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中国近代化的认识

2020-03-02 11:28:57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浅谈对中国近代化的认识

众所周知的,中国近代开始的标志是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那中国的近代化开始于什么时候呢?两者说的是不是同一个概念呢?关于这一点,很多学生都会混淆。实质上中国的近代化是以洋务运动为起点的。现就中国的近代化浅谈一些认识。

首先要了解的是近代化的概念。近代相对于传统而言,近代化的过程就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迁过程,将引起社会生产力、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乃至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心理态度的变化,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西方世界的近代化又称资本主义化。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近代化则具有明显特色。近代中国前80年近代化可称为资本主义化;后30年则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为社会主义开辟道路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主要解决两大问题:一是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二是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

接着要了解的是中国近代化过程中每一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

第一阶段:学习西方的经济技术和军事技术。1840年发生鸦片战争以后,传统受到了现实的严峻挑战,中国人对近代化的探索开始了。而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生产方式,创办了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是中国大规模近代化运动的起步。

第二阶段: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变法维新运动以建立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制度为目标,从此中国近代化历程由经济技术阶段进入政治制度阶段,是政治近代化的一次重要尝试。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民主共和国的建立,是中国的近代化历程中取得的伟大成果。

第三阶段: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新文化运动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文化的近代化运动,运动中提出的民主和科学的口号,成为中国迈向思想文化近代化的重要标志。

中国近代化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中进行的,不可避免的带有时代的烙印。大概具有以下这些特征:

(1)近代化不仅受到内部封建保守势力的顽强抵制,还不断遭到外部资本主义列强的倾轧、排斥、摧残,发展缓慢,经历曲折。

(2)近代化一开始是由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领导的,官僚买办阶级在中国近代化启动时期扮演过微妙角色,资产阶级则始终没有真正掌握过近代化的领导权。各阶级都参与了探索:农民阶级、无产阶级、资产阶级。

(3)近代化缺乏必要的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技术、人才和思想准备不足,它的推动力主要不是来自内部而是来自外部,因此,它不是以民间自发创办近代企业为先导,通过自由竟争发展资本主义,而是依靠政权力量,以官办军事工业为起点,从军需到民用,从国营到民营,从重工业到轻工业。各阶级的探索都借鉴了外国成果。

(4)畸形发展。近代工业的地区分布不平衡,部门结构不合理。 由此可见,制约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因素有以下几点:

(1)缺乏资金、人才、技术:没有资本原始积累,缺乏机械化操作技术,缺乏现代化经营管理人才、科技人才——历史原因。

(2)传统思想的束缚:重农抑商、重陆轻海、重义轻利等观念,都是发展近代工业的思想障碍。 (3)三座大山的压迫:即帝国主义阻挠、破坏,封建专制统治的阻碍,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

(4)决策失误:发达国家的工业化一般从轻工业,而后延伸到重工业。同时,农业也相应变化发展,为工业发展提供基础。而中国是从重工业开始的,农业一直是传统农业,拖了工业化的后腿。

(5)缺乏政治前提:发达国家工业化之前,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为工业化提供了保证。而中国直到新中国成立,无产阶级才掌握政权,开始大规模工业化。这就限制了工业化的规模和速度。

(6)客观环境的制约:近代史上,战争、革命不断,社会动荡不安,不利于近代化的发展。

同时中国近代化与民主革命有着密切的联系。民族民主革命是近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民主革命的开展过程,是封建势力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及帝国主义在华走狗不断受到打击的过程,是中国由封建专制统治到资产阶级共和政体到人民民主专政的发展过程,也就是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过程。工业化的发展为近代革命提供了物质基础和阶级力量,近代革命又为工业化的开拓前进扫清了道路。近代百年的历史证明: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和取得民族独立,是实现近代化的前提和根本保证,实现近代化是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和取得民族独立的最终目的。

总而言之,中国近代化进程是一个由浅人深,由表及里的缓慢发展过程。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相碰撞过程中逐渐发展的;由于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化进程不可能顺利进行,而是在中国人民反侵略反封建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表现出斗争水平逐渐提高、中国人民逐步觉醒的特点,对以后的革命产生重大影响。近代中国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是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完成民族民主革命任务,二是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完成近代化任务。

