苦,写士兵的痛苦,实是对将领更深刻的谴责。

补:

陇西行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分析:这诗的跌宕处全在

三、四两句。“可怜”句紧承前句,本题中之义:“犹是”句荡开一笔,另辟新境。“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相对,荣枯迥异,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一个“可怜”,一个“犹是”,包含着多么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4)一场失败(腐朽)的战争

将领: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骄傲轻敌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贪功冒进

身当恩遇恒轻敌

美人帐下犹歌舞

纵情声色

腐败无能

(5)一场正义的战争„„

小结: 边塞诗的思想主题:建功立业、报效祖国;久戍思归,离愁别绪;边地苦寒,厌恶战争

多重主题:对边庭士卒英雄气概的赞颂,对他们离家远戍痛苦的同情,以及对某些将领腐败无能的抨击。

课堂小结

清人宋宗元在《网狮园唐诗笺》中评述高适《燕歌行》道:“沉痛语不堪多读”。

这样的“沉痛语”不是文人的无病呻吟,不是诗人稳坐高堂的想象。高适曾经怀着豪情壮志,到蓟北一带漫游,寻求报效国家的机会。当时,那里正是唐朝与契丹对峙的前沿地区,形势紧张,是用人之地。由于当地军政官僚们堵塞贤路,高適的愿望无法实现,但他对边塞地区的现实状况是了解的更加具体、更加透彻了。这种切身的体验,也为《燕歌行》的写作提供了坚实的生活和思想基础。而此诗也是有感而发。

原序: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背景: 御史大夫张公,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开元二十三年张因与契丹作战有功,拜辅国大将军兼御史大夫。遂恃功骄纵,不恤士卒,开元二十六年(738),其部将败于契丹,张却隐瞒败绩,虚报战功,并贿赂奉命前去调查的牛仙童。高适从“客”处得悉实情,乃作此诗以“感征戍之事”。

所以,此诗含有讥讽张守珪的意思,具有明确的现实针对性,诗篇的思想深度来自勇敢针砭时弊的精神。

课后习题

揣摩诗歌语言,“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句中哪些字用得好?

第14篇:《燕歌行》的教学反思

一、教学设想

《燕歌行》是盛唐边塞诗人高适的代表作品,其诗的思想内容与另一位边塞诗人岑参相比要更加深广。既写了边地战争、边庭风光,赞颂战士的英雄气概,同情他们的远戍之苦,又写出了军中的官与兵的矛盾,批判了不体恤士兵的将领。教学中我首先在朗读的基础上,结合诗歌中的意象来分析诗句的内容,使学生完全理解诗歌。在分析这首诗的主题时,我主要抓住这首诗中的对比手法的运用来分析主题的。《燕歌行》全诗处处隐伏着鲜明的对比。从大段落看,出师时的铺张扬厉与战败后的困苦凄凉是鲜明的对比。从贯穿全篇的描写来看,士兵的效命死节与将领的侍宠贪功,士兵辛苦久战,室家分离与将领的临战失职,纵情声色,是鲜明的对比。结尾提出李广是古今对比。通过这几组对比,作者要赞颂的对象、同情的内容和要揭露的对象就十分清楚了。运用对比手法的分析来突破这首诗的主题,我觉得学生很快就能理解。

二、本节课优缺点

这节课学生课堂表现比较活跃,回答问题比较积极,理解诗歌内容是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来完成的,这种方式很受学生欢迎,讨论的也很积极充分,所以我所讲的内容不多,但已达到教学目的。通过分析对比手法理解诗歌主旨的设想在这节课运用的也比较成功,学生找的比较全面,分析的也比较透彻,最后总结主旨也水到渠成。总结经验,一是前面理解充分,学生懂得诗歌所讲内容;二是在分析对比手法之前给学生讲解了什么是对比手法,学生认识到位,不会瞎找。

缺点也很多,一是朗读的太少,学生体会诗的意境不够,整节课只朗读了两遍,这在诗歌教学中是大忌,以后诗歌教学中需要注意和避免;二是在让学生交流诗歌翻译内容时形式单一,重复太多,自己在听学生说时,也因为说的人多,漏掉了很多学生的错误,到第四部分时,学生已经有疲劳状。

三、本节课总结

经过这节教研课,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很多平时上课不注意的小问题也在这节课中被同组的前辈们一一指正,这样的活动让我获益匪浅,希望以后多参加这样的教研活动。

第15篇:《燕歌行》导学案

涡阳二中高二语文导学案

编写人:雷艳

审核人:王建峰

编号

使用时间:2017年 4 月

班级:

小组:

姓名:

组内评价:

教师评价:

《燕歌行》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分析诗歌中环境渲染、对比手法的作用。

2.挖掘、探究边塞诗的内涵,理解边塞诗的多重主题。3.深入理解诗作所表达的复杂感情和主旨。

一、自学引路

(一)作家与作品介绍

高适是唐朝著名的边塞诗人。他的诗歌以古体见长,尤长于七言古诗,《燕歌行》即为著名代表作。其作品集为《高常侍集》。此外,著名的边塞诗人还有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名篇分别为《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从军行》、《出塞》。高适长于七言歌行和五言古诗,风格雄浑悲壮、古朴苍劲。

(二)积累有关边塞诗的常识

1.边塞诗的形成。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渐蔚为大观。所以说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

2.边塞诗标题

常含“塞、征、军、塞上、塞下、征人、从军”等字词,如柳中庸的《征人怨》(2004年江苏卷)、王昌龄的《从军行(其二)》(2005年重庆卷)等。

3.边塞诗表达的思想情感主要有四个方面:

(1)描写塞外奇丽壮阔的自然风光,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春景喻冬景,描写了塞外玉树琼花的雪景。(2)抒发从军报国、建功立业的英雄豪情,(3)表达征人久戍边关的思乡念亲之愁,如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以如霜月光和似雪沙漠两个朦胧意象营造了绵绵乡思的典型环境,“不知”两字写出征人迷惘心情,“尽”字写出征人无一例外的不尽乡愁。(4)反映连年征战对广大人民和平生活的干扰和破坏,反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拓土开边。如陈陶的《陇西行》中“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中无定河边悲哀凄凉的丈夫枯骨,一边是妻子梦境中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对照,凝聚着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4.边塞诗中常运用的表现手法。

