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县民间社火

2020-03-02 14:19:36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蔚县民间社火,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它是劳动人民庆丰收、欢度节日和寄托美好愿望的社会性民间娱乐活动形式,俗称“耍红火”。常见的民间社火形式现存22种。

灯会:是蔚县传统的自发性民间赛灯活动,一般有挂灯、提灯两种。挂灯是指内燃蜡烛的花灯悬挂于大街小巷、庙门、户首,从而形成一种自然的赛灯形式。提灯是在春节和元宵节晚会上,大人小孩手提花灯集体游街串巷。花灯有花鸟灯类、瓜菜灯类、农作物灯类、建工灯类,还有宫灯、福字灯、河灯、对联灯等。暖泉镇因花灯制作工艺精细、品种繁多被誉为蔚县“花灯之乡”。

摆灯展:兴起于清代,距今约200余年,主要流行于暖泉、桃花、吉家庄、宋家庄和柏树等乡镇,,活动于元宵节前后。灯盏的制作是用磁盘或小磁碗,内放棉捻食油,放置在圆形小薄木版上,外糊筒状彩条即成。灯盏摆置在墙头、井台、窗台为摆灯盏。此外,还有摆灯山、布灯阵,并有平年摆360盏,闰年摆390盏的规定。灯山一般陈设于庙宇、戏楼前,在竖起的两根木杆,分层横搭数条木板,四周加灯框,形成4米宽6米高的主体,各层横板陈设灯盏,摆出“天下太平”、“人寿年丰”、“天官赐福”等吉祥词语,前面再罩上黄纱布。布灯阵又称“九曲黄河图”等距设木柱,驾起横杆,形成弯曲行道,各柱安放灯盏,图案可间插一根36尺高的木杆,上挂红灯,游者从入口弯曲转入大杆前,表达传统的“抱抱杆,活一千”的美好愿望。 焰火:分简易焰火和架子焰火,在蔚县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主要流行于河川地区。简易焰火是指零星点燃的焰火。架子焰火又称“点杆”、“响杆”,艺人将多种花炮组合成一个系列装置,通过四方斗、紫金树等支系,利用花炮的不同表现形式,交错有序的燃放半小时至一小时左右,环环紧扣,首尾呼应,场面极为壮观。

树花:又称“打树花”,在蔚县已有几百年历史,流行于暖泉、县城一带。表演形式是将生铁炼成铁水,保持恒温,打花人用长把木勺舀起铁水甩在城墙上,铁花四溅,形成树冠形的火花。

龙灯:俗称“斗活龙”,在蔚县兴起于元朝,距今约800余,流行于平川地区。龙灯长约12~13米,用铁丝、竹条、麻纸、纱布、木柄等扎制而成,表演分双人舞和单人舞,套路有“二龙戏珠”、“二龙出水”、“单龙吐火”、“口吐灯联”、“双龙叠盘”等,热情奔放,为节日不可缺少的民间娱乐活动。

牛斗虎:民国34年(1945年)蔚县第一次解放后,一名区干部传授于暖泉西古堡村,后又流传于城关、南留庄镇一带。牛斗虎由5人表演,其中2人扮牛,2人扮虎,1人扮牧童。表演套路有牛吃草、喝水、跪卧、舔毛;虎吃飞食、伸腰、挠腮、掏耳、跳跃翻、滚等,而后牛、虎大战,以虎败结束,寄托了劳动人民对于真善美战胜假恶丑的美好愿望。

背阁:在蔚县约有400多年的历史,主要流行于暖泉、南留庄、县城、代王城、桃花、白乐等乡镇。将扎好的背架捆在背者背上,并将一小孩捆绑在背架上的脚踏板和腰卡处,扮装成所需角色。上下两层人为一架背阁,一般平年12架,闰年13架,在打击乐的伴奏下,下层人按节奏迈方步变换队形,上层人摆动起舞,以悬险、奇妙、美观取胜。