浅谈如何提高高中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新课改之后,高中历史教材以专题史的形式出现,增加了难度,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在的高中学生,虽然初中已经学习过历史的相关知识,但是基础还是比较薄弱的。初中阶段的学习,大部分学生都是死记硬背、不求甚解,所以很容易忘记。到了高中,一下子接触的就是专题性的内容,对学生来说是比较高难度的。高中历史的基础知识通过反复背诵大部分学生还是能掌握得比较好的,但是对于综合性比较强、要求分析理解的题型,很多同学还是感觉很困难,无法找到期中的诀窍,考试中这种题型也是丢分最多的。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缺乏分析理解的能力,不能透彻的了解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也就不能站在一定的高度有针对性的回答问题。所以,如何在历史课堂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是所有高中老师都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历史概念是对历史事实和历史现象的抽象与概括,反映其本质特征。在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历史概念教学,注意准确、科学地表达历史概念,并要理解和掌握历史概念。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和理解历史概念的过程,就是训练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规律性,大到一个时期、一个阶段的历史事实及其特征和规律,小到一个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

那么,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达到一定深度,除了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外,还要指导学生进一步分析和指出历史事实、历史现象或历史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意教材中知识的内在联系。

一、调动学生的内驱力

自信心、意志、兴趣对人的认识活动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一种激烈而持久的动机,唯有热爱历史,学生才会在积极持久的学习热情中获得能力。

我认为应以历史教育的实用性和社会性来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在整个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力求做到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尽量选择一些与教材有关的具有代表性、又是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教育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科学地使历史感和现实感融为一体。学生通过历史课的学习,就会觉得历史并非过眼云烟,而是完全可以和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接轨。

另外,我还注意用学过的历史思维方法去联系分析社会热点问题,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去分析历史现象。例如,在讲到苏联与德国法西斯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后为防范德国的侵略,为作战做了一些准备,加紧东部的开发和经济建设,并将重工业迁往东部。这些准备工作为苏联最终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保障。就此我联想到我们国家正在进行的开发大西北的建设。提到此,同学们展开热烈讨论,结果得出了新颖的结论,开发大西北不仅仅是发展了中国经济,还具有战略意义,获得了创造性思维成果。因此,这种做法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思想不但受到教育,比较分析能力也得到提高。

二、启发指导,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一、要让学生学会阅读课本,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是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的基础。具体方法是出示阅读提纲、找阅读内容的重点句、词,设计一些提高能力的问题。如出示阅读提纲应是本节或本段的重点内容。找阅读内容的重点可告诉学生规律。如一段话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往往是这一段的主要内容的概括。例如二战影响,每一段的第一句就是重点句,它概括了整段文章的内容。另外阅读时要理解重点词的含义。如苏联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高度集中”是重点词,应理解,否则无法理解苏联解体的原因。除了这些还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概括一段话或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首先要引导学生弄清文中的内容讲的是什么,然后自己组织语言表达。当然,老师要多给学生说话的机会,如提问、讨论、演讲、编演历史小品等。

第二、要学会独立思考。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要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遇到问题要能想、会想、多想、善想。要调动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动脑子,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隐藏在事物后边的问题。当得不到结果时,老师应及时引导学生。

三、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主要途径

一、课堂讨论。讨论是思维交流的最好形式,在历史教学中,创设讨论的情景,鼓励学生争论,教师及时点拨,可以使问题在讨论中解决,知识在讨论中丰富增长,又可使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概括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 第

二、充分利用历史材料,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教材,有一个明显特征,即从全新的角度、全新的要求增加大量历史的原始材料,配之以相应的思考题,要求学生要充分利用有效信息,综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论证、讨论。第一步,要先读懂材料,通过材料所提供的信息,如材料选自××文章或哪一年的谁的讲话,通过材料里边提供的时间、人物、事件来判断是课本中的哪一部分内容。第二步,联想课本中的内容来解题。第三步,有的问题要弄清问什么,通过看材料,能否直接找出答案。经常找一些材料题,并逐渐地由易而难布置一些解析题,让学生练习。在教给学生解题方法、充分利用课本中的材料的基础上,上课时尽可能增加课堂中材料的容量,充分利用电化教学手段,如投影、电视等,使学生见多识广。另外增加一些趣味性材料,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通过练习提高能力。历史教学练习,不仅使学生深入掌握历史基础知识,还能培养运用技能技巧解题能力,使思维具有灵活性和准确性。练习要有针对性和目标性。如一题多练,一个选择题的4个选项,可当成4道题来做,又如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一些能使他们某一种思维得到训练的题型,如像选择题可考查学生的多种能力,对比、理解是否准确等。材料题可训练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问答题可训练学生的归纳、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等。要有的放矢,根据重点难点来讲评,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从而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

总之,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历史教学的根本。因此,我们历史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获得有益的知识,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中国近代化探索

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材料题

资产阶级与中国近代化的发展

专题:中国近代化的发展 2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对“中国梦”的认识

对中国饮食的认识

近代化的探索

对中国语言文字的粗浅认识

《浅谈对中国近代化的认识.doc》
浅谈对中国近代化的认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