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中国近代化的发展 2

2020-03-03 10:25:26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中国近代化的发展

1、近代化的含义:也称现代化,是18世纪后期工业革命以来现代化生产力引发的社会生产方式与人类生活方式的大变革,以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为主要标志。西方世界的近代化又称资本主义化。

近代中国前80年(1840---1919)的近代化可以称为资本主义化,以发展资本主义、追求资本主义民主政治为主要内容;后30年(1919--1949)又增加新的内涵,即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为社会主义开辟道路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2、近代化的主要领域及其主要内容:

A、政治领域:政治上的民主化和法制化(用民主制度取代封建制度,用法治取代人治)

B、经济领域:经济上的工业化、机器化(用现代机器生产来取代手工生产,人类从农业文明过渡到工业文明)。在生产力方面由手工生产向机器生产过渡,在生产关系方面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

C、思想领域:思想上的理性化(以民主科学的理念取代精神独裁和文化专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思想以及政治制度。

D、军事领域:创办新式军队和军事工业

E、外交领域:由传统的闭关锁国向近代化外交转变

F、社会生活领域:人们的工作、生活方式、精神面貌、衣食住行随着社会的变革与经济的发展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3、近代化的两大任务及关系

任务:一是争取民族独立和社会民主(反侵略、反封建),完成民族民主革命二是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幸福

关系:争取民族独立和社会民主是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政治前提和根本保证;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是完成反封建、反侵略(取得社会民主和民族独立)的最终目的。

4、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近代化的阶段性成果: 政治: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 经济:“实业救国”运动出现,民族工业有了较大发展

思想文化:资产阶级的思想启蒙运动不断深入;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实 业救国”思潮兴起;新文化运动蓬勃开展;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

阶级结构: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为中国社会的发

展,特别是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奠定了基础。

5、中国近代化探索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和结论:

A、民族独立、社会民主、社会制度的优越是国家真正实现近代化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B、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学习和借鉴欧美国家先进的生产技术、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

C、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推动中国近代化的首要条件

D、社会进步是近代化的核心和终极源泉。其中,教育和科技是衡量社会进步程度的基本内容。

6、东西方近代化的不同道路:

西方:思想文化-------政治-------经济(近代化的自然发展历程,成功了)

中国:经济(技术)-------政治(资本主义制度)--------思想文化(民主科学自由平等等)(向西方学习的历程,最终都失败了)

7、中国近代化探索艰难起步,曲折推进,对此你有何认识?

A、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资本主义道

路在中国走不通)

B、只能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能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只能社会

主义才能救中国

C、帝国主义、封建势力不允许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 D、只有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才能成功 E、要实现国家富强,首先要实现民族独立

历届三中全会

主要内容及会议成果

第十八届三中全会 (2013年11月9日——11月12日) 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首次定义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加明确强调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同等重要性;提出“完善产权保护制度”,特别提出了“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立全国和地方资产负债表制度、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制度、股票发行注册制度、权力清单制度、官邸制、涉法涉诉信访依法终结制度等等。这些重大突破,巩固和发

展了社会主义制度,丰富和完善了社会主义理论,对个人、社会、

国家和世界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第十七届三中全会(2008年10月9日-12日) 推进农村改革

提出加强农村制度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

力;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推荐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第十六届三中全会(2003年10月11日-14日) 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提出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国企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建立现代产权制度等。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第十五届三中全会(1998年10月12日-14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提出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等。

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第十四届三中全会(1993年11月11日-14日) 制定市场经济基本框架

制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提出包括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建立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建立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等

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第十三届三中全会(1988年9月26日-30日) 为深化改革扫清道路

建议在考虑物价上涨因素的同时组织实施。确定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方针,要求把今后一段时期的改革和建设的重点放到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上来。通过《关于价格、工资改革的初步方案》《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通知》

第十二届三中全会(1984年10月20日) 改革从农村走向城市

规定了改革的方向、性质、任务和方针政策,是指导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指出我国实行的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提出改变企业的领导体制,在国营企业中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第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18日-22日) 拨乱反正

全会否定“两个凡是”,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結一致向前看的指方针﹔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会建设上來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決策。

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

资产阶级与中国近代化的发展

中国近代化探索

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材料题

浅谈对中国近代化的认识

近代化的探索

读《日本的近代化—与中国比较》有感

“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

法学近代化论考

高三历史〈中国近代化的沉浮〉专题复习教案

《专题:中国近代化的发展 2.doc》
专题:中国近代化的发展 2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