扛阁:流行于蔚州镇一带,道具制作原理与背阁相同,只是力的支点在肩上。表演形式近似背阁。 抬阁:在蔚县已有300年的历史,流星于白乐、县城等地。道具制作原理与背阁相似。抬阁是4人抬木板,木板上站立几个小孩分别扮饰一出戏里的几个主要角色,并与道具主体组成一个完整的戏剧造型,如“天女散花”、“常娥奔月”、“西游记”等。随着时代发展,现已由机动车代替了人抬,上层人物增加到了十几人。 晃:清代兴起于暖泉镇西场庄村,距今约300多年,流行于西部平川地区。晃的制作根据杠杆原理而成。表演时,杆稍座板坐一小孩,扮成芝麻官,俗称坐晃,十几人推动车轮,同时将晃杆不断压放起伏,左右摆动,坐晃人随杆而舞。近几年人们将晃杆支点固定在汽车或拖拉机上,提高了升降高度和摆度,减轻了劳动强度。

独杆轿:源于暖泉风水庄村,距今约200多年,流行于暖泉、县城、白乐等镇。表演者站在取掉座板的古式太师椅中间,椅子扮成轿状,前面按有稻草扎制的假腿。表演者提起椅轿,身着古代官服,乘兴而舞。 活马:也称“骑马人”,在蔚县有500多年的历史,流传于平川与部分丘陵区。活马用白纸裱糊而成,表演的青年男女从中间跨起,一手握缰绳,一手执鞭,随着打击乐碎步颤跑,变换队形。 旱船:兴起于清代,又称“跑旱船”,流行于平川地区。

推车舞:在蔚县兴起于明末清初,约有300多年历史,流行于平川地区。推车由简易手推车装饰成轿车形,一架推车舞由4~5人表演,分别扮作跨车女子、车夫、帮手、玩童拉绳等,表演套路有起车、晃车、倒车、陷车、单手推车、双手推车等。

跑驴:解放后传入,流行于白乐、西合营、县城等地,道具用竹条、麻纸、铁丝、白麻扎制而成。表演者将装饰好的驴挎起,驴身围着布围,遮住表演者双腿,再在跨两侧安装一条彩裤、着绣鞋的假腿。表演者扮作少女,观其外表,似一少女骑在驴背,另一人扮赶驴男子,与骑驴人化装成一对夫妻。表演套路有上下坡、过河、卧驴、跑走、惊驴、拦驴等,表演风趣幽默。

舞狮:俗称“耍狮子”,在蔚县兴起于明末清初,约400多年历史,流行于平川区和少数半山区。表演的套路有“喜鹊登梅”、“二龙出水”、“回击头”、“急急风”等。

老汉背妻:同“猪八戒背媳妇”是一种形式,在蔚县兴起于清代,,距今有200多年的历史,为社火中最诙谐幽默的一种形式,主要流行于平川地区和少数半山区。

打架人:亦称“摔跤人”,是由1人背上道具扮作2人来表演的,我拉你推,你踢我办,生动逼真,活泼可爱,主要流行于东半县的吉家庄、白乐、桃花等地。

大头人:亦称“大头和尚”、“大头娃娃”,60年代从山西省广灵县传入暖泉镇中小堡村,逐步流行于大部分平川区和一些半山区。

高跷:俗称“蹬拐子”,在蔚县兴起于明朝,约有400多年的历史,主要流星于平川地区和少数半山区。过去参加蹬高跷的只有男性,近几年不少女青年也参加演出。在表演高跷时,往往还演唱一些群众自编的民歌,,俗称高跷调,演唱题材已取消了过去不健康的内容。

地秧歌:亦称“地蹦子”,是蔚县民间社火活动中群众性较强的一种形式。流行于各个乡镇,表演形式很多,主要流行的有:担挑姑娘、提灯人、身披鱼、虾、蚌道具的舞蹈等,最常见的是“老妈子”和“老王八”两个丑角,表演滑稽风趣逗人。