渲染、反衬、对比、借景抒情、细节、修辞等。岑参善用细节勾勒的手法描绘奇异粗犷、雄浑壮阔的边塞风光。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风掣红旗冻不翻”的细节真实摹写出边地奇寒景象。

5.边塞诗中常见的地名意象。

经常出现的关山、狼山、燕山、阴山、陇头、凉州和玉门关等边塞地名,大漠、烽烟、长城、黄沙、羌笛、落日、月、旗、鼓、铁衣等意象中反映出他们的精神风貌。

【命题预测】分析情感和分析手法是考查边塞诗的两类主流题型。借景抒情是考查边塞诗的命题核心点,表现手法是命题热点。 6.边塞诗艺术风格

豪放旷达——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雄奇壮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豪壮悲慨——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委婉清丽——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三)预习练习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燕歌( )旌旆 ( ) 逶迤 ( ) 功勋( ) ......碣石( )塞草腓 ( ) 玉箸 ( ) 蓟北( ) ....

二、鉴赏探究

1.这是一首叙事诗,根据内容可划分为几部分,请简要概括?

2.诗人主要是从哪些角度来写战争的?(“一场 的战争”),并找出依据。

3.你觉得这首边塞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4.诗歌在表现主题时使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并说说有什么作用?

三、拓展迁移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出关①(徐 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1)从整首诗看作者流露的感情是什么?

(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第16篇:燕歌行活动单

《燕歌行》活动单

学习目标:1.品读高高適的《燕歌行》

2.诵读课文,了解诗歌描绘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3.了解高適,体会其边塞诗的特点。 活动一:了解作者以及边塞诗 边塞诗派的产生及其特点

1.唐代国力强盛,疆域广阔,内地与边疆各民族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交往密切。边事增加,战争频繁。盛唐文人们多热衷于功名,渴望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从军边塞为国立功成为文人求取功名的一种新的出路,而且他们也向往新奇的边疆生活、边塞风光。前代战争行役、征夫思妇题材的诗歌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边塞诗的创作,都为唐代边塞诗的兴起提供了创作上的借鉴。

2.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是高适、岑参,还有王昌龄、李颀、王之涣、崔颢、王翰等众多作家。边塞诗的内容主要是:反映边塞战争生活的艰苦和军旅生活的种种体验,以及征人、思妇的离愁别绪;抒发为国立功的豪情壮志和不满现实的情绪;描写边塞风光、异域风情。

3.边塞诗的艺术特点:诗歌的格调雄浑豪放、慷慨悲凉,境界阔大、雄奇壮美。边塞诗的佳作以乐府歌行和

五、七言绝句居多。边塞诗在题材的开拓和意境的创造上

作者介绍

1.高适的诗歌以边塞诗成的创作成就最高。其诗主要抒写对边塞军旅生活的体验思考,以及对立功边塞理想的追求。其代表作《燕歌行》. 2.高适长于七言歌行和五言古诗,风格雄浑悲壮、古朴苍劲。 活动二:朗读诗歌,体会感情。 活动三:鉴赏诗歌

1.第一层“汉家烟尘在东北„„单于猎火照狼山。”

(1)“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简述本句大意:

(2)“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简述本句大意:

两层含义:(1)

(2)

(主要感情:

(3)“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 简述本句大意:

(4)“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简述本句大意:

(修辞手法:

(5)第一层8句主要写什么?

2.第二层“山川萧条极边土„力尽关山未解围”

(1)“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简述本句大意:

1

这两句写出:

(2)“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分别写哪种人?什么手法?表达什么情感?

(3)“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什么景?景的特点?有何作用?

(4)“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分别写哪种人?什么手法?什么感情?

(5)第二层8句主要写什么?

3.第三层“铁衣远戍辛勤久 „„至今犹忆李将军。”

(1)“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

赏析“久”“怨”

(2)“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表现出什么?

(3)“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表现出什么?

(4)“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争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写什么?

(5)最后四句表达士卒怎样的心愿?

活动四:合作探究

思考:为什么这首诗歌能在众多边塞诗歌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首?

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精湛的艺术赢得大家的喜爱。诗中充分展示了复杂的心理状态,既表达立功边塞的豪情壮志,又对边塞局势与用兵情状提出见解,因此,一方面对战士忠勇报国精神热情颂扬,另一方面又对将领奢靡生活强烈不满,并由此发出对蒙受战争痛苦的家庭的深切同情,乃至于对边将用非其人的讥讽嘲弄。全诗内容丰富,包含着对边塞情势较长时期的见闻感受,具有相当的思想深度与概括力度。此诗不仅是高适的名篇,而且堪称边塞诗之杰作。

第17篇:燕歌行的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盛唐边塞诗派以及诗人的创作情况。

2、学习“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和“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两组对比,体会诗人的沉痛之情。

3、阅读诗中写景的诗句,学习借景烘托的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和“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两组对比,体会诗人的沉痛之情。

【教学方法】诵读理解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了解边塞诗

盛唐在当时十分强大,边塞诗十分流行。因为,唐朝当时和外族交往很多,战争也不少,有时是为了拓边,开拓疆土,有时是为了抵抗外族的入侵。这就提供了边塞诗写作的背景。同时,过去的诗人是很少亲自去边塞的,而盛唐的诗人有不少去过边塞,在边防部队里工作,所以他们对边塞生活和士兵感情有切身的体会。这是一个奇特的现象,在之前以及之后,边塞诗都没有像盛唐时这样繁荣,边塞诗是盛唐气象的产物。

2、高适 见注释

1高適在创作此诗之前不久,曾经怀着豪情壮志,到蓟北一带漫游,寻求报效国家的机会。当时,那里正是唐朝与契丹对峙的前沿地区,形势紧张,是用人之地。由于当地军政官僚们堵塞贤路,高適的愿望无法实现,但他对边塞地区的现实状况是了解的更加具体、更加透彻了。也为《燕歌行》的写作提供了坚实的生活和思想基础。安史之乱时,他追上正在逃到四川的玄宗,直言当时潼关战败的原因,也说明他对边塞战事、当时社会政治有自己很深刻的认识。

