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怒汉观后感

2020-03-03 12:34:35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12怒汉观后感

这是一部讲美国的陪审团制度的电影,12个职业不同、文化程度各异的被随机抽来的美国公民聚在一起讨论并表决一桩一级谋杀案的嫌犯罪名成立与否,虽然看样子这起案件证据确凿,犯罪事实充分,嫌疑人铁定要被送上电椅了,但正因为陪审员中有人对“充足证据”的怀疑以及对“合理怀疑”的坚持,使得这件事情最终产生了戏剧性的变化,最终让犯罪嫌疑人洗脱了罪名。我们知道,美国的陪审团是有所谓的废弃裁定权的,就是说,“在特定案件中,当陪审团——根据它自己的公平正义观——拒绝适用某法律来判定被告有罪,即使事实显示有罪,没有作成其他结论的可能。“而这部电影,就是在向我们展示,这群行色各异的人,是如何行使他们手中的权利的。

电影一开始,就通过对话中的细节告诉了我们,这是一桩子弑父的谋杀案,不可胜数的犯罪前科,独一无二的犯罪凶器,两位证人的铁证以及被告律师苍白的辩护,几位陪审员觉得已无争议的言表似乎都在告诉我们,嫌疑犯被法办,似乎已是板上钉子的事情了,现在就等着看大家一致通过了。但12名陪审员中,独有一人觉得不妥,在他看来,大家不能不经一点思考的就把一个嫌犯送上刑场,哪怕他有一点点无罪的可能,我们也该籍此展开更多的追问,反过来去考虑罪名不成立的合理性。11:1,多么悬殊的差距,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这样一个人的想法,完全可以被人们忽略不计,但这样一来,假如他是真理的声音,那么必然就会被扼杀在多数人的暴政之下了,情节足以延续下去的机会,当然是依靠它背后这种多数民主制对少数人权利的保护,这剩下的11个陪审员必须听从那一个陪审员陈述理由并竭力说服他,而不是因为我们占绝对优势便可把你轻易略过,这部电影从一开始就向我们抛出了第一个包袱:旁敲侧击的告诉我们,一个民主的社会里,每一个个体,每一种声音都值得尊重,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而不是二元制的,不该有独裁专制,也不该有党同伐异。

然后,那位有疑议的建筑师向大家提供了一把跟犯罪凶器一模一样的弹簧刀,而这把刀,是他在犯罪现场两个街区以外的商店里购买的,这样一来,说那把被抹掉了指纹的凶器独一无二,只有嫌犯身上才有的证词不攻自破。他的这番举动,得到了一位老伯的支持,他也赞同这样一桩尚有疑问的案子,需要有更多的讨论才行。

紧接着,更多的疑问浮出水面。一号证人仅仅是个步履蹒跚、甚至可能耳朵不太灵光的老头,他怎么可能,会在案发时有列车从窗外经过的情况下听清楼上那对父子的撕斗呢?这样一个有力的发问,说服了另一个刚刚还持“有罪“意见的人,同样使得刚刚还觉得自己的的决策无比正确的其他人,渐渐有了些动摇。当然,这也激怒了从一开始就大义凛然,摆出一副替天行道的架势,坚决要把这个孩子送上电椅的大汉,在他看来,那位建筑师的质疑与分析,无非是妖言惑众,颠倒黑白而已,不加严厉的制止和反驳,肯定要把所有人都诓骗进去,于是趁跟建筑师两句不合的时机就要动手。结果,赶紧被众人制止。到这里,我认为,电影给我们抛出了第二个包袱:言路自由市场固然可以让真理越辩越明,让相比下更合理的观点占据更多的市场,但这也可能会招致异议者的话语暴力或人身攻击,倘若一种制度设计可以让某种声音不合规则的无限放大并且吞噬掉不同的声音,那他注定就会成为所有人的灾难,没有制衡没有规则没有彼此的独立就不会有真正的言论自由。假若那位猛汉在旁人的怯弱眼光中把建筑师打倒的话,那么,这样的争论或许就难以继续进行了,而我们想要追寻的真相,也可能会在一沉一浮中悄然隐去,而其他有不同意见的人,或许也会三缄其口,不敢多说。那一句,或许我不赞同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多么含义深邃,意味深长,真的值得我们好好的品味。

