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2020-03-03 17:56:12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土壤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土壤剖面:从地面垂直向下至母质的土壤纵断面称为土壤剖面。

2.土壤发生层:土壤剖面中与地面大致平行的物质及性状相对均匀的各层土壤,称为土壤发生层。 3.土壤地理学:是以土壤及其与地理环境系统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它是研究土壤的发生发育、土壤分类及时空分异规律,进而为调控、改造和利用土壤资源提供科学依据的学科、是自然地理学与土壤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也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4.土壤质地:自然土壤的矿物质都是由大小不同的土粒组成的,各个粒级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或质量分数,称为土壤质地,也称为土壤的机械组成。

5.土壤腐殖质:是土壤特异有机质,也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组成部分,约占有机质总量的50%--65%。 6.土壤有机质矿质化过程:土壤动植物残体及土壤腐殖质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成简单有机化合物,以至最终被彻底分解成无机化合物,如CO2,CO、H2O、NO

2、NH

3、N

2、H2S、CH4等的过程,称为土壤有机质矿质化过程。 7.土壤热容量:包括质量热容量和容积热容量。土壤质量热容量是指单位质量的土壤温度k高或降低1开氏度所吸收或释放的热量;土壤容积热容量则是指单位体积的原状土壤温度没升高或降低1开氏度所吸收或释放的热量。土壤热容量是定量描述土壤温度变化速度及其幅度的物理量。

8.田间持水量:土壤中毛管悬着水的最大含量称为田间持水量。 9.凋萎系数:当植物发生永久凋萎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凋萎系数。

10.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提供并协调营养物质和环境条件的能力。

11.腐殖质化过程;土壤形成中的腐殖质化过程是指各种动植物残体在微生物作用下,通过一系列的生物化学和化学作用变为腐殖质,并且这些腐殖质能够在土体表层积累的过程。包括分解过程和合成过程两个过程。

12.矿质化过程:是指在微生物作用下,有机态物质中所含有的碳、氮、磷、硫等元素被分解、氧化、转变为无机态物质的过程。

13.钙化过程:是指碳酸盐在土体中淋溶、淀积的过程。

14.潜育化过程:是指土体在水分饱和、强烈嫌气条件下所发生的还原过程。 15.潴育化过程:是指土壤形成中的氧化还原过程。

16.白浆化过程:是指表土层由于土壤上层滞水而发生的潴育漂洗过程。

17.土体的个体发育:是指土壤从岩石风化产物或其他新的母质上开始发育的时候起,直到目前状态的真实土壤的具体历史。

18.土壤系统发育:是指土壤圈中各土壤发生类型在地质历史时期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19.诊断层:就是用于鉴别土壤类别、在性质上有一系列定量化规定的特定土层。 20.诊断特性:适用于鉴别土壤类别具有定量规定的土壤性质。

21.土被结构:地球陆地表面连续分布的土壤状如被覆,故称之为土被;土壤群体组合的空间格局或空间构型,简称为土被结构。

二、简答题

1.土壤形成因素学说

19世纪70—80年代,俄国学者突然发生学的创始人道库恰耶夫提出了土壤

形成因素学说,认为土壤是一个独立的具有外部形态和内部特征的历史自然体,土壤形成过程是岩石风化过程和成土过程所推动的,影响土壤形成发育的因素有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及时间,通称五大成土因素。 2.影响土壤矿物风化的因素(P27) ① 内在因素:矿物组成、结晶构造、理化性质 ②外在因素:水分、温度、ph 值和 Eh 值

3.土壤腐殖质的形成(P49)

4.简述土壤结构类型,为什么说团粒结构是最好的土壤结构?

答:土壤固相颗粒很少呈单粒存在,它们经常是相互作用而聚积形成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团聚体,这些团聚体的组合排列称为土壤结构。土壤结构类型分为单粒结构、粒状结构(粒状、团粒状、团块状)、块状结构、柱状结构、片状结构以及大块结构。

团粒结构是最好的土壤结构是因为:

①具有团粒结构的土壤总孔隙度可达55%其中毛管孔隙度占40%,非毛管水占60%,比较适均,团粒之间是非毛管孔隙,增加了土壤的通透性,而在团粒内部是毛管孔隙,使土壤具有较好的蓄水和保肥能力,有效地解决了土壤透水性与蓄水性的矛盾。②较好的解决了土壤水分与空气同时存在的矛盾,因而能较好的调节土壤导热性、热容量状况,使土壤温度变化较为稳定和适度。③有机质与各种养分的含量都比较丰富,这是因为在团粒结构表面的有机质在好气微生物的作用下,有利于养分的释放与供应;④在团粒结构内部的有机质则以嫌气性分解为主,分解相对缓慢,有利于养分的保持。具有团粒结构的土壤,其黏着性、黏结性和可塑性较小,有利于耕作。