燕歌行,是一首古乐府诗题。主要是写征人远戍燕地与妻子互相思念的感情。

3、写作背景 注释

2、

3张公”何许人?(张守珪)当时,张守珪担任着辅国大将军兼御史大夫的要职,主持北边对契丹军事;史载他曾隐匿所部将领的败状,而向朝廷妄奏有克捷之功。

结合注释1给出主旨,给出感情基调是——慷慨悲壮

二、诵读

1、自己读 结合注释,初步了解全诗

2、齐读(对朗读作强调——慷慨悲壮)

3、再读,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事?哪些人?哪些景?本诗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明确:对比。

思考:本诗按照什么顺序写战事的?明确:战事发展的顺序,据此将全诗分成四节。

事:战争:出师——战败——被围——结局

人:将帅 唐军 士卒 今将军

士卒 敌军 思妇 古将军

景:塞外肃杀阴惨的秋景——大漠 衰草 孤城 落日(边塞特点和阴惨景象)

三、研读:(按战争发生的顺序分节研读,在各个层节中分析思想、艺术手法)

1、出师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1) 前两句,连用两个“汉”字呼应,使得结构和声调上都有了呼应。汉:中华民族是汉,且汉朝也是也是历史上很强大的朝代,所以中国常常自称为“汉”。“烟尘”:战争。边境上有了战争,晚上点烽火。而且,战争起来的时候车马奔驰,尘土飞扬,也是“烟尘”。

(2) 总结诗人描写“出师”渲染怎样气势?结合全诗,谈谈你是如何理解这种气势的描写?(结合“摐金伐鼓”和“旌旆逶迤”来分析)

透过这金鼓震天、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可以揣知将军临战前不可一世的骄态,也为下文反衬。

(3).“本自”和“非常”这两个虚字有何作用?

横行:纵横驰骋。身为男儿,生下来就应该志在纵横天下,建功立业。开头四句把一个男子,唐军将士的精神面貌写出来,精神十足。

另:在歌颂和赞美之间,也暗示了诗的后半首所表达的那种讽刺意味。横行也有欺压良善和不守法的意思,后一句在赞美天子的恩宠,也暗示了这个人在得到天子恩宠之后可能会更加骄恣不法。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貌似揄扬汉将去国时的威武荣耀,实则已隐含讥讽,预伏不文。樊哙在吕后面前说:“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季布便斥责他当面欺君该斩。(见《史记?季布传》)所以,这“横行”的由来,就意味着恃勇轻敌。唐汝询说:“言烟尘在东北,原非犯我内地,汉将所破特余寇耳。盖此辈本重横行,天子乃厚加礼貌,能不生边衅乎?”

(4)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把军队的声容之壮用声音传达出来。 各种不同旗帜接连不断 既有“摐金伐鼓”的声音,又有多姿多彩的旌旗,有声音有形象,你可以想象唐朝的大军在行进中的军容之盛。

(5)赏析“飞”和“照”两个动词的表达作用?

“校尉羽书飞瀚海”,一个“飞”字警告了军情危急。

“单于猎火照狼山”,犹如“看明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张孝祥《六州歌头》)不意“残贼”乃有如此威势

(6).“榆关”“碣石”“瀚海”“狼山”四个地方连缀,有何表达作用?

从辞家去国到榆关、碣石,更到瀚海、狼山,八句诗概括了出征的历程,逐步推进,气氛也从宽缓渐入紧张。

2、战败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1).战士们作战的条件有哪些不利之处?请你概括。

①“萧条”自然条件恶劣;②“凭陵”敌人来势凶猛,战力强;③“风雨”天气之恶劣。总结:渲染了战势的危急与战斗条件的恶劣。

(2.)“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这种对比的手法的作用。

运用鲜明的对比,将战士的为国死战和将领的寻欢作乐对照来写,虽无任何议论,但情感和观点却得以显露,充满了愤怒和讽刺。

(3).“大漠”“穷秋”“塞草”“孤城”“落日”“斗兵”六个意象营造怎样的意境?

荒芜、衰败、冷落、凄凉的意境,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

(4).你认为唐军战败的原因有哪些?主要原因是什么?

自然条件恶劣,气候条件恶劣,敌人凶猛善战,将领与战士的矛盾。其中官兵的矛盾,尤其是官的寻欢作乐,不爱惜士兵是失败的主要原因。

(5)后四句:大漠穷秋塞草腓:在广阔无边的沙漠上,在寒冷凄清的晚秋时节,边塞的草也都枯萎衰落了,这是自然的背景。人呢,打了一天的仗,孤城上已经没有多少活着的士兵。“身当恩遇恒轻敌”和“天子非常赐颜色”相呼应,一个骄纵的将帅,又得到皇帝的恩宠,于是常常看轻敌人,他没有周密的计划,就随随便便把军队派出去打仗,,因此造成战争失败。

总结:

第二段写战斗危急而失利。落笔便是“山川萧条极边土”,展现开阔而无险可凭的地带,带出一片肃杀的气氛。“胡骑”迅急剽悍,象狂风暴雨,卷地而来。汉军奋力迎敌,杀得昏天黑地,不辨死生。然而,就在此时此刻,那些将军们却远离阵地寻欢作乐:“美人帐下犹歌舞!”这样严酷的事实对比,有力地揭露了汉军中将军和兵士的矛盾,暗示了必败的原因。所以紧接着就写力竭兵稀,重围难解,孤城落日,衰草连天,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回应上文,汉将“横行”的豪气业已灰飞烟灭,他的罪责也确定无疑了。

对比:将帅 帐下犹歌舞 恩遇轻敌

战士 军前半死生 力尽关山

烘托:山川萧条极边土 大漠穷秋塞草腓

3、被围——处于险境的士兵的心理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思考:仅仅写了征人、思妇之间相互思念之情吗?为了加深主题的表达,这部分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1).征人思乡,分离之苦,本是边塞诗的传统内容,诗人此处是如何写征人之苦的?