灯官:在蔚县民间社火活动中,灯官是一种特殊的表演形式,流行于川下较大的乡村。灯官又是社火活动中的最高权威者,负责组织筹划社火活动的一切事宜,扮演者大都是当地较有名望的人。灯官的扮装类似于戏剧中县令的形象,坐骑高头大红马,行于社火队之首,因此也称“灯官大老爷”。灯官后面紧跟一斑灯吏,身着衙役服,手持“肃静”、“回避”堂牌和仗棒。灯官前面有12名古装美女手持彩绸,扭着秧歌,伴奏乐队在前面开道,烘托“大老爷”的威风。这一古老形式于50年代后逐步消失。

剪纸也叫\"剪窗花\"。是一种流传很广的民间手工艺品,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蔚县剪纸是当地农民艺术家们继承和吸收了河北武强木版年画和当地刀刻,刺绣等民间传统艺术形式而开拓的一种艺术品。 蔚县剪纸深深扎根于民间,取材于人民生活。自画,自刻,自染,其刀工精细,色彩美丽明快,构图生活气息浓厚,把广大农民的朴实感情,美好愿望和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倾注在剪纸艺术作品之中。

50年来,蔚县剪纸这一民间艺术,受到政府的重视和大力扶持,使这一珍贵的民间艺术得到了充分发展。艺匠们大胆创新,突破了原有的花卉,戏曲人物,鸟兽等题材的局限,创出了一代新的剪纸产品,如\"舞龙\",\"二龙戏珠\",\"喜庆丰收\",\"渔歌\"和\"草原深处\"等达2000多种。特别是:\"渔歌\"和\"草原深处\"等现代题材的作品,反映出了\"北国江南\"的精神面貌和塞外人民的美好生活。国内外剪纸爱好者和收藏家爱不释手。蔚县剪纸厂年生产能力达30万套,年出口量最多达14万多套。除国内销售外,每年大批量出口远销美国,日本,荷兰,意大利,墨西哥,比利时,英国,法国,新加坡等40多个国家和香港,澳门地区。蔚县人一般把剪纸称为\"窗花\"。据史书记载,蔚县剪纸始于清朝道光年间,迄今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它的作者多是农民,他们自画、自刻、自染,用灵巧的双手营造了一方充满活力的剪纸世界,把生活的周围装点成了一个生机盎然、万物争荣的艺术天地。蔚县剪纸以其特有的趣味性、装饰性在全国种类繁多的民间剪纸中独具一格,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蔚县剪纸题材广泛,意寓深长,生活气息浓郁。无论是反映人们对吉祥幸福的祁纳,还是来源于劳动人民喜闻乐见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及人物;无论是北方特有的文化背景和民俗风情的再现,还是用于四时节令、婚寿礼仪等庆典,都体现了民间艺人高超的智慧和丰富的想象力。加上疏密有致的造型设计、细致入微的精湛刀工、绚丽鲜艳的独特点染,每一件作品都十分生动、有味、耐看。 蔚县剪纸名扬中外。剪纸产品远销日本、韩国、美国以及东南亚各国。

蔚县人在蔚县剪纸的发祥地--蔚州镇南张庄村建起\"剪纸一条街\",游人随时可欣赏到刻制剪纸的全过程。每到冬季农闲季节,蔚县十大镇集贸市场上,一辆辆自行车载着一面面窗格式的木架子(俗称\"亮子\"),上面贴满了五彩缤纷的\"窗花\",在冬日灿烂的阳光下争奇斗艳,这是只有蔚县才有的景观。中央美术学院民间艺术系主任杨先让教授赞叹说:\"那气势,全世界也找不到第二处\"。

社火

社火

社火

新疆大型民间社火(昌吉)表演赛新闻通稿01

浅析关陇社火的民间信仰及特点

通渭社火

春节社火

春节社火

社火致辞

2003年蔚县政府工作报告

《蔚县民间社火.doc》
蔚县民间社火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