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的风险

2020-03-03 22:13:33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15110343 商学院-11级-金融3班周益欣

银行的风险

随着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的加剧,银行、以及其他类似的金融机构无力偿付存款负债的案例屡屡发生。显然,政府及社会对银行的破产的关注程度要远远超过一般的制造和服务行业,银行破产似乎更引人注目。接下来,我们从货币经济学角度分析下银行所面临的风险

什么是银行风险?

银行风险是指银行在经营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而使其资产和预期收益蒙受损失的可能性。银行的风险具有独特的特点。这突出表现在:属于高负债经营;银行的经营对象是货币,且具有特殊的信用创造功能;银行是市场经济的中枢,其风险的外部负效应巨大。

银行风险的内涵及特性

一、风险的概念

广义的风险是指预期事物的不确定性,通常有两种情况:一是预期不确定性可能带来意外收益,即风险收益;二是预期不确定性可能带来意外损失,即风险损失或风险成本。

狭义风险是指预期事物的不确定性而造成的损失。通常所谓经济风险仅狭义风险。

银行风险是预期银行业务经营和管理中因不确定因素导致事后造成的损失或不利目标实现因素的总称。在市场金融中,这种风险的大小,必然通过价格形式加以量化和度量。其中银行风险大,其经营和管理的综合成本就高。银行风险是一种导致损失的可能性。因此,其量化概念就是:

银行风险率=银行损失或银行风险成本或银行风险性资产÷银行资产×100%

上述公式表明,银行风险可以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去认识或测量。例如,测量银行风险损失,则用银行损失比银行资产。

二、银行风险的特性

(一)客观性。只要有银行业务活动存在,银行风险总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存在。百分之百的无风险的银行业务在现实金融生活中不可能存在。其客观性的主要原因在于: 一是市场经济主体的有限理性。由于市场信息非对称性和主体对客观认识有限性,因而市场经济主体作出决策往往是不及时,不全面和不可靠的,有时甚至是错误的,客观上可能导致经济金融运行中的风险产生;

二是市场经济主体的机会主义倾向。人类的天性有一种道德上的冒险精神和趋利避害动机,因而可能运用不正当手段,如说慌,欺骗,违背诺言,尽可能钻政策,制度的空子为其谋取私利,投机,冒险和各种钻营性的客观存在导致银行风险不可避免;

三是信用的中介性和对象的复杂性。这就导致:信用关系那种原始的期限结构,数量供求,借贷关系的一一对应,演变为互相交织,互相连动关系。金融领域和实际经济领域脱节,加之信用对象的复杂性,因而,金融不可能永远无风险。

(二)可控性。尽管银行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但是银行风险是可控的。所谓银行风险可控性,是指金融主体依一定方法,制度对风险事前识别,预测,事中防范和事后的化解。

其依据是:一是银行风险是可以识别,分析和预测的。人们可以以银行风险的性质,产生条件,辨别银行业务经营和管理过程中存在各种可能导致损失的因素,为可控性提供前提; 二是人们可以依据概率统计以及现代化技术手段,建立各项银行风险的技术性参数。例如,人们按照历史上银行风险时间出现频率的稳定性,即概率,来估算和预测银行风险在何种参数水平下发生,为银行风险可控性创造技术手段;

三是现代金融制度是银行风险可控性的有效手段。金融制度是金融活动的一组约束金融主体行为,调节金融关系的规则。它的建立,健全与创新发展,使金融行为主体受规则的有效约

束,进而把银行风险纳入可控的组织保证之中。

正因为银行风险是可控的,才使健全现代金融制度具有现实意义。

(三)扩散性。银行风险不同于经济其它风险的一个最显著的特征是,银行机制的风险损失或失败,不仅影响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更突出的是导致众多的储蓄者和投资者的损失或失败,这就是银行风险的扩散性。