(扣住“久”“断肠”“空”,体会征人内心之苦)

(2).这段诗文写征人和思妇的彼此分离和思念之苦,与全诗描写战争过程是否背离?有何联系?

(3).“绝域苍茫无所有”与“杀气”“阵云”“寒声”“刁斗”矛盾吗?怎样理解?

(4).征人思妇之苦与对汉将的谴责有何联系?

总结:这一段写士兵的痛苦,实是对汉将更深的谴责。应该看到,这里并不是游离战争进程的泛写,而是处在被围困的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铁衣远戍辛勤久”以下三联,一句征夫,一句征夫悬念中的思妇,错综相对,离别之苦,逐步加深。城南少妇,日夜悲愁,但是“边庭飘飖那可度?”蓟北征人,徒然回首,毕竟“绝域苍茫更何有!”相去万里,永无见期,“人生到此,天道宁论!”更那堪白天所见,只是“杀气三时作阵云”;晚上所闻,惟有“寒声一夜传刁斗”,如此危急的绝境,真是死在眉睫之间,不由人不想到把他们推到这绝境的究竟是谁呢?这是深化主题的不可缺少的一段。

4、结局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一).“相看白刃血纷纷”与上文哪句内容形成鲜明对比?“死节从来岂顾勋”与将领形成怎样的对比?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最后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岂是为了取得个人的功勋!他们是何等质朴、善良,何等勇敢,然而又是何等可悲呵! 诗人的感情包含着悲悯和礼赞,而“岂顾勋”则是有力地讥刺了轻开边衅,冒进贪功的汉将。

(二).为什么“至今犹忆李将军”?李将军与诗中的将领有何不同?

李广:骁勇善战,足智多谋,身先士卒,不贪功,爱士兵。 将领:无勇无谋,恃勇轻敌,远离前线,寻欢作乐,好大喜功,不问士兵死活。

这四句,与前两层内容照应:把士卒与将领对照,以见志向、品格之尊卑;把李广与当今诸将相比,以见才能、功德之高下。此诗以李广终篇,意境更为雄浑而深远。

最后四句总束全篇,淋漓悲壮,感慨无穷。“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最后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岂是为了取得个人的功勋!他们是何等质朴、善良,何等勇敢,然而又是何等可悲呵!

诗人的感情包含着悲悯和礼赞,而“岂顾勋”则是有力地讥刺了轻开边衅,冒进贪功的汉将。最末二句,诗人深为感慨道:“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八九百年前威镇北边的飞将军李广,处处爱护士卒,使士卒“咸乐为之死”。这与那些骄横的将军形成多么鲜明的对比。诗人提出李将军,意义尤为深广。从汉到唐,悠悠千载,边塞战争何计其数,驱士兵如鸡犬的将帅数不胜数,备历艰苦而埋尸异域的士兵,更何止千千万万!可是,千百年来只有一个李广,怎不教人苦苦地追念他呢?杜甫赞美高適、岑参的诗:“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寄高使君、岑长史三十韵》)此诗以李广终篇,意境更为雄浑而深远。

(三)主旨

本诗虽叙写边战,但重点不在民族矛盾,而是讽刺和愤恨不恤战士的将领。同时,也写出了为国御敌之辛勤。主题仍是雄健激越,慷慨悲壮。此诗的主题是谴责边塞将领在朝廷的怂恿下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利,给兵士带来极大的痛苦和牺牲。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评价此诗时说:“沉痛语不堪多读。”

本诗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精湛的艺术赢得大家的喜爱。诗中充分展示了复杂的心理状态:既表达立功边塞的豪情壮志,又对边塞局势与用兵情状提出见解,因此,一方面对战士忠勇报国精神热情颂扬,另一方面又对将领奢靡生活强烈不满,并由此发出对蒙受战争痛苦的家庭的深切同情,乃至于对边将的讥讽嘲弄。全诗内容丰富,包含着对边塞情势较长时期的见闻感受,具有相当的思想深度与概括力度。此诗不仅是高适的名篇,而且堪称边塞诗之杰作。

(四)音韵

《燕歌行》是唐人七言歌行中运用律句很典型的一篇。全诗用韵依次为入声“职”部、平声“删”部、上声“麌”部、平声“微”部、上声“有”部、平声“文”部,恰好是平仄相间,抑扬有节。除结尾两句外,押平韵的句子,对偶句自不待言,非对偶句也符合律句的平仄,如“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碍石间”;押仄韵的句子,对偶的上下句平仄相对也是很严整的,如“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这样的音调之美,正是“金戈铁马之声,有玉磐鸣球之节”(《唐风定》卷九邢昉评语)。

这首诗大部分是四句以换韵,一段段换韵,也一段段转换场面,转变景色,转变情绪。“汉家烟尘”四句押仄声韵,写男儿报国的气概;“摐金伐鼓下榆关”四句转平声韵,写战争已经兴起,军队已经出发。“山川萧条”四句换仄声韵,写前线将士的苦恼与不平。接下来换平声韵,激愤不平的感情又进了一步。征人思妇之苦六句用仄声韵。结尾两句用平声韵。平仄相间,抑扬顿挫。

板书:慷慨悲壮

事:战争:出师——战败——被围——结局(心愿)

人:四组对比:

唐军——敌军

士卒——将军

征人——思妇

古将军——今将军

景:塞外肃杀阴惨的秋景——大漠 衰草 孤城 落日(边塞特点和阴惨景象)

白话译文:

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有个随从主帅出塞回来的人,写了《燕歌行》诗一首给我看。我感慨于边疆战守的事,因而写了这首《燕歌行》应和他。