5.土壤水类型的划分(P79) 固态水:

化合结合水:结晶水:存在于矿物之中的水 组构水:土壤矿物表面包含的结构水 液态水:束缚水

毛管水(毛管悬着水、毛管上升水)重力水地下水 气态水

6.土壤的生态环境功能(P105)

①土壤肥力:即土壤在保持生物活性、多样性和生产性方面的功能; ②调节水体和溶质流动的能力;

③具有过滤、缓冲、降解、固定并解毒无机和有机化合物的能力; ④能够储存并使循环生物圈及地表养分和其他元素进行再循环; ⑤是支撑社会经济构架并保护人类文明遗产的物质基础。 7.土壤养分与水、肥、气、热的供应与协调(P109)

土壤水、气、热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存在于土

壤中。一般情况下,水往往起主导作用,水分含量的变化,会导致土壤的气、热 条件的变化。

土壤水气热的调节主要有:耕作和施肥、灌溉和排水、地面覆盖、应用土面增温 剂等。

8.土壤形成的生物因素(P133)

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和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的本质特征

——肥力的产生与生物的作用是密切相关的。在生物作用下从岩石到土壤的形成过程见图9-7。

岩石表面在适宜的日照和湿度条件下滋生出苔薛类生物,它们依靠雨水中溶解的微量岩石矿物质得以生长,同时产生大量分泌物对岩石进行化学、生物风化;随着苔藓类的大量繁殖,生物与岩石之间的相互作用日益加强,岩石表面慢慢地形成了土壤;此后,一些高等植物在年幼的土壤上逐渐发展起来,形成土体的明显分化。

在生物因素中,植物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绿色植物有选择地吸收母质、水体和大气中的养分元素,并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质,然后以枯枝落叶和残体的形式将有机养分归还给地表。不同植被类型的养分归还量与归还形式的差异是导致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低的根本原因。例如,森林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一般低于草地,这是因为草类根系茂密且集中在近地表的土壤中,向下则根系的集中程度递减,从而为土壤表层提供了大量的有机质,而树木的根系分布很深,直接提供给土壤表层的有机质不多,主要是以落叶的形式将有机质归还到地表。动物除以排泄物、分泌物和残体的形式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并通过啃食和搬运促进有机残体的转化外,有些动物如蚯蚓、白蚁还可通过对土体的搅动,改变土壤结构、孔隙度和土层排列等。微生物在成土过程中的主要功能是有机残体的分解、转化和腐殖质的合成。

9.试比较中国土壤发生分类和土壤系统分类的异同?

1、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以土壤本身性质为分类标准的定量化分类系统,属于诊断分类体系。采用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土族和土系六级分类制,其中前四级为高级分类单元,主要供中小比例尺土壤调查制图确定制图单元用;后二级是低级分类单元,主要供大比例尺土壤调查制图单元用。

2、中国土壤分类系统:以成土条件、成土过程和土壤属性的三者统一来划分土壤,属于地理发生学土壤分类(非定量化的),采用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土属、土种、变种七级分类制,其中土类和土种为基本分类单元。

10.简述铁铝土的形成过程和主要特征(P219) 铁铝土的主要特征

铁铝土因成土风化过程强烈,土壤矿质土壤矿质已遭受彻底风化分解,故其土壤中原生矿物含量很少,土壤质地黏重,其土体中部黏粒含量可达50%以上,年里的硅铝率在1.5-1.8之间,粘土矿物成分以高岭石为主,并含有大量的三水铝石和氧化铁;铁铝土一般呈强酸性反应,土壤pH值在4.5—5.5zhijian ,且因强烈的生物富集作用,pH值由剖面上部向下部逐渐变小,同时土壤还具有较强的潜在酸性。

《植物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双受精现象:种子里的胚由花粉管中的一个精子与胚囊中的卵细胞结合发育而成,而胚乳由另一个精子与胚囊里两个中央细胞结合发育而成,这就是双受精现象。

2.个体发育:是指某种生物从其生命的某个阶段开始,经过萌发、生长、分化、发育、成熟和生殖等一系列形态和生理的发展变化,再出现和开始那个发育阶段相同的第二代的全过程。

3.系统发育:是指一种生物,或一个生物类群,在地球上的发生、发展演化和衰亡的历史过程。

4.植物区系:是某一地区,或是某一时期、某一分类群、某类植被等所有植物种类的总称。

5.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植物生长、发育、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营养等。