一号证人曾说,自己在听到嫌犯杀死父亲后,在十五秒的时间里冲到房门,打开门正看到嫌犯夺命奔去的背影,但是,这样一个步履蹒跚的老人,真的可以在十五秒内走过50多英尺的距离吗?众人算好距离,用秒表计时,并且模仿老人的步伐来进行实际的测量,结果却发现这至少会花掉40几秒的时间。这样一个不合常理的证词,显然是不能作为定罪依据的。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毫无障碍的进行理性的思考,只能说所有的人都具备理性思考的能力,有一个对贫民窟出身的孩子持有根深蒂固的偏见与歧视态度的老人,并不把这样的反驳当一回事,他仍然大声的说着他曾经的不愉快的经历,但这番话却遭到了一位钟表匠的反驳,在他看来,这个国家的民主制度最可贵之处,就在于它的自我修正的能力,这也是它

能够变得强大的原因所在,携带个人偏见进行是非评判,是不应该的,每一个陪审员都需要有中立的理性人立场。

当所有人的脑筋都开动起来,当他们的思维都变得活跃的时候,越来越多的疑点被陪审员们挖掘了出来。比如,凶手比父亲矮七寸,要他将弹簧刀从上至下的插入父亲的胸膛无疑是有点困难的,而且出生在贫民窟的一位陪审员也证实,那种使刀方式并非混混的惯用招式。看到这里,我似乎找到了一点批判精英主义观念的论据,有的人可能会觉得,那位建筑师和股票商心思缜密、逻辑清晰,我们或许只能他们这种人说话的机会就够了,既便没有那些只惦记着球赛、少有个人观点、说话粗俗没有教养的人的参与我们也能讨论出东西来,但我却看到他们总是在适当的时候发挥了有力的作用。人各有其才,各有其用,我们真不能随便抛弃任何人。

当然,就当越来越多的人发出“合理的怀疑“,赞同嫌犯”无罪“的时候,那位建筑师也表达了他的忧虑,每个人都会犯错,我们可能会挽救一个无辜的人,但也可能放走一个真正的凶手,这也是所谓的”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的矛盾,在”宁可错杀,不许漏网“与”宁可落网,不可错杀“之间,美国的司法实践显然拥抱了后者。这样的制度,显然有明显的弱点,所有的“法治”也都会有“人治”的困惑,它不是一个完美的制度,只是找不到一个比它更好的制度罢了。杰斐逊甚至认为,陪审团制度在维护民主所起的作用上,比选举权还要重要。

就在双方相持不下的时候,那个说自己永远都不可能被说服,在一开始还嘲笑说别人是墙头草的销售员,竟然以“想要快点结束这场无休止的纷争“的理由,投下了”无罪“票,此举遭到了钟表匠的严厉谴责,他的那番话,我觉得是给真正的散发着犬儒气息的墙头草最佳的回应:你不能用事关别人生死,事关真理之辩的事情来开玩笑,来当一种游戏来玩,倘若你选择它,那么你必须坚信它,而不应该仅仅受欲望或利益的驱使,你必须把对理性对良知坚定不移的信仰放在首位。到最后,似乎还有一个牢不可破的证言,那就是二号证人对犯罪过程亲见的描述,但那位视力极佳的老者回想起了那个女人站在证人席上,鼻梁上两个清晰的印痕,这必然是长期佩戴眼镜所致,一个视力不正常的人,有可能在床上辗转难眠的时候,看清远处房间里嫌犯的一举一动?她不可能会犯错?

到这里,只剩下那位受过儿子感情伤害的大汉了,他咆哮着,说着前后不搭的话,但最后,他也被自己正常的思考能力,被理性说服了。12:0的逆转,这是理性的胜利。

最后的包袱,导演编剧把他放在了最后,12名陪审员走出地方法院,他们之间甚至还叫不出名字来,他们汇入了密集的人流之中,他们在这样的实践中变得成熟,与此同时,他们让这个国家变得坚如磐石。

12怒汉影评

12怒汉影评

《12怒汉》影评

12怒汉1

12怒汉电影观后感(法律电影赏析)

谬误与真理——《12怒汉》观后感

十二怒汉观后感

《十二怒汉》观后感

十二怒汉观后感

十二怒汉观后感

《12怒汉观后感.doc》
12怒汉观后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