一是金融机构作为储蓄和投资的信用中介机构,它一头联结或聚集成千上万的众多的储蓄者,是存款者的集中;另一头联结或聚集众多的投资者,是投资者的总代表。银行经营管理的失败,必连联锁造成众多储蓄者和投资者蒙受损失;

二是银行业不仅向社会提供信用中介服务,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提供创造信用。在保证存款支取兑付的同时,通过贷款可以创造派生存款。因而,银行风险不仅具有原生存款和初始投资广泛的影响,而且还具有数量倍数扩散的效应。进而,把握银行风险特性,不仅要从金融单元单层面上认识,还要从多元,多层面,全面系统上认识。

(四)匿藏性。是指银行风险往往不在爆发金融危机或存款支付危机时,一直可能因信用特点而表面掩盖金融不确定性损失的实质。其主要原因表现在:

一是因信用有借有还,存款此存彼取,贷款此借彼还,导致许多损失或不利因素为这种信用循环所掩盖;

二是因金融具有信用货币发行和创造信用的功能,使得本属即期银行风险的后果,可能由通货膨胀,借新还旧,贷款还息来掩盖事实上的金融损失;

三是因金融垄断和政府干预或政府特权,使一些本已显现的银行风险,被人为地行政压制所掩盖。例如中国曾一度出现的\"白条\",\"绿条\",强迫储蓄事件,就是这种银行风险匿藏性的典型反映。尽管匿藏性可以在短期内为金融机构提供一些缓冲和弥补的机会,但是它终究不是银行风险控制和防范的有效机制。

(五)马太性和加速性。银行风险一旦爆发,不同于经济其它风险爆发,只在既定范围内均速变动,而是因风险失去信用,信用基础失去而加速变动。因为:一旦某种情况下某笔或某几笔存款不能兑付时,这时越是兑付不了,就越是没有客户去存款,客户越是挤兑;越是挤兑和越是存款减少,就越是兑付困难,从而形成马太效应。同时,越是贷款难以收回,越是贷款周转困难;越是周转困难,越是贷款难以收回,越是信用萎缩。形成贷款循环\"锁定\"和恶性循环。所以,一旦银行风险爆发,往往都伴有突发性,加速性,直到金融危机。充分认识银行风险加速性的特征,对于高度重视银行风险的社会危害性是非常必要的。

银行风险的一般表现

银行风险表现多种多样的。依据不同的标准和管理要求主要有: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操作风险,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资产风险和负债风险,政策风险和政治风险,经营风险和管理风险等。如果将市场过渡期和体制转轨作为其研究的特定背景,以银行风险特性为标准,按建立健全银行风险识别或预测,控制和防范机制的要求,可以提炼和概括中国现行银行风险的主要表现是:

一、金融效率递减,甚至出现负效率。金融效率是金融产出或收益与金融投入或资产的比较。主要有金融宏观效率和金融微观效率两个衡量方法。

二、信贷不良资产数额大,比例高,企业欠息不断增加,且呈上升趋势,银行经营日益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有的基层银行已经资不抵债或面临支付困难。一方面是居民的硬负债,另一方面是企业的软资产,其经营日益困难。

三、银行资本充足率不断降低,如果考虑其它净值冲减,则银行处于无资本金,甚至负资本金状态下运行其抗风险能力之弱可见一斑。

四,金融机构内部管理中权力缺乏制衡,操作缺乏科学规范,控制缺乏有效规则,监督缺乏严谨制度,各种金融犯罪活动十分严重。金融犯罪和金融丑闻都与内部管理权力制衡,

严格规程,规则和监督有关。在中国近几年经济大案,要案中,金融犯罪占首席,而且呈金额不断扩大,件数不断增加,手段不断隐蔽,技术不断先进的特点,特别是银行业作为直接经营货币资金商品和金融衍生工具不断创新的特殊行业,本应在内部监控上比其它行业更要严格,但由于管理环节薄弱以及对金融创新的同步金融监督研究落后,所以,金融内部犯罪率呈现上升趋势。