6.积温:就是日平均温度与天数的乘积,也称>0℃积温。 6.有效积温:制约植物生长发育的温度起始点并非物理学零度,而各有自己的生物学零度(称为生物学下限温度),生物学零度以上的日平均温度的累加,称为有效积温。

7.冻害:是指发生于零下低温,植物细胞结冰受伤害的现象。

8.冷害:起源于热带的植物遇到零度以上的低温也会受害,称为冷害。

10.物理性干旱:土壤含水量越低,土壤水势越低,土壤有效水越少,植物吸水越困难,从而不能满足植物生长需要,称为物理性干旱。

11.生理性干旱:尽管土壤水分较多,但土壤溶液浓度高,降低了土壤渗透势,导致土壤水势比植物水势低,植物不仅不能从土壤中吸水,反而脱水的现象,称为生理性干旱。

12.水体富营养化:是指由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所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

13.生长型:是指植物营养器官的总体形态特征,以习性为划分依据。 14.生活型:根据植物的形态结构与综合适应特征来划分植物类群,称为生活型,以反映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

15.层片:是植物群落的结构部分,具有一定的生活型组成和空间(或时间)分布特点,形成特殊的小环境。

16.生态位:一个生物单位(个体、种群、种)的生存条件总集合体称为生态位。 17.优势种:指群落中占优势的种类,它包括群落每层中在数量、体积上最大、对生物影响最大的种类。

18.伴生种:是指植物群落中存在度和优势度大致相等的生长而特定群落间并无联系的确限度为二级的种类。 19.演替顶极 P204 无论起始于哪一种基质的植物群落,都向更中生化的方向发展变化,最终与大气候背景相协调。如没有外来干扰,即使原始群落性质完全不同,也会达到同一种稳定的植物群落,这称为顶级群落。

21.重要值:某种植物的相对密度、相对显著度和相对频度反映了该种植物在群落全部成员中的重要性,将这三个数值合并,构成植物的重要值。

22、物理性干旱:土壤含水量越低,土壤水势越低,土壤有效水越少,植物吸水

越困难,从而不能满足植物生长需要,称为物理性干旱。生理性干旱:尽管土壤水分较多,但是土壤溶液浓度高,降低了土壤渗透势,导致土壤水势比植物水势低,植物不仅不能从土壤中吸水,反而脱水的现象,称为生理性干旱

二、简单题

1.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P75) (1)主导因素

(2)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

(3)生态因素的补偿作用和不可替代性 (4)生态因素作用的阶段性和不可逆性 2.植物对光强的适应机制(P88)

阳生植物: 适应强光环境,耐荫力弱,对强光的利用力强 中生植物:对光的适应范围较宽

阴生植物:适应弱光环境,耐荫力强,对弱光的利用力 3.旱生植物(P118)

- 生境:干旱环境,耐旱力强

①少浆液植物 生境; -干热的草原和荒漠地区 代表植物: -骆驼刺,刺石竹等

适应特点: -1.体内含水量极少 2.尽量缩小叶面积 3.细胞中有大量亲水胶体物质 4.根系发达 ②多浆液植物

- 干热的草原和荒漠地区 - 仙人掌,芦荟等

- 1.根、茎、叶薄壁组织转变为储水组织 2.面积对体积比减小 4.生活史类型: ①一年生植物:其优势在于生殖期早,产籽量大,环境恶劣时通过种子休眠安度,弱点在于只生活一个生长季,很难在高度上参与竞争。

②多年生草本植物:优势在于多年占据一定空间,地上植冠每年都死去,却不需将光合产物转用于木质结构的生产与维持

③乔木和乔木状植物:要生长多年才能开始生殖,需要大量营养物质作为资源投入到茎和根的生长,能占据高层优势,生命持续时间至少要数十年乃至千百年,生殖能力延续不断。

4.生殖策略:①r-选择植物的生命短促、发育迅速、个体小、竞争力弱、生殖早、种子多,如一年生杂草。②k-选择植物的寿命较长、发育缓慢、个体大、竞争力强、生殖晚、多次繁殖,如多年生树木。 5.CSR系统中的C、S、R分别指什么?