东北边境上的烽烟尘土蔽日遮天;将领们为扫平凶敌辞家上了前线。

好男儿本看重驰聘沙场为国戍边;汉家天子对这种精神又格外赏脸。

敲锣打鼓队伍雄赳赳开出山海关;旌旗蔽日在北方的海边蜿蜓不断。

校尉自大沙漠送来了紧急的军书;说是单于把战火燃到内蒙的狼山。

山川景象萧条延伸到边境的尽头;敌骑侵凌来势凶猛犹如风狂雨骤。

战士在前线厮杀一半死来一半生;将军仍在营帐中观赏美人的歌舞。

北方沙漠到了秋末尽是萋萋衰草;暮色降临孤城能战守兵越来越少。

将士身受皇恩常不顾顽敌而死战;尽管竭力奋战仍未解除关山重围。

战士们身穿铁甲辛苦地久戍边疆;家中妻子一定泪如玉箸时时感伤。

少妇们在长安家中恐怕哭断了肠;征人们在蓟北边防枉自回首故乡。

边疆朔风凛冽要想回乡那能飞渡;疆域旷远迷茫是人世间仅有绝无。

晨午晚三时都杀气腾腾战云弥漫;夜里频传的刁斗声叫人听了胆寒。

你我相看雪白的战刀上血迹斑斑;自古尽忠死节岂能顾及功勋受赏。

君不见沙场上尝尽征战苦的士兵;至今仍然怀念西汉时的李广将军。

第18篇:盛唐边塞诗《燕歌行》赏析

盛唐边塞诗《燕歌行》赏析

诗是最能代表唐代文学的,它在盛唐达到繁荣的顶峰。在盛唐诗歌中,除山水、田园等传统题材外,边塞诗更能集中体现盛唐诗歌的特色。它作为一种独立流派占据当时诗坛的一席之地,创作数量丰富,描写的大多是边疆的风情,表现征戍的艰辛,战争的残酷以及围绕战争引出的种种矛盾,无处不饱含着理想主义的浪漫精神,融注着慷慨激昂的英雄气概,具有雄浑壮阔的风调。

高适是盛唐边塞诗的代表诗人之一,他最大特色和最高成就在于思想深刻,触及到深层次的社会内容,现实意义比岑参诗更强烈。由于经历过边塞军旅生活,高适对下层士兵的思想有更多的了解和同情,更体恤他们生活的艰苦及久戍不归、有家难回的遭遇。高适还擅长通过对比,揭露将士之间苦乐悬殊的不平待遇,指出这是造成边战失利的重要原因。这方面的代表作当推《燕歌行》: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翰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诗中不但通过对比的手法写出了敌人的猖獗,我军的危机,更写出了我军将士浴血奋战,保卫孤城的献身精神。更可贵的是通过对比,写出了官兵之间天地悬隔的苦乐不均;一方面是“战士军前半死生”,一方面是“美人帐下犹歌舞”,这就难怪使士兵“至今犹忆李将军”了。这前后呼应的描写,饱含了作者对视士卒生命如草芥的将军的强烈谴责,而对这腐败“轻敌”的将军,“天子非常赐颜色”,把矛头隐隐地转向天子,使全诗的思想性显得更为深刻。诗前原序曰:“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张守珪)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据《旧唐书·张守珪传》载,开元二十六年,张守珪与奚人作战“隐其败状,而妄奏克获之功”。可见高适作此诗是有针对性的,在此基础上,又揉进“感征戍之事”的各种体会,遂写下这首现实主义名篇。

第19篇:燕歌行原文及翻译

导语:这是曹丕《燕歌行》二首中的第一首。《燕歌行》是一个乐府题目,属于《相和歌》中的《平调曲》,它和《齐讴行》、《吴趋行》相类,都是反映各自地区的生活,具有各自地区音乐特点的曲调。下面由小编为您整理出的这是曹丕《燕歌行》二首中的第一首。《燕歌行》是一个乐府题目,属于《相和歌》中的《平调曲》,它和《齐讴行》、《吴趋行》相类,都是反映各自地区的生活,具有各自地区音乐特点的曲调。容,一起来看看吧。

燕歌行

作者:曹丕

秋风萧瑟天气凉,

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雁南翔。

念君客游思断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

何为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

忧来思君不敢忘,

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

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

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

尔独何辜限河梁?

注释

①本篇属《相和歌辞·平调曲》。燕是北方边地,征戍不绝,所以《燕歌行》多半写离别。

②摇落:凋残。

③鹄:天鹅。

④慊慊:空虚之感。淹留:久留。上句是设想对方必然思归,本句是因其不归而生疑问。

⑤清商:乐名。清商音节短促,所以下句说“短歌微吟不能长”。

⑥夜未央:夜已深而未尽的时候。古人用观察星象的方法测定时间,这所描写的景色是初秋的夜间,牛郎星、织女星在银河两旁, 初秋傍晚时正见于天顶, 这时银河应该西南指,现在说“星汉西流”,就是银河转向西,表示夜已很深了。

⑦尔:指牵牛、织女。河梁:河上的桥。传说牵牛和织女隔着天河,只能在每年七月七日相见,乌鹊为他们搭桥。

译文

秋风萧瑟,天气清冷,草木凋落,白露凝霜。

燕群辞归,天鹅南飞。思念出外远游的良人啊,我肝肠寸断。

思虑冲冲,怀念故乡。君为何故,淹留他方。

贱妾孤零零的空守闺房,忧愁的时候思念君子啊,我不能忘怀。不知不觉中珠泪下落,打湿了我的衣裳。

拿过古琴,拨弄琴弦却发出丝丝哀怨。短歌轻吟,似续还断。

那皎洁的月光啊照着我的空床,星河沉沉向西流,忧心不寐夜漫长。

牵牛织女啊远远的互相观望,你们究竟有什么罪过,被天河阻挡。

简评

这是今存最早的一首完整的七言诗。它叙述了一位女子对丈夫的思念。笔致委婉,语言清丽,感情缠绵。这首诗突出的特点是写景与抒情的巧妙交融。

诗歌的开头展示了一幅秋色图:秋风萧瑟, 草木零落, 白露为霜,候鸟南飞……。这萧条的景色牵出思妇的怀人之情,映照出她内心的寂寞;最后几句以清冷的月色来渲染深闺的寂寞,以牵牛星与织女星的“限河梁”来表现思妇的哀怒,都获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诗歌在描述思妇的内心活动时,笔法极尽曲折之妙。 比如, 先是写丈夫“思归恋故乡”;继而设想他为何“淹留寄他方”,迟迟不归;再转为写自己“忧来思君不敢忘”,整日里在相思中过活;苦闷极了,想借琴歌排遣,却又“短歌微吟不能长”,只好望月兴叹了。如此娓娓叙来,几经掩抑往复,写出了这位女子内心不绝如缕的柔情。