在建立和强化市场融资机制的过程中,必须客观地看到,市场融资机制有其自发促进竞争,提高融资效率和促进金融发展的积极方面;但同时也存在因预期不确定性,机会主义倾向而带来损失的消极方面。作为健全有效的市场融资机制,其核心是既要以价格机制为基础来分配金融资源,同时也要以间接调控和金融监督机制,将金融交易的社会成本或银行风险控制在个体金融交易成本或最小银行风险范围内。

银行风险形成的原因

银行风险形成的原因可以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内部原因是指银行内部由于管理不善、控制缺乏等方面造成的银行风险。风险的外部原因从宏观上看是由于国家的经济形势、市场要素以及金融监 管等因素决定的,宏观经济中经济周期变化以及金融外部环境等因素是银行风险的主要外部原因;从微观上看,银行风险的外部原因包括市场价格、社会信用度、同业竞争、借款人与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等各种微观经济因素;同时战争、自然环境灾害以及潜在的电子网络技术风险等因素也可能造成商业银行面临各种难以预计的风险。

银行风险的种类

银行风险主要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国家风险、声誉风险、法律风险、合规风险和战略风险九大类。

1、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又称为违约风险,是指债务人或交易对手未能履行合同所规定的义务或信用质量发生变化,从而给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

对大多数银行来说,信用风险几乎存在于银行的所有业务中,既存在于传统的贷款、债券投资等表内业务中,也存在于信用担保、贷款承诺等表外业务中,还存在于场外衍生品交易中。从发展趋势来看,银行正越来越多地面临着除贷款之外的其他银行业务中所包含的信用风险,包括承兑、同业交易、贸易融资、外汇交易、金融衍生业务、、承诺和担保以及交易的结算等。因此,信用风险是银行最为复杂的风险种类,也是银行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

2、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包括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银行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

市场风险包括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股票价格风险和商品价格风险四大类。

3、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操作风险可以分为由人员、系统、流程和外部事件所引发的四类风险,并由此分为七种表现形式:内部欺诈,外部欺诈,聘用员工做法和工作场所安全性有问题,客户、产品及业务做法有问题,实物资产损坏,业务中断和系统失灵,执行、交割及流程管理不完善。这七种损失事件还可进一步细化为不同的具体业务活动和操作,使银行管理者可以从引起操作风险的具体因素着手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

4、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指无法在不增加成本或资产价值不发生损失的条件下及时满足客户的流动性需求,从而使银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流动性风险包括资产流动性风险和负债流动性风险。

资产流动性风险是指资产到期不能如期足额收回,不能满足到期负债的偿还和新的合理贷款

及其他融资需要,从而给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

负债流动性风险是指银行过去筹集的资金特别是存款资金由于内外因素的变化而发生不规则波动,受到冲击并引发相关损失的可能性。

5、国家风险

国家风险可分为政治风险、社会风险和经济风险三类。

政治风险是指境外银行受特定国家的政治原因限制,不能把在该国贷款等汇回本国而遭受损失的风险。

政治风险包括政权风险、政局风险、政策风险和对外关系风险等多个方面。

社会风险是指由经济或非经济因素造成特定国家的社会环境不稳定,从而使贷款银行不能把在该国的贷款汇回本国而遭受的风险。

经济风险是指境外银行仅仅受特定国家直接或间接经济因素的限制,而不能把在该国的贷款等汇回本国而遭受的风险。

国家风险有两个特点:一是国家风险发生在国际经济金融活动中,在同一个国家范围内的经济金融活动不存在国家风险;二是在国际经济金融活动中,不论是政府、银行、企业,还是个人,都可能遭受国家风险所带来的损失。