答:R型:杂草型植物 C型:竞争型植物 S型:胁迫型植物

6.植物群落的空间结构和植物环境(P174)

群落中的各种植物,在群落内占据一定的生存空间,而全部植物(按所属生活型)的分布状况,构成了植物群落垂直的和水平的结构,并将原有生境改变为特殊的

群落内部环境(植物环境)。

(一)垂直结构

大多数的群落都有高度上的分化或成层现象,这是群落中各植物间及植物和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特殊形式。无论是木本群落或是草本群落,都可看到垂直分化。

(二)水平结构 植物群落的结构特征还表现在植物水平分布的

(三)层片

层片是植物群落的结构部分,具有一定的生活型组成和空间(或时间)分布特点,形成特殊的小环境。属于某一生活型的植物,有相当的数量,在群落中占据一定的空间,所形成的特定结构就叫做层片。层片或者相当于层,即该层由一个或几个相近生活型的植物构成;或者相当于层的一部分,此时该层由若干层片组成,或是由附生植物或藤本植物构成

(四)季相结构

群落中层片结构随时间季节而变化,例如荒漠群落雨后迅速萌发的短生植物层片、落叶阔叶林春季树冠未长满新叶时的早春草本植物层片等,它们与种群物候变化共同决定群落的季相特征。此外,各种群年龄结构也随时间变化,而其幼年期与成熟期的植株密度和高度不同必然影响整个群落的结构。 7.演替和波动的关系(P200)

植物群落的波动是指在短期或周期性的气温或水分变动的影响下,植物群落出现逐年或年际的变化。

①方向不定性;②变化的可逆性;③在典型情况下植物种类组成的相对稳定性; 演替是某个地段上一个植物群落被另一个植物群落代替的过程,演替现象贯穿在群落发展的过程当中,是一种渐变的现象,不易直接感觉。8.简述温带淡水中的演替系列(P203)

⑴沉水植物群落阶段;⑵、浮水植物群落阶段;⑶、挺水植物群落阶段;⑷、湿生草本植物群落阶段;⑸、木本植物群落阶段。 9.植被群落分类的单位(P211)

主要分类单位分三级:植被型(高级单位)、群系(中级单位)和群丛(基本单位)。每一等级之上和之下又各设一个辅助单位和补充单位。高级单位的分类依据侧重于外貌、结构和生态地理特征,中级和中级以下的单位则侧重于种类组成。 10.分述陆地植被类型中的热带雨林(P257)和常绿阔叶林(P272)

(一)热带雨林

1.热带雨林是指分布于赤道附近的南北纬10℃之间的低海拔高温多湿地区,由热带种类所组成的高大繁茂、终年常绿的森林群落,为地球表面最为繁茂的植被

类型。

2.植被特征:①种类组成特别丰富,均为热带分布的种类。②群落结构复杂③乔木树种构造特殊

3.分布:主要分布于南北纬度10℃之间的区域,全球可分为三大群系:①美洲雨林群系②非洲雨林群系③亚洲雨林群系

(二).常绿阔叶林是指分布在亚热带大陆东岸湿润地区的,由常绿的双子叶植物所构成的森林群落。又称照叶林、月桂树林、樟栲林等。

1、.植被特征:①主要由壳斗科、樟科、山茶科、木兰科和金缕梅科等的常绿树种组成,区系成分极其丰富,地理成分复杂,富有起源古老的孑遗植物,或系统进化上原始或孤立的科属及特有植物。②外貌中年常绿,林相整齐,季相变化不明显。③群落结构较为复杂,林木层、下木层均有亚层次的分化,草本层以蕨类植物为主。④藤本植物较为丰富,但多为革质或木质小藤,板根、茎花、叶面附生现象大大减少,附生植物中很少有被子植物。

2分布:主要分布在东亚的中国、日本、朝鲜半岛,北美的佛罗里达半岛和加利福尼亚,南美的智利,非洲的那利群岛,澳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北大西洋的马德拉群岛和加那利群岛等地。

三、论述题(土壤地理学+植物地理学) 1.论述我国植被、土壤的地带性分布规律

水平分布分为经度地带性和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指的是从沿海到内陆的分布,植被依次是温带森林→温带草原→温带荒漠。土壤依次是森林灰化土或褐土,草原栗钙土,荒漠土。纬度地带性指的是从赤道向两级的分异规律,植被和土壤依次有;热带雨林带(砖红壤)—热带草原带(红棕壤)—热带荒漠带(荒漠土)—亚热带常绿硬叶林(褐色土)—温带落叶阔叶林(褐土)—亚寒带针叶林(森林灰化土)—苔原带(冰沼土)—冰原带(冰雪盖)。垂直分布大致和纬度地带性相似。

土壤地理学

土壤地理学[全文]

土壤地理学实习报告

土壤地理学实习心得

土壤地理学实习心得

土壤地理学实习报告

土壤地理学实习目的

《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商业银行期末复习资料

四上期末复习资料

《《土壤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doc》
《土壤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