这首诗仿柏梁体,句句用韵,于平线的节奏中见摇曳之态。王夫之称此诗“倾情,倾度,倾声,古今无两”,虽是溢美之辞;但此诗实为叠韵歌行之祖,对后世七言歌行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鉴赏

这是曹丕《燕歌行》二首中的第一首。《燕歌行》是一个乐府题目,属于《相和歌》中的《平调曲》,它和《齐讴行》、《吴趋行》相类,都是反映各自地区的生活,具有各自地区音乐特点的曲调。燕(Yān)是西周以至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名,辖地约当今北京市以及河北北部、辽宁西南部等一带地区。这里是汉族和北部少数民族接界的地带,秦汉以来经常发生战争,因此历年统治者都要派重兵到这里戍守,当然那些与此相应的筑城、转输等各种摇役也就特别多了。拿最近的事实说,建安十二年(207)曹操北伐乌桓的战争,就发生在这古燕国的北部今辽宁省兴城一带。反映这个地区战争徭役之苦的作品,早在秦朝就有“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骨相撑拄”的民歌,到汉代更有了著名的《饮马长城窟》。曹丕的《燕歌行》从思想内容上说就是对这种文学作品的继承与发展。郭茂倩《乐府诗集》引《乐府解题》说:“魏文帝‘秋风’‘别日’二曲言时序迁换,行役不归,妇人怨旷无所诉也。”又引《乐府广题》说:“燕,地名也。言良人从役于燕,而为此曲。”这样来理解作品的内容是正确的。《燕歌行》不见古辞,这个曲调可能就创始于曹丕。这篇作品反映的是秦汉以来四百年间的历史现象,同时也是他所亲处的建安时期的社会现实,表现了作者对下层人民疾苦的关心与同情。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开头三句写出了一片深秋的肃杀情景,为女主人公的出场作了准备。这里的形象有视觉的,有听觉的,有感觉的,它给人一种空旷、寂寞、衰落的感受。这种景和即将出场的女主人公的内心之情是一致的。这三句虽然还只是写景,还没有正面言情,可是我们已经感觉到情满于纸了。这种借写秋景以抒离别与怀远之情的方法,中国是有传统的。宋玉《九辨》中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高临水兮送将归。”汉武帝的《秋风辞》说:“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从这里我们不仅可以看到《燕歌行》与它们思想感情上的连续性,而且还可以看到其中语言词汇上的直接袭用。但是这些到了曹丕笔下,却一切又都成为具有他个人独特思想面貌,独特艺术风格的东西了。这点我们后面再说。

“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在前面已经描写过的那个肃杀的秋风秋夜的场景上,我们的女主人公登台了:她愁云满面,孤寂而又深情地望着远方自言自语,她说:你离家已经这样久了,我思念你思念得柔肠寸断。我也可以想象得出你每天那种伤心失意的思念故乡的情景,可是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你这样长久地留在外面而不回来呢?慊慊(qiānqiān):失意不平的样子。“慊慊思归恋故乡”是女主人公在想象她的丈夫在外面思念故乡的情景。这种写法是巧妙的,也是具体、细致的。一个人思念另一个人,其思想活动总有具体内容,或者回忆过去在一起的时光,或者憧憬日后见面的欢乐,或者关心牵挂对方目下在外边的生活,想象着他现在正在做什么,如此等等。这种借写被思念人的活动以突出思念者感情急切深沉的方法,早在《诗经》中就有,到了宋人柳永笔下更有所谓“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那就更加精采了。这种写法的好处是翻进一层,使人更加感到曲折、细致、具体。淹留:久留。“君何淹留寄他方?”这里有期待,有疑虑,同时也包含着无限的悬心。是什么原因使你至今还不能回来呢?是因为修筑繁忙?是因为战事紧急?是因为你生病了?受伤了?还是……那简直更不能想了。看,女主人公的心思多么沉重啊!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茕茕(qióngqióng):孤单,孤独寂寞的样子。不敢:谨虚客气的说法,实指不能、不会。这三句描写了女主人公在家中的生活情景:她独守空房,整天以思夫为事,常常泪落沾衣。这一方面表现了她生活上的孤苦无依和精神上的寂寞无聊;另一方面又表现了女主人公对她丈夫的无限忠诚与热爱。她的生活尽管这样凄凉孤苦,但是她除了想念丈夫,除了盼望着他的早日回归外,别无任何要求。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援:引,拿过来。清商:东汉以来在民间曲调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乐调,以悲惋凄清为其特色。短歌:调类名,汉乐府有长歌行、短歌行,是根据“歌声有长短”(《乐府诗集》语)来区分的,大概是长歌多表现慷慨激昂的情怀,短歌多表现低回哀伤的思绪。女主人公在这秋月秋风的夜晚,愁怀难释,她取过瑶琴想弹一支清商曲,以遥寄自己难以言表的衷情,但是口中吟出的都是急促哀怨的短调,总也唱不成一曲柔曼动听的长歌。《礼记·乐记》云:“乐也者,情之不可变者也。”女主人公寂寞忧伤到了极点,即使她想弹别样的曲调,又怎么能弹得成呢?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女主人公伤心凄苦地怀念远人,她时而临风浩叹,时而抚琴低吟,旁徨徙倚,不知过了多久。月光透过帘栊照在她空荡荡的床上,她抬头仰望碧空,见银河已经西转,她这时才知道夜已经很深了。“夜未央”,在这里有两层含意,一层是说夜正深沉,我们的女主人公何时才能捱过这凄凉的漫漫长夜啊!另一层是象征的,是说战争和徭役无穷无尽,我们女主人公的这种人生苦难,就如同这漫漫黑夜,还长得很,还看不到个尽头呢!面对着这沉沉的夜空,仰望着这耿耿的星河,品味着这苦痛的人生,作为一个弱女子,我们的女主人公她又有什么办法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呢?这时,她的眼睛忽然落在了银河两侧的那几颗亮星上:啊!牛郎织女,我可怜的苦命的伙伴,你们到底有什么罪过才叫人家把你们这样地隔断在银河两边呢?牵牛、织女分别是天鹰和天琴星座的主星,这两颗星很早以来就被我国古代人民传说成一对受迫害,不能团聚的夫妻,这是家喻户晓,无人不知的事情。女主人公对牵牛织女所说的这两句如愤如怨,如惑如痴的话,既是对天上双星说的,也是对自己说的,同时也是对和自己命运相同的千百万被迫分离、不能团聚的男男女女们说的。这个声音是一种强烈的呼吁,是一种悲凉的控诉,是一种愤怒的抗议,它仿佛是响彻了当时的苍穹,而且在以后近两千年的封建社会里年年月月、时时刻刻都还可以听到它的响亮的回声。这样语涉双关,言有尽而余味无穷,低回而又响亮的结尾,是十分精采的。