6、声誉风险

声誉风险是指由于意外事件、银行的政策调整、市场表现或日常经营活动所产生的负面结果,可能对银行的声誉产生影响从而造成损失的风险。

7、法律风险

法律风险是指银行在日常经营活动或各类交易过程中,因为无法满足或违反相关的商业准则和法律要求,导致不能履行合同、发生争议/诉讼或其他法律纠纷,从而可能给银行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它包括但不限于因监管措施和解决民商事争议而支付罚款、罚金或者进行惩罚性赔偿所导致的风险敞口。

8、合规风险

合规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因没有遵循法律、规则和准则可能遭受法律制裁、监管处罚、重大财务损失和声誉损失的风险。严格来看,合规风险是法律风险的一部分,但由于其重要性和特殊性,一般单独加以讨论。

9、战略风险

战略风险是指银行在追求短期商业目的和长期发展目标的系统化管理过程中,不适当的未来发展规划和战略决策可能威胁银行未来发展的潜在风险。战略风险主要来自四个方面:银行战略目标的整体兼容性;为实现这些目标而制定的经营战略;为这些目标而动用的资源;战略实施过程的质量。

当前我国银行业存在的主要金融风险

在世界金融自由化与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快的过程中,银行的经营风险呈上升趋势。从我国银行目前的经营与发展来看,存在的金融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环境风险

环境风险是指,独立于银行金融机构之外、非银行金融机构所能控制的自然、法律、国家政策、政治、人文社会和经济环境的变化,使银行金融机构遭受损失或获得收益的可能性。如,地震、火灾等 自然灾害的袭击对银行产生的影响。另外,由于国家政策法规的改变影响到某些企业的效益也会间接对银行产生影响。

2.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最古老也是最重要的一种风险形式。根据麦肯锡公司的研究,以银行实际的风险资本配置为参考,信用风险占银行总体风险暴露的60%,而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仅各占20%。可见,对信用风险的管理是银行风险管理的首要 目标。具体到我国,长期以来银

行领域积累了大量不良贷款,信用风险极其突出,这种状况目前迫切需要得到有效缓解和控制。

3.资本风险

资本充足率的管理资本风险是指商业银行的资本金不能抵补各项损失和支付到期负债的可能性。

近些年来的资本充足率(无数据显示的除外),除农业银行外,均达到了银监会的要求标准,但是,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市场经济没有成熟,各项法律法规尚未十分健全,造成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上存在严重漏缺,资产质量低下,不良资产比重较高,这带来的必然影响是抗风险能力差,银行信誉差,受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也比较大。

4、利率风险

利率的变动会对金融产品的持有者或投资者造成收益或价值的波动(包括收益和损失),这就产生了利率风险 由于银行的资产和负债主要都是以金融产品的形式存在,所以受利率变动影响较大。就银行而言,利率风险无法完全避免,利率发生变动时,必然会影响银行的收入来源和其支出项目,即贷款和证券的利息收入,以及存款和其他银行借款的利息成本。

5.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在银行的日常业务操作运行过程中产生的风险,主要是人员素质风险。对银行的从业人员,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提高业务素质,改善其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并使知识的更新速度跟得上金融发展的速度;二是避免职业道德风险,提高职业道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杜绝金融犯罪。

银行风险的后果或危害

1、大大削弱金融机构的支付能力,损害银行业的信誉,威胁银行业的生存与发展;

2、加剧财政收支矛盾,倒逼中央银行超额发行以保证货币支付,保稳定,从而引发新一轮通货膨胀;

3、金融资源配置机制紊乱,导致社会资源浪费,使经济发展欲速则不达,甚至由泡沫经济,最终导致经济危机或停滞;

4、由银行风险的积聚,最后造成支付危机,金融危机,由经济问题而影响政治,社会的安定团结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21世纪的中国,正处在经济生活发生着急剧变化,经济理论快速推进的时期。\"金融风险\"在几年前还是一个新话题,现在,这类问题已经随处可见。但是,东南亚金融危机和中国金融体制面临巨大风险,这个话题不仅没有由热变冷,反而在不断升温。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的措施

