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访1

2020-03-03 05:26:34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一、事实的层次:

第一层次 新闻发布稿、新闻发布会、演讲、声明。

第二层次 证实性材料、记者观察、背景、自发性事件。

第三层次 重要性、影响、原因、结果、分析与解释。

二、事实与材料:

第一手:直接来自原始来源。

第二手:通过或从一个中间环节得到的。 第三手:通过或从两个中间环节得到的。 第一手材料还具有很强的(实证性)。它是订正、检验第二手材料的重要手段和途径(而非标准)。

书和实施的公开的职权行为”就是法律意义

上的权威消息来源。

2、权威消息来源提供的信息采写、编发新闻,在保证符合原意的前提下,无需核实就可以发表,不需要承担新闻失实、侵权造成的法律责任。

3、物的消息来源是不是物证,能划等号吗?物的消息来源包括记录、文件、参考资料、剪报等。

六、记者如何利用消息来源提供的信息的:

1、具名引述。

2、匿名引述。

3、深度背景。

4、不得发表。

十七、新闻报道同样忌讳孤证,尤其是“匿名孤证”,所以新闻界也有类似于“孤证不立”你自己的作品?封闭性问题是让受访者在有

限的答案中进行选择:

1、你辞职是因为这的老板不好吗?还是嫌收入低?

2、听说你们公司的房地产业务产生了巨额亏损,是真的吗?

3、当时你在现场吗?

4、畅销书作家和常销书作家,你更欣赏哪一种?限制性问题是问题提得比较具体,对回答范围有一定限制的提问方式:

1、你辞职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2、你们公司去年最大的收入来自什么部门?

3、当时在现场,你最先看到的是什么? 二十

九、提问方法:代问、假设性问题、错问

十、若有采访任务,就按要素公式(GOSS-EY)、GOAL来: G——Goal(目标)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实践不是记者的一次行动或观察。

三、记者不应该有这样的错觉:似乎在任何情况下,记者的第一手材料都比间接材料更有价值。

四、事物特有的现象:

1、本质性现象:直接地、正面地、典型地显现事物本质的现象。

2、偶然性现象:指那些对显示事物本质无关紧要的、纯属偶然出现的现象。

3、假象:歪曲以致颠倒地表现事物本质的现象。

五、宣传性现象:

1、合理的宣传现象:是指那些虽然是为了宣传目的而安排的,但并未歪曲和改变事物本质的那些现象。

2、不合理宣传现象:是指那些纯属为了达到某种宣传目的人为设计制造的,用来掩盖或歪曲事物本来面目和因有本质的现象。

3、半合理宣传性现象:指那些含有合理成分,又含有不合理成分的宣传性现象。

六、理解“说法是指当事人、目击者、知情人就某一事件的前因后果以及过程、细节等事实性信息对记者进行的口头或书面的描述。

七、判断题:报道“说法”时要注意:

1、记者首先要辨清哪些是事实,哪些是“说法”,并在文中交代清楚,切忌事实和“说法”一锅煮。

2、采访和写作时要有平衡意识。

3、在“说法”有待核实考证时,不宜在“说法”的基础上进行评论或得出结论。

八、选择题:(如:下列那类材料可作证据:)证据是证明一个事实已经发生以及如何发生的根据。“用事实说话”追求的是新闻真实,“用证据说话”追求的就是法律真实。 证据如:清晰完整的录音录像、经采访对象签字认可的采访笔录以及各种物证、书证和官方鉴定等。

九、采访和写作的关系:采访决定写作,写作也反作用于采访,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十、新闻价值观是一名记者、一家媒体持有的比较稳定的新闻价值取向。新闻价值是客观的,而新闻价值取向则是主观的。

十一、媒体的(受众定位和功能定位)对其新闻价值观具有决定性影响。

十二、新闻价值观也受到(媒体介质)的影响。

三、媒体的(周期)对新闻价值观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十四、实务题:掌握方法,如何跟进报道

五、

1、“国家机关依职权制作的公开的文的规则——双源规则(two—source rule)。 十

八、记者一旦作出了保密承诺,那么一切可能辨识消息来源身份的线索都不能对外公布,如在报道中不能透露消息来源的真名实姓、详细地址,广播电视新闻中,要为出声音、出画面的消息来源做变声、遮盖等模糊化处理等。

十九、如果消息来源声明某些内容“不许记录”,就意味着这些内容只是向记者“吹吹风”,不属于正式采访,记者不能发表这些内容,不能透露给其他媒体,不能拿这些内容去向其他消息来源求证。

十、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给消息来源审稿。 二十

一、实务题,给线索,要初步的采访思路:

1、这个事件的新闻价值如何?用什么办法采访?用什么形式报道?需要了解什么信息?如何获得这些信息?编辑会有什么要求?