作品表现的思想并不复杂,题材也不算特别新鲜,但是曹丕作为一个统治阶级的上层人物能关心这样一种涉及千家万户的事情,而在诗中寄予了如此深刻的同情,这是很可贵的。在艺术上他把抒情女主人公的感情、心理描绘得淋漓尽致,她雍容矜重,炽烈而又含蓄,急切而又端庄。作品把写景抒情、写人叙事,以及女主人公的那种自言自语,巧妙地融为一体,构成了一种千回百转、凄凉哀怨的风格。它的辞藻华美,也袭用了许多前人的东西,但这一切又象是完全出之于无心,而不带任何雕琢的痕迹。这是《燕歌行》的特点,也是曹丕诗歌区别于建安其他诗人的典型特征。曹丕是个政治家,但从他的作品中往往看不到其父曹操那种慷慨激扬以天下为己任的气概,也找不到其弟曹植那种积极上进志欲报效国家的思想。在他那里总象是有一种诉说不完的凄苦哀怨之情,而且他的言事抒情又常常爱用妇女的口吻,因此明代锺惺说他的诗“婉娈细秀,有公子气,有文人气”(《古诗归》)。清代陈祚明说他的诗“如西子捧心,俯首不言,而回眸动盻无非可怜之绪”(《采菽堂古诗选》)。《燕歌行》可以说是最能代表曹丕这种思想和艺术风格特征的作品。前人对这两首诗的评价是很高的,清代吴淇说:“风调极其苍凉,百十二字,首尾一笔不断,中间却具千曲百折,真杰构也。”(《六朝选诗定论》)王夫之说:“倾情倾度,倾色倾声,古今无两。”(《姜斋诗话》)

《燕歌行》二首在七言诗的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这也是我们应该知道的。《诗经》基本是四言体,偶尔也出个七言句子,但为数甚少。《楚辞》是楚歌体,有七言句,但大多数都带有“兮”字,与七言诗句子的格式韵味不同。汉代乐府中有一部分杂言体,如《战城南》、《东门行》等,其中有一部分七言句,这些对于七言诗的发展显然是有促进的,但七言句在那些作品中还不是主体。两汉四百年间,全篇由七言构成的作品今天被人们提到的有两首,第一首是汉武帝时的君臣联句,即所谓《柏梁台诗》。这首诗出于后代小说,漏洞甚多,原不可信,而且生编硬凑,堆砌敷衍,也完全没有什么诗味。第二首是张衡的《四愁诗》。诗味很浓,但张衡这四首诗每首的第一句还都带着一个“兮”字,还拖着一个楚歌的尾巴。因此,真正摆脱了楚歌形式的羁绊,使七言形式宣告独立的作品就不能不说是曹丕的这两首《燕歌行》了。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曹丕学习汉代乐府,学习前人诗歌,在形式上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燕歌行》句句压韵,而且都是平声,格调清丽宛转,这是七言古诗发展的一个阶段。晋宋作家模写七言,还照此继续走了相当长的一段路。后来又经过南朝鲍照、萧绎、庾信等人的努力,到唐代卢照邻、骆宾王那种隔句用韵、平仄相押的鸿篇巨制出现的时候,那时七言古诗就又进入一个更新的发展阶段了。可见,曹丕的开创之功是不能掩没的。

第20篇:人教版高中语文《燕歌行》学案

《燕歌行》学案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诵读诗歌,鉴赏诗歌。

2.正确地看待战争,并感受战争带给人们的痛苦。

3.分析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一、导入

盛唐的边塞诗意境高远,格调悲壮,像雄浑的军号,一声声吹的历史都热血沸腾。盛唐的边塞诗人视野开阔,胸怀激荡,充满了磅礴的浪漫气质和一往无前的英雄主义精神。他们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充分体现了盛唐精神,是古代诗坛上绝无仅有的奇葩,是后世诗人可望而不可即的高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高适的《燕歌行》

二、资料补充

边塞诗派:在唐代,有一批诗人,以高适、岑参、王昌龄等为代表,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 边塞诗主要以描写边塞风光、守边将士的生活及征人思妇相思为主,反映边塞征战生活。边塞诗的出现与大唐帝国的疆域不断扩大导致的开边战争与众多盛唐士人渴望通过战功谋求功名有关。边塞诗是唐代主要的诗歌流派之一。

歌行:歌行体歌行体歌行体歌行体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诗歌体裁,一般篇幅较长,以叙事为主,音节格律相对自由,以七言为主。我们以前学过的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白居易的《琵琶行》等都属于这一类型。

三、字词积累。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燕歌yān

旌旆石jié

塞草腓...jīnɡpèi

逶迤..wēiyí

碣..féi

玉箸北jì

.zhù

蓟.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描写了一场惨烈的战争,以战斗过程为线索,这场战争共分为几个环节?试进行归纳每一环节的主题。

明确:四个环节,第一节(1-8句)写出征,着力烘托气氛;

第二节(9-16句)写战事失利,揭示其原因;

第三节(17-24句)写被围之痛,刻画相思之苦;