对我国银行风险的各种表现,危害和原因的分析表明,防范和化解银行风险,事关国家政治经济稳定大局,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及早研究对策。根本出路是从体制问题入手,以加强银行内部制度建设和监管控制为重点,防止出现地区性的和系统性银行风险。

一,加强宏观调控,确保确保国民经济稳定,协调,健康运行,避免大起大落,制止盲目建设,防止经济过热,出现泡沫经济。加快企业改革,解决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经济效益下降的问题,关键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形成良好的经营机制,奠定确保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的体制基础。

二,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强化内部约束机制

坚决贯彻落实《贷款通则》,以及贷款审贷分离制度,贷款审批权限制度,贷款风险责任制度,贷款抵押制度等各项信贷管理制度;各银行要完善,落实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办法,建立健全内部稽核制度,中央银行要将此作为银行设立分支机构,扩大业务种类及规模的审批条件。真正从源头上防止和减少不良资产的产生。

三,建立风险补偿应急制度,完善风险缓冲机制

财政,银行,企业共同努力,通过资产管理公司,对历史沉积的银行不良资产实施重整。对那些有还贷能力又拒不还债的借款人,必须限期清理,甚至依法予以制裁;对资不抵债,申请破产的企业,银行作为主要的债权人,主动参与清偿,并按规定的条件,程序冲销呆帐;对资不抵债,风险较大,但可以挽救的金融机构,重新注入资本,冲销一部分债务,使其起死回生;撤消,关闭无法继续经营的银行。充分发挥资产管理公司在防范,化解银行风险中的减震器作用。

四,理清关系,实现自主经营

各级政府在安排国家投资建设项目的时候,不得把银行信贷资金作为财政资金,企业自有资金来安排。除了国务院特定贷款外,各级政府,部门不得要求国家银行办理政策性贷款业务;有关管理办法要尽快制定颁布。按照〈〈商业银行法〉〉等有关法律规定,理清与政府的关系,权限和责任。对不正当的干预造成的损失,要按照\"谁批准谁负责\"的原则,按照损失的多少,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五,密切注视国际经济金融动向,建立国际经济金融风险预警机制

经济开放过程中,一个国家的经济融入到世界经济当中,是现代经济,科技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世界经济与金融市场从来没有象现在这样紧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金融发生危机,很快波及到其它地区,甚至影响全球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经济金融发展的不确定性增加了,遭遇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加大了。任何一个国家,在分享经济区域化,一体化好处的同时,必须加强本国经济的内外平衡管理,防范和化解各种金融风险。

当今世界,每天都有上万亿美元的游资在世界各金融市场游荡,有的投机者依仗巨额资金翻手为云,覆手为雨。90年代以来,墨西哥,英国,法国,意大利,前苏联等一系列国家和地区,先后遭受货币投机者的攻击。深陷本次金融危机的泰国,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香港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多实行金融自由化政策,资本市场的管制基本取消。国际游资正是利用了资本市场的宽松环境,自由地在货币市场,外汇市场,股票市场,期货市场和金融衍生工具市场进行全方位的投机操作。我国在金融自由化过程中,在实行资本项目自由化和开放金融衍生工具方面,还是谨慎为宜,不能操之过急,切忌冒进行事。资本项目实行自由化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管制度和有效措施,那么,对资本流入的数量,结构,期限必然缺乏甄别能力;资本项目实现自由化而经济金融体系缺乏最低的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对鱼贯而入的短期资本的投机必然丧失抵抗能力。因此,在银行监管水平,银行自身抗御风险的能力没有根本提高之前,必须密切注视国际经济金融动向,不能给国际游资以可剩之机。

银行风险

银行风险

银行风险管理

银行风险内控

银行风险管理

银行风险文化

银行风险防范心得体会

银行风险控制工作总结

兴业银行风险管理

银行柜面操作风险

《银行的风险.doc》
银行的风险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