2、初步判断选题的新闻价值。初步确定报道的内容和形式。选择恰当的采访方式。如果时间允许,记者要在采访前与编辑充分沟通。

二十二、遇到有些人拒绝采访,不是因为自己不想说,而是不敢说,有心理压力时,记者应该分析对方顾虑所在,为其减压。承诺为消息来源保密是非常有效的减压方式。 二十

三、遇到太度强硬的采访对象时,记者可以抓住对方弱点,适当地施加压力,争取使采访对象转变态度。记者要以委婉的语气让采访对象明白,“新闻不是这么写,就是那么写”,拒绝采访,就是放弃了为自己辩解的机会。

二十四、预设角度不是预设态度。预设角度是采访前设想一下采访时要重点了解新闻事实或人物的哪一个侧面,然后带着问题去采访。二十

五、选择采访环境时,应考虑到:

1、选择采访对象熟悉的环境。

2、选择安静的场所单独访问。

3、重回事发现场。

4、选择符合报道需要的环境。

二十六、如何评估访问效果?

1、采、受双方是否产生了“化学反应”。

2、能否让采访对象摘下面具,与记者进行真诚的、坦率的交流。

3、是否拿到了想要的材料。 二十

七、分析题(P140) 二十

八、判断题(P142):开放性问题是问题提得比较宽泛,不严格限制回答范围:

1、为什么辞职?

2、你公司去年的业绩如何?

3、你当时在现场都看到了什么?

4、你怎么评价O——Obstacle(障碍) S——Solution(解决) S——Start(开始)

E——Evaluation(评估) Y——Why(为什么) G——Goal(目标) O——Obstacle(困难)

A——Achievement(成果、进展) L——Logistics(逻辑、背景)

三十

一、非参与式观察的优点:是记者成为了“墙上的一只苍蝇”,他不会影响正在观察的事件,不会引起采访对象的不自然反应,同时有助于记者保持客观的评价尺度。缺点:是难以获得更深入、更真切的材料。

参与式观察的优点:记者可以获得切身的感受,有助于记者加深对被观察对象的认识和理解。缺点:记者对新闻的介入程度较深,甚至自己也成为了新闻的一个组成部分,有可能作出主观倾向性较强的报道。

三十

二、观察的局限:

1、观察的主观性。

2、观察的现象性。

3、观察的角度限制。

4、观察的时空限制。 三十

三、观察的目标:

1、S(Scene or setting)场景或背景

2、C(Character)人物

3、A(Action)行动

4、M(Meaning)意义 三十

四、体验活动的主题。找不到新鲜的主题,重复体验是没有价值的,但是找到了新鲜的主题,重复体验一样能出新意。

三十

五、体验活动中应注意的问题:

1、防止角色错位。

2、防止情感失控。

3、防止越界体验

三十

六、实务题:如何调查(冒充无公害蔬菜)这家公司?要考虑它的可行性。

1、扮演什么身份。

2、如何问答。

3、最重要的是,要事先调查好现场有几条路可供逃生。

4、偷拍普通菜冒充无公害蔬菜之前,租好一辆车,停在可溜走的门口,告诉司机:40分钟通一次电话,如果不接,就报警。 三十

七、突发公共事件的划分:

1、自然灾害。

2、事故灾难。

3、公共卫生事件。

4、社会安全事件。

三十

八、选择题:深度报道是在为受众提供更深、更多的信息和思考这一理念指导下产生的一种报道方式,它要求记者以更深入的采访来发掘信息、验证思考,还要以更多的篇幅(单篇报道、连续报道、组合报道)来承载这些信息和思考。

1新闻采访论述题

新闻采访写作[1]

新闻采访

新闻采访

新闻采访

新闻采访

新闻采访

新闻采访

新闻采访与写作1

新闻采访与写作1

《新闻采访1.doc》
新闻采访1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