第四节(25-结尾)写死斗,突出壮志豪情。

2、试分析“摐金伐鼓”“旌旆逶迤”的唐军怎么会遭遇如此惨痛的失败?原因有哪些?期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师明确:原因 ①“山川萧条极边土”:自然条件恶劣;

②“胡骑凭陵杂风雨”:敌人来势凶猛,战力强; ③“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士兵在前 线拼命,而将军却在醉生梦死。“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将军的骄傲轻敌导致军队被围困。

总结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将领的骄奢轻敌,

醉生梦死,不恤士卒;以及军中严重的苦乐不均,令战士心寒。

五、再读课文,合作探究。

1、诵读课文,划出诗中描写边塞景物的词句,说说这些景物具有怎样的特点?描写这些景物的作用是什么? 描写景物的句子: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

景物的特点:凄清、辽远、苍凉、开阔。

作用:描绘边塞风光,渲染战地气氛,反映战争的惨烈,烘托出士兵战败凄凉的心境。

2.本诗写一次战斗场面,为什么后面又提到了征人思妇,是不是偏离了诗歌主题?

这两节是写士兵被围困时的痛苦,其实这是对唐军将领更深的谴责。同时这两节并不是游离于战争进程外的泛写,而是处在被围困的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四句中一句写征夫,一句写征夫日夜想念的思妇,四句相互交错,将征人思妇的相思离别之苦深深的刻画了出来。二人遥隔万里,何时才能相见呢?更何况身处大漠绝域,环境险恶,看到听到的只是“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如此危急的绝境,生死只在一线之间,不由得会让人想到是谁将他们推到了如此绝境?是封建统治者的穷兵黩武,更是边关将领的无能轻敌,所以说这两节是深化主旨不可缺少的一段。

3.“战士军前半死生,美入帐下犹歌舞”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诗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这种表现手法?(5分)

运用多重对比,深化作品主题。例: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分析:一方拼死作战、流血牺牲,一方却是美人歌舞、纵情声色,这样严酷的事实对比,尖锐地揭露了军中苦乐不均,批判了身居要职的将军们的腐败作风。暗示了必败的原因。

A士兵浴血奋战——将军荒淫腐败;

B士兵辛苦久战、室家分离——将领临战失职、纵情声色;

C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双方紧张的军事活动对比; D当时寻欢作乐、不思报效国家的当今的将军——古代勇猛善战、与士卒同甘共苦的李将军;

E出征时的狂妄——战败时的惨烈

句中无一个褒贬性的字眼,通过鲜明的多重对比,使主题更鲜明,情感爱憎分明。

六.课堂小结

全诗虽叙写战争,但重点不在民族矛盾,而是讽刺和愤恨不恤战士的将领。主题仍是雄健激越,慷慨悲壮。诗中描写了唐军士卒慷慨赴边、转战绝域的情景,高度赞扬了他们为国立功、奋不顾身的牺牲精神,表现了他们久战不归、两地相思的苦闷,并给以深切同情;同时还揭露了军中官兵对立、苦乐悬殊的事实,抨击了将帅的腐败无能,谴责他们的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利,给兵士带来极大的痛苦和牺牲七.拓展迁移

1.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塞下曲

许浑

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

(1) 两首诗均为边塞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否相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不同。李诗表达边塞将士的爱国激情,抒发了作者保家卫国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许诗揭示了战争的残酷,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对战争中牺牲的战士的深切同情。

八.高考链接

1.边塞诗标题 常含“塞、征、军、塞上、塞下、征人、从军”等字词,如柳中庸的《征人怨》、王昌龄的《从军行(其二)》2.边塞诗表达的思想情感主要有四个方面:

(1)描写塞外奇丽壮阔的自然风光,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春景喻冬景,描写了塞外玉树琼花的雪景。 (2)抒发从军报国、建功立业的英雄豪情,

(3)表达征人久戍边关的思乡念亲之愁,如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以如霜月光和似雪沙漠两个朦胧意象营造了绵绵乡思的典型环境,“不知”两字写出征人迷惘心情,“尽”字写出征人无一例外的不尽乡愁。

(4)反映连年征战对广大人民和平生活的干扰和破坏,反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拓土开边。如陈陶的《陇西行》中“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中无定河边悲哀凄凉的丈夫枯骨,一边是妻子梦境中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对照,凝聚着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3.边塞诗中常运用的表现手法。

渲染、反衬、对比、借景抒情、细节、修辞等。岑参善用细节勾勒的手法描绘奇异粗犷、雄浑壮阔的边塞风光。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风掣红旗冻不翻”的细节真实摹写出边地奇寒景象。高适善用铺排和对比来抒情,如《燕歌行》中“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以前线汉军奋力杀敌与后方将士寻欢作乐对比,暗示了必败原因。王昌龄善用借景抒情,如《从军行(其一)》中将闺中少妇思念征人之愁寄予在高高孤楼、缕缕笛声、阵阵秋风的边关萧索秋景中委婉表达出来,揭示出战争带给百姓的痛苦与创伤。

4.边塞诗中常见的地名意象。

经常出现的关山、狼山、燕山、阴山、陇头、凉州和玉门关等边塞地名,大漠、烽烟、长城、黄沙、羌笛、落日、月、旗、鼓、铁衣等意象中反映出他们的精神风貌如张籍的《凉州词(其一)》(2006年天津卷)标题中出现了边塞防线地名“凉州”,柳中庸的《征人怨》中“岁岁金河复玉关”,“玉关”即唐代边陲重镇甘肃玉门关。还经常出现汉代抗击匈奴的飞将军李广,如“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等。

【命题预测】分析情感和分析手法是考查边塞诗的两类主流题型。借景抒情是考查边塞诗的命题核心点,表现手法是命题热点。

5.边塞诗的时代特点

(1)盛唐: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 (王昌龄)

分析:这些诗句表现出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在盛唐,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2)中晚唐: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

(3)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分析: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了些许悲壮、惋伤。

3)宋代: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

分析:尽管仍然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更多的是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与盛唐时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厉,更多一些惆怅。

6.边塞诗艺术风格

豪放旷达——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雄奇壮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豪壮悲慨——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委婉清丽——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燕歌行教学设计.doc》
燕歌行教学设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